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拖欠工资怎么办
山西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拖欠工资,可以以公司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为由而被迫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1)项目概况
普查工作共施工钻孔11个,进尺11041.07米;所有钻孔均进行了物探测井,完成实测108920米,占总进尺的99.1%;采集各种样品219个;1∶25000地质填图330平方千米;控制测量50点;工程测量11点(孔)。
(2)成果描述
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1、2、3号煤层及太原组15号煤层。1号煤层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2号煤层属中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少量为贫煤;3号煤层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少量为贫煤;15号煤层属低灰、高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共探获煤炭资源量(含高硫)33.61亿吨。其中,(333)资源量15.28亿吨,占总资源量的45.46%;(334)资源量为18.33亿吨。
山西省煤炭资源简况经过五十年勘查:
查明:山西省总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含煤地层约6.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主要的成煤时代为石炭二迭纪和侏罗纪。根据含煤地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构造组合,将山西的含煤区域划分为六个大的煤田和八个面积不大的煤产地。六大煤田分别是:大同煤田、宁武煤田、太原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和河东煤田。八个煤产地分别是:浑源煤产地、五台煤产地、繁峙煤产地、灵丘煤产地、广灵煤产地、阳高煤产地、垣曲煤产地和平陆煤产地。六大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含煤面积的92%。
探明: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6600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三。截至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800多亿吨,保有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保有探明储量的26%,居全国之首。全省119个行政县(市、区)中,赋存煤炭资源的有94个,其中,有68个县(市、区)煤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
探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品质优良,煤类齐全,从低变质的褐煤、长焰煤到高变质的贫煤、无烟煤,省内均有分布。煤炭种类的分布特征是:由北向南,煤的变质程度逐渐增高,依此分布着低变质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不粘煤)、中变质煤(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高变质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其中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在市场上具有极佳的品牌效应。大同煤田弱粘结煤以低硫、低灰、发热量高而享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名闻遐迩,是化工用煤的佳品。
探明: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较好,除北部宁武煤田平鲁一带赋存8米以上巨厚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外,其它地区大多为中厚煤层,总体地质构造简单偏中等,主采煤层厚度稳定,大部分煤层瓦斯含量不高,宜于井工开采。
查明: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的天燃气, 是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成分以甲烷为主,大都以吸附、游离、溶解三种状态充填在煤的各种孔隙中。山西六大煤田有13个区块储存煤层气,在全国12个大型富气区中,我省就占了阳泉—寿阳、潞安、晋城、三交北、离柳—三交五个。山西煤层气资源量约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4.34万亿m3的三分之二,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河东煤田中段、沁水煤田北部和南部资源丰富,占全省煤层气资源量的90%以上。煤层气的发热量是民用煤气的2—2.5倍,每立方米煤层气可生产民用煤气3立方,且综合价格仅为煤气的11%,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我省可鉴借国外和我国南方一些省区的成功经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从地面、采动区、采空区、利用网格钻孔,顶板钻孔等技术抽采煤层气,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创造效益,还可节约瓦斯治理费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改善大气环境。
探明:山西含煤地层中,共、伴生有高铝粘土、硬质粘土、高岭岩、铝土、硫铁矿等矿产,部分地区富集,具有开采利用价值。
山西省六大煤田简介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在西石山与口泉断裂之间,跨大同、朔州两市。大同煤田含有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上部是侏罗纪,下部是石炭二迭纪。大同煤田目前以生产侏罗纪煤为主。侏罗纪含煤地层的范围:北、西、南三个方向均为煤层露头线,大致沿上深涧——旧高山——向阳寨——羊圈沟一带分布东界为青磁窑断裂及煤层露头线,面积约684平方公里。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面积约1739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云岗矿区、口泉矿区。
宁武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芦芽山(西面)和云中山(东面)之间,跨朔州、忻州、太原、吕梁四个市。宁武煤田也有石炭二迭纪和侏罗纪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的范围:南起关帝山北麓的煤层露头线,大致在后黑山——梁家庄一线北到洪涛山南坡的煤层露头线,大致在向阳堡——朝阳湾一带西界是春景洼——西马坊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东界是芦芽山——娄烦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面积约7678平方公里。侏罗纪含煤地层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平朔矿区、轩岗矿区、化北屯矿区。
太原西山煤田:位于山西省中部,关帝山脉和晋中裂陷盆地之间,跨太原、吕梁两个市。西界为白家滩——东社断裂带及煤层露头线,东界为晋祠断裂,北界为煤层露头线,南界极窄,以一东西向断层为界,面积约1855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西山矿区、古交矿区、清交矿区、邢家社矿区。
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之间,北临系舟山,南临王屋山,跨临汾、晋城,长治、晋中、阳泉、太原共六个市。北、东、南三面均以煤层露头线为界,西南面以浮山断裂及霍东找煤勘探区西南部边界为界,与霍西煤田相邻,西界为煤层露头线,西北界以绵山断裂带及东山断裂为界与晋中裂陷盆地相邻,以汾(阳)介(休)断裂为界与霍西煤田相邻,面积约31738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东山矿区、阳泉矿区、寿阳矿区、和顺矿区、襄垣矿区、潞安矿区、长治矿区、高平矿区、晋城矿区、霍东矿区。
霍西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吕。梁山脉和太岳山脉之间的汾河河谷及其两侧,跨运城、临汾、晋中、吕梁四个市。北界为汾阳一带的煤层露头线和断层,东北以汾(阳)介(休)断裂为界与晋中裂陷盆地和沁水煤田相邻,南界是曲沃一带的煤层露头线,西界为吕梁山东坡的煤层露头线和黑龙关断层,东界为霍山西坡的煤层露头线和霍山断裂,东南以浮山断裂及霍东找煤勘探区西南部边界线为界与沁水煤田相邻,面积约11900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汾西矿区、霍州矿区、灵石矿区
河东煤田: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以西,跨运城、临汾、吕梁、忻州四个市。河东煤田北起偏关,南至河津,西以黄河为界,南、北界为煤层露头线,东以离石断裂带和煤层露头线为界。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10——40公里,面积约17000平方公里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认真组织人员对当前地质勘查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质勘查年末职工总数56318人,较2005年增加了2807人。从事地质勘查人数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资质单位81个,其中高级技术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级技术员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离退休人员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离退休经费2605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万元。
二、属地化地勘单位情况
我省属地化国有勘查单位有2个。
(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统勘查单位为13个,有8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占全局单位的88.89%;国家规定的13类资质中,全局共占8个,占资质类别的61.54%;各类各级资质共38项,甲级有15项,占总数的39.47%;乙级有13项,占总数的34.21%;丙级有10项,占总数的26.32%。资质类别、专业分布情况为: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等8个类别。
年末职工人数4011人,与2005年对比没有变化。其中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439人,包括技术人员1328人(地学专业547人,高级技术人员254人,中级技术人员620人),比上年增长4.48%。本期平均人数3845人,劳动者报酬合计9353.68万元,劳动者报酬比上年增长9.67%。另外,离退休人员年末人数为2054人,离退休费用合计4444.83万元,费用比上年增长16.03%。
全局2006年总资产52757.7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3450.2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7307.69万元,总资产比2005年增加11709.86万元,增长28.53%,生产性设备增加4071.81万元,增长43.42%,专用仪器设备增加1463.64万元,增长25.04%。
