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石油和煤炭是否真的源于动植物的尸体,以后还能再生吗

唠叨的月饼
阔达的小蘑菇
2023-01-01 14:37:00

石油和煤炭是否真的源于动植物的尸体,以后还能再生吗?

最佳答案
留胡子的小丸子
贪玩的小鸽子
2025-08-25 06:27:57

煤炭和石油自从被人类所发现以来,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那么这些能源从何而来呢?关于煤炭和石油的来源,有一句简单的描述,煤炭源于植物,而石油源于动物,这是真的吗?

煤炭和石油虽然都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能源,但二者的性质和成因截然不同,先来说说煤炭吧。煤炭源于植物,这一理论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取得了众多证据的支持,不过仍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扰乱视听,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辟谣。之所以有人并不支持植物成煤理论,是因为他们认为树木死亡后便会被腐蚀,进而化为土壤的一部分,既然连全尸都难以保全,又怎么可能化为煤炭呢?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煤炭形成的时间。

众所周知,木本植物大约出现在3.5亿年以前,当时正值石炭纪时期,而木本植物又是形成煤炭的主力军。

目前已发现的煤炭资源有超过一半的储量都是在石炭纪时期生成的。树木死亡之后会被泥沙封存起来,这对于石炭纪时期的地球来说并不算是什么难事,因为那个时候的地球可以说是沼泽遍布,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地质的变迁,这些被深埋于地下的树木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之下逐渐炭化形成煤炭。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树木死亡之后不会腐烂变为泥土,而是会随着地质的沉降变为煤炭呢?原因就在于煤炭形成的时间,煤炭形成的高峰时期是石炭纪,而此时地球上的微生物还没有进化出分解木质素的能力,所以树木死亡后不会被微生物分解腐烂化为肥料。

不相信植物成煤理论的人还有另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煤层的密度高,而森林的密度显然比煤层低。

首先,石炭纪的森林密度远比现在高,大量的树木、蕨类植物都是煤炭的原材料。其次,死亡的树木并不是直接化为煤炭的,这儿写死亡的树木在被泥沙封存后会逐渐化为泥煤,而泥煤是一种凝胶状物,之后,泥煤会堆积压实,逐渐硬化成为褐煤,最后会随着地质的沉降,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煤炭,所以煤层的密度高于森林中树木的密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说完了煤炭,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石油吧,与煤炭不同,关于石油的形成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石油是由生物所形成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石油的形成与生物并无关系。

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因此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支持生物成

理论。迄今为止已经在石油中发现了诸多生命迹象。

那么根据生物成理论,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形成石油的主要原料就是一些藻类和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便会沉积到水底,这些由尸体所组成的水底沉积物在被继续覆盖之后,便会因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发生化学变化,进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石油以及天然气。

根据生物成理论,石油的形成与煤炭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都需要高温以及高压的作用,不同的是,煤炭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在白垩纪之后,由于微生物进化出了分解木质素的能力,所以树木便很难再生成煤炭了,但石油的形成就没有这样的困扰。

由于煤炭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所以煤炭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而石油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继续生成的,但生成石油需要漫长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石油同样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最后再来说说非生物成油说,石油的成分是相对较为复杂的,但主要就是碳氢化合物,而地球地壳之中本身就含有各种碳氢化合物,而由于密度的差异,这些碳氢化合物逐渐从水和其它物质中分离出现并聚集到了一起,于是就形成了我们所知的石油。单从理论上来讲,非生物成油说同样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目前还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所以与生物成油说相比,支持非生物成油说的科学家是相对较少的。不管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也不管是煤炭还是石油,它们都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节约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最新回答
单纯的蜜粉
怕孤单的外套
2025-08-25 06:27:57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百度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踏实的柚子
健忘的百褶裙
2025-08-25 06:27:57

