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乡村资源,回归自然才是硬道理
如何活化乡村资源,回归自然才是硬道理
红屋瓦、半木头的传统房舍、群树丛生、百花齐绽,漫步于德国农村,彷佛错置于《格林童话》里的某个熟悉场景。
一个古老的国家,一支严肃的民族,却拥有浪漫主义的田野情怀,德国人对于景观的设计和空间的配置,有着独到的坚持。
但如台湾一般,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两德统一后,大量人口自东德涌向西德,加速了农村衰退。为了让人口回流,德国政府有系统地推动农村小区重建发展,让原本凋零的农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境内断壁残垣,多处亟待重建。于是地方社团纷纷自愿投入整治家园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绿化为主要内容,在「德国园艺协会」加入后,逐渐拓展为农村小区美化运动。
一九六一年,德国联邦农业部更将该运动升级为全国性的农村竞赛,当年的主题是「我们的农村应更美」。随着时代变迁,二○○一年,增加了「我们的农村有未来」作为副标题,至二○○七年,则完全以「我们的农村有未来」作为竞赛主题。
从战后重建的必要性,演变至今日的永续发展基调,这种「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农村竞赛与时俱进,并成为德国农村更新计划的滥觞。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连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将农村质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层厚重的都市气息:水泥铺面、道路拓宽、增辟安全岛、金属线围篱、混凝土墙⋯⋯等。
农村环境面临巨幅变迁,天然资源及物种流失,导致大雨过后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问题也堪虞。这些骤变让欧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环境,该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态和现代化?
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欧豪村,是个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农村,占地约四百公顷。一九九○年起,村民终于无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条件,决定进行生态改造。
一九九三年,欧豪村达成杰出的成果,赢得德国联邦农村更新金牌奖;一九九六年,欧豪村被欧洲各国选为「欧洲生态示范村」;
二○○○年在汉诺威(Hannover)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它更成为德国展示其在结合生态、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上的傲人模范。
自一九九○年代起,历时三年的努力,欧豪村的改变包括:1.去除柏油改铺透水砖;2.缩窄道路、两侧辟绿带,以吸收地表径流;3.大量植栽、绿化景观,还居民一个绿色环境。
农村景观回归自然
一个空气中仍泛着水气的早晨,农村改造策画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与我们在村里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相簿,里面是欧豪村改造前的模样。经过一番巡礼和比对后,才获知这座朴实安逸的小村里所暗藏的学问。
徒步走在村里,不难发现现代化的痕迹:停车场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质铺成,但如今已部分铲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砖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车道的缝隙扩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路金表示:「我们用水量愈来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为水经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会进入地下水层。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里。」
一九九○年以前,欧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统,混合雨水和家庭废水,一并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如此一来,可以循环回收的雨水,就浪费掉了。
重现土壤、植物和碎石后,等于设置天然的集水和导水系统,比起混凝土排水沟,更能活化资源及涵养地下水源。道路两旁辟绿带,吸收的水分又回流成地下水再利用,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流出来。
路金说:「我们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为了下一代,我们必须保存地下水。」认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国民族一丝不茍的特质。
村里的公家花园旁有一幢房屋,顶上装有蓄存雨水的导管。刚才下过一场大雨,捧着双手置于导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哗啦啦地坠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圆桶中,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园。此外,村里的低洼处也划为湿地或滞留池,保育水资源的同时,也复育当地动植物。