2006年总负债26465.90万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万元,增长38.08%。
2006年总收入43770.51万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万元,增长27.13%。
2006年总支出35860.34万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万元,增长14.7%。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省内主要有矿业权价款项目和少量的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其中省矿业权价款项目8000余万元,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500余万元。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主要从事省内社会地质工程项目,资源勘查多为煤矿的接续和补充勘探等。实物工作量大致为钻探进尺10万余米,合同价款9000万元。
各种矿产开发(省内、外、境外)投资与收入:基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内、外、境外)市场承揽项目情况:局基础工程公司拥有建筑业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还有乙级工程勘察资质及凿井资质。近两年没有承揽到大项目。
其他产业基本情况:主要为建筑制造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8%)。
1.建筑制造业主要代表企业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经局148勘查院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产值6000万元。
(2)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队与中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注册资金750万元,2006年产值为2000万元。
2.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
金泉大酒店,2006年为500万元。下属单位还有115院地质招待所,144院地质宾馆,148院西苑宾馆,水勘院水仙宾馆等。酒店服务业除水勘院水仙宾馆外,其他均无盈利。
(二)山西地质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质勘查单位20个,有16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各类专业82个,其中:甲级资质30个,乙级资质30个,丙级资质20个。甲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1个,水工环资质4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13个,物化遥资质3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乙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5个,水工环资质5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8个,物化遥资质5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8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丙级资质中水工环资质3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4个,物化遥资质8个,勘查工程施工资质4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
从业人员6442人(正式职工),其中:高级职称454人,中级职称906人,初级职称881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780元。共有离退休人员5948人,离退休人员经费12144万元。
与2005年度相比,地质勘查单位数量未变,从业人员减少139人,减少2.1%。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加2850元(含调资因素),增加19.1%。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减少95人,经费增加577万元(含增资因素)。
2006年总资产81751万元,比2005年的66582万元,增加22.78%。生产性资产原值9043万元,比2005年的9615万元,减少5.95%,其中:地质勘查专用仪器原值4191万元,比2005年的4362万元,减少3.92%,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3061万元,比2005年的3151万元,减少2.86%。
2006年总负债41634万元,比2005年的28183万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权益合计39915万元,比2005年的38399万元,减少3.95%。
2006年总收入53444万元,比2005年的37574万元,增加42.24%。2006年总支出52763万元,比2005年的36965万元,增加42.73%。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2005年承担的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7个、外省2个,总经费134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765万元,省财政资金580万元。2006年全局共承担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12项,外省公益性地质项目2项,总经费2455万元,其中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575万元,省级财政880万元,国家财政占总经费的64%。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
矿产开发情况:2006年在省内矿业开发投资8309万元,在省外及境外无矿业开发投资。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大的工程勘查项目。
三、中央直属地勘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全局现有职工427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253人,在职职工202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18人,具有初级职称及技术员552人。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8个,分别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311队、312队、314 队、315队、316 队、物探队。其中:甲级勘查资质5个,乙级勘查资质1个,丙级勘查资质12个。
四、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逐步向攻坚破难阶段推进,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地方出台的补贴政策得不到执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给资金,从而使得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差距逐渐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归纳以下几条:
(1)在1998年换发勘查许可证中放弃的国家出资勘查的、至今尚未设立探矿权、采矿权的区块,地质勘查单位已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未能交费,造成矿权灭失。
(2)地质勘查单位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
(3)资本不多,可经营资产少。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低。(4)多种经营产业规模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差。
(5)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
(6)有的地质队地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下岗职工安置和职工子女上学、就业、就医困难,广大职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迁到城市。
(7)基础建设欠账较多,住房紧张,办公和生活条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除原劳动合同制职工按照地方有关规定纳入养老保险外,其他人员尚未纳入。
这些问题已经给地质勘查队伍谋生存、闯市场、求发展带来了内在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五、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与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经验:
(1)地质勘查业及地质延伸业,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强勘查业是经济社会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要求。
(2)多经产业是地质勘查单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3)要想大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为政府提供各项服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4)不断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
(5)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局结构调整资金本着“扶优助强”的原则,重点向优势企业倾斜,取得了较好效果。
(6)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对下属法人企业职工持股进行了回购,积极探索了股权多元化的途径,使股权结构和股本设置更加合理。
(7)在体制上,对地勘单位的二级实体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级实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8)在机制上,建立对地质找矿有功或创收突出的人员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找矿和市场承揽项目的积极性。
(9)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项目承揽力度,另一方面产业要重点向矿业开发转移,要集中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0)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引进或购买先进装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为国家找大矿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的思路设想
