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四位数代码和各个专业代码
华中科技大学四位数代码为:1230
各个专业代码太多,举几个热门专业的代码:
020101 经济学,学制四年,学位经济学;050201 英语,学制四年,学位文学;070302 应用化学,学制四年,学位理学;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080902 软件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
扩展资料: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与发展,2000年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占地7000余亩;设有45个学院,99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3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7人;有20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8所附属三级甲等医院。
参考资料: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设置情况
百度百科-华中科技大学
院校代码是13262。
文华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应用技术类型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由武汉美联地产有限公司。200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美联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2014年5月16日,更名为“文华学院”,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设有院系:外语学部、经济管理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部、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等。校训是博学笃志、本立道生。
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340亩,建筑总面积53.26万平方米;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名;设有7个学部,拥有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7个。
材料成型和控制工程13
热能和动力工程1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5
自动化16
全部正确的,都是机械专业。望采纳。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代码是: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
学院历经近百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整体西迁以及各个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持续支持,前辈先师和数代“能动人”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始终站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前列。
该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大类专业,专业地位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专业所对应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被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次国家学科评估皆名列前茅的学院。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代码:080501 | 男女比例:84:16
1、专业定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动力机械和热工设备的设计和测试技术等,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和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动力机械和热工设备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机等。例如:天然气用作汽车燃料、风能发电、冬季烧锅炉供暖、空调制冷机设计和测试等。
2、课程体系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流体机械》、《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智能装置自动化》、《低温原理与技术》、《制冷原理》、《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新能源汽车。
3、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工业类企业: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暖通工程、产品开发、机械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技术开发、生产管理。
考研方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
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专业代码:080502T | 男女比例:71:29
1、专业定义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主要研究能源的转换和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的过程、人工环境和制冷空调的技术问题、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力求实现能源利用高效、清洁的目的。例如:煤炭燃烧产生蒸汽能推动发电机的过程,社区绿化、供水、供暖的技术问题,风能、核能发电等。
2、课程体系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环境化学》、《电站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泵与风机》、《热工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低温工程材料》、《能源动力装置基础》、《低温原理》、《暖通与空调》。
3、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工业类企业:热力工程、煤化工程、火力工程、暖通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工程设计、技术支持、设备制造、设备检修、生产管理。
考研方向
动力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3T | 男女比例:72:28
1、专业定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新能源的种类、特点、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等,包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能等,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燃烧供热、农村农林废物发电等。
2、课程体系
《流体力学》、《流体机械》、《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流体机械转化原理与技术》。
3、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新能源类企业:电力工程、热能工程、火力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优化运行、生产管理、新能源管理。
考研方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
四、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4T | 男女比例:--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有新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
五、能源服务工程
专业代码:080505T | 男女比例:--
2021年,能源服务工程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内容源于百度百科)
华中科技大学学校代码是10487。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94个本科专业,2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6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8人、讲座教授3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16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