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哪些值得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推荐?
1.比亚迪秦PLUS DM
新车亮点:DM-i超级混动技术
秦PLUS在2020年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新车最大的亮点就是其动力总成。秦PLUS DM是首款应用DM-i超级混动技术的车型,该混动系统由1.5L骁云自吸发动机+E-CVT变速箱+两台驱动电机+电池组共同组成,这点与本田i-MMD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秦PLUS DM配备了更大的电池组和充电功能,支持车辆纯电续航120km,同时在不充电的情况下依旧可做到3.8L/100km的油耗表现,足以叫板同级合资品牌混动车型。
另外,秦PLUS定位为“A+”级轿车,将与比亚迪秦、秦Pro形成了完整的紧凑型轿车阵容。据了解,秦PLUS将于今年上半年上市,上市后有望在混动车市场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
2.威马EVOLVE
新车亮点:AVP技术
据了解,蔚来、威马和小鹏的最新量产车都将在今年上市,而在三个目录中,轱辘哥找到了威马EVOLVE的相关信息,新车已经在去年9月15日亮相,目前已传出即将下线的消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威马EVOLVE的NEDC续航里程为520km,峰值功率和峰值扭矩分别为160kW、225N·m,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6秒。
这样的动力输出以及续航能力,能帮助威马EVOLVE在同级别车型中保持在中上水平。不过,新车最大的亮点并不是电池技术,而是威马与百度深度合作的AVP自主泊车功能,能够在特定情况下实现L4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换句话说汽车能够自动寻找并泊入可停靠的车位。威马作为造车新势力阵营中的一员,智能化本身就是优势,若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相信旗下的产品会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3.领克06 PHEV
新车亮点:燃油经济性出色
领克06在2020年就已经上市,定位为紧凑型SUV,整车尺寸比领克02还要小一些,目前仅推出一款插混动力版本。动力方面,领克06 PHEV采用的是由一台1.5T发动机+最大功率60千瓦的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电机最大功率为60kW,峰值扭矩为160N·m。整车的经济性表现也很出色,综合工况百公里油耗仅为1.5L,纯电动模式下的续航里程达55km。
这套动力在领克01 PHEV上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对于整车质量更小的领克06而言,这样的动力会带来不少的推背感。不过,也正因为领克06 PHEV只推出一个版本,因此在配置上的表现并不高,诸如驾驶辅助、全景影像等功能都需要选装。如果领克06 PHEV在今年能推出更多配置版本,相信领克品牌的销量会有一定的提升。
4.东风本田CR-V锐·混动e+
新车亮点:纯电续航里程达80km以上
本田CR-V在合资SUV市场畅销多年,是东风本田的重要销量来源。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东风本田CR-V锐·混动e+全球首发,并有望于今年1月上市。新车搭载了Honda独有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80km以上,而同级别车型的纯电动续航里程也仅在50—60km之间徘徊。另外,整车的百公里油耗更是低至1.1L。
作为本田在华的首款插混车型,本田CR-V锐·混动e+能够迅速凭借本田锐·混动车型良好的市场口碑,有望迅速获得更高关注度。如今,合资品牌的插混SUV并不多,本田CR-V锐·混动e+或许能够率先抢占合资插混SUV市场头牌位置。
5.广汽丰田威兰达高性能版
新车亮点:6秒破百
在2020年广州车展期间,广汽丰田发布了威兰达高性能版,并将于今年上半年上市。根据信息显示,威兰达高性能版将搭载2.5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306Ps,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1.1L,纯电模式下的综合续航里程为63km。
不难看出,新车上市后将面对CR-V锐·混动e+和大众探岳GTE等合资插混SUV车型的竞争。威兰达才上市不久,就已经形成了包括2.5L HEV、2.0L汽油在内的产品矩阵。根据威兰达HEV版本的价格(20.58-24.18万元),轱辘哥斗胆猜测威兰达高性能版的售价区间有望在23-26万元之间。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与科学发明的历史,从远古的石器到现代的航天技术和互联网,无不凝聚着创新发明的结晶。每一项科技创新和重大发明都将引起生产变革或产业革命,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这个栏目里,将逐步向大家介绍有关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重大成果,并请广大创新发明人员参与推荐或自荐创新和发明成果。
中国重大发明简介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 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 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 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 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 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 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 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 “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 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 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领先1800年以上。
不要听他人说,100个至少有50个说法,你分不清谁说的对,还是不对,想买就买,谁爱说就去说吧!我买了个北汽开了3年40000公里,目前电池0衰减。家里汽油车基本不想开,总感觉没有电车开的爽。最近广汽埃安V售前促销 ,我直接下了5999元定金,订购一辆 说是7月份交货。喜欢该车的L3自动驾驶,高精地图,5G互联,就算买个玩具,也要买个顶级的。比亚迪出了个刀片电池,挺吸引我的,感觉比广汽的电池好。但是查遍所有信息发现比亚迪没出L3的自动驾驶,顶多算个L2.5。有点遗憾。最近两天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因为电池打嘴仗,感觉宁德时代也不算太差。凑合着买吧。本人建议,买电车,比亚迪,广汽,北汽,任选。小鹏,蔚蓝,等,个人不喜欢,觉得他们的底子太薄,缺少积累。还有的电车吹了几年牛,车都没上市,车品如人品,绝对是垃圾中战斗鸡。如果为了省油,10万以下的最合适,一公里7分左右。买20万以上的电车,就是玩具了, 科技 越高越好,才更好玩。装逼还得BBA。
