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有前途吗
很多同学担心学了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对口工作,不然教育部也不会开设此专业。如果考生确实喜欢某个专业,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本文我帮大家整理了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一、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主要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船用机械制造厂、造船厂、修船厂、港航等单位,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船舶机电设备装配调试、船舶机务管理及船舶检验等工作。
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好不好有前途吗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主要研究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船舶辅机安装与调试、船舶动力装置安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船舶动力工程技术领域进行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例如: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管系放样、船舶柴油机装配与调试等。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还不错。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舰船动力工程的生产设计、船舶修造生产管理等工作。
船舶建造类企业:舰船动力工程的生产设计、船舶修造生产管理、船舶检验、船舶经营管理等。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主要研究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船舶辅机安装与调试、船舶动力装置安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船舶动力工程技术领域进行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例如: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管系放样、船舶柴油机装配与调试等。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简介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管系放样等基本知识,具备轮机生产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从事舰船动力设备安装调试、轮机生产设计及生产管理、船舶经营工作、轮机操纵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船舶主推进装置》、《船舶管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生产》、《船舶柴油机装配与调试》、《轮机测试》、《船舶辅机安装调试》、《轮机专业英语》、《船舶检验》、《船舶生产管理》、《工程制图与AutoCAD》、《船机检修技术》。
就业方向:船舶建造类企业:舰船动力工程的生产设计、船舶修造生产管理、船舶检验、船舶经营管理等。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好找工作吗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随着航运企业对“智能船舶”、“绿色船舶”需求的不断提升,船舶装备类、制造类企业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为适应船舶产业发展需求,开设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该专业为国家紧缺专业。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船舶修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企业从事轮机生产设计、轮机安装调试、船舶修造生产管理、轮机工程质量检验、船舶机电维修、船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不一定的,就业方向很大,比如造船厂、修船厂、船员、设备厂家等等。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是面向船舶制造人员、机械工程技术人员、道路和水上运输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船舶机械装配与安装、船舶管系生产设计、船舶动力机械检验等技术领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制造、设计、生产技术组织与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船舶机械装配与安装、船舶管系生产设计、船舶动力机械检验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船舶动力工程装配、安装与调试、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船舶动力机械验收与安装质量检验,船舶管系生产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具有制图、识图并熟练地利用计算机绘制机械工程图的能力;
具有正确使用工具仪器,进行船舶动力工程的装配、检测、检验的能力;
具有正确使用专用工具仪器,进行船舶动力工程安装、调试、检测、检验的能力;
具有分析、处理生产技术问题,进行船舶动力工程生产技术组织实施的能力;
具有阅读船舶动力英文资料和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具有船舶动力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能力;
具有使用专用船舶设计软件,进行船舶管系生产设计的能力;
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创立于194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伴随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船舶与海洋工程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和技术(领域)覆盖面相对完备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内首创并率先建成众多重大研究设施,在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学基地,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轮机工程始建于1930年,前身是设立于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轮机科,是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最早的轮机工程专业。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栋梁之才。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水声工程于1958年在朱物华先生带领下创立,重点研究船舶噪声控制和预报,制订了将基础研究与海军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人才与科研攻关结合起来的发展方针。几十年来,本学科不仅完成了多项国防重大项目,培养出大批研究人才,同时也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的排名中,综合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四个方面的水平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一。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长期的建设,本学科逐步凝练多个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类船舶的设计及新船型开发、数字化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平台及浮式生产系统的设计研究、海上施工技术与装备设计研究、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水上运输系统的经济技术论证。
船舶力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CFD方法及应用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强度理论与结构设计;船舶疲劳寿命与可靠性研究;船舶结构水弹性理论与分析方法;海洋环境与实海域船舶性能;船舶非线性水动力学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和拓展。
海洋工程:本方向包括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开发、水动力学、结构力学、非线性流体动力响应、模型试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等,涵盖设计开发、理论与试验研究等领域。通过基地建设,增强了深海平台的水动力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水平,并承接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海洋水下工程与科学:在水下工程系统的设计和集成技术、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操纵控制等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和嘉奖10余项。本方向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组建了水下运载器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水下运载器操纵与控制研究,载运工具系统工程研究三个学科梯队,完善了学科梯队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船舶主推进与辅助系统:船舶主推系统优化和监测故障诊断,船舶主机的电子控制和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结构机械智能化,船舶辅助系统控制监测故障诊断,动力装置噪声振动分析控制。
水下探测技术:本学科在水下目标回声预报及特征提取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的水下目标回波特性计算的XX方法和相关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XX声隐身设计和XX目标强度实验中。
(2)师资队伍
通过“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院士、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教授领头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知识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与科研、教学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现有教授 32名、副教授19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组建了以长江特聘教授廖世俊为梯队负责人的“深海新型平台水动力性能和实验方法研究”创新团队,该团队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师资队伍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更有一批富于创新精神、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3)人才培养
本学科五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163名,授予学位106名,招收博士生研究88名,授予学位38名。从2001年至今共获得5篇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名提名论文。
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正在实施中,部分系列优秀教材已编写出版,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已基本形成,同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挂靠于该站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得到了有序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丰富多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深入了解专业、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全面育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4)科学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对接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水下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百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取得了多项专利,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
