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能源的阿波罗光伏云平台有什么优势呢?
感觉阿波罗光伏云的软件产品和服务都很厉害,理念也很超前,类似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O2O闭环,都是业界普遍公认的优势。他们公众号的数据,阿波罗光伏云管理的光伏电站资产已经超过2GW。光伏云没有听说过,阿波罗光伏云是一个整体,没有单独的光伏云。
云光伏是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设备外加一套较为复杂的物联网调控系统。
物联网是指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格林威治云平台跟他们的另外一个阿波罗光伏云平台主要都是通过大数据、云服务来分析和评估行业投资回报,减少风险的,最近看新闻里也有提出蛮多数据方面的内容,枣庄项目是远景“格林威治”实际测试的首个项目,“格林威治”的机组排布引擎可以在32秒时间中完成宏观选址规划;在30分钟时间内完成高分辨率的流体仿真;在10分钟时间内完成支持多机型混排高精度的高度定制优化微观选址,虽然我个人是没有用过他们的云平台,不过我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格林云,里面有蛮多功能的,比如可以迅速查到某个地方的风速、海拔、风资源情况等等,画面还挺酷炫的~你看看吧~
这个图也要加上
此次发布的光伏云网3.0,在2.0基础上,按照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典型架构体系,充分应用“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实现功能服务全面升级,从聚焦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到聚焦全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务。3.0拓展实现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分布式能源的线上全流程服务,创新推出“项目交易”、“光伏体验馆”、“线上虚拟展厅”、“设备评价”等特色服务,实现智能化、浸入式、“千人千面”定制化体验,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边缘采集终端和能源路由器等泛在物联装置,实现海量数据实时采集、就地处理以及源网荷储能量一体化管理,联合省行业协会,构建“一县一中心”线下运营运维标准化服务模式,打造应用全面创新、状态全面感知、业务全面拓展、服务全新体验、合作开放共享的分布式能源综合服务平台。
会议邀请到了北京邮电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肥晶澳太阳能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泛在电力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平台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与会专家提出,光伏云网3.0聚焦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致力于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务,解决全行业痛点,有助于新能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孙总表示,下一步,国网电商公司将加快推进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光伏云网综合服务,不断增强资源共享和服务开发能力,协同全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共赢,共同解决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难题,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新模式不断促进产业“裂变式”发展,着力推动分布式能源生态圈建设,为新能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助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
更多光伏行业资讯请访问https://www.solarbe.com/查看
亚洲光伏展
近年来,青海省分布式光伏市场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1419项、容量4895.3千瓦。为更好地服务分布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依托电网光伏云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分布式光伏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并以海东为试点,推广光伏云网移动应用“光e宝”系统,为客户提供“线上并网”服务。
据悉,自然人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国网电商光伏云网2.0平台后,村民可以用手机客户端通过“电e宝”App的“光e宝”平台,实时查看电站发电情况和收益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光伏云网平台了解行业动态、最新政策、线上并网申请等内容,改善原先日常运维难、并网申请复杂等问题,促进分布式光伏产业资源整合与信息高效流动。
光伏被定义为射线能量的直接转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指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即太阳能光伏。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硅等半导体材料所制成的太阳能电板,利用光照产生直流电,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
光伏技术具备很多优势:比如没有任何机械运转部件;除了日照外,不需其它任何"燃料",在太阳光直射和斜射情况下都可以工作;而且从站址的选择来说,也十分方便灵活,城市中的楼顶、空地都可以被应用。自1958年起,太阳能光伏效应以太阳能电池的形式在空间卫星的供能领域首次得到应用。时至今日,小至自动停车计费器的供能、屋顶太阳能板,大至面积广阔的太阳能发电中心,其在发电领域的应用已经遍及全球。
太阳能是一种快速增长的能源形式,太阳能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据资料,按年均太阳能系统装机容量计算,全球太阳能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7.4%,从 2003 年的598MW 增长至2007年的2826MW。预测到2012年,年均太阳能系统装机容量可能进一步增至9917MW,而整个太阳能行业的销售额可能从2007年的 17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95亿美元。这种增长势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全球快速增加的市场需求、日益提高的上网电价和各种政府鼓励措施。
可以划分为3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
首先,如何在云服务中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商的问题,也就是说服务商要在开发功能和兼容性上进行权衡。早期的云计算提供的API比传统的诸如数据库的服务系统的限制多得多。各个服务商之间的代码无法通用,这给跨平台的开发者带来很多的编程负担。
其次,如何来管理各个云服务平台,这对于服务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和传统的系统相比,大型的云平台受有限的人工干涉、工作负载变化幅度大和多种多样的共享设备这3个因素的影响,各个云平台公司有各自的管理方案:例如Amazon公司的EC2用硬件级别上的虚拟机作为编程的接口,而salesforce.corn公司则在一个数据库系统上实现了具有多种独立模式的“多租户”虚拟机。当然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也是可行的。
此外,云平台的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也特别难以保障。安全问题不能再依靠计算机或网络的物理边界得到保障。过去的对于数据保护的很多加密和解密的算法代价都特别高,如何来对大规模的数据采用一些合适的安全策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云服务的挑战还包括服务的稳定和可靠性。
最后,随着云计算越来越流行,预计会有新的应用场景出现,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人们需要从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的异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同时,这也表明“云”整合服务必然会出现。联合云架构不会降低只会增加问题的难度。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云计算和云平台服务本身在适当场景下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同时面临着许多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