新能源电动车从发展到如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不敢说中国市场上的新能源车企有多领先,但至少和全世界的车企发展的起点都一样,那么我就从中国新能源市场有那些车企的品牌聊聊吧。
目前市场上有哪些新能源电动车企业
国产新能源车企发展还不错的就要算比亚迪、广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这三家吧,以上这三家中广汽新能源和北汽新能源都有造传统车的背景。
1、广汽新能源
广汽集团响应国家政策,2017年7月28日正式注册成立,打造了世界首款GEP纯电平台(目前已升级到GEP2.0啦),世界首个全球智能生态工厂、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等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从 汽车 的各零件布局设计到电池管理表现都挺不错的。目前旗下共发布了三款车型,其中最亮眼的就是百公里加速3.9S的埃安LX,体验了一次那推背感十足,要知道超跑俱乐部的加速是4S,另外即将发布的埃安V也是一款很不错的车型,想买电动车的朋友可以再等等,预计6月中旬上市。
2、北汽新能源
则是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已形成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似乎因为有传统车企平台,更注重智能化,已经开发出专注于未来人机交互的达尔文系统,就像传播的一样——解放人(全天候电池技术、大功率充电系统、隔离式双向充放电技术、一体化动力总成)、愉悦人(高效智能电控制动系统N-Booster、高效矢量空调技术、智能座舱、车斯洛五觉愉悦曲线)、自成长(OTA技术、V2X技术、L2自动驾驶),但就是没有提到纯电平台。
3、比亚迪 汽车
一直被国人认为是中国车企里面的华为,但是恨铁不成钢,并没有变成华为,反而有一种小米的感觉,当然最近新发布的刀片电池也是刷了一波曝光,从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来,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上陆续推出e6、秦、唐、宋等多款新能源车型,从销量看也算是获得了市场的大多数的认可,走在大街上一不留神就会发现有一辆比亚迪秦路过。
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奉上最新的月度销量表(数据来源乘联会):
当然其他造车新势力发展的还行,例如蔚来、小鹏 汽车 、威马 汽车 和爱驰 汽车 等,从上面的销量表中可以看出,造车新势力里面蔚来买的挺好。
综合以上,个人建议买新能源车哪家更靠谱的话,其一看企业领先的技术及市场畅销的车型;其二看产品的价格,毕竟有些车都是大多数开滴滴,并不是用来家用;其三的话再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和服务设施,除了北上广深杭等一些一线或超一线城市,其他地方真的不推荐现在就购买新能源 汽车 ;其四再看自身的经济能力,毕竟现在新能源 汽车 比传统燃油 汽车 贵多了,也不知道为啥贵,可能国家政策好吧,哈哈哈,
以上为个人看发,欢迎交流~
码字不易,请多关照,谢谢~
你好,我觉得对于新能源 汽车 应该先进行区分,然后再确定该不该买。目前市场上新能源 汽车 主要有普通油电混动 汽车 ,插电式混动 汽车 ,增程式混动 汽车 以及纯电动 汽车 。从目前国家补贴方面,纯电动 汽车 的补贴力度最大,购买相对划算,但其安全性已及住房附近有没有充电桩等确实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普通油电混动已经插电式混动已经相对成熟,安全隐患相对较低(特别是普通油电混动,日本已经做得很好),成本也比较低,个人觉得可以考虑购买。插电式混动给人的感觉是潮起潮落再起,最近也有不少车企在增程式混动上下功夫,不久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比亚迪挺好的,同事有辆唐dm,上下班用电回老家用油。我自己的是元,车特别好开,而且漂亮,而且没有想象的废电,我搬家就用的它。
汽车 工业必然是经过长期市场检验和长期研发投入才能成熟稳定的大宗商品。所以在燃油车上我国 汽车 工业至今也处在追赶状态,因为毕竟那些欧美日老牌 汽车 厂商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绝不是中国三十几年的发展就可以轻易赶超。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燃油车排放影响环境越来越重视,对 汽车 排放要求越来越苛刻,大部分老牌欧美 汽车 工业国家都不约而同制定了2025-2040年先后不等的禁售燃油车的政策而大力扶持新能源 汽车 ,燃油车的百年发展走到了穷途末路, 汽车 工业又次来到重新洗牌的阶段,这是中国 汽车 工业发展的百年一遇机会,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虽然很多中国人还不看好,但这趋势已经无法阻挡,绝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在买一款新能车已经是很多人所能接受的了。但前面我已经说了 汽车 是一个大宗商品买一款成熟稳定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会为日后自己用车减少很多的麻烦。那么在这点上那些如雨后春笋般的造车新势力三年俩年就把车造出来,你就想让它成熟稳定?可能吗?但任何车企都是从不成熟走过来的,总得有人买单才会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但只适合那些敢于尝鲜,收入较高,能接受新势力犯错的表现带来的个人一定损失。而那些想让自己的车开得更久一些,故障率更低一些就应该在传统车企生产的新能源车上选择,虽然新能源车在动力源上发生了改变,但车身结构,底盘,悬架等还是一台 汽车 的根基,在这点上传统车企强新势力不是一半点星。那么在传统车企上新能源又如何选择呢,那么就又回到开头所说:长期的市场检验和长期的研发投入!在这点上任何车企都无法和比亚迪比,比亚迪在08年北京车展就量产了第一款电动车:f3e,引来业界和媒体的大肆嘲笑,因那时候燃油车正如日中天,谁特么玩电动车啊?还一分补贴没有不是有病吗?那么站在今天在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的战略多么具有前瞻性,之后比亚迪又量产了世界第一款插电混动:f3DM,在12年又发布了第二代插电混动车型:秦,之后国家才开始了新能源大力扶持和高额补贴,其他传统车企才如梦惊醒开始新能源的涉足,在15年之前可以说只有比亚迪一个人在玩,非常孤独,孤掌难鸣市场发展也缓慢,15年后玩家越来越多,但比亚迪的先发优势其任何车企已经无法匹敌。从14年开始比亚迪又开始参加新能源组环塔 汽车 拉力赛,又是一个人在玩,一直孤独得玩了六年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家车企敢把自己的新能源拉到拉力赛赛道上去蹂躏,这些经历无疑会为比亚迪累积了大量可靠数据为日后的新车型上市更为稳定的保障。在研发投入上比亚迪更是一骑绝尘,截止18年底比亚迪的新能源专利数是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以上这些也是我果断选择比亚迪唐的原因。按题主的要求适合选择比亚迪的插电混动,上下班可以纯电行驶,假期中长途自驾游可以烧油没有里程焦虑,至于具体车型还得看车主具体预算。
如你所说,带孩子郊游,回老家,上下班,无论你郊游去远近,老家远近都不建议买纯新能源,也就是纯电动的!在市区或者县城跑跑就行了,出去,真的不靠谱!
