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俄罗斯煤炭开发利用现状

激情的外套
大方的篮球
2023-01-01 05:46:12

俄罗斯煤炭开发利用现状

最佳答案
犹豫的天空
细心的火车
2025-08-01 01:01:34

126.俄罗斯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几个世纪前,俄罗斯人即将煤炭用于生产和生活。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时期(1672~1725年)开展了煤田普查与勘探。此间俄罗斯在不同区域组织了地质考察队展开工作。

1721年发现了顿涅茨煤田,1722年发现了库兹涅茨煤田和莫斯科近郊煤田。几乎同时还发现了乌拉尔及其邻近地区的煤田。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部,在西伯利亚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在远东和库页岛上发现了煤田和煤炭资源。

19世纪中叶前,俄罗斯煤田的开发和煤炭工业的规模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为了满足社会对煤炭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产量持续增加。1928年俄罗斯境内煤产量为1030万吨,至1940年已为7280万吨。

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年),俄罗斯的煤炭工业开始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1945年俄罗斯的煤炭产量达到了1.05亿吨。

1950年前,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用截煤机和风镐取代手工劳动,在巷道掘进中用钻孔爆破技术取代手工劳动,并扩大了井下的电机车运输,1950年的煤炭产量为1.6亿吨。1951~1960年间开始在采煤工作中推广采煤机械化,1960年俄罗斯的煤产量为2.94亿吨。

1960年后,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特征是强化采掘作业,其基础是在矿井回采工作面中推广综合机组和在巷道掘进中推广联合掘进机,以及在露天采煤中采用国内外高效率技术。

1988年俄罗斯达到最高煤产量4.254亿吨,其中露天采煤量为2.286亿吨,占53.7%。综合机械化采煤量占81.8%,巷道掘进的机械化装载量占84%,其中50.9%为掘进机掘进。1988年后,由于矿工罢工,恶化了苏联各企事业之间的经济与业务联系,俄罗斯各地区的煤炭产量开始下降,1993年煤产量降到的3.059亿吨。上述原因只是暂时造成煤产量的下降,而致使俄罗斯煤产量下降的长期因素是:第一,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的恶化第二,大量减少新建采煤企业和现有采煤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大量减少新的技术装备和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显著下降。

1991~1992年,俄罗斯煤炭工业产量的下降是与原定计划一致的。1993年的计划采煤总量比1992年降低5.4%,其中井工采煤降低6%,露天采煤降低5%。但1993年实际产煤量比1992年下降9.4%,其中井工采煤量减少9.3%,露天采煤量减少9.5%。

1993年俄罗斯采煤企业采煤2.966亿吨。2000年后,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转好,煤炭年产量增长了11%,达到2.6亿吨。2002年,俄罗斯煤炭供应量为2.344亿吨。2006年俄罗斯煤炭产量达3.085亿吨,同比增加了2.8%。其中由于钢铁企业需求减少,炼焦煤产量下跌0.7%,达7030万吨。而动力煤产量有较大增长2006年俄罗斯出口煤炭8800万吨(2005年出口8020万吨)。俄统计局公布信息,2008年上半年,俄煤炭产量增长6.1%,达1.61亿吨。其中,6月份煤炭开采比上年同期增长5.5%,比当年5月减少0.9%。

预测显示,俄罗斯对煤炭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到2010年煤炭产量有望达到3.43亿吨,到2020年达到4.4亿吨,到2030年为5.25亿吨。

煤炭开采业在远东地区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0.2%,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煤炭工业遍布远东地区。在滨海边疆区、萨哈共和国和马加丹州,煤炭产量占燃料动力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1.9%、81.6%和73.6%。采煤总量的80%集中在萨哈共和国(雅库特)、滨海边疆区和阿穆尔州。在煤炭开采业中,远东煤炭、滨海煤炭、萨哈林煤炭、雅库特煤炭、东北煤炭等联合公司占有主要地位。还有3个规模不大的露天采煤场,其中两个在萨哈共和国,一个在堪察加州境内。阿穆尔州的滨海边疆区一些煤矿经过多年的开采后,储量已接近枯竭,导致远东煤炭产量在1988年达到顶峰后即开始下降。在远东地区,煤炭是发电站、锅炉及民用的主要燃料。在锅炉用燃料的需求量中煤炭占60%,而电站用煤占煤炭总需求量的70%以上。

127.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卢布大幅贬值。俄MDM银行创始人梅利尼琴科和波波夫借此机会大规模低价收购煤、铁、化工企业,从而构筑起MDM集团工业领域的两大支柱企业———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和欧化公司(化肥企业)。目前,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已成为全俄罗斯最大的煤炭企业,供应着全俄31%的煤炭市场和25%的煤炭出口。2006年公司产煤9000万吨,出口2400万吨。

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在远东年采煤能力为800万~1000万吨,主要由哈巴边疆区的乌尔加尔煤炭公司和滨海边疆区的滨海煤炭公司完成。此外,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还是远东多家电力能源企业的最大私人股东,持有滨海边疆区远东能源公司24.82%的股份、萨哈共和国雅库特能源公司25.48%的股份和南雅库特能源公司25.87%的股份。

自2005年起,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开始在哈巴边疆区瓦尼诺港穆奇卡湾实施大型煤炭码头项目。2008年3月,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出资8.4亿卢布收购了东方港20%的股份。

128.滨海煤炭公司

滨海煤炭公司2006年营业额15.5亿卢布,在远东煤炭企业中名列第三,在远东200强企业中位居第93位。截至2007年初公司资产29亿卢布,其中净资产26亿卢布。

公司年采煤能力300万~4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由下属的新矿井露天矿管理局完成,该管理局负责开发滨海边疆区的巴甫洛夫煤田(可采储量1.57亿吨)。此外,公司的东方矿井管理局每年有数十万吨的产量。

滨海煤炭公司同俄统一电力公司分别拥有滨海边疆区大型煤炭电力一体化企业卢泰克公司(全称为卢切格尔燃料能源综合体)43.7%和53.6%的股份。卢泰克公司成立于1997年,为卢切格尔煤炭公司(滨海煤炭全资子公司)和滨海国有地区发电站(远东能源公司子公司)合并的产物。主要开发卢切格尔露天煤矿,并利用自有煤炭进行发电。公司年采煤500万~600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约150万千瓦,供应滨海边疆区60%的电力。

129.乌尔加尔煤炭公司

西伯利亚煤炭公司自2004年开始收购乌尔加尔煤炭公司,目前持股74%。

乌尔加尔煤炭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哈巴区最大的采煤企业。公司2006年收入10亿卢布,在远东煤炭企业中名列第五,在远东2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2位。

乌尔加尔煤炭公司主要开发位于哈巴边疆区西北部上布列雅区的乌尔加尔煤田,该煤田可采储量1.63亿吨。公司年采煤能力200万~300万吨,煤炭产品主要用于供应哈巴、滨海边疆区的热电厂。

公司目前正在实施大规模扩建项目,计划在2008~2012年期间投资44.6亿卢布,到2012年之前将产量提高至每年700万吨。

130.萨哈林煤炭公司

贝加尔煤炭公司(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的前身)于2002年收购萨哈林煤炭公司80%的股份。

萨哈林煤炭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萨哈林州最大的煤炭生产供应商。公司年开采能力约100万吨,占全州煤产量一半以上,保障着萨哈林40%的煤炭供应并出口日韩。旗下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太阳封闭股份公司(开发太阳褐煤田,年产煤能力20万吨,主要供应南萨哈林斯克第一热电厂)、莱蒙托夫股份公司(开发莱蒙托夫煤田,年产煤能力66万吨,主要供应萨哈林国有地区电站)、中央股份公司(开发吉赫梅涅夫褐煤田)、罗帕塔股份公司、帕雅尔科夫煤炭股份公司、诺维科夫股份公司。

