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
伴随2021年的到来,一个波澜壮阔的“二十年代”徐徐开启。 未来十年,我们将 见证的新能源的崛起,化石能源的衰落。
从去年开始,全球能源行业已经发生大逆转。 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商美国NextEra能源公司市值飙升至1500亿美元,一度超越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能源企业。 到了年底,随着油价有所回升,埃克森美孚才勉强挽回了些许尊严。
在与气候变化的对抗中,2020年是有史以来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开始行动起来,努力修复几个世纪以来对气候的破坏。 全球最大的几个经济体都做出了净零排放、碳中和的承诺。
这一年,传统能源巨头在对新能源的态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01
传统能源巨头蜂拥进新能源领域
2020年,全球化石能源巨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痛苦的一年。
油价暴跌,巨额亏损。以往,他们总能在低谷后再次攫取复苏后的暴利。与往年不同,这次不再是简单的周期性经营亏损。他们 必须面对一个新的残酷现实—— 承诺大幅甚至全部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这种要求下,未来石油需求和煤电需求都将大幅下降。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传统化石能源巨头转型最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我们看到,过去一年,全球化石能源巨头不约而同的疯狂涌入新能源领域,并斥以数以万亿的资金。这几乎颠覆了想象。
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欲斥资4000亿砸向风电、光伏等领域。 杜克能源去年宣布,未来5年计划斥资560亿美元(折合392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投资计划, 希望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翻一番,设定的目标是自行投资或购买16000MW可再生能源装机量 。 并计划到 2050年,新增40000MW太阳能和风电装机量,这将占到杜克能源公司2050年夏季总装机 量的40%。
西班牙石油巨头雷普索尔计划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扩大五倍。 去年底,雷普索尔宣布,在未来十年内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扩大五倍,并从石油业务中筹集资金,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目前的2.95吉瓦扩大到15吉瓦,包括风能和太阳能。
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计划未来十年内,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30亿美元。 道达尔未来10年能源产量将增长三分之一,其中大约一半将来自液化天然气,另一半来自电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增长。
英国石油巨头BP将可再生能源产能从2019年的2.5GW拉升至50GW。 BP打算在2030年底前,将在低碳能源的投资总额拉升10倍达到50亿美元,并将可再生能源产能从2019年的2.5吉瓦拉高至50吉瓦。
葡萄牙石油巨头GalpEnergía计划到2030年,将其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扩大到10吉瓦 ,计划将集团10%至15%的投资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
欧洲最大电力公司之一Enel拟投资700亿欧元扩大太阳能、风能业务。 去年底,Enel宣布2021-2030年的战略重点是加速能源转型。其中,约700亿欧元用于扩大其风能和太阳能业务,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将从目前的45GW增至120GW。
西班牙最大电力公司Endesa拟在未来三年将太阳能等发电总容量增加50%。 Endesa表示将在2021-2023年期间筹措79亿欧元投资用于脱碳,新可再生能源产能等。其中,可再生能源将获得33亿欧元,用于投资约3000MW的太阳能和900MW的风电。
西班牙电力巨头Iberdrola计划5年投入760亿欧元,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60GW。 去年底Iberdrola公 布了调整后的新5年投资计划,将在2021-2025年间,投资750亿欧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从去年的32吉瓦增至60吉瓦。
以上只是我们列举的部分化石能源巨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计划,更多的案例不胜枚举。
颇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吸引的不只是能源巨头。 越来越多非能源企业也开始蜂拥而入。
比如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FMG,去年底就宣布2022年或2023年开始生产风能、太阳能、氢气和氨水等可再生能源,最终目标是达到236吉瓦的清洁能源产能。又比如 日本电信巨头NTT宣布,到 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现在的300兆瓦提高 到7.5吉瓦。
02
技术创新的力量
从目前公开资料统计,未来5年时间,全球至少有万亿美元以上资金将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
相对于未来更为庞大的体量,目前投入的资金还只是冰山一角。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为了实现碳中和,全球需要在清洁能源领域累计投资130万亿美元。
这些资金大部分将投向风电和光伏相关 领域 。
