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兄弟能断吗
仁兄弟可以断。仁兄弟就是结拜的兄弟。拜仁兄弟是鲁南地区一种民间习俗,这种现象表现了鲁南人的大义、仁义和义气,同时为在危难时刻能够互相帮助、照应。
所谓仁兄弟是从古时候留下来的对拜把子或是异姓兄弟的一种称呼。
仁兄弟这个称呼也就是俗称的拜把子异姓兄弟,最早并不是山东独有的结交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那时候只是结盟立誓的方式。
到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把国与国、部落之间的结盟方式大众化了,再到后来闻名天下的水浒传,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汉替天行道更是在齐鲁大地盛行开来延传至今,特别是鲁南地区依然盛行。
在普通老百姓遇到脾气志向相投的朋友时,为了加深感情就变成了歃血为盟、磕头盟誓,祈求同生共死永不背叛。仁兄弟在山东人的心目中是比朋友、同学、同事等称呼更亲近,和一奶同袍一样。
1、仁,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rén,会意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
2、基本释义:
(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
(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
(3)姓。
(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3、相关组词:虾仁、杏仁、仁爱、瞳仁、桃仁、松仁、不仁、仁义、仁弟、成仁、仁兄、同仁、苡仁、仁政。
“弟”的组词有:
[tì] 岂弟、入孝出弟、岂弟君子。
[dì] 兄弟、弟弟、小弟、徒弟、弟妹、弟媳、如弟、内弟、师弟、弟妇、弟兄、弟子、仁弟、老弟、妻弟、子弟、黄弟、母弟、晜弟。
弟
读音:[dì]、[tì]、[tuí]
释义:[ dì ] 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
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
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
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
5.古同“第”,次序。
6.古同“第”,但。
[ tì ] 古同“悌”,孝悌。
[ tuí ] 〔~靡〕颓唐;柔顺。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弟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儿子)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如:表弟堂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如:小弟愚弟
门生学生。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古代亦称妹为弟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动〉
通“悌”。敬爱兄长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笔顺 :
名称 : 撇、 竖、 横、 横、
基本释义
已与权威书籍校验
1.仁爱:~心。~政。~至义尽。
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兄。~弟。~伯。
3.姓。
百度汉语 AI让学习更简单 立即下载
详细释义
〈名〉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形〉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
温润
组词
杏仁 虾仁 仁爱 瞳仁 苡仁 仁兄 不仁 松仁 仁政 仁慈 仁弟 成仁 同仁 仁义
弟男子侄、弟子孩儿、兄弟参商
1、弟男子侄
【解释】:泛指晚辈男子。
【出自】:清翟灏《通俗编·伦常》:“《元典章》有‘新附军人、弟男子侄结连恶少为害’,四字始见。”
译文:《元典章》有‘新附军人、弟弟男子侄连结恶少为害’,四个字才出现
【示例】:不一时,催命鬼领了几个~来到庙前。 ◎《何典》第二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晚辈男子
2、弟子孩儿
【拼音】[ dì zǐ hái ér ]
【解释】骂人话。娼妓生的孩儿。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儿把我拦住,道我是犯夜的。”
译文:我走到一半路,被那巡守更的歹弟子孩儿把我拦住,道我是冒犯夜的。
二、其他含弟字的成语:
难弟难兄、兄弟手足
1、难弟难兄
【解释】: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
【近义词】难兄难弟、患难之交
【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七卷:“然难弟难兄,亦何酷肖若此!”
