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如何理解去产能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

酷酷的大门
动人的刺猬
2023-01-01 08:33:47

如何理解去产能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

最佳答案
满意的山水
耍酷的花卷
2025-08-08 04:01:11

去产能,是硬性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河北是有信心的。去产能,不是去行业,也不只是一个总量问题,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河北情况看,作为全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产业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一钢独大”,突出表现为钢铁产能过剩。河北省深刻认识到,产能不减、产业低端,长此以往,就会走进死胡同,发展中的矛盾将会积重难返。从这点来看,去产能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硬任务。近五年,河北关闭钢铁产能近亿吨,几近包揽全国任务,仅2015年全国淘汰的钢铁产能就有过半集中在河北,而且未来两年河北淘汰钢铁产能的力度,将是过去五年的近两倍,仅2016年将压减炼铁产能1726万吨、炼钢产能1422万吨,退出煤矿50处、退出产能1309万吨,这是硬性指标任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完不成任务就要被追责。重压之下方为勇,河北坚定去产能的信心,化压力为动力,从容应对、主动作为,为确保完成今年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项目和责任人,将压减任务量明确到每台设备、每个矿点、每个时间节点,层层加压,夯实责任,加快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

去产能,是块“硬骨头”,要敢啃,还要会啃,河北是有决心的。去产能,如何安置企业员工?怎么处置好“僵尸企业”?企业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如何实现市场出清?企业心存侥幸恢复生产怎么办?……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难题,犹如一块块“硬骨头”,难啃还必须要啃,如果不敢啃就没有生路,不会啃就没有后路。今年以来,钢铁煤炭价格上涨,一批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完全将去产能计划安排抛之脑后。其实,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也无可厚非,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这种不顾后果的复产行为,无异于“好了伤疤忘了疼”,最终只会加重本就严重过剩的产能。不过,市场的短期回暖并未动摇河北去产能决心。5月26日,河北省召开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动员会,明确提出强化政策支撑,坚持多措并举,兜住民生底线,稳妥做好职工安置,积极筹措资金,全力破解瓶颈制约,相关部门和企业立下“军令状”,唐山、邯郸等去产能重点地市表态,绝不增加新的钢铁产能,绝不让已淘汰产能死灰复燃。

去产能,是“刮骨疗毒”,有阵痛也有新机遇,河北是有魄力的。去产能,是要拆高炉的,注定要伤及企业筋骨,但这是避免企业、行业陷入更大危机的惟一出路,尽管代价巨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去产能就是一个刮骨疗毒的调整过程,带来的必然有阵痛,但不去产能就是长痛,因为严重过剩的产能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最终陷入困境。不惧涅槃之痛,方能浴火重生。去产能,关键是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去旧”肯定有阵痛,但阵痛过后是“新生”,必然带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为此,河北以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魄力,敢于硬碰硬去产能,突出标准约束,解决“去谁、去多少、怎么去”的问题;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开展集中行动,该关停的全部关停,该退出的全部退出,坚决消除任何侥幸心理;组织明察暗访,严肃责任追究,坚决禁止违规新建钢铁产能和已封停钢铁设备复产,对违规新建钢铁项目或封停钢铁设备复产所在地党政一把手将采取先免职、再调查处理,倒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凡事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任何的客观规律都是按其特有的轨道运行,而“去产能”是大势所趋,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谁去的快去得彻底,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赢得先机。据悉,到2020年,河北钢铁产能要压减到2亿吨以内,有60%的钢铁企业将要关闭、整合。这也就意味着,河北“去产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以过硬的措施和过硬的作风,戮力同心、精准发力,坚决打赢钢铁煤炭去产能这场硬仗。

最新回答
拼搏的大碗
虚拟的小懒猪
2025-08-08 04:01:11

2016年河北省钢铁去产能完成了7000万吨,2017年继续缩减5000万吨,全国钢铁产能最大的省份河北省政府日前印发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化解过剩产能“6643”任务,基本完成水泥、化工、石化、有色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到2020年,力争全省煤炭产能控制在7花孩羔绞薏悸割溪公娄000万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分别控制在2亿吨、2亿吨和2亿重量箱左右。

