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20年前钱学森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封信,现状打谁的脸了

寒冷的宝贝
激情的汉堡
2023-01-01 13:55:17

20年前钱学森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封信,现状打谁的脸了?

最佳答案
爱听歌的黑裤
自由的小蚂蚁
2025-08-23 20:33:28

对于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这只是近10年的事情,国家开始重视了,西方 汽车 工业发展起来了,我们 汽车 工业人跟进,现在开始弯道超车,为取得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话语权而加速。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好像没有问题,但如果你看到下面这封,1992年,钱学森先生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一封信,就明白1992年,中国科学家们已意识到了 汽车 发展方向及我们要做的事情,看完以后,你会对现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现状会有什么想法呢?

在1992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写信给邹家华副总理,这是一封《关于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倡议》的信,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学家们早就看到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中国 汽车 市场进行了很到位的预测,并评估出新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中国要做什么的倡议。

但从这30年中国 汽车 的发展步调来看,中国 汽车 发展始终是跟随西方 汽车 工业发展的步调,可以说当初设定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是完全错误的!中国满大街的西方国家的 汽车 品牌车在行驶就证明这个错误,而且中国自主品牌没有一个能撑起一片天空的。

而到了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时代,有人提出弯道超车的发展模式,可是中国各 汽车 企业最初的动力居然是为了拿到政府的巨额补贴为目的,来生产新能源 汽车 。你想想看,一个老牌的面包车生产商,就简单地把售价为9.98万的面包车,换上一块电池,它就敢卖89.8万,这不是骗补是什么!

政府全面支持新能源 汽车 发展,可谓手段频出,高额补贴、不限牌、停车费减免等等,但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又如何呢?一个特斯拉的美国新能源 汽车 品牌就把中国新能源 汽车 各品牌打得满地找牙!中国新能源 汽车 们除了模仿、抄袭特斯拉的商圈营销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那问题来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 怎么一个弯道超车,又要靠谁来弯道超车?只想短平快地挣快钱,没有一个企业想着长久发展为目标进行造新能源 汽车 的。所以中国 汽车 市场上,就出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一会来个地产商造车,一会是空调生产商造车,一会是制造手机的造车,一会又来一个不知道是什么行业的来造车,按媒体宣传的统一口径称之为新势力造车,让人的感觉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反正对于新能源 汽车 来说,就是大家不缺钱,反正政府有钱,拿到补贴就是赢家!

唉,说多了都是泪!反正新能源 汽车 热闹一大堆,真正想做好的一个也没有!当大家看完钱学森先生写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的信后,是不是有种“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失落,20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落后,还在眼着别人屁股跑!

最新回答
奋斗的大象
外向的小蝴蝶
2025-08-23 20:33:28

随着世界各国对新能源 汽车 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个万亿级规模的新能源市场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外界看到了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将是大势所趋。 根据数据显示, 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达492万辆,占 汽车 总量的1.75%,比2019年增加111万辆,增长29.18%。新能源 汽车 正在按照每年增长100万辆的趋势发展,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市值超高的新能源造车企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特斯拉去年一年市值涨了7倍,目前大约是8009亿美金,是丰田、大众、通用、现代、福特和宝马这六家传统造车企业的市值之和。

别看新能源 汽车 火热,但是真正的发展也就最近这10年,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2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就已经意识到了电动 汽车 的巨大市场,并且建议发展电动 汽车 。

钱老之所以主动发展电动 汽车 ,也和当时世界上首辆量产电动 汽车 亮相有关,那就是美国通用 汽车 公司推出的名为“Impact”的电动 汽车 ,而钱学森在目睹了这款量产车的问世之后,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电动 汽车 ,对于中国 汽车 工业发展的意义,它认为中国的 汽车 产业太过薄弱,在燃油车方面的技术无法和欧美国家相提并论,不如直接发展电动 汽车 。他在写给时任副总理的邹家华的一封信中,是这样说的:

“我国 汽车 工业应该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1992年我国的 汽车 生产达到了65万辆,到下个世纪20年代20年代的时候将达到1000万辆 汽车 ,保护环境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美国、日本、西欧等都在组织各自的技术力量攻克高效蓄电池,计划开发出蓄电池 汽车 。

而不久之前广工中山市中标的蓄电池基地,这种电池可以达到电动 汽车 一次充电跑250-300公里,尤其是铅蓄电池也可以跑100公里。而现阶段的技术即使发达国家也没能领先我们多少,所以应该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研制,从而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能够齐头并进。而国家应该组织力量,也有能力跳过燃油车的发展阶段,进入 汽车 的新时代。”

在信中可以看到,在1992年的时候,我国当时生产的电池就可以让电动 汽车 行驶250-300公里。如果那时候就潜心研究电动 汽车 ,给10年左右的时间,国内的电动 汽车 有可能会提前20年达到如今的发展水平,也就没有特斯拉什么事了。

而且钱老对于中国 汽车 市场的未来看的很清楚,未来国内的 汽车 数量将会爆发性增加,到时候环境污染,石油供给等都将成为难题。这封信放在30年前看,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但是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钱老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知道2008年, 科技 部牵头的相干部委断定以电动 汽车 为中心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方向,提出中国 汽车 将在新能源范畴实现“弯道超车”。但这已经是16年以后的事情了。

而钱老作为老一辈的科学家,其忧国忧民,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伟大精神令人感慨,近30年后的蔚来、小鹏、理想,能否完成钱学森先生弯道超车的愿望呢?

