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rec太阳能公司怎么样
新加坡rec太阳能公司好。提供在指定站点的班车接送。提供医疗、保险、年假等一系列福利待遇。圆满完成2年合同,雇主奖励1500新币。合约期满回国,雇主提供回国机票。新加坡REC公司(全称挪威再生能源公司),主要生产太阳能晶圆片、太阳能电池和制造模块等,总部在欧洲。
在大会上达成了《博鳌共识》:到 203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汽车总销量的一半或以上。按照 2018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
汽车总销量 2.1% 的基数换算,从现在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在份额上要保持每年接近 22% 的增长率。
作为占据 2018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一半份额的最大市场,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乃至电动汽车的规划和目标,自然在大会上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今年 1-5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均超过 40%,势头依然凶猛。
但一个事实是,中国并不是汽车电动化最深入的市场。
尽管截至 2018 年,中国已连续四年居世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位,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依然没有突破 5%,而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已经在上个月达成了 58% 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
这个国家叫挪威,同时也是将禁售燃油车时限提得最早的国家—— 2025 年。
挪威的电动车充电站
今年 5 月,挪威一共售出了 8867 辆新能源汽车,占 6 月挪威汽车总销量的 57.8%。2018 年全年,挪威境内一共卖出去 72638 辆新能源车,占 2018 年挪威汽车总销量的 49.1%。
如果说我们希望在 2035 年的新能源车销量能够达到一半,那么挪威已经提前一大截实现了我们的野望——那么,为什么挪威人民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领先我们 17 年的时光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会来详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天时,地利,还是人和?
首先,挪威并不是一个石油稀缺国——恰好相反,万岛之国的原油出口量一直高居全球前十。按照 2016 年的数据,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带来的收益占挪威 GDP 总量的 20%,占政府收入的 30%。除此以外,挪威还供应着欧盟 25% 的天然气。
自从 1965 年 4 月 13 日挪威发出第一张原油开发许可证以来,原油开采业一直支撑着这个全球幸福度最高国家的高福利社会运行。甚至于 2006 年 1 月成立的挪威政府养老基金 CPFG,也是改组自 1990 年成立的挪威政府石油基金。
而之所以挪威的汽油价格如此高昂,是因为挪威对国内的石油使用征收了高额的惩罚性税收——把石油玩的最溜的挪威人,自然最清楚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依靠清洁廉价的可再生能源。
正好,挪威在可再生能源上同样是天择之子。
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2014 年挪威发电量有 95% 来自成本极低的水力发电,与之相比,我国 2018 年水电占比为 18.32%,成本更高的火电占比为 71.79%。
需要注意的是,挪威的居民用电价格是比非居民用电价格高很多的。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2017 年的这个数字是 0.161 欧元 / 千瓦时,约合 1.26 元 / 千瓦时——但这个数字是欧洲各国中最低的。与挪威隔海相望的丹麦, 2017 年居民电价高达 0.301 欧元 / 千瓦时,约合 2.35 元 / 千瓦时。
也就是说,在挪威,无论是在充电站充电,还是在家里充电,都要比使用汽油划算得多。
电动汽车在挪威的火热,另一个原因是挪威对电动汽车推出了各种优待政策——而这同样也是支持可再生能源思想的衍生。
如果你在挪威购买一辆电动车,那么你可以减免挪威的 25% 增值税;进口电动车在挪威无需缴纳进口关税和购置税;在挪威每年缴纳的道路税也要比汽油车型更低;挪威的公司用车税对电动汽车减收 50%;电动汽车随时有权使用公交专用道以及 HOV 车道。
电动星球注:HOV 车道,全称 High-OccupancyVehicle Lane,中文名为共乘车道或者多乘员车道,只允许公交车或实载 2 人以上的小轿车 / 货车通行。HOV 车道的概念由维尔博 · 史密斯联合咨询公司提出,从 1996 年开始由美国圣迭戈和加州交通局于 15 号公路上试行,后推广至全国,乃至加拿大和欧洲。我国从 2016 年底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 HOV 车道。
即使没有巨大的电费 / 油费差距,在如此优惠的政策面前,已经足以让不少消费者动心——但一个更深层次,或者说从更高角度提出的设问是,为什么挪威要对电动汽车定下如此优惠的政策,又怎么会成为欧洲电价最低的国家?
