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太阳能光伏 > 正文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出自谁人,讲述的是什么

美丽的冰淇淋
友好的羊
2023-01-01 04:30:49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出自谁人,讲述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美丽的星星
深情的树叶
2025-07-28 04:47:21

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讲述了作者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诗名《题菊花》,原文为: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青年黄巢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他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菊花

最新回答
雪白的啤酒
尊敬的柜子
2025-07-28 04:47:21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代·黄巢《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咏物 , 菊花 , 抒怀 , 豪壮猖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鉴赏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佳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著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 *** 的想像,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像,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洁净的月光
大力的大山
2025-07-28 04:47:21

黄帝指的是轩辕氏,赤帝(一般称作炎帝)指的是神农氏,青帝指的是太昊伏羲氏,白帝指的是少昊,黑帝指的是颛顼。

早在周朝时,依据《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辂祭祀: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

其中,昊天上帝为自然上帝,即苍天;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方上帝分别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黄,白帝少昊金德、青帝太昊木德、玄帝颛顼水德、赤帝火德、黄帝土德。五方上帝又称五行帝,又皆为人帝,故又称五行人帝。

扩展资料:

1、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赤帝

赤帝,一般称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3、青帝

青帝,先秦祭祀的神。汉代以后,又有将灵威仰、太昊、太皞、大皥、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说。

居东方,摄青龙。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五帝(五方天帝)之一。掌管天下的东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庙所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

4、白帝

白帝,即少昊,又名玄嚣,是中国神话中五方上帝之一的西方白帝之神,他最初建立的的国度在山东省东海之滨的日照地区。

5、黑帝

黑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掌管北方之神。晚至唐朝的解释认为他的名字叫“颛顼”。《史记·天官书》:“黑帝 行德, 天关 为之动"。黑帝,姬姓,名乾荒。号高阳氏、尊号黑帝、帝颛顼,为轩辕黄帝之孙(一说为曾孙)、昌意之子(一说为昌意之孙,韩流之子)。

颛顼幼年时投奔伯父少昊,为其出谋划策,治理九黎地区,15岁时被封于高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五方上帝

诚心的大叔
坦率的外套
2025-07-28 04:47:21

一、黑帝叫是颛顼。

黑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掌管北方之神。晚至唐朝的解释认为他的名字叫“颛顼”。

少昊逝后,年仅20岁的颛顼继位登基,尊号黑帝、帝颛顼,定都穷桑(今山东曲阜),后打败共工氏并迁都商丘;最后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二、黄帝叫轩辕氏,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三、赤帝叫神农氏,

赤帝,一般称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四、青帝叫太昊伏羲氏,

青帝,先秦祭祀的神。汉代以后,又有将灵威仰、太昊、太皞、大皥、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说。

五、白帝叫少昊。

白帝,即少昊,又名玄嚣,是中国神话中五方上帝之一的西方白帝之神,他最初建立的的国度在山东省东海之滨的日照地区。

扩展资料:

五方上帝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在那时候,人们依据《周礼》,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其中昊天上帝自然就是苍天,而五帝则是因为他们几人对于人类来说有大功绩,古时候的人们相信他们就算是死后也能够成“神”,能够辅佐昊天上帝来统治五方。

因为伏羲、神农、轩辕、少昊、颛顼这五人非常的让人尊敬,所以也一样和昊天上帝一样接受人们的供奉,儒教、道教的人也都以他们为神,在庙、道观中供奉,并且还会举行祭祀。当然,首先祭祀的就是昊天上帝,而五方上帝就紧随其后。

只不过道教和儒教对于五方上帝的称呼不同,道教就叫做“五老”,在三清四御之下。上面的引文也能看到神话中的四大神兽之外,还有黄龙,坐镇中央,是“四灵之长”,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认为四灵之长是麒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方上帝

俭朴的蜡烛
苗条的橘子
2025-07-28 04:47:21

原句应该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出自于唐代黄巢的《题菊花》。含义: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青帝是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原文: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白话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执着的未来
懵懂的白羊
2025-07-28 04:47:21

“他年我若为青帝,敢笑黄巢不丈夫”是组合起来的诗句,分别出自唐末黄巢的《题菊花》和明代施耐庵《水浒传》中宋江题的一首诗。

1、《题菊花》唐末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2、《水浒传》宋江题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译文:我人虽然在吴地,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真是蹉跎岁月,要是我宋江哪天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黄巢又算得了什么。

这首诗歌中的“敢笑黄巢不丈夫”表达了宋江对黄巢的蔑视,认为黄巢不是大丈夫,自己才是大丈夫。

扩展资料:

《题菊花》所谓“为青帝”,可以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作者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做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阔达的毛豆
懵懂的哈密瓜
2025-07-28 04:47:21
这是黄巢<<题菊花>>中的诗句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http://www.zhcedu.com.cn/zcjy/zcjyblog/more.asp?name=sch06&id=1952

贤惠的导师
激昂的火车
2025-07-28 04:47:21
这是两句话拼起来的........

最佳答案检举 《题菊花》

作者: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

唐朝未年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大齐,改元金统,加“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既然已经握权在手,黄巢的“fair”蒙面布也就很快揭了下来。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

他时若遂青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可以理解为反诗,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这里宋江把自己与黄巢做比较.

另外一种说法,

他是“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不是个大丈夫,他才是大丈夫。什么叫丈夫?什么叫做不丈夫,他认为他忠义,他在梁山干的事业才是大丈夫,黄巢那个不叫丈夫,他实际上是这个思想。

附: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国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呈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

诚心的自行车
欣喜的爆米花
2025-07-28 04:47:21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诗集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呈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

无语的凉面
平常的朋友
2025-07-28 04:47:21
太皞:一作太皓,又作太昊,伏羲,风姓。传说为古代华夏族的首领,居于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共同祖先。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母亲为华胥。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少皞:姓己或说姓嬴,名挚(音至zhì),居曲阜(山东曲阜县),号穷桑帝。黄帝后裔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少皞族可能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皞族的文化,因此称为少皞,成为夷族文化的继承者。春秋时郯国(山东郯城县)自称是少白皞的后裔。

说白了 少昊就是黄帝统一中原的一方诸侯

要是拿伏羲(炎帝)跟黄帝来比还真不好比 后人都称炎黄子孙 个人觉得伏羲地位高点吧 女娲的哥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