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煤炭产量
在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基本暴涨,其中煤炭价格更是相较之前涨幅高达70%,因为煤炭价格的上涨也同时带动着原煤大省GDP的狂飙突进,在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地区)榜单中,山西以119316.2亿吨的原煤产量,排名榜单首位,并为全国16个省市提供煤炭,可谓是全国第一产煤大省,相较去年108023.8亿吨的原煤产量,同比上涨了10.5%排在榜单第二位的是2021年累计产出103896.1亿吨的内蒙古,相较2020年101181.8亿吨的产量同比上涨了2.7%2021年原煤产量达69993.8亿吨的陕西排在榜单第三位,相较去年同期同比上涨了2.7%。
排在榜单第四至第十位的分别是新疆、贵州、安徽、河南、山东、宁夏和黑龙江,排在榜单前十位的省份在2021年累计原煤产量达382847.4亿吨,上榜的24个省份全年产量达407136亿吨,排名前十的原煤产量占原煤总产量的94.03%。
2021年全国各省区原煤产量排行榜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地区)
序号地区2021年累计去年同期累计同比增减%2021年12月当月去年同期当月同比增减%
全国407136.0 388793.0 4.738466.835881.77.2
1陕西119316.2108023.810.510309.0 9806.65.1
2内蒙古103896.1101181.82.710688.110023.16.6
3陕西69993.868178.82.76516.16254.54.2
4新疆31991.927048.418.33328.62512.732.5
5贵州13120.0 12192.47.61421.41255.313.2
6安徽11274.111084.41.7963.2953.11.1
7河南9335.510557.7-11.6828.6892.2-7.1
8山东9312.0 11080.2-16.0 795.9824.4-3.5
9宁夏8632.98151.65.9736.3706.24.3
10黑龙江5974.95541.17.8537.4560.5-4.1
11云南5796.0 5341.98.5648.5573.0 13.2
12河北4641.014974.7-6.7373.8400.0 -6.6
13甘肃4151.13860.57.5393.7324.721.3
14辽宁3087.73125-1.2260.8251.73.6
15四川1907.22123.9-10.2202.7120.867.7
16青海1109.21092.11.6127.283.0 53.3
17江苏934.31021.9-8.672.165.410.4
18吉林875.3992.9-11.892.567.636.8
19湖南723.41052.2-31.373.882.0 -10
20福建540.7655.6-17.547.160.1-21.8
21广西279.7266.64.928.823.821.2
22江西213.4284.8-25.117.925.1-28.7
23湖北29.721.339.63.32.821.2
24重庆0.0 939.40.0 0.0 13.0 0.0
据报道,近日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朝鲜4月的煤炭出口量降至零。该数据表明,针对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安理会于2016年11月通过的制裁决议已见成效。煤炭是朝鲜最大的出口商品,而中国是主要的买家。
报道称2017年2月,中国表示暂停从朝鲜的所有煤炭进口并至少持续至年底,这是中国执行安理会针对朝鲜制裁措施努力的一部分,这项制裁决议规定,朝鲜2017年出售的煤炭不能超过750万吨,或者销售额不能超过4亿美元。预计,该措施将使朝鲜每年的硬通货收入至少减少7亿美元。
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在声明中说,联合国制裁决议是“狡诈的敌对行为,目的是遏制朝鲜的核力量建设,解除朝鲜的武装,并造成朝鲜在经济上窒息”。
这名发言人说:“无论接下来会有什么制裁和压力,我们都不会在建设核力量的道路上退缩,核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和生存权的选择,我们将朝着最终的胜利前进。”
中国煤炭产量是:就全球煤炭能源产量结构而言,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39.02亿吨,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占全球总产量的50.4%。
产量亿吨以上的国家仍为10个,按数量排序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其中,仅中国和印度煤炭产量较上年上涨,其余国家煤炭产量均下降。
虽然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增幅均下降,但由于全球生产和消费总量下降,使得中国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
我国的煤炭储量是:
随着逐年开展地质勘探工作,煤炭累计探明储量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据原地质矿产部统计资料,截止1996年底,全国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0273亿吨。
其中,精查储量2510亿吨,详查储量1815亿吨,普查与找煤储量5948亿吨。煤炭累计探明储量减去生产矿井已经采出和损失的储量并计算了因多种因素引起的储量变化之后,所余下的称为煤炭保有储量。
我国煤炭可开采的时间是:
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另外,包括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亿吨资源量共计1万亿多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
1. 中国——37亿吨
中国在全球煤炭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19 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 47%。年内开采量近 37 亿吨,年增长率为 4%。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耗了全球约 53% 的煤炭。中国 2020 年宣布将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国内能源供应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2. 印度 – 7.83 亿吨
印度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位居第二,2019 年的产量约为 7.83 亿吨,略低于全球份额的 10%。国有的印度煤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占该国产量的 80% 左右,拥有 360 多个矿山在运营。2020 年,印度政府最终确定了向私营部门开发开放该国煤炭储备的计划,以促进国内生产并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大约有 40 个煤矿将被拍卖用于开发,尽管据报道早期兴趣很低,这反映出在煤炭越来越不受欢迎且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之际,投资者缺乏兴趣。
