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是中国哪位发明的?叫什么?
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作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 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阶段(1900-1920)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阶段(1965-1973)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1973-1980)
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 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太阳房 、工业太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为实施这一计划,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 ,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题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例如,美国曾计划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 能电站还未升空。
太阳热水器、太阳电他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
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引进技术。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十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促使 人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七阶段(1992- 至今)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 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 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1996- 2010),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 》,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 2005),《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 ,广泛利用太阳能。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
「新能源」或「新及可再生能源」(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指传统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及核能以外的能源资源或能源载体,包括可再生及不可再生的类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小水电、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新能源」这名词亦可包括各种新的能源技术,例如燃料电池技术等。?﹝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及氧气的化学作用产生电力,过程不牵涉燃烧或机械动作。﹞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谨来说,是人类有生之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传统化石燃料除了有耗尽的问题外,在使用中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使到地球暖化情况加剧。 在中国香港,如能源消耗量继续以目前的趋势增加,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期会比2000年的水平增加39%。有效使用再生能源将有助减少本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亦可减低使用化石燃料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 请到机电工程署网站阅览「齐来认识可再生能源」小册子,它详细阐释何谓可再生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好处。
参考: Consolidation from various web sites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系指理论上能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力能、潮汐能、生质能等,都是转化自然界的能量成为能源,并在短时间内(几年之内,相对于亿年以上才能形成的石化燃料)就可以再生。 但哪些能源可归类于「再生能源」,目前仍有争议。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大型水力发电厂对河川生态造成破坏,因此仅将小型水力发电列入再生能源。而生质能乃是回收各类废弃物(包括农业、工业、都市废弃物)转化制成燃料,但在利用这类燃料时,仍因其复杂而不易控制的化学成份,难以避免污染产生,因此有研究者质疑将此列于再生能源之中是否适当。而近来颇受重视的燃料电池,由于做为燃料之氢气或甲醇目前仍需倚赖石化工业来生产,因此未被列入再生能源之中。 百科教室 即使在定义上尚未获得共识,但为了降低对石化燃料的倚赖程度,同时兼顾温室气体减量与资源永续利用等目标,提高再生能源的供应量与使用量已成为全球趋势。 目前台湾之再生能源,局限于小规模与家庭用能源。1998年5月之全国能源会议中曾建议,我国之再生能源推广量应于2020年时达到全国能源总供应量之3%(不含大于20 MW之大型水力设施)。若不考虑水力,目前全世界再生能源约占总能源供应量之5.5%,占总发电量约2%;而此一比例在台湾更低,分别为1.1%与0.6%,距离前述3%之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推动再生能源,不能只依赖技术上的进步。相较于传统石化燃料,大多数再生能源均无商业竞争力,必须透过减税或设备补助等方式予以奖励;也可以透过设立基金的方式,扶植相关产业与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 e-info/column/eccpda/2004/ec04031601