十年前,这简直无法想象。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宝押向新能源,除了情怀,更多的因素是源于以风电、光伏为首的新能源竞争力越来越强。
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推动下,风电和光伏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能源。
以风电为例,十几年前,陆上风电单位千瓦造价高达12000元,如今已经下降到7000多元。国内上网电价已经下降至0.29元/千瓦时(I类区域),部分地区成本已经下探至0.15元/千瓦时。
十几年来,风电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经进化到第四代风机——人工智能风机,这种风机为全球新能源加速开发创造了契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B站上一条爆红的 讲述风机进化史的科普视频,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们将视频上传至此。
远景能源工程师告诉我们,他们推出的伽利略超感知风机就是人工智能风机。 在前三代增加偏航、变桨、独立变桨基础 上,工程师们在风机中创造性融入了人工智能元素。
这种风机能够利用传感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实时还原所在机位的风信息,并对比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的差异,进行不断的精细调整。 这样一来,风机不再是按照预设好的场景程式化的变桨,而是依据实际的气流特性求真务实的变桨。 就和伽利略一样,能够用实例来验证固有理论。
当成千上万台伽利略超感知风机遍布群山、平原、海洋,大量的实例验证信息将在云端刻画出风机该有的样子,然后传回每一台风机,进而使风机不断进化,将潜力发挥到极致,再次提升发电能力。 而且,这种进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某一台风机上,也体现在整个风电场上。 依托边缘计算技术,风电场集群的人工智能,可以回顾和预测数十台风机已经和将要经历的风况,协调各个风机的运行,实现风场整体发电能力的最大化。
除此之外,伽利略超感知风机还有很多进步,比如可以借助先进的趋势感知能力,在线规划风机的寿命策略,找到最优的运行模式,从而降低运维成本。可以通过大量结构受力样本,知道风机哪一部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一个部位可以优化减少材料,再运用到新风机的制造上,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度电成本。
风电如此,光伏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光伏转化率已经从十几年前的14%左右,上升到了目前的23%以上。晶硅组件价格从十几年前接近40元/瓦下降到目前1.4元/瓦左右。
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让光伏成为近十年内降本速度最快的能源之一。 根据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数据,全球光伏LCOE (平准化发电成本)由2010 年的0.378$/kWh快速下降至2020年的0.048$/kWh,降幅高达87%。
今年开始,不仅是风电, 国内大部分地区光伏项目都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在海外一些国家,由于非技术成本占比较低,一些光伏项目度电成本已经低至0.1元人民币以下。
虽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但是新能源未来却是确定的。
在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驱动下,一个全新的时代序幕已经徐徐拉开。
/ END /
在加拿大风光旖旎的山脚湖畔之间,科技公司CarbonEngineering已经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低碳、高能量燃料。
运输工具的快速脱碳当前已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最艰巨挑战之一。根据全球卫生组织(WHO)方面宣称,源自交通的CO2排放量已超过全球CO2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并引发了气候的剧烈变化。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一种可选的方案正在逐步成形,其并非源于整车传动系统的创新,但由此出发,重新设计了动力装置所使用的燃料。利用可持续的能源与稀薄的空气而进行燃料的合成生产,并且其能充分与现有车辆和当前的基础设施相容,CarbonEngineering公司提倡的汽车炼金术并非纯粹的科幻想法。其为经过充分验证的过程和现有供应链的结合,并且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真实的时间表和价格点
公司首席执行官(CEO)Steve Oldham认为该策略可有效应对当前局势。CE公司期望个人出行方式由燃油车逐步向电动汽车过渡,该项进程将会花费较长时间,但仍是一项可行且较为合理的措施。而重型载货汽车和飞机的电动化更是为艰巨,在一定程度上,船舶也面临着此类问题,所以CE实际上仅在重点开发一款产品,并由此能使相关运输市场获益匪浅。
但是,自从CE项目启动伊始,针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已在逐步逼近,从而与传统燃油车渐行渐远。
因此,合成燃料是该公司提供的一项优化措施,于2009年由卡尔加里大学的科学家发明。其初衷是开发一种低成本、可升级和模块化的系统来捕获大气中的CO2。在私人投资的支持下,为了验证概念,在2015年建立了斯阔米什(Squamish)工厂,现在每天能捕获约1吨CO2,以碳化钙颗粒物或者压缩空气的方式储存。
最重要的是,目前已证实此类做法较为廉价。经同行评审(Peer-reviewed)调研表明工厂捕获碳的成本少于100美元/吨,早期的评估成果可达600美元/吨,在经济层面上较难实施。从商业上可得到的基础硬件,能实现快速升级。CE公司提到,该类措施比通过种树来减少碳排放更为实惠,可有效节省土地面积。CE方面申明每年经优化的1.0 Gt(10的9次方)吨的碳将需要与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面积相当的陆地植被。根据欧洲环境署(EuropeanEnvironment Agency)报道,2017年欧洲整个交通运输部门释放了约1.25 Gt的CO2。