131.梅切尔公司

大型矿山冶金企业梅切尔公司(全称车里亚宾斯克钢铁集团)是全俄第五大钢铁生产商和第三大采煤企业,2008年公司市值178亿美元,其创始人和总经理伊戈尔·久津持有73%的股份。

梅切尔公司2007年煤产量2100万吨,主要由旗下的南库兹巴斯煤炭公司完成。2007年俄罗斯联邦资产基金会拍卖萨哈共和国两大煤炭企业———雅库特煤炭公司和埃里加煤炭公司股份,梅切尔公司在拍卖会上击败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奥罗萨公司,以582亿卢布的出价收购两大企业,从而确立了在远东煤炭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基础设施方面,梅切尔公司持有远东重要港口———特西耶港97%的股份。波西耶特港年吞吐量150万吨,99%的货物为煤炭。

132.雅库特煤炭公司

雅库特煤炭公司组建于1966年,总部位于萨哈共和国涅隆格里市,是远东最大采煤企业和全俄最大的炼焦煤出口商。2006年公司收入160亿卢布,在远东200强企业中排名第四。截至2007年初公司总资产120亿卢布,其中净资产90亿卢布。

雅库特煤炭公司2007年采煤10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的煤炭产品出口亚太地区,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中国,目前正试销印度和巴西。俄国内主要用户为远东能源企业和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的冶金企业。

公司拥有3处煤田:涅隆格里、堪加拉斯和杰巴里基海斯克。3处煤田总储量达2亿吨,以炼焦煤为主,具有灰分低、含硫少、湿度适中、热量高等优良特性。

公司自2002年起进入私有化程序。2005年1月,梅切尔公司在拍卖会上斥资4.11亿美元收购雅库特煤炭25%的股份。2007年10月,梅切尔公司又将剩余的75%股份收至囊中。

133.埃里加煤炭公司

埃里加煤炭公司成立于1998年,拥有远东最大煤田———埃里加煤田西北区块的开发权。埃里加煤田位于萨哈共和国东南部,已探明炼焦煤和燃料煤总储量高达22亿吨,可供开采100年以上,对保障远东煤炭需求和对亚太能源出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公司制订了庞大的开发计划,拟到2020年将产煤能力提高至每年3000万吨,在萨哈共和国、阿穆尔州和哈巴边疆区铺设总长320千米的铁路,建设煤炭码头、选矿厂、热电站等设施。

埃里加煤炭公司原股东为萨哈共和国政府(持股39.4%)、俄罗斯铁路公司(持股29.5%)和东方建筑合同集团(持股28.8%)。在2007年的拍卖会上,梅切尔公司购得萨哈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铁路公司持有的总计68.86%的股份,成为公司最大股东。

134.涅柳恩格里煤炭公司

俄大型矿山冶金企业、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商之一欧亚控股集团于2003年创建涅隆格里煤炭公司,以开发萨哈共和国德尼索夫煤田的部分区块(储量6600万吨)。2005年,欧亚控股又出资3.3亿卢布为涅柳恩格里煤炭购得德尼索夫煤田东部区块的开发权,新购区块B+C1+C2炼焦煤储量高达1.9亿吨。公司自2004年起开发德尼索夫煤田,采、选矿项目总投资达2.4亿美元,目前煤炭年生产能力约300万吨。

2006年涅柳恩格里煤炭公司营业收入20亿卢布,在远东煤炭行业中排名第二位,在远东200强企业中排名第64位。截至2007年初公司资产48亿卢布,其中净资产10.5万卢布(公司注册资本10万卢布,欧亚控股集团主要以短期债务方式对其进行投资)。

135.阿穆尔煤炭公司

阿穆尔煤炭公司是俄罗斯煤炭公司在阿穆尔州的子公司,是阿穆尔州最大采煤企业。公司2006年采煤340万吨,营业额13.6亿卢布,在远东煤炭企业中名列第四位,在远东200强企业中排名第106位。

阿穆尔煤炭公司前身为远东煤炭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32年,是远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采矿企业之一,主要开发阿穆尔州莱其哈煤田,1977年曾创下年采煤1400万吨的惊人纪录。2002年初远东煤炭公司开始私有化。2004年,俄罗斯煤炭公司通过子公司阿穆尔煤炭公司以1.8亿卢布收购远东煤炭公司全部股份。

136.艾莱尔股份有限公司

俄韩合资企业艾莱尔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后一家进入远东200强的煤炭企业。公司2006年营业额94亿卢布,在远东200强中排名第174位。

1993年,根据萨哈共和国总统尼古拉耶夫的命令,雅库特煤炭公司和韩国LG公司合资成立了艾莱尔公司。其中雅库特煤炭公司占股58.9%,LG占股34.2%,萨哈共和国资产关系部占股5.9%。自1995年艾莱尔公司相继开始开采楚尔马堪煤田的“伊纳格拉”、“东方”等区块。目前公司拥有煤炭储备约2000万吨,年采煤能力60万吨,出产煤炭中70%用于出口。

137.俄罗斯煤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俄罗斯煤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46.5%的储量在中部,即库兹巴斯煤田23%的储量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尔斯克边疆区,几乎都是褐煤,适于露天开采。此外还有一部分动力煤分布在科米共和国(82亿吨),罗斯托夫州(65亿吨)和伊尔库茨克州(55亿吨)。近日俄罗斯政府决定修建一条459千米长的连接库那金罗和克孜勒的“煤炭铁路通道”,以促进俄罗斯重要煤田的战略性发展,打通并建立一条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这条铁路和已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及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已经构成了一条连接亚太地区的运煤通道。铁路修成后,俄罗斯的煤矿便能源源不断地集中运送到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煤炭贸易将更加繁荣,该地区的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俄罗斯艾利吉斯塔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炼焦煤的煤田之一,现已探明该煤田储煤量大约为90亿吨。2008年产煤约60万吨,到2010年预计产煤300万吨。预计在4年之内,产煤量将达1350万吨。根据专家的估计,随着艾利吉斯塔煤田的发展和俄罗斯政府宏伟的煤炭铁路计划的实施,俄罗斯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炼焦煤出口国。

138.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煤炭工业

俄罗斯煤炭工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煤炭工业是俄燃料动力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煤炭的采掘量,1994年比1993年减少了3300万吨,下降了11%。例如,罗斯托夫煤炭综合体,在35个企业中有32个企业被迫减少采掘量。远东煤炭股份公司的采掘量减少了27%,萨哈林煤炭股份公司减少了25%,图拉煤炭联合公司减少了1/3。1997年全俄煤炭产量仅为23700万吨,同1994年相比,下降了11.1%,但是,露天产量却增长了61.6%。远东地区的煤炭产量下降幅度最大,1995年的煤炭产量仅为1990年的68%。

139.俄罗斯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井工矿和露天矿的生产能力在降低。从1993年至2000年报废生产能力1.6亿吨,而同期投产的生产能力仅3450万吨同时矿山设备损坏程度达到75%。在大量关闭矿井后,对煤炭开采经费未能给予足够补充,使得地区性问题更加尖锐化。由于俄罗斯采矿运输设备老化,煤炭行业的生产潜力年年下降,工矿采矿设备的磨损率达78%,运输设备的磨损率达72%。露天矿采矿运输设备的磨损率达75%~80%,这种更换采矿工艺设备的趋势注定了非盈利矿井的比例由13%增加到22%,1995年在232个生产矿井中仅有16个矿是1970年以后投产的,却有146个矿是1970年以前投产的。1995年俄罗斯仅有15%的煤矿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外类似矿井的水平。俄罗斯大约20%的煤产量产自开采深度大于600米的矿井,80%的产量产自有煤气与瓦斯问题突出的矿井。必须指出,1993~1997年俄罗斯报废采煤生产能力约7800万吨,而投入的采煤生产能力仅为2760万吨。

140.俄罗斯对煤矿的技术改造

俄罗斯根据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在井工矿技术改造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

