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永城还属于商丘管吗?听说最近发展比较牛!谁能介绍下,越详细越好!
目前属于商丘的县级市,仍属于商丘管辖。不过很多人说永城多么牛,那只是在中部而言,在全国还是中等偏上水平。永城主要靠的是资源,有永夏煤田,产生了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等企业,都是靠煤炭的,但是永城仅此而已。如果永城真的脱离了商丘的管辖,那永城将神马都不是。首先,永夏煤田有近一半是夏邑的,如果永城脱离商丘,商丘不可能再把夏邑的煤田交给永城开发。其次,永城交通不好,只有一条高速,到目前不通铁路,商丘就完全不同了,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105国道与310国道311国道,济广高速与连霍高速等国家重要干线均在商丘交汇,另在建的商杭高铁与徐兰高铁又在商丘交汇,还有正在修建的民航机场,另外商丘建有环城高速,相比之下,永城除了有150万人,其他一无所有。现在的永城发展的是不错,万一脱离商丘,就是它的破产日期到了。 上面说60%的经济是永城??!!胡扯呢吧,2010年全年永城经济总量才290亿元,商丘是1400亿元,你说60%是永城贡献的??吹牛也不是这样的吹的吧,请你拿出证据来!还夏邑划过去,最起码夏邑的我不愿意!永城是厉害,说过了,但是仅仅靠每年两三百亿元产值就想独立,那这样让人家昆山、江阴等年产值超过超过两千亿的县级市情何以堪!再者说了,商丘还有商电铝业、冰熊集团、香雪海电器、爱玛电动车、国家基本药物生产基地、科迪集团、松川汽车、龙宇化工、兆邦电器等等众多知名品牌,永城能拿出手的只有神火永煤,另外商丘下辖还有六七个县呢,几乎都有特色产业,比如夏邑的纺织,虞城的钢卷尺城,民权的制冷基地等等,这六七个县加上商丘市区总共只占到40%??哦,对你真是无语了,这种事也只有你们永城人自己意淫而已。以前中学时候还听一些无脑的人说永城经济占到商丘90%呢,这种事,想一下,分析一下,怎么可能??? 别再说这种傻话了,让人嘲笑。
商丘位于黄河南岸,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26.3万,是河南东部工业中心.商丘工业有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纺织、烟草、造纸、玻璃、医药等行业、轻、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毛纺、酒类也在省内有市场.
商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山羊皮、桐木生产基地,是河南的小麦主产区.蔬菜、林果、畜产也有很大发展.
东部的永夏煤田是我国六大优质无烟煤基地之一,面积1000平方公里,储量100亿吨。国家正在建设年产1000万吨的大型煤炭基地,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400多万吨。国家投资80亿元兴建的120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厂—坑口电厂正在建设之中;商丘土壤肥活,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苹果、葡萄、梨等,是著名的“泡桐之乡”,国家黄淮海平原重点开发区,河南省粮、棉、油、畜产品主要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粮、棉、山羊板皮、优质桐木等生产基地。
商丘交通发达,京九、陇海铁路干线在商丘交汇,是中原地区的特大交通枢钮,京九铁路的商丘北火车站是亚洲第二大铁路编组站,105、310国道在商丘交汇,形成辐射全国的公路网络,商丘空港距市区20公里.
商丘能源充足,除原有的煤炭电力生产外,新建的四个煤矿年产煤炭800万吨.商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已开通移动电话和万门程控电话,1993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04个,引进资金4亿6千万元,批准三资企业14个.开发区内31项目已投产见效.
为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禁锢,商丘利用京九铁路开通带来的机遇,制定了三位一体的发展规划,大枢钮:利用商丘优越的交通地位,成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处的流通中心,大中心使商丘成为经济、贸易、金融、旅游的中心城市,大都市:使商丘在2010年成为拥有食品、纺织、机械、生物工程、电子、医药工业为支柱的60-8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向西南发展市区,西北部为机械工业区,东北部为食品工业区,东南部为轻工业区,西部为纺织工业区.