给你两个建议,第一,选择一款小排量1.5或者1.6的燃油车,维护成本低,而且可以不限行驶距离,回老家,出去玩,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有没有电,有没有充电桩!加油站还是随处都是的!缺点就是,经常会被限号!
第二,买个混动的,油电混动的,挂F牌子,也是绿牌(据传以后混动不上绿牌了,不知道真假,如果是真的,赶紧买)不限号,也能满足远程奔袭!不过相对来说价格比较贵,油电混动,技术最成熟的家用车就是比亚迪了,这个是它的看家本领!
修行在路上…我是王先生,依然在路上修行!
非专业,仅供参考,欢迎评价,讨论!
唐dm车主路过,目前用了一年三个月,2万5千的公里,自有车位充电,市区绝大部分时间都用电,主要优点有:1.开着舒服,即能慢慢游,也能急加速,全在驾驶者一念之间,2.外观漂亮,空间较大,智能化水平高,3.保养省事,基本一年一次就行了!缺点就是牌子不怎么高级,除了这个,不太好挑其他毛病,另外,说说电池,目前感觉不到衰减,另老唐车主有换电池的,全免费,故也不担心!综合来讲,如不是非要买个奔驰宝马撑门面,自家充电方便,50万以内的预算都是推荐这个车的!
如果经济条件宽裕,可以尝试一下,但是这个东西是新上市的,稳定性有待考究,建议买个汽油的小排车,好开耐用,不用那么纠结。
新能源的 汽车 的话,比亚迪,他做的时间比较长,一定的基础,绝对够了,上下班小长途
任何一个都不靠谱,高速充电桩不普及。
去年下半年两三个月的行情才是 汽车 智能化的预热。 汽车 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朱格拉周期核心抓手, 汽车 深度智能化将推动国内自主品牌品牌溢价持续提升。
中国乘用车新增长周期即将启动,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有望成为新周期的重要抓手,电动车渗透率已突破10%的关键位置,开启了新周期的前半场,智能化有望加速新周期的后半场赋能自主品牌全面崛起。
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中国需要自己的“特斯拉”和“博世”。
电动化的前半场造就了动力环节全球龙头宁德时代,智能化的后半场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中国零部件和电子器件龙头供应商。
预计智能化的后半场,随着自主品牌全面崛起,更多国产全球公司有望出现。底盘作为 汽车 的核心总成件,除动力环节外的制动、悬挂等核心环节有望实现进口替代,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需要一批常年聚焦核心”赛道”的中国企业壮大国内供应链,中国需要自己的“大陆”和“博世”。
智能化属性的零部件、电子器件企业将是下轮周期价值增长的新高地。
国内自主品牌量价齐升,四倍加速度撬动零部件板块万亿市值增量
国内自主品牌未来十年销量及ASP均有望实现翻倍式增长,量价齐升将为自主品牌供应链带来四倍加速度驱动的庞大市场空间。我们预计2030年自主品牌市占率接近65%,ASP约20万元。假设:1、乘用车每年2%-3%(2023年开始)的复合增速;2、零部件板块10%净利率;3、零部件板块PE估值中枢为20-30。因此在30倍PE的乐观假设下,2030年有望撬动零部件板块万亿级别市值增量,自主品牌有望拉动4.1-8.3万亿元的零部件市值空间,那么随着时间的跨度拉长,新能源 汽车 智能化开启超长的慢牛行情!
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龙头(上声电子)
智能座舱中的智能网联龙头(德赛西威、中科创达)
高增量市场的电子连接器龙头(瑞可达、电连技术、合兴股份、沪光股份、博威合金)
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秉着环保的理念发明了新能源汽车,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也就是电瓶汽车,那么这种电瓶汽车比传统的汽车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光是在外观上面更加有科技感,而且在速度上面更加是突破了传统汽车,能够6秒破百。可是新能源汽车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许多人购买汽车的时候都不会去选择它,其实主要存在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是非常高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代表就是美国汽车特斯拉,特斯拉就是一款纯电动汽车,而且他的外观是非常的时尚,内饰也是很豪华的,但是这些优势都注定了他的价格不便宜,据说一辆特斯拉的价格在60万到100万左右,那么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款汽车的价格是很不菲的,就算是在我们国首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宋,他也需要40万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花这么大的价钱买一辆国产汽车更加是没有面子,还不如去选择宝马,奥迪等知名品牌。
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现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很常见的,如果你以前开着很传统的汽车半路遇到没有油的时候,你可以随处见到加油站。而当你开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当遇到能源用光了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你基本上找不到能够充电的地方,而且这款汽车你去购买都是在家里安装充电桩,也就像我们平常开得电瓶车一样,每天都是按时在自己的家里充电。所以能源的需求不能够很好解决,这也是很多人不愿去买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那就是新能源汽车不够有面子,我们在传统的意识里面,对于宝马,奥迪,奔驰这些大品牌都是深入人心,可是研发新能源汽车一般都是一些最新出的汽车品牌,我们国内就是比亚迪,国外最有名的就是特斯拉和东风日产,那么这些车对于我们来说价格有非常的高,而且又缺少了豪车的派头,对于要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上都不会去选择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确实是汽车技术的很大一个突破,但是考虑到实际的很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如果有一天它的价格能够更加亲民,能够很好的解决半路能源不足的问题,那么我们可能会去把它考虑作为选购的对象。
我是“旋转的方向盘”,欢迎关注!
