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倡导低碳生活的?
低碳行动于2007年4月首先在英国发起,至今仍是英国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行动, 目前,该行动已在澳洲和美国展开,在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也已开始。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个人“低碳生活方式”。 内容: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万历丁巳(1617年)刻本《金瓶梅词话》开卷就是欣欣子序,欣欣子序第一句话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显然,《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是郡望,“笑笑生”是作者。所以该序最后一句话是“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
“笑笑生”只是笔名,究为何人呢?该本欣欣子序后接着有一篇廿公《金瓶梅跋》,廿公跋第一句话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就是说,“笑笑生”是明嘉靖间“一巨公”、“大名士”。
“一巨公”也好,“大名士”也罢,仍无真实姓名。这就为后人留下研讨《金瓶梅》作者的充分余地。《金瓶梅》作者成为《金瓶梅》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其广有影响者为:
一、王世贞说。明屠本�《山林经济籍》与《万历野获编》最早透露出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信息。宋起凤撰于康熙12年的《稗说》与清初的《〈玉娇梨〉缘起》均指实为王世贞。其后清人陈陈相因,推波助澜,一时形成非王世贞莫属的舆论。此说20世纪30年代遭到鲁迅、吴晗、郑振铎等人的严重打击。1979年朱星重倡此说,并列举出十条理由:(一)王世贞是“嘉靖间大名士”;(二)他能写小说,另有小说传世;(三)他有能力个人完成宏篇巨制;(四)他有完成大作的足够时间;(五)他是大官僚,所以能写出官场大场面;(六)《金瓶梅》中的地名与王世贞经历相合;(七)他崇信佛道,正是《金瓶梅》所宣扬;(八)他好色醉酒,具有写作《金瓶梅》的情怀;(九)他祖籍山东,又做官山东,具有运用山东方言的条件;(十)他知识面广,能写出《金瓶梅》这样的百科全书。黄霖、徐朔方、赵景深等撰文商榷,此说重又混入诸说林立的迷茫之中。许建平《金学考论》、霍现俊《〈金瓶梅〉发微》再次举起此说大旗,从外证、内证两方面,重新全面予以论证,许建平甚至认为“21世纪《金瓶梅》研究应从王世贞研究作为新的突破口和起点”。
二、贾三近说。这是20世纪新时期《金瓶梅》作者新人第一说。倡论者为张远芬。其《金瓶梅新证》提出十条证据:(一)兰陵是山东峄县,贾三近是峄县人;(二)他有资格被称为“嘉靖间大名士”;(三)小说的成书年代与贾三近的生活时代正相契合;(四)他是正三品大官,其阅历足可创作《金瓶梅》;(五)小说中有大量峄县、北京、华北方言,贾三近分别在这些地区居住过;(六)小说中有几篇高水平奏章,贾三近正精于此道;(七)小说中有些人物事件类似贾三近;(八)小说多有戏曲描写,贾三近有此生活积累;(九)他曾十年在家闲居,有创作的时间保证;(十)他写过小说。
三、屠隆说。黄霖首倡。他发表了一组八篇文章,提出七条依据:(一)小说第56回的《哀头巾诗》、《祭头巾文》,出自《开卷一笑》,作者即屠隆;(二)小说有不少浙江方言,与屠隆籍贯相合;(三)他祖籍武进,古称兰陵;(四)他潜心佛道,与小说主旨一致;(五)他以“淫纵”罢官,坚持写作“淫雅杂阵”,其情欲观正是小说的思想倾向;(六)他具备创作《金瓶梅》的生活基础与文学素养;(七)他与刘承禧、王世贞关系密切,此两人均有《金瓶梅》抄本全稿,当为屠隆所赠。
四、李开先说。此说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的一条脚注,是存疑的语气,1979年重印时便把“李开先的可能性较大”一句删除。据说这一条脚注系吴晓铃所加。吴晓铃1982年6月在美国发表《金瓶梅作者新考》讲演时重申此说。徐朔方因为是“集体累积说”的创始人,所以他主张李开先是《金瓶梅》的写定者。徐朔方的根据是:(一)李开先符合《金瓶梅》作者的基本条件,如为山东人,历任京官,创作有戏曲多种,其《词谑》、《诗禅》表明他对市井文学的爱好和修养,乃“嘉靖八子”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嘉靖间大名士”等;(二)《金瓶梅》本身证明了其与李开先关系密切,如第七十回〔正宫·端正好〕套曲五支,出自李开先《宝剑记》第五十出原文等;(三)《金瓶梅》与《宝剑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日下翠(日)《金瓶梅作者考证》支持此说,并提出四点新见:(一)李开先的院本集《一笑散》,其命名词意与感觉均与“笑笑生”相似;(二)李开先的生日是八月二十八日,西门庆的生日是七月二十八日;(三)《宝剑记》使替身(侍女锦儿)死去,而主要人物(林冲之妻)继续发展故事,这种手法与《金瓶梅》同出一辙;(四)西门庆形象不统一,具有二重性格,原因是有李开先的“自我投影”。后来卜键觅踪章城,访书南都,发现《李氏族谱》,著成《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一书,从《宝剑记》与《金瓶梅》、李开先与西门庆、清河寓意、兰陵意旨等诸多内证,以及个人素质、作文风格、交游类群等一些资质,集此说为大成。