3. 美国——6.4亿吨
美国的煤炭产量多年来一直在下降,2019 年达到6.4 亿吨,为 197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来自廉价天然气和日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减少了国内电力部门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下降趋势将加大。国际能源署估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低至 4.91 亿吨,同比下降 23%,然后在 2021 年小幅反弹至 5.39 亿吨。2019 年,美国五个州的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 71%。它们是:怀俄明州 (39%)、西弗吉尼亚州 (13%)、宾夕法尼亚州 (7%)、伊利诺伊州 (6.5%) 和肯塔基州 (5%)。
4. 印度尼西亚——6.16 亿吨
印度尼西亚 2019 年的煤炭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6.16 亿吨,比上一年增长 12%。该国是世界主要的动力煤出口国之一,中国和印度是其两个最重要的贸易市场。高生产率,加上 2020 年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需求下降,给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压力,促使矿商降低生产目标。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尼2020年煤炭总产量约为5.29亿吨,2021年增至5.45亿吨。 印尼政府设定的2021年产量目标为5.5亿吨。
5.澳大利亚——5.5亿吨
澳大利亚在 2019 年生产了 5.5 亿吨煤炭,其中超过一半是动力煤,超过三分之一是冶金煤。该数字同比增长 3.4%,尽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约 9%,抵消了这些增长。澳大利亚在全球冶金煤生产和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许多货物供应中国庞大的炼钢业。虽然全国六个州都在开采煤炭,但最多产的地区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东海岸的鲍文盆地和悉尼盆地。煤炭产品是澳大利亚 2019 年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仅次于铁矿石和精矿。
6.俄罗斯——4.3亿吨俄罗斯在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排名第六,2019 年的开采量为 4.3 亿吨,仅占全球份额的 5% 以上。由于全年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预计 2020 年俄罗斯煤炭产量将下降 8%,无论是国内还是欧洲和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该国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西伯利亚盆地在其估计的 1620 亿吨国家资源中占很大比例。政策制定者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提高国内煤炭产量——目标是到 2035 年达到每年 6.7 亿吨。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 ~ 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 ~ 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到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在世界排第六位、亚洲排第一位。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为14 ~ 22万亿立方米,其中2020年前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4万亿立方米, 2020 ~ 2050年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再增加8万亿立方米,达到2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五位、亚洲第一位。
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9亿吨、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3.1万亿立方米(不含油田伴生气0.4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35%和14%。总体上看, 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都不高。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和天然 气的累计采出量为44.7亿吨和4324亿立方米,已探明油气储量的采出程度为65%和14%。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 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 ~ 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 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1.7 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 ~ 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在我国,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十分紧缺的战略资源。我国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通过加大勘探投入和依靠技术创新,还可以获得新发现、增加新储量,发展仍具有比较雄厚的资源基础。