电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 地球的化石资源始终有限,因此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谈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其实是自然产生、循环不息的能源,除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亦可由地底深处的热能产生。此外,由水力、地热、风力、太阳能和潮汐、波浪和海洋等产生的能源,也属于可再生能源。 地球上有多少种类的可再生能源? 水力:透过水力发电厂,我们可以将水由高点往下流的动力转化成为电力。 地热能:来自地壳内的热能,通常会以热水或蒸气等形式出现,除了可直接为地区供暖及为农业提供所需的热能外,也可转化为电力。 风力:运用风的动能来推动风力涡轮机的机件,从而产生电力,或直接利用风力推动机械操作。 太阳能:吸收太阳辐射能,以制造热能, 或透过太阳能发电厂或光伏电板来产生电力。 潮汐/波浪/海洋能源:利用潮汐涨退、波浪起伏或海流所产生的动能来产生电力。 我们为甚么需要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具备多项优点,例如: 环保效益:利用可再生能源科技不但可减低污染,亦可减轻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室效应。可再生能源科技能产生热力和电力,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却是很低至中等。除了生物质能在燃烧时会产生轻微污染外,其他可再生能源对本地或地区的空气质素几乎说得上是全无影响。 保存资源:藏于地底的化石燃料是电力工业现时采用的主要燃料,供应有限。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延长其作为人类能源资源的时间。 为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可再生能源科技可为安装、运作、服务及市场推广等行业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假如能开发成功的用途,更能在国际市场创造商机。 如欲了解更多中电在提倡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项目及活动,请浏览中电的社会及环境网页。
参考: wedside
说起四川木材水运,可谓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代,就用四川木材大兴土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明清王朝在四川大办“皇木”营造宫室。据记载,明永乐年间,建北京行宫,敕都史尚书宋永取材于蜀,通过水运至灌县再外运;清康熙七年,修紫禁城太和殿,雍正三年,修建天坛、地坛,先后在川采伐楠木、杉木18324件,通过岷江水运辗转至京。清道光,外侮日丞,清庭议罢“皇木”之议,但蜀广有木厂之设,木材水运仍袭之。民国时期,由邓锡侯先生在川成立伐木场,实行由“通河管事”,“管事”,“棚长”三级管理体制,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大枋,以水运方式运至灌县销售;先为“官办”,后由木商经营。岷江上游计有八家木号,单漂木材到灌县;青衣江洪雅林区木材筏运到乐山,涪江、渠江流域的木材筏运到重庆。此外,乌江、嘉陵江排运也有史记载。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业待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决定开发四川西部高山原始林区,为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提供急需用材。
那时,四川林区无公路,川西伐木公司开发理县森林资源时,人员从都江堰步行9天到才到达米亚罗。立即修路行不行?不行!一是当时国家穷,拿不出钱来修公路,二是时不待我,国家建设急需木材,等不及先把公路修好后再来开发森林。何况四川木材水运源远流长,拿来主义比较现实。四川江河众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更具有流速高、流量大、高变幅的特点,这就为重点开发四川西部林区提供了木材水运通道。同时,其支流遍布林区,水量充沛,辐射西部大部原始森林,干流河道又恰好与木材流向一致,虽然河道有不少障碍,但通过整治,疏通木材流送线路,仍具有得天独厚的木材水运条件。
时任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韩正夫在向国家林业部汇报四川林业未来规划和发展的若干问题时,明确提出“四川木材能水不陆”,只有水运才是四川林区开发的唯一选择。林业部同意四川在大江洪期单漂流送木材的构思,并要求四川走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创收贮转运的科学管理之路。
水运工人以冲天的干劲,用很短的时间扫除了木材水运两条“拦路虎”:一是河道整治即疏通木材流送线路,二是流送途中到终点的收、贮、转、运和配套工程的建设。
1951年3月,时任川西伐木公司经理曹凯率300多人进入阿坝林区,拉开了新中国四川森林采伐、木材水运的序幕。1952年8月,川西伐木公司设立木材漂运处,负责正河流送木材到紫坪铺,再由灌县(现都江堰市)的水运大队水运到成都。
1953年4月,西南伐木公司改为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川西伐木公司也相应改为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川西分局;木材漂运处更名为“大河流送作业所”,后定名为“正河流送作业所”。
1956年成立了独立的企业——四川森林工业管理局岷江木材水运处。1959年,四川省林业厅成立了木材水运局,岷江处更名为四川省林业厅木材水运局岷江分局。1964年,四川省林业厅木材水运局撤销,岷江分局和成都贮木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岷江水运局。1981年,岷江局下放阿坝州领导、管理,更名为阿坝州岷江木材水运局。3000多水运人在631.5 公里长的岷江及其支流上流送木材。
1956年,大渡河木材水运局成立,经营河道上至绰斯甲河、足木足河、梭磨河,下至宜宾市合江门,总长1106公里。大渡河局承担阿坝州、甘孜州8个森工企业和地方交付的木材水运任务,是一个以流送、收贮、筏运、销售为主营的大型木材水运企业。
国家从1966年3月开始建设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开发四川西部森林资源最为充沛的区域。经过在深山峡谷劈山修驿道、筑公路、架吊桥整治江道,炸礁石、修河堤、砌石坝修马槎等诱导设施,在“三高(高流速、高流量、高变幅)”的雅砻江上建修收漂工程,于1972年试流送木材,1973年正式投入木材流送生产。以后,四川省长江木材调运局合并于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木材源源不断从成昆铁路、长江排运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
水运工人针对各河道特点,分别采用单漂流送,人工放排,轮船拖运(或顶推)木排的水运方式,创建相适应的工程设施,使古老的木材水运焕发了青春,同步迈入当代行列,充分展示了四川水运木材运量大,成本低,耗用非再生能源少的优势。从四川西部原始林区采伐的木材,经过雅砻江的运距长达3075公里;大渡河年流送量最高时曾达153万立方米;与陆运材相比,水运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十三分之一,为铁路运输的六分之一。