(1)在有发展前景的已改造的和较稳定的煤矿区必须改变开拓准备和生产工艺,以保证全面地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

(2)要研制和采用可自动控制某些工序的高效可靠的回采设备,这些设备可用于长250~350米的工作面,20~25千米长的采区,并且日产量为3000~10000吨

(3)采掘工作的集中化。对于年生产能力为150万~200万吨的矿井来说要改为一矿一个工作面的生产工艺,对于更大型的煤矿来说要一个水平一个面或一层煤一个面

(4)在有发展前途的煤矿和保证当地用煤的煤矿,为了开采某些区段,可采用最有发展前途的短壁和房柱式开采工艺,并采用美国和南非所使用的技术设备

(5)为了提高库兹巴斯普罗科彼耶夫斯克—基谢列夫地区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可采用水平分层固体充填开采工艺和水力开采工艺。

最新回答
火星上的小懒虫
畅快的金毛
2025-08-01 01:01:34

从2004年开始南京部分家庭开始用上了天然气.此项工程是“西气东输”.该工程西起轮南气田.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该工程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故答案为:

西气东输;轮南气田;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小巧的鱼
靓丽的小土豆
2025-08-01 01:01:34
真正的煤电博弈始于1993年煤炭价格放开

按照政府当时的理念,要进行市场经济改革,首先要有市场化的企业,而企业市场化的关键则在于“自负盈亏”。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煤炭企业所获得的财政性补贴日渐减少,相反,各地政府对所属煤炭企业的利税标准却越来越高。再加上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定价机制,使得煤炭业顿时陷入全面亏损的状态。

在当时的环境下,电力价格的弹性远远不如石油产品,电力价格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难以预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主管部门最终采取了折衷的态度,即部分放开煤炭价格,采取“价格双轨制”的政策,从此,电煤市场就一直处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也正是从这一年,煤电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煤从属于电”转变为“煤电互搏”。

2001年以后,煤炭价格改成由政府协调下的企业协商,但是由于中国电力正处在改革的敏感时期,为保证电力改革的平稳过渡,国家“有形的手”依然操控着煤炭市场。

据统计,自1993年放开煤炭价格以来的13年里,绝大部分时间段是市场煤价高于重点煤炭合同价,这期间电力部门与煤炭企业以国家重点电煤合同形式签订的煤炭供应量为20亿吨,由于这20亿吨煤是煤炭企业以低于市场煤炭的价格销售,仅此一项,13年来煤炭企业实际少收入约328亿元。在2003年的长沙煤炭订货会上,这一多年的“积怨”终于全面爆发。电力部门自始至终坚持“三个不能改变”--按2002年煤炭订货合同“价格不能改变、合同条款不能改变、订货基数不能改变”,而由于供应紧缺获得发言权的煤炭企业并不买账,致使煤电矛盾不断升级。

尽管由于煤电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纳入市场“无形之手”的操控之中,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价格双轨制非但没有将市场与国家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反而形成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双手互搏的尴尬局面。

朴素的野狼
鳗鱼御姐
2025-08-01 01:01:34
俄罗斯煤炭储量及地区分布

俄罗斯煤炭资源丰富,其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第三位。预测储量超过50000亿吨。

俄罗斯煤炭品种比较齐全,从长焰煤到褐煤,各类煤炭均有。其中炼焦煤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也全,可以满足钢铁工业之需。主要的炼焦煤产地有库兹巴斯,伯朝拉,南雅库特和伊尔库茨克火煤田。

俄罗斯煤炭资源的最大缺陷是地区分布极不平衡,3/4以上分布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欧洲部分储量地理分布如下:46.5%的储量在俄罗斯中部,即库兹巴斯煤田;23%的储量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尔斯克边区,几乎都是褐煤,适于露天开采。此外还有一部分动力煤分布在科米共和国(82亿吨),罗斯托夫州(65亿吨)和伊尔库茨克州(55亿吨)。

目前煤炭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远东和乌拉尔等几个大型地理经济区的主要燃料。这些经济区中的个别地区,像远东地区的滨海边区长期以来燃料供应短缺,致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对劳动力就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煤炭在这些地区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俄罗斯的地理经济区中仅有7个是煤炭产区,而有5个地区是煤炭主要消费地区。在7个煤炭产区中,像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3个地区实际上煤炭完全可以自给。而其他4个地区,尤其是乌拉尔和远东地区,需要一部分外运煤炭。这些地区所需的煤炭品种和质量,光靠自产煤量是不够的。因此,俄罗斯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煤炭产量,约4000万吨至5000万吨需要在各地区间相互调配,平均运距达1000公里,最长运距达3000公里。

二、俄煤炭工业现状

1、 俄煤炭工业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

俄罗斯煤炭工业改革政策是1993年出台的。目前,政府资助煤炭工业的联邦预算已由国内总产值的1.4%降到0.13%,企业偿还亏损费用的比重以及与工会达成的税率协议条件执行结果下降了71.4%。近5年采煤工人月效率增长了75%,达到每月127吨,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33.3%。

从1993年起,俄罗斯煤炭工业的市场竞争就已形成,从而保证了有支付能力单位的需求。当时还出现了能够自筹资金的私营煤炭公司。目前的煤炭工业现有72个煤炭生产股份公司(不含子公司),其中24个为联邦股票控股公司和6个国营煤炭开采联合企业。

进入2000年后,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转好,使煤炭年产量增长了11%,达到2.6亿吨。同时,煤炭产品的现金结算量也增加了,降低了职工工资的拖欠。从整个煤炭系统来计算,煤炭开采已进入盈利阶段,尽管尚有近50%的公司亏损经营。

上述进展的取得是通过对企业结构的改革实现的,主要是关闭亏损的企业以及实现现有企业的集中化生产。自改革政策出台以来,共停止了170座亏损和特别危险的矿井的开采业务。现有矿井实际上已没有手工劳动的回采工作面,综合机械化工作面的比重已达到95.2%。现在回采工作面的平均日产煤量已超过1200吨,比1993年提高了1.5倍。

目前,俄罗斯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井工矿和露天矿的生产能力在降低。从1993年至2000年报废生产能力1.6亿吨,而同期投产的生产能力仅3450万吨;同时矿山设备损坏程度达到75%。在大量关闭矿井后,对煤炭开采款未能给予足够的补充,使得地区性问题更加尖锐化了。

2、 2002年俄罗斯煤炭工业数字

俄罗斯2002年煤炭总产量为2.534亿吨,其中俄罗斯联邦动力部所属煤矿产煤2.5亿吨,与 2001年同比减少1600万吨煤。所减少的煤炭发生在7个经济区中的5个。东西伯利亚是减产最多的地区,共少产煤炭1500万吨。增产地区为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分别增长煤炭410万吨和190万吨。

2002年,俄罗斯煤炭供应量为2.344亿吨,与2001年同比减少1760万吨。除了向较远的国外供煤量未减少外,所有市场部门的供煤指标均缩减了。这一年,按营业资料统计,俄罗斯煤炭出口总额为4100万吨,与2001年同比增加650万吨 。俄罗斯进口的煤炭量减少570万吨,总共进口煤炭2080万吨。2002年俄罗斯全部用户用煤 量(含进口煤量)为2.07亿吨,2001年为2.37亿吨。到2003年元月1日发电厂的煤炭库存量 为1740万吨,2002年同比为1910万吨,其中俄罗斯本国的煤炭为1510万吨。

在国内市场所有部门对煤炭需求量急剧减少的条件下,为了稳住煤炭产量,2002年多数煤炭公司采取了保持煤炭批发价格增长的措施。2002年12月烟煤动力公司煤炭价格平均增长率 与2001年12月同比为103~104%。

由于从事采煤的劳动人员减少以及与煤炭批发价(增长107%)相比开采成本超前增长达117%, 使整个部门出现生产亏损额上升。预计总的生产亏损额将达到25亿卢布。其中煤炭生产公司 达到12亿卢布。