五、徐渭说。最早透露这一信息的是明袁中道《游居柿录》。1939年阿瑟·戴维·韦利(英)在英译本《金瓶梅》的导言中首次提出,却闹了一个音近而误、张冠李戴的笑话。不期60年后,潘承玉《金瓶梅新证》却完成了此说剥茧抽丝、瓜熟蒂落般较为全面的论证。该书首先通过对小说中佛、道教描写的分析,把《金瓶梅》的作者定位为“一位生平跨嘉、隆、万三朝,而主要活动在嘉靖朝的人物”。接着“指出小说作者同时又是资料丰赡的戏曲学者、技巧纯熟的戏曲作家、素养全面的画家与擅长应用文写作的幕客”;“作者应该有边关甚或御敌的生活阅历”,“具有较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御敌卫国意识”;“作者有强烈的方言俗语爱好”;“作者必有以上各方言区(按指绍兴、山东、北京、苏州、山西、福建、广东等)的生活经验”;“有著书藏名于谜的爱好”。并通过《〈金瓶梅〉地理原型考》、《〈金瓶梅〉中的绍兴酒及其他绍兴风物》、《〈金瓶梅〉中的绍兴民俗》、《〈金瓶梅〉中的绍兴方言》等考证,“证明小说作者必为绍兴人”。然后逐一论证“徐渭符合《金瓶梅》作者的一切条件”。潘承玉还把小说诸谜如“廿公”、“徐姓官员”、“清河县”、“兰陵”、“笑笑生”等破解为“浙东绍兴府山阴县徐渭”,归结到“绍兴老儒说”。潘承玉还考索了《金瓶梅》的抄本,认为董其昌是流传线索中的中心人物,而陶望龄是传递抄本的关键人物,而“陶望龄手上的《金瓶梅》来自徐渭,而且极可能就是徐渭的原稿”。潘承玉还做有《金瓶梅文本与徐渭文字相关性比较》,“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徐渭文字是徐渭所写,《词话》也是徐渭所写”。他进而论证“绍兴士人与严嵩”、“沈练与严嵩父子”、“徐渭与沈练”,在《缘何泄愤为谁冤》一节中,认为“徐渭因感于乡风并激于沈练的死而写《金瓶梅》,而他握以行文的这支笔,则同时饱蘸了他一生的全部不幸”。严格地说,潘承玉才是徐渭说的创立者。
六、王稚登说。鲁歌、马征提议。他们提出十三条根据:(一)他最先有《金瓶梅》抄本;(二)他是古称“兰陵”的武进人;(三)他对屠隆不满,因选其《哀头巾诗》、《祭头巾文》入小说,以示讥刺;(四)小说中的诗歌曲与王稚登所辑《吴骚集》相似;(五)王稚登《全德记》中某些内容、用语与《金瓶梅》相似;(六)他的诗文与小说诗文一脉相通;(七)王稚登熟悉小说中的一系列方言;(八)他与小说均有中原正统观;(九)他符合“嘉靖间大名士”;(十)他是王世贞的门客,故以小说为王世贞之父报仇;(十一)小说中王招室一家是王稚登家“豪族”丑类之再现;(十二)小说三次引用他感触深刻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十三)小说反映的作者模样正与他的情况若相符节。
此外还有汤显祖说、冯梦龙说、李先芳说、沈德符说、李渔说、赵南星说、卢楠说、李贽说、冯维敏说、谢榛说、贾梦龙说、薛应旗说、臧晋叔说、金圣叹说、田艺蘅说、王采说、唐寅说、李攀龙说、萧鸣凤说、胡忠说、丁惟宁说等,不一而足。
尽管《金瓶梅》作者候选人名单越来越长,而且如黄霖关于屠隆说,卜键关于李开先说,鲁歌、马征关于王稚登说,许建平、霍现俊关于王世贞说,潘承玉关于徐渭说等,在当今《金瓶梅》研究成果中可以并称五大说,但平心而论,尚没有一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简称物化探所)作为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担负着我国地学领域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与勘查地球化学(化探)两大学科的研究开发及推动相关技术进步的任务,形成了拥有电磁场精细勘查、弹性波场勘查、位场勘查、地下物探、航空物探、物探数据处理、应用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填图、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油气物化探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勘查研究等物化探技术方法的国家级科研技术创新基地。
2009年承担各类科研地调项目99项,年度经费共计977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及专项项目(课题)27项,经费2794万元;地质调查项目38项,经费3704万元;省级财政专项5项,经费2826万元;所长基金29项,经费450万。
所长兼党委书记韩子夜(中)、副所长徐刚峰(右二)、副所长胡平(左二)、副所长徐龙强(右一)、副所长史长义(左一)
2009年重要科技进展及科研成果
航空电法测量技术应用及新技术研发均取得重要进展:“863”重大计划课题“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研制”成功实现了磁矩达到50万A·m2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发射机研制,高灵敏度宽带三分量感应线圈传感器、实时宽带高精度数据采集收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成果。以国产Y12IV型飞机作为时间域固定翼航空电磁系统的运载平台的飞机改装方案通过风洞试验。
采用频率域航电仪与航磁、航空放射性测量仪集成的航空物探综合站首次完成了省部合作项目“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1:5万航空物探综合站勘查”项目,实现了24万km2大面积、区域性地球物理测量,查明了测区电磁场、磁场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区内主要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识别技术,进行了航空视电阻率岩性构造填图,为该区进一步普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圈定了有明确找矿意义的179处基岩导体异常,重点解剖6处,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
由3架Y1211型飞机组成的机队,搭载着物化探所航空物探室研制的HDY—402型三频航空物探(电磁放)综合站,在石家庄中核集团标准源上进行航空伽玛能谱仪静态及动态标定。
实现了瞬变电磁测量结果的动态可视化三维解释:在“863”计划探索导向类课题“复杂地电条件下瞬变电磁三维异常特征反演”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复杂地电条件下瞬变电磁三维有限差分法正演数值模拟,解决了正演三维模型可视化输入输出、计算速度慢、边界效应影响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瞬变电磁场与三维地质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可视化,研制了动态可视化地下三维瞬变电磁场程序模块,为形象地描述地下瞬变电磁场不同衰减时间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瞬变电磁法的机理及扩散过程,理解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图示工具;实现了定源回线瞬变电磁三维异常特征反演,为瞬变电磁实测数据的三维处理和解释最终走向实用化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法技术。