客观的来讲,说国产车都是小马拉大车这句话并不是真实感觉而是一个错觉。当然我不是故意抬杠然后举几个极个别用到不错动力的车型来否定这句话,而是希望大家客观、冷静的想一想国产车小牛拉大车的情况是否真如大家的感觉一样?个人认为若从整体上看,国产车并不都是小马拉大车且90%的车型都符合动力和车型及用途的匹配。当然国产车有小牛拉大车的车型但一定不是主流车型,因为合资车、进口车一样有小牛拉大车的车型。我们不拿特例车型说事毕竟它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就对比看看主流品牌的主要核心动力匹配的车型差异。
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目前主流国产品牌的发动机基本上都是师出三菱和丰田,在三菱和丰田老旧发动机阴影还没完全挥去的时候我国的发动机主要走的是模仿和逆向研发路线。这种结果就是照葫芦画瓢不可能有适合政策、自主车型的动力和缺乏创新技术积累。比如吉利的1.5L、1.8L、2.4L基本上就是照丰田系发动机研发;此外自主品牌长城的1.3L、2.0L、2.4L发动机也是源自丰田和三菱(1NZ和4G63S4);自主品牌比亚迪的1.5L、1.5T无不和三菱4G15和大众EA113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外其它国产品牌中的一汽、奇瑞、长安、众泰等等基本都是靠老一代的三菱、丰田、大众发动机起家。
因此不难发现国产发动机由于前期缺乏自主研发实力,而为了避免增加改进、逆向研发的难度国产发动机基本都是在原有排量基础上进行升级或者只对排量微幅修改。而比较相对可靠的丰田1NZ、三菱4G63和4G15和大众EA113的排量就决定了国产发动机初期逆向研发和升级的基础排量。所以我们的国产发动机基本上都是在2.0L排量以下,即使是2.4L和3.0L的应用也相对较少,因此国产发动机长期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六缸以上的大排量那种强劲动力心脏。这就好比你已经被别人束缚了思维要想突破限制必须突破思维,不然只可能在既定的思维中举步维艰。同样的在排量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果想超越被研发机型的性能就需要自己下功夫提升 科技 配置,然而排量既定仅凭借国产车储备的那些技术是很难有跨越性超越的,自然而然同样的排量即使国产动力变化也受制于技术。这就好比你抄别人作业,别人只能得80分而你为了省事且保底你全部照抄最多也就是80分,很小概率会因为它做错的那道题而你蒙对了超过80分,但“蒙”毕竟不是真本事也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
为什么个人认为这种“感觉”而被说成是“错觉”!首先国产发动机缺乏大排量、大动力;其次国产车的发动机动力储备较少且主要以小排量为主;再次国产车的定位你仍没搞清楚;最后就是没意识到技术是一直进步的!错觉的产生无非就是以上因素,由于国产车没有大排量就有动力跟不上的感觉,然而国产车截止目前为止仍然走的是低端、廉价和平民代步路线。即使各大品牌都旨在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和新车型来标榜自己的定位,虽然在我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响但相比国际品牌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由于讨论的小心脏拉大车所以暂且不套路混动车型,虽然国产品牌包括品牌定位高端的新兴国产车型能达到中端车型定位水准也是屈指可数,更不要提在这一定位的竞争力了。既然国产车定位放在那里你又企望它会给你提供多少可选动力呢?厂家比我们更了解市场行情,国产车市场主要仍是家用和代步还没怎么涉及跑车、豪华车、性能车等车型上。那么至少现阶段就没必要使用大排量自吸和涡轮,一方面受制于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从无到模仿再到自主研发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国产车搭载量最多且动力最大的也就是近两年捣鼓出来的2.0T,其余2.0L、1.8L、1.5T和1.5L、1.6L、1.3 L、1.0L等也都搭载在更低定位的车型上。而随着涡轮增压的普及和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国外品牌自然也会小排量的涡轮增压,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小排量发动机虽然排量变小但动力并不小且调教的方向也适合家用车使用习惯。那么对比下主流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动力和匹配车型差异(排名不分先后):
长城:长城旗下主流曾用和在用的发动机排量包含1.3L、1.5L、1.5T、2.0L、2.0T。其排量主要用于小型车比如长城M1,1.3L排量92马力,扭矩118,车重1.1吨。1.5L的主要用于紧凑轿车或者小型SUV比如长城C30,1.5L排量106马力,扭矩138,车重1.2吨。涡轮增压1.5T通过调教用于小型SUV和紧凑SUV比如H6和H2S等。
吉利:旗下1.0T、1.5L、1.3L、1.8L、1.8T、1.5T和2.0L动力所匹配的车型也没有过分。像1.5L的集中在A0和A级车中,1.4T、1.5T、2.0L的用于B级车和紧凑SUV里。比如远景搭载了1.5L的动力109马力,142扭矩,车重1.2吨;博越采用了2.0L和1.8T的动力,动力和车重也都趋于主流。
此外奇瑞的1.5L、1.5T多用于紧凑轿车和紧凑SUV中;长安1.5T和1.8T用于紧凑SUV,2.0T用于中型SUV,1.5L的用于紧凑轿车;比亚迪的1.5T、2.0L用于紧凑型车上等等。由于车型定位固定其重量差距也不会很大,国产发动机的动力参数也不至于差距很大甚至占据优势所以这种匹配布局其实没什么不合理的。而对比合资品牌车型的动力匹配其实和国产车型差异并不大,比如本田、大众、福特、通用、PSA等都会把1.4T、1.5T、1.6T的动力应用在B级车和紧凑SUV上;丰田、日产、本田、现代等也会把2.0L和1.8L的动力用在B级车型和紧凑SUV里。因此,从数据直观对比来看说国产车小牛拉大车并不客观,也是一个错误的感觉 。
最后发动机技术和动力总成调确实存在差异这个观点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毕竟国产发动机技术储备和研发经验还是比较少虽然在新技术的应用理念上不缺乏创新但是总有种“技术堆积”的感觉,也就是发动机搭载的技术并不落后然技术虽有但是并不精。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就是发动机参数往往表现的不错但是在经济性、耐用性、稳定性和动力输出特性上和一些国际 汽车 品牌就形成差距。其次在动力总成调教差异上,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调教可以说存在千变万化的情况。动力响应、功率和扭矩的爆发、传动效率、瞬态工况等等都会影响到车辆整体动力发挥。
同样是1.5T的动力匹配双离合和CVT就是两种不同的驾驶感受,而同样使用双离合也会因为调教、技术的差异产生不同。这种经验、技术储备并不是拿来技术,即使别人给你你也不一定能用好,而国产缺乏的正是这种适合自己的技术、经验积累。这就好比别人通过学习可以得100分,而你邯郸学步学跟学到了人家的作息时间你就可以得100分吗?即使别人把学习方法告诉你你也不一定能得100分,因为有些东西必须得适合自己能融汇贯通。