从一九五0年至一九九八年的近五十年时间,四川西北部高海拔高山峡谷中森工生产的1亿多立方米木材的近70%,通过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顺其流向漂运至用户口岸,经营管理河道总长4180公里。涉及川、滇、渝、湘、鄂、贑、皖、苏、沪等省市。四川森工、水运人为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水运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甘于清贫,甘守寂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沿江施工作业点房多为“油毛毡”房、帐蓬,职工用树枝、木板搭通铺而宿,男女以蔑席相隔,冬季寒冷瑟瑟,夏季酷热难耐,泥石垒灶,没有洗浴条件。里庄水运处一连为保证100多人的生活,抽调了21名精壮劳动力组成运粮队,编为3个组,每组7人,采取分段负责的“马拉松接力赛”办法,翻越锦屏山背运粮食。第一组从冕宁背运到锦屏山顶,第二组从锦屏山顶背运到决心沟,第三组从决心沟背运到“鸡窝”连部所在地,每批粮食3天背运到目的地。
1968年的一个夜晚,里庄水运处一工段段部所在地热闹异常,一对年青的水运工人正在举行婚礼,操场上火把通明,笑声迭起。还未来得及脱下工装的新郎、新娘在连长的陪同下走进人群,上百人一片欢腾,这是连队第一次举办婚礼。老连长激动地拉着新娘子的手说:“你这姑娘看得起漂二哥,我这老头子给你叩头了”。老段长话音刚落,身后已齐刷刷跪下一大片。老段长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他搬进露天帐蓬里,他住的全段唯一的岩洞让给新婚夫妇作洞房。一位吝啬得让人瞧不起的老工人,抖抖颤颤地把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一包盐送到新娘手上。这位孤独半生的老人唯一的希望就是摸摸新娘的手,当然,善良的新娘怎会拒绝慈祥老人并不高的要求。
你听听水运工的心声“同志们加油干,加班又加点。赶过石堤堰,放假又联欢。”在“油”(领头操作的人用喊“油”的劳动号子,统一思想和动作)的号子声中,大家齐心协力将漂木推下河。
这首题为《放木排》的诗描写了“漂二哥”工作生活的艰辛,再现了铮铮铁汉搏激流战恶浪赶木排的场面,展示了水运工人以苦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一位老水运人讲了一个看似寻常的故事,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那是一个放漂的季节,年轻的“漂二哥”站在木排上手持“丫脚子”(赶漂的工具)在滔滔长江赶漂。一个浪头迎面袭来,“漂二哥”失去平衡坠入江中,湍急的江水撕裂了他的衣裤将他带向远方。“漂二哥”从水中探出头,失去控制的木排在江水的簇拥下向下游漂去。“那是国家财产,绝不能丢失。”如果顺江去追木排,那是不可能的。多年赶漂的他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只有抄近路穿过合江县城,在下游弯道浅滩才能把木排截住。“漂二哥”奋力游上岸,顾不得身上没有一缕遮羞布,甩开双腿穿过人来人往的合江城。一路上,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快看,那个人衣服都没穿”“神经病”“疯子”。心急如焚的“漂二哥”顾不上申辩,只是在心中催促自己“快点,快点,再快点。”“漂二哥”在下游的回水湾终于把木排完好地截住,如释重负的他躺在沙滩上很久很久没有动弹。我们的“漂二哥”真是一群“疯子”,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为了祖国建设,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尊严、乃至生命。据四川省森林职工死亡重伤统计表(一九五三——一九八五年)记载;死亡4582人,重伤3706人。
森工伐木人苦,“漂木人”也苦,就是在这艰苦平凡的工作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全国劳动模范赵先海、黄海卿、杨崇远、王顺山就是其代表人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件事值得书写一笔:雅砻江木材水运局与两家森工企业联手建造了一条三星级旅游轮。这条具有藏民族风格的游轮长76.1米、宽13.8米,集旅游、餐饮、娱乐、健身为一体。时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称之为“林业第一船”,并题写船名“贡嘎山”。1996年7月,“贡嘎山”游轮首航投入运行。时至1998年月,“贡嘎山”游轮接待游客7816人(次),其中来自东南亚、欧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6168人(次)。另外还接待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会议。
一九九八年,国家决定四川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为子孙后代造福”。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四川的木材水运局转为造林局,木材水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天保工程”伊始,一些老水运人就萌动了记录四川木材水运这段历史的想法。要写出四川木材水运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写出十万森工大军的心声,写出几万水运职工的风采。写出藏区原始森林与岷江水运局的情结;写出大渡河上万木漂流的壮观;写出雅砻江水运局联系藏区林业的风采;写出藏区人民无私奉献走出林区、走向长江支援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写出五十年藏、羌、彝、回、汉各民族团结一致,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林业中的深深的情感;写出藏、羌、彝、回、汉同胞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不了情;写出林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首要地位、基础地位和特殊地位;写出林业职工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这“四个地位”和“四个感”的历史意义及当今生态林业所应表达的内涵。
2007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动议写书。经过大量工作,得到了政府支持,财政拨出专款,一些曾是水运工的民间人士也慷慨解囊协助修史。2010年,四川木材水运史撰写工作正式开始。历时三年的辛勤笔耕,近百万字的《四川木材水运史记》于2013年问世。原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王志宝为《四川木材水运史记》作序,盛赞“《四川木材水运史记》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一读。”“以朴实的文字,记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使浑厚有力的造漂号子和随波逐流渐渐远去的放排歌声,又萦绕在耳际,回荡在心田。创造这段历史和记述这段历史的人们都值得崇敬。”四川省林业厅老领导、现任厅长都为《四川木材水运史记》题词。
四川省林业厅对记述这段历史非常重视,将其作为生态文化建设一个重要内容。四川省林业宣传中心用了三个月时间,拍摄制作了反映昔日四川木材水运的专题片《漂流的岁月》。几位四川省林业厅老领导亲自参与拍摄。
让我们再听听老水运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