中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000亿吨,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较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能源矿产10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41种、贵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如下: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铜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东。铅锌矿遍布全国。钨、锡、钼、锑、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金银矿分布在全国,台湾也有重要产地。磷矿以华南为主。
主要矿产资源包括:
◆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000亿吨,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
◆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浅海大陆架。截至1998年底,中国已找到509个油田和163个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198.5亿吨和1.95万亿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陆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中国同类资源总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四川、陕甘宁等六个大型油气区。
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探明储量的有铁、锰、钒、钛等,其中铁矿储量近500亿吨,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属:凡是在世界上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的80%左右,锑矿的储量占世界的40%,钨矿的储量则为世界其他国家储量总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国已经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7种,矿产地2万多处。
(一)能源矿产资源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的特点是:蕴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种齐全,但肥瘦不均,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储量不多;分布广泛,但储量风度悬殊,东少西多,北丰南贫;资源赋存东深西浅,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为褐煤;煤层中共伴生矿产多。油气资源的特点是:石油资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14个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73%,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其他能源矿产,如地热,油页岩等在中国也比较丰富。
(二)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属于世界上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其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钒、钼、铌、铍、锂,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锌、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铁、铅、金、银等。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几个地区,如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3大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区,钨矿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锡矿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南;部分矿产储量大,质量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如钨、锡、铝、锑、稀土等;许多重要矿产质量欠佳,铁、锰、铝、铜等矿产,贫矿多,难选冶矿多;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比例小。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非金属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产地5000多处。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其中菱镁矿、石墨、萤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硅灰石、明矾石、膨润土、岩盐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岭土、硫铁矿、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品质优良,蕴藏量丰富;钾盐、硼矿资源短缺。但是,一些非金属矿产分布不平衡,特别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探明储量尚不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资源的需求。
(四)水气矿产资源 中国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资源8700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2900亿立方米/年,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约为200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丰富,西北地区贫乏,地下水含水层类型地域性分布明显,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已发现地热点3000多处,勘查评价的地热田298处,其中60℃以上热水田89处。已探明地热流体可采量166497立方米/天,相当于298.7万吨标准煤。矿泉水资源和二氧化碳气资源也比较丰富。
山西因暴雨致27座煤矿停产有何影响
山西因暴雨致27座煤矿停产有何影响,山西和内蒙古是煤炭保供大省。自9月以来,全国多地限产限电,电力形势紧张。煤价高涨是重要原因之一,山西因暴雨致27座煤矿停产有何影响。
山西因暴雨致27座煤矿停产有何影响1山西多地连日大雨,致使20多座煤矿停产,给本就紧张的煤电形势增添了隐忧。