因此,应该正视国产发动机的提升和所做的突破但也不能盲目自比、夸大。再者一款好的发动机一定是需要合适的变速箱进行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优势。另外发动机技术也是不断提升的,老款的排量大但不一定有动力优势相反现在排量小也不一定是动力弱势。
“小牛拉大车”的定义具体是怎样的呢?是这台车的动力太弱带动不了车身?还是这台车尺寸够大不应该用这么小的发动机?
虽然说目前市面上是有这种情况出现,但几乎很少。无论是国产车还是合资品牌,绝大部分的 汽车 都是能满足消费者的动力需求的,起码能保证车子在高速上能跑到120km/h的限速。
至于造成如提问那样的错觉出现,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汽车 技术在不断进步,发动机在变小变强
回想20年前,雅阁用着V6发动机,家用轿车的黄金排量是1.8L。随着时间推移,紧凑级轿车的标准排量降至1.6L、1.2T甚至是1.0T。但是这以为着动力减弱了吗?并不是,如今的1.0T发动机,最大马力往往能达到120匹马力,最大扭矩能达到180牛米,这是目前的紧凑级家用车的正常水平。
20年前的1.8L发动机,最大马力基本也在120匹,最大扭矩在170牛米左右,甚至还不如现在的1.0T发动机。原因为何?涡轮增压的技术让发动机排量可以变得更小,最大扭矩的输出转速更低,缸内直喷技术又将这一优化变得更彻底。因此目前的小排量涡轮增压一点不输以前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然而1.0T的数字是1.0,1.8L的数字是1.8。尽管两者动力水平差不多,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今的发动机就变得更小了,这就是出现“小牛”。
2、 中国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 汽车 尺寸在增加
中国的 汽车 市场是最近10年被激活的,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面临的都是家庭第一台车的选择。为了满足一家人出行的需求,大部分购车者对空间还是有要求的,后排空间一定要到,最好能有7座,多拉几个人省得让自己爸妈坐别人家的车。
在这个观念下,中国 汽车 市场的车是越做越大,现在的紧凑级放到20年前已经是中型车的尺寸,大尺寸SUV一台接一台的推出。
不过幸好 汽车 制造技术在不断的革新,现在的 汽车 即使尺寸变大,重量也没有增加很多,反而比以前的更轻便了。于是乎我们看到的车子是变大了,但是重量变得更小。
既然动力没有下降,车重也没有增加,那就不存在说变得“小牛拉大车”了,绝大部分的 汽车 都是动力足够的,而且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同样动力水平的发动机,比过去省油多了。
但是在这里提名几款真正的“小牛拉大车”,他们如无意外都是新能源车。分别是欧拉R1、众泰知豆,以及各类纯电动小车。让他们跑上高速,踩尽了也不能超速,这才是真正的动力不足。
需要说的是虽然国产车存在一些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但并不是都是,同时小马拉大车也并不是只出现在国产车上,合资车也同样有,出现一些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我们国内家庭的 汽车 消费都是近几年兴起来的,现在很多家庭普遍都还只有一辆车,为了满足一家人同时出行的需求,国人对车辆的空间可以说是刚需,很多时候,同价位下的车,空间大的就越好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合资品牌车型国产的时候都选择加长加大的原因,国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
车企都看到了这点,特别是自主品牌,推出的同价位车型相比合资品牌往往都要大一个级别,并且还需要丰富的多的配置,漂亮的外观和内饰,因为这些都是消费者特别看重的地方,决定了消费者会不会选择你这辆车。但是另一方面又为了控制成本,必须在一些方面做出妥协,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选择牺牲动力性了,同时车辆的动力性也是很多国内消费者不是特别在意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国内 汽车 消费的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都是按照发动机的排量进行收取的。虽然购置税税率为10%,但是很多时候政府都会对小排量发动机的车辆进行税率优惠刺激车辆消费,之前就有推出过1.6L排量以下的车型购置税减半或者七五折的优惠。同样车船使用税也是按照车辆的排量进行分级,发动机排量越大每年车船使用税越高,后期养车成本越高。所以车企选择小排量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和后期的使用成本,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动力。
国内实行越来越严苛的油耗标准,车企必须保证自身车辆的平均油耗达到国家的标准,车企为了降低油耗,也就愿意牺牲一些动力性,倾向使用小排量的发动机,
所以,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就有一些大车但是只配置了小排量发动机,给人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不仅是小马拉大车,还有个油耗一定高于同级别的合资进口车,说到为什么,大概是想花更少的钱,做出来个更好看更排场的车吧。
这与国家税收有直接关系,排量大税就交的多,本意是为了环保,但出现了许多“小马拉大车的”的现象,不但不环保而且车还费油。
就是蚂蚁拉大车都没关系。只要配置高就行。只要是豪华车标就行。
5KW低速电动汽车增程器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不可能续航达到1800公里,你可能多写了个0,低速电动汽车续航180公里才是正常的,高速电动汽车续航300公里,不能再多了。
由于低速电动四轮车的续航里程还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日常出行需求,如果想要增加其续航里程,可以装上一台增程器,以此来增加其续航里程,增加其活动范围,满足大众日常出行需求,实现出行往返自如,不再因半途没电而举步维艰。
增程器可以直接找厂家购买,厂家直接发货,这样会便宜一些。需选择大厂家大品牌出品的增程器才会有质量、性能、工艺、售后等全方位的保障,不然如果是小作坊式的厂家就容易坏也没有各方面的保障了。
增程器使用建议:
增程器在电量是满格的时候不推荐启动,一般建议在电量只有30%-40%的时候启动是最佳的。满电量的时候启动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的,为了环境友好,建议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增程器,电池污染比废气污染更严重,保护电池就是保护环境。不建议在电池没有一点电的情况下使用,增程器启动的时候是电启动,在电池一点电都没有的时候启动可能会打不着火。
1. 学什么专业课程最少最轻松
呵呵,你过的还真潇洒啊
告诉你啊
学电子商务上最轻松的
科目虽然多,但对你学习多少可没什么要求,也区分不出你学的怎么样
上课随便听两句和全听区别不大
而且被迫学来的东西还能让你玩的更高级更爽一些---教你上网买点东西、开个小店、做一个漂亮的网页什么的
对上网感兴趣以后可以在计算机发展
不敢兴趣也可以在商业什么的发展
要是你有自己喜欢的转行也很好办
其实也不算转行,电子商务学的东西特杂,你看喜欢什么以后就做什么
