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煤炭分布,排第一的省份是?
内蒙古
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称2010年内蒙古全区煤炭产量达到7.82亿吨,同时,山西省煤炭管理和铁路部门也指出,山西省2010年全年完成煤炭产量7.41亿吨。陕西省2010年煤炭产量达3.55亿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产4036.8万吨,成为仅次于山西、内蒙古的全国第三产煤大省。
华电煤业2011年6月30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第一座自主开发建设的千万吨级现代化不连沟煤矿顺利投入生产;山西肖家洼、陕西隆德、陕西榆横、新疆西黑山、淖毛湖等特大型煤矿正在加快推进。目前公司已经控制煤炭资源223亿吨,投产和在建煤炭项目规模达到4400万吨。公司到2013年的总体目标是:控制煤炭资源300亿吨,控参股煤矿产能7380万吨、在建3000万吨,取得铁路运力5000万吨,码头吞吐能力5000万吨,船舶运力60万载重吨,发煤站及储配煤场配送能力1000万吨,煤化工产能100万吨
大唐煤业 中国大唐集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09年6月,公司共有(含管理)煤矿项目6个,矿权面积357.011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969731万吨,产量规模6000万吨/年,现有产能1300万吨/年。
山西焦炭排名第一 占全国产量2成
如上表可见:中国焦炭产量首屈一指的是山西省,其次分别是河北、山东省。其中,山西省以单月产量746万吨位居榜首,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增加29万吨,同比涨幅为4.1%,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9.6%;而从焦化企业个数而言,山西省也以228个中大型焦化企业稳居第一,其焦化企业数量占到全国906家的超过两成比例。河北省以单月产量337万吨成为第二名,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下降20%,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14%。山东省以单月产量277万吨位居第三名,该省产量较去年同月增加7万吨,而1-9月焦炭累计产量较去年增长3.5%。从焦炭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来看,9月份除了河北省负增长以外,当月焦炭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河南省一度增幅达到34%。可见节能排和需求效应对焦炭产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0年焦炭全年产将达到3.8亿
如上图所示:9月份我国焦炭产量维持三季度平稳运行。当月产量接近3200万吨,仍处于高位水平,联合金属网分析师穆文鑫认为预计2010年中国焦炭全年产量有望达到3.8亿吨。
节能减排 四季度焦炭产量难有上涨.
今年焦炭产量走势而言:今年1季度焦炭产量涨跌互现,最高产量一度达到3183万吨(3月份)和春节效应低端产量达到今年最低水平2860万吨(2月份);而进入二季度焦炭产量逐渐呈上升态势,并达到2009年以来焦炭单月产量最高水平3366万吨(6月份);三季度产量却是一直维持在3100-3200万吨水平。最新市场获悉,受节能减排影响,国内多家钢厂处于限产停产状态,部分民营企业均被断电;再加上,四季度钢材成交不活跃,上游炼焦煤成本持续上升,焦化企业将一致限产保价。综合判断,今年四季度焦炭产量将维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在13个煤炭基地之一的神东矿区,去年生产原煤就已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其远景规划是,到2010年、2020年生产规模分别达到1.5亿和2亿吨。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合力”就更加强大。它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外加近年来的新疆煤炭基地。
2009年中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9213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1%。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2005-2009年间中国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30.8%。“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煤炭行业将有一轮大的调整,产业布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的目标是稳定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不适合开发大型煤矿的,将不再投资。与此同时,关闭小煤矿也将在东部地区展开。预计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方针:一是坚定不移地大规模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二是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三是继续加大小煤矿整顿关闭力度;四是加快煤炭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五是加快培育煤电路港一体化大型能源集团。
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全球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煤炭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煤炭行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褐煤、焦煤、无烟煤、电煤、动力煤的开发利用情况。随后,报告对煤炭工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运输方式分析、综合利用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投资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全面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煤炭未来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您若想对煤炭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煤炭相关行业,本报告是您最权威的参考工具。
2010-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咨询报告下载.doc