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2002年第四季度煤炭生产和需求形势已开始稳定。根据季度总结资料 ,煤炭产量已超过2001年同比水平的150万吨,供给发电厂和出口的煤量已经增加。

文静的板栗
独特的灰狼
2025-08-01 01:01:34

一、煤炭开发现状概述

鄂尔多斯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已探明储量2300亿t,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内蒙古自治区的1/2,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m处,总储量约有1万亿t(王再岚,2005)。

(一)鄂尔多斯煤田分布状况

鄂尔多斯煤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是我国最大的多纪煤田,按地域大致分为7个含煤区:

1.鄂尔多斯东缘含煤区

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基本上沿黄河分布,北至晋、陕、蒙交界,南止禹门口附近,东界大致在偏关—离石—蒲县一线,相当于煤层露头位置,西界在禹门口—绥德—佳县—神木一线,煤层垂深2000m。南北长450km,东西宽50~100km。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1°30',北纬35°55'~39°36'。包括陕西府谷、吴堡与山西河东煤田河津、保德、偏关、离石、柳林、乡宁共8个矿区/煤产地,含煤面积18813.7km2。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与山西组。太原组与山西组煤的煤类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均有。

预测可靠级资源量1194.12亿t,可能级372.42亿t,推断级390.41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626.09亿t,其中可靠级601.95亿t。

2.鄂尔多斯北部含煤区

位于内蒙古西南,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北至黄河河套南缘,东至晋蒙交界的黄河向南拐弯处,西至贺兰山西麓,南止蒙陕省区界,地理坐标东经106°40'~111°30',北纬37°38'~40°13'。包括准格尔、东胜煤田及乌兰格尔煤产地,含煤面积62368.5km2。

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太原组为中灰、特低硫煤山西组为中灰、特低硫煤太原组为中灰、中硫煤延安组为低灰、特低硫优质不粘煤。

全区预测资源量可靠级2627.3亿t,可能级6794.68亿t。埋深浅于1000m资源量985.83亿t,其中可靠级951.14亿t。

3.陕北含煤区

位于陕北中部,西北至陕蒙交界,与鄂尔多斯北部含煤区相连,东南至中侏罗世延安组与晚三叠世瓦窑堡组煤层的可采边界,地跨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吴旗、子长、安塞、延安、富县等市(县)。地理坐标:东经107°15'~110°45',北纬36°05'~39°16'。该区包括新民、神北、榆神、榆横、安边、定边6个煤产地,以及子长三叠纪煤田的子长、牛武煤产地,含煤面积28765.1km2。

含煤地层为中侏罗世延安组与晚三叠世瓦窑堡组。其中延安组煤为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和长焰煤。

全区10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853.18亿t,可能级12.07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252.43亿t,其中可靠级240.36亿t。

4.鄂尔多斯西部含煤区

位于甘肃东部及宁夏东南的固原、灵武及盐池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6°25'~108°40',北纬35°25'~38°20',包括甘肃华亭煤田及安国—峡门、庆阳、砂井子及宁夏固原、盐池、灵武—马家滩等6个煤产地,含煤面积21818.14km2。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山西组煤为中灰、特低硫气煤。延安组煤多为低—中灰、低硫长焰煤。

全区预测资源量可靠级1819.65亿t,可能级685.58亿t,推断级168.63亿t。埋深浅于1000m资源量218.54亿t,其中可靠级68.88亿t。

5.桌子山、贺兰山含煤区

位于宁夏北部,北跨内蒙古桌子山与阿拉善左旗,南至韦州,沿黄河两侧分布,包括宁夏萌城、韦州、石沟驿、横城、石炭井、石嘴山市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桌子山8个煤田、煤产地。地理坐标东经:105°46'~107°11',北纬37°07'~39°52'。含煤面积4752.28km2。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石炭-二叠纪煤以焦煤与贫煤无烟煤占多。太原组煤为中灰、中硫、低磷、高热值动力、炼焦用煤。山西组煤以中灰、特低硫煤为主。延安组煤为低—特低灰、特低硫、高热值烟煤、无烟煤,汝箕沟优质无烟煤驰名中外,为特优质无烟煤基地。

全区预测资源可靠级296.32亿t,可能级318.49亿t,推断级111.14亿t。埋深浅于1000m的预测资源量208.98亿t,其中可靠级117.55亿t。

6.渭北含煤区

位于渭河北岸,关中平原东北部。东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含煤区南端的山西乡宁煤产地相邻,南部及西部分别至嵯峨山、将军山、尧山、露井一线与嵯峨山—凤凰山一线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底界露头线,北至太原组埋深-1300m标高。含煤区东西长200km,南北宽30~55km,含煤面积8010.6km2。地跨韩城、澄城、合阳、白水、蒲城、洛川、黄陇、宜川、宜君、铜川、黄陵、旬邑等12个市(县)。地理坐标:东经107°55'~109°35',北纬39°45'~36°05'。渭北含煤区即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自东而西分为韩城、澄合、蒲白、铜川等4个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

19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105.57亿t,可能级113.05亿t,推断级194.63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102.08亿t,其中可靠级89.91亿t。

7.黄陇含煤区

位于陕西中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北起陕甘边界,南至中侏罗世延安组剥蚀露头线,东至葫芦河,西止陇县峡口,地跨黄陵、旬邑、彬县、永寿、麟游、凤翔、千阳、陇县等县,地理坐标:东经106°35'~109°15',北纬34°46'~35°05'。黄陇含煤区即黄陇煤田,自东而西有黄陵、焦坪、旬耀、彬长、永陇5个矿区、煤产地,含煤面积5230.5km2。

含煤地层为中侏罗世延安组,煤类多为中低灰、低硫、低磷长焰煤、不粘煤与弱粘煤。

10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40.64亿t,可能级27.70亿t,推断级30.36亿t。埋深1000m以浅预测资源量68.34亿t,其中可靠级40.64亿t。

(二)鄂尔多斯煤矿区分布状况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煤炭开采区主要分布黄土高原的陕西韩城—铜川—彬长—黄陵等渭北煤矿区、陕西神府及内蒙古东胜煤矿区,甘肃的平凉华亭煤矿区,宁夏的灵武、石嘴山、石炭井煤矿区,内蒙古乌达、乌海、包头石拐煤矿区等。其中侏罗纪煤矿区主要分布在陕北的焦坪、彬长、黄陵、神北、新民、榆神矿区和蒙西的东胜矿区,这些矿区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煤层埋藏浅且稳定,构造简单,是我国21世纪前期主要煤炭开发区。

(三)鄂尔多斯煤炭资源开发状况

该区煤炭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盆地所跨五省区均不同程度地对区内煤炭进行了开发利用,煤炭产能超过200万t/a的主要煤矿区有6个,宁夏的石炭井产能589万t/a,乌达289万t/a和石嘴山270万t/a陕西的铜川521万t/a,韩城365万t/a。盆地内陕西省的煤炭企业有70多个,但一半以上为小型煤矿。2000年煤炭产量达3156万t。甘肃省的陇东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目前开发利用的煤田主要有华亭县华亭煤田和崇信—华亭县安口新窑煤田。两个煤田2002年产量达823万t。宁夏位于盆地的煤炭企业100多个,以小型矿山为主,占90%以上。2002年煤炭产量达到1531万t。在内蒙古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内的大中型企业共有40家,2001年产量达3671万t(李新玉,2005)。

二、石油资源开发现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富含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及砂岩型铀矿的大型综合能源盆地。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t,其中可采储量约24亿t,探明程度仅20%天然气总资源量10.70万亿m3,探明储量1.18亿万m3,拥有苏里格、乌审旗、靖边、榆林4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世界级大气田。

(一)勘探历程

盆地的石油勘探历史悠久,陕北的延长油矿是我国发现最早并投入开发的油田。从1907年延长县钻探的我国大陆第一口石油陆井(延1井)算起,石油勘探历经95年的漫长岁月,可分为6个发展阶段。

