2022年国家新能源政策
国家层面
1.五部门联合推进汽车安全沙盒监管
2022年4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应急部、海关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启动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点工作。范围对象方面,沙盒监管的对象是:
1)在车辆中使用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前沿技术,或实现各级别自动驾驶、远程升级等新功能新模式。涉及的车辆须通过《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市场准入条件,取得强制性认证证书,经营性机动车应当符合营运安全相关标准。
2)申请进入沙盒监管的前沿技术或新功能新模式,以现有的科学认知难以预见其潜在风险。申请进入沙盒监管的企业,包括相关汽车整车、零部件、互联网科技、数据服务、网络运营、软件与系统供应等,需要主动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共同对未知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估,且具备必要的测试和应急处置资源。
2022年4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意见》明确:
1)规范产品安全性设计。企业要制定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导文件,并根据已销售车辆暴露的安全问题持续修订完善。安全性设计指导文件可细分为整车级、系统级、零部件级,包含但不限于整车功能安全、动力电池安全、使用操控安全、充换电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
2)强化供应商管理。企业要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提出明确的产品安全指标要求,制定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价制度,强化供应商评估。鼓励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积极配合开放与产品安全、质量分析等相关的必要数据协议。
3)严格生产质量管控。企业要建立完备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合理设置安全质量监控节点,积极提高在线检测能力。产品下线时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涉水抽检、路试抽检,并重点开展整车绝缘、充放电、淋雨等测试,检测数据存档期限不低于产品预期生命周期。
4)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浸水、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
法律依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科技 创新推动了人类发展,让人类拥有美好的生活。近日,《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了2022年全球10项突破性技术。
1.密码的终结
几十年来,我们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登陆网络办事。而如今,有了新形式的身份验证,最终将让我们永远摆脱密码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推送通知或生物特征扫描发送链接。这些方法不仅更容易,因为你不用像记住密码一样记住你的脸,而且它们往往更安全。
2.新冠病毒变异追踪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基因组测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极大地提高全球基因测序监测的能力。更好的监测使科学家能够追踪新冠病毒的传播,迅速发现新变种并发出警告。
3.长效电网储能电池
如今,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当太阳落山或风停止时会发生什么?电网运营商需要储存电力的能力,以备不时之需。新的铁基电池有望胜任这项任务,它们由丰富的材料制成,比其他类型的网格存储更便宜、更实用。
4.AI蛋白质折叠
身体的一切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折叠的方式决定了它的活性,但是弄清楚蛋白质的结构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一个名为AlphaFold2的AI技术解决了这个长期存在的生物学难题,它可以快速设计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
5.疟疾疫苗
疟疾每年导致超过600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五岁以下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一种新的疟疾疫苗每年可以帮助挽救数十万人的生命。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寄生虫感染疫苗。
6.PoS权益证明
使用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会消耗大量电力。这是因为验证交易的方式,现在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权益证明提供了一种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情况下验证交易的方法。Ethereum计划今年过渡到该系统,将能源使用量减少99.95%。
7.新冠口服药
辉瑞的一种新药提供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有效和广泛保护,包括对抗最新变种。现在其他公司也在开发类似的药物。结合疫苗,这些口服药可以为全球提供最终摆脱疫情的途径。
8.实用型聚变反应堆
几十年来,无限、无碳电力的承诺一直激励着研究人员尝试让聚变能发挥作用。现在,一家初创公司计划在2030年代初将其交付给电网。它的设计依赖于一个强大的新磁铁,它打破了记录,有望允许公司建造更小、更便宜的反应堆。
9.AI数据生成
训练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数据是混乱的,或数据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偏见,或者包含的信息存在隐私问题。一些公司开始创建和销售合成数据以避免这些问题。它并不完美,但它可能是训练AI的更好、更先进方法。
10.除碳工厂
联合国表示,减少碳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避免灾难性的未来变暖,我们还必须着手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世界上最大的碳去除工厂最近在冰岛开业,就是为了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2/02/23/1045416/10-breakthrough-technologies-2022/
2022年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绿色办奥"理念来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在战略意义上成为北京冬奥会办赛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共享办奥"理念是让区域经济、地方城市发展、人民共同参与,共享北京冬奥会的发展成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开放办奥"理念秉持开放、多元、共享、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寄寓了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一嘹亮的时代口号。"廉洁办奥"理念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延伸,为新时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保障条件。
2022年冬奥会口号: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成功点燃。10月20日,北京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11月15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在全平台正式上线。
“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就有许多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为你从中精选了一些回复,快来看看吧~
来看看网名为“罗嗯哼”的网友是怎么说的: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基本知识。什么是核能?这里提到的核能是指核裂变能。前面提到核电厂的燃料是铀。铀-235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唯一核素。如果新产生的中子又打中另一个铀-235原子核,能引起新的裂变。在链式反应中,能量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其次我认为德国放弃核能,其主要原因不是安全技术的问题。虽然核电站发生的事故不再少数并且危害也可以说非常严重,但是德国的技术可以说是相当先进和严谨的。导致德国关闭核电站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他们想要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再则,有比核电站更加有益的选择何乐而不为呢?总上,我想说,核能带给人们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污染。所以有新的方式来代替核能为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何乐而不为呢?