不喜欢的可以完全不理--因为也都没什么大用处
在学校只管玩你的----多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什么的,更好玩啊,要是一不小心弄个会长主席的干干就牛拉
在外面听着也好听--你可是走在21世纪的最前端拉
呵呵,怎么样啊,我就学电子商务的
太轻松拉,考前一个星期在复习,考试都照多
2. 技校都有啥专业
1.机械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勘探类专业: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3.数控机床类:本专业是为培养学生从事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实用技能特点的特色专业。
4.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就业还是相当有保障,将来继续深造渠道也够多。
5.电力新能源类: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2)技校什么系课程最少扩展阅读
技工学校简称为“技校”。 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技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但是发技工证,不是学历文凭。
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技属于中等教育,而高技属于较高等的职业教育,等同于大学专科。技工学校毕业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印制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初级,中级、高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技工学校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
3. 技校一般都有什么专业
园林专业
现代养殖专业
设施园艺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
财经与电子商务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文秘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
纺织技术专业
服装专业
钢铁冶炼
公路与桥梁
管乐与礼仪
广告设计与装潢
国际商务
航空乘务
护理专业
技校全部可以包含为为以上大类,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了解。
(3)技校什么系课程最少扩展阅读
技工学校简称为“技校”。
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技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但是发技工证,不是学历文凭。
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技属于中等教育,而高技属于较高等的职业教育,等同于大学专科。
技工学校毕业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印制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初级,中级、高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技工学校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
中级技校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在级别上相当于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
而中级技校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
贝克街探案官
李一男又回来了。
李一男是何许人也?他是曾经的天才,华中理工少年班出身,26岁时就成为了华为当时的副总裁。
此后先后担任百度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旗下12580的CEO,还是小牛的创始人和曾经的CEO。这个曾经的天才,其实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太久了。
不过这次,借着新能源电动车的东风,李一男又回来了。
近日,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李一男已经启动了自己的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现在已有一年多,团队规模甚至有一百多人,而且项目进展顺利,已经进入样车阶段。
即使已经销声匿迹颇久,即使此前跟华为、小牛多次产生冲突,即使业界认为新能源 汽车 已经错过窗口期,资本对于李一男这块招牌还是青睐有加。“如果他开放融资,我们还会第一批投资。”
虽然如今李一男重返视野,但是他身上永远不能脱离的,就是此前的多次风波。
1992年,李一男还在华中科大就读研究生。不过由于实习的关系,他已经出现在了当时华为的会议室中。
当时的李一男瘦瘦小小,据当时的同事说,还没毕业的李一男交流技能不算好,每次讲话都小声,开会时没人听得见他在说什么。
但是就这样一个人,在华为实习就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他身上的发光点,那就是他的技术能力。
当时的华为已经研发出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将其推向国内市场。由于华为开发的交换机质优价廉,迅速打败了当时进入国内市场的其他国际巨头。
因此,当时华为内部的主流意见是巩固该类型交换机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位瘦瘦小小的李一男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我们还需要继续向上研发,开发出万门级交换机,来推向市场。”
这在当时很多人的眼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从目前的技术跨越到李一男所提出的设想,中间还存在着许多鸿沟。
1993年6月,李一男毕业后就立即加入了华为,他在华为创造了一个火箭般的提拔速度:两天之内升为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就升为主任工程师。
而任正非之所以如此快速地提拔李一男,就是为了让他负责研发他所提出的万门交换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就是任正非当时对于李一男最大的支持。
李一男也不负众望,半年后他经过一番攻关,顺利开发出了他所设想的万门交换机,并将其推向了市场,让华为在这一市场内成为了领头企业。
李一男也因此在加入华为半年后就被升为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
从此,华为内部有一个声音传了出来——任正非想把李一男打造为华为接班人。
