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核动力工程》的网站和投稿方式(在线、邮箱)

单身的棉花糖
单薄的往事
2023-01-01 05:37:54

《核动力工程》的网站和投稿方式(在线、邮箱)

最佳答案
正直的枫叶
难过的小蘑菇
2025-07-31 04:47:47

《核动力工程》通信地址:成都436信箱32分箱邮箱:610041

联系电话:028-85903890,85903893

E-mail:jnpe@npic.ac.cn

一般通过邮箱投稿,杂志社没有专门的主页。

最新回答
彩色的彩虹
个性的世界
2025-07-31 04:47:47

具体网址:http://www.npic.ac.cn/st1-kwjs-kwjs.shtml

总站:http://www.npic.ac.cn/index.php(需点下面的“刊物介绍”)

具体介绍如下: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中国核能动力学会《核动力工程》编辑部

国内刊号:CN 51-1158/TL

国际刊号:ISSN 0258-0926

邮发代号:62-178

定价:30元/期

《核动力工程》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核能动 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 、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 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

主要栏目:

安全与控制

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

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

结构与力学

热工与水力

设备设计与制造

运行与维护

获奖介绍:

2011年全国能源类优秀期刊二等奖;

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一等奖(含社科类);

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奖;

1995年四川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5年四川省首届优秀期刊奖(含社科类);

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1992年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

1991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二等奖;

1991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收录与索引:

《核动力工程》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

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收录进《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核科技文摘》、《动力机械文摘》、《 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

投稿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该刊相关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投稿前建议先电话咨询。

如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谢谢!

冷傲的宝贝
高挑的猎豹
2025-07-31 04:47:47
1. 汽轮机旁路系统设计

彭领新 文献来自: 电力建设 2000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不同型式的汽轮机 ,其旁路系统的容量和功能应不尽相同 ,故本文着重论述不同启动方式的汽轮机如何确定其旁路系统的容量和功能 ,以使价格较昂贵的旁路系统能充分发挥作用。1 汽机旁路系统的功能1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汽轮机转子合成应力公式

安江英,卞双,周兰欣,张保衡 文献来自: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98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关键词汽轮机转子应力热应力集中系数中图分类号TK262引言汽轮机转子的工作条件及受力情况相当复杂,转子上除了热应力外,还存在各种机械应力。由于在高温高压工质中高速旋转,转子承受由于叶片和叶轮及转子自重产生的离心应力,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汽轮机叶片叶型测量综述

陈非凡,强锡富 文献来自: 航空计测技术 1995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叶片的加工量约占整个汽轮机1/3,在整个汽轮机事故中,由于叶片的质量所引起的故障也占1/3[’:。所以,叶片的质量是整台汽轮机质量的保证。叶片的形状误差对二次流损耗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直接影响着汽轮机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正是叶片型线的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核电站汽轮机数学模型

于达仁,阎志刚,楼安平,汪洪滨 文献来自: 核动力工程 1999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在饱和蒸汽汽轮机中,工质的湿度比较大,而且在逐级膨胀做功过程中,湿度进一步增大。所以在汽轮机的通流部分表面与腔室、汽水分离再热器和回热抽气管道中均覆盖着厚约几十微米的水膜,在个别处,水膜的厚度可达几百微米。水膜中所包含的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600MW汽轮机转子疲劳寿命计算

武新华,荆建平,夏松波,刘占生,张欣,符东明 文献来自: 汽轮机技术 1999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0前言汽轮机转子的寿命预测和寿命管理不仅对调峰机组有巨大意义,对承担基本负荷、中间负荷的机组也有实用价值,因为这些机组同样有如何经济合理地运行和有计划地消耗转子寿命,确?... 2疲劳寿命分析600MW汽轮机转子材料为30Cr1MoV,本文的疲劳寿命计算采用低周疲劳寿命曲线Δεt=0.0031025(2Nf)-0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汽轮机转子热应力自适应模型研究

黄仙,杨昆,张保衡 文献来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8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关键词汽轮机转子热应力在线监控1引言目前国内外对于汽轮机转子热应力的在线监控,均离不开相应的数学模型。然而,影响转子热应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蒸汽温升率以外还有蒸汽对转子体的放热系数、转子材料的导热率、导温系数、弹性模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汽轮机旁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杨冬,陈听宽,侯书海,毕勤成,杨仲明,李永兴 文献来自: 中国电力 1998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汽轮机旁路系统允许锅炉与汽轮机独立运行,缩短了启动时间,并且保证锅炉所有受热面包括再热器在启动过程或汽轮机甩负荷时得到充分冷却。具备安全阀功能的100%容量高压旁路系统与容量为60%~70%的低压旁路系统配合,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电站汽轮机叶片疲劳断裂失效综述