微生物将被广泛地用来提炼贵重金属,使煤炭脱去因燃烧而污染大气的硫化物、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在环境保护领域,许多有害工业废物将由微生物来去毒,以至于化害为利,将废物转变成有用产品,甚至,还可以用微生物代替化学药剂用于人工降雨或制造人造雪。公安部门已经利用细菌来防盗和破案。

悦耳的路灯
安详的枕头
2025-08-25 06:27:57
石油和煤炭源于动植物,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

是的,石油和煤炭源于远古时期的动植物,经过地壳的变迁,数万年的变化,才有今天的石油和煤炭,在未来可能会再生,只是时间很漫长。

煤炭和石油尽管全是人们更为关键的电力能源,但二者的特性和诱因迥然不同,先而言说煤炭吧。煤炭来源于绿色植物,这一基础理论可以说早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也有了诸多直接证据的适用,但是依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搅乱视觉,因此必须对于此事开展避谣。往往有些人并不兼容绿色植物成煤基础理论,是由于她们觉得树木身亡后便会被浸蚀,从而化作泥土的一部分,既然连全尸都无法保护,又怎么可能化作煤炭呢?这类观点看上去言之有理,却忽视了一个主要的要素,便是煤炭产生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草本植物大概发生在3.5亿光年之前,那时候恰逢石炭纪阶段,而草本植物也是产生煤炭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已看到的煤炭资源有超出一半的储藏量全是在石炭纪阶段转化成的。树木身亡以后会被细沙保存起来,这针对石炭纪阶段的地球而言并算不上是啥难题,由于那个时候的地球能够说成沼泽地遍及,伴随着岁月的消逝和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种被掩埋于地底的树木在高温和髙压的功效下慢慢碳化产生煤炭。

那麼现在有一个难题,为何树木身亡以后不容易烂掉变成土壤,反而是会伴随着地质环境的地基沉降变成煤炭呢?缘故就取决于煤炭产生的时间,煤炭产生的高峰期阶段是石炭纪,而这时地球上的微生物都还没演变出溶解木质纤维素的工作能力,因此树木身亡后不容易被微生物溶解烂掉化作化肥。

不敢相信绿色植物成煤基础理论的人也有另一个见解,便是觉得煤巷的硬度高,而山林的相对密度显而易见比煤巷低。

最先,石炭纪的山林相对密度远比如今高,很多的树木,蕨类全是煤炭的原料。次之,身亡的树木并并不是立即化作煤炭的,这里写身亡的树木在被细沙保存后会慢慢化作泥煤,而泥煤是一种疑胶状物质,以后,泥煤会沉积夯实,慢慢硬底化变成煤泥,最终会伴随着地质环境的地基沉降,在超高压高温的效果下产生大家今天可见的煤炭,因此煤巷的相对密度高过山林中树木的相对密度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讲完了煤炭,如今大家再而言说石油吧,与煤炭不一样,有关石油的形成迄今依然存有着异议,一种见解觉得石油是由生物所建立的,另一种见解则觉得石油的形成与生物并无关联。

科学研究是注重直接证据的,因而大部分的生物学家都适用生物成基础理论。目前为止早已在石油中发觉了众多性命征兆。

那麼依据生物成基础理论,石油是怎样生成的呢?产生石油的具体原材料便是一些藻类植物和蜉蝣生物,当这种生物身亡后,他们的遗体便会堆积到水下,这种由遗体所构成的水下堆积物在被再次遮盖以后,便会因温度和工作压力的上升而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家所了解的石油及其燃气。

依据生物成基础理论,石油的形成与煤炭的建立全过程具备一定的相似度,尤其是都必须高温及其髙压的功效,不一样的是,煤炭的产生必须特殊的标准,在白垩纪以后,因为微生物演变出了溶解木质纤维素的工作能力,因此树木便难以再转化成煤炭了,但石油的形成就没有那样的困惑。

因为煤炭的产生必须特殊的标准,因此煤炭是一种典型性的不可再生能源,而石油从理论上来说是能够再次转化成的,但转化成石油必须悠长的时间,从这种视角而言,石油一样也不是可再生能源。