商丘是一片丰饶而充满希望的热土。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 , 被国务院定为“全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被河南省政府定为“河南省综合改革特别试验区” , 并成为河南省三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商丘古城 1986 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历史的沧桑,在她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壮与辉煌。
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和北京至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在商丘交会。北京至珠海的 105 国道与连云港至天水的 310 国道和东营至香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高速公路也在商丘交会。民用机场正在兴建,空中航道即将开通。使商丘通达南北、连接东西,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商丘的历史悠久,许多伟大人物在商丘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国最早的帝王,而“三皇”中的两皇——燧人氏和炎帝、“五帝”中的两帝——颛顼和帝喾都曾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并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创造了古老的文明。
面 积: 10704 平方公里
人 口: 人口 810 万。
气 候: 属北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商丘处于东经 115 ° 39' ,北纬 34 ° 25' ,与旧金山、华盛顿、东京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地处黄河南岸,黄淮海平原腹地。平均海拔 60 米。
行政区域: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
永夏煤田位于河南省东端的黄淮冲积平原上,分布在永城县及夏邑县境内。其北部和安徽省砀山煤田毗邻,东部和南部与安徽省淮北煤田相接,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煤矿区内公路纵横,与周围县市有干线相通,陇海铁路在矿区北侧穿过,交通方便。
煤田地表被第四系覆盖,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共含煤7组计18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4层。山西组的二2煤层为普遍可采,下石盒子组的三2、三4煤层为大部可采,三1煤层局部可采。煤种以低磷、低硫、低—中灰分、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为主,少量为贫煤。
煤田所处的豫东平原是有名的盐碱涝灾区,这里很少被人们所重视,从未开展过地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东邻淮北煤田的开发,导致永夏煤田的发现。
1955年10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队为查明两淮煤田外围地质情况,在宿(县)—永(城)公路以南进行预查,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河南永城可能为含煤区。
1956年3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为寻找煤矿远景区,在宿—永公路南北进行1∶20万地质填图工作。是年8月该队程之牧等提交了《皖北灵壁县、宿县、涡阳县、蒙城县及豫东永城县区域地质报告》,推测永城、涡阳、蒙城以西可能为含煤区。
1955—1957年,地质部物探局四○二队(1957年改名为地质部物探局济南大队电法五分队)在豫东开展电法普查,圈出可能储煤地段。通过电测深发现北自永城县薛湖,南至涡阳县城有一长64公里的背斜构造,背斜轴部有寒武系,西翼为平缓单斜,在永城县城至薛湖一带无大断层,宜于赋存煤。
1956年,华东煤田地质局一二○队在两淮煤田外围进行普查,调查范围涉及永城一带。在永城县城南至浍河间打钻孔4个,其中3孔穿过新生界见基岩10米,且有两孔钻到石炭纪含煤地层,从而取得该区覆盖层厚度及赋存煤系地层的资料。
1957年5月至11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和河南省永城地质队根据四○二队的地面物探资料,在永城县陈集、薛湖、韩道口一带以近南北向布置两条远景勘查线,施工钻孔10个。其中,三二五队施工8个孔,有7孔钻遇煤系地层,内有4个孔见煤层,煤层最厚2.38米。该队11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县北煤矿普查钻探地质简报》。永城地质队在薛湖及韩道口附近施工两个钻孔,1孔见煤系地层,1孔见奥陶纪灰岩,提交了《永城煤田地质普查报告》。并结合以往资料编绘了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图。
久埋永城地下的煤矿虽然终于见到天日,但在50年代中期,因覆盖层厚及钻探设备能力小等原因,三二五队及永城地质队在打完10个钻孔后,中止了对永城背斜西翼的进一步勘查。
1957年10月,三二五队接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指示,在永城隐伏背斜东翼宿—永公路以北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普查找煤工作。那时,永城地质队已并入三二五队。在首个验证孔中,于241米钻遇2.7米厚的煤层。随后即转入初步勘探,并选择覆盖层较薄、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永城县葛店一带进行详细勘探。共施工钻孔23个,进尺8000余米。1958年9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第一、二号井田详细勘探报告”。永城县政府据此筹资兴建葛店煤矿。
1958年,地质部物探局济南大队一分队在上年豫东物探普查和三二五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电测深详查,以期进一步弄清地质构造及煤层埋藏的地段。3—7月开展野外工作,次年2月提交了报告。工作结果表明永城大背斜应包括蒙城背斜,其轴部在临焕集以西通过,并建议继续在永城背斜东翼钻探找煤。
1959年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七队开赴永城,直至1961年10月在永城背斜东、西两翼进行煤矿普查及勘探工作。是年7月编出《永城煤田地质资料汇编》及《永城煤田水文地质资料汇编》。11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陈集区地质普查报告》,认为“陈集区断层发育,有垂直断距大于50米的断层7条,并呈阶梯状”,从而大大降低了该区进一步勘探的价值。之后,该队又陆续提交了《永城煤田永洪区找煤报告》、《河南省永城煤田永城—浍河普查勘探总结报告》和《永城煤田苗桥区找矿报告(附呼庄区找矿勘探总结)》。至此,永夏煤田普查面积119平方公里,总计施工203个钻孔(包括三二五队及永城地质队施工的33个孔),总进尺近4万米,获煤矿远景储量15.4亿吨。但是,勘查工作程度及提交的煤炭储量级别均较低。
为配合一○七队在永夏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1959—1961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三分队进入该区开展电法及地震勘探。他们先后提交物探报告多件,圈定了奥陶系分布范围和可能含煤区边界,给找煤勘查提供了方向。
1962年,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复审了《河南省永城煤田第一、二号井田详细勘探报告》,认为勘查程度低,需重新勘探。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三○队于1964年5月至1965年7月对葛店矿区重新勘探,编写出《河南永城煤田葛店勘探区最终地质报告》。提交详查储量2603万吨,为小型矿井的初步设计提供了资料。1968—1970年永城县政府复建葛店煤矿,设计年产原煤21万吨。