物化探技术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初见成效:青海木里地区物化探勘查实验研究表明,应用物化探综合技术可以圈定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区带(块)。化探异常可以指示水合物物质来源,圈定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物探方法可以进一步圈定水合物有利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实验结果还表明,木里地区水合物除煤型气来源外,还有原油伴生气来源,因此木里地区既要关注天然气水合物,也要关注油气资源,应进行综合能源调查与评价。
青海木里工作照
“矿产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完成了CSAMT法技术规程的起草:在广泛征求国内相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广泛收集研究地矿、石油、煤炭等行业现有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了CSAMT法国内外最新发展与实用性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确定了CSAMT法的作业流程、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检查与评价标准及相关附录。该规程内容齐全、层次清晰、格式规范、编制基础扎实、依据充分;各项指标合理、要求具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规范电性CSAMT法的地质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中蒙边界填图项目野外工作照
在中蒙跨界区域圈出大型矿靶区32处:“中蒙边界地区地球化学块体编图”项目制订了针对中蒙边界荒漠戈壁区和草原区的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标准,为双方开展联合地球化学编图和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完成中蒙接壤地区31万km2的1:100万69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结合1:20万区域化探数据编制了中蒙边界100万平方公里1:100万和1:20万地球化学图,建立了大型矿地球化学预测标志。预测银多金属大型矿靶区31处,斑岩型铜金矿靶区1处;首次制作出世界最大的白云鄂博稀土矿地球化学图,并新发现大规模稀土元素异常2处。
钻天山示范区靶区优选结果示意图
“隐伏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异常结构和定位预测方法研究”项目成果:为在我国东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方法技术,拓展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的思路。对九—瑞成矿带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Cu多金属矿的成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在成矿远景区内优选出了找矿靶区。筛选出用于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Cu多金属矿勘查的地球化学新指标,包括分散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化学组分等。兼顾矿化过程中富集和贫化作用两类元素地球化学信息的需要,建议土壤测量样品加工采用水筛方式,粒级确定为—20~+150目。总结归纳出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Cu多金属矿矿致异常结构规律。在钻天山示范区I号异常地段同时出现富集和贫化两类元素异常,是有进一步工作意义的找矿靶区。以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及异常结构规律为基础,提出了隐伏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Cu多金属矿预测定位方法技术。
“内蒙古自治区白乃庙巴彦呼舒高石山等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物化探新方法查证”成果:通过1:25000地质调查,了解了白乃庙、高吉高尔-海力敏、罕达盖林场工区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分布特征,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提供了依据。通过1:25000相位激电测量、岩屑测量,总结了工作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圈定视相位异常19处、化探多元素组合异常10处。优选重点物化探综合异常进行了1:10000地质简测、相位激电测量、岩屑测量,进一步了解了异常特征和地质成矿条件。提出找矿靶区5处(罕达盖林场工区3处、高吉高尔工区2处)。其中罕达盖林场工区东北部以Mo为主的多金属异常,有的样品Mo含量已达边界品位,钻探结果证实该异常是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的显示。根据罕达盖林场工区ZK0002钻孔原生晕测量结果,对多种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除Fe、Cu外,该区Mo也是一种重要的成矿元素。提出了适用于半干旱草原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及定位预测的综合物化探方法技术组合。