1.初始勘探阶段(1907~1949年)

这一阶段长达42年之久,经历了清末官办(1907~1911年)、中美合办(1914~1919年)、民国官办(1932~1934年)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办矿4个时期。许多中外地质学家对盆地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但工作零星,主要限于陕北浅油层分布区,累计钻探浅井52口,进尺1.2994万m,采油6035t。

2.区域勘探阶段(1950~196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陕甘宁地区的石油勘探十分重视,着眼全盆地,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组建94个地质队/年,68个物探队/年(含地震、重磁力、电法、大地电流),对全盆地进行区域地质、物探普查、详查及细测。1954年完钻的郎9井钻入二叠系石千峰组423m,井深2646m,延长组钻遇168m厚的含油层。1955年完钻的延伸1井钻入奥陶系306m,建立了盆地东部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通过以上工作,基本查明了盆地轮廓、地层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盆地周缘发现265个局部构造,404处地面油苗,对盆地含油远景的认识取得很大进展。1959年首次在马家滩构造延长组第二段钻遇长8油层,初产原油0.507m3/d1960年李庄子构造延安组延5油层获工业油流,实现了盆地西部找油的突破。

3.盆地西缘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61~1969年)

60年代,石油勘探的重点由三叠系转移到侏罗系,有构造油藏为勘探目标,在灵武、盐池、定边地区发现了一批新油田。

1965年,在李庄子构造发现了延6~8新油层,李探8,15两口井分别获日产19m3,20m3的工业油流,开创了盆地石油勘探的新局面。

1966年,位于马家滩构造的马探5井第一次采用压裂改造工艺,获得工业油流,为改造延长组低渗透油层,提高单井产量开辟了新途径。

1967~1969年进一步向南发展,1967年于家梁构造获得油流1968年发现马坊、大水坑两个油田,1969年发现王家场、大东两个油田。

此外,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在盆地腹地的庆阳、华池、吴旗地区钻探庆参井、镇参井、华参井、志参井、吴参井也见到好的含油显示,其中,庆参1井延长组油层经压裂改造,日产油3.1t。发现新的含油领域。

4.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勘探阶段(1970~1979年)

1970年石油部在盆地南部部署18口区域探井,庆阳、华池、吴旗地区4000km2范围钻探的9口井,均发现油层,6口井获工业油流,展示了盆地南部石油勘探的良好前景。

为了全面加快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步伐,1970年9月,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长庆石油勘探指挥部,在盆地南部10万km2范围内,以陇东、灵盐、陕北3个地区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石油会战,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分区歼灭”的部署原则,先后组建离了区域侦察、围歼马岭、扩大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原、钻探两河、进军定边等战役,完钻石油探井1252口,进尺198.3万m,520口获工业油流,探井成功率41.5%,建立了侏罗系成藏模式。探明或控制马岭、城壕、华池、南梁、吴旗、直罗、下寺湾、东红庄、红井子、马坊、大水坑、李庄子、马家滩、摆宴井14个油田。发现元城、油房庄、王洼子等26个新油藏。新增含油面积483.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71万t,为年产130万t奠定了基础。

5.盆地东部三叠系三角洲油藏勘探阶段(1980~1994年)

三叠系延长组的勘探从科技攻关入手,通过对延长组沉积体系、砂体分布、储层演化及石油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东探三角洲,西探水下扇”的战略方针,首先对安塞三角洲进行整体解剖,用5年时间,投资7100万元人民币,钻井126口,发现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坪桥、谭家营5个含油区块,连同侏罗系新增含油面积206km2,探明地质储量1.0561亿t,可采储量2122.7万t,成为盆地第一个亿吨级大油田。连同其他地区,15年累计含油面积409.8km2,探明地质储量2.0923亿t

6.开拓进取,石油勘探大发展阶段(1995~2005年)

7年来,石油勘探按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商业储量为目标,立足三叠系,兼探侏罗系立足全盆地,主攻陕北”的发展战略,大打勘探进攻仗和科技攻坚战,陕北及陇东的石油勘探都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含油面积1411.9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0356亿t,7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占历年探明石油储量的70%,是盆地石油储量增长的最快时期,为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创造了条件。

其中,陕北地区的勘探以三角洲成藏理论为指导,探明靖安大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335亿t,成为盆地第二个亿吨级大油田。安塞油田的二次勘探硕果累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1050亿t,相当于以往探明储量的2倍。陇东地区发现西峰、南梁油田午6井区、镇北等新油田华池等老油田的含油面积进一步扩大,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西峰油田的发现,开创了特低渗透油层勘探的新局面。

(二)开发历程

1.初始阶段(1907~1969年)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的历史悠久。从1907年延1井获工业油流、发现延长油田算起至1949年,石油开发虽经过清末石油官场(1907~1913年)、民国实业厅、资源委员会(1914~193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1935~1949年)3个时期,但都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小、不正规,产量小,42年间累计采油仅6035t。正规的石油开发始于1953年延长油田的开发,采用100m井距的井网,裸眼完井后,以爆炸含油段为增产措施,月产量10t以上。1954年投入开发的永坪油田埋藏浅、物性差,含水高,埋深仅200~500m,采用50~100m井距,裸眼完井,初期井均日产油0.096t。

2.起步阶段(1970~1979年)

1970年李庄子油田的开发及1973年马岭油田的开发,拉开了盆地石油现代化开发的帷幕。马岭油田的开发,采用压裂投产、早期注水、抽油开采的新工艺,原油产量稳定增长,鄂尔多斯盆地原油产量由1971年的7万t,上升到1979年的113万t,突破了百万吨大关。

3.稳定阶段(1980~1990年)

80年代,盆地的原油产量处于稳定发展期。1980年,原油产量上升为141万t,其后虽有华池、元城、油房庄、樊家川等油田投入开发,增产幅度不大,盆地的原油产量稳定在(160~180)万t之间。

4.大发展阶段(1991~2005年)

90年代,随着安塞、靖安等油田的投产,鄂尔多斯盆地原油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年迈上新台阶,1991年超过200万t,1996年超过300万t,1997年达到476万t,2001年达到836万t,2002年突破千万吨,截至2004年达到1326万t(图3-1)。

(三)开发程度

截至2005年底,鄂尔多斯盆地共发现安塞、靖安、马岭、华池等47个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720.3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453亿t,可采储量2.40131亿t。40个油田投入开发,动用地质储量7.695214亿t,可采储量1.58217亿t,剩余地质储量5.757791亿t,可采储量8826.71万t,采油井总数19039口,采油开发总数16344口,注水井总数2306口,注水开发井数2981口,累计生产原油7223.188万t。

图3-1 鄂尔多斯盆地历年石油产量直方图

(四)石油开采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原石油工业部“多层次开发”政策指导下,随着安塞以北油区勘探成功,鄂尔多斯盆地原油开采范围迅速扩大,产量逐年递增,其中延安市原油年产量已达近200万t。

1.开发层次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长庆油田、延长油矿管理局和县区石油钻采公司(在陕北地区存在)3个层次并举共同开发的格局。其中,除长庆油田采用原油集中输运、污水集中处理回注外,其他几乎全部采用单井或集中排污的方式。延长油矿管理局所属油井集中输运,在选油站脱水,脱出的含油废水经简单隔油处理外排。县区石油钻采公司由于其开发商来源复杂,不易统一作业规程,绝大多数采用非常简陋、落后的脱水技术,脱出水含油浓度很高。

石油开发管理混乱最严重的地区是陕北延安榆林地区。该区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混乱,部分县级政府违法越权发放石油开采证,因而形成了除国有长庆石油勘探开发局和延长油矿外,还有以各种形式名义挂靠在延长油矿名下的各县钻采公司及个体采油者,陕北地区已成为全国唯一有民采从事石油开采的地区。不同企业的石油采收率见表3-1。