1969年,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在永城、夏邑开展地震普查,提交了《河南省永夏地区地震普查报告》,为煤田勘探提供了地质构造资料。
1970年3月开始,河南省建委地质勘探公司地质十一队(1973年10月改称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为搞清豫东的煤炭资源情况,用了近20年时间,对永城煤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探索。该队首先在夏邑县境内钻一达1026米的深孔,以清楚地了解煤系地层。1972年,在永城背斜东翼苗桥找煤区(后改称新庄区)开展普查、详查及精查工作,1974年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新庄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探明精查储量近1亿吨。1973年9月至1976年11月,依据永城背斜东翼车集区1个钻孔,结合物探资料进行分析,认为该区较有希望,即开展普查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70个,进尺3.4万米,获储量6.8亿吨。
1973年10月,地质11队技术负责张俊杰认真分析“河南省永城煤田陈集区地质普查报告”等资料,从区域构造分析入手,大胆否定了陈集区原推断的7条阶梯状隐伏断层,提出煤层底板等高线的起伏由褶皱引起的新认识。
1976年3月至1982年12月,地质十一队在原陈集区及永浍区北部(永城煤田城郊矿区)开展钻探、地震、电法、测井等综合手段的普查勘探工作。探矿技术负责曹峰带领探矿技术人员,不断引进并改进探矿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改进煤层钻进及封孔工艺,使钻探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城郊矿区的勘探速度,使勘探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由1亿多吨增加到近13亿吨,占永夏煤田总储量的大半,《河南省永城煤田城郊矿区详查报告》于1983年提交。
地质十一队勘查永夏煤田的过程中,煤炭部的一二九煤田地质勘探队、一四七地质勘探队、煤田物探队、普查大队及贵州省煤田地质公司测量队于1976年9月来永城,与地质十一队一道进行永夏煤田勘探会战,在河南省委、商丘地委领导下组成会战指挥部。1977年12月,会战指挥部编写了《河南省永夏煤田普查找煤综合报告》。1978年5月,煤炭部普查大队提交了《永城县茴村—侯岭测区电法勘探报告》和《永夏煤田车集区地震详查报告》。一二九队在茴村矿区进行详查勘探,1979年提交了报告,获储量5亿多吨。接着,又于1980年末提交了《河南省永夏煤田新桥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探获储量1.6亿吨。1981年,提交了《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2.3亿吨。与其同时,一四七队提交了《永城煤田葛、双、新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1983年和1984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十一队提交了永城煤矿、新庄井田补充勘探报告。1985年一四七队对车集井田开展精查,探明储量3亿吨,可建大型矿井一对。1986—1988年,地质11队精查了陈四楼井田、城郊井田,探明储量分别为3亿吨及7.5亿吨,可建大型矿井两对。1987年和1988年,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第三勘探队提交《河南省永城矿区刘河井田精查报告》和《河南省永城矿区葛店煤矿扩大勘探报告》(主编毕汝全、李积灿),获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优质报告奖。
1956—1991年底的35年间,地质和煤炭部门的地质勘查队伍在永夏煤田总计施工钻孔近2000个,进尺近91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4份、物探报告17份。截至1991年底,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1.97亿吨,保有储量21.92亿吨。
全掩盖式永夏煤田的发现,最初是华东煤田地质局一二○队及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在两淮煤田外围进行地质填图和预查时预测到的。当时,仅指出永城可能有煤系地层,而未确定具体位置。到1956年,地质部物探局四○二队开展电测深工作,发现隐伏的永城背斜,查出了控制煤层赋存的主体构造,并预测了煤系地层赋存的有利地段。1956年,一二○队在永城背斜两翼钻孔4个。其中,2个孔中首次见到煤系地层。1957年,三二五队及河南省永城地质队在背斜西翼钻孔10个。其中,4个孔中见到煤层,是在永城钻到煤层的开始。1957年10月,三二五队在永城背斜东翼普查找煤,并施钻打到2.7米厚的煤层,从而拉开了普查勘探永夏煤田的序幕。此后,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七队、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三○队、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煤炭部所属的一二九、一四七队及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第三勘探队等,经过30余年的普查、详查、精查工作,探明大量煤炭储量,扩大了煤田远景。地质11队1985年荣获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特等奖。
永夏煤田位于豫东缺煤区,又紧邻工业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区,开发永夏煤田对改变河南工业布局,对振兴豫东经济,对解决上海、南京等工业城市的用煤需求将起重要作用。永夏煤田的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6年,国家计委将永夏煤田列为“七五”和“八五”的重点开发项目。当前,已建、筹建的矿井6座(3座大型,2座中型,1座小型);年产240万吨的陈四楼煤矿已破土动工;年产300万吨的城郊煤矿在进行矿井设计;年产180万吨的车集煤矿正在筹建;年产21万吨的永城煤矿,年产90万吨的新庄煤矿及年产45万吨的刘河煤矿已建成投产。预计到2000年,原煤产量将达到上千万吨,届时永夏煤田将成为我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
摘要:永煤、神火两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环境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
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再次宣告:“我们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学习贯彻中央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作为商丘市龙头企业的永煤、神火两集团从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一、两集团概况
永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属国有独资大型煤炭企业,是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开发建设的集煤、电、运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集团现有7个控股子公司,5个参股公司,拥有生产矿井10对,在建矿井3对,选煤厂4座。非煤产业拥有金属矿物采选、煤化工、发供电、轴承制造等分、子公司33 个。基本形成了以煤为主,适度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是以煤炭、电力、电解铝生产加工为主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系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集团现有1个控股子公司,拥有生产矿井6对,在建矿井2对,选煤厂1座。非煤产业拥有铸造型焦、电力、铝锭、铝箔等分、子公司11 个。基本形成了多个优势互补、充分交叉、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链条。