自由的睫毛
乐观的麦片
2025-08-08 04:01:11
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解读说,此次会议亮出政府底线,明确 “推一推”、“扶一扶”、“保一保”原则,有助于减少去产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和社会风险,去产能企业和涉及的企业职工有了“定心丸”。 会议指出,坚持用法治和市场化手段,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还提出了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李锦认为这把企业与地方推到前台,对于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幽默的纸鹤
飘逸的铃铛
2025-08-08 04:01: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产能”,主要是压缩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根据国务院的安排,钢铁行业将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的基础上,到2020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煤炭行业的去产能目标则是,从2016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相比其他工作,去产能的目标清晰、边界比较清楚,应该是首先有效率推进并完成的任务,这样才好推动其他挑战更大的工作。不过,在现实之中,去产能开始面临现实的挑战,在去产能压力大的重点区域,开始出现了抵触甚至是“反弹”情绪。

今年5月,中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省政府立下压减1726万吨钢铁、1422万吨炼钢产能的军令状,此后又出台了《河北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用3-5年时间,全省退出煤矿123处、退出产能5103万吨。不过,部分河北钢企表示,当河北省不折不扣地去产能时,外省企业却到河北购买已经拆除的二手装备。有钢企负责人和基层干部表示,过去三年来,在国家要求去产能之际,东部某省的钢铁产能反而增加了1500万吨。部分钢企和基层地方对去产能产生了抵触情绪,称“钢铁去产能是国家意志,不应当只由河北承担”,“其他有钢省份不能只享受市场利益,却不承担去产能责任,要真正做到全国一把尺子量到底。”

除了对去产能的地区性公平提出质疑,部分钢企还对环保方面的公平性表示不满。据媒体援引河北国有钢厂负责人称,现在合规企业生产一吨钢的环保成本约为150-200元人民币,但环保执行较差的企业成本则为40-50元/吨,甚至没有成本。一旦国家相关检查和标准执行有所疏漏,没有管住执行较差的企业,对于合规钢厂就形成很大的不公平。此外,补偿资金到位也有问题,很多去产能对象是民企,由于民企很少给职工上保险,而职工没有保险就不能得到补偿,又形成了国企和民企之间的不公平。

在中央政府强力推动“去产能”之下,相信类似的“反弹”现象并不多见,而且在行政调控之下,也不会影响“去产能”的大局。但是,政策执行中的现实问题却不能忽视,否则会留下很多后患。在我们看来,当前“去产能”亟须处理好一些矛盾:一是去产能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的矛盾,区域之间可以有目标差异,但绝不能允许出现其他省份到河北买旧设备的现象!也不能允许这边去产能、那边却在扩产能的现象。二是环保执法既要有硬度,形成环保硬约束,还要有广度,点和面都要覆盖,不能有大的遗漏。三是去产能补偿中,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不能形成新的不公平。四是要兼顾行政方式“去产能”与市场回暖后的现实需求。

对于去产能与市场回暖问题,尤其需要处理好。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钢价上涨与煤价上涨比较明显,这是在“稳增长”目标下的需求上升所致,对这种有真实需求支撑的变化,就不是简单化的压制能解决问题的。这都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和基层政府能够系统、全面地来处理问题。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最近在相关规划中表示,停止建设扩大钢铁产能规模的所有投资项目,对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靠银行续贷等方式生存的钢企实施整体退出,推动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保税政策,适时调整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钢材进口税收减免政策。在这类总量控制政策之下,去产能政策的执行的确也需要有一些弹性。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如果推进不下去,肯定会导致更多的改革受阻,因此,对于地方和企业在去产能的一部分“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平淡的大神
笨笨的秀发
2025-08-08 04:01:11
1、 动力煤行业:“碳中和”重塑能源结构,存量竞争助力龙头煤企突围

1.1、“碳中和”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煤炭短期仍是支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根据英国石油公司 BP 数据,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98.26 亿吨,全球占比 28.8%,位列第一。对煤炭的大规模利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能源结构来看,2019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比为 57.7%。因此,为实现“2030 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能源减排以及低碳转型势必会对能源结构进行重塑。

“碳中和”实现路径可分三阶段有序实施。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我国实现全 社会 碳中和可分为三个阶段:(1)尽早达峰阶段(2030 年前);(2)快速减排阶段(2030~2050 年);(3)全面中和阶段(2050~2060 年)。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展望 2020》报告,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于 2025 年前后达峰,2035 年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2050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5 年下降 90%以上。