10月2日20时至6日20时,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部分地区创下了10月上旬累计降雨量纪录。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内涝、地质灾害、洪水等灾情。
新华社消息称,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自10月4日12时启动省级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截至10月4日8时,山西省共转移人员10704人,停产煤矿27座、非煤矿山99座、危化企业7家等。
北京能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焦敬平对界面新闻表示,从此次山西大雨涉及区域来看看,以焦煤、无烟煤生产为主,对炼焦煤和喷吹煤的短期影响比较大,对动力煤市场影响有限。
其中,阳泉有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最大的冶金喷吹煤基地;吕梁、临汾等是国内重要的焦煤产地。
山西是煤炭大省。截至2021年1月底,该省共有煤矿670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山西原煤产量为10.63亿,同比增加8.2%,超过内蒙古重回产煤第一大省。
同年,内蒙古原煤产量为10.01亿吨,同比减少7.8%。山西和内蒙两省原煤产量占全国的53.7%。
自9月以来,全国多地限产限电,电力形势紧张。煤炭供应紧张、煤价高涨,是重要原因之一。
山西和内蒙古是煤炭保供大省。9月29日,山西省保供14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按照相关要求,中央驻晋煤炭企业将保供天津、福建、河北、广东、辽宁五个省市,晋能控股集团对接广西、江苏、吉林、安徽、上海、浙江等六个省区市等。
据财联社等媒体报道,10月7日,内蒙古能源局下发《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加快释放部分煤矿产能的.紧急通知》,根据要求相关部门通知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的72处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临时按照拟核增后的产能组织生产,共计核增产能9835万吨。
10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要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该通知要求,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全力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金融服务工作,满足能源电力供应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增加电煤供应等。
在多项政策措施的保障下,今日煤炭板块出现“降温”。
10月8日上午收盘,煤炭指数(886003)下跌5.25%至6912.71,27只股票大跌。
其中,平煤股份(601666.SH)跌10.03%,报11.48元;冀中能源(000937.SZ)跌9.98%,报8.12元;兰花科创(600123.SH)跌9.97%,报11.56元;山西焦煤(000983.SZ)跌9.87%,报10.69元。
仅4只股票实现上涨。其中,靖远煤电(000552.SZ)涨幅8.53%,报4.2元;云维股份(600725.SH)涨幅3.21%,报4.18元;ST大有(600403.SH)上涨1.19%,报4.26元;宝泰隆(601011.SH)微涨0.59%,报5.1元。
但煤电供需矛盾并未解决,煤价仍然难跌。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当前市场的担忧在于未来供给的逐步释放,结合弱需求,煤炭价格未来或出现大幅回落,但核心的矛盾依然在于供给。
该机构表示,短期保供产能投放节奏持续低于预期,而未来考虑到新增产能极其有限,碳达峰前煤炭供给或将均处于紧张状态,煤炭价格将长期维持高位。
开源证券也表示,今年四季度,供需错配矛盾有边际缓解趋势,但供给紧缺底色不变。在海外能源价格大涨背景下,国内抑价很难有理想成效。中长期紧供给常态化背景下,煤企价值重估的主线逻辑不变,待市场逐步验证并认可后,有望开启新一轮估值提升行情,持续看好煤炭板块表现。
山西因暴雨致27座煤矿停产有何影响2国庆节前夕集体井喷的煤炭股行情,节后依旧利好连连。
公开消息显示,因国庆假期遭遇强降雨侵袭,山西停产煤矿27座。
美尔雅期货由此认为,此举恐在节后造成更大的缺口预期,而煤炭行业产能收缩叠加能耗双控及需求增加等因素带动的缺煤现象,一时间似乎难以看到改观的迹象。
国泰君安最新研报亦称,全球能源短缺已成定局,煤炭价格在10月份仍有望超预期上涨,其中动力煤在动态旺季的缺口将会进一步放大。
电煤供应持续紧张
近期,受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和电煤供需矛盾加剧影响,保电保煤保暖成为了相关方面的关键词。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消息,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9月27日晚主持召开能源保供工作专题会议后,又于10月1日赴有关企业实地调研,督促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能源保供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消息指出,今年1-8月,中央煤炭企业产煤4.87亿吨,同比增长5.68%,提供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煤炭产量。
郝鹏强调,要把落实煤炭增产增供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增加电煤产量,加大进口煤炭采购力度,全力落实煤炭增产增供。
尽管中央企业为全国电煤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和电煤供应紧张依旧国庆长假牵动市场神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9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3.5%和56.4%,高于上月2.2和3.0个百分点,均升至近4个月高点。
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均位于69%及以上高位区间,表明原材料采购价格涨幅较大。从出厂价格指数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升至70%以上高位区间,反映相关产品销售价格上涨较快。
但与此相对应,同期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5%和49.3%,比上月下降1.4和0.3个百分点,均为年内低点,反映制造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总体放缓。
从行业情况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两个指数均低于45%,显示供需明显回落。
而能源价格走高,导致了煤电企业深度亏损。对此,国家发改委提出:严格落实煤电“基准价+上下浮动”价格机制。