表3-1 陕北地区不同企业石油采收率表

从表3-1可见,长庆油田公司与延长油田同在同一地区开采低渗透石油,由于民采开发的规模小,开采技术水平低,其石油平均采收率为8%。长庆油田公司一次采收率是20.5%,通过注水驱油等工艺技术后二次采油累计采收率可达30%,即地方及个体采收率仅相当于长庆油田公司总采收率的26.67%,换言之,造成了73.33%的资源无法获取,造成了宝贵的石油资源浪费与破坏。

2.油田渗透率低、面积大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开采侏罗系延长统和三叠系延长统两个含油层系,均属世界罕见的超低渗透油田,平均渗透率只有0.49mD。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油井单井产量较低,油井采出油含水率波动范围大,并且随开采时间的延续,采出油含水率呈增加趋势。另外,油田面积大,油井分散在各个河谷、沟岔、山峁,造成石油类污染范围广、难以治理。

3.水土流失严重,非点源污染普遍存在

鄂尔多斯盆地采油区属黄土高原的丘俊沟壑区,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石油类非点源污染对该地区水环境将造成严重的污染。

威武的衬衫
舒适的长颈鹿
2025-08-01 01:01:34
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煤炭储量是指煤炭的储存量。一是将煤视作均一物质来处理。长期以来,在应用的煤质检测指标和以此将炼焦煤分类,并以此作为经验配煤的基础。其优点是检测简单而迅速,并因长期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缺点是出现问题时难以解说,也不易找出正确原因和合适措施,故再提高一步有困难;

另一种方法是从别的学科移植过来的煤岩学,其概念符合炼焦煤客观实际,并在作一些针对性工作后,再在煤焦领域应用,均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种针对性工作难度大,而且已形成的基础工作又十分费时,难以随同生产三班按时出结果。这就是这新旧两种不同概念形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闪闪的鱼
失眠的秀发
2025-08-01 01:01:34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

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

的主要能源。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13.9亿吨,

2003年为16.0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

19.60亿吨,2005年达到21亿吨,仍不能完全满足

需求[1_2]。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

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

*文章编号:1003—3033(2006)05—0042—05;收稿日期:2006—02—10;修稿日期:2006—04—12

万方数据

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3·

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安全生

产形势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

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

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的72.8%~89.6%

(2002--2005年);

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

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

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例如: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

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2004年11月28 Et发

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

2005年2月14 El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

事故,死亡214人;2005年11月27 El发生在七台河

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3-51。

3)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

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先进采煤国

家的差距很大。

20(K卜_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

6~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

低。如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

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

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

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蚓6。

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

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

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煤矿必

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

5)实际上,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

及许多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

足,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

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等。

3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

安全生产的因素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

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

层,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地质构造复杂,

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

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

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

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

变,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

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

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造成瓦斯

事故。

中国的煤矿都是瓦斯矿,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

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

之最,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

吨,甚至超过万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

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煤层的赋存条件相

对简单,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所采取的措

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在目前

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

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只能是自主开发与

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

出矿井的安全生产。

2)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是主

观因素。

长期以来,煤矿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技术水平不

高,要求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长期以来,

技术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产业技术人才匮乏,劳

动效率低。把“千军万马”的队伍放在高度危险的作

业环境中劳动,因而一旦出现瓦斯(煤尘)爆炸、矿井

火灾等事故时,容易导致损失惨重,甚至全矿毁灭的

现象。

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煤矿,实现了高

度机械化,井下工作人员少,全矿的巷道布局简洁,

巷道面积大,风流通畅,一旦发生灾变时,易于撤离,

可能造成伤亡人员较少。另外,在煤矿井下工作的

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危险源,一旦出现违章

作业(有意或者无意),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

以对高危行业,应最大可能实现机械化,尽量减少

人员。

例如:澳大利亚2003年煤矿死亡人数为0,优于

其他行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实现了高

度机械化,井下作业人员少;

2006年1月2日美国东部西弗吉尼亚州阿普舒

尔县萨戈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仅死亡12人,也是得

益于井下作业人员少【8J8。

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仅靠“千军万马”低技

能、低素质的矿工劳动,造成的事故风险是极大的,

万方数据

·44·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Oaina Safety Science Jcxmml

第16卷

2006芷

安全生产的观点,在社会上长期未能得到共识。为

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将煤矿列入高危行业,给予必

要的投入,建立煤矿行业准入制度,甚至在新矿井设

计时,就应当要求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有时则相反,既为了满足地方扩

大就业面的要求,甚至降低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

产效率,造成资金被工资占用,无力更新设备和提高

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

3)大多数煤矿技术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

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难以适应高危环境的要求

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由于煤矿劳动生产率低,全行业的工资收入差,

在全国二十几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而且工作危

险、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这就

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

人才缺口多,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一线人才少”的

现象。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为例,2001--2003年,流失的

高级工程师就达162人;四川省连续6年没有进

一个学采矿的大学毕业生。其导致的结果是:一方

面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安全技术装

备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煤大平煤矿的

“10·20”瓦斯突出引发的瓦斯爆炸事故为例,一280

水平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流逆行到上水平运输大

巷,多处瓦斯浓度监测仪超限报警,预示着全矿处于

瓦斯爆炸一触即发,面临毁灭的边缘时,竟然在

31分钟内没有采取切断电源的措施,致使架线电机

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起瓦斯爆炸,造成死亡

148人的特别重大事故。

对于广大的煤矿职工来说,安全文化素质更是

—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煤炭生产

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应当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

从事该项工作,才能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

面。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工资较其他行业低、作

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现状,加上

当前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就很难招收到

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因此,就只能招收农

民工,而且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采用安全知识和

技能水平低下的劳动者,在这种高危环境中作业,产

生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4)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技术装备不足是客观存

在的现实。

煤矿矿井的寿命多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建

井初期,矿井的生产系统还是比较好的,但随着开采

深度加大,范围延伸扩展,瓦斯涌出量增多,地应力

和瓦斯压力增大,危险程度急剧增长,原有的矿井生

产系统就难以适应要求,而又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来

改建生产系统。也就是说,很多煤矿只能维持简单

再生产,前几年困难时,甚至发不出工资。长期以来

安全投入少,装备差,有的矿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

安全装备还在用,抗灾能力差,所以不产生事故则

已,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大事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和投入,矿

井安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还有许多矿

井的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这也是当前存在的安全

隐患。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改

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5)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完善也是客观存在

的事实。

在笔者的印象中,税制改革时,统一采用17%

的增值税,由于煤炭属于初级产品,不同于机电产

品,没有副加值,是原料产品,现行税制显然是不适

用的,所以税率下调了三四个百分点,笔者认为还不

够,应当进一步下调税率。

另外,为了保护国有资源和减少资源开采所造

成的污染,笔者认为对煤炭应征收资源费和环境保

护费以补偿国家的投入,收费的标准应根据自然地

理环境、煤质的优劣程度和煤矿开采体制(国有、集

体和个体)而不同,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

公平原则和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对高瓦斯矿井应当

将减少的税费投入到安全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中去。

瓦斯实际上又是资源,通过瓦斯抽放不仅可以

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

利用率,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因此,为了鼓励矿井瓦

斯抽放工作,建议:抽放瓦斯利用的收入应减免税

收,且鼓励瓦斯发电和开发新的瓦斯利用途径(尤其

是低浓度瓦斯的合理利用),使高瓦斯矿井有积极性

千方百计地提高瓦斯抽放量和利用量。既提高了矿

井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瓦斯

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炭的21倍)t9],同时,还

增加了资源的回收率,真正实现煤和气的共采。

6)对事故后的处理未能充分体现惩前毖后的

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长期以来,在处理瓦斯爆炸等大型恶性事故时,

一方面对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深感痛

心,觉得应严惩有关责任人,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

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矿井自然条件困难,生

万方数据

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5·

产系统不完善,安全设施不足,人员素质差,既有当

事人的责任,也有领导和客观环境的原因。笔者对

矿工有发至内心的同情和忧虑,觉得在煤矿工作工

资低,环境恶劣,能下井上班,坚持工作,就算不易

了。希望对他尊重、关爱和保护,创造安全生产的条

件,否则,就更没有人干这一行了。

虽然,近几年煤矿领导人工资待遇有较大提高,

情况有所变化,但是,许多煤矿的领导是一年四季都

在矿上坚持工作(除了外出开会),每天工作十多个

小时,无节假日,时刻还担心井下出事,连晚上睡觉

都不安宁。因此,从所付出的劳动和其他行业相比,

也不算高。

4建议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尽管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重大事

