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冷门专业吗
是的。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基本用来发电。分别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等。但现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前两者。不过其中风能的缺点就是在国内并网比较困难,风能应用最好的是欧盟。太阳能的话,其制造过程污染很大。总的来说新能源前景绝对光明,只是道路可能有些曲折,还要看国家政策的侧倾力度。本科学习课程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本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宝宝们,在面临报考时肯定有诸多的疑问,面对如此之多的招生院校一定不知道如何抉择。那小编今天就带领大家来看看几个热门专业院校分数线的涨幅情况。小编要在这里特殊说明一下哦,吉林省的招生院校的分数线是不对外公布的,小编根据历年学员升本情况作出的分析,以下数据仅供参考哦。
一、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2020年分数线96分,2021年分数线126.5分。属于所有专业中分数线涨幅最高的专业。其中作为3 2学制的招生院校有: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其中2 3学制的招生院校有通化师范学院。
二、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
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2020年分数线129分,2021年分数线152.5分。属于30个招生专业中分数线偏高的。其中作为3 2学制招生的院校有东北电力大学和长春工程学院。这两所院校属于吉林省非常好的二本类院校,分数线偏高。但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是没有2 3学制的招生院校的哦。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20年分数线60分,2021年分数线79分,涨幅19分。其中3 2学制的招生院校有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 3学制有通化师范学院。
四、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作为每年的热门类专业,深受同学们喜爱。2020年分数线82分,2021年103分。3 2学制的招生院校有: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警察学院和长春人文学院。2 3学制的招生院校有通化师范学院。这几所招生院校均属于二本类院校,都可以作为专升本法学专业考生不错的选择。
五、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2020年分数线91分、2021年分数线104.5分。特殊教育专业作为2020年新开设的专业,招生院校只有长春大学,只招收3 2学制的考生。分数线是呈现上升形式的。
六、物流专业
物流专业2020年分数线60分,2021年的分数线75.5分。其中3 2学制的招生院校有长春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2 3学制的招生院校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物流专业分数线在2020年扩招的情况下分数下降40分,但是在2020年又有回升的趋势,属于比较受男同学喜欢的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1培养目标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船舶动力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即 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 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 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 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 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人才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 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 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4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流体力学
5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 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 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硕士 博士
6专业实验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流体力学实验 等
7知识结构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 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 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 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 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 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 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 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8就业方向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等!
9修业年限
四年开设院校( 非按排名排列)
中原工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新疆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德州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南昌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广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邵阳学院 佳木斯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西华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山西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藏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南华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 集美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青岛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平顶山学院 运城学院 贵州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武汉科技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方科技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1清华大学
2北京工业大学
3北京建筑大学
4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5天津商业大学
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7河北工业大学
8河北科技大学
9河北农业大学
10中北大学
11内蒙古科技大学
1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13东北大学
1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5沈阳化工大学
16大连海洋大学
17东北电力大学
18吉林化工学院
19哈尔滨理工大学
20哈尔滨工程大学
21哈尔滨商业大学
22上海理工大学
23上海电力学院
24苏州大学
25南京理工大学
26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7常州大学
28南京林业大学
29盐城工学院
3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1安徽工业大学
32南昌大学
33景德镇陶瓷学院
34山东科技大学
35青岛科技大学
36山东建筑大学
37山东理工大学
38鲁东大学
39郑州轻工业学院
40中原工学院
41武汉大学
42武汉科技大学
43湘潭大学
44中南大学
4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4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47中山大学
48广东海洋大学
49四川大学
50重庆交通大学
51贵州大学
52云南农业大学
53西安交通大学
54西安理工大学
55陕西科技大学
5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7兰州理工大学
58河西学院
59新疆大学
60江西科技学院
61新疆工程学院
62青岛大学
63三峡大学
64南京工程学院
6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6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67山东交通学院
68沈阳工程学院
69重庆理工大学
70黑龙江工程学院
7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7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73文华学院
74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75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76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77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78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79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80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81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82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83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84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85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86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87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88北京交通大学
89北方工业大学
90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91天津大学
92河北工程大学
93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94华北理工大学
95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96山西大学
97太原理工大学
98内蒙古工业大学
99沈阳理工大学
100辽宁科技大学
1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102大连海事大学
103吉林大学
104吉林建筑大学
105哈尔滨工业大学
106燕山大学
107东北石油大学
108华东理工大学
109上海海事大学
110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1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2江苏科技大学
113南京工业大学
114河海大学
115江苏大学
116中国计量学院
117合肥工业大学
118集美大学
119华东交通大学
120山东大学
1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22青岛理工大学
123齐鲁工业大学
124德州学院
125郑州大学
126河南科技大学
127河南农业大学
128华中科技大学
129武汉理工大学
130湖南大学
131长沙理工大学
132邵阳学院
133南华大学
134华南理工大学
135广西大学
136西南交通大学
137西华大学
138昆明理工大学
139西藏大学
140西北工业大学
141西安石油大学
142长安大学
143陕西理工学院
144兰州交通大学
145青海民族大学
146天津城建大学
147安徽建筑大学
148昌吉学院
149烟台大学
150扬州大学
151南昌工程学院
152榆林学院
153长春工程学院
154重庆科技学院
155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156河南城建学院
157东莞理工学院
158广东工业大学
159宁夏理工学院
160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161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162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163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164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165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166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167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168银川能源学院
169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170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171青岛工学院
172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173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