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是新能源吗?
地热能不是新能源,而是天然能源。
地热能(英语: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因此,地热能并不是新能源,而是天然能源。
地热来源:
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地核散发的热量透过[地幔]的高温岩浆传达至地壳,“地热能”,简称“地热”。可供开发利用之地热一般发生在地壳破裂处,亦即板块构造边缘;台湾便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具有发展地热的良好先天条件。
由于地壳板块推挤或扩张,造成火山活动,以致区域性地温升高,目前的技术只能在部分地质适宜的区域,针对集中在地壳浅部的热能予以开发利用,将来若能更进一步开发较深层的地热时,则热能源源不绝,地热常被称为永不枯竭的资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热能
太阳能<br><br><br>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br><br><br>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br><br><br>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电能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br><br><br>太阳能可分为2种:<br><br><br>1.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br><br><br>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br><br>核能<br><br><br>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br><br><br><br>A.核裂变能<br><br><br><br>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br><br><br><br>B.核聚变能<br><br><br><br>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br><br><br><br>C.核衰变<br><br><br><br>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br><br><br>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br><br>(1)资源利用率低<br><br><br><br>(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br><br><br><br>(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br><br><br><br>(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br><br><br><br>(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br><br>海洋能<br><br>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br><br>波浪发电,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目前,海上导航浮标和灯塔已经用上了波浪发电机发出的电来照明。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我国在也对波浪发电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制成了供航标灯使用的发电装置。<br><br>潮汐发电,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上的朗斯河口电站,发电能力24万千瓦,已经工作了30多年。我国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厦潮汐电站,总容量达到3000千瓦。<br><br>风能<br><br>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br><br>风力发电,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br><br>1977年,联邦德国在著名的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长40米,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每年发电约50亿千瓦时。<br><br>生物质能<br><br>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br><br>地热能<br><br>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磨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有5500处地热点,地热田45个,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br><br>氢能<br><br>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的理想能源。氢能可以作飞机、汽车的燃料,可以用作推动火箭动力。<br><br>海洋渗透能<br><br><br><br><br><br>如果有两种盐溶液,一种溶液中盐的浓度高,一种溶液的浓度低,那么把两种溶液放在一起并用一种渗透膜隔离后,会产生渗透压,水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江河里流动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咸水,两者也存在一定的浓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压比海水的水压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个涡轮发电机,淡水和海水之间的渗透压就可以推动涡轮机来发电。<br><br><br><br>海洋渗透能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它既不产生垃圾,也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赖天气的状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在盐分浓度更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厂的发电效能会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国盐城市的大盐湖、美国的大盐湖。当然发电厂附近必须有淡水的供给。据挪威能源集团的负责人巴德·米克尔森估计,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全球范围内年度发电量可以达到16000亿度。
1、吉利远程新能源面包全车采用5H高刚性笼式车身结构,更有效缓解外界冲击,充分保障驾乘人员安全,而地上铁新能源面包车采用传统的车身结构,没有吉利的坚硬。
2、吉利的电池功率大,比较耐用,地上铁电池功率相对较小,没有吉利的耐用。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
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一下就具体每种能量细说:
