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插电混动车既能加油又能充电,它是不是买车的最佳选择呢

明理的台灯
温柔的乌冬面
2023-01-01 14:12:58

插电混动车既能加油又能充电,它是不是买车的最佳选择呢?

最佳答案
文静的板栗
阔达的战斗机
2025-08-24 07:48:07

插电混动型车子又能加油又能充电,如果使用场景契合,短途能当电车开,长途就当油车开,确实是个很香的选择,不过具体也要看我们自己的用车条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如果使用场景相匹配,它们可以用作短途旅行的有轨电车和长途旅行的汽油车。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要看我们自己的情况。就像:老干妈的辣酱,喜欢吃的朋友每天都等不及口袋里装一个,所以早餐、午餐和晚餐都要加一点那些不能忍受辛辣食物的人一年都不想闻它的味道,对吧?这辆车的条件很理想,你闭着眼睛也可以买。

在理想的驾驶环境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几乎可以闭着眼睛买到。例如,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停车和充电的地方。通常,市区的往返通勤是比较固定的,而且有很多,只要采用纯电模式。市场上销售的这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续航里程基本可以满足这一距离。例如,领英01新能源的航程为81公里麦腾新能源的续航里程为63公里。即使在冬天开暖风的耐力打折扣,也可以用于通勤。

在周末,我偶尔会高速跑步,去附近的城市旅行。如果我有引擎,我就不用担心电池寿命。相当于利用了汽车的油驱动和电驱动两大优点。这有点像购买一款旗舰手机。我们喜欢拍照,玩游戏,看电影,利用我们所有的优势。显然,这是值得的。只是为了绿卡。这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刚才提到的汽车情况是非常理想的。很多朋友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它和手机是一样的,不是吗?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我的手机拍照。我可能只是看电视,用微信,或者玩游戏,许多功能实际上是无用的,你可能不知道你把钱花在哪里了,对吗?说到车,很多朋友购买插电式汽车的核心目的并不像他们一开始想的那么复杂。只是为了一个指示牌,这在当地方言里叫做“要车牌”。其他优点:每天充电,市区通勤可以省钱。有没有停车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停车位,上面是否有充电桩通常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不是吗?

如果想买插电式汽车换绿卡,要看具体情况。许多人只看燃油经济性,可能会忽略它。也就是说,无论是插电式还是纯电动,购买电瓶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达到更好的静音效果。因为用电的噪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高速下的发动机干预只是普通燃油车的水平,不会突兀。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想要追求豪车的安静效果,并不需要找一辆价格在3万到40万的燃油车。我们当然可以考虑纯电或插电,这可能直接省钱。此外,这种安静的效果是许多家庭在长途旅行中真正需要的。

最新回答
魔幻的芒果
和谐的奇异果
2025-08-24 07:48:07

从发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

如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往深度精度发展,比如从满足用户的普遍性需求开始向个性化需求延伸。另一方面,“互联网+各行业”成为共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

1.云计算

行业前景: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国内云计算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行业优势:

1. 行业压力竞争小

2 .高薪没商量

3. 男女都可学

4 .岗位多

国外咨询机构WANTED预测过,2015年,美国有390万云计算的相关工作岗位,而普通IT职位仅为38万,不到云计算岗位的10%。全球则有超1800万的云计算岗位,其中最多的40.8%在中国。 云架构师- 平均年薪40万,顶级云架构师年薪百万;数据挖掘工程师 - 5年以上工作经验,月薪5万 。

2.大数据

行业前景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大数据相关技术方向:

1. Hadoop大数据开发方向;

2. 大数据运维&云计算方向;

3.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方向。

三个方向中,大数据开发是基础。 以Hadoop开发工程师为例,Hadoop入门薪资已经达到了 8K 以上,工作1年可达到 1.2W 以上,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hadoop人才年薪可以达到 30万—50万 ,一般需要大数据处理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所以学大数据专业也是进大公司的捷径! 精通任何方向之一者,均会“ 前(钱)”途无量。

3.虚拟现实

行业前景

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如游戏、影视、教育、体育、星际探索、医疗等等。随着VR/AR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金矿产业”,大量资本涌入,科技巨头抢滩布局,VR/AR技术的产品整合及商业变现正在逐渐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专业人才成为市场和行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曾发布了一份关于VR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中国VR人才在全球仅占2%,但对VR人才的需求却有18%,而美国的VR人才分布达到40%。中美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首席互联网创业导师,带你一部手机在家借助互联网致富,很多75后,80后,90后,95后,一两个月就月赚3万多了,一年月入六位数以上.加夏添教练微信13927421382  ,  加时备注:我要创业。

