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布实施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有哪些内容?
2018年8月14日,由贵州省16个部门编制完成的《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正式对外发布。
该标准体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质监局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16个部门共同参与。此体系以标准化技术手段总结提炼了贵州省党员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并由不少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审核、把关,形成了一套系统、清晰、便于理解的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规范。
首批发布贵州省地方标准26个,由基础通用、项目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保障4个部分构成。基础通用,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工作、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识别、贫困户退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大数据村级管理工作等7项标准。
项目管理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管理、贫困地区公益林采伐管理、建档立卡贫因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等6项标准。
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与管理养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等4项标准。
社会保障,包括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医疗保障救助、大病专项救治管理、慢性病医疗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临时救助工作、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扶贫工作、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等9项标准。
《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充分体现贵州特色。总结提炼了贵州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其中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等内容被纳入标准。也注重全过程规范。对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流程进行了统一规范,可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整个系统完备,基本涵盖了“六个精准”的要求,系统梳理了产业扶贫、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党建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和工作内容,提炼和规范了工作措施。内容易懂、流程清晰,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容易记、好操作。
1.精准扶贫七大战役:
(一)大抓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
(二)大抓产业脱贫攻坚;
(三)大抓易地扶贫搬迁;
(四)大抓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
(五)大抓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发展;
(六)大抓教育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
(七)大抓精准医疗扶贫。
2.四个硬仗:
(1)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
(2)打好易地搬迁扶贫硬仗;
(3)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4)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3.“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扩展资料:
8月7日,为期两天的贵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在贵阳落幕,会议以电视电话形式开到县,共2万余人参会。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将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搬迁扶贫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中国官方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按照部署,贵州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统一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 此次大会上,贵州明确将深度贫困地区分为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三个层次。根据定性定量划分,贵州省列出深度贫困县14个、极度贫困乡镇20个、深度贫困村2760个。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在此次大会上说出了贵州决战深度贫困的誓言,也道 出了决心。孙志刚表示,贵州要重点打好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搬迁扶贫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按照规划,贵州将同步打好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等“七大战役”。
“七大战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到2020年,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达标、二不愁、三保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国子监皮省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20个极贫乡镇全部退出,276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会上,贵州9位省领导根据所分管的工作,提出了贵州在不同领域摆脱深度贫困的具体做法。贵州9市、州的主政官员月立下“军令状”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打“四场硬仗”: 贵州宣告决战深度贫困
贵州省精准扶贫33668指:
在3年时间内减少贫困人口 300万人以上,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任务,使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扩展资料
参照《 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第二条,总体目标:
2015—2017年(三年重点攻坚期):减少贫困人口 300万人以上,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 上,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5800个贫困村出列。
其中: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 130万人, 10个贫困县、16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0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00元以上; 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 90万人,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 减贫摘帽,20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以上;2017年减少贫困人口 80万人, 6个贫困县、9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1800个贫困村出 列,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2018—2020年(三年巩固提升期):减少贫困人口 163 万人以上,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200 个贫困村出列。其中: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 70万人,1个 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1700个贫困村出列; 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 60万人,1500个贫困村出列;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 33万人。
为防止脱贫贫困人口反弹和返贫, 进行全面巩固提升,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160万人 左右“两无”贫困人口,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参照《 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第三条,脱贫标准和程序:
(一) 贫困户脱贫。执行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 (2010年不变价),贫困人口脱贫按照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现价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的指标依据。按照确定脱贫名单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一乡镇政府审核一县扶贫办批复的“两公示一公告”制度认定贫困人口退出。通过建档立卡实 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强化脱贫户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发展等民生领域强农惠农政策,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
(二)贫困村出列。按照“一降一达一超”的标准执行,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数的60%以上,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按贫困乡镇确定贫困村名单一县扶贫办审核、批复的“一公示一公告”程序认定贫困村出列,通过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出列的贫困村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环境改善、整村推进项目、产业发展项目、驻村帮扶工程等的支持力度。
(三)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精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三项内容,作为贫困县“减贫摘帽”的指标依据;贫困乡镇的贫困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内容,作为贫困乡镇“减贫 摘帽”的指标依据。
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继续按照逐级申报、考评、核实、公示等程序,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后,兑现奖励措施。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后,在规定期限内支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 对执行省定标准退出的贫困县与国定标准相衔接,继续开展国定摘帽标准的退出工作,执行省定退出标准退出的25个 贫困县,三年内达到国定退出标准,达到国定标准退出的贫困县执行国家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麻江县人民政府 - 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2016年下半年,贵州省在934个贫困乡(镇)选出了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作为“决战点”,由20位省领导分别带领一支队伍,开展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并按贫困人口人均10万元的标准投入。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之际,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循序渐进的常规“战法”显然不够,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在这个问题上,贵州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把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精准地挑选出来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贵州以“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为基础,根据地区贫困发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人口规模、发展环境,适当考虑区域平衡和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基本保证了选出来的这些极贫乡镇经得起群众检验。
推而广之,国家层面可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极贫县,各个脱贫攻坚重点省份精准识别出一些极贫乡镇,市一级挑出一些极贫村,集中火力定点清除。这既有利于利用这最后两三年时间逐渐补齐短板,也能有效规避当前贫困指标层层分解带来的撒胡椒面、用力不准等问题,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身上。
脱贫攻坚贵在落实。选准了深度贫困点,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度贫困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往往是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较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欠账较大的地区。
从贵州的探索看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超常规的人力财力政策投入。
超常规的人力投入,就是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干部冲锋陷阵、挂帅出征,各级干部层层压实责任,并动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等各种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输出人才、技术、管理、团队和发展思路。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选优配强基层力量,把乡镇班子配备好、把村级组织建设好、把驻村干部选派好。
超常规的财力投入,就是要坚决把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补齐这些地区多年来的发展短板。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大幅增加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各方帮扶力度,特别是激活企业帮扶动力,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
企业帮扶方面,可借鉴恒大集团对口帮扶贵州大方县的做法,挑选一批有实力、能担当的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以大企业为依托孵化一批市场主体、吸收引进一批社会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超常规的政策支持,就是要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改革突破。
如对于乌蒙山区毕节、昭通、凉山等人口过载的深度贫困地区,可探索实施跨区域生态移民搬迁,有序组织贫困家庭和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只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投入、超常规措施,大胆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才能战胜深度贫困,让这些地区及贫困群众“绝地重生”,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以民间组织的行式,充分团结、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贵州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工作,积极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以爱心感动山区,以爱心改变山区,促使学生们立志读书,实现“走出去、富回来,脱贫穷、裕家乡”的脱贫致富构想,从而为我省实现“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贵州”等“十一五战略规划”做出贡献。
成立大会上,省扶贫办、省民政厅、贵州省慈善总会及贵州省工商联领导等先后做了重要讲话。
历史上造成贵州长期贫困的原因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土地资源匮乏、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
1、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教育成本高,质量差,体系不健全,寄宿制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发展缓慢,青壮年文盲还占一定比例,劳动力素质低下,产业发展受到人才制约,工作成本高。贵州少数民族的低层次教育水平所占比例非常大。
2、土地资源匮乏。全省人均耕地为0.67亩,民族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29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75公顷,工农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上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和跨越。
3、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全国比较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1.1%,排在全国各省区市的第26位,民族地区只占全省投资的24%。加之由于基础差,历史欠帐多,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较落后。长期形成的少数民族风俗对生态保护、淳朴民风发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乡风民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虽然贵州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