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光伏日照时间
10小时40分钟。江苏,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江苏省年平均水平面总辐照量约1493.4千瓦时/平方米,日照时间为从日出即早上6点40到晚上5点20,平均日照时间为10小时40分钟,日发电量是9.4瓦/平方米。江苏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户用光伏的平均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在1000-1500小时不等。
具体投资和电站收益根据建设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以江苏省某20kW电站,年发电1250小时计算,每年发电量为25000度,收益举例如下。
1、全款购模式(用户自投)电站
有两种获得收入的方式:
(1)光伏所发电量全部卖给电网(全额上网模式),获得卖电收益:一年总收益为9775元=上网电价0.391元/度×全额上网电量25000度。
(2)光伏所发电量优先自用,用不完的再卖给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此时收入为省下来的电费和卖电收益两部分,因用电价格高于上网电价,因此该模式下总收益会高于全额上网模式:
假设用户每年光伏发电自用电量600度,其他电量全额上网,则一年总收益为9840元=用电价格0.5元/度×自用电量600度+上网电价0.391元/度×上网电量(25000度-600度)。
2. 合作开发模式,用户不需出资,提供其屋顶,享有固定收益:按20kW电站安装40块500W组件计算,每块组件每年享受50元收益,则客户年收入为2000元。
3. 光伏贷/融资租赁模式,用户通过融资购买设备,发电收益优先偿还贷款/租金及支付每年的电站运维费用,盈余部分则为用户收益。
五大发电集团上半年新能源成绩单
五大发电集团旗下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业绩均已出炉,尽管只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尚不能代表整个发电集团的整体水平,但也能从业绩中看出一些共性。譬如:上半年,以煤电为主上市公司,煤电板块业绩仍旧惨淡,拖累企业整体业绩下滑,新能源成为主力战场,对公司盈利状况影响巨大,各大上市公司都在这一领域资本性支出在大幅增长。
2022 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投资比重持续上升,作为主力军,五大发电集团分别启动了千万千万新能源项目实现实体开工,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均在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投资,虽从装机数据来看,年中新增尚不明显,但不少上市公司完成核准或备案和争取开发指标容量十分惊人,预计年末将实现几何式增长。
利用小时数=发电量/装机容量,注意单位。用报告期发电量除以发电设备容量计算出来的运行小时数。同样概念的还有一个指标:设备利用率,是用报告期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与该时期日历小时数的比率。这里要注意是用报告期,我们在用这两个指标时都要注意报告期是什么时候。
例如:如果一台3MW的风机1月1日投运,到年底累计发电6000kWh,另一台2MW的风机7月1日投运,到年底累计发电3000kWh,则他们当年的利用小时数分别是2000小时和1500小时,利用率分别是20008760和15004416,即22.8%和34.0%,明显第二台风机的利用程度更高。(8760和4416分别是全年和下半年的小时数,8760=24×365,4416=24×184)
扩展资料:
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是反映发电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及其水平的指标。每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都发布6MW以上发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电力行业监管部门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发电企业更是关心自己电厂的利用小时数是多少。这无外乎一个字——钱,利用小时数与赚钱直接相关。
当然,发电量与回收的电费是最相关的,但对于装机容量不同的机组,很难直接通过发电量来比较他们的电费回收情况,因而才使用“利用小时数”这一指标。利用小时数越高,说明设备的使用越充分,每度电中摊销的固定资产投资越低,或者说在电价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得越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关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用小时数
分地区来看,2020年一季度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量排名第一的省市为山东省,累计装机容量达1647万千瓦,排名前十省市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北、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青海、河南、新疆自治区。
2020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95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2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72万千瓦。
从累计情况来看,截止3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8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1.44亿千瓦,分布式光伏6435万千瓦。从新增装机布局来看,华北、华南地区新增装机较多,分别达121和99万千瓦。
从光伏发电量来看,一季度光伏发电量5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9%全国光伏利用小时数248小时,同比增长8小时。东北地区光伏利用小时数最高,达350小时,同比下降9小时华东地区利用小时数最低,达190小时,同比增长22小时。
对于特殊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巴自治州、云南迪庆自治州、青海玉树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等自然条件比较恶略的地区,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适当提高标杆上网电价至1.15元/kWh。
对于分布式开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光伏发电系统,由于其方便就地消纳,可以减少远距离输送造成的损失同时,由于其基于用户用电电价给予补贴,国家可以减少补贴支出,因此应该通过制定更有经济吸引力的电价补贴引导其优先开发。有鉴于分布式开发效率比大型电站有所降低,在兼顾鼓励发展与收益公平的基础上,《分类电价报告》对分布式光伏自用电分区电价补贴按照分区上网电价增加25%的计算方式来确定分布式发电内控分区电价,即一类资源区1.0元/kWh,二类资源区1.15元/kWh,三类资源区1.25元/kWh,四类资源区1.35元/kWh。对于自用光伏电量给予分布式发电内控分区电价的补贴,这就意味着在同一区域内用户电价高的补贴额低,用户电价低的补贴额高,补贴额依用户电价浮动,一旦用户电价达到分布式分区电价水平补贴自动停止。而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余电上网部分,则建议按当地脱硫燃煤标杆电价加适度补贴,如0.2元/kWh,予以收购。
更多内容,详见http://www.tsunenergy.com/cn/news/html/?453.html
1兆光伏发电一年平均发电量应该能有189.6万度度。
1MW光伏电站理论年发电量: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电池总面积*光电转换效率=5555.339*6965*17.5%=6771263.8MJ=6771263.8*0.28 KWH=1895953.86 KWH=189.6万度。
实际发电效率
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直流功率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标称功率。现场运行的太阳能电池板经常达不到标准测试条件,允许的输出偏差为5%。因此,在分析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时,应考虑0.95的影响系数。