淮南大地蕴藏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约占安徽省的71%,华东地区的32%。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大力发展煤炭工业。2009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000余万吨。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亿吨左右。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高大的井架,花园式矿区,现代化采矿技术,孕育出意境不凡、寓意丰富、创新开拓的“煤文化”,成为淮南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淮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明代,当地居民即开凿土窑采煤。清末,各地官商纷纷前来建窑采煤,段书云等淮南煤炭工业的早期开发者,几经波折最终得以立足,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建立起首家股份制企业“大通煤矿公司”,并发展成为以大通煤矿为基地的“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建立“淮南煤矿局”,以九龙岗为中心建矿发展,形成商办、官办并存的局面。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日本“三井矿业株式会社”和“三菱矿业株式会社”吞并大通煤矿、淮南煤矿及淮南铁路,组成“淮南煤矿股份公司”(淮南炭矿株式会社)对淮南煤炭资源大肆进行掠夺性开采。在日本侵略者长达7年的占领期间,掠夺、断毁煤炭1200余万吨,回采率不及40%。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派员接收淮南煤矿,组织恢复生产。至淮南解放,淮南煤矿局共有九龙岗东矿、西矿、大通、八公山等4个矿场,年产煤121万吨。
1949年1月淮南解放,淮南煤矿收归公有,1950年5月成立淮南矿务局。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对大通、九龙岗、新庄孜(即八公山)煤矿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矿井建设,1959-1963年煤炭产量连续突破1000万吨,其中1960年为1614万吨,淮南煤矿作为全国五大煤矿之一,也成为全国老矿区改扩建速度最快的矿区。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老矿区有效可采储量减少,产量呈下降趋势。为了解决老矿区的生产接替问题,1973年11月,潘集新区一号井(潘集一矿)主井开工兴建,揭开了潘集——谢桥新矿区大会战的序幕。1976年12月,潘集二号井(潘集二矿)动工兴建,随即,潘集三号井(潘集三矿)和谢桥煤矿工程先后上马,淮南煤田的开发向淮河以北平原的深部挺进。
1989年12月,设计年产90万吨的新集煤矿开工兴建,标志着地方煤炭工业进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的新时期。
1990年底,淮南矿区主要生产矿井10对,年总设计生产能力1125万吨,实际产煤1005万吨。建国前40年,淮南矿区仅产原煤1070万吨,建国后从1949年至1990年的42年间,原煤产量已达3.32亿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挖掘机伸着长长的“手臂”,大型铲车高高举起“手掌”……这是出现在淮南矿区建设中的繁忙景象。近20年来,淮南的煤炭工业发展更是快马加鞭,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耸立在淮河两岸,随着顾桥、刘庄、丁集等现代化大型煤矿竣工投产,2010年淮南煤炭生产能力将达1亿吨。
淮南土地下蕴藏着宝贵的资源,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全国的19%。淮南煤炭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一批两院院士认定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淮南由此被称为一座“建在金库上的城市”。
淮南矿区具有百年开采历史。1950年成立淮南矿务局,1998年5月改制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淮南境内最大的煤矿企业。公司现有从业人员近80000人。2008年煤炭产量6043万吨,销售总收入280亿元,上缴税费26亿元。
淮南煤矿是百年老矿,历史上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也曾经是行业中最困难的矿区之一。在扭亏脱困中,国家给予了破产重组、主辅分离等政策,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安全基金等三项政策,使企业渡过难关,孕育了新的发展活力。从2003年到2006年,淮南矿业集团抓住发展机遇期,聚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使一个持续五十多年千万吨的煤炭企业,超常发展成为8000万吨煤炭生产规模、620万千瓦电力装机规模的国家级新型能源基地,煤炭生产规模和职工收入位居行业前列。到2010年,淮南矿业集团将实现建成国家级新型能源基地的目标。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淮南境内又一重要的煤炭企业。该企业是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华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新集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并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是以煤炭采选为主、煤电并举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全国520家重点企业、安徽省15家重点企业之一。刘庄煤矿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阜阳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是国家和省“十五”重点建设工程和省“861”计划建设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于1989年12月开工建设,在基本建设时期创造性地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按照“以煤养矿、滚动发展、自我造血”的发展方针,用6年半时间建成了660万吨原煤生产规模,创造了闻名全国煤炭行业的新集发展模式和新集经验。自1998年8月改制以来,公司的生产经营更是高速发展。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了2009全国煤炭企业100强名单,国投新集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542626万元位列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第49位、煤炭产量1181万吨位列全国煤炭企业产量第40位。
煤化工是淮南最有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中国化工百强企业之一的安徽淮化集团,生产的浓硝酸产量已居亚洲第一。到2010年淮南将形成百万吨级甲醇、硝酸以及百万吨级合成氨、醋酸、二甲醚的生产规模,打造出中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昔日古战场,今日能源城——淮南,正以其可观的煤炭资源储量、全国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的雄姿,傲然屹立于中国的中部安徽,每年为祖国输送的数千万吨煤炭从百里能源城流出,数百亿度电从凌空飞架的银线传送,这里是“华东的煤电航母”,这里创造着“黑色的辉煌”。
闻名全国的五大露天煤矿是:
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矿
内蒙古元宝山露天煤矿
内蒙古伊敏露天煤矿
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
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
其它代表性的露天煤矿有: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等。
参考链接:露天煤矿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6919.htm#3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罢工。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