4.人工智能

行业前景

根据预测,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1亿美元。人工智能可谓是目前最热门的行业,热门行业通常意味着工作机会多和薪酬待遇高,而人工智能如此高精尖的行业,其核心就是专业人才。作为热门中的热门,人工智能领域薪酬水平可谓惊人。

《纽约时报》报道称,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美7家企业——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已在其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正快速使其运营版图扩展到全球范围,尽可能占据更大份额的人工智能市场。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周刊预测,由于拥有人才和数据优势,加之创业公司和BAT的大举投入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可能会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步赶超美国。

5.3D技术

行业前景

随着3D打印技术在科技的舞台上的大放异彩,3D打印已经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之一。对着3D打印整个行业来说,其市场规模巨大,仅在中国,3D打印产值就有望在“十 三五”期间突破200亿。 3D打印不仅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也是一个有“钱途”的职业,而且中国目前3D打印人才需求最为旺盛。 目前在这方面主要是研究生和高职院校,本科开设的学校还非常少。

6.无人技术

行业前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 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

7.机器人

行业前景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2016年1-10月份,我国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5.66万台,同比增长接近三成。目前全球每销售5台机器人,就有一台是在中国安装的 ,“人才需求早处于干渴状态了” 。 无论是运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的企业,还是机器人制造厂商,都急需熟练的技术人才。

8.新能源

行业前景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1年以来,全国各汽车集团或新晋势力宣布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70余个,计划投资总金额达到4500余亿元,规划产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00余万辆,新能源车驶入“快车道”。

据统计,包含60家招聘中的企业,723个职位,我们所熟悉小鹏汽车、艾康尼克、爱驰亿维、宝能汽车、广汽研究院、北汽福田、电咖汽车、北京汽车研究总院,以及浙江马太、绿驰汽车名列招聘岗位平均薪酬前10名, 岗位平均薪酬均在25万以上, 包括了小鹏、爱驰亿维等互联网造车势力及广汽、北汽等传统车企,以及宝能汽车等手握大量资金进军汽车行业的新晋势力。

英勇的绿茶
震动的水壶
2025-08-24 07:48:07

刘晓林/文?2月27日,德国大众汽车CEO迪斯发表了他的第二条微博,告诉大家他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与大使会面了,交流了关于中国疫情以及大众在中国复工复产的情况,并称“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10天前的2月17日,迪斯正式注册了微博,并发布了第一条微博——“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大众集团将一如既往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两条微博都和中国疫情有关,远在德国的迪斯以此行动来传达出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的时刻关注。

不仅迪斯在这一疫情中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大众与中国共同抵抗疫情的决心,2月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在个人领英平台上呼吁全球携手战胜疫情,“以开放的心态听中国、看中国。我们要对抗的是病毒,而不是受害者。”同时,大众携手合资车企迅速为疫情防治捐赠1.2亿元人民币。

这场疫情成为大众与中国亲密关系的展示。这种关系也在两项最具说服力的数据中显现:2019年,大众在中国共卖出423万辆车,占大众集团全球销量1097万辆的38.6%。其中,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达到 316.3万辆,占到了全球总销量的50.38%。其次,大众汽车集团日前刚发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这两家合资车企2019年共为大众贡献了44亿欧元的营业利润,占大众全年营业利润的25.88%。显然,中国车市虽然受到国内市场周期影响出现大幅下滑,但大众集团1/4的利润仍来自于中国。

正因为此,作为在中国销量最高的跨国车企,大众在此次疫情中同样受到明显影响,启动各种风险预案、积极复工复产,利用数字化措施保证市场服务,也是两家合资公司过去一个多月在集中攻克的难题。

“我们的业务正逐渐回归正轨,并为生产体系的全面复工做出积极准备。目前,我们合资企业的各工厂正在基于生产实际情况,陆续按计划复产。”?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称。

大众的选择

虽然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但对汽车行业而言,全年无休市,过年期间买车的需求同样存在。因此,正常情况下,车企生产线春节期间只会有短暂的缓停。但此次疫情却直接导致车企陷入全面停工风险。