追寻的火龙果
执着的鸵鸟
2025-08-23 20:33:28

在当前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正面临从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渡,就在前段时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向媒体透露,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指在太空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整座发电站位于地球轨道上,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在开展研究。

这种“天基”光伏发电站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地球天气气候影响,同时空间电站的发电效率远高于地面太阳能。太空里可以连续接收太阳能,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时可以稳定地将能量传输到地面。除了向地面输清洁能源,“天基”光伏发电站还可以为执行太空探索任务的火箭、飞船提供动力辅助,只要激光束可以精确瞄准火箭,就可以为后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需求。

不过,“天基”太阳能发电装置现阶段还仍然面临各种技术难题。首先对于现有的航天器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规模大,质量达到万吨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4个数量级,需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型运载技术;面积达到数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空间组装和姿态控制技术;功率大,发电功率为吉瓦,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特别的电源管理和热控技术;寿命长,至少达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轨维护技术;效率高,需要先进的空间太阳能转化技术和微波转化传输技术。

其次是成本问题。有专家估算,建设一个天基太阳能发电站需要耗资3000亿至10000亿美元。在新概念、新技术和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收入难以补偿整个系统的建造和运行成本。

再次是环境影响。虽然空间太阳能电站功率很大,但由于微波能量传输距离远(36000公里),根据微波能量传输特性,实际接收天线的能量密度比较低。

该技术我国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可能是几年,可能是十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科研人员表示,空间电站在技术原理上已没有太大问题。太阳能帆板在卫星上广泛应用,而且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等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该系统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聪明的石头
舒服的小懒虫
2025-08-23 20:33:28

近代史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黑暗和最危险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因为国家弱小的原因,所以中国受到国外侵略者的欺负,不仅要赔款,甚至就连我们国家的领土,也在被他们一点点的吞噬着。面对如此危难的时刻,不同阶级的人都开始想办法拯救国家。比如说洋务运动等等,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国家。但是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的强大起来,想要不被其他国家欺负,那么一定要有自己的高科技人才,所以留学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

最开始的时候,留学生是拯救国家,才会出现这个概念的。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很多在外留学的学子纷纷回到自己的祖国,想要为建设国家出一份力。在这些留学生中,优秀的人才也有很多,就比如说钱学森。当初钱学森想要回来的时候,可谓是困难重重。因为美国也是知道钱学森的才干的,要是让他回到中国,那还得了,于是就将钱学森给扣押下来。

后来还是我们国家跟美国进行谈判,花费了好几年的时候,才终于能让钱学森回国的。回到自己祖国的钱学森马上就开始了科学研究,后面甚至研发出来了原子弹,为国家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国家免受核弹的威胁。现在我们也有一位“钱学森”,他也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待遇,只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潘锦功。潘锦功的回归祖国,也让美国的专家后悔不已,觉得很亏。又出了个“钱学森”,顶尖科学家弃美回国,美专家表示亏大了。

潘锦功出生在风景优美的杭州,在1996年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潘锦功成功的考上美国的新泽西理大学。在这里,潘锦功进行了对于“发电玻璃”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科学难题,而潘锦功在研究的时候,仅仅只有20多岁而已。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地球上资源的总量是不变,也就是说会越用越少。因此,发现或者是创造不断可再生的能源,成为各个国家追寻的目标。而潘锦功研究的“发电玻璃”就是这样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发电玻璃”的原理就是,在玻璃上涂上一层碲化镉,当光线照射到碲化镉上面的时候,就能把光能转变成为电能。当“发电玻璃”被发明出来之后,很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种清洁能源吸引住。

后面,潘锦功带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地在新能源这个领域努力着,最后还拿到34项专利。当然最让人惊讶的是,潘锦功居然攻破了碲化镉在理论上到实践应用上的转变,让“发电玻璃”成为现实中的产物。潘锦功的研究成果,甚至被美国大学认为是十分了不起的,直接编写进教材里面。而后,潘锦功拒绝了美国的优渥条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祖国。

现在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每年发电的电量大概在200度到300度之间,假如用上四五块,那么一个普通家庭每年的发电量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当“发电玻璃”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美国的专家表示亏大了。

现在有很多的重点工程都开始使用“发电玻璃”,比如说生产汽车的厂房,每年都可以节省下来很多的电费。相信未来随着“发电玻璃”的普及,我们普通人也能够用上如此神奇的发电装备。

体贴的冰淇淋
乐观的夕阳
2025-08-23 20:33:28
1、钱学森

【颁奖词】(民族脊梁)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安静的树叶
小巧的冬天
2025-08-23 20:33:28

真能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只从物理方面比较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吗?