在完成万门级交换机的研发之后,李一男在加入华为两年时就被任正非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在加入华为四年后就成为了华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那时的李一男,在技术上风光无限。
但是,任正非对于李一男的期望不止如此。1998年,在李一男被提升为华为副总裁后一年,任正非将其从研发位子上挪下,将其调去了市场部负责产品推广。
任正非培养李一男的决心可见一斑。他希望李一男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日后培养为华为接班人。
但是李一男却没有意会到这个中深意。
从1998年到2000年,李一男一直在被任正非调任负责其他部门。从研发到市场再到销售,他最终忍无可忍,觉得自己一个技术人员不应该负责这些东西,最终向任正非提出了辞呈。
带着一千万的分红,李一男离开华为后迅速创办了港湾公司。
借着与华为此前的关系,港湾公司一开始负责销售华为产品,积累了一大笔资金。此后李一男效仿华为的模式,将营收的50%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中,与华为形成了对冲之势。
在2002年之后,国际通信行业迎来了寒冬,华为也陷入了困境。而当时李一男的港湾却高歌猛进,甚至想取代华为成为国内业界头名。
那时,华为正好陷入了和思科的国际诉讼,国际市场大幅受挫。但是这却让李一男看到了机会,立刻开始在华为内部扇风,挖人,挖到港湾后自己再开发通信设备。
这让华为忍无可忍。任正非对此事毫不手软,迅速成立了“打港办”。只要有港湾公司参与竞标的项目,华为通通参加并且提出比港湾公司低的多的价格,防止港湾公司中标。
不仅如此,在港湾意图上市时,美国证监会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明港湾的财务数据造假,使得李一男的上市梦也落空。最终连番打击,让李一男心灰意冷,决定出售港湾公司。
港湾的知识产权官司让他人不敢接手,最终还是任正非出现收购了港湾,将李一男重新收归麾下。
但是生意场上拼杀过的人,再和好已难。李一男回归华为后没有多久就辞任加入了百度任CTO。
李一男和华为,“爱”得越深沉,杀得越狠。
在出售港湾给华为,然后又迅速辞任之后,李一男接下来的路可谓飘渺。
2008年李一男加入百度,担任公司首席技术官。仅仅一年半之后,他就宣布从百度辞职加盟中国移动,任12580公司的CEO。但是2011年8月,李一男又以合伙人身份加盟了金沙江创投,并一待就是近四年。
在金沙江创投的四年时间里,李一男接触了很多投资项目。并逐渐对于新能源电动车这一行业产生了兴趣。也为他日后再次创业埋下了伏笔。
2015年,在时隔多年之后,李一男又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将成立牛电 科技 专门生产高端锂电池电动踏板车。并且在微博上说道,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
如今再看来,小牛电动车明显已经不是李一男的最后一次创业。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看好李一男的电动踏板车业务。
李一男的动作很快。在创立牛电 科技 之后短短两个月不到,小牛就发布了首款产品小牛智能电动踏板车N1。
但是李一男这三个字注定要和风波联系在一起。在刚刚发布自己旗下公司的新款电动车之后,李一男就在6月3日刚下飞机被深圳警方带走。
警方的理由是,李一男涉嫌在金沙江创投时期内参与了内幕交易,通过妹夫和母亲的股票交易账户购买华中数控,获利508万元,同时其妹妹跟进购买华中数控,获利236万元。
李一男的创业电动车梦刚刚燃起,结果被一头冷水浇下,不得不让人唏嘘李一男的“命途多舛”。
而李一男此次由于内幕交易被捕也让人大跌眼镜。堂堂创投公司合伙人却因为不到千万的盈利而“下水”,最终在创业初期被捕,实在是无法理解。
或许在证监会调查组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李一男虽然是高智商、高学历,但守法意识淡薄。为了赚快钱,选择了内幕交易这种违法的方式。
无独有偶,此前港湾公司也是大量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而最终只得卖给华为。
在锒铛入狱后,小牛虽然还是正常运营,但是步伐着实慢了许多。
为了挺过初期李一男不在坐镇的难题,小牛内部高管不得不放出了许多烟雾弹。否认被带走调查的新闻,放出李一男“因病出国休养”的消息,更是雇人登录李一男微博发了数百条微博……
加之此前李一男拉了李彦和胡依林两人坐镇,牛电 科技 最终熬过了最开始的半年,进入了稳定期,没有出现“发布第一款新品后就迅速倒闭”的新闻。
此后李一男在狱中度过了两年半,2017年初,深圳法院宣判判处李一男两年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750万。
此时,李一男的牛电 科技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款新品发布,占据了高端电动踏板车市场,虽然还是面临着亏损,但是小牛的确站稳了脚跟。
2018年3月,李一男在出狱后发布了自己的消息,宣布加盟梅花天使创投担任合伙人。此时的他,已经辞去了牛电 科技 的CEO等职务。
三个月后,牛电 科技 提交了招股书,计划上市。招股书中,董事会成员和执行高管中,没有出现李一男的名字。
虽然他还通过资金公司控制着牛电 科技 ,为第一大股东,但是牛电 科技 以后,不再是李一男的李。
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带给了李一男太多的光环。但是在成名后的焦躁和不成熟,也让李一男深陷多次风波,遭到华为绞杀,面对“小利”法律意识淡薄,初创企业自己却没有太多参与……
如今李一男重返创业,等待他的下一轮风波,不知是否已经开始酝酿。
又到了各种年终总结的时候,各行各业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复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方向进行调整,制定出相应的各种小目标,中国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在经历疫情、缺芯等挑战之后,全国乘用车2021年零售销量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结束三连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渗透率达到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11、12月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均超过20%。可以说,新能源车销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距离20%渗透率的目标也逐步靠近。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从各品牌层面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来看,自主品牌表现较好,合资品牌则可以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其中在12月份,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3%。
肉眼可见的是,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已经被自主品牌拉开较大距离。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销量表现不佳