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是实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从我国做出“306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均对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升做出要求:

根据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承诺,我国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0%左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参考对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单位 GDP 能源消耗以及单位 GDP 碳排放量等已有的政策指引,我们对碳中和进程中的能源结构趋势进行预测。预计 2025、2030、 2050、2060 年四个关键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可分别达到 20%、25%、60%、 80%;对应煤炭消费比重分别为 50%、45%、20%、6%。即在 2025 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总量的一半,在“碳达峰”之后的快速减排阶段,非化石能源会对煤炭加速替代。

煤炭需求或于 2030 年触及天花板,但短期内能源支柱地位不会动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49.8 亿吨标准煤,其中 56.8%为煤炭消费,约为 28.3 亿吨标准煤。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认为煤炭消费量或将呈先增后降趋势:短期内煤炭作为能源支柱仍有增长,但增速或持续放缓,预计于 2030 年前后伴随“碳达峰”而触及需求天花板,其后伴随风光电等非化石能源机组装机量的提升,火电占比下降,煤炭作为能源的消费量将持续下滑。短期来看(2035 年之前)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煤炭仍起到能源兜底的作用。短期内,风光电等清洁能源仍面临消纳、储能的问题,尚无法稳定供应电 力,“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也决定了在国家积极降低能源对外依赖的战略背景下,在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方面,煤炭作为国内能源压舱石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替代。

CCUS 技术的未来突破或可为煤炭赢得发展空间。CCUS 技术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可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中分离后捕集、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碳减排。通过 CCUS 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目前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塑料以及二氧化碳驱油等方向。目前该技术由于高昂成本仍不能实现产业化和经济化,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随着研发力度的加大以及产业投资的加入,CCUS 技术或可迎来实质性的突破,为煤炭能源的利用赢得发展空间。

1.2、 “碳中和”加速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

供改政策持续深化,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根据中煤协制定的煤炭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仍是下一阶段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到“十四五”末,全国煤矿数量将减少到 4000 处左右。具体来看,煤炭产能将更多的集中在大型煤企手中,行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并且伴随小产能加速退出单矿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提升。2020 年,全国煤矿数量约 4700 处;国内前 8 家大型企业原煤产量为 18.55 亿吨,以产量计算 CR8 为 47.6%;平均单矿产能为 110 万吨。

另一方面,产能将进一步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西部地区集中,不具备大规模资源赋存、开采效率较差的东部、中部地区将持续发力退出落后产能。2020 年西部地区产量占比为 59.7%,中部地区占比为 33.4%,其余地区占比为 6.9%,由此可见,在“碳中和”背景下,全国产能供给仍有优化调整的空间。

能源产业集群化趋势也在促进煤炭产能向优势地区集中。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中提到,将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将会加速,一方面集群化发展可有效发挥规模优势,充分提升能源生产及运输效率,同时可以高效地对能源碳排放进行集中控制,另一方面多能互补可有效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1.3、 “碳中和”助力龙头煤企突围

在“碳中和”压减煤炭消费占比的趋势下,我们认为动力煤价格中枢在长周期内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30 年之前,供给端收紧,需求端仍有增长,动力煤价受益紧平衡的供需基本面稳中有涨;2030 年之后,煤炭消费量开始下滑,对动力煤价格形成压制。

短期来看,供给收紧,龙头煤企受益定价优势。在 2030 年碳达峰前,煤炭需求仍有增长空间,而煤炭供给端在经历“十三五”供给侧改革之后产能增量受到政策约束,2018 年以来产量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随着“十四五”加快推进中小产能退出,供给弹性相对难以释放,相比之下,需求增速或快于供给增速,因此会导致煤炭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供给端的主要存量,龙头煤企的定价能力将得到提升,在优势煤价作用下获益。

长期来看,需求收缩,龙头煤企具备防御优势。在 2030 年碳达峰之后,由于非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作用,煤炭消费量或逐步下滑。需求端的持续收缩将会对煤价形成打压,势必会引起煤炭行业的竞争与变革。在这个阶段,龙头煤企通过资源禀赋,优质的开采条件,规模效应,以及高度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装备,所打造出的低成本优势将更能对冲煤价下行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保障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双焦行业:冶金刚需较难替代,碳中和或收紧供给