然后CE方面对此作出判定,目前对CO2能开展的一项活动即为生产碳氢化合物。CE通过直接空气捕获能力可从大气中获取CO2,所以CE从一开始就在进行具有较高碳负性的(carbon-negative)工作。如果配备有清洁氢气的资源,且具有较好的碳中和性,由此可结合在一起从而生产出碳氢化合物。
目前CE主要使用费托合成过程(F-T合成,以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液态烃或碳氢化合物的工艺过程)以实现相关目标。自19世纪20年代起,该合成过程已得以应用,且使用气-液技术生产燃料已成为行业标准。
优化从油井到车轮的过程
2017年,斯阔米什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成燃料,且与精炼公司、试验室和航空公司协同合作,对该概念进行持续开发,其成果是一种无色、无烟的合成柴油和煤油,该类燃料主要应用于重型汽车、船舶和航空器等领域。Oldham声称从油井到车轮的碳排放强度(carbonintensity)已得以大幅减少,同时与当量化石燃料相比,每升提高了约3%~5%的能量值,虽然针对此类做法的需求有限,但该过程也能用于生产合成汽油。
连锁反应可以促进一个更便利、更快捷的潜在新产品的推出。其成本仅为1美元/升,且生产成本与生物燃料处于同一水平,但该项技术需要的陆地和水资源得以大幅减少,且不受地理环境限制。
与此同时,该项设计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无需对发动机进行技术调整,能在100%浓度下进行轮换使用,同时可与现存的经销和零售基础设计相容,燃烧仅会排放出较少的颗粒物,且几乎没有硫排放,海事部门认为该类燃料较为理想,因为其面临着异常严格的硫排放限值。
燃料公司对此充满兴趣,雪佛龙(Chevron)是组织中的投资合作伙伴。其解决了一项未来的挑战:当前在CE的上市市场北美,有许多州、省和联邦机构对化石燃料设置了碳排放强度限值。精炼公司在寻找低碳合成燃料以实现混合。起初,由于CE的燃料仅通过大气中的CO2生产,因此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强度。
然而,CE系统的劣势是使用的能量高于生物燃料。因而通常仅可将工厂布设于由再生能源部门所许可认定的位置,但目前对此仍存在分歧。厂址位置要求日照充足、通风良好,且易于促成高密度、易于运输的液态燃料的转换过程。
授权模式
对于燃料工业而言,压缩CO2也有其他用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Petroleum)通力协作,CE公司在2021年旨在破土建设其第一个商业工厂,该工厂预计将坐落于德克萨斯州(Texas),该想法与当前采用的策略完全不同。西方石油广泛采用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同时通过隔离CO2从而到地表下方来提取原油。CE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靠近EOR的工厂,所以不需要管道即可使用大气中的CO2。当推进该项进程时,从大气中捕获的以及填入地下的CO2明显多于燃烧原油时所产生的CO2。由此CE发明了具有碳中性的化石燃料。
能让化石燃料碳中性这一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有强有力的概念,CE对此具有较强的推销和展示意愿。因为对基础设施并未进行任何调整,CE目前并未迫使化石燃料的工人停业、下岗或由此失去经济来源。CE控制着授权模式,对公司提供设计图和培训课程,以建立一个可满足广泛需求的工厂。零部件能与其他行业实现共享,所以并无全新供应链的需求,且不依赖于经济节约模式。技术层面上已然是摩厉以须,但是关于燃油碳排放强度的法规仍需倍道而进。
脱碳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多种途径,CE仅是一种解决途径,电动汽车及生物燃料均有较好前景。在CE逐步实现零排放的进程中,通过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将是一个挑战。所以拥有一种碳中性的合成燃料,或者可近似实现碳中性,且与当前车辆具有较好相容性,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捕获
由巨大的风扇抽出的空气,通过具有较大表面积的PVC紧密波纹薄板,通过水基接触器得以浸湿。CO2分子被吸入该溶液中并转化成碳化钙,并以颗粒形式储存。其为一个模块化的方法,基于来自冷却塔和水泥厂的CO2减排技术,该项设计易于得到升级。CE公司为此提到,该方法能吸收空气中约80%的CO2。
空气制油
由于靠近可再生能源,工厂能采用电解水来生产具有碳中性的氢气,并且通过加热碳化钙颗粒来释放CO2。这两种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热,通过费托合成过程即可形成碳氢化合物。在该过程中,使用CE公司的创新技术,任何释放出的CO2都能被重新捕获。
提高采收率(EOR)
EOR提出了一个比钻探更加复杂的提炼方法,根据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方面提供的数据,提炼产量改善率可达到10%~25%。该过程将CO2喷入地下室中,驱动残余的原油流到地表,再次充入任何渗漏出的气体,最终将所有气体残留在地下,由此CE声称使用捕获的CO2能提供具有碳中性或碳负性的化石燃料。
作者:ALEX GRANT
整理:王少辉
编辑:伍赛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按照现在的地位来说,雪佛龙是石油五巨头之一。追根朔源的话,雪佛龙的前身是只手遮天的垄断式的约翰·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由于强行勒令员工删除微信,所以直接上了热搜。而跟同名字相似的企业,股票都大幅下降,就是受到这个公司的影响。
1、雪佛龙雪佛龙现在与BP、壳牌、美孚、道达尔是当前的石油五巨头,相当于是石油界的霸主之一。它的前身是约翰·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由于当时这家公司走的是垄断路线,并且达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所以被美国政府的法制强行拆分成多个公司。其中有七个公司比较大,被称为石油七姐妹。而后来雪佛龙吞并了其中的两个,有了现在的地位。而当前的五巨头,除了道达尔之外,都是所谓的标准石油公司分散成的公司发展而来。
