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含金量

优美的火车
善良的宝贝
2023-01-01 09:14:14

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含金量

最佳答案
饱满的羊
忧伤的薯片
2025-08-08 22:20:48

高。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是国家级的比赛,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比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含金量很高。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回答
甜蜜的荔枝
贪玩的柚子
2025-08-08 22:20:48

2011年4月建造业议会委托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全港首个零碳建筑项目—「零碳天地」。项目工程于2011年展开,7月开始土地平整工程,并于8月进行地基及上盖工程,整个项目于2012年 6月正式竣工。主要设施包括项目集工作、教育及小区康乐于一体,连地库共有三层,包括展览及教育场地、绿色办公室、绿色家居及会堂。公众休憩绿化区包括广场、室外展区、香港首个都市原生林以及绿色茶室。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地球出现资源透支。以香港为例,我们人均的碳足印,高于全球所能承载的平均值,当中建筑物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元凶,占全港用电量的90%。由此可见,建筑物既是减低温室气体的挑战,亦是提供减排的机遇。

设计理念

一) 产能建筑

「零碳天地」可以把剩余的能源回馈电网,以抵销建造过程及主要建筑材料本物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以每年运作计算,「零碳天地」每年制造的能源,将会高于建筑物营运时消耗的能源。

项目主要的设计特色是运用了被动式建筑设计,可减少20%能源消耗,达至节省能源目的。而建筑物位置、座向及形态均经过巧妙设计,考虑到微气候的研究,尽量采用该处的大自然热能及通风。

此外,建筑物锥状和长形的形态,能同时增加室内的空气流通和采光,并减少建筑物吸收到太阳热量。而内部的对流通风布局,可增强自然通风,达到减低空调需求。

外墙方面,采用了高性能外墙和玻璃、及室外遮阳,降低建筑物总热传值。项目设计概念高度结合了再生能源科技及建筑技巧,充份体现了环保效益。

二) 优化气候

透过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及高绿化率,「零碳天地」可改善微气候,其建筑外形可有助缓冲附近的频繁交通造成的环境滋扰。绿化区占「零碳天地」总面积逾50%,栽种的树多达370棵,其中超过300棵为本地品种。

园境设计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提升降温效果,估计可降低空气温度约摄氏1至2度,减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为该处及邻近的道路提供自然的遮荫。

作品意义

「零碳天地」设计概念以人为本,考虑到香港的高温和高湿度的气候,特意规划绿化环境,每公顷种植超过190株树木,绿化覆盖率高达50%,打造香港首个都市原生林。

「零碳天地」标志着香港绿色建筑的一个新里程,向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建造业界展示先进的零碳科技,鼓励业界在建筑项目中加入绿色及低碳元素,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亦可提高市民对可持续生活模式的认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场地将开放予公众参观,推动及实践环保,预期每年可接待高达40,000访客人次。

教育意义:

项目向公众展示生态效益概念,如何于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仍能有卓越的质素。开放式的室内设计,采用了高效日常照明及对流通风布局。当中一大焦点,是座落在展示厅中的绿色建筑环评标板(BEPAD)及主动式环保系统。参观者可透过园境区的玻璃墙,观察到环保系统的日常运作。此外,工程施工方法强调使用更少建材和产生更少废料以节约资源。

实验:

采用最先进的环保建筑设计及技术,当中包括多项首次在港应用的技术,包括捕风器、地下预冷管、高流量低转速吊扇、冷梁冷却系统及除湿设计。此外,光伏板和生物柴油推动之三联供系统和先进的BEPAD系统,可高度节能。

演变:

建筑物灵活的设计,可应付不断发展的低碳及绿色建筑的技术及要求,可随时添加高科技的设施,以迎合零/低碳科技不断转变及其的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了逾80项的尖端环保建筑设计,提升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和建筑系统的适应性。

评估:

为有效进行全面的建筑管理,安装了超过2,800个智能监测仪器,可实时透过BEPAD系统评估效益,向各持份者提供信息。团队特别设计了简易接口,参观人士可用BEPAD系统查阅实时效益评估数据,现场亦设置4个微气候监测站,可向参观者提供实时环境信息。

「零碳天地」是个创新和令人鼓舞的项目,亦是良好典范,有助推动和鼓励香港建筑界建造更多零碳及低碳建筑项目,以造福香港。

坚定的芹菜
幽默的裙子
2025-08-08 22:20:48
新媒体艺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已开始不断深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科技、艺术与设计等行业赋能。今天给大家带来22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让我们通过作品更近一步认识新媒体艺术。

本月盘点作品涵盖:中国、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沙特、摩洛哥、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共计22件作品。

希望通过该盘点可以让大家了解优秀创作团队与精彩创意,扩展视野,启发灵感。

1 体验与星空对话

体验星空,满天繁星,在广阔无垠的浩瀚宇宙里,美丽的神秘的星云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本次影像装置将我们不可触及的星云还原在我们面前。魅力星云,星尘为泥,银河滋养,这就是影像装置带给你的,宇宙级别的浪漫。