名为“opal0809”的网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彻:
核电站又称核电厂,它指用铀、钚等作核燃料,然后它在裂变反应中产生的能量从而变为电能的发电厂。之后,瑞士将不再重建或更新核电站。2002年,当时的德国政府通过一项“核电逐步退出”的法令,确定到2022年左右关闭德国境内全部核电站。德国放弃再用核电站,绝非是担心安全技术问题。德国的地理位置是几乎不可能发生日本这么大的海啸和地震。再看德国放弃核能的确有良好的政治和群众基础,但也不是真正的原因。在2011年发生福岛核事故的时候,显而易见德国并不是由绿党执政,而是基民盟,是一个比较支持核能的政党。真正推动放弃核能的德国的能源政策——发展再生能源技术。所以德国宣布这个消息也是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核能这个东西好却也有很大的危害。
对于ID为“水蜜桃没有蜜”网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纷纷点赞支持,他是这么说的:
首先,德国放弃核能不是一个安全技术问题。德国的核工业也是一个质量保证,有许多防御工事,没有损失。德国的地理位置几乎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海啸和日本的地震。与欧洲北部的国家不同,德国拥有丰富的水、地热能,而且与南欧国家不同,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在放弃核能之前,德国一直在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但也遇到了许多阻力,并已成为瓶颈。因此,德国放弃核动力给人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使德国高度重视能源安全,转向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2010,德国决定延长其核反应堆的运行时间8至14年。这也表明他对核安全技术有信心。此外,在德国和法国联合开发欧洲压水反应堆之前,西门子本身一直在出口核技术。
关于这一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哦~
2021年,随着风电政策的调整,国家不再对风电行业予以补贴,风电“抢装”浪潮退却,吊装市场一落千丈,产生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市场需求量减少,活少车多,出现大量闲置和转租现象,租赁价格直线下降,大部分地区的台班费也大幅度降低,超过100多台大吨位起重机开始待业......
那么,风电吊装市场就此陨落?其实不然。
如今,海陆两地的“抢装潮”虽都已退却,但是“双碳”目标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风力发电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被放在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重点方向。当下,无论是西北边疆地区的陆上风电还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规模都是GW级的,投资大部分都在百亿,甚至是千亿。
这昭示着我国风电产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拐点,吊装市场也即将迎来下一个“小阳春”。
以 政策 作为风向标,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省份都对风电项目做出了规划。
海上风电利好政策:
2021年,山东省提出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浙江省提出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发展,打造近海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应用基地、海洋能、陆上产业基地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委员们也就海上风电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刘平提出,深远海风电开发急需配套政策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张海文提出,如何快速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郝振山提出,打造海上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
陆上风电利好政策:
与此同时,2022年初始就陆上风电发展也颁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仅2月份就出台30余条政策力挺风电。其中在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中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 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 ,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 探索 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并且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在部长通道新闻媒体见面沟通会上高调宣布 启动规模4.5亿千瓦的沙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风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风电吊装市场也有望重回火热市场。
同时,风电机组一般为3-5年的质保期,每年有近万台机组面临“退役”, 换新和维修 是必然趋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预测,2021到2022年,风电运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75亿元和300亿元。到2035年,达到寿命上限的风机数量将超过9万台,届时风电运维市场被引爆,对吊车需求将会上涨。
加快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国家对于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吊装行业的发展将会存在无限可能和机会......
一、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
1.进入并网光伏电站和电网企业进行检查;
2.询问光伏发电项目和调度机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
3.查阅、复制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损毁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4.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二、河南能源监管办按照有关规定对光伏发电电量和上网电量计量情况实施监管。
1.光伏电站项目上网关口计量点原则上设置在产权分界点处,对项目上网电量进行计量。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电能计量技术标准及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校表,检测校验装置配置和能力资质应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电量计量的标准和规定。
2.电网企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计量装置配置应可明确区分项目总发电量、“自发自用”电量(包括合同能源服务方式中光伏企业向电力用户的供电量)和上网电量,并具备向电力运行调度机构传送项目运行信息的功能。
3.光伏发电项目运营主体、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量上下网电量,确保计费电量真实、准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