随着光伏组件温度升高,f:l二组的输出功率会下降。对于晶体硅组件,当光伏组件内部温度达到50-75°C时,其输出功率下降到额定功率的89%。在分析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时,应考虑0.89的影响系数。
光伏组件表面灰尘的堆积会影响太阳辐射到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强度,也会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该因素对光伏组件输出的影响为7%,在分析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时应考虑0.93的影响系数。
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光伏组件的输出几乎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功率输出。因此,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低于各组件标称功率之和。
此外,还有光伏组件的不匹配和面板间布线的损失。这些影响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的因素的系数计算为0.9。并网光伏电站考虑安装角度因素折算后的效率为0.88。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发电装机达到7.06亿千瓦
在过去的2018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5596万千瓦,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的69%。而截至到2018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06亿千瓦,同比增长12%。这其中,包括水电装机3.48亿千瓦、风电装机1.76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6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691万千瓦。
以风电、光伏为例,在风电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261万千瓦,同比增长30%,风电发电量26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从新增并网容量区域分布来看,新增比较多的省份主要是内蒙古(193万千瓦)、江苏(156万千瓦)、山西(117万千瓦)、青海(110万千瓦)、河南(86万千瓦)、湖北(79万千瓦),合计占到全国新增容量的59%。
在此基础上,风电热门市场海上风电也在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02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苏(92万千瓦)和福建(9万千瓦)两省,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5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苏(255万千瓦)、上海(30.5万千瓦)、福建(19万千瓦)。
更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达到1565小时,同比增加了178小时。其中,弃风电量为222亿千瓦时,同比减少74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为7.7%,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曾经困扰行业的弃风限电情况,正在全面改善。
在光伏方面,我国光伏发电市场也总体稳健,截止到今年9月份,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6474万千瓦(光伏电站1179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4680万千瓦)。在此背后,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454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新增1740万千瓦,同比减少37%,分布式光伏则新增1714万千瓦,同比增长12%。
从新增装机布局看,华东地区新增光伏装机为858万千瓦,占全国的24.8%华北地区新增光伏装机为842万千瓦,占全国的24.4%华中地区新增装机为587万千瓦,占全国的17.0%。而与风电一样,全国来看,光伏遭遇弃光的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缓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857小时,同比增加57个小时弃光电量40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1.3亿千瓦时,弃光率为2.9%,同比降低了2.7个百分点。
在业界看来,光伏装机增长重心正在向我国东部,电力市场消纳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转移。同时,分布式光伏的增长更快,意味着管理层支持风电光伏分散式发展的政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风电、光伏未来仍是能源转型主力军
根据有关目标,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中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指标要达到9%,但2017年,作为绝对主力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只占全部发电量的6.5%,距离目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基础上,相关规划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国风电新增投产要达到79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达到2.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新增投产6800万千瓦以上,2020年将达到1.1亿千瓦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国家限制煤电、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水电资源总量存在制约,开发成本不断攀升,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核电建设受到整体社会氛围制约,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潮汐、地热等发电形式由于资源、成本、技术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发展规模也不大综合各个因素,风电和光伏将是未来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预计2020年底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平均在3.5元/W左右,此时度电成本为0.36元/度。
1、全国光伏度电成本测算
2019年,全国光伏的年均利用小时数为1169小时,光伏电站建设成本4.5元/W,此时度电成本为0.44元/度。
【备注:全国脱硫燃煤电价平均值为:0.3624元/度。】
根据目前降本趋势,预计2020年底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平均在3.5元/W左右,此时度电成本为0.36元/度。
2、不同利用小时数度电成本测算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对不同利用小时数的度电成本进行了分析如下:
2019年,全投资模型下地面光伏电站在1800h、1500h、1200h、1000h等效利用小时数的LCOE分别为0.28、0.34、0.42、0.51元/kWh。
随着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效率提升,双面组件、跟踪支架等的使用,运维能力提高,2021年后在大部分地区可实现与煤电基准价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