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哪个实力更强些

内向的钢笔
现实的乌冬面
2023-01-01 05:48:55

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哪个实力更强些?

最佳答案
哭泣的犀牛
务实的耳机
2025-08-02 23:12:14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大学相比,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伯仲之间。因为东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是中国一流大学,985工程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而且,两所大学的专业实力,综合实力,国际国内的影响力,都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东南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东南大学路二号。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学校原名是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学校以工科为主要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614人,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0亿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青年千人计划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咨询更多高考问题,请关注有着40年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且无一例考生滑档的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或者关注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机构一一西安市户县金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baidu可以查询,辨别一切真伪)。学校设有30个院系,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有129个二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6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名单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等。学校的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社会 科学总论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4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12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18919人。现有82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四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国际 科技 合作基地,58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和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特色鲜明的科研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通过以上全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东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大学的专业实力和影响力不相上下。 东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是双一流重点工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原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组建而成,东南大学是从南京大学工科系划分出来的。西安交通大学位于西安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获得A+,工商管理、数学等4个学科获得A,还有8个学科获得A-。共有14个学科入选A类。 东南大学是“四大工学院”和“建筑老八校”之一。该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0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获得A+学科5个,A学科1个和A-的学科6个,共有12个学科入选A类 。 在2018年校友会大学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排名全国14名,东南大学22名。西安交通大学实力略强!搞不懂,为啥有同样的问题? 西交和东南比,答案很明显。西交大是正牌大学,东南是工学院出身,又经过改名(名气大的好学校一般会改名吗?),所以东南的知名度是个硬伤。 列出以下几方面: 综合排名:西交大排名高于东南。 认可度:西交大分数高于东南。国家重视程度:西交大珠峰计划、英才计划、学位自主权都有,而东南这3项国家扶持计划都没入选。选择大学,学校的平台很重要,相信你会判断。西安交通大学 和 东南大学 都是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西安交通大学是“九校联盟”成员。 第一、世界一流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8个):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东南大学(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第二、学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第三、学生师资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专任教师3072人,两院院士3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 东南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614人。专任教师2832人,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 科技 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 第四、学科评估西安交通大学:A类学科14个,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2个学科为A+;数学、力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为A;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为A-。有18个学科评为B类学科,其中B+为7个。 东南大学:A类学科12个,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5个学科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为A-。有15个学科评为B类学科,其中B+为9个。 通过分析,两所大学都是以工科见长,综合实力相当的接近,个人认为西安交通大学实力更强。 西交是名声在外,衰落太快。东大可以说国内最低调的实力派大学。各种排名等数据留给专家们说了,这里最举一例子:北京是首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统全国招标,清华、几个交大来了都不敢接,只有东大默默地接下来做了。虽然还是堵,但毕竟现在知道为什么堵了、堵在哪了。所以说东大甩西交几条街了一点不夸张。 东南我的母校,肯定是母校好。当年沪宁高速路基承压实验就在我们学校测试的。哈哈,秉承东南大学严谨的治学校训,不乱发言,对西交大不了解,单从就业招聘上看,两所学校的毕业生都在南京绝大部分央企国企的校园招聘名单里。 东南优势学科多且热门,已形成霸主地位,西交优势学科少,在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和第四次评估a➕学科上,东南明显好于西交,不过2所学校实力都很强,均在10-18名之间徘徊,清北华五之后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工科在全国所有大学中排3-6名! 都是很好得工科大学。东南大学在建筑土木电子信息生物交通比较强,地理优势比较好!西安交大在强电能源管理非常厉害,有交大得底蕴,由于地理位置较差,这几年发展有点慢!

最新回答
高兴的外套
傻傻的红酒
2025-08-02 23:12:14

一、上海电力大学有几个校区

上海电力大学有2个校区,分别为杨浦校区和浦东校区,杨浦校区地址为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2588号、浦东校区地址为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沪城环路1851号。

二、上海电力大学简介

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两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正式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1.26%。目前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上海市“”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上海“东方学者”(“青年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4人。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7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0人,上海市育才奖28人次。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共13个二级院部和32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IV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拥有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该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18年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9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精品课程3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学校拥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及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分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生动的电话
心灵美的香菇
2025-08-02 23:12:14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实力更强。

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

学院设置的4个本科专业(飞行器设计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中,有3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国防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92.7%,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防科技首席科学家2人,国防科技国家级专家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青年千人1人,省部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

优雅的百褶裙
轻松的宝马
2025-08-02 23:12:14

江苏科技大学有4个校区,分别是东、南、西、新校区。校区地址分别为:

东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南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徐大道中段

西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四摆渡

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香路

学校拥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492亩。一个占地2350余亩的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新校区正在全面建设之中。学校有15个学院,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台套数30400台(套)。

扩展资料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等15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0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8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600余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千人计划”青年千人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科技大学

闪闪的冥王星
机智的背包
2025-08-02 23:12:14

华电电气专业研究生很吃香,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非常热门,竞争很激烈。

07年 310分;08年 330分;09年 338分;2017年 348分

扩展资料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大电力央企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现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七大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九家单位。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年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十一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3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8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与合作伙伴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开展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商务部、科技部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同德国黑森州--中国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同蒙古建立了中国—蒙古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各项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举办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2018年,学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本次校庆将以“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为主题,寓意学校始终投身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华北电力大学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华电人的共同努力下,华北电力大学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刻苦的玉米
调皮的银耳汤
2025-08-02 23:12:14
1、上海电力大学是几本

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是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2、上海电力大学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1.26%。目前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上海市“”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上海“东方学者”(“青年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4人。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7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0人,上海市育才奖28人次。

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共13个二级院部和32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IV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拥有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该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18年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9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精品课程3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学校拥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2018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及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分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973”“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5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8项,其中国家奖3项。

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电网在亚洲区域的发展。学校倡议与10所国外名校联合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等大学签署合作协议。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与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控股巴西CPFL公司等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共商能源电力行业与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担任名誉教授、海外名师,进行讲学及合作研究;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共同举办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暑期游学、海外实习、硕士双学位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数日益增多。学校目前有来自越南、老挝、蒙古、柬埔寨、津巴布韦、刚果(布)、喀麦隆、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长期留学生近百名。

学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自身特色,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及“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海外挂职实训基地”。学校成立了“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为学校师生与葡语系国家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的能源电力企业取得较高声誉。

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7%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100%,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

发展目标

2018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成效初现,优势学科更加突显,主要可比性指标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到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善良的白开水
忧郁的黑裤
2025-08-02 23:12:14
北京科技大学属于211双一流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六十五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武集团、鞍钢集团、中国铝业、神华集团和新兴际华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31万余册(件)。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_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工程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2017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663人,各类研究生10125人(其中硕士生6959人、博士生3166人),国际学生985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4030人,远程教育学生65025人。在站博士后239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7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9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4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7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6859项,授权专利4064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9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近几年学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7年发布数据,2016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0位和19位。

潇洒的果汁
虚心的大地
2025-08-02 23:12:14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图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扩展资料: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正式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1.26%。目前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共13个二级院部和32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IV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