在“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做精做强地质勘查业,大力拓展勘查延伸业,稳步推进建筑制造业,积极培育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方针,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强主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装备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势企业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矿权设置、对外创收、装备升级、地质科研四个突破,努力开创山西省地质勘查事业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机构、职能,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达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质行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总收入和职工年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质勘查行业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经济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项目多时日子就好过,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摸索。从全国其他省份的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经验来看,一是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不但要进行地质勘查还要开矿,要从专一的地质勘查走向矿业勘查与开发。二是落实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关键是要给予地质勘查部门,特别是国有地勘单位待遇倾斜和投入倾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找矿大会战是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特提出下列建议。
(1)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建议国家制订政策,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深化改革,尽早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督促落实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的有关优惠政策,真正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问题,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3)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精神,尽快出台国家装备上要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投入的具体意见,制定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立项的优惠政策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发挥各地质勘查局的技术管理上的作用。
(4)进一步确定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质市场,保证地质市场对地质勘查工作有较高的需求。
(5)引导国有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使国有地勘单位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为国家解决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拓宽地勘单位服务区域。
总之,我省地质勘查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突出发展地矿业,规模发展延伸业,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地矿业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带来的新机遇,按照“高起点,大手笔,裂变式”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和“立足山西、西进北上、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地勘单位“国家队”为目标。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以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为主体,以社会地质工作为补充,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为延伸,全力打造地矿主业,推动地矿经济裂变式增长”的发展定位。确立了“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体系建设、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要不断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人们对煤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对寻找煤也有个历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国家。据历史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现和使用煤炭。秦汉时期,进一步把煤炭用以炼铁。在河南南阳等地仍可见到西汉时期的炼铁遗址。唐、宋、明时,煤炭开采已具相当规模,至今山东淄博和太行山一带还保留有唐、宋的开采遗迹。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煤的认识。古人称煤为石涅、石墨、石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烬,亦谓之石炭”,直至明朝则称为“煤”。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把煤分为三种:明煤、碎煤、末煤,指出“明煤产北、碎煤产南”,并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找煤、采煤的实际经验。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煤的药用价值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古人还有以煤咏诗的。宋高宗时的太学生朱弁在山西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煤诗:“西山石为薪,黝黑惊射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玄云,焰之吐红玉。稍稀雷池出,又似风薄竹。”把煤在燃烧过程中的情景描述的惟妙惟肖。
煤在新疆的发现和使用也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在民丰地区已开采煤用于炼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00 ~ 589 年),晋释道安在《西域记》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说距今 1400 ~1800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库车北山二百里处(今库拜煤田),有人取煤冶铁,但见夜晚火光如白昼,浓烟滚滚,铸铁的铁器供西域三十六国用。在库车、拜城北部山区,发现有唐代(公元 618 ~ 917 年)用煤炼铁的作坊遗址。元朝时期,新疆冶铁遗址明显增多,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到清朝时开采的煤矿已具规模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新疆的矿业开发,抽调了大批勘探队伍到新疆进行各种矿产资源包括煤的勘查,1956 年组建了新疆第一支专业煤田地质勘查队伍,成立了乌鲁木齐矿务局等煤矿企业,从此新疆的煤田地质勘查和煤矿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早期人们对煤的认识及发现使用比较浅显,主要从地表出露的煤使用开始,沿着煤层向地下开采,开采的方法也很简陋。随着找煤经验的不断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找煤的方法不断丰富,手段不断创新,找煤的准确性随之提高。
(一)煤的勘探方法
煤的勘探方法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它本身的一些特点。主要方法有遥感、地质填图、槽探、钻探、物探、化探、硐探、化验与测试以及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遥感找煤:是利用卫星和飞机等航空器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通过分析研究圈定有利成煤地段的一种找矿方法。
地质填图:利用地形图或卫星照片、航空照片,采用测量仪器定位,把地层、构造和煤层露头等各种地质内容填绘到地形图上,这种图件称为地形地质图。然后进行成煤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这是找煤的一种方法。
槽探:是在地质找矿勘探中用于揭露近地表煤层的一种常用手段。它是在地表松散覆盖层挖出一道深度不超过 3 米左右的沟槽,用于揭露并了解煤层、地层与构造的情况。
浅井:是从地表向下挖掘的浅型垂直坑道,目的是了解近地表附近的煤层情况。浅井的断面形状有圆形、方形与长方形等形态,深度在 5 ~ 20 米之间,一般不超过 30 米。
钻探: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是应用钻机与钻探工具,借助于电动机或内燃机的带动,向地下钻进不同的钻孔,并将钻孔中的岩芯或煤芯取出,依此分析研究地下地层、构造、煤质等情况。目前煤田勘探常用的是回旋钻进、绳索取芯或提升钻具取芯,钻孔深度一般在 1000 米左右(图 5-2-1)。
硐探:是采用掘进巷道的方法进行探矿,一般采用平巷的方法,有时也采用上山下山斜巷进行。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为物探,是用物理学方法和原理来研究地质构造情况和解决找矿问题的方法。是依据地下的各种岩石或矿体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测出岩石和矿体物理性质差异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以此来推断出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情况,达到找矿的目的。物探有多种方法,用于煤田勘探的主要有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物探可以在地面进行,也可以在钻孔中和井下巷道中进行。
磁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体具有不同的磁性并产生大小不同的磁场作为勘探的基础,通过对分布在地表的异常的研究,间接地得到地质构造和矿体的资料。煤田勘探中常用磁法探测煤层火烧区和烧变岩的范围及深度。
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岩石和矿体存在着电学性质的差别,利用天然的和人工建立的直流或交流电磁场并获得岩石和矿体的电性差异,间接地了解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问题。煤田勘探中常用的有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和大地电磁场法等。在地面常用的有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钻孔中常用的有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侧向电流法等。