最终再而言说非生物成油说,石油的成份是相对而言比较繁杂的,但关键便是氮氧化合物,而地球地表当中自身就带有各种各样氮氧化合物,而因为相对密度的差别,这种氮氧化合物慢慢从水和其他化学物质中分离出来发生并集聚到一起,因此就产生了大家所知道的石油。单单从理论上而言,非生物成油说一样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是现阶段还找不着强有力的证明来使用这一见解,因此与生物成油说对比,适用非生物成油说的生物学家是相对性较少的。无论石油是怎么生成的,也无论是煤炭或是石油,他们全是主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节约资源是十分关键的一件事。

可靠的蚂蚁
开心的路灯
2025-08-25 06:27:57

煤主要是远古时期的植物死亡后转变而来,这点在学术界没太大争议;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说和非生物成油说,并且涉及到阴谋论什么的,一时半会也没有定论。

煤和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学成分都很复杂,但主要还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都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类能够开采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将会越来越少。

煤的形成

地球上的煤基本都源于远古植物死亡后,由于当时的微生物无法分解木质素,导致大量植物碎屑积累,最后在地质作用下又埋入地下,经过高温高压碳化,从而形成了密实的固态煤。

这个煤的形成理论基本没什么争议,因为大量证据均证明了这个观点,比如:

1、形成时间最早的煤和石油,大约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这也是地球生物第一次大爆发的时期。

2、世界上50%以上的煤,均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这一时期是陆地植物大量繁盛的时候,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是形成煤的最佳时期。

3、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出现了大量能分解木质素的细菌,所以接下来的两亿年间,煤的形成量减少。

4、世界上的煤矿,均形成于沉积岩中,与理论一致。

5、煤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与植物碳化后的成分一致。

6、在煤矿开采中,能见到很多横切面存在树木纹理,这也是最直接的植物成煤证据。

石油的形成

石油的流动性比较好,关于石油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1)生物成油论

这是有关石油形成最为广泛的说法,说远古时候的生物(包括动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等)死亡后沉入湖底,由于缺乏氧气,这些尸体无法彻底分解,最终被泥沙覆盖沉积起来。

然后进过数百万年的沉积,这些沉积物越来越深,压力和温度也越来越高,如果条件恰到好处,沉积物中的碳就会转变为复杂的碳氢化合物,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整个过程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

(2)非生物成油论

有科学家提出,自然界中的碳可以固化为碳氢化合物,并在地质作用下可以形成石油。

关于石油的形成,生物成油论占据主导,也有很多证据的支持;但是无论那种理论正确,目前人类技术都无法大规模生成石油,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地球上可开采的煤和石油用完,那么人类将面临重大的能源危机。

据估计,全世界的石油还能使用大约100年,煤还能开采200年,未来人类必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才行,比如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等。

粗犷的小猫咪
清爽的月饼
2025-08-25 06:27:57

众所周知,煤是由植物变成的,但怎么证明煤是植物变成的呢?

地质学家在煤层的顶板、底板与煤层中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还发现了被压扁了的煤化树干,在其横断面上可以看到十分清晰的植物年轮。如果把煤做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还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组织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遗体。在我国东北著名的抚顺煤矿的煤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琥珀,有的当中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这些琥珀就是由原来的树林分泌的树脂变成的。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转化而来的。因为煤是由植物演变而成,所以还应当进一步了解植物又是怎样形成与演化的,这对理解煤的生成过程会更深刻。

(一)植物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植物的形成与演化在地球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地球的诞生距今已有 46 亿年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46 亿年到 38 亿年期间是地球的天文演化阶段,是地球原始地壳的形成阶段,是特殊的地球早期史时期,从生物演化角度在地质历史上称作冥古宙,迄今了解程度最差,对地球的了解多数只是推测。38 亿到 25 亿年期间是具有明确地史纪录的初始阶段,地质历史上称作太古宙,地球上诞生了生命。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仍然处于不断探讨和逐步深入阶段。基本有两种倾向性认识:一种认为是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由无机物 C、H、O、N、S 等元素逐步演化而成;另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来的。生命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进化,逐渐出现了动植物。在漫长的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千姿百态的植物,有的已经绝灭了,成为地史上的过客,有的延续至今,一直为我们的地球披着浓重的绿装。古生物学家把植物的演化和发展划分成四个阶段。