身处宁静的欧豪村,看不见一辆辆的砂石车呼啸而过,这是因为水泥路的边缘已改辟成绿带,等同于道路内缩,减了两公尺左右。道路变窄后,自然迫使车子开得较慢,而无需升高路面,同时也除却许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马路的一侧。「够用就好」的思维,反应出德国人务实的个性。
在环保上,德国人懂得使用减法;但其境内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也仰赖他们的念旧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干砌石墙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缝也可作为小型生物的栖地。
而原本由金属线缠绕做成的围篱,如今都加种灌木,绿化太过人造的环境。先前种松树的地方,改种在地的果树如樱桃树,但同时也保留象征德国精神的老橡树,兼容并蓄。
路金透露,欧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村里的房舍或农舍,多为传统的木造建筑,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农业人口下滑,许多老农舍、畜厩便因而闲置。
更新计划执行后,村里的人重新启用老房子,譬如将畜舍改建成住家或农场咖啡馆,空间重新利用,不需再盖多余的房子,这除了意谓着无需另铺水泥外,同时也能节省能源。
路金向我说明这一系列改造过程的转折:「七○年代,人们因关心卫生而开始铺设柏油路,他们认为,如果有树,树叶掉在地上,就会弄脏街道,而且还要清扫。
八○年代后开始改变心态,了解到绿色环境才是永续之道。而那些赢得的奖项,也诱导了当初没有参加的农民思考『为何会得奖?』继而跟着一起致力于农村再生。」
旧空间新利用
同样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的小镇梅达巴(Medebach),是邦内第二大鸟类保育区,它因保育特有动植物,而在建设、农业方面等都受到相关限制。
譬如:农人只能在鸟离巢后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获;具生态价值或特有物种等地区,禁止开发成农田,但是,他们会得到补助。受限愈多的地区,愈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间。
梅达巴镇长诺特(Heinrich Nolte)表示:「保育区延伸到了镇上建筑区的边缘,也就是说,小镇是不可能向外扩张的,也不可能扩增建筑物。虽然建屋计划已经制订,但由于和保育区计划相抵触而失效。镇上的规画因此变得很重要。」
镇长驾着车,载着我们亲身感受镇上的空间配置。普遍性的少子化现象,使愈来愈多的房子,在老人往生后,便腾出闲置。诺特镇长说:「我们不希望这个城镇看起来像死城,所以与其建设新房子,我们思考如何将旧有建筑重新利用。」
一九六九年学校重组后,梅达巴镇的学校就停止运作。空置几年后,相关单位将它改建成矿业博物馆,因矿业曾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维持生态环境水平的同时,文化遗产也幸而保存延续。
根据《科技发展政策报导》指出,旧建筑每年每平方公尺消耗二十至三十公升的加热用燃油(heating oil),但若透过热隔绝以及更有效率的能源系统,则可减少超过四分之三的用油量。
而为了帮助屋主更新他们的房子,德国政府自二○○六年起,每年补助约十四亿欧元(折合新台币约六百七十亿元)的金额,用于热隔绝、更换暖气系统及窗户。
在农业型态逐年转型,以及全球化冲击与震荡的时代,小农势必得找寻生计出路。对于只有二十九人的迷你农村艾冰霍夫(Ebbinghof)的居民而言,再生能源遂成为他们未来的希望。
这座拥有七百五十年历史的小村庄,在一九五○年代,农业是主要收入;七○年起,旅游业兴起,取代农业成为主要收入;而大企业较有生存能力,中小型企业则渐渐式微。
经营家庭式旅馆的提格斯(Johannes Tigges)告诉我:「我们只有二十公顷农田,也就是说,除非有特殊性,不然很难生存。所以我们聚焦于家庭式的假日农场,小也成了优势,客人觉得很温馨。」艾冰霍夫农村成了旅游结合农业的好范例。然而,如今它有更大的愿景:发展再生能源以增加收入。
活化农村资源
提格斯经营的旅馆,附设一间小型马场,马场屋顶上,铺设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阳能板,它们制造电力,并与德国市电并联,一度电售价零点四三欧元,保价收购二十年。
提格斯说,他们当初投资了十二万欧元,尔后获利稳定。德国政府于二○○○年制订的〈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占比、优先使用权、以及收购价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因而促进了国内绿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提格斯带我们来到村子的边缘,左前方是蓊郁的森林,右前方则是前年暴风所击倒的树群。艾冰霍夫坐拥二百公顷的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虫害而亡的树作为原料,燃烧木片来发电。
据估计,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于百分之二十)可发六百五十度的电,约抵六十五公升的石油功率;而同样容量的湿木片(水分约占百分之四十)可发四百度的电,约抵四十公升的石油功率。
眼前的一块空地上,几部挖土机正轰隆隆地来回行驶,因为今年年底,这里即将建成一座生质沼气(biogas)工厂,利用农村丰富的原料——牛和猪的粪便所排放之沼气发电。
目前为止,艾冰霍夫已自给自足地使用洁净能源,而在生质沼气工厂竣工后,售电的行为将让更多村民获益,而艾冰霍夫也会因此成为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第一个再生能源村。
增加就业率,是德国积极推展再生能源的动力之一。曾经遭逢历史巨变的东德,过去重工业十分发达,但两德统一后,在利伯维尔场经济结构下失去竞争力,于是政府辅导当地人转型从事再生能源产业,譬如设置风力发电厂、装设太阳能板,以及开发生质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等。