“疫情发生时,我们面临全国范围内供应链延迟启动,以及集团员工差旅限制的双重挑战,对经营与生产计划做出了相应调整。”?冯思翰表示,面对突如其来席卷中国的这起公共卫生事件,大众第一反应是开始做调整,最大程度降低员工健康风险和生产节奏陷入被动的程度。

与此同时,作为扎根中国40年的跨国车企,大众汽车第一时间以“一家属于人民大众的车企”身份,投入了驰援疫情防控和抗击的工作中。至2月中旬,大众携手合资企业已共同捐资1.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包括购置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医药等医疗物资及医护救治方面的支持。

在阶段性的复工后,通过体温测量、工作场所消毒、向员工派发口罩和消毒剂等措施,大众尽各种可能地确保非正常时期全体员工都拥有安全的工作环境。

客观层面,这场疫情对大众汽车集团带来的影响同样是空前的,在多家车企都传递出延迟复工一日损失数亿的同时,大众在华停工也面临着巨额损失。按照其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2019年共贡献44亿欧元营业利润来计算,每延迟复工一天,大众在中国的损失就将超过40亿人民币。

2019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继续占据着中国车企销量的前两名,总计销量413万辆。最新公布的2月份车企销量数据显示,作为最畅销品牌,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车型都跟随大市出现8到9成的大幅下滑。

疫情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及应急调整灵活性的考验。鉴于疫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大众在疫情之初就对市场业务进行了调整。由于受疫情所限消费者无法前往经销商门店,大众旗下各品牌及合资企业推出了多项举措,提升在线业务能力。其中,一汽-大众率先开启六大“心”举措,带来疫情信息推送、24小时热线及救援、上门取送车、0接触维保延保、卡券延期、全面消毒防护、在线看车讲车、置换评估等多项疫期关怀。上汽大众主攻疫期出门难题,积极推进“云展厅”、“云购车”、“云服务”等系列创新数字化营销模式,为消费者提供零接触线上服务。

“为缓解经销商运营压力,我们不仅创新带来直播培训课程,助力经销商提升在线服务能力,还相继出台了系列减负松绑政策,最大限度地为经销商排忧解难”。冯思翰介绍称,在疫情爆发之初,大众就成功推出了在线直播培训课程,覆盖了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以及大众进口汽车共约90%的经销商网络,有5万人参与。

某种程度上,疫情成了大众加快数字化营销战略的催化剂。冯思翰表示,这次培训让经销商深入了解了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创作出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未来,大众还将加强与客户的在线沟通与业务往来,并提供诸如线上展示厅、试驾车上门取送等服务。

同时,这场疫情也使大众汽车进一步看到了数字化的新机遇。“我们知道,数字化是定义汽车未来的重要领域。中国处于数字化发展的前沿,大众汽车一直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特别是针对中国市场。”?冯思翰称,汽车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互联,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数字服务也是大众着重关注点。

在积极抵抗疫情的同时,大众也开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展开复工复产,以期通过其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地位,带动整个汽车业链条,继而为经济大盘的复苏增添助力。

与其他车企相比,大众的双供应商体系在这场疫情中显示出优势,“一般而言,我们的供应商都不是独家的。”大众中国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种模式并非多供应商模式是常态,而非应急状态。来自供应商的消息称,大众的零部件库存是国内车企中最多的,可达到1-2个月。而这也是由其较大的新车销售规模决定的。

据悉,大众目前正在为生产复工做出积极准备。随着从3月11日开始,湖北部分企业逐渐复工,零部件供应紧张和员工到岗率低的问题也将随之逐渐缓解,整车行业的复工率也将不断提升。

转折关键期的考验

但对于正处在“大船掉头”、十字路口的大众集团而言,中国市场突发的这场疫情也不可避免地给大众正在全球推行的改革带来了挑战。在大众全面转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地过程,中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大众汽车集团的2019年财报显示,大众汽车营业利润从上一年的139亿欧元增至170亿欧元,增幅达22.3%,汽车业务的净现金流也从2018年的-3亿欧元飙升至108亿欧元,全年财务表现强劲。

与2018年低迷的财务表现相比,2019年的现金流回归正常,成为大众将展开更深层转型和加快新战略落地的信号。在2018年大众集团管理架构调整中将中国设置为单独业务区之后,中国市场被认为将在接下来的电动化、智能化以及出行服务竞争中,决定着大众的未来。2019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虽然同比下降4%,但仍占全球220万辆销量的56%。