1. 菌藻植物阶段

在西澳大利亚 34 亿~ 35 亿年的沉积岩中发现的丝状、链状细胞,可能代表了最早的菌、藻类生物体。25 亿至 5.7 亿年间,地史上称作元古代,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微古植物和叠采石,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在元古代的末期地史上称作震旦纪时期出现了动物,各种藻类进一步发展,有的地区由此而形成了最初的低级煤线层。到了大约 5.7 亿年至 5 亿年间,地史上称作寒武纪,藻类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在种类上繁多,有蓝藻、红藻和绿藻,而且在数量上更加繁荣,足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藻类煤层。

2. 蕨类植物阶段

藻类植物的演化进步,在地史大约4.4亿年的奥陶纪末期出现了蕨类植物;到了4亿~3.5亿年间的志留纪末泥盆纪初,蕨类植物得到了大发展,从海生转到陆生,裸蕨植物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陆地的植物群。自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裸蕨植物的后代壮大发展,出现了石松植物、真蕨植物等,它们开始有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系统进一步发展为管状中柱和网状中柱。有些植物(如种子蕨)具有大型叶,从而扩大了光合作用的面积。晚泥盆世地球上已出现大面积的植物群,乔木型植物比较普遍。石炭纪全球出现了不同的植物地理区,地层中还可发现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化石。当时的各种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堆积,形成煤层。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是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时期(图 5-1-1)。

3. 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裸子植物获得空前发展。由于地壳运动加剧,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蕨类植物和早期裸子植物衰减,新生的裸子植物逐渐繁荣起来。它们一般都具有大型羽状复叶,树干高大。在所发现的松柏类化石中,科达树高度可达 20 ~ 30 米,树顶浓密的枝叶组成茂盛、庞大的树冠。这一时期也成为地史上重要的聚煤阶段。

4. 被子植物阶段

在植物界的家族中,被子植物是出现较晚的成员。可靠的被子植物化石见于早白垩世的晚期,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已很普遍,说明它们对陆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进一步进化发展,被子植物逐渐开始排挤裸子植物,进入第三纪就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了。被子植物已经具有完善的输导组织和支持组织,生理机能大大提高了。今天的被子植物分布极其广泛,无论是寒带还是热带,到处都可以找到被子植物的踪迹,被子植物约有 27 万多种,数量占整个植物界的一半还多。

植物的繁盛,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是先决因素。但有了植物不一定就能变成煤。煤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是许多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有适宜的气候,大量植物繁殖的条件;又要有适宜的堆积场所,有很好的覆盖层把它盖起来,处在一个缺氧的还原环境下。所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而这些条件都是受到地壳运动控制的,大致可从成煤环境和成煤过程两方面来说明。

(二)成煤环境

成煤环境大致由沉积环境即煤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气候、植物等条件构成。

1. 沉积环境即煤盆的形成与发展

群山环绕中间低洼的地貌被称为盆地。盆地是地壳运动的历史产物。地壳运动使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引起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壳变形,控制着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地壳的某些部分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后形成大规模的褶皱中的沉降带,或者形成与一系列隆起带相间排列的沉降带,或者由断裂构造控制的断陷带,统称构造盆地。还有由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洼地,称作侵蚀盆地。构造盆地与侵蚀盆地都是地壳相对下陷的沉积盆地。我们把含有煤线或煤层的沉积盆地称为含煤盆地或成煤盆地。含煤盆地是沉积盆地的一种。在新疆,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伊犁盆地等。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同而致使盆地类型多种多样。构造盆地大致可分为波状凹陷盆地和断裂凹陷盆地。波状凹陷盆地主要是由震荡为主的运动所造成,其特点是沉降的差异性较小,凹陷盆地的基底连续性较好。断裂凹陷盆地主要是由以间歇沉降为主的运动所造成,沉降运动的差异性比较大,凹陷盆地的基底连续性较差。