罕达盖林场工区Mo异常
“矿产勘查中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新指标及其应用研究”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同位素、硫(碲)、稀土元素等指标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信息。发生贫化的元素与发生富集的元素在地球化学勘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综合利用元素的富集和贫化规律构建异常结构模型,是实现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指标定量化的基础。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大兴安岭中北段异常成矿前景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技术,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和方法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对促进学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方法技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列标准物质研制成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列标准物质包括15个水系沉积物、12个土壤、10个生物样品,共计37种。这些标准物质从我国地质调查的需求出发,研制了为广大地质分析实验室广泛接受的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GSD1-8,补充了中国西部干旱荒漠区,中国东北森林沼泽区、滩涂等不同景观、不同性质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基本涵盖了中国主要景观区和主要土壤类型。研制的10个生物样品使物化探所的生物标准物质数量达到35种,涵盖了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与主要生物类型。水系沉积物与土壤样品定值元素达72种,生物样品定值元素达59种,定值元素多、定值精度高,能满足矿产勘查、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动植物检疫、农业与环境调查等领域的需求。
标准物质候选物采样点位示意图
“覆盖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完善与标准建立”成果:提出细粒级样品是在干旱荒漠戈壁覆盖区进行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的有效采样介质。初步建立了荒漠戈壁覆盖区准平原化过程中元素的分散模型,了解了深部含矿信息在地表的富集层位、富集粒度和赋存状态,发现深部含矿信息富集在垂直剖面顶部的弱胶结层细粒级粘土和铁锰氧化物膜中,剖面底部靠近矿体的风化层。研制了针对荒漠戈壁覆盖区4个金属活动态分析的内部标准样,初步给出了50余种元素的全量、一步提取和四步提取的内部参考值。在干旱荒漠戈壁区进行了浅钻取样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了浅覆盖区浅钻化探取样的可行性。编写了《干旱荒漠戈壁覆盖区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操作规范(草案)》。在黄土覆盖区、冲积物覆盖区进行了地气捕集剂实验的空白控制、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捕集剂的地气实验以及地气元素组分特征方面的研究,发现地气中成矿元素Cu、Pb、Zn、Ni等元素含量最高,地气方法最适合用于覆盖区寻找多金属矿床。
干旱荒漠区野外采样工作照
干旱荒漠戈壁覆盖区浅钻地球化学取样工作照
“吉林省农田生态系统区域地球化学评价”项目研究成果简介:“吉林省农田生态系统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系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实施的“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吉林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的子项目。经过4年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对吉林省农田区有毒有害与有益营养元素的自然来源与人为来源进行了追踪,建立起元素生物有效量与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模型;通过定量关系模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研究区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整体评价。吉林省农田区有毒有害与有益营养元素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生产的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为绿色食品。但蔬菜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现象普遍。农作物中重金属来源甄别研究结果显示:农作物中有相当一部分重金属并不是来自于土壤,而可能主要是来自大气。吉林省农田生态系统安全性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目前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但研究区中东部土壤酸化严重,有32%面积的土壤已基本丧失酸缓冲能力,有34%面积的土壤酸缓冲能力已较弱,迫切需要防止土壤酸化加剧。