但受疫情影响,中国目前的汽车消费都陷入缓停状态,作为最高调、最彻底向新能源转型,并将2020定义为重要节点的大众而言,如何保证全年战略计划实现也充满了挑战。

3月3日,由于日内瓦车展受疫情影响而取消,大众汽车将原定于车展上举行的新车发布会转移到了线上,首次尝试“云发布”。大众采用了卫星信号传输,此次发布会画面、声音以及翻译都表现的十分流畅,成为疫情期间车企线上发布会的样本。

此次发布会上,大众传递了“推动电动化战略不断前行”的方向,推出了大众汽车品牌首款纯电动SUV——大众汽车ID.4。按照计划,ID.4将于今年上市,是继ID.3之后第二款基于模块化电驱动(MEB)平台的量产车型,中国将是其投产地之一。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首席运营官Ralf Brandst?tter表示,大众将在欧洲、中国和美国生产和销售这款车型。

大众汽车集团于2020年底在安亭和佛山投产的模块化电动平台——MEB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020年,大众计划在中国交付4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150万辆。至2028年,大众汽车集团计划要在全球范围内交付2200万辆纯电动汽车,其中一半以上将由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电动平台制造。

大众是首个承诺到2050年落实《巴黎协定》、全面实现碳中和的车企,随着ID.4和ID.3这两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发布,大众汽车集团对外宣布,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旨在最早在2025年将旗下车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三分之一。目前,大众汽车正陆续投入10亿欧元,在展开车型电动化进程的同时扩充其混合动力车型阵容。

不过,跨国车企在中国的电动化布局并未因为疫情的发展而推迟,春节后至今,通用、现代等车企都已经举行了电动车的国产上市发布会,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已经如期打响。

另一方面,虽然疫情影响了一个多月的正常生产,但过去一个月中,中国政府层面联系下文要求地方取消限购、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加大充电桩建设投资支持,这都被认为将在疫情结束给汽车市场迎来更有利的消费环境。

某种意义上,入局“选手”的增多和新能源汽车获得政策倾斜一样,都是好事,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做大。“相信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暂的,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冯思瀚称,大众汽车对中国市场仍充满信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美丽的魔镜
可靠的小土豆
2025-08-24 07:48:07
领英怎么取消公司关注方法如下:

1、点击任意领英页面顶部的“搜索”框,然后键入您要查找的公司、大学或中学的名称。按回车键。

2、点击“更多”下拉列表并选择“公司”或“学校”。

3、从筛选的结果列表中点击正确的机构名称。

4、点击机构名称附近的“关注”按钮。要停止关注机构且不再接收更新通知,只需点击该机构主页右上角的“更多”图标,然后选择“取消关注”。您还可在编辑职业档案时,在“关注”版块取消关注机构。

根据LinkedIn领英官方宣布了解,LinkedIn领英全球用户突破5亿,中国LinkedIn领英用户突破3200万,其中中国LinkedIn领英用户里超过80%都是从事外贸出口相关业务的,也就是说你的同行很可能已经在利用LinkedIn领英开发着本属于你的客户。

/iknow-pic.cdn.bcebos.com/78310a55b319ebc41b9002858d26cffc1f1716c5"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iknow-pic.cdn.bcebos.com/78310a55b319ebc41b9002858d26cffc1f1716c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8310a55b319ebc41b9002858d26cffc1f1716c5"/>

鲤鱼刺猬
哭泣的火车
2025-08-24 07:48:07

文 柴小娜

图 来源网络

近日坊间有两个传闻,一是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正在为苹果 汽车 项目提供三元锂电池样品,一是小米雷军造访了宁德时代总部。显然,苹果和小米都是为了电池而来,两条消息都没有被证实,但也未被否认。

被誉为智能 汽车 终结者的苹果 汽车 和摩拳擦掌的小米 汽车 ,都得先把电池供应绑定了,才好安心造车。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车展,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动作一点不小,他们在车展秀肌肉秀技术,都在虎视眈眈瞄准稳居前列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们。

不妨来看看几家具有黑马势头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本次上海车展都展示了哪些技术和产品方案,近期又有哪些大动作,他们的入局,到底能不能威胁到头部势力,能否搅动行业长期已经形成的排位赛。

蜂巢能源

黑马指数:

