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主体能源是什么?
第三代主体能源是石油
人类使用能源的四个历史时期:
柴草时期:从远古时代到18世纪中叶;
煤炭时期: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
石油时期:从20世纪初至今,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代表;
可再生能源时期:从21世纪中叶开始,多种能源的联合利用。
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非常巨大,大约40min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便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费。可以说,太阳能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太阳能发电绝对干净,不产生公害,所以太阳能被誉为理想的能源。
(1)太阳能发电的优点
从太阳能获得电力,需通过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变换来实现。它同以往其他电源发电原理完全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①无枯竭危险。
②绝对干净(无公害)。
③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
④可在用电处就近发电。
⑤能源质量高。
⑥使用者从感情上容易接受。
⑦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
不足之处是:
①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
②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
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瑜,作为新能源,太阳能具有极大优点,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太阳能发电存在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还存在一些有待攻克的“弱点”。它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光电转化率很低。根据太阳能发电的基本原理,太阳光电池主要功能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称之为光伏效应。这就使得我们在选取太阳能电池板原材料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及其能量分布状况,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光导效应及如何产生内部电场,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吸光效果,还要考虑它的光导效果。从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情况来看,即使采用目前最高效的材料进行光电转换,效率仍然很低,材料的选取仍旧是个有待提高的突破点。目前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一般为10%~15%,因此,如何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是我国及世界有关研究组织一直以来科技攻关的难题。
②光伏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高污染。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以单晶硅或多晶硅为主要原料的太阳能电池板正越来越多地点缀于城市建筑的屋顶、墙壁,成为一座座所谓“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电站。然而,在这种被称为“绿色电站”的身后,却“隐藏”着一系列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过程。即使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染料敏化电池来说,虽然它最大吸引力在于廉价的原材料和简单的制作工艺。据科学家估算,它的成本仅相当于硅电池板的1/10。但是此类电池的效率随面积放大而降低。这一点又与太阳能发电需要充足的日照和广域的面积相矛盾。
③所需光照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能发电所需的必要条件是光照指数,如果在阳光不太充足的多云天气或雨雪天气里,太阳光伏效应转换的效率会大幅度降低,难以满足向用电系统连续供电。
④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在太阳能电池中硅系太阳能电池无疑是发展最成熟的,但其成本居高不下,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要求。最近,SunPower(美国加州)公司研制的太阳能电池板效率达到22%,尽管其光电转化效率非常可观,但由于受原料价格和提纯工艺的限制,发电成本过高。所以太阳能发电系统仍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1.太阳能
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能量相当于全球能耗的1.6万倍,既无污染,又是永久性能源。可惜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密度太低,只有1kW/m2,还受气候影响。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热能的直接利用,如利用镜面或反射槽将太阳光聚焦在收集器上,由中间介质吸热产生蒸汽,推动气轮机组发电;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小型太阳能装置为房屋采暖供热,现己大量应用。
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太阳能,如美国“百万屋顶”计划、日本“600个屋顶”太阳能电池系统等。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应把太阳能的利用列为重点,因为西部地区日照好、居民分散,适合发展太阳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就是在同步人造卫星上装两个16km2的电池板和聚光系统,将所获电能用微波传到地面。由于在大气层外阳光强度比地面高1.4倍,又不受气候影响,据估计,由此得到的电能成本可与常规电能相比。
2.氢能
氢被认为是理想能源,资源丰富、热值高、无污染。但是氢作为能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氢的来源,只能通过电解水,太阳能分解水,生物制氢,以及化工、冶金等流程制氢,这就需要消耗能源;二是氢在存储、运输及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爆炸,加上氢对材料产生氢脆、氢腐蚀,以及氢渗漏等,所以近年来对储氢材料的研究很多。一种储氢方式是将材料与氢结合成为氢化物,需要时加热放氢,放完后还可继续充氢。同时储氢材料又是高能蓄电池的负极。目前正在研究的纳米碳管,因其储氢能力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3.核能
原子核在聚变和裂变时,能放出巨大的能量,简称核能。核裂变的燃料是铀、钚等物质,核聚变的燃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核能不仅单位质量产生的能量大,而且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地球上已勘探到的铀矿和钍矿资源,按蕴藏的能量计算,相当于地壳中有机燃料能量的20倍,如果将可控聚变反应产生能量用于工业,那么人类就更不必为能源供应担忧了。
核能发电是利用核能的重要形式。从廿世纪50年代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许多国家先后建造了核电站。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约441座核电站,发电容量约为3.6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世界核电站总数将达到1000座,核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预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核电将成为电力工业的支柱。