两企业集团所处的永夏矿区,为我国6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区内含煤面积约2056平方千米,煤炭资源储量33.546 亿吨(含天然焦59348 万吨),远景储量近100亿吨,约占全省探明储量的12.9%。目前,两大企业集团总设计生产能力915万吨/年,煤炭实际开发能力已由2000年的92.2万吨/年发展到现在的1134.67万吨/年。2005年度,两大集团公司在永夏矿区原煤产量达1134.67万吨,矿业产值54.7亿元,实现利润30.5亿元。
近年来,永煤、神火两大企业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打造新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建设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走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能源原材料产业,优化传统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环境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及实践
为了充分发展循环经济,两矿业集团提出“环境即为资源”的发展理念,全面规划落实资源环境观,均形成以煤电两大支柱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的经济产业结构链,把煤矿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塌陷地等作为环境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伸产业子链,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小层面的循环经济子链,打造大层面循环经济体系,真正实现了闭合型的全面循环经济模式。
(一)合理开发资源,抓好矿业循环经济的源头
永煤、神火集团是资源型企业,一直以来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视,这也是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源头。两大集团生产矿井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都很复杂,断层发育,火成岩侵入严重,煤层底板裂隙突水现象时有发生,采区3~5 米以上落差的断层达22 条/平方千米以上,断层防水煤柱、边角块段损失有所增加。为此,他们不断强化管理和科技攻关,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
(1)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自上而下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矿产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及资源管理考核小组,配足配强了专职地质、采矿、选矿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储量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
(2)强化储量动态管理。制定了加强煤炭资源管理,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并对各生产矿分月、季、年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开发运行了地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生产矿井储量动态。应用计算机制图和数据库管理,完善图纸和台账,提高数据准确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生产,强化工作面现场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回收。
(3)加强生产地质勘探。新开拓采区全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查明落差5米以上的断层。对火成岩发育地段进行磁法勘探,对发现的异常区再进行钻探、巷探等,为优化采区采面设计提供准确资料,减少了开采中的盲目性和资源、资金浪费。
(4)优化设计方案。从设计源头开始,各工作面均采用沿空掘巷布置,减少工作面区段隔离煤柱损失,对因地质条件复杂而形成的不规则工作面,采取顶采、挂采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回收各种复杂块段的煤炭资源。在掘进施工过程中,随时优化设计方案,尽量沿构造防水煤柱线或岩浆岩侵入边界布置回采巷道,减少面积损失。
(5)开展技术攻关。永煤集团开展“提高开采上限”技术研究,并应用回采工作面底板注浆改造技术,减少突水危险,解放受水害威胁的储量,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如陈四楼矿2709 采区工作面由原设计的-320 米提高到-300米,已揭露煤层风化带,截至目前,多回收煤炭资源50 多万吨;神火集团对新庄、葛店两矿进行新生代松散含水层下回采上限提高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技术进步,截至目前,已安全回采完10 个工作面,多回收煤炭资源310万吨左右,相当于矿井服务年限延长一年。
(6)运用合理支护方式。根据煤层厚度采用长、短单体支柱结合方法,应用3.5米单体液压支柱和3.5 米大采高综采支架对3.0~3.5 米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使采面回采率达99%以上,每年多回收煤炭资源12 万吨。自2003年至2005年底,永煤集团采区动用煤炭资源2357.27 万吨,回采煤炭2123.01万吨,采区回采率达到了90.1%,超出国家规定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80%近10.1个百分点;神火集团3年共多回收煤炭资源318 万吨,采区回采率达到了91.3%,比国家规定高出11.3个百分点,矿井回采率由设计的58.4%提高到了近 3 年平均值的 74.7%,是全国平均矿井采出率的2.33倍。
(二)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资源最大效益的必经之路,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具体的、实在的载体。永煤、神火集团根据自身实际,坚持“以煤为主,适度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依据物质转化的本质顺序选择适合的产业链进行产品延伸,打造主导产业经济循环链:
(1)煤炭的洗选加工。永煤集团在矿区累计投资4.56 亿元,建设4 座矿井配套洗煤厂,做到原煤出井不落地,入洗率达到100%,生产块煤、高炉喷吹煤等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2005 年,共入选原煤995 万吨,洗选商品煤906万吨,选矿回收率91.1%。其中:生产中块和小块煤156.8 万吨,块煤率达到17.3%;生产精煤336.3 万吨,精煤率达到37.1%。原煤深加工及结构调整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神火集团在永城矿区生产的320万吨原煤全部进行洗选加工,入选率达到100%,入洗率达到80%以上(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使煤炭产品由原来的单品种原煤,发展到洗中块、洗小块、粒煤、精煤等20 多个品种。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不但实现了清洁环保生产,而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另外,他们还加大了块煤的生产力度,使块煤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创效益8000 万元。同时,还利用现代技术,大力进行科技创新,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铸造型焦新产品,建成了年产10万吨生产线。生产的铸造型焦新产品质量优良,附加值高,产品供不应求。