如果我们将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各自拥有的荣誉对比就会发现,在钱学森先生的各种头衔前面往往都有“中国”二字,比如“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原因也很简单,钱老归国后直接将我国原子弹和导弹的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毫不夸张的说,这样为祖国发展贡献重大的科学家才是我们所有人值得“追”的“偶像”。

但是,如果我说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我国最厉害的科学家之一,谁会反对?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维度来对比两位明显是很局限的,相信一般人也知道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含金量很高,作为在特殊时期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确为中美两国在更多领域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物理领域,两位都有什么主要成就?

即便物理相关的科学家有很多,也总有新的发现被公布,但依然还有很多未解的疑惑,所以才需要历代科学家不断研究和发现。而杨振宁先生就和李政道先生一起提出:虽然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呈现守恒的状态,但却不见得在弱相互作用中也守恒。

著名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之后更被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场景下中宇称确实不守恒的基本事实。

当然,在杨振宁先生的整个科研生涯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外,那就当属“杨—Baxter方程”了。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这个矩阵方程是什么,但却在物理和数学中都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而钱学森先生在物理方面的造诣主要集中在物理力学方面,早在1946年的时候,钱老就将稀薄气体在力学、化学和物理方面的不同特性结合起来研究,毫无疑问,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先驱性的工作。当时间来到1953年,钱学森先生正式提出了“物理力学”的概念,高温高压这个新的领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拓出来。

的确,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角度进行对比,那么,杨振宁先生身上的成就和光环似乎明显要闪耀一些,但正如一开始所说,完全无法抛开其他来将二位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从两人的早年经历看出,两位都曾赴美留学,但各自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和去留抉择却有很大不同,所以才有了钱学森先生那几年艰难的归国之路,以及杨振宁先生最后放弃美国国际再次成为中国公民。

为什么在大多数国民内心更崇敬的都是钱学森先生?

道理大家都懂,但偏爱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取得的所有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主要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正应了那句“科学无国界”。而钱学森先生就不一样了,我国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都有他的汗马功劳,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有国界”。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先生将“国为重、家为轻,名利最轻,科学最重”诠释的淋漓尽致。在钱学森先生的追悼会上,社会各界民众都自发前来为其送行,还有很多从祖国以外的地方赶回,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在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的时候正式开馆,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于2011年12月8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专门建设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在同月11号正式对外开放。

当钱学森先生的儿子在被问到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回国,自己和妹妹和像堂兄们一样在国外长大,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会有所不同时,他坦然的表示:倘若父亲留美任教和继续做研究,或许自己的确不需要等到34岁才大学毕业,更不会在40岁这个年纪才拿到硕士学位,但现在的人生也很充实,但人生没有如果。

洁净的小丸子
魔幻的樱桃
2025-08-23 20:33:28

沙产业。

钱学森为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创建作出卓越贡献,但并不为常人熟知的是,钱学森晚年提出的重要理论构想——沙产业。“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钱学森曾作如此论述。

在钱学森看来,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我国沙漠、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业面积差不多。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他甚至大胆预言:“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扩展资料

两弹一星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参考资料:人民网-鲜为人知的晚年钱学森与沙产业

甜甜的月亮
超帅的大山
2025-08-23 20:33:28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眯眯眼的烤鸡
漂亮的泥猴桃
2025-08-23 20:33:28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大气的小松鼠
斯文的豌豆
2025-08-23 20:33:28

我们时常会听到一句话,“这个社会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国家间的竞争,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科技,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背后的操手,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完全可以从一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出来,人才资源就是一个国家最具有活力且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

中国现在能在世界之林有一方举足轻重的地位,离不开当时科技人才做出的贡献,就像“两弹一星”的钱学森就说过,“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正是这句“科学为重”,让中国人一步一步走的越来越高,让中国人真正的扬眉吐气,我们不再是从前那个只会用冷兵器抵抗外国坚船利炮的国家,种种这些伟大的进步都离不开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们。有很多科学家都愿意放弃美国的高待遇,不顾阻拦回国搞建设,就像中国的另一个“钱学森”——潘锦功。

潘锦功生于杭州,于1996年赴美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在新泽西的理工大学创建了发电玻璃的研究中心,发电玻璃又称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也被誉为“挂在墙上的石油”,主要功能就是发电,并且发电量非常可观。

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我们对资源的渴求是十分迫切的,潘锦功的发电玻璃,通过转换利用太阳能,十分环保的同时力量还非常巨大,我们都知道核电站也是一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力量巨大也十分环保,但是我们同时都知道核始终是一种危险的元素,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到现在辐射还对当地居民有着很深的影响。

但“发电玻璃”却不一样,它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相较于核能它又十分安全。

“发电玻璃”的秘密就在于将非常非常薄仅有4毫米的碲化镉光电材料的涂在普通玻璃上,从而使普通玻璃摇身一变,从不可以导电的绝缘体变身成为可导电的半导体材料。

中国又出一个“钱学森”?美国费心阻止其回国,印度想要他的技术

根据科学计算,“发电玻璃”的寿命长达30年之久,通过发电,成本回收就是在几年之间的事,这为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的推进构建下了美好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