故时有发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也并不是一无是

处。其有利条件是:有经验丰富、政治文化素质高的

各级领导;有经过数十年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有建

国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技术队伍;有经过多次修订

的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规程规

定;有专业化的煤矿安全研究机构和有关的大专院

校;许多大的煤矿企业还有自己的瓦斯防治机构等

..应该说做到控制瓦斯事故的频发是完全可能实

现的。

特别是我国有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神华煤

矿,也有在高瓦斯和突出危险条件下、多年来实现安

全高产的淮南和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等所获得的技

术及管理经验。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对搞好煤

矿安全生产,都是可贵的。为了扭转当前煤矿安全

生产的状况,笔者建议,应主要采取如下对策和

措施。

4.1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

素质,减少入的不安全行为

1)将最近几次大的瓦斯事故做成vCD光盘,分

发到全国所有的瓦斯矿井,说明事故产生的原因,分

析有关的责任,措施的不足之处,事故的教训,以敲

响警钟。在瓦斯矿井要做到人人皆知,像抗非典那

样,深入人心,关心瓦斯灾害防治,做到了解安全规

程,执行安全规程的模范。尤其是应当使煤矿职工

了解其所工作范围内所存在的危险源,知道危险出

现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具备解决相关危险的能力,

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

2)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负责人更应当

进行技术培训并实行上岗证制度,宣讲近年来的灾

害事故的实例,经验和教训,以提高一线领导人员的

素质和水平,提高他们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

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

3)对地矿学科的艰苦专业,国家给予奖学金,

并和学生签订毕业后在煤矿企业工作年限的协议,

同时,提高在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建立煤矿

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

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

4.2加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

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

党和政府历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十分重

视,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

规程”等,安全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煤炭开

采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国有重点煤矿

中,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比例达到了60%左右。但

是,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产生这些事故

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煤层瓦斯富集条件的复杂性,地

下作业诱发的采动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

动场的3场互动性,矿井瓦斯动力灾害的突发性,巷

道网络化体系中发生的瓦斯爆炸传播过程的流动

场、温度场和化学场的耦合性,增加了探索瓦斯动力

灾害事故机理及防治技术的难度。特别是近十多年

来,开采深度的加大和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

开采条件更趋复杂,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

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因此,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特别是应当针对

当前开采条件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

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安全装备的研制,以便为建立本

质安全化的矿井生产系统奠定基础。

2)对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议应

当成立瓦斯防治小组或研究所,通过与高等院校和

专职科研单位的合作,测定矿井采掘范围内煤层的

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煤的强度、煤层瓦斯含量等

技术参数,查明矿井有关区域的瓦斯危险程度,解

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预测预报在采掘过

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对高危矿井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通风系

统和设备,装备瓦斯抽放系统、监测设备,矿井防灾

救护系统等安全设施和装备,以改善安全生产的环

境,提高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

万方数据

·46·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aina Safety Science Jc.aml

第16卷

2006焦

4.3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采取

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

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既有资源赋存条件差和容易

诱发事故的一面,同时又拥有相对丰富的瓦斯资源。

国家应当对其制定特殊的政策:

减少对高瓦斯矿,特别是突出矿井的税收额度,

将少收的税款补助至矿井对安全的投入中去,以改

善矿井的安全条件;

鼓励其进行瓦斯抽放和开发利用瓦斯,并且在

开发利用瓦斯的过程中应减免税收,鼓励瓦斯发电,

其所发的电可并网运行,不得限制和歧视。

5结论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笔者通过对我国煤矿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有以下

两点结论:

1)近年来,煤矿行业事故多发是由多方面因素

造成的,其中包括: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

变,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煤矿从业

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工作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

求,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不到位以及国家对煤矿

的税制不够合理等。

2)为了解决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其中包括:加强宣传

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人的

不安全行为,要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

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加

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本质安全

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

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10]。

而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

注和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更有效

地推动我国煤矿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快乐的未来
听话的砖头
2025-08-01 01:01:34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

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

的主要能源。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13.9亿吨,

2003年为16.0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

19.60亿吨,2005年达到21亿吨,仍不能完全满足

需求[1_2]。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

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

*文章编号:1003—3033(2006)05—0042—05;收稿日期:2006—02—10;修稿日期:2006—04—12

万方数据

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3·

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安全生

产形势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

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

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的72.8%~89.6%

(2002--2005年);

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

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

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例如: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

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2004年11月28 Et发

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

2005年2月14 El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

事故,死亡214人;2005年11月27 El发生在七台河

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3-51。

3)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

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先进采煤国

家的差距很大。

20(K卜_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

6~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

低。如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

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

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

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蚓6。

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

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

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煤矿必

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

5)实际上,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

及许多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

足,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

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等。

3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

安全生产的因素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

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

层,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地质构造复杂,

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

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

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

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

变,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

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

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造成瓦斯

事故。

中国的煤矿都是瓦斯矿,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

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

之最,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

吨,甚至超过万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

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煤层的赋存条件相

对简单,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所采取的措

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在目前

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

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只能是自主开发与

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

出矿井的安全生产。

2)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是主

观因素。

长期以来,煤矿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技术水平不

高,要求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长期以来,

技术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产业技术人才匮乏,劳

动效率低。把“千军万马”的队伍放在高度危险的作

业环境中劳动,因而一旦出现瓦斯(煤尘)爆炸、矿井

火灾等事故时,容易导致损失惨重,甚至全矿毁灭的

现象。

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煤矿,实现了高

度机械化,井下工作人员少,全矿的巷道布局简洁,

巷道面积大,风流通畅,一旦发生灾变时,易于撤离,

可能造成伤亡人员较少。另外,在煤矿井下工作的

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危险源,一旦出现违章

作业(有意或者无意),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

以对高危行业,应最大可能实现机械化,尽量减少

人员。

例如:澳大利亚2003年煤矿死亡人数为0,优于

其他行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实现了高

度机械化,井下作业人员少;

2006年1月2日美国东部西弗吉尼亚州阿普舒

尔县萨戈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仅死亡12人,也是得

益于井下作业人员少【8J8。

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仅靠“千军万马”低技

能、低素质的矿工劳动,造成的事故风险是极大的,

万方数据

·44·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Oaina Safety Science Jcxmml

第16卷

2006芷

安全生产的观点,在社会上长期未能得到共识。为

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将煤矿列入高危行业,给予必

要的投入,建立煤矿行业准入制度,甚至在新矿井设

计时,就应当要求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有时则相反,既为了满足地方扩

大就业面的要求,甚至降低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

产效率,造成资金被工资占用,无力更新设备和提高

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

3)大多数煤矿技术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

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难以适应高危环境的要求

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由于煤矿劳动生产率低,全行业的工资收入差,

在全国二十几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而且工作危

险、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这就

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

人才缺口多,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一线人才少”的

现象。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为例,2001--2003年,流失的

高级工程师就达162人;四川省连续6年没有进

一个学采矿的大学毕业生。其导致的结果是:一方

面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安全技术装

备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煤大平煤矿的

“10·20”瓦斯突出引发的瓦斯爆炸事故为例,一280

水平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流逆行到上水平运输大

巷,多处瓦斯浓度监测仪超限报警,预示着全矿处于

瓦斯爆炸一触即发,面临毁灭的边缘时,竟然在

31分钟内没有采取切断电源的措施,致使架线电机

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起瓦斯爆炸,造成死亡

148人的特别重大事故。

对于广大的煤矿职工来说,安全文化素质更是

—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煤炭生产

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应当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