王江洪,齐琰,苏辉,李劲松 文献来自: 汽轮机技术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0前言由于汽轮机叶片疲劳断裂而引起的电站事故比较常见,约占整个火力电厂运行事故的三分之一。每台汽轮机都拥有许多叶片,只要一只叶片断裂就可能导致整个机组的严重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因此,分析叶片的疲劳断裂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大型汽轮机的模块化仿真建模

苏明,翁史烈 文献来自: 系统仿真学报 1998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大型汽轮机的模块化仿真建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苏明翁史烈摘要根据对汽轮机这类热力系统部件特点和工质流动网络特征的分析,在EASY5仿真支撑环境下,建立了大型汽轮机系统的模块化仿真模型。实践表明所采用的系统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冷艳的手链
娇气的大树
2025-07-31 04:47:47
在写作科学的论文过程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参考文献,能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刘文帅. 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2] 梁周昌. 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赵婧. 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 文化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 反思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5]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赵瑶瑶. 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祝露.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3

[9]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0]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11] 莫雷主编. 教育 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2] 冯忠良等着.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3] 杨治良,罗承初 编写.心理学问答[M].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6

[14] 江桂苹.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15] 张春燕. 初中数学 专业英语 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6] 张云. focus on 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7] 潘婧.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8] 李玉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9] 卫晓丽. 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0] 王萍. 高中英语小班化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赵荣生. 车辆核材料检测装置的研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3(00)

[2] 王国华,陈敬贤,梁梁.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10)

[3] 陈合权,魏莲芳.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4] 张旺勋,龚时雨,李康伟.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仿真策略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09)

[5] 魏莲芳. 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6] 潘科,王洪德,石剑云. 多级可拓评价 方法 在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 2011(05)

[7] 吕海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鲍君忠. 面向综合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孙爱军. 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10] 郭熹. 基于风险熵模型的安防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邬长城.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12] 孙亚华,李式巨,李彬.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量化评估[J]. 核动力工程. 2009(01)

[13] 陈志华.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4] 魏莲芳,陈志华. 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2005(04)

[15] 徐哲,贾子君.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研制系统性能风险评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4)

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董保良,张国辉,李鑫,李晓燕,杨新旺. 基于信息熵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 电子世界. 2013(15)

[2] 孙国强. 浅谈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使用与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5)

[3] 李爱民.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4)

[4] 王赐江.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报告 . 2013(01)

[5] 冯文林,帅娟,姚红,邓波,魏莲芳,汪小林,冯荣. 四川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01)

[6] 李林. 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J]. 新视野. 2013(01)

[7] 徐田坤,梁青槐,任星辰.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地铁750V牵引供电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06)

[8] 黄毅峰. 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征象考察与调控路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 苗强,张文良,宗波,步立新,尹洪河,方忻.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法研究工作进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10] 王华安. 大安防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2)

[11] 何穆. 某大学图书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 建筑电气. 2013(05)

[12] 张苏. 司法中的量刑分析与操作--以石柏魁故宫盗窃案为例[J]. 中国检察官. 2013(10)

[13] 杜治国,赵兴涛,李培岳. 美国安全管理专业解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14] 唐海. 个性化概念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5] 杜治国,赵兴涛,李锦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模型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猜你喜欢:

1. 什么可以作为参考文献

2.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4. 高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6. 历史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舒心的寒风
满意的高山
2025-07-31 04:47:47

华北电力大学是211大学,不是985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中国电力高校联盟、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发起单位,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程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业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动力工程全范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发电厂实践教育中心(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电网实践教育中心(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

重点学科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自定) [9]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电力科学与工程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2961人,有专职教师180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有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7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一校两地(北京、保定)三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

院系专业

学校下设14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设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7个学科门类。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

合作交流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设立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拓展内容:

985大学一般是指985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教育计划,包含39所顶尖大学。

985高校名单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无限的可乐
轻松的睫毛
2025-07-31 04:47:47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学报

包装工程

爆破

爆炸与冲击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医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表面技术

冰川冻土

兵工学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病毒学报

波谱学杂志

玻璃钢/复合材料

材料保护

材料导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测绘科学

测绘通报

测绘学报

测井技术

测控技术

茶叶科学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肠外与肠内营养

沉积学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传感技术学报

传感器与微系统

船舶工程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磁性材料及器件

催化学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豆科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气科学

弹道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淡水渔业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低温工程

低温物理学报

低温与超导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球学报

地球与环境

地学前缘

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

地震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论评

地质通报

地质学报

地质与勘探

地质找矿论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纪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电池

