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有哪些

冷酷的金鱼
任性的柚子
2023-01-01 04:52:49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有哪些?

最佳答案
安详的绿茶
温暖的早晨
2025-07-28 17:00:17

1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2京杭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

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

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

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

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

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为适应我国现代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

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3钱塘江海塘

钱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费用,已无可考。唐及北宋时期修筑北岸海塘,据明代严宽在《海宁水利图志·序》载:“皆以数郡财力,始克有济。”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阴县溃塘,是由朝廷调拨钱米。后即购买没收的园、田设庄,按年收租息作为海塘的岁修经费。临安府龙山一带海塘的岁修经费,是按户按年摊派石、草若干。嘉熙年间(1237~1240),将临安府沿江淤复耕地的税额拨作修塘经费。咸淳年间(1265~1274),修筑海盐海塘需费较多,除发县仓米粮外,并有知县、县民捐款。

元泰定年间(1324~1327),抢修北岸海塘盐官州一段,除征工外,还用钞79.4万余锭,粮4.63万余石,系奏报朝廷支拨。南岸修筑百沥海塘,劝民捐输粮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盐、平湖一带兴办大工程,都动用苏、松等9府财力,及至成化年间(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有用杭州竹木税、各项罚款、赎罪款等。以后专设海盐海塘岁修款,每年在嘉兴府属7县摊派银3500~7000两,当年如若支用有余,则结转至下一年。万历年间(1573~1619),海宁、平湖亦按例分别筹集银300两与600两。但万历三年风潮毁塘,历年积储不敷工用,于是将“藩司兵饷”、“驿传嬴金”及“他郡赎谷款”等拨充海塘工费。明末由于财政支绌,北岸海塘的修筑,竟至预征钱、粮和依靠各级官吏的捐款。南岸海塘的修筑工费,多向受益田亩派征,亦有府、县拨发仓粮。萧绍海塘还有动用赎罪款、罚金和由知县、县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兴建三江闸时,萧山县曾帮工帮费,以后萧山辖境内西江、北海两塘的修筑,凡需费较多时,山阴、会稽两县均予协济,但承担份额,各时期不尽相同。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袭不改。

清初,修筑北岸海塘,除“额编塘工银”外,还有官、绅捐款,按亩捐米,并将各项罚款、追缴虚报款等作为筑塘工费。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银既废”,各府协济的规定亦复取消,经奏准凡士民愿意捐款作为海塘工程经费,则允许入国子监为监生,当时简称捐监。雍正二年(1724),奉旨动用正项钱粮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许“捐官”,以其所得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历即位,认为捐资得官之法,于吏治无益,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由正项钱粮拨支。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除由正项钱粮支拨外,还调拨盐务引费、盐课公费、各项罚款、查抄款以及盐商和官员的捐款。其中四十九年为修筑范公塘石塘,盐商一次所捐即达白银60万两。五十一年开始,还先后将海塘经费的余存款、藩库借支银等借与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为海塘岁修经费。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盐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库借支,然后随额征“地漕等项”时带征(浚)河费,以6年为期归还借款。道光时恢复“捐官”制度,按田亩的田赋分年摊征钱塘江塘工银。同治、光绪、宣统时期(1862~1911),在兵燹之后,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而修复坍溃各塘,又急不容缓,经多方筹划,竭力罗致经费,来源有九:一在海宁等县征收米捐,专济海塘工用。二为支拨厘金和在征收茶捐、丝捐、(盐)纲捐、茧捐时,各加征塘工附捐。三为调拨盐课引费。四为调拨江、浙两关关税。五为停解闽省军饷转拨。六为江苏省协济。七为职衔捐纳。八为殷富捐输。九为公帑发商生息。太平军在浙江时,海宁州海塘坍溃,忠王李秀成要各县筹集修塘经费,为此各有关县乡官曾筹缴白银8000余两。

南岸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是向受益田亩摊征为主。清初,山阴、会稽两县曾有值塘田制,即将近塘的田划称江田,专护海塘,不参与县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时,始向县内其他田亩摊征工、银。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历曾下谕绍兴府属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应修工程时,概于公项内动支,停止按亩派钱之例,但未能贯彻始终。三十年以后,萧绍海塘的修筑经费,除上述受益田亩摊征外,还有动支盐引费、厘金、契牙杂税专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绅和盐商的捐款等。清代修筑百沥海塘的经费,除无厘金和契牙杂税专款两项来源外,均同萧绍海塘。道光三十年(1850)以后的捐资筑塘,以松厦连氏最多。

最新回答
漂亮的小鸽子
爱听歌的皮带
2025-07-28 17:00:17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工程,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质疑,在很多工程没有结束之前,他们都觉得中国是天方夜谭,不自量力,按照中国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这些事情。但是中国依然非常的倔强,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让诸多国家对中国改观和敬佩!