德国联邦交通、建筑及住宅部负责辅导东德的重建,任职于该部门的森林工程师杜纳盖(Alexander Dürnagel)说:「有些区域愈渐扩张、有些则缩小,受教育的、年轻的,到发达的地区,其他的则留在乡下。
为了将人留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会设法提高该地居民的福利,譬如促进农业发展、推行生质能源计划,以及种植有机在地作物,供应附近的城镇,如此就减少大老远进口外地食材的机会,让资源在地循环。」
位于布兰登堡(Brandenburg)邦的柏多文(Brodowin),是当地著名的有机农业村,其所制造的农产品,大多销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区。占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顷,柏多文是德国最大的有机农场之一。它的转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围墙瓦解的前后。
当东德仍奉行共产主义的时候,柏多文已是突出的农村,这里聚集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作家吉尔森巴(Reimar Gilsenbach),他创办了艺术家、作家和自然保育者的组织,他们定期于柏多文见面,畅谈夹杂批判性的环境、农业等议题,形成「柏多文会谈」(Brodowin Talks)。
由于看似是艺术家的聚会,政府和保安部门都束手无策,只能保持观望,却无法制止。这种聚会埋下了柏多文实践环保的种子,并且延续至今。
实践环保,坚持有机
「柏多文农场自然保育协会」(Naturschutzhof Brodowin)理事长弗拉德(Martin Flade)回忆道:「柏林围墙倒塌后,柏多文的居民认为应该改变农耕的方式,必须找出与大自然相处的新诠释,因为他们意识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问题。」
但同时他们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数人决定继续待在一块儿,而不是分割土地。他们延续合作社农场的经营模式,只是变成有机耕种。」
跟着弗拉德理事长深入柏多文的山林原野,他向我们做了丰富的田野教学:「传统耕作时,杂草和昆虫都会被农药消灭,而这里则有很多杂草。」
他滔滔不绝地继续说道:「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农药集约耕作,作物秆会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鸟类无法在作物间飞行,此外,也没有昆虫栖息,因为缺乏空间、阳光和杂草,导致小动物没有食物可吃。这里就没问题,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柏多文经营有机农场的彭柯(Susanne Poinke)说:「为了符合有机农产品协会Demeter的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有机、自制,连市面上卖的有机肥料都不用。」彭柯的农场自制混合药草、植物、动物排泄物的天然肥料,种植萝卜、洋葱、色拉叶、南瓜,以及牧草、青贮等牛饲料,哺育五百五十头乳牛。
彭柯坦言,十二年前开始制造乳制品时,不知今天会这么发达。原本只提供牛奶和谷物,并没有做成奶油或干酪,以及其他谷类制品。自一九九二年开始,业务开始扩张,如今每天都有贸易商的货车,往返载送农产品至柏林的有机商店。
除此之外,他们也将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周送牛奶给一千五百户人家。新鲜、有机的产品,已渐渐掳获人们的认同与需求。为使资源更加整合,生计更有展望,小农村需和大城市合作。
布兰登堡邦乡村发展、环境和消费者保护部因应农业结构调整,研议出三个方向:加强农业竞争力,譬如加强生产结构、增加机械资本、现代化、基础建设等;以永续的方式延伸自然和景观,其中包括森林的维护和复育;以及增加生活质量和乡村经济多样化等。
城乡合作展新局
「为了吸引柏林及其周遭的人来乡村,并对农业产生兴趣,」任职于该部门的考兹(Rotraut Kautz)说,「我们举办不同的活动如布兰登堡田园派对,人们可以来农场,亲自看看农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机器,也可购买当地产品。
我们推出以单车道连结农场和都市的方式,让人们可骑单车前来,如此就更深入了解乡村生活。」流经布兰登堡邦的哈维尔(Havel)河,是德国第二长河易北(Elbe)河的支流,早年为运输货物,在两条河流间开凿运河。
负责规画哈维尔河区的景观设计师葛李布(Susanne Grieb)表示:「开凿运河造成很大的改变,就是水流得更快了。如果没有河岸或弯流处,水除了往前流之外没有别的路径,这对自然不好,因为自然界需要有水的交流。泛滥对周遭平原其实是有益的,会吸引鸟类前来生活。」
目前,历史悠久、分会遍布全国的「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也已开始着手,欲将哈维尔河的水泥堤岸拆除,还以草皮取代,恢复其自然原貌,让水可以依其量多寡自由进出。葛李布表示,希望创造多一点空间给水,将河流改直回弯,能防止大泛滥,与自然取得平衡。
战争摧毁了德国的国土地貌,而战后致力于经济发展,大肆开发使残破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但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的经济和环境议题已逐渐脱勾,从家园的重建扩展到大环境的重生,代表着德国人从本位主义中脱壳而出,与自然重新融合,推倒长久以来筑砌于它和人类之间的高墙。
柏林市的一处天井,屋外植栽绵延、绿意盎然。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取代涂抹浓妆来掩其斑驳,让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
「更新」的概念不再被一味解释成更高的建筑、马力更强的车辆、或者更加宽大的柏油路,反倒是一种回归的精神、谦卑的姿态,与自然共存,与万物共生。