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细分就是:
1.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
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
3.太阳光合能: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核能: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
具体方式:1.核裂变能: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2:核聚变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3:核聚变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
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
地热能: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
氢能:
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氢能可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的燃料,等高热行业。
海洋渗透能:
如果有两种盐溶液,一种溶液中盐的浓度高,一种溶液的浓度低,那么把两种溶液放在一起并用一种渗透膜隔离后,会产生渗透压,水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当然常见的,已经实现的是下面几种:
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还有一些不常见,或者很少听见的就是: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
可燃冰:这是一种甲烷与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它的外型与冰相似,故称“可燃冰”。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呈稳定状态,冰融化所释放的可燃气体相当于原来固体化合物体积的100倍。
煤层气: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及压力增加,在产生变质作用的同时也释放出可燃性气体。从泥炭到褐煤,每吨煤产生68m3气;从泥炭到肥煤,每吨煤产生130m3气;从泥炭到无烟煤每吨煤产生400m3气。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煤层气可达2000Tm3。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盛产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制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减轻了大气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制取氢气,以开辟能源的新途径。
其实很多能源都是来自于太阳能,想海洋能,煤层气,微生物,风能,水能,都是有太阳能而来。只是他们之间转换了一下。
130多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一开始,各种元素在宇宙中漫无目的地漂浮着,和其他元素碰撞融合,慢慢形成物质,最后演化为地球这类行星和各种天体。
此后,地球上的各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我们如今所需的石油、矿、天然气等各种资源 。
形成这些资源所需要的时间十分漫长, 短时间内无法再生 ,而人类文明又在飞速发展,各种资源的形成速度远远跟不上人类的开采消耗速度,照这样下去, 地球上的资源迟早有用完的一天 。
这类传统能源在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 对环境造成污染 ,废气的处理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 研究和寻找更加高效清洁的新能源 ,比如可燃冰就是其中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可燃冰其实指的是甲烷气水包合物,水以固体形态用晶格把大量甲烷包含在内。
可燃冰经常分布在 海洋浅水区域的底部 ,或者是海洋深层的沉积之中。科学家推测,这种物质是天然气和水在高温低压下形成的。可燃冰具有 分布广、总量大、能量密度高 等特点,被认为是 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替代能源 。
现在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可燃冰的开采方式。因为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极不稳定,无法像矿藏那样进行直接开采,现在为止提出的开采方法有三种设想,一 热解法 , 二是降压法,三是二氧化碳置换法 。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种方法会使大量甲烷泄露,造成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严重得多,会给地球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 如果将地球上处在冰冻状态的甲烷全部解冻,甚至可能造成物种灭绝。
当大多数国家还在攻克可燃冰的开采和输送难题时, 我国已经在2017年5月完成了可燃冰的试采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不断进行其他新型能源的研发。
同年,我国在青海共和盆地首次钻取了236摄氏度的高温干热岩,并且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可利用的 干热岩资源 。在发掘使用新型能源的道路上,我国又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那么,干热岩到底是何方神圣?
干热岩其实属于 地热资源 的一种。而地热能 来自于地核散发的热量 ,这股热量穿过地幔时 把岩浆加热至滚烫 ,再传达到最表层的地壳。同时,它也是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元凶”。
目前我们只能对地壳浅层的地热资源进行开发,这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比如地壳破裂的地方,或是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
如果有一天能够发明出开发深层地热资源的技术,那么我们的能源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因为地热能源与地球共生,只要地球还拥有生命力,地热就会源源不绝。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这种能量了,在早期只是直接使用被地热升温过后的水源,比如温泉和用于取暖的地下热水。
到了 科技 发达一些的近代,多将地热能用于农业方面,比如搭建温室 培育农作物 、控制环境水温 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 等等。
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地热资源的可利用性,开始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使用。到了今天,这种能源多被用来 发电 ,人们常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造地热发电站。