双焦之于钢铁短期较难替代。不同于动力煤消费可被清洁能源替代,炼焦煤与焦炭需求则与钢铁生产息息相关,焦炭作为还原剂仍是冶金刚需,较难通过其他技术工艺实现大范围替代。目前具备替代传统长流程炼钢潜力的技术工艺主要有短流程电炉钢和氢能炼钢技术,但均存在一定发展障碍,如电炉钢所需的废钢供应仍无法廉价获得,且电力成本较高经济性不足;氢能炼钢则面临氢气成本高昂,储氢较难等困境。长期来看,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传统炼钢的碳排放成本或将提升,而替代技术的突破降低成本或使传统炼钢失去成本优势,从而促使双焦需求下滑。但短期内,双焦在炼钢流程中仍较难替代。

“碳中和”背景下,钢材需求仍具备增长潜力。2016 年以来,钢铁行业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持续出清,供给端结构的到优化,伴随经济稳定增长,基建力度加大,国内粗钢及钢材产量重新进入持续增长通道。2020 年即使在新冠疫情冲击影响下,国内钢铁行业仍然实现了明显的产量正增长,钢铁消费量创下 历史 新高,全年新增钢铁消费高达 1 亿吨。“十四五”期间“两新一重”指引下新老基建共同发力,同时“碳中和”背景下特高压电网布局、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建设、新能源 汽车 普及等多方面贡献需求增长点,钢铁需求仍有增长潜力。虽然近期政策端提出控制钢产量以达到环保及减排的目的,但我们认为市场化原则应是主要手段,限产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控制钢产量应是长期目标,在需求具备增长潜力的基础上,对于产量的控制重心更多是在供给端过快增长以及产能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高质量的供需匹配或是未来主要方向。

“碳中和”推动焦炭行业再度供改,供给收紧预期增强。2020 年焦炭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多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进焦化环保改造规划任务按期完成,各主产地省份均加大了去产能力度,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同比减产明显。2020 年全国焦炭累计产量为 4.71 亿吨,同比持平。根据 Mysteel 数据,2020 年或共计淘汰产能达 7600 万吨,实现产能净减少 2100 万吨左右,约占 2019 年总产能的 4%。“碳中和”背景下,政策对于新增产能的批复愈发严格。例如 2021 年 2 月内蒙古发布能耗“双控”规划,其中提到对新上焦炭项目实行能耗量等量或减量置换,不得突破现有能耗上限。可以预见,焦炭行业将面临存量减少、增量受限的供给格局,供给端收紧的预期增强。

紧供给格局铸就焦炭高盈利性。中长期来看,焦炭供给将处于收紧趋势,基本面利好焦价中枢上移。从 2020 年去产能过程中来看,焦炭价格在去产能收紧供给后快速上涨,焦企盈利性在供需改善过程中达到 历史 新高。“碳中和”背景下,焦化行业壁垒提升,将有利于巩固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盈利改善。

焦煤集中度提升,或受益产业链价格传导。与动力煤供改逻辑同理,炼焦煤供给结构伴随去产能及产业整合也将得到优化,集中度得到提升。不同的是,炼焦煤由于其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产业链上下游联系紧密,主要呈区域性集中,主要为山西、安徽、贵州等地。由于焦炭价格中枢上移,在产业链价格传导作用下,焦煤价格或预期向好。

3、 投资建议:布局龙头,“剩”者为王

动力煤:短期煤炭需求仍处于增长阶段,“碳中和”背景下供给弹性难以释放,煤炭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龙头煤企可在优势煤价作用下获益;长期来看,由于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煤炭消费或逐步下滑,对煤价形成打压,龙头煤企通过资源禀赋,优质开采条件,规模效应,以及高度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装备,所打造出的低成本优势将更能对冲煤价下行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保障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神华、陕西煤业或将受益。另外,兖州煤业发展出海外扩张的独特路线,对澳洲煤炭资源的布局可助力其走出国内“碳中和”对煤炭的限制。