电镀与环保

电镀与涂饰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技术学报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路与系统学报

电气传动

电网技术

电源技术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毒理学杂志

锻压技术

发光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纺织学报

飞行力学

非金属矿

分析测试学报

分析化学

分析科学学报

分析试验室

分析仪器

分子催化

分子科学学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粉末冶金技术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辐射防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复合材料学报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区地理

干旱区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钢铁

钢铁研究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学报

高技术通讯

高校地质学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辑

高压物理学报

高原气象

给水排水

工程地质学报

工程勘察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设计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

工程图学学报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与管理

工业建筑

工业水处理

工业微生物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公共管理学报

公路交通科技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古地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评论

管理世界

管理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技术

光谱实验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散射学报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研究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广东医学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植物

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学报

贵金属

贵州农业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土资源遥感

果树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渔业

海洋与湖沼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航空学报

航天控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化学

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核科学与工程

核农学报

黑龙江农业科学

红外技术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北农业科学

湖泊科学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湖南农业科学

华北农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化工环保

化工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化工学报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化学进展

化学世界

化学试剂

化学通报

化学学报

化学研究与应用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健康杂志

会计研究

火工品

火力与指挥控制

火灾科学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传动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科学与技术

机械强度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与研究

基础医学与临床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激光技术

激光生物学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极地研究

计量学报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计算机系统应用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数学

计算物理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检验医学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苏医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解剖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金融研究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经济数学

精细化工

精细石油化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菌物学报

科技导报(北京)

科学通报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管理

空间结构

空间科学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矿床地质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冶工程

昆虫分类学报

昆虫学报

昆虫知识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离子交换与吸附

理化检验. B, 化学分册

力学季刊

力学进展

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光学学报

辽宁农业科学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流体机械

麦类作物学报

煤炭学报

煤炭转化

煤田地质与勘探

棉纺织技术

棉花学报

免疫学杂志

模糊系统与数学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膜科学与技术

摩擦学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开管理评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泥沙研究

农药学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气象

气象科学

气象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桥梁建设

轻金属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情报科学

情报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热带作物学报

热加工工艺

热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人类工效学

人类学学报

日用化学工业

软件学报

色谱

山地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上海环境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天文台年刊

上海医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

生态科学

生态学报

生态学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加工过程

生物数学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信息学

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声学技术

声学学报

湿地科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石油钻采工艺

时间频率学报

时珍国医国药

实验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世界林业研究

兽类学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理统计与管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进展

数学年刊. A辑

数学物理学报

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

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学杂志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水产学报

水处理技术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研究

水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动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塑料

塑料工业

塑性工程学报

台湾海峡

太阳能学报

炭素技术

探测与控制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天文研究与技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铁道学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涂料工业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土壤

土壤通报

土壤学报

推进技术

微波学报

微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计算机信息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微特电机

微体古生物学报

卫生研究

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植物学研究

物理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学报

物理学进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物探与化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地震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稀土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管理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

细胞生物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现代地质

现代化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雷达

现代免疫学

现代制造工程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学报

心血管病学进展

新疆地质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石油地质

新型炭材料

信号处理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信息与控制

畜牧兽医学报

循证医学

压电与声光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亚热带植物科学

岩矿测试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石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岩性油气藏

研究与发展管理

盐湖研究

眼科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信息

遥感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药学服务与研究

药学学报

冶金分析

液晶与显示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仪器仪表学报

遗传

印染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应用概率统计

应用光学

应用化工

应用化学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激光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应用气象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学报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营养学报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油田化学

铀矿地质

有机化学

有色金属

渔业科学进展

宇航材料工艺

宇航计测技术

宇航学报

玉米科学

预测

园艺学报

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植物研究

运筹学学报

运筹与管理

杂交水稻

灾害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业学报

针刺研究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诊断病理学杂志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学通报

植物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制冷学报

制造技术与机床

制造业自动化

质谱学报

中草药

中成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地震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航海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学. A辑, 数学

中国科学. B辑, 化学

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 E辑, 信息科学

中国科学. 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软科学

中国沙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塑料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国陶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烟草学报

中国岩溶

中国药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脂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国造船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针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文信息学报

中药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医杂志

肿瘤

肿瘤防治研究

种子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铸造

资源科学

自动化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作物学报

作物杂志

友好的飞鸟
感性的大船
2025-07-31 04:47:47

南洋公学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89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钟天纬于当日发布启示,先开蒙馆三塾,将来待经费许可,再开设六塾,将学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学堂。9月得到盛宣怀批准,由电报总局拨助常年经费洋1000元办学。盛宣怀在上海乘船去江宁府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禀明,拟在上海捐购基地筹款开办新式学堂——南洋公学及银行、铁路、纺织等事宜。