近日,五大国禁售燃油车似乎成了一个新能源汽车即将爆发的信号,但事实上,电动车销量依旧惨淡,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不足2%。
不过有一个国家却像一个另类:挪威6月电动汽车销量占比高达42%,位居全球第一。
挪威作为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却宣布2025年禁售燃油车,这让人不得不好奇,挪威新能源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
事实上,挪威一直号称新能源汽车的天堂。从2009年挪威政府调整电动车发展策略,开始大规模进口国外车型以来,该国的电动车市场便开始迅速膨胀。短短几年间,挪威的电动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它国不敢想象的高度。
2014 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销量比重约为 12.5%;2015 年,这一数值提升至22.3%;2016年,该比例继续提升至 29.28%,而今年6月已飙至42%。
走在挪威街道上,各种电动车型随处可见,仿佛传说中的电动时代已经到来。其中保有量最多的是日产Leaf(参数|图片)和特斯拉Model S(参数|图片),另外三菱i-MiEV、标致iOn(参数|图片)、雪铁龙C-Zero(参数|图片)、大众e-up以及宝马i3(参数|图片)这些国内罕见的车型也都占据一定份额。
1、从地理环境上看,水力资源发达,人口相对集中。
2、从配套设施上看,密集的充电设施解决了里程焦虑。
3、从政策上看,挪威早在1990年就开始布局零排放。
这是“狮城”新加坡的地标式雕塑一头喷水的鱼尾狮。新加坡国土面积约为71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500万。
英国一家调研机构与德国一家跨国公司日前公布了一份联合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得益于其环保实践和成果,当选“亚洲最绿色城市”。
在被评比的22个亚洲城市中,新加坡在各项排名中表现均“远高于平均水平”
中国香港、日本大阪、韩国首尔、中国台北、日本东京和横滨分别紧随其后,处于“高于平均水平”。
处于“平均水平”的依次为泰国曼谷、中国北京、印度德里、中国广州、印尼雅加达、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南京、中国上海、中国武汉。
“低于平均水平”城市依次包括印度班加罗尔、越南河内、印度加尔各答、菲律宾马尼拉和印度孟买;而排名末尾的城市巴基斯坦卡拉奇“远低于平均水平”。
“亚洲绿色城市指数”为该系列调查第三期,先前两期调查分别针对欧洲和拉美城市。
“那时种下一棵绿色的小树苗,现在有上百万人乘凉。”新加坡人杰西卡·陈得知该国当选“亚洲最绿色城市”后如此感慨。
2月中旬,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推出“亚洲绿色城市指数”的排行榜。在亚洲主要的22个城市中,新加坡为“王”,堪称“亚洲最绿色城市”。
该指数认为:“新加坡的各项绿色指标在亚洲各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数十年来致力于绿色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密不可分。”
环保评奖离不开新加坡
新加坡绿色经济组织成员、《海峡时报》环保记者杰西卡·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加坡的环保成绩有目共睹,任何环保类评奖都不会落下它。
当“亚洲绿色城市指数”出炉时,杰西卡正好夺得“东盟记者绿色报道奖”。
在其看来,新加坡从立国之初就将绿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即使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全球工业化、环保发展水平处于低端化之时,新加坡领导人就已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月中旬,杰西卡采访了新加坡几个社区,发现其中不少的政府地块均在安装LED节能灯。
经了解,这是联合国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发起的节能计划,也是新加坡首个公共部门的碳排放信用项目。
被囊括进节能计划的政府地块约有2000个,由此,公共资金每年有望节省500万美元。
居住在新加坡法嘉道社区的48岁女士卡伦·安说,她期待社区变得更美观,更环保。
李光耀推行“绿色储蓄”
领导人远见卓识,政府推动,是新加坡走向绿色环保城市的“核心技术”。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开始为国民进行“绿色储蓄”。
在其回忆录中,李光耀写道:“为了实现第三世界地区的第一世界标准,我们要将新加坡转变成一个花园城市。”
他盼望的场景是岛上处处是花园,满眼皆绿色。“既可以愉悦我们的心,也会提升我们的竞争优势。”
为了更好建设新加坡,李光耀曾经特地安排了一次环球之旅,前往世界各国学习发展经验。之后,他总结出一个经验:那些建筑破烂、不懂节约、绿化率差的国家,政府工作人员普遍士气低落。
1976年,新加坡成立了专门的公共绿化部门,后来更名为国家公园局。它是指导新加坡实施绿化的机构。
树木速成遍布全国
国家公园局的网站显示,该局鼓励在全国种植易移植成熟的“速成树木”。
大街小巷,停车场,过街天桥等,“无一漏网”,均要栽上爬山虎之类的攀援植物。