而我们中国反而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建设“天上河”,这个工程就是著名的天河工程。

实施这个工程的目的,很显然就是将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实现跨区域调水模式,而采用的方法自然是人工干预。在2018年11月份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获悉,中国已经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将会通过天河1号组网卫星和地面实施系统,共同构建天地一体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和应用总体的作业格局。

众所周知,中国想要全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地域和环境的阻碍,而水又是万物之源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经常会出现缺水的情况,为此中国也开展了又一项又一项利民工程,比如说著名的南水北调。虽然说这个工程比较庞大,也能够惠国惠民,但是难度非常的大,历经的时间也比较长,真正的做到让每个人都受益那就更加的难了。

而所谓的“天空1号”也将会成为中国第1个应用在空中水资源探测的卫星,也为我国的天河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由于这种做法的代价比较大,所以也有很多国家觉得这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就连美国和日本都直呼:不可能。但是中国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和简单,也相信我们中国在不断的努力之下,会实现这一想法和工程!

而所谓的“天河工程”指的就是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也就是说在科学分析大气层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运送格局,然后采取人工干预的手法,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的目的,也就解决了部分地区缺水的问题,让更多的人受益。而这种方法要比从陆地上引流要方便的多。

饱满的歌曲
诚心的月光
2025-07-28 17:00:17
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

简介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侧灌县境内。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秦昭王在位后期( 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如今我们仍称四川为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恰是天府中的一道“银河”。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与鸟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 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 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修建过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工程结构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以屹立岷江江心的鱼嘴为主,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分岷江为内江、外江,引进一定流量的江水入内江,排除泥沙、卵石于外江。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都江堰工程结构图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南端成一低矮的人工沙堤(实为一潜坝),在宝瓶口以上、内金刚堤以下,由平水槽、飞沙堰、淘滩标记等组成。整套设施的作用是控制江水进入宝瓶口的流量,排除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和卵石,保证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以保证成都平原灌溉有足够的水量。当在离堆附近筑成飞沙堰堤埂后,迫使水势转向进入宝瓶口河道,并在离堆前面形成螺旋形水流,使内江洪水期的大部分底沙在螺旋形水流内,被横向推移出飞沙堰,表层水则进入宝瓶口。内江水流量越大,飞沙堰的分洪、排沙作用也越大。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治水要诀管理飞沙堰。“深淘滩”是指挖淘内江河床至凤栖窝下的固定标记;“低作堰”是指垒砌飞沙堰堤埂的顶高须低于宝瓶口水则标示的高水位。“深淘滩”与“低作堰”相配合,足以稳定内江河床的横断面和流速,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江水流量。六字治水要诀,历代相承,奉为常规。

宝瓶口引水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

通道底宽17米,底高平均海拔718米,是凿通玉垒山坚岩后形成的引水通道。宝瓶口东岸刻有水则,据以控制引水流量。最近40年的水文资料表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洪水,从通道引入的流量始终未超过每秒700立方米。通道有此控制作用,因而誉称为宝瓶口。它与飞沙堰二者有机的组合,共同承担了排洪减灾,保障灌区用水功能,其原理科学地利用了河流动力的均衡原理。宝瓶口不仅本身坚硬、耐冲击,它的妙用还在于利用其它设施,如人字堤、离堆配合飞沙堰形成螺旋水流,起到了溢洪排沙的作用。古代水利工作者采用信息反馈方式,将成都平原历年水情积累的经验、数据刻划水则。设在宝瓶口处的水则标示出飞沙堰堤埂顶高,参考其数据实施控流,组成水则信息反馈系统,用以控制内江的进水量。

都江堰工程能够独步千古、历久不衰,其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李冰治水

李冰治水,又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深淘滩”乃防河床壅塞,“低作堰”乃用以减低水之阻力,因势利导,以杀水势,所用“竹笼石”法(今称“蛇笼”,仍多用),就地取材,经济简易,犹为后人普遍采用。淘滩又有铁板为准则,据传古为石马,今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所埋卧铁,见“铁”则深浅适度,乃都江堰每年岁修之圭臬。“掘堰开滩”,“下埧佣工”,所谓“循之则治,失之则乱”,实乃都江堰治水千年经验所积成,至今沿用。杜工部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即指此。