现在,各个国家都对地热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有的地方借助地理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比如被大西洋中脊穿过的冰岛。光听这个名字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国家,事实上,冰岛并不冷。
冰岛位于两大地质板块之间, 地面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能 ,冰岛整个国家的电力几乎都是由这些地热能提供的。借助这样的天时地利,冰岛成为了世界上清洁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地热资源,冰岛虽然看起来冰天雪地,但到处都是温泉。
地热资源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比水热型的资源量要多得多。对于干热岩的定义,各个国家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
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 干热岩是一种埋在地下3到10公里处,温度大于180摄氏度,内部致密不透水的热岩体 。我们在开采干热岩时,能够人工对这种岩体造成裂隙,再将冷水从裂隙中注入,等到冷水被加热成热水和水蒸气之后再将热量提取出来。
有研究人员称,地热资源是因为地核产生的,那么, 只要深度足够,任何地方都能够开发出干热岩 。
干热岩具有高效、清洁的特点 ,而且是 可再生 的。在干热岩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保证安全、环保,并且能够在具备 高效率 的同时 节能 。
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干热岩资源的项目是美国在1974年启动的,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美国使用了先前开采 页岩气的水力压裂技术,产出的干热岩 最高温度为192摄氏度 。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名为《地热源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在里面提出了增强地热系统技术的设想,认为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开采干热岩。并且, 美国很有希望在未来10到15年内实现干热岩开采技术的商业化使用。
在我们最开始使用地热能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直接利用的 水热型地热资源 ,而干热岩附近并不常有丰富的水资源。
增强地热系统的工作方式则是通过 注入冷水 的方式将地层之间的 缝隙扩宽 ,从而使地下水的流通效果更好,再由水充分 吸收地热 ,最后把热水或是水蒸气收集起来提取热能。
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开采方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我们暂时还 无法精准控制地层裂隙扩宽的方向和程度 。在这种工程中,误差是非常致命的,除了无法达到提取热能的目的之外,还有可能出现我们无法预料的结果。
而且,地层裂隙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震风险的提升。如果没能开采到热能,还使这片区域成为了 “人造地震带” ,那就得不偿失了。
1973年,英国也开始了对干热岩资源的开发研究,这项研究被命名为罗斯曼奴斯项目,因为是在罗斯曼奴斯火山地区进行的。
1977年,英国启动了 历史 上规模第二大的干热岩项目,不过,这次英国只探测到了2600米的深度,所测得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在2009年,这个项目还获得了欧盟的赞助。目前,英国还计划对一处位于地下4千米的地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电站一旦建成,能够为英国提供十分之一的用电量。
1987年,法国、德国、英国合作进行干热岩相关的实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干热岩的开采技术,如今已经趋于成熟。1997年,国际能源署制定了为期四年的 “干热岩行动计划” ,除了美、德、英之外,澳大利亚、日本和瑞典也加入到了计划之中。
其中,澳大利亚是对干热岩研究起步最晚的国家。2003年,澳大利亚在库珀盆地进行干热岩项目的开发,据当时澳公司的网站称,在这个盆地下方, 地热资源的储量和500亿桶油相当 。澳大利亚这次的钻井深度达到了4500米,测得温度有270摄氏度。
第一个实现用干热岩稳定发电的是法国的 Soultz发电站 ,这是1987年时德法合作的一个地热研究项目。
经过30多年的不断研究和尝试,终于研发出了 将干热岩能量转化为电能 的技术,这是人类在地热能源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因此,即便这个发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依旧在国际科学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国对干热岩的研究起步时间比澳大利亚稍早一些,但在研究初期,并没有澳大利亚发展迅速。
1993年,我国与日本在北京房山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合作,专注研究干热岩发电的相关实验项目。此后,我国团队开始了解各种干热岩的开采技术,独立研究相关的开发问题。
2007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公司同样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合作。在这期间,两国专家来到可能含有丰富干热岩资源的地区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检测。
发现 大庆市的地热资源分布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千米 ,这些地热资源是当时全市油气能量的 一万倍 。
2012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为干热岩研究项目部署了四个课题,分别下发给我国四所高校,其中身为项目领头单位的是吉林大学。
我国第一次钻井获得质量优越的高温干热岩是在2014年。当时,专家通过研究分析各种地质资料,辅以多种勘测技术, 推断青海共和盆地的中北部存在大量干热岩资源 。
共和盆地的勘测井在2013年6月动工,经过10个月的努力,首次在地下2230米的地方钻到了干热岩,这里的干热岩温度只有153摄氏度。直到大约3年之后,勘测团队在地下3705米的地方钻获了 温度高达236摄氏度 的干热岩, 打破了此前勘测到的干热岩的最高温度记录 。
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的分布范围达到了230平方公里,而且在地下2.1千米到6千米之间的干热岩, 能量换算成标准煤之后重量接近45亿吨 。专家指出,这次 在青海共和盆地的发现,是个推动我国干热岩研究事业再进一个台阶的动力 。
2019年,我国在山东日照、威海等地发现了大量干热岩资源, 折合标准煤超过187亿吨 。同年,我国科学家前往法国和意大利进行学术交流,对地热发电站进行考察,吸收学习干热岩发电方面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如今,我国的干热岩研究事业仍旧在不断发展当中,相信在未来,一定能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干热岩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