(5)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建设注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大大提高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同时对促进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及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日跻身国际知名行列起了重要的作用。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现有多名教授分别担任国际上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的各相关委员会的委员。
前一期的重点学科建设中,与荷兰Marin研究中心、美国Texas A&M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和研究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工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际招标,承担2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得了国际专家的极高评价。
(6)基地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基地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工程水池为主体,与其它有关的配套设施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操纵性实验室及水下工程水池组成一个设备先进、功能较齐全的试验研究群体,构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在2003年度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部门优秀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评估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其强劲的学科优势及科研实力和业绩,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机工程二级学科建有柴油机—传动—负荷系统试验台、发动机电子控制试验台、双机并车试验台、500KW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实验台、30KW小型液力偶合器试验台、空气净化与气溶胶分离试验台、计算机实时仿真试验台、地下含水层储能试验台、海淡水制冰试验台和可持续能源推进试验台,装备有激光全息、可编程控制、数字仿真等先进试验设备。”
本科一二年级学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学专业课。
具体学哪些专业课还要看你的方向是什么。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变革正在引发深远影响,以“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国家造船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发展方向。船舶配套产业亟需通过设备智能化能力提升,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形成技术、品牌和产业链生态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的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全球服务水平,推动船舶配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 国外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现状及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
(一)国外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现状
从国际配套产业发展趋势看,以欧洲、日本、韩国为主的国外配套产业在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日本、韩国、欧洲纷纷针对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船舶配套发展战略,逐步由技术转让、合资合作转为在中国独资建厂或向中国出口产品或抬高技术引进门槛从而提高合资的控股比例,同时在售后服务环节不但为本国企业品牌产品也为其他企业品牌产品承担全球服务业务,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来源紧缩的不利形势 [1]。
1. 欧洲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现状
欧洲作为造船业的发源地,配套业起步早,历史悠久,其历经了多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享誉全球的品牌,拥有着强大的品牌效应。在数百年的研发历程中,始终重视产品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化,保持着配套设备的高附加值,长期引领着先进配套设备技术。同时,欧洲船舶配套企业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便利的维修和升级服务,致力提供产
中国海工装备产业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认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具备部分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部分船企先后建成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工作水深在3000~3600 米,钻井深度可达 11000~15000 米。
其中,“海洋石油981”号已在南海服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外,我国船企建造的全球首座圆筒型深水钻探储油平台、钻井船以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都属高端产品。
“海工装备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张,是中国在2014年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海工装备国际市场份额第一的主要原因。”黄平涛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造船企业转型发展海工产品。至今,前后约有20多家企业承接了海工平台订单,约有100家企业承接了海工船舶订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认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具备部分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部分船企先后建成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工作水深在3000~3600 米,钻井深度可达 11000~15000 米。
其中,“海洋石油981”号已在南海服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外,我国船企建造的全球首座圆筒型深水钻探储油平台、钻井船以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都属高端产品。
吴有生也指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仍比较落后。虽然低端装备已具备完全自主设计能力,但是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与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从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和总包能力来看,除少数企业具有自升式平台设计、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能进行基本设计外,多数企业主要还是采用国外的设计。半潜式等其他作业平台的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国外,主要标准受制于人。
大部分企业智能制造低端产品,即使能制造高端产品的企业,也不具备自主配套能力,有些产品还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为此付出高额的专利费。
在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方面,我国海工配套设备技术已有一定基础,有能力生产部分产品。由于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对安装维护有特殊要求,其研发及产业化难度较大。
目前,各种功能模块及动力、机械、化工、液流、电控设备等多数依赖进口,而且水下生产系统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非常薄弱。
在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专项的支持下,我国海工装备配套设备的研发工作近来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产动力定位系统(DP3)通过了海上实船试验并验收,国内首台3000米深水防喷器样机研制成功,3000米水深钻井隔水管接头技术取得突破。不过,这些成果要得到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参考资料:中国报告网--中国海工装备产业现状
以下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前10名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003 清华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056 天津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10286 东南大学
开设该专业的所有学校:
- 华北地区(29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山西大学 天津商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燕山大学 河北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包头医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 东北地区(17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东北大学 东北电力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鞍山科技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吉林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华东地区(41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集美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山东大学 江苏工业学院 烟台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水产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苏州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扬州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昌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中南地区(26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茂名学院 湖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邵阳学院 五邑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湛江海洋大学 中原工学院 平顶山工学院 武汉大学 郑州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 西南地区(9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华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 西藏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贵州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 西北地区(10所学校开设该专业)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新疆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