译文:然而父亲难于哥哥,也有什么相像这样
2、兄弟手足
【拼音】[ xiōng dì shǒu zú ]
【解释】亲如兄弟,情同手足。
【出处】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
译文:我同情他的志向,不胜手足的情
3、兄弟参商
【拼音】[ xiōng dì shēn shāng ]
【解释】比喻兄弟之间不和睦。
【反义词】李代桃僵
【出处】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译文:面有逸景的快,另外有参与商的宽
[xiǎo dì]
1.小的弟弟。
弟弟
[dì di]
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兄弟
[xiōng dì]
哥哥和弟弟:~二人。~单位。~部队。~民族。
[xiōng di]
1.弟弟。
徒弟
[tú dì]
跟从师傅学习的人。
纨绔子弟
[wán kù zǐ dì]
指衣着华丽,游手好闲,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
称兄道弟
[chēng xiōng dào dì]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弟子
[dì zǐ]
学生;徒弟。
弟兄
[dì xiong]
弟弟和哥哥。a)不包括本人:他没有~,只有一个姐姐。b)包括本人:他们是亲~。他(们)~两个。他就~一个(没有哥哥或弟弟)。支援农民~。
子弟
[zǐ dì]
1.弟弟、儿子、侄子等:职工~。
如弟
[rú dì]
旧时称结拜的弟弟。
老弟
[lǎo dì]
称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朋友。
仁弟
[rén dì]
对比自己年轻的朋友的尊称,老师对学生也用(多用于书信等)。
弟妹
[dì mèi]
1.弟弟和妹妹。
盟兄弟
[méng xiōng dì]
把兄弟。
难兄难弟
[nàn xiōng nàn dì]
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弟妇
[dì fù]
弟妹
把兄弟
[bǎ xiōng dì]
指结拜的弟兄。年长的称把兄,年轻的称把弟。也叫盟兄弟。
误人子弟
[wù rén zǐ dì]
误:使受损害。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年弟
[nián dì]
科举时代对同年登科者的自称。
冢弟
[zhǒng dì]
敬称国君之弟。
一、仁
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
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
3、姓。
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二、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
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
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
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6、姓。
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三、礼
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
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
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
5、姓。
四、智
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
3、姓。
五、信
[ xìn ]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7、同“芯2”。
8、姓。 。
[ shēn ]
1、古同“伸”,舒展开。
2、古同“伸”,表白。
扩展资料
一、仁的笔画
二、组词
1、杏仁:[xìng rén]
杏子核里的仁。分苦(山杏)、甜(食杏)两种。可供药用和工业用。
2、虾仁:[xiā rén]
去头去壳的鲜虾:炒虾仁儿。
3、仁爱:[rén ài]
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仁爱。仁爱之心。
4、仁义:[rén yì]
仁爱和正义:仁义道德。
5、仁兄:[rén xiōng]
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等)。
枣庄地区多以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崇拜偶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拜把子”其实是义气相投者的结义。结义要磕头、盟誓,立金兰谱,各存一份,故也称“换帖”。
结义誓词过去多为“皇天在上,厚土在下,诸神鉴察,吾等结为异姓兄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如有异心,天诛地灭??”等。现实生活中,正义感的人聚在一起,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品德低的人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黑势力,危害社会风气。
一、弟的繁体字还是弟,写法如下:
二、释义:
[ dì ]
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
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
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
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
5、古同“第”,次序。
6、古同“第”,但。
[ tì ]
古同“悌”,孝悌。
[ tuí ]
〔~靡〕颓唐;柔顺。
三、相关组词:
小弟 弟弟 兄弟 徒弟 妻弟 老弟 弟媳 弟妇 如弟 子弟 内弟 师弟 弟子 仁弟 岂弟
扩展资料:
一、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动词,用绳带一道道渐次缠绕戈戟的木柄。
文言版《说文解字》: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
白话版《说文解字》:弟,用牛皮缠绕的次序。篆文采用古文字形。所有与弟相关的字,都采用“弟”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师弟[shī dì]
称同从一个师傅或老师学习而拜师的时间在后的男子。
2、弟子[dì zǐ]
学生;徒弟。
3、仁弟[rén dì]
对比自己年轻的朋友的尊称,老师对学生也用(多用于书信等)。
4、弟妹[dì mèi]
弟弟和妹妹。
5、岂弟[kǎi tì]
和乐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