申港证券研报表示,原材料端动力煤继续创新高,目前火电厂以现货动力煤发电将承担接近0.2元每度电亏损。因此预计工业电价的边际抬升将会在一些省份试点后大规模推广,这是缓解供电亏损的有力途径。
落实煤炭增产增供
能耗双控政策限电限产,相关上市公司持续被波及。
按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中旬以来,已经有4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受能耗双控限电限产影响,涉及行业数量前三的依次是化工、有色和轻工。
但多家券商研报均预测,由于目前限电政策波及25个省份,预计国庆节后将有大量上市公司披露相关限电限产公告,并且涉及的行业产能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一边是海水,另一边却是火焰。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偏紧。
由于动力煤价格进入9月以来持续刷新历史新高,A股煤企在国庆节前夕出现了普涨行情,其中云维股份(600725.SH)、平煤股份(601666.SH)、冀中能源(000937.SZ)等个股涨停。
川财证券最新策略跟踪称,受北半球寒冬将至影响,近期全球油气需求、煤炭需求较为旺盛,同时国内煤炭方面受“碳中和”产能受限影响,整体供给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因此供需紧张的作用下,煤炭价格始终保持相对高位,而煤炭企业在煤炭保持高价的情况下,整体利润情况预计良好。
不过,煤炭增产增供已经在有序安排之中。
除了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把落实煤炭增产增供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相关产煤大省也在紧急落实。
网上流传的一份落款时间为10月7日的“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加快释放部分煤矿产能的紧急通知”显示,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的72处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从即日起,可临时按照拟核增后的产能组织生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这份文件中发现,上述72处核增煤矿中有7处属于央企,这72处核增煤矿建议新增产能合计9925万吨/年。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能源保供工作,要求努力稳产稳供稳价,煤炭生产单位严格落实国家保供要求,四季度按照全年核定产能的1/4安排生产,努力做到全面达产、全力增供。
对于普通煤炭各地市场价格也不一,比如在湖南湘潭市湘乡市煤炭市场价是3250元一吨,在广东茂名市高州市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贵州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神木市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煤炭价格开启了疯长之路,作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保障,煤炭价格较年初的500~600元每吨上涨高点近2000元每吨,尤其是九月以来,全国煤炭尤其是东三省电力短缺,各地进行“拉闸限电”,甚至部分居民用电也受到影响。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各大工业园区,都有停工限产的行政令,虽然其中有“能耗双控”的作用,但是与煤炭阶段性短缺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煤炭涨价,两倍、三倍的翻倍涨,导致电厂亏损,生产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用电短缺,目前,在煤炭高涨的带动之下,江苏、山东工业用电涨幅几乎到20%的顶格,都在19%多,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加工企业两班倒改成一般制,以减少损耗。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同煤矿,成立于1949年8月,55年的风雨历程,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发展之路。经过改革和专业化重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目前,大同煤矿集团累计生产煤炭13亿吨,上缴国家利税169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4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同煤集团产销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027万吨,销售收入实现2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同年,集团入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40位。目前同煤集团无论从资源占有量、产运量、销售收入、还是固定资产、职工人数等规模优势上,都已成为继神华之后中国第二大煤炭集团。公司在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7月29日,同煤集团作为主发起人,整合资源,强强联手,联合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宝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大同同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大同市地方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大企业、大集团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成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诞生,宣告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型化、专业化煤炭能源基地崛起的开始。
2005年,大同煤业总资产47.62亿元、原煤产量1018万吨、毛利率56.2%、实现利润4.49亿元,与国内现有的煤炭类上市公司相比,大同煤业的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据介绍,作为过渡性措施,公司已托管同煤集团目前所有煤炭资产和股权,公司对生产、销售和运输等享有绝对优先权,而集团不再设置销售机构。公司上市之际,集团作出承诺,2014年前会将所有优质煤炭资产全部注入公司,使公司成为集团下属企业中唯一经营煤炭采选业务的经营主体。届时,大同煤业的业绩和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增长。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彰显企业发展潜质