(2)大力发展煤化工。永煤集团各选煤厂每年都要生产出水洗矸石和煤泥、中煤等劣质煤炭,基于合理有效利用、减少外运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考虑,经科学论证,选择了发展煤化工的道路。永城煤化工基地规划于2003年9月经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并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75.87亿元,分二期建设年产甲醇100 万吨和利用MTP或MTO技术建设甲醇制烯烃及下游配套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转化煤炭250 万吨(其中大部分为劣质煤),实现销售收入69.36 亿元,利润总额15.24 亿元,一期50万吨甲醇工程预计2007年底投产。
(3)稳步推进煤电铝联产。到2010年,永煤集团煤炭产量将达到3800万吨,除优质块煤和高炉喷吹煤直销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剩余产量。为此,他们在选择煤化工的同时,稳步发展电力,5 年内拥有或控制电力生产能力将达到400万千瓦。目前,电力实际产能已经达到28万千瓦,每年耗煤97万吨;神火集团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在产业上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决定以煤炭为基础,进军铝电等相关产业,并于2000 年3 月成功兼并永城铝厂,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的主产业链,即:用低热值的煤矸石及洗选出来的煤泥、洗中煤等劣质煤发电,所发电能用于铝厂和煤矿。“十一五”期间,将在建设煤矿新井、扩大煤炭产能的同时,重点发展铝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煤———电———铝———材的主产业格局,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工业生产必然会产生副产品或废弃物,必须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几年来,永煤、神火集团坚持系统论观点,在按照产业链进行产品延伸构建企业经济大循环的同时,努力做到综合利用循环和环境发展循环。矿井尾水净化后用于煤化工等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煤矸石用于制作新型墙体材料和对矿井铁路专用线、部分村庄新址、塌陷区道路进行回填及砖瓦窑场作内燃,减少土地占用和污染。永煤集团三对矿井矸石年产出量约80 万立方米,已累计产生矸石600 多万立方米,而留用矸石仅余存50万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6000万块矸石制砖项目于2005年底建成投产;神火集团两对矿井年生产矸石约45万吨,电厂年产灰渣60万吨,已投资1200万元,成立了神火新型建材公司,年生产能力2×5000万块矸石制砖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在2005 年6 月份投产;永煤集团煤化工项目投产后每年要产生1.5万吨燃料气,排空将会造成大气污染,对此,他们已经与美国能源投资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使这些燃料气得到充分利用。并与中科院合作对电厂锅炉工艺进行攻关,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热效率,增强炉灰活性,使水泥厂生产水泥时炉灰的掺和量达到30%~50%。另外,永煤、神火两大集团分别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了综合治理,目前,永煤集团已经完成治理总面积达2185 亩,其中开挖鱼塘104亩;神火集团对每年塌陷的2100 余亩土地,采用“原地复垦”、“固体物充填去皮法”和“超前复垦法”进行复垦造田。基本做法是:先将塌陷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分别取走堆放,再利用纯矸石、灰渣或生活垃圾充填到一定高度,最后将取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分别覆盖在上面,平整深犁,还田于民。从1994年至2005年,累计复垦塌陷地13200亩(其中利用煤矸石280 万吨复垦塌陷地520 亩),复垦率90%以上,其中恢复可耕地7100亩。同时,还为15个自然村的45 个村民组规划平整了新村址,使塌陷区群众及时搬进了新居。为塌陷区修铺了道路,新建了桥梁,方便了塌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融洽了工农关系。现在的永城矿区已经基本消灭了矸石山,生态型、花园型、和谐型矿区初露端倪。其他副产品或废弃物利用方面,洗煤副产品用于煤化工或发电,粉煤灰用于水泥粉磨站生产水泥(永煤集团水泥厂一期工程50 万吨/年已经建成投产,二期100 万吨/年正在论证)和井下注浆,生产过程产生的杂物回收修复后再投入使用,做到了对各类资源“吃干榨净”,综合利用。
(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保护环境
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煤矿尤为如此。永煤、神火集团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努力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在井下采煤过程中,通过采用全煤巷布置、锚杆支护、顶(底)板管理、分采分拣分运、煤矸石井下充填、清洁运输等技术措施,减少了出井矸石和杂物量。在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采用先进洗选工艺和装备,最大限度降低灰分,把洗矸和杂物留在作业现场加以处理,并实行全封闭作业,杜绝了粉尘对矿区环境的污染。对煤矿、洗煤厂、电厂、机械厂、水泥厂等在全部工业生产过程中,凡是可能发生污染的地方均采取相应措施分别进行了净化、降温、除尘、除噪音等,消灭污染源。根据环保部门监测,永城地区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严格科学管理,建设节约矿区
节约创造价值。永煤、神火集团在树立依靠安全生产、产业链循环、高效率等增加财富创造量或降低资源消耗量现代工业理念的同时,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矿区。通过强化意识、建立制度、制订目标、技术革新、强化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各项节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2005 年,在企业原煤成本中,电费和材料费分别由9.38 元/吨和22.90元/吨下降到7.94元/吨和18.82元/吨,两项成本费用5年共节约金额达0.86亿元。
三、经验总结与展望
(一)政府部门多方面的支持、协调、引导为搞好矿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环境
永煤、神火集团充分认识到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好循环经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多方面的支持、协调、引导。