核能除了用来发电外,还可以作为船舶、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动力能源。特别是核动力不需要空气助燃,因而它在地下、水下、空间等缺乏空气的环境下作为特殊动力,它将是人类开发海底世界的理想能源。
4.地热能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房间、温室和发电站。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
5.潮汐能
潮汐能是以位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海水涨落的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在海洋中,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由于地球的旋转,这种水位的上升以周期为12小时25分和振幅小于1m的深海波浪形式由东向西传播。太阳引力的作用与此相似,但是作用力小些,其周期为12小时。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产生大潮;当它们成直角时,就产生小潮。同时地表的海水又受到地球运动离心力的作用,月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正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除月球、太阳外,其他天体对地球同样会产生引潮力。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m,但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
潮汐是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它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只有出现大潮,能量集中时,并且在地理条件适于建造潮汐电站的地方,从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我国海岸线曲折,沿海还有6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1.4×104km的海岸线,漫长的海岸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我国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达1.1×108kw,其中浙江、福建两省蕴藏量最大,约占全国的80.9%。
6.风能
太阳能在地面上约2%转变为风能,全球风力用于发电功率可达11.3万亿kW,很有发展前景。风能与风速密切相关,我国沿海与西北地区的风力资源丰富,大有作为,但风车材料是关键。一个2.5MW的风车,转子叶片直径要80m,包括传动箱的总重达30t;风车高近百米,用材几百吨。风车叶片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目前主要采用玻璃钢或碳纤维增强塑料,正向增强木材发展。虽然风能发电装置造价较高,但电价可与常规能源相比。
太阳能(Solar)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亿至上百亿年的时间。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为3.8x10^23kW的辐射值,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能,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为800000亿k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5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平均在大气外每平米面积每分钟接受的能量大约1367w。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光化学反应,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现在,太阳能的利用还不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
主要是硅光电池在吸收太阳所发射出来的光能,硅光电池主要是从沙子里提炼出来的,由贝尔实验室开发。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太阳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
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跃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储藏最丰量的材料之一。自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硅的半导体特性后,它几乎改变了一切,甚至人类的思维,20世纪末.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硅”的身影和作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是近15年来形成产业化最快。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a、提纯过程 b、拉棒过程 c、切片过程 d、制电池过程 e、封装过程。
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0年)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年)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年)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Solar
Solar (Solar)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sun's radiation energy. Carried out in the solar interior from "H" together into a "helium" the nuclear reaction, kept a huge release of energy, and continue to the space radiation energy, which is solar energy. This solar nuclear fusion reaction inside the can to maintain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百亿年first time. Solar radiation to space launch 3.8x10 ^ 23kW power of the radiation, of which 20 billionth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to reach. Solar energy reach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30% of the atmosphere reflectance, 23% of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nd the rest to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
Its power of 80 trillion kW, that is to say a second exposure to the sun's energy on Earth is equivalent to five million tons of coal combustion heat release. The average per square meter in the atmosphere outside the area of energy per minute to receive about 1367w. A broad sense of the solar energy on earth many sources, such as wind energy, chemical energy, potential energy of water and so on. The narrow sense is limited to solar radiation of solar light thermal, photovoltaic and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of the directly.