早在明清时期,大同“口泉大块”就在全国赫赫有名,是中国煤炭最早的品牌,北京、天津一带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块”作为招徕顾客的商标。时至今日,大同的老人们说起“口泉大块”来依然津津乐道。
大同煤不但品质好,且储量丰富。大同煤田地理位置为东经113゜7′左右,北纬约40゜4′,地跨大同、右玉、平鲁、左云、朔州等市县,大致为一长方形、走向东北至西南,长85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为1827平方公里,煤炭总储量718亿吨。此外,大同煤田具有优越的开采条件。它的煤层离地表很近,开凿井筒一般只要凿下60-100米就能见煤,最深的部分也不超过400米,因此,建井快、投资少。大同煤田煤层倾斜度小,一般的斜度都在5%左右,便于机械开采。大同煤田瓦斯量少,地下水少,排水设备功率小。
大同煤业正在开采的侏罗纪煤系,是最好的动力用煤,被称为“世界动力煤细粮”。一般的煤每公斤发热量5000-6000大卡,煤灰分在10%-20%,大同煤每公斤发热量达约8000大卡,煤灰分只有5-8%。大同煤硫、磷含硫小于1%,含磷只有0.29%,大同煤挥发分含量在30%-34%间,很容易点燃,宜于制煤气,是加工转化成煤化工产品的好原料,且硬度高,运输方便。
大同煤业所属4个矿目前开发的煤层为侏罗系煤层,为天然优质动力煤,传统所言“大同煤”即指公司所属各矿所产煤炭,在整个大同矿区各煤矿中品质最高,可采储量达到3.80亿吨。募集资金拟投资建设的塔山矿井项目,开采煤系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其可采储量达30.71亿吨,矿井设计服务年限122年。
从地理环境看,大同煤业所处区域是京津唐工业发展的能源供应区域,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运输条件看,公司有铁路与整个华北乃至全国广大地区相连,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包、同蒲和年运量达1亿吨的大秦铁路直达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煤炭码头秦皇岛港,煤炭产品和开发的商品可便利地运往各地。大同煤业拥有如此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
大同煤业产品历史悠久,“大友”、“大沫”、“口泉”和“大有”等四大煤炭产品品牌驰名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大同煤支持着全国5大火力电网、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气发生炉以及全国20多个城市、自治区2800多家大中型企业,并出口欧、亚、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技术进步与安全生产成就同行高效率典范
多年以来,大同煤业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力图使自己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中国煤炭开采业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
公司依托同煤集团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生产指挥调度、瓦斯监测监控和企业物流、财务、计划管理等十多个系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加快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基本实现了矿井规模大型化、采掘作业机械化、巷道支户锚索化、皮带运输高速化、监测监控信息化。
据最新统计,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为42%,国有重点煤矿为75%。目前,大同煤业的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高于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公司投资1.1亿元装备的大采高工作面,日产稳定在1万吨,平均工效达到123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大同矿区“两硬”、“三多”的特有煤层赋存条件,研发、完善了短臂综采、无顶网下分层综采、5米采全高综采、顶煤预爆破低位放顶煤综采、不规则煤层旋转综采、“三下”开采等十多种成熟开采技术,有的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37%,居全国煤炭行业之首。被中国科协、国家计委、国务院经贸委授予最高荣誉———“奉献杯”。
“安全为天”是煤炭企业的一句常用警语,更是同煤的一条治企根本,对于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大同煤矿集团总结归纳出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十大模式”,提出了安全工作“十靠十到位”的要求,推行了“六化一落实”的安全管理工作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同煤集团特色的监管机制,连续4年杜绝了瓦斯事故。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初步实现了安全工作由管结果向管源头和全过程的转变。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组前来检查时,对同煤集团安全工作“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共青团管岗、女工”家属管帮带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同年7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文件,将同煤集团“井下班组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筑牢安全防线”的安全管理成功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募股项目为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倍增效应
如果说大同煤业是同煤集团,乃至山西省的煤企皇冠,那么公司此次的募股项目———塔山工业园区就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塔山园区的建设对整个大同煤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塔山井田位于大同煤田东翼中东部边缘地带,已经探明煤炭地质储量达50.74亿吨,工业储量47.64亿吨,可采储量30.71亿吨,其中主采煤层(3号、5号、8号煤层)合计可采储量26.47亿吨,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86.19%。