受益标的: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州煤业

炼焦煤:“碳中和”将加速行业供给侧改革,炼焦煤由于其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产业链上下游联系紧密,主要呈区域性集中,主要为山西、安徽、河南、贵州等地。由于焦炭价格中枢上移,在产业链价格传导作用下,焦煤价格或预期向好。山西焦煤在山西国改深化背景下,有望凭借集团力量整合省内优质焦煤资源,进一步巩固焦煤龙头地位。盘江股份作为区域性龙头,在西南独立市场中的影响力将愈发凸显。

受益标的:山西焦煤、盘江股份

焦炭:“碳中和”背景下,焦炭存量减少、增量受限,供给将处于收紧趋势,行业壁垒提升,利好焦价中枢上移,将有利于巩固供改带来的盈利改善,存量中龙头焦企将具备更高盈利弹性。同时,龙头焦化企业在炼焦基础上积极延伸下游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综合利用副产焦炉煤气发展氢能产业,顺应了“碳中和”背景下固碳减排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的趋势,可有效对冲焦化环节的碳排放,中国旭阳集团、美锦能源或将受益。另外,金能 科技 转型布局低碳低能耗的丙烷脱氢业务,开辟第二增长曲线,顺应“碳中和”趋势。 受益标的:金能 科技 、中国旭阳集团(H 股)、美锦能源。

4、 风险提示

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

供给侧改革政策执行不及预期;

碳排放成本超预期;

搞怪的店员
端庄的毛豆
2025-08-08 04:01:11
2016年,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2.5亿吨,但上半年仅完成全年任务的29%。7月底,这个数字提升到38%,而到了8月底,煤炭行业去产能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0%。

截至2016年9月20日,已有24省(区、市)以及2大央煤企业明确2016年去产能的目标计划,合计共26464万吨,超过目标任务的5.85%。

无限的大地
直率的未来
2025-08-08 04:01:11
煤炭国企去产能任务轻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去年我国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6850家,煤炭企业众多,但大型煤炭企业几乎均为国企,民营企业极少。

民企煤矿落后产能多

“这些煤矿产量只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5%左右,但安全事故却占50%以上,因此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必须要关闭或退出。”连维良说。“去产能首先要去不安全、落后的产能。”连维良表示,剩下的3900多处30万吨及以下煤矿,要进行一次系统核查,再退出一批、推动兼并重组一批。

目前从数据来看,民企体量和产量均小于国企,却承担了过多的去产能任务。对此有关部门的解释多是,民企中存在更多的“落后产能”,存在更多“不安全生产”。

闪闪的学姐
醉熏的期待
2025-08-08 04:01:11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化解剩余库存、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杠杆简单地说来就是一个乘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必须仔细分析项目中的收益预期和可能遭遇的风险。另外,还必须注意,使用金融杠杆这个工具的时候,现金流的支出可能会增大,否则资金链一旦断裂,即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者也必须要提前出局。

调皮的树叶
拼搏的吐司
2025-08-08 04:01:11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达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未来将有大量的供给侧改革政策陆续出台,各地出台的关停计划也将远超预期,政策落地后大量矿井的关闭退出也会推动行情。维持行业“推荐”评级。重点推荐两类股票:1、高弹性标的股:阳泉煤业(6.42 -2.87%,买入)、潞安环能(7.05 -3.16%,买入)、冀中能源(5.13 -2.29%,买入)和西山煤电(7.44 -3.00%,买入)、;2、转型概念股:永泰能源(3.81 -2.31%,买入)、山煤国际(4.04 -2.65%,买入)和安源煤业(4.80 -2.64%,买入)。

钢铁:从今年1月5号开始,钢铁股就开始出现一轮比较大幅度的上涨,无论是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都跑赢其他行业,其上涨的背后的根本性逻辑就是供给侧的改革带来钢铁行业边际供求的改善。从长期看,钢铁还会是一个下了台阶之后会有平稳运行的态势,整个产能利用率今年会恢复到71%,甚至明年会有上升的可能,所以钢铁行业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拐点。推荐新兴铸管(5.38 +0.00%,买入)、河北钢铁、三钢闽光(5.80 -0.51%,买入)、宝钢股份(5.17 -1.71%,买入)、武钢股份(2.91 -2.35%,买入)、首钢股份(4.56 -2.36%,买入)。

来自安弘认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