波状凹陷盆地内形成的煤及其他沉积层(含煤建造)一般厚度都不大,但比较稳定,常常呈现着自凹陷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厚的趋势。含煤建造的岩性、岩相和煤层变化也比较少,在大范围内常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形成的煤层多以薄煤层和中煤层为主,有时也有厚煤层出现。

断裂凹陷盆地内形成的含煤建造一般岩性、岩相和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比较大,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常形成厚煤层。变化大的原因与凹陷盆地基底的沉降差异有关。如果凹陷盆地的断裂构造比较简单,仅发育凹陷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凹陷盆地的基底运动差异比较小,则含煤建造的厚度、岩性、岩相和含煤性变化也不大。如果凹陷盆地的断裂构造比较复杂,不仅发育于凹陷的一侧或两侧,而且在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的发育也极其复杂,常为一系列的地堑、地垒和各种断块所组成。当凹陷盆地的基底沉降时,由于各个断块沉降不均匀,因而凹陷盆地的基底沉降的差异就比较大,含煤建造的厚度、岩性、岩相和含煤性的变化也就比较大。常常在短距离内就迅速发生变化,煤层层数由几层到数十层,煤层厚度可由几米迅速变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煤层的分叉和尖灭现象也很突出,对应煤层的可比性较差(图 5-1-3、图 5-1-4)。

在波状凹陷盆地与断裂凹陷盆地之间往往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类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聚煤凹陷盆地多兼有两者的特征。波状凹陷盆地和断裂凹陷盆地在空间的分布上常常结合在一起同时出现,在时间的演变上则相互转化。例如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聚煤盆地中,三叠纪和早、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沉积时,靠近南部天山的山前部分是一个断裂凹陷盆地。但是到了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地层沉积时,南部的断裂凹陷盆地基本上停止了活动,使原来兼有断裂凹陷和波状凹陷的断裂凹陷盆地,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波状凹陷盆地。一般来讲,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成煤的厚度由薄到厚逐渐增加,但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不均匀性、时差性,造成聚煤盆地类型的过渡性与多样性,聚煤盆地的中心就发生了迁移变化,形成多个不同的沉积中心,使沉积的煤层厚度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种现象不仅在一些大的成煤盆地中有所表现,在一些较小的成煤盆地中也有所显示。比如在大的盆地的中心是一个沉积中心,但随着一侧沉降的较强烈,而另一侧沉降的较缓慢、微弱;或因一侧上升的缓慢、微弱,而另一侧上升的剧烈,沉积中心都向相对沉降较快的一侧迁移,而相对上升的部分较老的沉积物可能遭到剥蚀。还由于在某些盆地的原始基地即盆地的沉积底部初始地形就比较复杂,高低不平,在大盆地内常常形成一些互相隔离的多个小型盆地或谷地;如果又具备了成煤条件,会形成多个聚煤中心,使煤层厚度发生变化(图 5-1-5)。随着沉积的不断进行,致使各个小型盆地填平补齐,构成一个统一大的盆地,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沉积中心。由于后来地壳运动的加快,原来多个聚煤小盆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更大的统一的聚煤盆地,这也可能形成其上部煤层统一下部分布不连续的多个聚煤中心。聚煤中心的迁移是个多见的现象。在新疆准南煤田,早侏罗纪的聚煤中心在阜康一带,而到了中侏罗纪聚煤中心则向西迁移到乌鲁木齐至玛纳斯一带。一般来说,聚煤中心与沉积中心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含煤建造形成时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具有分带性,沉积中心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水平迁移现象。沉积中心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堆积速度时,就会被泥砂所充填,使煤层在沉积中心位置分叉甚至尖灭。而沉积中心的边部沉降速度保持平衡的地方,就是煤层沉积最厚的地方,也就是聚煤中心形成的地方,这样聚煤中心就和沉积中心不一致。