塔山矿井煤炭储量丰富,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塔山的煤炭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煤质,放眼整个国际煤炭行业,都是殊为珍贵的。
塔山的矿井完全严格按照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模式进行设计。其主要生产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堪称世界一流,矿井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达100%。
塔山生产系统设计上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放顶煤及大采高采煤工艺,配备大功率采煤机及工作面配套设备,引进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用连续采煤机进行巷道掘进,用大功率胶带输送机集中运煤。
而在井田开拓方面的特点是:采用主-副平硐开拓方式,矿井最终形成的生产布局是集中出煤、集中设备运输、分区上下人员、分区通风的分区开拓的生产布局,实现井下开拓、开采及地面生产系统最优化。
大同煤业金宇高岭土化工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塔山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中高岭岩储量2.59亿吨,品质极为优良,是国内最优质的煤系高岭土资源。塔山矿井及选煤厂每年可提供16.35万吨左右的高岭岩粗矿石,而生产5万吨煤系高岭土产品约需8———10万吨左右的原矿,国内最大的高岭岩开发基地将在公司逐步建成。这一项目利用塔山矿井开采煤炭和加工洗选煤炭过程中废弃的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对矸石中伴生的优质煤系高岭岩进行深加工,可生产出附加值高、国内市场紧缺的煅烧高岭土,使煤田中与煤伴生的高岭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步入塔山工业园区,看不到满脸黝黑的矿工、看不到简陋的采矿设备、更看不到满天飞舞的煤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作业设备、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塔山将以大型煤矿和配套洗煤厂为依托,实现动力煤洁净生产,在塔山工业区,煤-电-建材,煤-电-铝,煤-电-化,一大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已开始起步了。把可能造成污染的煤炭生产剩余原料吃干榨净,内部消化,循环转化为有利资源,进行重新利用。
塔山的“一矿六厂一条路”,将组成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原煤通过每小时6000吨的超大功率胶带运输机直接进入洗煤厂,洗选产生的中煤、尾煤和煤矸石、煤泥等进入电厂利用,电厂配套的热电联供系统将发电的余热取代居民锅炉取暖,洗选排放的高岭岩矿石进行深加工,高岭岩厂和电厂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矿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全部处理并进入电厂循环使用。塔山矿工业园区由此组成一个煤炭生产工业链,做到多业并举,实现资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塔山园区的建设,既走上了国际流行的循环经济之路,对于能源的深度加工以及再利用具有非常良好的效应,同时又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将彻底颠覆人们心目中对煤炭企业“傻大黑粗”的形象,代而为“高精净细”。高技术含量、精良的生产设备、洁净的生产环境和矿山形象,以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细致分流利用,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将引领国内煤企建设的新潮流。
据了解,塔山矿井2003年2月1日开工建设,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累计完成矿井巷道工程16302米,完成首采面投产所需总进尺的88.81%,矿井主要设备已到货安装,首采面设备进行了地面联合试运转,预计将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塔山项目一旦正式投产,其年产1500万吨的产能将给公司业绩带来巨幅增长。2005年,大同煤业年产总量是1018万吨,不考虑原有矿井的增产幅度,如果仅仅
塔山正式达产后的产量加上的话,其产量将达到2518万吨。这一总产量在国内上市煤企中排行第二,仅略微次于兖州煤业。所以这一项目将为公司带来可预期的爆炸性的业绩增长。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铸就未来成长空间
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占2/3以上,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
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监管难以到位,资源浪费以及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十一五”规划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引,行业整合将在结构调整大戏中唱主角。
据了解,全国各地煤炭资源整合基本上由大煤炭企业主导,目的是通过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技术、融资等优势,重组、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带动整个煤炭工业产业升级。
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13个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将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并形成5到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到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公司集团化,产能有序化,价格国际化,生产集约化,将是我国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潮流。如果说2005年以前全行业的小规模重组是煤炭行业整合的序幕,从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期间则标志着我国煤炭行业整合的大戏将正式上演。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从“十五”开始,山西就推出了整合蓝图,全省将形成三大煤炭企业集团:以大同煤矿为主体的动力煤集团、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主体的山西焦煤集团、以阳泉、晋城为核心的无烟煤集团。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同煤业将依托大股东同煤集团的鼎力支持,利用自身资源、品牌、区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大做强。同煤集团将把更多的优质资产逐渐注入股份公司,借风助力,股份公司在资源整合方面将获得强势的支持。