地震勘探法是利用人工放炮或震源车制造的地震弹性波在地壳内的传播速度,研究不同的岩石和矿体地震反射波的传播速度,从而获得反射波的时间剖面,间接地探测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地震勘探是目前在煤田勘探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二维地震方法常用于较大范围的煤田勘探,可探测落差较大的断层和煤层起伏情况。三维地震常用于探测小范围的煤矿采区地质构造。三维地震能探测到落差大于 5 米的断层和落差大于 3 米的断点,同时可探明厚煤层的层数以及煤层产状和埋深。
放射性勘探是依据岩石中的伽马射线强度进行探矿,自然伽马和人工伽马是目前煤田勘探中地球物理测井的主要方法。
上述各种物理探矿方法用在地下探矿工程如钻井及巷道中,称作地球物理测井。相应有电测井、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声波测井、热测井等。
电测井主要用的是视电阻率法和自然电场法。视电阻率法的原理是根据钻孔所穿过的岩层具有不同电阻率,测出岩层视电阻率变化大小的曲线,将不同的岩层区分开来,达到区分不同岩层和矿体的目的。如含油岩层电阻率比较高,在曲线上出现高峰;煤层电阻率低,在曲线上反映为低峰。导电良好的金属硫化物矿体在曲线上也显得低一些。自然电场法是根据钻孔剖面中各种岩石电化学活动性能所造成不同性质的自然电场,可将沿钻孔剖面的各层岩石划分开来。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岩层很容易通过自然电场法划分出来。
放射性测井是在钻孔中利用岩层自然放射性、伽马射线与物质以及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一系列效应,研究岩层性质和检查井内技术情况的一整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然伽马、人工伽马、中子测井、能谱测井、同位素测井等。煤田勘探主要用的是自然伽马、人工伽马和中子测井。放射性测井的优点在于工作时不受温度、压力、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可在有金属套管的钻孔内进行工作。
磁测井是通过在钻孔中测定具有不同磁性的岩体和矿体的磁化率或它们所产生的磁场,并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地质角度作出解释,以达到探矿的目的。磁测井对磁性矿体反映效果较好,常用于寻找铁矿盲矿体和划分铁矿品位。由于煤层不是磁性矿体,因此磁测井在煤田勘探中较少运用。
热测井是根据钻孔内温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利用特定仪器在井内测定通过各种地质体时温度变化规律,从而研究地热梯度、地质构造、岩层特征等,达到找矿的目的。
综合勘探:是指对勘探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勘查对象的综合评价。地质勘查保障体系是实现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能有效地查明高产高效井的必备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基础,开采技术条件。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进行综合勘探,选择合理的勘探类型,选择合理的勘探手段和方法。因为每一种勘探手段和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探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勘探效果。比如钻探配合测井是最精确、最可行的勘探手段,但只能控制点上的情况。钻孔太少,钻孔之间控制程度不够,影响对钻孔之间地质情况的判断。只有通过多个点的控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地质工程师经过分析才能建立地质模型。但钻孔施工的过多,成本就会增加,又在经济上不合算。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在点上的控制精度远不如钻孔和测井,但其控制点密度可以很大,在面上和线上有较好的连续性,是单一钻探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地震虽然有较好的连续性,但需要钻探资料进行标定。因此,只有把钻探和地震勘探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煤层浅部有火烧区,则结合磁法勘探效果较好。如果地层倾角很陡,那么地震勘探就不适用了,那就要选择其他勘探手段加以配合。通常在地质勘查中,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勘探阶段的不同可选择地质填图、槽探、电法、二维地震或三维地震、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抽水试验以及采样化验等方法。
由于成煤环境多种多样,成煤后受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因素千差万别,找煤的难度各不相同,所使用的找煤方法也相应不同,有的要用的多一些,有的要用的少一些。又加之地质工作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研究程度由浅到深的过程,不同的勘查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勘探程度不一样,所使用的找煤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地质情况复杂、勘探程度高时,所使用的找煤方法就多一些;而地质情况较简单,勘探程度低,所使用的找煤方法就少一些。
(二)煤的勘探阶段
煤田勘探是一个以煤为勘查对象的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工程控制由稀到密,对全部地质体循序渐进的研究勘探过程。煤田的勘探过程准确地说,不只是找煤的问题,实际上是从找煤到评价的全部过程。既为了找到煤,又要评价煤的数量、煤的质量、煤的开采技术条件、煤的开采经济意义。煤田勘探过程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先从面上研究有利的成煤盆地预测选区开始,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选区的逐渐优选,逐步展开各种勘查活动。在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通常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
煤田预查——预查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层,并初步查明煤层层数、厚度、埋深和分布范围。要找到煤层,首先要找到含煤地层,分析研究区域成煤规律,调查了解什么地方可能有含煤地层的赋存,然后再实际调查含煤地层的特征、时代以及含煤区域的分布范围和边界,估算预测的煤炭资源量。预查阶段是其他勘查阶段工作的基础。
煤田普查——在预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个含煤区域或煤矿区进行概略的了解,初步查明普查区的含煤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估计煤层的工业价值和确定对其进行勘探的必要性,估算煤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的资源量,为编制煤炭工业远景规划提供依据。普查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煤田,也可以是一个矿区或一个特定的勘查范围。
矿区详查——详查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矿区一般是指在煤炭工业建设上构成独立体系的范围,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含煤构造单元,也可以是一个含煤构造单元的一部分。详查阶段要基本查明含煤地层时代、煤系厚度、含煤层数、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及其变化;基本查明矿区的构造形态和影响井田划分的断裂构造;基本查明煤的质量和煤的种类,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估算煤层资源量,对煤矿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预可行性研究。详查的结果要能提出可供进行矿区开发总体设计的地质资料,以便初步确定矿区的开发规模、井田划分、开发方式、开发强度、接替关系及地面工业布置等。
井田勘探——也称为井田精查,是在矿区详查基础上划分的井田范围内进行勘查,对煤层厚度及其质量的变化,产状的变动、构造切割、煤层形态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精确的控制。要查明含煤地层时代、煤系地层厚度、含煤层数、煤层厚度、煤层的结构及其变化;查明矿区的构造形态和落差大于 30 米的断裂构造;查明煤的质量和煤的种类;详细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估算煤层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经济资源量,并且先期开采地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要达到一定比例;对煤矿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可行性评价。井田勘探的结果要能提出可供进行煤矿开采设计的地质资料。
上述煤田勘查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对煤田勘查过程的总体概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煤田的实际情况合理掌握勘查阶段,有的勘查阶段可以从简或者省略。如在已知的煤系分布区,可以不进行预查,直接进行普查;在一个独立的、不能构成矿区的零星小块煤田,也不必再将矿区详查列为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等。各个勘查阶段,一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工作步骤。工作开始之前要先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制定勘查方案,即编制勘查设计。勘查设计经论证批准后,组织野外施工,取得各项原始地质资料。将获得的地质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编写地质报告。
(三)煤资源储量类别
要评价煤的数量,就要运用上述各种勘探手段和方法,将找到的煤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将勘查区内煤有多少数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煤的资源储量估算出来,而且还要划分出储量的类别。
依据煤田、矿区、井田勘查所求得的资源量的多少,可以将煤田、矿区类型分大、中、小等类型。
对于煤田: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50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10 亿~ 50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10 亿吨
对于矿区: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5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2 亿~ 5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2 亿吨
对于井田: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1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1 亿~ 0.5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0.5 亿吨
依据探求的资源量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工程控制程度将估算的资源储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用表 5-2-1 综合表示:
表 5-2-1 煤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表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一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经济的,2M= 边际经济的,2S= 次边际经济的,3= 内蕴经济的,? = 经济意义未定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 可行性研究,2= 预可行性研究,3= 概略研究;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 探明的,2= 控制的,3= 推断的,4= 预测的。b= 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表中主要指标的含义是:
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变成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
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这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 / 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实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各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矿化)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低。
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高。
--------------------------------------------------------------------------------
时间:2007-9-5 14:09:00 阅读1031次
各煤炭地质会员单位、各获奖单位和个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评选工作已于2007年5月经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审通过,共评选出优质地质报告32件,优质专业报告64件,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19项。评选结果已经在《中煤地质报》(6月4日)公示,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没有人提出异议。现予以正式公布。
一、综合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特 胡绍龙、朱文伟、周士荣、孙贵、徐其林、随峰堂、邵军战
2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特 岳正喜、郭维森、冯国富、何青、马瑞平、侯宏奇、常宇飞
3 贵州省盘县雨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特 任文林、洪愿进、陈建平、王健、熊孟辉、王树华、陈康
4 辽宁省铁法煤田大兴井田煤层气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101勘探队 特 于在春、王生辉、崔玉环、黄贵、李希彦、刘淑霞、练贵先
5 河南省焦作煤田赵固一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 特 刁良勋、徐连利、孙锦屏、牛志刚、刘全民、刘传喜、李元建、王海泉
6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东露天矿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第一勘探局一一九勘探队 特 严建新、袁同星、李春兰、张新发、张聚法、田秀荣、武建全
7 山东省巨野煤田郓城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一 王付山 宁凡顺、范士彦 姜明丽、郭剑萍 王克敏
8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9 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岗矿区北井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查院 一 李晓军、马国林、赵西蓉、张成功、张亚玲、刘继东
10 江西省丰城市石上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姚嘉、郑在邦、徐小明、王涛、江中乐、李文成、刘效贤
11 四川省攀枝花煤矿区大箐河煤矿区向钭东翼深部地质普查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 一 陈述明、李正武、刘明富、梁红勉、冯东、余杰
12 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贠三强、孙少平、徐连利、刘全民、李元建、郭海英
13 山东省金乡煤田霄云寺井田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孟运平、周峰岩、冯建强、羊玉武、何黄生、郭满娇
14 陕西省黄陇侏纪煤田彬长矿区小庄井田勘测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 一 申小龙、成永康、吕广罗、任秀娟、韦文奎、南武校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积家井勘查区(中南部)煤炭详查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雷少毅、姚建明、关汝青、侯飞龙、邓魏、刘智昌
16 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陈建平、舒万柏、熊孟辉、吴庆柄、易同生、刘崇义
17 贵州省普安县糯东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任文林、洪愿进、曹志德、曹细如、王树华、熊炜
18 山东省巨野煤田正邦井田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黄尊灵 张正修 路庆海 卢忠良钟 明 栗 洁
19 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矿区高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 一 黄广林、朱增良、蔡晋、石玲、郭天福、赵万福
20 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110勘探队 一 张桐华、姚淑荣、孟庆发、徐旭英、王力、程予广
21 安徽省濉溪县杨柳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一 张文永、张家礼、蔡学斌、云晓鸣、卜军、左传明
22 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矿区麻家梁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一七三勘探队 一 薛少波、张玉峰、杨岗、宋博辇、马继勇、张春沛
23 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潘吉塔格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6队 一 黄健民、王正华、尹宝强、典陆波、毛明、雍晓艰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 宁夏煤田地质局 一 李新安、崔建忠、梁永平、郭天辉、张明、韩克喜
25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岔角滩井田(南段)勘探地质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地质队 二 蒋忠芳、高原、马金龙、何国祥、胡春林
26 河南省禹州煤田泉店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贠三强、孙少平、孙宝山、刘全民、李元建
2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白生海、王云合、田贵发、张勇祥、康耀芳、
28 安徽省淮北煤田临涣矿区袁店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徐胜平、刘玉昌、吕凡家、黄芳友、赵智勇
29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 二 范庆武 鲍怀伟、鲁孟胜 黄春慧、姜明丽
30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二号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 二 何进军、郭维森、赵岩、王艳丽、康永焕、梁秋利、杨占盈
31 福建省永定县昌福山煤矿区中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二 鲍继坤、陈泉霖、何仲秋、刘东辉、陈国美
32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勘探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二 舒万柏、陈康、吴庆炳、杨有龙、刘崇义
二、物探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矿西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张兴平、王宏进、汪洋、陈加林、李正越
2 宁夏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张奋轩、冯西会、王中锋、朱芳香、杨永群、许德才、郭志斌
3 山东省岱庄生建煤矿湖西矿井一、五、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李丽萍、徐衍合、王松杰、范庆荣、周霄鹏、王真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吴守华、徐永清、周国兴、徐小连、栾国廷、张艳娟
5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孙疃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徐奭、赵显宗、武磊彬、赵智勇、郭龙芳、史春玲
6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S5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一 高俊良、段建华、宋长愿、石君华、黄明恢、蔺国华
7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济(宁)北矿区唐口井田C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一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牛小军、李广善、徐芳
8 晋城金驹实业有限公司赵庄2号井西一盘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盒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刘卫、李树东、陈双华、张宁茹、蔡军、邓国成
9 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S6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张胤彬、杨双安、李连英、张淑婷、贾建平、杨晓东
10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水库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牛鹏程、马国东、斐文春、汪洋、王瑞杰、郭浩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红柳井田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一 刘俊友、郭良红、江德花、王利强、周新潮、张少恒