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物中As含量分布图
中国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评价标准研究:“中国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评价标准研究”是“中国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与成果集成”项目的工作内容之一。本项目查清了以山西、江苏、湖南/浙江、黑龙江/吉林为代表的4个研究区内17项元素指标的累积程度和累积途径,并针对元素的存在形态特点确定了用于多种元素活性组分研究的提取剂AB-DTPA。通过对根系土元素含量与农作物籽实中元素含量间相关性的研究,确定了当农作物中出现元素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时,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量的临界值,构建了各研究区土壤元素生态效应评价的定量标准体系及安全和预警指标,为其他景观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研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研究区土壤中有效氮与全氮含量关系图
珠江水系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项目通过珠江水系北江、东江、流溪河、潭江及西江(广东省境内河段)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水悬浮物,河水、底泥、沉积柱、流域内主要地层岩体等样品地系统采集与分析,查明了元素在底泥—悬浮物—河水中的分布与分配特征,以及丰水期、枯水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区域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元素组合、稀土配分等特征显示,水系中重金属等元素含量与汇水域地球化学背景、矿床分布及矿产开发等人类活动污染有关;沉积柱、重矿物组合、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河流中重金属等元素主要为自然成因,但已叠加有人为污染;结合径流量资料,计算了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每年输送进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的元素通量,以及珠江水系输送入海中的元素通量。该项成果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土壤中重金属异常元素的成因来源研究、珠江口近岸浅海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珠江水系丰水期悬浮物态Cd浓度分布
珠江水系丰水期水溶态Cd浓度分布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低碳族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编辑本段]低碳生活从细节开始
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注:产生、使用和消费这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任官平还指出,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编辑本段]走进低碳生活 大众需破解三大困惑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笔者在众多城市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门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有三大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 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些市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 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接受采访时,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些文件让笔者看,这些文件都是利用废纸背面打印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一些空白稍微多一点的纸张做成便签纸,充分利用决不浪费。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崔树民说。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困惑三: 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笔者采访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专家则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笔者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反映,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太原、保定等城市通过制订实施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有效引导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仅不能当"甩手掌柜",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