早在2003年10月,山西就制订了《关于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案》,总体思路是以大同、宁武煤田为资源基地,大同动力煤为品牌标志,大秦、京包、京原、朔黄铁路为运输依托,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将同煤集团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电企业,并进入世界“十大”煤炭企业的行列。
同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尽快实施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方案的会议纪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方案的实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煤集团编制了《大同煤矿集团战略发展规划》。该规划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持续增长的后盾和平台。
2006年4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试点工作,包括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型发展有效机制等。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整合的切实有效推进,煤炭行业将逐步形成大集团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资源供给不断合理完善高效而稳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更为健康。
大同煤业表示: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比得就是速度和效益,发展慢了,就意味着落后。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才能赢得胜利,取得胜利。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到位,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大同煤业的地位将得到更牢固的确立,这必将推动以大同煤业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型能源集团的迅速崛起。
漳泽电力28日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以不低于5.56元/股的价格向特定对象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临汾宏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约6.23亿股股份,分别购买同煤集团持有的塔山发电60%股权、同华发电95%股权、王坪发电60%股权、大唐热电88.98%股权,以及临汾宏大持有的豁口煤业100%股权、锦程煤业90%股权。标的资产评估预估值约34.62亿元。重组完成后,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同煤集团。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持有公司股份合计36.24%,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资产重组完成后,中电投将把对漳泽电力的控股权让于同煤集团。 重组方案显示,控股股东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13.98%的股权,计1.85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8.62%股权,计1.14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分别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总股本的9.51%和5.86%。对上述共计2.99亿股股权,山西省国资委将全权委托同煤集团进行管理,并同意以符合规定的方式注入同煤集团。
在本次重组前,中电投共持有漳泽电力36.24%股权。资产重组完成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临汾宏大将共持有漳泽电力31.99%的股份,计6.23亿股,成为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同时,山西省国资委将前述2.99亿股注入同煤集团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漳泽电力9.23亿股股份,占总股权的47.36%。
此次重组后,中电投将退居漳泽电力第二大股东之位。通过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同煤集团旗下全部发电资产将实现整体上市;而在把两项煤炭资产注入漳泽电力后,同煤集团将消除与大同煤业的同业竞争。
公告显示,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64.85万千瓦,加上现有在建、待建和已取得“路条”的项目,“十二五”末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占到山西省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漳泽电力表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将使漳泽电力的生产规模得到成倍扩张,同时原有的火电机组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煤源保证;可以充分发挥漳泽电力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同煤集团下属四座电厂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使漳泽电力成为煤电一体化的示范企业。
公司还称,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煤电矛盾仍然紧张的状况下,漳泽电力经营的火力发电厂将得到充足稳定的煤炭资源供应,并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费用。大幅改善漳泽电力的盈利能力,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