12 山西沁水盆地马必区块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一 常锁亮、索重辉、陈强、郝治国、王润福、贾智鹏
13 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磁法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刘江、王星明、郭栋、寇中平、马福生、杜建辉、钟建宇
14 南山集团柳海井田北部海域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侯慎建、孙升林、武喜尊、王玉海、王宏进、冷广升
15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东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陈昌武、刘海忠、王树敏、王云红、王瑞芳
16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汶小刚、冯西会、杨永群、李倩秀、朱芳香
17 上海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姚桥煤矿西九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程增庆、王瑞杰、王宏进、汪洋、王秀荣
18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朝川矿戊一、四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孙卫东 王 真、孙立新 张 莉、朱金华
19 晋城蓝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庄矿井四盘区北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韩少明、张胤彬、张淑婷、王建青、郑民刚、亢红霞
20 内蒙古自治区鄂克自治旗伊敏煤田五牧场勘探区西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张群、辛思华、孔庆和、张文德、卢君实
21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矿新一采区右三片、新二采区右一片地震、电法、水文地质综合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杨永波、王玉文、刘吉才、李又臣、于卫东、
22 大庆市东风地区地热资源地震勘查成果报告 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 二 于云舟、张作伟、李朝林、任日春、屈学贤、王文瑞
23 宁夏宁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任家庄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 刘克军、尹俊青、王永奎、陈昌礼、邵同梅
24 阳煤(集团)一矿南条带杨坡堰分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二 倪新辉、段建华、吴成远、陈洪恩、赵广玲
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物探队 二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徐芳、吴淑媛
26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果岸地裂缝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二 吴加和、潘树仁、沈骥千、陈红萍、曹茂春
27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泉店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绍伟、马学明、贾运巧、刘卫、蔡军
28 安徽恒源煤电有限公司深部(II63、II61采区)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周韬、周建雄、张运霞、张开元、满立新
29 山东省宁汶煤田义能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李丽萍 范庆荣、田思清 刘永川、栗 洁
30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南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刘海平、张胤彬、杨双安、张淑婷、杨晓东
31 老虎头煤矿南留庄井四采区水文电法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方含珍、邓朱根、赵雪峰、梁太木、曹峰
32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明煤矿—410水平东翼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田雪丰、李正越、王玉海、郭浩、娄建
33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矿中深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蒋贤东 徐海荣、栗 洁 许崇宝、王宝贵
34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元矿二水平东翼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二 徐爱军、武学明、周新潮、陈贵红、杨崇斌
35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十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耿丽娟、郭彦民、刘丕哲、丁华、刘晓红
36 济宁二号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二 程怡、李德华、岳洪波、张玉良、邱苏
37 陕西彬长矿区大佛寺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冯西会、李米田、王中锋、朱芳香、王伟、张奋轩、杨永群
38 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城郊矿南三、南五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卫、朱英丽、侯懿、贾运巧、张新红
39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先期开采块段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王云、郭磊、徐亚兵、桂杉、张安徽
40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范庆荣 王书军、田思清 张 宏、王 真
41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芦南二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二 戚广龙、于卫东、曲延林、屈绍忠
三、水文、工程、环境、测量及其它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兖济滕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 一 鲁孟胜 姜明丽、张心彬 范士彦、郝启勇、隋建红
2 甘肃省大通河铁城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一 张子祥、马国哲、刘继东、马国林、张成功、沈树龙
3 二连浩特—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永州至蓝山(湘粤界)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 王飞跃、赵小峰、刘春华、王涛、王喜英、刘江
4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应急开发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水文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一 孙玉臣、沈智慧、白喜庆、张立才、李连娟、李曦滨
5 邯郸市主城区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及用地评定分析 水文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 一 翟立娟、卢世威、许霞、吴爱新、马秀芬、唐燕波
6 山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赵学兵、郭振全、刘志成、任斗金、杨伍喜、赵振江
7 四川省达州市达县桥湾乡倒虹村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地质队 一 陈照雄、张显伟、王泽均、刘尚武、李小君、冯秩群
8 山西省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郑庄矿区航空地质填图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任斗金、文红伟、刘建军、郑启孝、陈慧林、吴扬云
9 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口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王淑霞 聂文志、许崇宝 林 宁、刘正风 刘冬梅
10 邯郸市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一 袁同星、陈春琳、刘占勇、龚汉红、刘向阳、郭岩
11 华亭中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陇原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平凉分公司 二 李奇峰、王育正、王祖德、王月强、王志鸿
12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II类项目开县丰乐镇井泉滑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报告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 二 李大华、杨明显、廖云平、向晓军、李德万
13 河南省伊川县奋进煤矿黄村分矿注浆堵水工程竣工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 二 刘铁林、邱增果、曹增法、唐岳明、施立虎
14 河北省邯郸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二 袁同星、龚汉宏、刘向阳、刘占勇、郭岩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II类应急抢险项目开县丰乐镇李家坪滑坡下滑体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二 傅耀军、杨光辉、王学峰、万雪林、王春明
16 禹州至登封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综合报告 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郑州基础分公司 二 康文献、张先哲、汪源典、刘绍伟、康鸿文
17 京沪高速铁路韩台煤田段采空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 范士彦 林树杰、于付国 谢 波、姜明丽
18 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村房屋裂缝与周边煤矿采煤沉陷关系勘查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二 李敬宇、田卫东、刘君、李树林、王志康
19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官矿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汤振清 孙文洁、刘松良 吴绍清、贾继旺
20 罗家寨气田内部集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肖建新、周建中、刘忠敏、黎冬林、白绍罗