[编辑本段]低碳生活-措施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热时可用电扇或扇子。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编辑本段]低碳生活-时尚生活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6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后马上开电风扇。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9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洗衣机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也就是说,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计算,脱水率可达55%。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
微波炉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尽可能使用“高火”。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计算机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对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VISTA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燃气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用电都能省下来。即将过期的香水,可喷洒在塞入枕头的干燥花里、洗衣服的水中和拖过的地板上。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开车节能: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多用电邮,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多植树。
多乘公交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坚持小习惯
少搭乘1次电梯,就减少0.218kg的碳排放量
少开冷气1小时,就减少0.621kg的碳排放量
少吹电扇1小时,就减少0.045kg的碳排放量
少看电视1小时,就减少0.096kg的碳排放量
少用灯泡1小时,就减少0.041kg的碳排放量
少开车1公里,就减少0.22kg的碳排放量
少吃1次快餐,就减少0.48kg的碳排放量
少烧1kg纸钱,就减少1.46kg的碳排放量
少丢1kg垃圾,就减少2.06kg的碳排放量
少吃1kg牛肉,就减少13kg的碳排放量
省一度电,就减少0.638kg的碳排放量
省一吨水,就减少0.194kg的碳排放量
省一度天然气,就减少2.1kg的碳排放量
如果一天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可以每天减少21.173kg的碳排放量
如果全中国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减少29642200000kg的碳排放量,约合3x10^6吨
如果全世界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减少1058650000000kg的碳排放量,约合1.1x10^8吨
[编辑本段]低碳家居生活,从装修先着手
“低碳”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的概念,所有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都可以统称为低碳,包括工业生产上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汽车的节能。低碳生活对于家居来讲,也能尽量节约能源,减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简约大方最利于节能
近几年来,简约的设计风格渐渐成为家庭装修中的主导风格。而简约的风格恰恰就是家装节能中最为合理的关键因素,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只要设计考虑周全,简约的风格是很适宜现代装修,特别是年轻人的装修来使用的。而且这样的设计风格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装修当中的材料浪费问题。通透的设计如今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在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浪费。
色彩回归环保自然
以前的家总是千篇一律的白色,随化工产业的发展,家居的颜色越来越多。其实色彩的运用也是关系到节能的,过多使用大红、绿色、紫色等深色系其实就会浪费能源。
特别是高温时节,由于深色的涂料比较吸热,大面积设计使用在家庭装修墙面中,白天吸收大量的热能,晚上使用空调会增加居室的能量消耗。
绿色建材筑就低碳生活
在装修过程中,其实可以更多在一些不注重牢度的“地带”使用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尽量少用粘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而在一些设计上也可以考虑放弃,比如绝大多数家庭只是偶尔使用的射灯和灯带,其实是造价不菲的设计,很可能成为一大浪费。完全可以通过材质对比、色彩搭配等各种手段,替代射灯和灯带。
此外,搬新居时,能继续使用的家具尽量不换。多使用竹制、藤制的家具,这些材料可再生性强,也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