2、强制员工删除微信雪佛龙名气很大,不过在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毕竟很少有人去关注石油企业。可是公司的一个行为,直接就冲上了热搜,那就是强制员工删除微信。而该公司也成了第一个,听从安排的企业。这一行为让该公司的名气提升了不大,就算在国内也被很多人知晓。当前国际形势比较特殊,加上部分企业的业务被禁止,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此时雪佛龙的做法,让自己一下子成了热门企业。
3、影响雪佛龙这么一做不要紧,可坑害了不少与它名字相近的公司。比如说雪佛兰、雪铁龙,这两个都是卖车的企业,结果一夜之间股票全都下滑,成了雪佛龙的替罪羊。不得不说这一做法实在是太坑了,特别是雪佛兰,成了躺枪最严重的品牌。
(一)生物能源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0年,美国通过了《生物质研究开发法案》,启动了生物质能源研究计划,吹响了进军生物能源的号角。美国总统布什在200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10年减20%”的目标,即用10年的时间使汽油消费下降20%,要达到这个目标,其生物燃料的产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七倍,达到350亿加仑(1.05亿吨)。目前,美国在生物能源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0亿美元,白宫在2007年农业议案中提议为纤维素乙醇开发提供12亿美元的拨款和21亿美元的贷款。巴西、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都大幅度增加对生物能源的研发投入,并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少国家在加快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上推出了免税或补贴政策,如美国对燃料乙醇每升补贴51美分,德国通过税收调控,使生物柴油售价比普通柴油便宜15欧分。
(二)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吸引社会资金的竞相投入
2006年全球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分别达到4050万吨和540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2倍和3倍。根据2007年3月Clean Edge资讯公司的研究报告,今后十年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增长三倍,使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市场达到2260亿美元。在矿物质燃料替代品市场中,生物燃料占很大市场份额,2006年全球生物燃料销售额达到205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增长到800亿美元以上。国际上对生物燃料的风险投资从2005年的6.4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8亿美元,大量资金流入美国的燃料乙醇产业。
(三)生物能源产学研联盟加速形成,石油巨头成为创新的主体
自2000年以来,雪佛龙公司(Chevron)在可再生能源研发方面投入超过15亿美元,它与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佐治亚大学联合成立战略研究联盟,开发纤维素乙醇制造技术。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06年后10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创建生物科学能源研发中心,将与美国和英国的主要大学合作,集中开发从作物和有机物质生产生物燃料。为了满足世界对可再生运输燃料增长的需求,BP公司与杜邦公司组建联盟,开发生产新一代生物燃料,该联盟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生物丁醇,将于近期在英国面市。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私有企业都大肆进军生物燃料市场,石油化工巨头成为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主体。
(四)生物质利用技术多元化,第二代生物能源开发成为重点。
考虑到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以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开发的第二代生物能源产品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第二代生物能源”不与粮油争地,直接利用农业秸秆、木材、木屑以及动物粪便等作为能源原料。对农业废料的循环利用保证了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当前生物燃料生产过程耗费更多能源的问题。2007年3月,美国能源部投资3.85亿美元资助6家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计划在2011年使生产成本与玉米乙醇相当,实现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的商业化。丁醇是一种优于乙醇的新型燃料,利用纤维素生产丁醇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质成本,开发纤维素含量高的能源植物也是研究开发的热点。