At this stage, the world's solar energy is still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solar energy power plant, bu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use of the condenser,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lat-plate collector and a low boiling point working fluid, the device gradually expanded up to maximum output power 73.64kW,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ear and practical, cost remains hi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typical device are as follows: 1901, California built a solar-powered pumping devices, the use of truncated cone condenser power: 7.36kW1902 ~ 1908 years,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five sets of double-cycle solar-powered engines, the use of flat-panel collector and a low boiling point working fluidin 1913,
Human use of solar energy has a long history. China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back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ne will find that the use of four steel mirror to focus sunlight ignitionuse of solar energy to d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use, it includes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solar thermal, solar photovoltaic and solar energy use, such as the photochemical use. The use of solar photochemical reaction, a passive use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nd th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in two ways. A new solar power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use.
Silicon photovoltaic cells mainly in the absorption of solar light energy emitted by silicon photocell is mainly extracted from the sa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ell Labs. Solar energy is the internal or the surface of the sun sunspot continuous process of nuclear fusion reactions produce energy. Earth's orbit on the average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for the 1367w / ㎡.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s equator to 40000km, and thus calculated the Earth'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173000TW. At sea level standard for peak intensity 1kw/m2, a point on the Earth's surface 24h of the annual average radiation intensity 0.20kw / ㎡, which is equivalent to have 102000TW energy
Human dependence on these energy to survive, including all other forms of renewable energy (except for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s), although the total amount of solar energy resources is the human equivalent of the energy used by ten thousand times, but low energy density of solar energy, and it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 from time to time chang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which is facing a major problem. These features will make solar energy in the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of the role of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The use of solar cells, through th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o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is included in electricity, the use of solar water heaters, the use of solar heat hot water and use water for power generation, using solar energy for desalination. Now,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is not very popular, the use of solar power costs are high there, the problem of low conversion efficiency, but for satellite solar cells to provide energy has been applied.
Although the Earth's atmosphere solar radiation to the total energy only 22 billionths of a radiation energy, it has been as high as 173,000 TW, that is to say a second exposure to the sun's energy on Earth is equivalent to five million tons of coal. Earth wind energy, hydropower, ocean thermal energy, wave energy and tidal energy as well as some comes from the suneven in the face of the earth's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oil, natural gas, etc.) that is fundamentally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storage of solar energy down, so by including a broad range of solar energy is very large,
The narrow sense is limited to solar radiation of solar light thermal, photovoltaic and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of the directly.
Solar energy is the first time, but also renewable energy. It is rich in resources, can use free of charge, and without transportation, without any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For mankind to create a new life, so that social and human energy into a era of reducing pollution.
Solar cells have to respond to a light and convert solar energy to power the device. Photovoltaic effect can produce many kinds of materials, such as: single crystal silico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amorphous silicon, gallium arsenide, copper indium selenium. They are basically the same principle of power generation is now crystal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light generation. P-type crystalline silicon available after phosphorus-doped N-type silicon, the formation of P-N junction.
When the surface of solar light, the silicon material to be part of photon absorptionphoton energy transfer to the silicon atom, electronic transitions have taken place, as a free-electron concentration in the PN junction formed on both sides of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when the external circuit connected when the effects of the voltage, there will be a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external circuit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output power. The substance of this process are: photon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
"Si" is our planet's abundance of storage materials. Since the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e properties of crystalline silicon semiconductor, it almost changed everything, even human thought,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Our liv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silicon" figure and role of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past 15 years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Produc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eps: a, purification process b, the process of pulling rod c, slicing the process of d, the process of system battery e, the course package.
Solar photovoltaic
Is a component of photovoltaic panels in the sun exposure will generate direct current power generation devices, from virtually all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eg silicon) are made of thin photovoltaic cells composed of solid. Because there is no part of activity, and would thus be a long time operation would not lead to any loss. Simple photovoltaic cells for watches and computers to provide energy, and more complex PV systems to provide lighting for the housing and power supply. Photovoltaic panels can be made into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shapes, and components can be connected to generate more power. In recent years, the surface of the roof and building will be the use of photovoltaic panels components,
Even be used as windows, skylights or sheltered part of devices, which are often called photovoltaic facilities with PV systems in buildings.