两德统一一度为德国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确实很悲痛也很欢乐,值得庆祝。并使其增长在统一后数年持续放缓。根据柏林大学所发出的文章,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一万五千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多。当时东德的弱势经济状况及不切实际的两德货币兑换率(当中渗透著政治动机),令东德工业竞争力大幅下挫并使不少工厂倒闭,导致经济重大损失。时至今日,东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亿欧元的特殊补助来重建其经济,而从西德提供的商品资助亦使西德资源紧缺,最后导致不少最初受东德政府支持的亏本工业需要私有化。
两德统一后,大部份前东德地区被“反工业化”,导致近20%的失业率。高失业率导致以千计德东人移居到西部找寻工作而令当地人口持续下降,以专业人士的流失尤其严重。转用欧元作货币亦被视为德国大部份问题的根源。德国中央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则一直强调经济问题的起因不是欧元,而问题只有德国自己才可以解决;有指这代表中央银行暗示统一才是原因。
德国政府2012-09-26日公布的“德国统一年度报告”称,两德统一20余年后,东西部财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日益扩大。
尽管从统一到现在,德西地区一直向东部“输血”,但双方的差距却没有按计划减少,并且从2011年起,由于西部经济比东部增长快,两个地区的剪刀差还在加剧。
2010年德东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德西地区的73%。但去年这项指标却下滑到71%。东西相比其它数字也能说明问题:前者的生产力水平是后者的79%,2.5%的经济增长也低于全德3%的水平。
1991年起,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所得税的5.5%作为团结税,用于东部经济建设。1995年起实施的《团结公约Ⅰ》规定,德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需为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945亿欧元资金,2005年生效的《团结公约Ⅱ》将持续到2019年,资金规模达1560亿欧元。统计显示,德国西部每年的净转移支付约为德国GDP的4%—5%,占德国东部GDP的近1/3,至2009年总额已达1.6万亿欧元。
德国西部的北威州5月的地方选举前,该州不少城市的市长纷纷指出,《团结公约》已经失去意义。多特蒙德市市长说:“凭什么鲁尔区的贫困城市要为履行公约债台高筑,东部城市的资金却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奥伯豪森市市长表示,奥伯豪森为节约资金关闭了音乐厅,公立游泳池的数量从7个减少到3个,运动场被迫停业、公交线路减少,市政管理部门减少了1000个职位。市政府决定提高税收,结果“吓走”了想到此投资的企业。
两个地区今年的经济发展差距还会加大。据德国经济学院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德东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低于0.5%,而西部的增长率为1.2%。尽管西部人口比东部多,但全德失业人口中的三分之二却生活在东部,这里的人均工资只是西部的82.8%。
这份由内政部所做的报告中说,东部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没有改变。1991年东部有1800万人口,到去年已减少到1630万。不过该报告认为,东部人口减少也为劳动力市场减轻了压力,并为公民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和自己的历史相比,德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明显进步。该地区2011年的工业增长超过了10%,并且再生能源领域位于全德前列。莱比锡、埃尔弗特、波茨坦、马格德堡等地已成为东部的工业发展及研究中心,图林根、萨克森以及勃兰登堡这三个州的失业率甚至低于西部的布来梅州。
在过去的几年中,东部一些州做出不少努力试图增强本地经济竞争力,然而效果似乎不明显。全德总体经济竞争力最强的两个州仍然在西部,它们是巴伐利亚州和巴符州。
而7月份,德国哈雷经济研究所称,德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尽管东部在急追快赶向西部看齐,但东部由于基础性缺陷仍然落后西部。该研究所预期,2011年东部经济增长2.8%,高于去年的2%,但不及西部的3.7%。
哈雷经研所认为,因为东部经济不是出口外向型,企业业务受危机影响较小,所以能较为平稳地摆脱衰退影响。2009年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攀升至西部水平的70.5%,到2011年跌至69.6%,又回到2008年水平。哈雷经研所经济景气专家UdoLudwig表示:“即便东部人口持续下降,仍拉升不了人均GDP”,要想短期内使东西部生产和收入达到平衡是不现实的。他指出,东部存在基础性不足就是:企业规模不大、出口和革新能力差、大型企业决策失误、人口老化和人口下降。
两德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
2010年,在两德统一20周年前夕,德国联邦统计局曾经公布了名为《德国统一20年——愿望或现实》的报告。报告指出,现在德国东西部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与20年前相比,德国东部人口减少了170万,而西部人口在增加,如巴伐利亚州人口就增加了100万。东部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西部,预期寿命也低于西部。