二、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一)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能源开发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都将生物能源的研究开发列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撑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都纷纷加大对生物能源的研发投入,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农业部都对生物质开发设立专项,累计研发投入在8亿元以上。2007年9月中国政府专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生物能源确立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生物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也将生物能源开发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生物能源开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产业巨头纷纷介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2006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中粮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控股参股了国家投资建设的3家乙醇企业。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也分别在广西、新疆、河北、四川等地建设生物燃料生产企业。民营企业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机制已在占据国内生物燃料的半壁江山,从事生物能源开发的民营企业已有数十家。山东金沂蒙集团以木薯为原料生产20万吨乙醇并投资建设15万吨生物丁醇,成功探索了非粮原料制造化学品的循环经济模式,福建龙岩新能源公司利用餐饮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并成功在英国上市,成为世界上首家利用废弃油脂商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上市企业。
(三)市场需求巨大,生物质资源潜力无限
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对外依存度44%,其中车用燃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5%,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增长。满足国内车用燃油的需要必须发展燃料乙醇。国家燃料乙醇发展规划确定到2010年燃料乙醇使用量达到300万吨,到2020年突破1000万吨,可见生物燃料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虽人多地少,但荒地面积约2.12亿公顷,若开发种植适宜的能源植物,每种植开发1000万公顷能源植物,相当于增加4500万吨石油(一个大庆油田)的年生产能力,潜力巨大。
三、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技术战略
(一)发展原则
我国生物能源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坚持有利于缓解我国“三农”、能源和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原料开发利用上坚持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立足农林废弃物和非粮原料,开拓非耕地种植;在产品开发上坚持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主,大力开发生物丁醇等生物基化学品,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替代;在国家政策扶持上坚持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引入紧盯市场、灵活机动的财税补贴政策。
(二)发展重点
——依靠生物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能源植物。开发能源植物是生物能源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已开始培育种植耐旱耐寒耐盐碱、生长快、产量高的“能源草”。我国有着丰富的能源植物品种资源,通过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国非耕地种植的能源植物,将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原料的供应不足问题。
——大力加强薯类发酵生产燃料乙醇、丁醇等产品的技术攻关,发展中国特色的生物能源产业。木薯是生产生物能源产品的优质原料,我国广西、云南、海南等地有发展木薯产业优越条件。我国是世界红薯生产大国,占世界产量的90%。充分利用好木薯、红薯资源,加强薯类开发乙醇、丁醇等产品的综合配套技术攻关,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全利用的技术水平,形成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生物能源产业。
——建立生物质加工转化技术平台,加速纤维素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纤维素利用问题是世界难题,也是当前高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我国应把它作为战略高技术进行重点布局,建立综合性的生物质加工转化技术平台,系统研究纤维素预处理技术、酶解技术、发酵技术和分离技术以及气化、液化技术,应用现代化工技术,开发系列生物基产品,力争在此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发展措施
——设立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整合现有资源,集成技术攻关。生物能源将打造千亿元的新兴产业、促进万亿元传统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其产业链从农村延伸到城市,涉及农业、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通过设立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的方式,集成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学科的优势力量,通过联合攻关,才能有效解决各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加速推进我国生物能源技术的产业化。