Solar thermal
Modern technology solar thermal polymerization sunlight and use its energy produced hot water, steam and electricity.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o collect solar energy, the building can also make use of the sun's light and heat energy is added in the design of appropriate equipment, such as large windows or use of the south can absorb and slowly release the sun heat the building materials .
According to records, human use of solar energy has more than 3,000 years of history. To solar energy as an energy and power use, only 300 years of history. The real solar as "the near future to add much-needed energy," "the basis of the future energy mix" is the latest thing. Since the 20th century, 70s, solar technology has made rapid advances, solar energy use with each passing day.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in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French engineers in 1615 in the Solomon and Germany Cox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solar-powered engines run. The invention is a use of solar energy heating the air to the expansion and pumping machines acting.
In 1615 ~ 1900, between the developed world and more than one solar power plant and a number of other solar energy devices. Almost all of these power plants collect the sun means the use of condenser, engine power is not, the working fluid is water vapor, which is very expensive, not practical value,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 studies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enthusiasts. 10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in general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tages.
当我们使用常规电力时,我们其实是间接的污染者,因为我们对电力的需求才产生了供给,从而间接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我们又是污染的受害者。
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特别作为一个正在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应该向世界展示北京改善环境的能力和行动。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北京的用电结构非常不合理,几乎没有使用绿色电力,北京每年的用电量将近300亿度,94%来自于燃煤发电。北京市近郊有九家发电厂,除了两家水力发电厂外,其余均为火力发电厂,新建的三河火电厂距市中心只有50公里。据统计1998年北京发电厂消耗原煤591.62万吨,占全市1998年消耗原煤总量2677.7万吨的20%以上;燃油38.19万吨,燃气21119万立方米,并且每年要排放二氧化碳将近1035万吨,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14.6万吨,几乎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一半;此外,燃煤发电厂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冲灰水的排放及重金属汞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也是殛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原本就缺水的北京地区来说,无疑是十分严峻的。
北京地区的外购电基本上来自内蒙古、山西等地的火力发电,这些火力发电自然在当地也造成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
北京目前正在积极申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并提出了响亮的绿色奥运的口号。北京市政府也表示出极大的决心要改善北京环境状况,让奥运的天空变蓝。
众所周知悉尼绿色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更为世人所称道。能源保护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被他们列为环保的首要目标。在悉尼奥运村,建设者采用了太阳能技术,使奥运村成为真正的绿色村落。沿着奥运大道步向主体育场一侧,一?quot长"得像长颈鹿的太阳能塔直冲云霄。这是奥运村的供电设备,可以满足全部体育场馆的照明。
绿色北京也需要绿色能源,而且北京周边省份不乏绿色能源的供应。内蒙古地区就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其风能储量可达10.1 亿千瓦,从1989年到1999年,内蒙古共实施了12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45375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因此内蒙古风电公司完全有能力向北京提供优质可靠的绿色电力。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北京近年来沙尘暴加强的原因之一,如果能通过风电带动内蒙经济的发展,对改善内蒙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大有裨益,无疑也将对北京环境的改善起到重大作用。因此相比悉尼奥运村太阳能的利用意义,绿色电力对北京意义的更为深远。而与北京相邻的内蒙古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目前其风力发电的年发电量已达到了1亿度,完全有能力向北京提供优质可靠的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机会选择对环境有益的绿色能源消费,他们只需要付出比常规电力稍高一点的价格就可保护环境,也间接支持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选择使用绿色电力的行为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 大力提倡使用绿色能源,有效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新建燃煤电场,是根治环境的明智选择。
使用常规电力,意味着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和污水。
使用绿色电力,意味着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太阳能
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同时也是许多能源的来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於500万吨煤。 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於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於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的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於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其利用可分成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 地热能的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麼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於100PW·h。 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较大。
风能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风能是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已开发国家,高效洁净的风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海洋能
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源和丰富的矿藏,而且还蕴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将太阳能以及派生的风能等以热能、机械能等形式蓄在海水裏,不像在陆地和空中那样容易散失。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於海洋之中,分述如下:
潮汐与潮流能来源於月球、太阳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来源於太阳辐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大部分落在海洋上空和海水中,部分转化成各种形式的海洋能。
海水温差能是热能,低纬度的海面水温较高,与深层冷水存在温度差,而储存著温差热能,其能量与温差的大小和水量成正比。
潮汐、潮流,海流、波浪能都是机械能,潮汐能是地球旋转所产生的能量通过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而传递给海洋的,并由长周期波储存的能量,潮汐的能量与潮差大小和潮量成正比;潮流、海流的能量与流速平方和通流量成正比;波浪能是一种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以位能和动能的形式由短周期波储存的机械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和波动水域面积成正比。
河口水域的海水盐度差能是化学能,入海径流的淡水与海洋盐水间有盐度差,若隔以半透膜,淡水向海水一侧渗透可生渗透压力,其能量与压力差和渗透流量成正比。因此各种能量涉及的物理过程开发技术及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生物能