从事该项工作,才能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

面。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工资较其他行业低、作

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现状,加上

当前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就很难招收到

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因此,就只能招收农

民工,而且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采用安全知识和

技能水平低下的劳动者,在这种高危环境中作业,产

生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4)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技术装备不足是客观存

在的现实。

煤矿矿井的寿命多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建

井初期,矿井的生产系统还是比较好的,但随着开采

深度加大,范围延伸扩展,瓦斯涌出量增多,地应力

和瓦斯压力增大,危险程度急剧增长,原有的矿井生

产系统就难以适应要求,而又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来

改建生产系统。也就是说,很多煤矿只能维持简单

再生产,前几年困难时,甚至发不出工资。长期以来

安全投入少,装备差,有的矿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

安全装备还在用,抗灾能力差,所以不产生事故则

已,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大事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和投入,矿

井安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还有许多矿

井的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这也是当前存在的安全

隐患。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改

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5)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完善也是客观存在

的事实。

在笔者的印象中,税制改革时,统一采用17%

的增值税,由于煤炭属于初级产品,不同于机电产

品,没有副加值,是原料产品,现行税制显然是不适

用的,所以税率下调了三四个百分点,笔者认为还不

够,应当进一步下调税率。

另外,为了保护国有资源和减少资源开采所造

成的污染,笔者认为对煤炭应征收资源费和环境保

护费以补偿国家的投入,收费的标准应根据自然地

理环境、煤质的优劣程度和煤矿开采体制(国有、集

体和个体)而不同,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

公平原则和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对高瓦斯矿井应当

将减少的税费投入到安全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中去。

瓦斯实际上又是资源,通过瓦斯抽放不仅可以

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

利用率,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因此,为了鼓励矿井瓦

斯抽放工作,建议:抽放瓦斯利用的收入应减免税

收,且鼓励瓦斯发电和开发新的瓦斯利用途径(尤其

是低浓度瓦斯的合理利用),使高瓦斯矿井有积极性

千方百计地提高瓦斯抽放量和利用量。既提高了矿

井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瓦斯

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炭的21倍)t9],同时,还

增加了资源的回收率,真正实现煤和气的共采。

6)对事故后的处理未能充分体现惩前毖后的

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长期以来,在处理瓦斯爆炸等大型恶性事故时,

一方面对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深感痛

心,觉得应严惩有关责任人,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

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矿井自然条件困难,生

万方数据

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5·

产系统不完善,安全设施不足,人员素质差,既有当

事人的责任,也有领导和客观环境的原因。笔者对

矿工有发至内心的同情和忧虑,觉得在煤矿工作工

资低,环境恶劣,能下井上班,坚持工作,就算不易

了。希望对他尊重、关爱和保护,创造安全生产的条

件,否则,就更没有人干这一行了。

虽然,近几年煤矿领导人工资待遇有较大提高,

情况有所变化,但是,许多煤矿的领导是一年四季都

在矿上坚持工作(除了外出开会),每天工作十多个

小时,无节假日,时刻还担心井下出事,连晚上睡觉

都不安宁。因此,从所付出的劳动和其他行业相比,

也不算高。

4建议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尽管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重大事

故时有发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也并不是一无是

处。其有利条件是:有经验丰富、政治文化素质高的

各级领导;有经过数十年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有建

国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技术队伍;有经过多次修订

的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规程规

定;有专业化的煤矿安全研究机构和有关的大专院

校;许多大的煤矿企业还有自己的瓦斯防治机构等

..应该说做到控制瓦斯事故的频发是完全可能实

现的。

特别是我国有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神华煤

矿,也有在高瓦斯和突出危险条件下、多年来实现安

全高产的淮南和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等所获得的技

术及管理经验。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对搞好煤

矿安全生产,都是可贵的。为了扭转当前煤矿安全

生产的状况,笔者建议,应主要采取如下对策和

措施。

4.1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

素质,减少入的不安全行为

1)将最近几次大的瓦斯事故做成vCD光盘,分

发到全国所有的瓦斯矿井,说明事故产生的原因,分

析有关的责任,措施的不足之处,事故的教训,以敲

响警钟。在瓦斯矿井要做到人人皆知,像抗非典那

样,深入人心,关心瓦斯灾害防治,做到了解安全规

程,执行安全规程的模范。尤其是应当使煤矿职工

了解其所工作范围内所存在的危险源,知道危险出

现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具备解决相关危险的能力,

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

2)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负责人更应当

进行技术培训并实行上岗证制度,宣讲近年来的灾

害事故的实例,经验和教训,以提高一线领导人员的

素质和水平,提高他们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

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

3)对地矿学科的艰苦专业,国家给予奖学金,

并和学生签订毕业后在煤矿企业工作年限的协议,

同时,提高在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建立煤矿

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

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

4.2加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

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

党和政府历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十分重

视,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

规程”等,安全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煤炭开

采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国有重点煤矿

中,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比例达到了60%左右。但

是,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产生这些事故

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煤层瓦斯富集条件的复杂性,地

下作业诱发的采动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

动场的3场互动性,矿井瓦斯动力灾害的突发性,巷

道网络化体系中发生的瓦斯爆炸传播过程的流动

场、温度场和化学场的耦合性,增加了探索瓦斯动力

灾害事故机理及防治技术的难度。特别是近十多年

来,开采深度的加大和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

开采条件更趋复杂,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

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因此,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特别是应当针对

当前开采条件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

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安全装备的研制,以便为建立本

质安全化的矿井生产系统奠定基础。

2)对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议应

当成立瓦斯防治小组或研究所,通过与高等院校和

专职科研单位的合作,测定矿井采掘范围内煤层的

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煤的强度、煤层瓦斯含量等

技术参数,查明矿井有关区域的瓦斯危险程度,解

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预测预报在采掘过

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对高危矿井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通风系

统和设备,装备瓦斯抽放系统、监测设备,矿井防灾

救护系统等安全设施和装备,以改善安全生产的环

境,提高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

万方数据

·46·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aina Safety Science Jc.aml

第16卷

2006焦

4.3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采取

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

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既有资源赋存条件差和容易

诱发事故的一面,同时又拥有相对丰富的瓦斯资源。

国家应当对其制定特殊的政策:

减少对高瓦斯矿,特别是突出矿井的税收额度,

将少收的税款补助至矿井对安全的投入中去,以改

善矿井的安全条件;

鼓励其进行瓦斯抽放和开发利用瓦斯,并且在

开发利用瓦斯的过程中应减免税收,鼓励瓦斯发电,

其所发的电可并网运行,不得限制和歧视。

5结论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笔者通过对我国煤矿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有以下

两点结论:

1)近年来,煤矿行业事故多发是由多方面因素

造成的,其中包括: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

变,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煤矿从业

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工作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

求,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不到位以及国家对煤矿

的税制不够合理等。

2)为了解决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其中包括:加强宣传

和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人的

不安全行为,要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

度,改善其工作环境,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加

强科研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本质安全

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

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健康发展[10]。

而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

注和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更有效

地推动我国煤矿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忧虑的丝袜
友好的金毛
2025-08-01 01:01:34
市场供大于求,煤炭黄金十年时(2002年-2012年)很多大型煤矿引入了大型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出煤效率也提高了,加上国家对煤炭资源整合,巨无霸煤炭企业越来越多,而市场增长速度却没有生产速度大,加上国家经济放缓,国际经济低迷,以及进口煤炭价格的冲击,国内煤炭价格才一路走低。一句话,还是供求关系决定煤炭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