历史意义

都江堰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有主要渠道526条,支渠2200条,全长1170公里,目前灌溉面积已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并计划逐步扩展到6000平方公里。都江堰无大坝拦水,无闸门控制,纯粹利用天然地形,因势利导,真正达到了“天开于前”,“工成于后”的天人相契的目标。其设计施工不仅有其科学性,亦有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意义。都江堰历二千二百余年,兴久不废,是有其道理的。成都平原田畴千里,物产丰饶,无天旱雨涝之灾;岁无饥馑,年有丰余,赢得“铁板粮”美誉。都江堰达灌田之利,故又称“金灌口”,终使蜀郡亿万人民得足食丰衣,“富甲天下”,号称“天府”。

勤劳的墨镜
妩媚的网络
2025-07-28 17:00:17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不是隋唐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将原来的天然河流(岷江)截流了一部分,用来灌溉成都平原。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都江堰的各个渠道,就像人身体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了整个成都,可以说天府之国的由来就是因为都江堰的存在。都江堰能防洪、灌溉并举,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

有魅力的棒棒糖
腼腆的钢笔
2025-07-28 17:00:17

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防洪事业成绩巨大,防洪减灾效益显著。目前各主要江河基本上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或分洪河道为主体的拦、排、滞、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修加固堤防。全国已建江河堤防总长27万公里 ,保护耕地近3 960万公顷,保护人口4.66亿人。

(2) 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工程。已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5 120座,总库容近5 184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约占总库容的1/4),其中大型水库420座,总库容3 842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2001年《中国水利年鉴》统计) 。

(3) 疏浚整治河道及开辟排洪入海出路。如海河流域扩建、开辟子牙新河、滏阳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漳卫新河等,开挖疏浚了各河分流入海的河道,改变了各河流的洪水汇集于天津入海的局面淮河流域扩大了入江水道(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等,增大了排水入海的能力。

(4) 建设分蓄洪工程。至1995年底,在主要江河上开辟了行、分、蓄洪区86处,可分蓄洪量1 200多亿立方米 。此外,已建成机电排灌容量3 924万千瓦,全国易涝面积有 2 440万公顷, 已治理约2 010万公顷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已治理66.9万平方公里。 上述防洪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几次大洪水的防洪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例如下:

(1)在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中,荆江分洪区 (1952年兴建) 对确保荆江大堤的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减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2)黄河大堤和东平湖分洪区在1958年黄河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在1963年海河流域大洪水中,之前兴建的10多座大、中型水库配合白洋淀等一批蓄洪区联合运用,对保护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在1954年和1991年的淮河流域大洪水中,其上中游修建的水库和分蓄洪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黄河流域,由于大规模的堤防和分蓄洪区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从未发生过决口。

务实的大碗
感动的龙猫
2025-07-28 17:00:17

都江堰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水利工程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都江堰打造了一片肥沃的平原。1、分洪抗灾

都江堰的存在可谓是成都平原的一个壮举,成都平原本来是非常容易受到旱涝的影响的,这让当时的人们非常的着急,但是在都江堰建造之后,人们就没有了这样的急切的心理,主要是因为都江堰能够很好地把不受控制的洪水梳理好。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历史记载中我们足以看出,原本成都平原有着大量的灾民,但是在都江堰建成之后。这些灾民都安稳的生活下来,并且成都平原上的旱涝灾害也没有那么严重啊,都江堰的分洪抗灾功能可能体现在他把河流分为了两股水流。这样的话就能够把洪灾的水势变小,把洪水变成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水。2、设计合理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伟大建筑,都江堰把控沙、分洪、灌溉集合为一体,在成都平原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江堰的修建在当时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分别是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这三个地方是都江堰的着重点所在,在洪水经历了这三个地方之后,他会被这三个结构进行简化并且去除掉水里面的泥沙,再这样的条件下面。都江堰不仅仅能够起到分洪抗灾的作用。它还能够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这样在都江堰的净化之后,大部分的水就已经变成了可以灌溉的灌溉水。

综上所述,都江堰之所以能够变成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杰出作品,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地方独特的结构和工匠的巧心。

怕黑的路灯
积极的大门
2025-07-28 17:00:17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