长期以来,省、市主要领导和永城市政府从战略的、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尤其在两集团的煤化工和工业园项目建设中,省委、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两集团工业项目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汇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定期进行高层对接,多方面引导企业树立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外部力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对企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均给予支持和采纳,从而保证了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大大促进了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从工作中得出如下经验:①要不断加大对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的治理,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②要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进一步加强对现有资源规划、开发的管理;③通过我市及周边地区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造建成了一批跨地区的高产高效矿井,基本实现了大型矿井现代化,中小型矿井标准化;④按照“谁开发、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和废弃物、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使煤炭资源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完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是建设好矿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永煤、神火集团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严格标准,强化措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构建了新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使矿产资源管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能够做到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卓有成效。同时,在推进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争取了国家层面政策上的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综合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的“双赢”。作者认为,要发展好两集团的矿业循环经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进一步探索:①要进一步修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强化对矿产资源的保护,促进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②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资源管理的效率;③要建立与完善国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及支持矿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三)做好科技创新是搞好矿业循环经济的保障
多年来,永煤、神火集团从资源勘查评价、开发、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着手,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科研和交流平台,成立了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针对企业实际,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学科完整、理论和技术水平较高、具有战略眼光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研发队伍,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了资源应用技术上的突破。截至2005年底,已有近200 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经验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及发明奖,这些成果的应用,推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①要加快对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②要对企业开展的尖端技术研究给予大力支持;③要积极学习和吸取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④要鼓励企业利用科学技术,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选好矿山企业做好试点,逐步推广新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四)创新工作机制是搞好矿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永煤、神火集团根据储量管理规定,结合矿产资源管理实际,建立了多项内部管理机制,除实行储量、验收、“三率”指标考核、浮煤回收等管理制度外,还实行了煤炭回采率指标与责任制挂钩制度,明确规定矿山企业法人对煤炭回采率负直接责任,回采率指标与企业目标责任制、生产工区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挂钩。实际指标超过地质矿产管理部门核定的指标,按照增加值进行奖励;实际指标达不到地质矿产部门核定的指标,按照比例进行处罚。神火集团企业还创新了责任挂钩制度、一票否决制度、专家会审制度和采掘结束“回头看”制度,建立了煤炭资源回采监管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了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此,作者建议:政府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运用政策、法律、资金等手段,加强对浪费煤炭资源行为的监督与处罚,同时制订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企业和个人及时给予奖励,提高企业和个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永煤、神火集团的循环经济发展正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着,这个规划使每个链条上的产品成为下一个链条上的资源,体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律,从而真正实现了两集团形成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资源、能源的塔形利用,使两集团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神东基地:神东、万利、准格尔、包头、乌海、府谷矿区
陕北基地:榆神、榆横矿区
黄陇基地: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铜川、蒲白、澄合、韩城、华亭矿区
晋北基地:大同、平朔、朔南、轩岗、河保偏、岚县矿区
晋中基地:西山、东山、汾西、霍州、离柳、乡宁、霍东、石隰矿区
晋东基地:晋城、潞安、阳泉、武夏矿区
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宝日希勒、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白音华、胜利、阜新、铁法、沈阳、抚顺、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矿区
两淮基地:淮南、淮北矿区
鲁西基地:兖州、济宁、新汶、枣滕、龙口、淄博、肥城、巨野、黄河北矿区
河南基地: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矿区
冀中基地:峰峰、邯郸、邢台、井陉、开滦、蔚县、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平原大型煤田
云贵基地:盘县、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老厂、小龙潭、昭通、镇雄、恩洪、筠连、古叙矿区
宁东基地:石嘴山、石炭笋、灵武、鸳鸯湖、横城、韦州、马家滩;积家并、萌城矿区