1991年,东部人均收入仅相当于西部的47%,但上升很快,1996年即达到了西部的73%。此后人均收入长期停滞不前,2009年东部人均收入相当于西部的77%。
6月18日,德国政府宣布通过保护气候方案第二部分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现象。法案的公布时间刚好选择在法国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两周之前,这也反映出德国政府对于能源和气候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
德国的这份法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德国已经减少了其20.4%的排放量,前东德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这个成绩的取得贡献最多。6月初,德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决议,制定了对可再生能源和中央电站进行节能改造的具体措施,计划改造后,德国的中央电站将大幅提高输电能力和供热能效。
另一项通过的系列法案则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关。新的输电网将输送更多的新型风能电力。重型运载车辆也将规定更高的限制排放标准,超过排放标准的将执行严格的罚款和准入制度。此外,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建筑业中的节能措施和推广智能电表的安装来节约电能损耗,为了鼓励普通国民自觉采取节能措施,居民缴纳采暖费用中的个人比例将由目前的50%上调到70%。
德国环境部长西格玛·加布里埃尔对政府通过更加强硬的能源和气候法案感到欣慰。他认为,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雄心勃勃的能源和气候计划。然而必须承认,虽然魄力很大,但德国政府推出的两个系列法案并没有超出人们的先前预期。
首先,汽车印花税的改革被推迟到了2010年以后。德国政府原本希望通过提高这项税收,以增加高污染交通工具缴税额度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被认为可以更加灵活控制能耗的智能电表,也不会被要求在所有的新建住宅区内安装;最初讨论过的对个人安装取暖设施征收惩罚性税费的提议也被取消。
总而言之,即便是德国政府专业机构的最乐观分析,最新一揽子节能法案的推出也很难达到减排40%的目标,相关措施至多只能减少35%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而绿色和平组织更是将其预期调低至30%。德国环境部专家组强调,即便采取了新的节能措施,40%的减排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要达到确定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德国的潜在创新能力,开发出更多清洁有效的节能技术。
虽然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宣称,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2007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时的主要应对问题之一,并在去年德国海利根达姆G8峰会中将之作为重要议题。但是随着2009年德国议会选举的临近和不断上涨的国际能源价格,德国政府显然已经调低了自己通过调整政策达成减排的预期,转而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
而在6月1日举行的德法部长级会议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呼吁,降低德国在欧洲减排指标中的份额,以更好地维护德国大量制造型企业的利益。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公司聚乳酸产品处于建设期内,聚乳酸(PLA)产品是一种以可再生植物资源如蔗糖、玉米、木薯或秸秆等为原料,通过糖化、发酵、聚合而生成的全生物基、可生物降解的聚酯产品,可替代化石基来源的塑料聚酯,为环境友好型材料。
2、吉鑫科技601218:10月29日消息,吉鑫科技收盘于5,32元,涨9,92%。7日内股价上涨13,53%,总市值为52亿元。
3、中利集团002309:10月29日消息,中利集团开盘报价5,48元,收盘于5,67元,涨7,8%。当日最高价5,79元,最低达5,39元,总市值49,43亿。
根据《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2020年之前,国家将重点在16个省的471个县约3,5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如采用村级光伏电站方式,每位扶贫对象的对应项目规模标准为5KW,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容量。
4、北巴传媒600386:10月29日消息,北巴传媒开盘报价3,45元,收盘于3,62元。5日内股价上涨0,55%,总市值为29,19亿元。
公告显示,银隆新能源主要从事钛酸锂材料、钛酸锂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动汽车整车、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同时,珠海银隆基于在钛酸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业务拓展至储能领域,为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移动通信营运商等提供储能及调峰调频系统设备的系统集成服务。
5、*ST猛狮002684:10月29日,ST猛狮开盘报价6,49元,收盘于6,49元,涨5,02%。今年来涨幅上涨53%,总市值为36,82亿元。
拓展资料: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