蜂巢能源在上海车展颇为高调,这家从长城 汽车 剥离出的动力电池公司,不光要在资本市场IPO,更是一路打怪升级,强势崛起。

2019年,蜂巢能源方形叠片系列电池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一是全球先蜂科学家招募,将与领英合作开展,在全球范围招募100名电池领域科学家。二是发布了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的蜂速快充技术。三是宣布投资20亿元,成立蜂巢资本。

车展上,蜂巢能源还展示了他们的无钴电池,以及基于无钴电芯的LCTP矩阵pack。

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蜂巢能源装机量为0.48GWh,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七。蜂巢能源想要将排名提升至TOP3,到底希望大不大,取决于几个因素。

有利条件是,长城与宝马合资国产电动项目光束 汽车 ,将搭载蜂巢能源电池。这一消息也得到了证实,4月19日,宝马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高乐指出,与长城 汽车 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新能源产品将使用长城 汽车 下游企业动力电池。外供方面, 蜂巢能源此前宣布斥资20亿欧元在欧洲建设24GWH大型动力电池工厂,也正在与几家欧洲车企洽谈合作中。

背靠长城 汽车 ,蜂巢能源步子越来越大,不过受限于量产数量和外供,想要打进头部座次,谈何容易。

瑞浦能源

黑马指数:

说瑞浦能源是一匹黑马名副其实,就在上海车展参展的同时,瑞浦能源还干了一件大事。4月23日,投资超300亿的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温州。

上海车展上,瑞浦能源要展示了它的可拆解大模组(SLM)技术,根据不同电芯和串联数量,给出了几个代表性的SLM模组,包括1P10S(247Ah)、1P14S(247Ah)和1P10S(135Ah)。

瑞浦能源在技术路线上目前以磷酸铁锂、方形电芯为主,NCM最高能量密度250Wh/kg,LFP最高能量密度180Wh/kg,目标是在2025年达到200GWh的产能。

数据显示,2020年,瑞浦能源动力电池年度出货量1.5GWh,配套上汽通用五菱20000台车,出货量1GWh。国内装机量达到位居国内企业TOP6,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国内TOP4。

据瑞浦能源官方消息,瑞浦能源海外市场拓展的脚步同步加快,2021年上半年将完成欧洲办事处落地,2022年启动欧洲工厂选址工作,2025年建成投产,目标是为为欧洲本地车企和储能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动力电池就近配套服务。

瑞浦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年轻企业,对瑞浦能源来说,其执行的是高举高打战略,背后有青山实业资本支持,技术班底来自上海航天电源,即便如此,小步快跑的瑞浦能源依然是新兵一个,理想丰满,现实残酷,横亘在头上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座大山,何时逾越并不明朗。

亿纬锂能

黑马指数:

亿纬锂能大概是黑马成色最足的一个,这源于它多年的累积和行业背景。2020年,亿纬锂能出货量约1.1GWh,客户方面,主要是小鹏P7、G3、天美ET5、哪吒N01等中高端乘用车。

本届上海车展亿纬锂能展示了多种电芯技术、模组技术和集成技术,包括三元系列、磷酸铁锂系列、软包电池和4680圆柱电芯。 其中,亿纬锂能做了一个长模组,规格是340*94*1720mm,容量是160Ah,1P25S。大模组是228Ah的2P10S,尺寸是306*595*100mm,重量37.5kg;软包方案是个小型的Pack,1P48S,21kWh。

从模组类型来看,长模组是配给小鹏P7,大模组是按照BMW的规格来做的,软包方案则是为了A00级别的小车所定制。

总体来说,亿纬锂能在技术路线上更为丰富,电芯上有方形、软包、圆柱等,有点想要向全能选手发展的趋势,不过这倒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接受市场严酷的考验。

写在最后

2020年年初比亚迪发布的刀片电池一鸣惊人,宁德时代继续与特斯拉宝马等大客户长期合作,以目前国内电池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储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电池日”和“Power Day”,更有数家企业奔赴在欧洲建厂的路上,他们不仅是新能源 汽车 的供应商,更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力量不容小觑。

从装机量数据来看,top1-top3头部位置较为稳固,即宁德时代、比亚迪、AESC、国轩高科等,随着新势力和新资本的进入,腰部位置和尾部将面临新一轮洗牌,马太效应显著。