该影像装置作为一种视觉对话,提供与无尽星空共存的体验。而每一位来访者都像星星一样,可以激活星空并与之“对话”。

2 荡秋千互动投影

西班牙团队Logela Multimedia创作的互动投影,将荡秋千这项运动与建筑投影相结合,把运动的乐趣无限放大并投射上建筑表面供路过行人观看,成为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可再生未来城市社区设想

2021年,沙特阿拉伯宣布了THE LINE计划,这是一个颠覆想象力的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由NEOM领导的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工程师团队打造。

这座智慧城宽200米,长170公里,海拔500米。THE LINE的设计体现了NEOM对未来城市社区的设想,即没有道路、汽车和尾气排放的环境,使用100%可再生能源运行,此外还有一条连接两端的运输时间为20分钟的高速铁路。城市的外部采用镜面外观,与自然融为一体。它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模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4 城市“植”入闭合装置设计

36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建筑师、设计师学员与10位来自深圳设计研究平台E-LAB和黑山团队绕着“一个关于行为、空间、艺术、建造的对话”展开了一次为期8天的学习、探索和协作,见证了5个作品从天马行空的想法到实际的空间互动装置的落地。

“如何让建筑体可以想像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是城市“植”物项目组探讨的议题。运用特殊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在高温下发生的“伪弹性”行为,9个由复合薄木片和木材做成的城市“植”物结构,在感知人靠近时,会进行顺畅的开合运动。原本城市“植”物组成的密闭空间,变成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5 交通灯活力投影

由西班牙创作团队打造的创意投影作品,将城市公共交通指示灯与投影相结合,趣味盎然,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活力。

6 西班牙多媒体光影楼体

西班牙艺术家Richard Santana创作的多媒体楼体作品,观众走在上面,仿佛踏上一条未知的光影世界。

7 未来科技馆展示

以“科技应用”与“环境治理”为主题,兼顾艺术美感与信息展示,使用交互装置及弧幕剧场,将科技馆打造成为一个复合性文化平台。

MOTSE墨子团队受金鹰集团委托,与合作伙伴意在展示科技一同在南京金鹰世界55层约6000平空间内,打造金鹰世界科技馆。

8 沉浸式影像装置“入彀”

《入彀》在一个埃舍尔式的矛盾空间中构建一个诱惑力与迷惑感并存的场域,观者仿佛步入一座符号的档案馆,或者一部暗喻的合集,跨越影像、声音和灯光的媒介组成认知迷宫。在复杂的空间结构中,观者即是体验者,又是该剧场式作品的“表演者”,这是对于身处世界的回应与寓言。

9 《我们之间,一汪大海》

这件如洒落的流水般闪闪发光的视觉装置,名为《我们之间,一汪大海》,出现在北京时代美术馆《WAVELENGTH:感知边缘》的展览现场,由加拿大艺术家Caitlind r.c. Brown 和 Wayne Garrett联合创作完成,这也是它首次在中国的亮相。由30000个回收利用的聚碳酸酯眼镜片编织而成,它在展厅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帘”,闪闪发光。

与曾在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展出的不同,起伏的半透明的“水帘”将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厅一分为二,表现出独特的“联结”与“分离”,试图建立帘幕两侧之间的联系。在近处观察时,镜片帘幕上的开口,仿佛在召唤前来观展的人们穿越这一道道镜片间的狭窄裂隙。观众的身影会随着移动而变得扭曲、闪烁,并被镜片的光学特性所改变,给人以奇特的观展体验。

展览截止到2022年9月12日,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现场看下。

10 特斯拉之光画廊

本次活动的开幕式带领观众参观了巴洛克小镇的空间,空间装置揭示了光的不同方面,以及特斯拉未实现的梦想,通过固定、动态、无线和交互式视听照明技术,被改造成光、运动和声音的戏剧演出。

欧洲独一无二的艺术庆典“特斯拉之光画廊”,在塞尔维亚举办,艺术家和市民照亮了他们的城市,灵感来自照亮整个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11 激光装置

该装置利用激光的填充特性来绘制空间形状,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产生负空间。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2021 NUR 音乐节上首映。

12 巨熊北北

据创作者肖迪介绍,巨熊北北的创作可以说是一场文化自信与文化觉醒,是对东方元素的提炼与再创作。“熊北北的诞生融合了高科技特效、数字化内容和多项集成化机械结构设计,从设计到最终完成历时一年,整体由1880多张图纸组成,是肖将军首个为室内街区环境打造的电控轨道式行进机械巨兽,整个巨兽卷扬机牵引、轨道承载,实现前进、倒退动作。

眨眼、卷舌、挑眉等丰富的动作,组成愤怒、可爱、悲伤表情,站立、跃起、左右摇头实现与观众生动互动。

13 空间交互体验

Threshold 2.0是一款结合XR叙事和非对称性交互游戏的双玩家游戏体验,探讨了中国内地娱乐圈语境下偶像与粉丝关系的变幻多端。两名玩家进行互动,一名扮演“偶像”角色,另一名扮演“粉丝”角色,在偶像与粉丝的关系里体验准社会交往视角下偶像-粉丝关系的变化过程。