由于成煤后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已经形成的含煤盆地发生褶皱、断裂、甚至隆起。褶皱构造常常表现为背斜和向斜,断裂则使煤层或地层发生错位及位移形成断层。因此形成煤的含煤盆地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沉积盆地面貌不完全一样,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图 5-1-6、图5-1-7、图 5-1-8、图 5-1-9、图 5-1-10、图 5-1-11、图 5-1-12)。

含煤盆地形成后一般又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这是由于,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由于内力与外力的作用,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地进行着改造与建造。地壳构造运动使部分地壳上升,也使另外部分地壳下降。上升部分的地壳岩层不断遭受到风化剥蚀,被流水冲刷,被风吹蚀;下降部分的低洼盆地不断接收沉积。这种旧岩层的不断毁坏和新岩层的不断形成,可能在同一个盆地中反复进行,形成了具有成生联系的沉积岩系即沉积建造。当盆地具有适宜煤生成的气候、植物条件,就形成了含有煤层的具有成生联系的沉积岩系,称其为含煤建造,有人称为煤系地层。含煤建造有浅海相沉积,很少有深海相沉积;有山麓相、冲击相、湖泊相、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很少有冰川、沙漠相沉积;有滨海三角洲相、 湖海湾相、砂咀、砂坝、砂洲相。所以含煤建造可分为近海型含煤建造和内陆型含煤建造。近海型建造可进一步分为浅海型、滨海平原型、狭长海湾型。内陆型含煤建造可细分为内陆冲积平原型、内陆盆地型、内陆山间盆地型。各种类型的含煤建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组成含煤建造的岩相、岩性、含煤性都不一样。我国除一些早古生代生成的含煤建造为海相外,以后的地质时代绝大多数的含煤建造由陆相所组成,或是由陆相、过渡相和浅海相沉积所组成。因此含有陆相沉积,特别是含有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沉积,是我国主要含煤建造岩相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新疆的含煤建造几乎没有浅海相沉积,过渡相沉积也很少见。

从各个含煤盆地的含煤建造的不同,也可以看出煤盆地的形成是复杂的。从含煤建造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古植物和古地理环境的不同,可以看出成煤的环境有浅海环境,有内陆湖泊及河流三角洲环境,有海湾、 湖、滨海三角洲等海陆二者的过渡环境;成煤盆地大至海盆,到海盆湖泊的过渡,到湖盆,小到山间洼地,大小悬殊,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盆地环境千姿百态。

盆地为煤的生成提供了环境条件,也就是说煤的生成必须要有盆地的形成,但有了盆地不是都可以形成煤。当地壳强烈运动,快速上升部分就会形成高山峻岭,急剧下降部分就会形成汪洋大海、深水湖泊,都不利于煤的沉积形成。只有在地壳运动处于缓慢下降的小幅振荡过程中,在盆地泥炭沼泽接受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与盆地下降的速度基本平衡,堆积的植物遗体及时补偿、充填了地壳下降造成的空间,使盆地长期保持泥炭沼泽的条件,才利于煤的形成。这种基本平衡的条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堆积的泥煤层就越厚,就可以形成很厚的煤层,有的单层煤厚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如果地壳运动下降速度超过了泥炭堆积的速度,盆地的水就会加深,泥炭沼泽的环境就会转化为湖泊或海洋,不宜植物的生长,缺少成煤的物质条件,形不成煤,而形成泥沙、灰岩等沉积物的覆盖层。如果地壳运动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泥炭沼泽的堆积速度,不仅不能继续进行泥炭的堆积,而且随着上升的进一步加剧,原已堆积的泥炭层发生剥失而形不成煤层。如果上升、相对稳定、下降交替出现,就能形成多层煤层,有的煤盆可形成几十层煤。因此,一个含煤盆地中的煤层的厚薄、煤层的多少与厚薄的变化,都与成煤时的地壳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2. 气候植物环境