——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把技术创新要素集中向龙头企业集聚,迅速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生物能源领域研究开发已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吸引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公司、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投入生物能源产业,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将加速该领域的技术突破,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搭建生物能源开发的长效平台。我国在生物能源开发领域,缺乏专业研究机构,美国、欧盟都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选择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建立生物能源重点实验室、在优势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尽快实施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大国在能源供给上自立,减少市场竞争并承担更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因此非常愿意在生物能源开发方面合作并愿意转让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国际组织和机构也非常愿意资助该领域的合作。科技部和发改委近期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应重点部署生物能源的国际合作并尽快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整体而言,雪佛龙机油属于机油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品牌之一,质量品质挺不错。
雪佛龙机油功能齐全,具备清洁、保护引擎、抗磨保护、延长发动机寿命的作用。同时该机油的热稳定性,能够有效保护涡轮增压器,减低维修保养费用;机油抗磨损防护的特性能够减少内部摩擦延长发动机寿命。
雪佛龙机油有三大优点:
接触的高温抗氧化性、优秀的低温流动性以及强悍的清洁性。
高温抗氧化性能够保证机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性能,增长更换周期。而优秀的低温流动性能够节省汽车在低温启动时的能耗,加快油膜形成,减少发动机部件在冷启动时出现的干磨损现象。
强悍的清洁性是优于机油中碱性添加剂含量较高,可以有效中和机油氧化产生的酸性物质,破坏微粒沉淀、清洁活塞和缸体,避免沉积物形成,从而保持发动机内部的清洁,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
巴斯夫成立于1865年,是一家德国化工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厂之一。美国雪佛龙成立于1879年,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之一。两者之间,巴斯夫建造时间早,工厂大,比雪佛龙要好。
巴斯夫集团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的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子公司,业务涉及范围包括保健营养品、涂料染料、塑料及纤维、化工品、石油和天然气、照明产品和农业等多项领域。
提起雪佛龙,可能许多人第一反应会想起美国的汽车品牌雪佛兰。实际上前者确实与汽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雪佛龙与它的同胞美孚一样,在北美都有响当当的名号。雪佛龙公司成立于1879年,比雪佛兰年长了整整32岁,它的历史甚至比汽车更为久远——雪佛龙成立6年之后,卡尔·本茨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雪佛龙公司业务范围囊括石油及天然气工业的各个方面,如探测、生产、提炼、营销、运输、石化、发电等。虽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一个小城:圣拉蒙,但它的业务已遍及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
雪佛龙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拉蒙市(San Ramon)并在全球超过180个国家有业务。
雪佛龙业务范围渗透石油及天然气工业的各个方面:探测、生产、提炼、营销、运输、石化、发电等。雪佛龙原名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赢驰主要从事工程产品和专业系统的设计、制作与生产,主要为全球关键客户提供增值产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家公司扩大了最初金属切削工具产品的范围,增加了汽车变速箱、泵和其他产品。
(单位:亿吨油当量)年份19902000200120102015202020252025年的份额,%2001—2025年均增长率,%石油31.936.83743.848.252.957.939.41.9天然气17.721.62225.628.832.83725.12.2煤21.622.122.625.527.529.933.122.51.6核能4.866.277.47.57.24.90.6可再生能源6.27.77.69.210.21111.98.11.9总计82.394.295.4111.2122.2134.1147.11001.8
全世界各种能源消费量预测(据美国能源信息署)