生物质是指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据估计地球上每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x1011t,含能量达3x1021J,因此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贮存在植物的枝、茎、叶中的太阳能,相当於全世界每年耗能量的10倍。生物能是第四大能源,生物质遍布世界各地,其蕴藏量极大。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数量庞大,形式繁多,其中包括薪柴,农林作物,尤其是为了生产能源而种植的能源作物,农业和林业残剩物,食品加工和林?品加工的下脚料,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和水生植物等等。
氢能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这种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氢能若能从中生产,则可望能抒解能源危机的警戒。
在自然界中,氢已和氧结合成水,必须用热分解或电分解的方法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燃料电池即是将氢与氧直接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与水,一个步骤就可发电,发电较传统方式有效率。商品化后,这样的发电系统不但适合一般家庭使用,其副产品所产生的热水,大约在摄氏40到60度间,相当适合家庭洗澡与厨房利用,一举两得。
如果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所产生的热或所转换成的电支分解水制氢,那显然是划不来的。现在看来,高效率的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於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乾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
①.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他认为患阴囊癌与经常接触煤烟灰有关。1915 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煤焦油可以诱发皮肤癌。污染物中能够诱发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物质叫做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石棉和生产蚊香用的双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三类。
②.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③.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新生儿或幼小哺乳动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和日本出现了一些畸形新生儿。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孕妇在怀孕后的30天~50天内,服用了一种叫做“反应停”的镇静药,这种药具有致畸作用。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 (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如图),以及生活垃圾。应当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但是,这些“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下面是低碳生活的参考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我国推进的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国内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内涵、起源、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大家交流。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异同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发布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每一个活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的贡献是有层次的。以减量化为例,第一个层次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个层次是减少工艺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将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换句话说是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追求的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目的是提高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看成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我们借用了子孙的资源,要为我们的子孙留有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50条准则
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3、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
5、是的,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
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
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
8、想避开车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担心油价涨,二不担心体重涨;
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10、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
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暖气的报复;
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馆里展出中国生产的鱼翅罐头,还会有这么好的食欲吃鱼翅捞饭么;
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动物,你自己和地球;
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件值;
19、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
20、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
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话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
2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
24、等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25、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声部少电;
26、一般的车用93#油就够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废油,还伤发动机;
27、跟老公交司机学习如何省油:少用急刹,把油门送了,靠惯性滑过去;
28、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个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
29、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30、其实空调外机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设计的,给它穿外套,只会降低散热效果,当然费电;
31、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
32、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弱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33、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这笔帐算起来还真不太小;
34、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仅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35、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保湿,因为保湿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还要低;
36、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37、可以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8、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账,做到心中有数;
39、买电器看节能指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
40、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
41、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以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
42、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
43、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44、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等;
45、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46、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47、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
48、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
49、烘干真的很必要吗?还是多让你的衣服晒晒太阳吧;
50、美国有统计表明: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