21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拉纳山隧道、拉纳山出口左侧不稳定钭坡及地希弄中桥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冉茂云、徐德明、谢尚斌、贾建超、李茂竹
22 青(岛)红(其拉甫)国家重点干线公路鲁冀到邯郸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二 孙占起、白喜庆、石少州、张立才、李本军
23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图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尹德顺、顾娇杨、曲延林、熊云飞、倪萍
四、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储量(万吨) 提 交 单 位 主要完成 人员
1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地质报告 135000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王双明、王国柱、李智学、崔忠省、王兴、田善学、王中锋、申小龙、刘瑞安
2 贵州省清镇市新店西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2660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赵福平、杨淑萍、张杰、吴亚荣、梁建庄
3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62929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赵福平、杨通保、舒万柏、吴亚荣、雷正均、唐显贵、梁建庄
4 贵州省毕节市岔河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92677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陈名学、赵福平、吴亚荣、杨淑萍、梁建庄
5 贵州省金沙县龙凤井田煤炭勘探 67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刘继东 单松炜 谢 波、颜丙宏、韩绪山、滕子君、鲁 楠
6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 28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李献水 李海元、郑良村 吴钦宝、范庆武、鲍怀伟、刘振亭
7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煤田东大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880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王国龙、琚海鸥、孙际青、蔡晋、郭天福、张江平、李延辉
8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公司郑庄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368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李广宏、刘国生、蔡晋、孙际青、黄广林、李延辉、琚海鸥
9 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报告 4777 青海煤炭地质局105队 刘天绩、文怀军、赵国德、蔡玉良、毛晓勇、李永红、翁彦良
10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新上海庙地区煤炭资源预查地质报告 726646 宁夏煤田地质局 顾建宁、李万寿、卢建国、于新芳、郑国敏、孙志鹏、李志兴
11 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田西区预查地质报告 81116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孟宪民、戚广龙、许文军、陈殿海、屈绍忠、刘迪新、朱彦武
12 安徽省蒙城县赵集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1500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张文永、程勇国、徐胜平、冯春平、卜军、唐成光、吕凡家
13 安徽省蒙城县邵于庄井田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12187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王顶立、葛灵生、刘春、张铮、蔡学斌、程勇国、黄芳友
14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34563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黄维清、王遂正、王兴华、刘向阳、李洪、吴守华、张新生
15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煤田朱家街矿区详查报告 8142 吉林省煤田地质203勘探公司 李亚文、俞青山、陈金平、王洪力、王敏吉、魏喜文、毛宝安
16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64316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1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32290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郭晋宁、王青平、白生海、王云和、田贵发、张勇祥、陈玉香
18 青海省鱼卡煤田尕秀西段煤炭详查报告 28692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白生海、王云和、潘语录、鞠崎、张占贤、余存莲、方万武
19 山东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勘探 28035.2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武旭仁 赵广金、牛连雨 王怀洪黄春慧 范庆荣、江明根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永夏煤田位于河南省东端的黄淮冲积平原上,分布在永城县及夏邑县境内。其北部和安徽省砀山煤田毗邻,东部和南部与安徽省淮北煤田相接,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煤矿区内公路纵横,与周围县市有干线相通,陇海铁路在矿区北侧穿过,交通方便。
煤田地表被第四系覆盖,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共含煤7组计18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4层。山西组的二2煤层为普遍可采,下石盒子组的三2、三4煤层为大部可采,三1煤层局部可采。煤种以低磷、低硫、低—中灰分、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为主,少量为贫煤。
煤田所处的豫东平原是有名的盐碱涝灾区,这里很少被人们所重视,从未开展过地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东邻淮北煤田的开发,导致永夏煤田的发现。
1955年10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队为查明两淮煤田外围地质情况,在宿(县)—永(城)公路以南进行预查,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河南永城可能为含煤区。
1956年3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为寻找煤矿远景区,在宿—永公路南北进行1∶20万地质填图工作。是年8月该队程之牧等提交了《皖北灵壁县、宿县、涡阳县、蒙城县及豫东永城县区域地质报告》,推测永城、涡阳、蒙城以西可能为含煤区。
1955—1957年,地质部物探局四○二队(1957年改名为地质部物探局济南大队电法五分队)在豫东开展电法普查,圈出可能储煤地段。通过电测深发现北自永城县薛湖,南至涡阳县城有一长64公里的背斜构造,背斜轴部有寒武系,西翼为平缓单斜,在永城县城至薛湖一带无大断层,宜于赋存煤。
1956年,华东煤田地质局一二○队在两淮煤田外围进行普查,调查范围涉及永城一带。在永城县城南至浍河间打钻孔4个,其中3孔穿过新生界见基岩10米,且有两孔钻到石炭纪含煤地层,从而取得该区覆盖层厚度及赋存煤系地层的资料。
1957年5月至11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和河南省永城地质队根据四○二队的地面物探资料,在永城县陈集、薛湖、韩道口一带以近南北向布置两条远景勘查线,施工钻孔10个。其中,三二五队施工8个孔,有7孔钻遇煤系地层,内有4个孔见煤层,煤层最厚2.38米。该队11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县北煤矿普查钻探地质简报》。永城地质队在薛湖及韩道口附近施工两个钻孔,1孔见煤系地层,1孔见奥陶纪灰岩,提交了《永城煤田地质普查报告》。并结合以往资料编绘了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图。
久埋永城地下的煤矿虽然终于见到天日,但在50年代中期,因覆盖层厚及钻探设备能力小等原因,三二五队及永城地质队在打完10个钻孔后,中止了对永城背斜西翼的进一步勘查。
1957年10月,三二五队接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指示,在永城隐伏背斜东翼宿—永公路以北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普查找煤工作。那时,永城地质队已并入三二五队。在首个验证孔中,于241米钻遇2.7米厚的煤层。随后即转入初步勘探,并选择覆盖层较薄、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永城县葛店一带进行详细勘探。共施工钻孔23个,进尺8000余米。1958年9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第一、二号井田详细勘探报告”。永城县政府据此筹资兴建葛店煤矿。
1958年,地质部物探局济南大队一分队在上年豫东物探普查和三二五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电测深详查,以期进一步弄清地质构造及煤层埋藏的地段。3—7月开展野外工作,次年2月提交了报告。工作结果表明永城大背斜应包括蒙城背斜,其轴部在临焕集以西通过,并建议继续在永城背斜东翼钻探找煤。
1959年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七队开赴永城,直至1961年10月在永城背斜东、西两翼进行煤矿普查及勘探工作。是年7月编出《永城煤田地质资料汇编》及《永城煤田水文地质资料汇编》。11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陈集区地质普查报告》,认为“陈集区断层发育,有垂直断距大于50米的断层7条,并呈阶梯状”,从而大大降低了该区进一步勘探的价值。之后,该队又陆续提交了《永城煤田永洪区找煤报告》、《河南省永城煤田永城—浍河普查勘探总结报告》和《永城煤田苗桥区找矿报告(附呼庄区找矿勘探总结)》。至此,永夏煤田普查面积119平方公里,总计施工203个钻孔(包括三二五队及永城地质队施工的33个孔),总进尺近4万米,获煤矿远景储量15.4亿吨。但是,勘查工作程度及提交的煤炭储量级别均较低。
为配合一○七队在永夏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1959—1961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三分队进入该区开展电法及地震勘探。他们先后提交物探报告多件,圈定了奥陶系分布范围和可能含煤区边界,给找煤勘查提供了方向。
1962年,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复审了《河南省永城煤田第一、二号井田详细勘探报告》,认为勘查程度低,需重新勘探。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三○队于1964年5月至1965年7月对葛店矿区重新勘探,编写出《河南永城煤田葛店勘探区最终地质报告》。提交详查储量2603万吨,为小型矿井的初步设计提供了资料。1968—1970年永城县政府复建葛店煤矿,设计年产原煤21万吨。