在国家公园局的管理下,新加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该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保留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的两个城市之一。
新加坡人笑言,现在的新加坡被两个丛林包围着,一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另外一个则是自然的树木丛林。
“亚洲绿色城市指数”的公开资料显示,新加坡人均绿地面积高于亚洲城市的平均水平。
新加坡化身试验场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时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
2008年,新加坡成立了城市宜居研发中心,鼓励民众使用绿色技术,过上绿色生活。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环境与清洁能源署署长吴自强表示:“我们相信亚洲是绿色能源的巨大市场,而新加坡就是这一市场的枢纽。”
新加坡政府已计划将该国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吴自强就是这一用语的“创始人”。
据其介绍,政府已发展了电动车计划,推广智能和微型电网方案,并在组屋和停车场、加油站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去年,挪威再生能源公司在新加坡投资设厂,总投资额超过18亿美元。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面板的生产基地。这被认为是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全球绿色技术之都的一个缩影。
目前,新加坡绿色技术产业雇员超过1万人,其中挪威再生能源公司的新加坡厂雇员就超过1200人。
该公司副总裁约翰·安德森认为:“在新加坡,投资环境良好,监管透明,政府对绿色技术是真正的渴求。”
不仅是挪威再生能源公司,包括世界顶级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也在新加坡落户设厂。维斯塔斯在今后10年,将花费5亿美元,在新加坡成立研发中心。
著名的瑞典清洁能源开发公司特里克罗纳已在新加坡建立了全球行政中心;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将亚洲低碳项目基地建在新加坡。
海水淡化成本太高
此外,“亚洲绿色城市指数”指出,新加坡有别于其他亚洲城市的环保优势在于该国的新生水的开发和利用。
新生水,又被理解为“水的新生”。它是经各种复杂工艺,由污水转化之后变成无毒、无害的新生水,可供工业使用,甚至供民众饮用。
新加坡是小岛国,四面环海,缺少淡水水源。一段时间,新加坡的淡水水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收集雨水,一是进口淡水。
为了收集雨水,新加坡在全国广泛建造蓄水池。这被视作新加坡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目前,该国建有17个蓄水池,一半以上的土地被辟为集水区。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签署过进口饮用水协议。不过,由于在水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对进口淡水的渠道并不放心。
收集雨水,无疑是“看天吃饭”,不确定性增加;进口淡水难免受制于人,并非长久之计。
于是,上世纪70年代,李光耀等新加坡领导人考虑充分开发水循环,以便能够为新加坡民众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当时考虑的淡水资源发展方向是海水淡化和开发新生水。
时至今日,两个方向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似乎已越来越少被提及;而开发新生水,则经过30多年后,技术日益完善。目前,它已成为新加坡工商业和民众生活的重要依托。
新生水展示国家形象
“亚洲绿色城市指数”的公开资料称,“小小”新加坡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广新生水,目前已有5座新生水厂。如今,新生水已能保证新加坡人30%的用水。
2010年5月,新加坡胜科新生水厂开工,每天处理大约22万立方米新生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工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特意将水资源利用当作新加坡的重要成就加以展示。
当时前往上海出席新加坡馆日的该国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将新生水开发称作一种“精神”。他说,希望用这种精神来研发新的技术,打造一个更加绿色和宜居的新加坡。
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新加坡旅游局工作人员宁雪扬介绍,到新加坡旅游必看景点就有新生水展览中心。
展览中心内还打包出售新生水,它已成为代表新加坡技术和形象的一种商品。
宁雪扬说:“在新加坡的其他地区,新生水并不对外公开销售。只是在展览中心,作为纪念品,让游客体验新加坡的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