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

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创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

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

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且于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

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坚持培养交通实业专才的宗旨不变。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

1919年7月,侯绍裘成立南洋义务学校。 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 上海解放后,交大师生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之中。学校在华东教育部领导下,明确交大是理、工、管理类大学,其任务是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2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由10个系、1个专修科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3大类、7个系;开办工农速中和工农调干生班、开展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改革,走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道路。

1953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55年,交通大学迁往西安。

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现址成立。

1957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961年2月6日,中央决定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同时受教育部及上海市委领导。

1970年2月15日,学校划归第六机械部领导。

1982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达通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上海交通大学移交给教育部领导,实行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

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

1984年6月10日,上海交大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

1996年,学校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9年7月,进入985工程;同年9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庆祝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成立大会。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 截至2014年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2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8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智库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筹)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薄膜与微细技术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筹)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格尔)

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 其它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电工及电子实验中心、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水下工程实验室、涡轮机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动力装置试验室、热工及热力工程试验室、制冷工程试验室、核动力工程试验室、图像工程试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中心试验室、工业电气自动化试验室 、自动控制理论试验室、通信试验室、信号处理和微波技术试验室、无线电技术试验室、微电子电路与系统试验室、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室、惯性技术与测试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精密仪器试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能源工程系实验中心、电机实验室、高电压技术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上海交大—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及电子技术实验中心、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 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获颁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746项 。 重大成果 2003年,交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单载波移动接收”,取得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高码率移动接收的技术突破。 2010年,王振义院士因在血液病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原位复合自生增强Ti基复合材料、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全氟离子膜关键技术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医学基因组学研究获突破”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主持研究的“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以及参与研究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共同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学术论文 2013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2年度SCI收录论文数4147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2003-201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23655篇、171550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表现不俗”论文1041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在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发文达到409篇,居全国高校第四;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国际合著论文753篇,居全国高校第三;4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内科技论文数7650篇,国内被引34028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2012年SSCI和A&HCI收录论文231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三。 学术期刊 上海交大主办有30余种中外文学术期刊,其中《Nano-Micro Letters》杂志为sci收录期刊 ,《上海交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及(英文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工业工程与管理》四刊于2010年被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科技期刊检索数据库的英国INSPEC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上海交大《系统管理学报》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两种期刊入选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 期刊一览Nano-Micro Letters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欧洲评论》《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系统管理学报上海管理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交大法学国际高等教育中国金融评论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械设计与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模具技术传动技术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微型电脑应用科技英语学习海洋工程振动与冲击噪声与振动控制铸造工程·造型材料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力学季刊教育传播与技术学校体育科研肿瘤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34万册,期刊5000余种,电子期刊5.47万种,电子图书252.23万种,学位论文249.65万种,电子数据库384个,此外,多媒体资源馆藏总量达14.1TB。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IFLA)成员馆,并与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交通、材料、机电、能源、信息、管理及农业等学科领域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同时紧跟学校学科发展政策,加大力度进行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的建设,努力成为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等职责,同时,是具有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双重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还是全国首个设在图书馆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踏实的鲜花
漂亮的小蜜蜂
2025-07-31 04:47:47
相对比较好中的EI期刊

随着会议的组织越来越乱,很多朋友在寻找相对比较好中的SCI和EI期刊.自从DCDIS和LNCS被踢出SCI后,特别好中的SCI基本没有了.所以要发SCI期刊,文章还是确实要有点东西的.

而EI收录的期刊里,有些是比较容易发的.

Academy Publisher(http://www.academypublisher.com/index.html)出版的五种计算机相关EI期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JCM, ISSN 1796-2021)

Journal of Computers (JCP, ISSN 1796-203X)

Journal of Multimedia (JMM, ISSN 1796-2048)

Journal of Networks (JNW, ISSN 1796-2056)

Journal of Software (JSW, ISSN 1796-217X)

这五种期刊基本成了会议组织者赚钱的工具.以Journal of Computers为例,09年到目前为止出了11期,其中7期是Special Issue.每一期文章数量在8-16篇之间.每篇文章要求8-12页.

还有两个经常为会议服务的EI期刊: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这两个期刊,有时候你交了钱说没收到.有时候出本Special Issue能有近千页.好在,只要发了,就能EI.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本人不建议研友发这些好中的EI期刊.如果文章真有东西,就去发SCI.如果为了快点毕业,可以适当灌水.

故意的乌冬面
傻傻的蛋挞
2025-07-31 04:47:47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

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

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志俭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

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

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

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孙中宁

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

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

【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

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

【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

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