从全球市场看,动力电池出货量TOP 10全部来自中日韩三国,TOP3分别来自中国宁德时代、韩国LG新能源,日本松下,市场占有率分别是24.82%,22.63%,18.25%,而欧洲电池工厂离放量还有2-3年左右的时间。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最近两年产能扩产,也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放量。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竞争格局,都给了瑞浦能源、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和力神电池等后起之秀一段足够缓冲的时间争取出货量和名次。“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最后活下来并一路杀到TOP3的一定是遵循了行业规律又抓住了风口的那一家

呆萌的夏天
轻松的口红
2025-08-24 07:48:0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童锋亮?雷诺官宣撤离东风雷诺两个多月后,其在华投资的另一家公司——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江铃集团新能源”)传来了新进展。

6月18日,有媒体爆料称雷诺与江铃在华的合作正在加速推进中。该报道称,雷诺集团和江铃集团已将双方合作细节全部敲定,最快在本月雷诺将把首批约4亿元的注资款打给双方的合资公司——江铃集团新能源。

对此,经济观察网记者致电江铃集团新能源询问此事,该公司一位人士表示,近期的确感觉雷诺与江铃集团新能源的接触更密切起来了,“尤其是近期线上电话会开始变得频繁了。”但该人士也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不过由于有些具体事项还在进一步商讨中,所以暂时还未能有成型的方案出来。”

相关信息显示,江铃集团新能源是江铃集团为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投资建立的全新子公司,于2015年1月15日成立。在2016年,江铃新能源获得了发改委颁发的全国第七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随后在2017年通过了工信部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准入资质。

雷诺集团与江铃集团新能源的首次“触电”是在2018年的12月20日。当时,江铃集团和雷诺集团宣布,双方就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达成合作协议,雷诺将通过增资,成为江铃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股东。

而后在2019年的7月17日,双方正式成立了合资公司。按照当时约定, 雷诺集团将增资10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启信宝信息显示,目前江铃集团新能源由三大股东构成,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持股13%、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7%、雷诺集团持股50%。

同时,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公示的信息显示,江铃集团新能源主要人员中新增了4位外方董事,分别为Gantzer Marc、 lsabelle Landrot、Christophe de Charentenay以及Francois Provost。领英信息显示,这几位外方董事都来自于雷诺集团。其中,Christophe de Charentenay曾在2020年5月之前任职于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易捷特”),在今年5月份加入了江铃集团新能源。

但据上述江铃集团新能源人士表示,虽然表面上看雷诺是大股东,但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与江铃集团是一致行动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公司并非由雷诺主导。

按照此前雷诺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主席福兰(Francois Provost)的说法,江铃集团新能源将引进雷诺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在2022年之前推出4款核心车型,覆盖中国电动车细分市场主要车型的45%。

同时,根据上述媒体的报道显示,未来在品牌方面,合资公司将执行“易至汽车”和“雷诺汽车”的双品牌战略。但具体到产品,上述江铃集团新能源人士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双方仍在协商中。

雷诺加速与江铃集团新能源的合作,被外界视为雷诺在华退出燃油乘用车业务后的新布局。今年4月14日,雷诺集团表示,将转让其在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所持有的50%股份给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将停止开展与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

与此同时,雷诺表示,撤出燃油乘用车业务后,未来将在中国市场专注于电动汽车和轻型商用车领域,大力推动未来绿色出行。

其中,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是雷诺集团在中国发展轻型商用车业务的重要棋子。该公司在6月18日也有了新动作,当天华晨雷诺金杯宣布,其新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并举行了剪彩仪式。

而在新能源领域,雷诺目前在华拥有两家合资公司,一家是与东风汽车、日产汽车三方建立的合资公司易捷特,另一家则是江铃集团新能源。但在易捷特中,雷诺仅占25%的股份,目前也仅有雷诺 e诺一款产品在推进。有分析认为,受到雷诺-日产前总裁戈恩被捕事件的影响,雷诺-日产联盟内部矛盾增多,这使得易捷特的前景看上不并不如江铃集团新能源乐观,这也是雷诺加大与江铃集团新能源合作而不是易捷特的原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受到补贴下滑以及市场遇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旗下车型多为A00级和A0级小型电动车的江铃集团新能源销量出现颓势。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江铃集团新能源共销售了5万辆汽车,但2019年其因销量降幅较大而未公布具体销量数字。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18年江铃旗下电动车E200S一款车曾销售3.9万辆排名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名,但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前十中已不再有江铃新能源车型。

因此,在江铃集团新能源未来的发展中,雷诺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品牌和技术背书,而江铃又是否能给雷诺在华的新能源转型带来光明前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