(一)1949年以前
国人从事煤矿地质调查者众多。据《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史》的记载,1949年前煤矿物探只有顾功叙、张宏吉于1942年在云南昭通褐炭田开展了电法探测,无其他国人进行物探工作的记载。
日本人在侵华期间曾在辽宁、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贾汪、开滦、淮南、新泰等煤田进行过地震勘探,在淮南煤田的大通至洞山根据地震结果还打到了煤层。
(二)1949~1957年创建和初显效果
1949年10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陆续开展。这一时期主要在老矿区进行工作,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为老矿井的扩建和部分新建矿井而进行勘探,煤的生产能力达到7131万t。这一期间没有进行物探工作。
自1953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煤炭的需要急速增加。新成立的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共同开展煤矿普、详查。燃料工业部重点在扩大老矿区,寻找新矿区;地质部重点地区是在拟新建铜铁基地附近。国家要求五年内能获得上百亿吨煤炭储量。
1954年初,地质部组织了首批煤田物探队在渭北、桌子山、平顶山开展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是重力、电法。燃料工业部在1954年开始组建电法队,1955年8月前往淮北、淮南煤矿工作。1955年9月,煤炭工业部(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的煤田地震队开始工作。
在学习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地质勘探局分别于1953年开始了煤矿测井的筹备工作。1954年5月,地质部的煤矿测井队在河南平顶山首次完成了煤矿测井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相继在各地开展了测井工作,并成为煤田勘查工作的必要环节。燃料工业部派人去玉门油田和平顶山学习测井;1954年9月,该部在河北峰峰煤矿成立了测井试验站。
在此期间,地质部在华北平原(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平原区)开展石油物探的同时,提出了若干含煤盆地(主要是复背斜中的向斜区),为在覆盖区找隐伏煤田提供了构造背景,例如淮北、豫东、唐山、蓟玉、沧县等地区的可能含煤盆地。地质部的有关队还在淮北几个煤区专门开展了电法圈煤盆地的工作。地质部在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广东等老矿区开展勘探时,除少量地面物探工作外,进行了大量测井工作,主要是在山西两渡—义棠、重庆中梁山—华蓥山、内蒙古桌子山、江西丰城—乐平、新疆阜康、甘肃阿干镇及景泰、宁夏平罗、湖南湘中、贵州水城的大河边和小河边、云南曲靖羊场及永仁宝鼎等地,在判定煤层、确定深度及厚度,测量钻孔倾斜和方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煤矿物探工作有许多发现和结果当时就得到验证,发现或扩大了煤田。例如,煤炭部的物探人员在辽宁铁法、河北蓟玉、内蒙古伊敏、山东济宁、江苏九里山、安徽淮北、临焕、涡阳煤田和煤矿,地质部的物探人员在淮北的闸河、蒋河进行工作后发现和扩大了这些煤田。有的是这一时期开始了工作,而后才验证发现和扩大了煤田。
此期间所用的重力和电法仪器,多为原苏联和瑞典制造的;地震仪有民主德国的Askania-24型和原苏联CC-51型。测井仪是原苏联半自动测井仪和石油仪器厂、地质仪器厂的测井仪,主要是三条曲线的电测井,而后又发展了电流测井、激发极化测井。
这一时期煤矿物探处于边学习边工作阶段,在发现和扩大隐伏、半隐伏煤田及测井划分煤层方面已显示出其优越性[1~5]。
(三)1958~1965年大发展和调整扩大应用效果
随着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转向平原掩盖区找隐伏煤田,煤炭工业部与地质部大力进行发现新煤田的普查。在这一阶段地质勘查队伍下放到省,物探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以煤炭部门为例,地震队由1957年的3个队增加到1959年的9个队,1961~1962年还达到13个队;电法队在1958年达34个,1960年达56个;测井在各勘探队均有分队或组。
1958~1960年,煤炭工业部所属队伍,因地制宜地运用电法、地震、测井等方法配合钻探取心,发现并探明了一批隐伏煤田,如辽宁沈北、康平三台子、沈南红阳,黑龙江集贤、宝清梨树沟,山东肥城、济宁、汶上、曲阜、运西,安徽宿县、潘集一谢集,江苏丰沛,河北邢台、蓟玉,内蒙古霍林河,吉林梅河,甘肃红水等。
1959年,地质部召开了缺煤省、区煤田地质工作会议,确定大力加强缺煤省区的煤田普查。
1958~1965年期间,地质部的物探队伍配合地质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了大量的物探工作。一类工作是以电法、重力法为主,个别曾采用地震方法,圈定可能含煤盆地及其中的含煤层位,除东北外几乎涉及全国各省区,特别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河北蔚县煤田、河南永城煤田等地所进行的地面物探工作,为圈煤盆地起到重要作用。另一类工作是有效地在各煤田地质工作区的钻孔中进行了测井,为发现煤层、探明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60年以后,钻探工作量大减,测井工作也随之减少。
1964年,为三线建设需要煤炭部在贵州六盘水、宁夏贺兰山、豫西等地区,地质部在云南永仁宝鼎、四川渡口、贵州水城、四川芙蓉山和华蓥山、青海格尔木等地区的煤田勘探会战中,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了解构造、追踪煤系地层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1965年,国务院曾通知地质部不再担负煤田勘探工作;但南方缺煤省的地质工作及相应的测井工作均未停止,如福建闽西、云南富源县老厂、四川兴文县先锋等矿取得好效果。
这一阶段的方法和仪器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国产仪器比重增加。地震从以折射法为主转变为以反射波法为主。电法的应用除解决构造问题外,还开展了探老窑采空区、岩溶、古河床,用自电法探无烟煤层,用激电法探浅覆盖下的煤层露头位置,自电和磁法探煤层火烧区。测井方法由常规电测井法外,增加了核测井法(自然伽马、散射伽马)、井温测井等方法的综合测井,使用全自动光点4笔记录仪[1~6]。
(四)1966~1977年 困境中三线会战 在勘探中发挥作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以及机构的多变,管理薄弱,地质勘查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贯彻“准备打仗”、“三线建设”及“扭转北煤南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一系列方针,煤矿物探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还是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特别是在一系列煤矿勘探会战中地面物探和测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工作是在河北邯邢煤田,内蒙古霍林河、伊敏煤田、元宝山煤田,江苏徐淮煤田以及后期的河南永夏(永城-夏邑)煤田等。湘赣煤田会战虽然调动了很多力量,历时三年,因成煤地质条件不利致使收效不大。其余会战主要是为了尽快取得工业储量,多属勘探工作;物探的作用是减少了钻孔,提高了所打钻孔地质柱状图的质量。
在这一阶段,煤炭部门地震队达到20多个,并开始了模拟磁带地震仪的研制。将多次叠加技术用于煤矿是在1976年;电法队为24~31个,并研制成电磁频率测深和相应的仪器,还开展了钻孔和坑道无线电波法和仪器的研制。测井方法增加了侧向测井法、声波速度测井法,开始使用静电显影记录仪[1~6]。
(五)1977~1990年 改革开放 技术进步 科学找煤 精细勘探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煤炭工业步入健康发展阶段。在地质勘探工作方面的部署更注重科学性,调整了布局,强调采用经济技术合理的勘探方法,重点开展一些地区的勘探会战;注意了煤田地质研究和聚煤规律的总结,开展了第二次煤田预测。