1969年,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在永城、夏邑开展地震普查,提交了《河南省永夏地区地震普查报告》,为煤田勘探提供了地质构造资料。
1970年3月开始,河南省建委地质勘探公司地质十一队(1973年10月改称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为搞清豫东的煤炭资源情况,用了近20年时间,对永城煤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探索。该队首先在夏邑县境内钻一达1026米的深孔,以清楚地了解煤系地层。1972年,在永城背斜东翼苗桥找煤区(后改称新庄区)开展普查、详查及精查工作,1974年提交了《河南省永城煤田新庄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探明精查储量近1亿吨。1973年9月至1976年11月,依据永城背斜东翼车集区1个钻孔,结合物探资料进行分析,认为该区较有希望,即开展普查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70个,进尺3.4万米,获储量6.8亿吨。
1973年10月,地质11队技术负责张俊杰认真分析“河南省永城煤田陈集区地质普查报告”等资料,从区域构造分析入手,大胆否定了陈集区原推断的7条阶梯状隐伏断层,提出煤层底板等高线的起伏由褶皱引起的新认识。
1976年3月至1982年12月,地质十一队在原陈集区及永浍区北部(永城煤田城郊矿区)开展钻探、地震、电法、测井等综合手段的普查勘探工作。探矿技术负责曹峰带领探矿技术人员,不断引进并改进探矿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改进煤层钻进及封孔工艺,使钻探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城郊矿区的勘探速度,使勘探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由1亿多吨增加到近13亿吨,占永夏煤田总储量的大半,《河南省永城煤田城郊矿区详查报告》于1983年提交。
地质十一队勘查永夏煤田的过程中,煤炭部的一二九煤田地质勘探队、一四七地质勘探队、煤田物探队、普查大队及贵州省煤田地质公司测量队于1976年9月来永城,与地质十一队一道进行永夏煤田勘探会战,在河南省委、商丘地委领导下组成会战指挥部。1977年12月,会战指挥部编写了《河南省永夏煤田普查找煤综合报告》。1978年5月,煤炭部普查大队提交了《永城县茴村—侯岭测区电法勘探报告》和《永夏煤田车集区地震详查报告》。一二九队在茴村矿区进行详查勘探,1979年提交了报告,获储量5亿多吨。接着,又于1980年末提交了《河南省永夏煤田新桥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探获储量1.6亿吨。1981年,提交了《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2.3亿吨。与其同时,一四七队提交了《永城煤田葛、双、新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1983年和1984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十一队提交了永城煤矿、新庄井田补充勘探报告。1985年一四七队对车集井田开展精查,探明储量3亿吨,可建大型矿井一对。1986—1988年,地质11队精查了陈四楼井田、城郊井田,探明储量分别为3亿吨及7.5亿吨,可建大型矿井两对。1987年和1988年,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第三勘探队提交《河南省永城矿区刘河井田精查报告》和《河南省永城矿区葛店煤矿扩大勘探报告》(主编毕汝全、李积灿),获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优质报告奖。
1956—1991年底的35年间,地质和煤炭部门的地质勘查队伍在永夏煤田总计施工钻孔近2000个,进尺近91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4份、物探报告17份。截至1991年底,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1.97亿吨,保有储量21.92亿吨。
全掩盖式永夏煤田的发现,最初是华东煤田地质局一二○队及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在两淮煤田外围进行地质填图和预查时预测到的。当时,仅指出永城可能有煤系地层,而未确定具体位置。到1956年,地质部物探局四○二队开展电测深工作,发现隐伏的永城背斜,查出了控制煤层赋存的主体构造,并预测了煤系地层赋存的有利地段。1956年,一二○队在永城背斜两翼钻孔4个。其中,2个孔中首次见到煤系地层。1957年,三二五队及河南省永城地质队在背斜西翼钻孔10个。其中,4个孔中见到煤层,是在永城钻到煤层的开始。1957年10月,三二五队在永城背斜东翼普查找煤,并施钻打到2.7米厚的煤层,从而拉开了普查勘探永夏煤田的序幕。此后,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七队、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三○队、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煤炭部所属的一二九、一四七队及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第三勘探队等,经过30余年的普查、详查、精查工作,探明大量煤炭储量,扩大了煤田远景。地质11队1985年荣获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特等奖。
永夏煤田位于豫东缺煤区,又紧邻工业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区,开发永夏煤田对改变河南工业布局,对振兴豫东经济,对解决上海、南京等工业城市的用煤需求将起重要作用。永夏煤田的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6年,国家计委将永夏煤田列为“七五”和“八五”的重点开发项目。当前,已建、筹建的矿井6座(3座大型,2座中型,1座小型);年产240万吨的陈四楼煤矿已破土动工;年产300万吨的城郊煤矿在进行矿井设计;年产180万吨的车集煤矿正在筹建;年产21万吨的永城煤矿,年产90万吨的新庄煤矿及年产45万吨的刘河煤矿已建成投产。预计到2000年,原煤产量将达到上千万吨,届时永夏煤田将成为我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
在 1958 年正式成立了黑龙江省燃料工业厅地质局物探大队,下设两个电法队,一个重磁队,一个地震队。 1959 年,黑龙江省燃料工业厅地质局物探大队与测量大队合并,正式命名为“黑龙江省燃料工业厅地质局物探测量大队”。 1962 年,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经煤管局批准,撤队为科。 1963 年,经地质局报请煤管局批准,恢复了物测大队建制。 1966 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地质普查大队”。 1977 年,经煤管局批准,改名为“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物探测量大队”。 1983 年 1 月,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煤田地质局在沈阳成立。同年 4 月,黑龙江煤田地质物探测量大队改名为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第三物测队。
自物测队成立,老一辈物测队员们满怀激情地跋涉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风餐露宿,从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到莽莽林海的兴安岭,从浩瀚无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山水相依的兴凯之滨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汗水和热血,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该队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田地质、测绘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国家级的勘探单位,全国煤田地质勘查先进单位,具有甲级勘查资质。该队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集勘探科研为一体,能为国内外煤田、油田、城市建设及其它行业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现在在职职工 264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1 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人,高级工程师 16 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 31 人,初级工程技术人员 52 人。全队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 41 %。下设地震队、电法队、测量队、物探技术部、地下管线物理探测公司、地下管线非开挖公司。五十年来,一业为主,总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上千件,施工足迹遍布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 2003 年跨入关内,已铸成一支作风顽强、技术精湛、敢打硬仗的精锐之师。先后参加黑龙江省四大矿区煤田勘探,西三江平原煤田勘探,东荣煤田会战,伊敏煤田会战,内蒙大雁煤田,扎赉诺尔煤田,山西阳泉煤田勘探。投入物探工作总量数万物理点,发现 9 个含煤区,已被列入国家开发规划的有伊敏、绥滨、东荣、集贤等大型煤田。
加之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有效运行,为该队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了有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服务于社会。
山西吕梁离石区的一家煤矿被雨水灌进了井内,这会造成以下几种潜在风险:
煤矿内的各种设施可能会受到损坏。一家大型的煤矿地下设备是非常多的,并且每一个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一旦有雨水灌进了井内,一些设备可能会因为雨水的浸泡而失去原本的作用,即使维修好之后,在今后的使用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设备是比较防水的,但有些设备基本上不怎么防水,无论是雨水还是其他的水分,都有可能造成煤矿的设备故障,设备故障之后想要再维修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还会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会给煤矿工人造成潜在的人身风险。众所周知,煤矿里边的工作是比较危险的工种,每一个工人身上都会携带定位器,以便于地面的人随时知道煤矿工人在地下的所在位置,当雨水灌进了井内,正在煤矿作业的工人可能会受到雨水的清洗,降水量较大的话,还有可能使得煤矿工人产生溺水的情况。这对于一个煤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一笔不菲的赔偿,会对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
还可能会对煤矿里边的煤产生诸多损坏。煤矿里边的煤从生产出来到加工最终流入市场,要经过若干个流程,当雨水灌进井内之后,煤矿里边的煤会被雨水长期的浸泡,可能会失去原本的效用,长期下来有可能会影响煤矿的利益收入,给煤矿的经济造成很多损失,有的煤矿,因为强降雨的原因长期没有办法开工,导致煤矿产业破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总而言之,煤矿作为一个安全性和严格性比较高的工作区域是绝对不能让雨水灌进煤矿井内的,不仅会对人产生风险,还会对方方面面的设备产生很多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