非常规天然气有煤层气(CBM)、深层气、致密岩气、富有机质页岩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比较易于开采的是埋藏1000米以内的煤层气,美国已有多年开采经验,我国正在着手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埋藏于我国北方冻土地带和近海深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总储量达15万亿吨油当量(由于勘探深度不够,只列举一个粗略的数据),超过其他化石燃料资源一倍,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能源与化工资源,只是开采的技术难度很大,应努力争取在21世纪中期开发成功。将煤炭气化使之转化为合成气、甲醇和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的技术早已开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工业应用。但由于经济指标因素,目前难以普遍推广。今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天然气和原油价格的进一步提高,必将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届时人们将可利用尚十分丰富的剩余煤炭资源,实现部分煤炭资源向油气资源的转化。
非常规石油进入角色 世界非常规石油资源远较常规石油资源丰富,但开采成本较高。而且其原始状态(超重质油、油砂、油页岩、沥青等)多为氢碳比低并含硫、氮化合物的重质烃,加工费用也大。资料表明,在超过1.4万亿吨的总地质资源量中,采出成本20~40美元/桶(1995年价)的可采资源约1700亿~8300亿吨。以上价位在当前已经开始与常规石油形成一定的竞争,但是由于成本的制约和国际油价的波动,将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很难替代常规油气资源的,到2030年以后,常规石油产量越过峰值走向低谷,油价将成倍上升,届时非常规石油的竞争力将逐渐处于优势。目前,加拿大油砂商业开采量已达100万桶/日,预计2015年增长到270万桶/日,已引起投资热潮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专家预测,致密地层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和重油(包括油砂和油页岩)可采储量在21世纪至少增长650%。到2101年,所有烃类储量的一半将由这部分组成。
天然气水合物是20世纪发现的一种新的矿产资源,有“可燃冰”、“固体瓦斯”之称,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从数量上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含碳总量大约是地球上全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总量的两倍,世界上绝大部分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储存在水深300~500米、海底之下500~1000米的范围以内。海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18000万亿立方米,约合1.1万亿吨油当量。预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约为22000万亿立方米。
替代能源发展加快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题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替代能源成为对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可以替代油气资源的能源很多,主要有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力等二次能源。
2050年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世界能源理事会)
目前,绝大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均已经涉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正在逐步实现由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变。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为寻求技术创新、应对市场竞争、弥补储量递减以及推动环境保护,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成为各大石油公司的必然选择。
目前,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涉足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主要有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壳牌、BP和雪佛龙等公司在这些领域已经进入商业运作阶段。近几年,这些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的年均投资超过1亿美元。壳牌和BP均于1997年成立了独立的可再生能源部门,并逐年增加业务投资。目前,它们在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成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公认的行业领头羊。
在21世纪人类对能源需求空前高涨时,我们不能不考虑替代能源对21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在高油价的催生以及在各种创新技术的发展下,或许会出现一种我们没有预见到的能源来替代油气资源,那时我们的石油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假如对风能和太阳能继续强制使用并给予补贴,此类能源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比烃能源供应增长快5倍。如此,替代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