成煤环境必须是在盆地或浅海边缘、海湾、 湖、内陆湖泊及河流低洼泥炭的沼泽中(图5-1-13),既有原地生长的植物,又有从盆地外被流水搬运来的异地植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气候要多雨湿润,适宜各类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成煤要经历上百万年千万年甚至亿年的过程,在地史上是个较短的阶段,但对于人类来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样长的时期,大面积茂密的植物只要生生不息,新陈代谢,一万年长盛不衰,一年堆积 0.1 毫米,10 万年就可堆积 100 米,再经历成煤成岩作用的压缩,形成数米几十米的煤层完全可能,何况成煤的过程往往经历上百万年。新疆大约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至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的侏罗纪,结束了古海洋和海陆交互环境,形成内陆湖泊环境,尤其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内陆湖泊更为广泛,气候更加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在河流和湖泊边缘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湿地,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以银杏植物门、苏铁植物门和松柏植物门等裸子植物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成为丰富的源源不断的成煤植物主体。当时真蕨植物也很繁盛,锥叶蕨迅速地发展起来,空前茂盛;恐龙等大型动物也很盛行。伴随缓慢下降且频繁振荡的地壳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和伊犁盆地等山间盆地,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和植物堆积。这些堆积的植物成煤后,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形成的煤层有数十层,厚度可达一百多米,有的单层煤厚度就达六七十米。

(三)成煤过程

植物之所以能变成煤,要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叫成煤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 泥炭化作用阶段

在温暖潮湿的适宜气候条件下,在相对稳定的大面积的近海、滨湖、 湖、沼泽盆地环境中,植物不断地繁殖、生长、死亡,其遗体堆积在水中。生物(也有少量动物)遗体受到水体的浸没与空气隔绝,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下,不会很快腐烂掉,因而日积月累,层层叠叠,厚度不断增加,不断地压实。压实的植物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植物遗体不断地分解、化合,就形成了泥炭层。植物形成泥炭的生物化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之后是分解物进一步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殖酸、沥青质等。植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是相伴而行,在植物分解作用进行不久,合成作用就开始了。植物的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是在大气条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在泥炭的表层进行的。在低位泥炭沼泽的表面含有大量的喜氧细菌、放线菌、霉菌,而厌氧菌很少,随着深度的增加,霉菌很快绝迹,喜氧细菌和放线菌减少,厌氧菌很快增加。在微生物的活动过程中,植物的有机组分被合成为新的化合物。当环境逐渐转为缺氧时,纤维素、果胶质又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发酵作用,形成甲烷、二氧化碳、氢气、丁酸、醋酸等产物。随着植物遗体的不断分解和堆积,在堆积的下层,氧化环境逐渐被还原环境所代替,分解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在厌氧菌的参与下,分解产物之间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产物与植物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这种合成作用就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物。植物转化为泥炭后,主要成分是腐殖酸和沥青质,在化学成分上发生了变化。植物的角质层、孢粉壳、木栓层是稳定的,所以常常能完整地保存在煤层中。

2. 煤化作用阶段

由于地壳不断地运动,泥炭层形成后继续下沉,在盆地相对较高的地段风化剥蚀的泥沙被水和风带到盆地的低洼泥炭沼泽,将已堆积的泥炭层覆盖起来。覆盖的泥炭层随着进一步的下沉,覆盖层的进一步的加厚,环境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它要经受上覆岩层压力的不断增大;在压力不增大下不断地发出热量,使其温度不断地升高。在压力与温度的共同作用下,泥炭层开始脱水,进而固结压实。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氧含量进一步减少,而含碳量逐渐增加,腐殖酸降低,比重增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之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