按理说,合资品牌在知名度、口碑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为什么新能源车的市场反馈就不灵了呢?这就要从产品本身来说起。
当面市面上大部分合资品牌都有“油改电”的问题,这些车型往往是把成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机械传动轴等结构换成电动机和电池,经过重新组装,作为一款新能源车投放到市场。这样的操作方式对于厂家来说,一方面可以节省研发费用、产品投放周期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汽车双积分”压力,何乐而不为。但弊端就是,这一类型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出电动系统的优势,续航没有优势、智能化不足等等“缺陷”,都足以令消费者嗤之以鼻。
另一个就是性价比问题,合资品牌中也有性能与配置不错的新能源车型,但售价往往比同款燃油版车型要贵2-3万元。就拿东风日产轩逸纯电版来说,其厂商指导价为23.8万元,补贴后售价为15.3万元起,比燃油版11.9万元的起售价,高出3.4万元;同样,一汽-大众探岳GTE(插电式混动、24.98万元起)比探岳燃油版(20.49万元起)起售价高出4.49万元。在不限牌城市,这样的售价基本没有吸引力。
此外,在汽车智能化越来越收到年轻消费者欢迎的时代,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人机交互等功能在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中比较普遍,但在大多数合资品牌的车型上很难操作,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此类配置。
总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合资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了在新能源车细分市场遭遇冷落。
比亚迪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引领自主品牌
在自主品牌中,比亚迪因插电混动+纯电动“双轮驱动”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表现亮眼。据比亚迪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是该品牌的主要销量来源,全年销量达593745辆,同比增长231.6%,其中纯电车型全年累计销售了320810辆,而插电式混动车型车型则售出272935辆。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车在2021年5月19日正式下线,成为首个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俱乐部”的中国品牌。
上汽乘用车、长城、广汽埃安则紧随其后。上汽乘用车2021年新能源全年热销达16.1万辆,同比增长107%,渗透率超20%,国内稳居市场前五,全球跻身前六,全球及国内皆处于第一阵营。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去年全年累计销售136,953辆,在总体销量中占比10.7%,其中欧拉品牌12月单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创历史新高;广汽埃安全年销量123660辆,同比增长119%,超额完成10万辆年度目标。
多家自主品牌超额完成新能源车销量目标,这也是自主品牌在去年12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9%的关键因素。
新势力第一梯队交付量接近突破10万辆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销量都超过9万辆,其中数小鹏汽车销量涨幅最大。2021年,小鹏汽车销售98155辆,同比增长275.2%;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分别销售91429辆、90491辆,同比增长109.1%、177.4%。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理想,跟小鹏、蔚来都有3款车交付相比,理想仅一台车,在12月份,其单月销量达到14087台,全年交付量在新能源SUV中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宋(含插电混和纯电动),排名在理想ONE之后的比亚迪唐的销量数据是50116辆,距离较为明显。
如果刨去Model Y和宋纯电版,将插电混动SUV作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理想ONE无疑是这个市场中表现最好的,要知道插电式混动车型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燃油车。此前也有网友列举过一个段子,只要加上足够的定语,无论哪款车都是最牛的,但是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如果以新能源车型归类,理想ONE与特斯拉Model Y比还有较大差距。
除蔚来、小鹏、理想,也就是俗称的造车新势力三少—“蔚小理”之外,哪吒和威马、零跑可以看作是第二梯队,这三个品牌2021年交付量在5万辆左右,月交付量也能达到5000辆以上。
写在最后:尽管合资品牌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表现不佳,但不可否认,合资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的脚步在加快,推出了专属新能源车平台,继大众MEB平台后,奔驰推出了EVA电动汽车架构平台,现代汽车E-GMP电动全球模块化平台以及通用的Ultium奥特能纯电平台等。
其中表现较好的,比如随着大众ID系列车型的的推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去年12月批发量为19498辆,占据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46%的份额,有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已初见成效。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利用技术积累、产品布局等综合因素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取得先机,但随着汽车新四化的不断加速,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后来居上,起码从市场表现上来看暂时是取得领先。不过随着合资品牌转型步伐加快,自主品牌也必须要看清未来的市场竞争趋势,提前做好产品布局。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会出现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势均力敌的局面,但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好产品,才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