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部署了为江南9省、区地方用煤的煤矿勘查工作,但仅在福建有较好的成果。
1979年起,煤炭部门调减了湘、粤、鄂、陕、苏的力量,加强了两淮、兖州、开滦、山西、豫西地区工作。在预测基础上用物探、遥感加钻探验证方法发现了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乌尼特,云南昭通等一批隐伏煤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部门发现和勘探了陕西彬县、神木,河南登封,内蒙古东胜,黑龙江绥滨等一批重要煤田,特别是内蒙古东胜-陕北榆林、神木大煤田储量达上千亿吨。这些工作中物探工作,特别是其中测井工作为精细探测构造、煤系地层、划分煤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全国煤矿地质工作会议后,地矿部加强了富煤省份的测井工作,队伍又有扩大,技术水平也有提高,21个省区新增了综合测井站。
1982~1987年,地质部门分省开展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工作中充分运用已有的物探资料圈定盆地,估计煤系地层的埋深及厚度,经过少量钻探验证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和评价了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的煤盆地及煤田。
这一阶段,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引进,物探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是通过引进和自制,煤炭部门和地质部门的地震、测井实现了数字化;我国煤炭部门研制的电磁频率测深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引进的其他电法设备投入使用;重磁的工作精度也有较大提高;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应用,使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在煤田精查中逐步实现了“以震代钻”。1982年以来,地质部门在河南永城煤田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技术较早开展了精查,探测埋深为1000m左右的煤层,并发现薄煤层及小断距断层[10]。1982年,中日合作在安徽淮南煤田刘庄井田用高分辨率地震查明了小断距断层及覆盖下的煤层露头,显示了物探在勘探精查中的突出作用。此后,在我国东部平原区煤炭勘查中普遍采用了这样的技术,从而放稀了钻探网,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勘探周期。中子-中子测井、选择伽马-伽马测井、超声成像测井、流量测井、三侧向测井等一系列方法用于实际工作,测井记录完成数字化,研究和配置了测井仪器刻度。地矿部门用数字测井技术,曾在山西河曲沙坪煤矿的精查中取得了地层产状、中子-中子等新的测井信息,并开展了煤层对比、原煤灰分、沉积环境、煤岩强度以及煤田储量计算等方面的研究[1~6]。
(六)1991~2000年服务井田建设在调整中进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煤产量突破10亿t,资源量处于世界前列。已探明的储量很大,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不足。物探围绕求精查储量而进行了地震和测井工作。为了满足机械化综合采煤建井需要,要求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解决10m落差或更小的断层。1991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要求“凡列入计划建设的基本建设矿井项目,有条件的一律补做地震工作……在地震工作没有完成之前,不准进入采区施工……”。规定所需经费经过审定后纳入矿井的总预算。因此,煤矿物探进入了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用于煤田建设采区的新时期,把煤田地震勘探从资源勘探扩展到基建和生产矿井的采区勘探。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规定“今后凡需贷款建设的新矿井,有条件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必须安排采区地震勘探,提高对小构造的控制程度;有条件的矿井均要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否则不予评审”。矿井物探的工作开始按市场机制运作。煤田地质总局大力推动采区地震勘探,1993年起引进了先进的多道数字地震技术,在1998年10月专门召开了“全国煤矿采区地震经验交流暨成果发布会”。经调查,101个矿164个实际采区的井巷开采对地震推断的结果所进行的验证表明,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吻合率达80%以上;地震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的吻合率也在70%以上。三维地震对煤层底板误差、可探测到的断层落差均较二维地震更小[7,8]。
这一阶段煤矿物探工作主要在配合勘探和井田建设,新发现较少。近3~5年由于煤炭开采量相对稳定,煤田地质工作的规模相对减小,煤矿物探工作也大为缩小。近2年来因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变动,煤矿物探工作正处于调整时期。方法技术方面以高分辨和三维地震为代表的技术形成生产力,并达较先进水平。地下物探方法进一步得到应用,例如井间、巷道间无线电波法,巷道中开展槽波地震勘探。煤田测井逐步形成系列,主要是伽马测井、伽马-伽马测井、侧向测井、声波测井等方法,测井方法技术向多种测井方法的成像技术方向发展;还研制了中子俘获伽马能谱测井,这为测定某些元素迈出一大步[5,7,9]。
以贵州省为例,煤田地质局主要从事煤炭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形地质测量、化验测试、地质灾害治理、煤矿地质咨询、矿山安全评价、制图印刷、机械加工和煤层气、页岩气检测等业务。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三队工作范围涉及大、中、小型固体矿产勘查及其钻探施工,测绘,储量核实,水文地质补勘,矿山扩建论证,压覆评估,恢复治理,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环境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工程监理,煤层气、页岩气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
煤层气注入/压降试验,钻孔瓦斯压力测试,地质找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和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各类土地规划编制,桩基基础施工。
扩展资料
煤田地质局的内设机构职责:
1、地质科技处
加强国家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等政策研究,负责地质勘查规程、规范及相关技术政策的贯彻工作;参与编制本系统煤田地质及科技工作长远规划;负责地质勘查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
2、工程安全处(质量管理处)
负责钻探技术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广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各类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各项资质管理工作;负责大型设备的调研、采购、验收、转移和报废、使用管理工作;协调各单位的市场信息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负责质量管理和评审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职能职责
参考资料来源: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下属单位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