3. 变质作用阶段

褐煤继续受到不断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断变化,使其发生了变质而成为烟煤。温度、压力与时间是褐煤变质的三要素,其中以温度最为重要。地球有地温递增现象,即地球的温度由表及里,由上至下温度是逐渐递增的。地球向深部每增加 100 米温度增加 3 度。地温这种有规律的递增现象称作地温梯度。虽则是地球的普遍现象,但各地由于地壳结构的不同,地下岩浆分布的不同,梯度的幅度还是有区别的。当成煤区附近有岩浆体存在时,对煤的变质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温度对煤的变质作用虽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如果温度不断升高,加之如果密闭条件不好,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把煤烧掉。因此还一定要在密闭的条件下和适当的压力下,煤才能得到适度的变质。时间的长短与温度的高低也有关系,如果煤化作用处在 150℃~ 200℃较低温度,但持续的时间长,持续两千万年至一亿年,就足够形成高变质的烟煤和无烟煤。温度、压力和时间对煤的变质起着综合的作用。在温度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时间越长煤的变质作用越强。但也有人认为,只有当温度超过 150℃时时间才起作用,否则时间再长也不会对煤的变质产生显著影响。压力对煤的变质作用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压力增加后气体不易逸出,挥发分不能改变,从而阻碍了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另一种则认为无烟煤及石墨有定向的晶格,单纯的加热不会产生这种结果,而是压力促使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四)煤的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作用

1. 区域变质作用

随着煤沉降深度的增加,含煤岩系被其他地层所覆盖,受地球内部热量和压力的长期影响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称煤的区域变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下,煤的变质常常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首先煤变质具有垂直分带的规律,在同一煤田内随着深度的增加,煤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变质程度逐渐升高。这个规律是在 1873 年希尔特研究德国鲁尔煤田、英国威尔斯煤田和法国比来煤田时发现的,后来就称为“希尔特定律”。例如在鲁尔煤田,含煤地层厚 3000 余米,煤种自上而下为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贫煤带,分带性很明显。我国的鸡西煤田煤种也有很好的分带性。由于目前确定煤质牌号的主要指标是煤中挥发分的百分含量,所以希尔顿定律可以用挥发分的变化来表示。每下降 100 米所引起的挥发分含量的变化称为“挥发分梯度”。挥发分梯度受地热梯度的控制,由于各地的地热梯度不一致,挥发分梯度也就因地而异。区域变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煤变质程度的水平分带规律。因为在一个煤田中,同一煤层原始沉积时的沉降幅度可以不同,而且成煤以后因构造变动而发生的下降深度也不一样,这种关系反映到平面上就表现为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变质程度,即为煤变质的水平分带现象。由于沉降并不一定呈现为均匀的幅度,所以水平分带也可以宽窄不一。宽的地方代表沉降幅度变化较缓的地段,窄的地方代表沉降幅度变化较急的地方。

2. 接触变质作用

当岩浆侵入或靠近煤层及含煤建造时,由岩浆带来的高温、挥发性气体和压力,使煤的变质程度升高的作用称煤的接触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的一种是热力变质,是由侵入在煤系下部的岩浆体析出的热量对煤产生影响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变种变质作用是岩浆不直接接触煤层,由岩浆的热量引起含煤地层温度升高而使煤发生变质,往往影响的范围较大。具体影响范围因岩浆规模不同而影响范围不同,岩浆侵入的规模大影响的范围就大。接触变质作用另一种是由火成岩岩体直接侵入煤层中发生的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影响范围往往较小,岩浆接触煤层的地方常常形成天然焦,煤层的围岩亦具有某些变质现象。远离岩浆岩体,煤的变质程度则逐渐降低。煤的变质带常常围绕岩浆岩体呈环状分布,或者靠近岩浆岩体的一侧呈带状或环状分布。

3. 动力变质作用

由强烈的构造运动如挤压褶皱等产生的区域温度增高所引起的煤化过程,称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常常发生在构造变动强烈的地区,如新疆的库拜煤田、准南煤田东段阜康大黄山一带、哈密野马泉一带、艾维尔煤田一带等,同属侏罗纪煤田,但变质程度比其他煤田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