粉丝玩家使用VR头显并佩戴动作捕捉设备来参与互动,偶像玩家借助一个安装了ipad的方盒设备来参与体验。根据偶像-粉丝关系的变化阶段,两位玩家在不同的章节中有不同的目标和交互方式。

这是一部宣传该作品在2022伦敦建筑节展出的影片,强调作品的XR叙事和非对称性交互、实时动态捕捉、空间交互以

昏睡的雪碧
彪壮的大米
2025-08-08 22:20:48
“高技术倾向”建筑思潮常被俗称为高技派,西方称之为“H igh Tech”,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建筑思潮内容逐渐庞杂、阵营逐渐分化,不应再被简单地划分成某种具体的风格流派,用“倾向”来称之则比较贴切。高技术倾向是指那些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

 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不刻不在探索新的设计,但在这些过程中,仅有少数人的行为或成果成为“流派”。因为它们首先意识到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探索,这样,他们的成果才被人们接受,被历史承认。所以说,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代的设计和建筑、绘画、音乐、甚至于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环环相扣的,新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开始突破,都是代表未来思潮和发展方向的。设计先驱首先应该是思想先锋。

密斯曾说过:“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段名言似乎是把技术等同于艺术了。其实,应该说,这里所展示的正是建筑艺术的又一个新的流派,一个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艺术流派。

建筑中的高技术主要是从思潮角度意指高技派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样式表现出来的可视的技术形象。高技派则是指,60年代末以来,不仅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在形式上极力表现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建造的拆卸或扩展可能等美感的建筑设糆倾向。

高技派在60年代末的出现与这次革命带来的弥漫于整个西方社会的技术乐观主义有关,同时战后各种新材料和新结构纷纷应用于建筑中。

部分人认为“高技派”只是一味炫耀技术的伟大,认为技术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开始通过人本思想来正视科技,有的前卫设计师甚至开始批判对科技的盲目乐观态度。于是,所谓的“超高技设计”应运而生,“超高技”是与“高技派”对立的异化物,将技术当作一种符号加以嘲弄和挖苦。伦敦的“独体集团”的骨干分子隆阿拉特于1980年设计了一套“混凝土音响”将现代高保真电器装置在从废弃工地上捡来的混凝土块上,以颓废的形式来讥讽对高技术的盲目崇拜。“超高技”的技术悲观思想注定了它是短命的。它的作品与生活距离太远,但它的意义不在于它的作品,而在于它的精神为盲从科技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

近年来高技派逐渐开始重视地区文化, 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比如福斯特多年来对生态技术的持续关注,格瑞姆肖的钢梁,钢索,桅杆的帆船式结构和独创的外张式幕墙系统,霍普金斯的帐篷结构探索, 皮阿诺早期的单元式膜结构轻盈主题以及后来的技术诗性。在他们之外,帕歇,阿索普,未来体系等的许多作品都可划入高技派的范畴。80年代后,高技派的典型手法几乎成了建筑师设糆语言上的一种选择。近年来,以节能和减少污染为主的生态观念成为重要议题,同时由于地区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自觉抵抗以及由后现代主义复兴的历史意识的深入,高技派建筑越来越从对技术形象的表现走向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1996年福斯特,罗杰斯,格雷姆肖, 皮阿诺都曾参与赫佐格草拟的《建筑和城市筫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的评议和修改,表明高技派领头人对生态思想的集体关注。福斯特的被誉为第一座生态高层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柏林会议大厦改建等作品在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运用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控諩技术。皮阿诺的奇芭欧文化中心更可以说是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生态技术的完美结合。

技术原则是高技派技术观的核心并主导其建筑观、美术观和历史观。除替代技术外, 适宜技术是建筑师解释技术则时最重要的概念。罗杰斯和福斯特都强调自己的技术为适宜技术。狭义上讲,它常与低造价,再生能源技术有关。广义上讲,它指采用技术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使用的情况具体而论。实际上这一概念是建筑师对高造价的外露结构技术和昂贵的生态技术的理论性修正。

人所熟知的艾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从外观上看,便是工业技术的产物。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称,其形状便是依赖人体骨胳的科学结构而来的,而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外表更是一个裸露的大车间。它们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怪物”、“无任何艺术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被迫”接受了它们,且承认这同样是艺术化了的。同样,密斯设计的,于1952年落成的纽约利华大楼,是最早的全玻璃大楼,可以说也是出于同一理念,且几十年后,人们仍给了它一个建筑的大奖。

是让新技术被动地去顺应建筑艺术,还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这正是高技派建筑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问题答案正是后者。技术不可以简单顺应艺术,或者否定艺术,从而引起建筑艺术消亡的恐惧——这其实是杞人忧天罢了。技术反而会开创艺术、完美艺术,让新建筑尽善尽美,这却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之际应有的自信。像伦敦的劳埃德大厦、香港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更鲜明地体现出高技派建筑艺术之际,人们的心态,则已由惊诧到平和,进而为之激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