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什么?为什么锂电池叫新能源呢?
新能源的定义为:
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
因为锂电池具有蓄电量大,无记忆,可充放次数多,质量轻,可回收,污染小等优点所以叫新能源。
特点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比如,陆上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而截止2003年只有0.57GW被开发利用,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 到2020年到20GW,而太阳能光伏并网和离网应用量预计到2020年可以从的0.03GW增加1至2个GW。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能源
上篇文章介绍了新能源电动车行业的上下游及电池细分行业的概况(详见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行业浅析),本篇文章将从2021年1季度销量,电池原理分类对比,个细分行业三个大的维度来深入探讨挖掘电池行业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
1,国内电动车:
根据中汽协数据,1-4月新能源车产量为75万辆,同比大增266%。1-4月销量为73.2万辆,同比增长249.2%。
电动车Q1销量大超市场预期,于是修正了2021年销量预期至240-260万辆。若是2021年达到了这样的销量,那么在上篇文章提到的的规划到2025年销量400-500万辆,肯定会提前到来。,
2,欧洲电动车:
21年1-4月欧洲共销售52.92万辆,同比高增135%,全年维持200万辆预期。
3,美国电动车:
21年1-4月美国电动车共销售16.61万辆,同比增长77%,全年销量有望超55万辆。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2021年1季度都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原因有以下3个:
1,碳排放考核。
2,2020年1季度疫情, 汽车 机会停摆。
3,各国政策的支持。
在电动车需求如此猛增的情况下,东吴证券对电车销量进行了预测:
预计21年全球电动车销531万辆,同比增75%,其中海外销281万辆;22年将持续高增长,预计全年电动车销731万辆,同比增38%。
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约1677万辆,较20年复合增速40%,其中国内/海外分别约699/978万辆。对应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约1005gwh,其中国内/海外分别379/626gwh。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现在电池被三元和铁锂所掌控,2020年这两种加在一起占比99.5%。
在蔚来的搅局下,出现了更加适合的电池——固态电池,预计蔚来将在2022年4季度交付。为什么又出现了固态电池?三元和铁锂不好吗?让我们从电池的工作原理说起。
1,电池工作原理
电池由四大块组成,正负极,电解液,隔膜。
我们把这四个模块做个比喻,正极是“工厂”,负极是“公寓”,隔膜是“检票员”,电解液是交通工具“公交车”。我们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员工”——锂离子。
电池工作模型是“员工”——锂离子奔波于工厂和公寓之间,乘坐的是电解液交通工具“公交车”,每次上车下车都需要隔膜“检票员”的检查。
充电的过程:员工工作了一天累了,需要下班回到公寓睡觉补充能量。锂离子通过电解液传导,穿过隔膜到达负极。隔膜有效防止了电子的通过,只让锂离子通过。
放电的过程:员工在公寓休息好,补充完能量,乘坐交通工具来到工厂上班。锂离子通过电解液传导,通过隔膜,到达电池正极。
那为什么电池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电池会没有以前耐用呢?
这是因为在电池的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员工老龄化退休即锂离子减少;工厂效益不好,公寓破损无法入住即正负极活性材料减少;公共 汽车 年久磨损失修导致交通瘫痪即电池欧姆阻抗增大,导电性能下降。
2,固态和液态对比
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的区别在于液态电池电解液是液体,同时有隔膜防止电子通过。而固态电池的电解液是固态的,同时取消了隔膜。
固态电池的优点:
A:安全性好。液态电池易燃易爆,而固态电池可以抑制锂枝晶,没有电解液走漏,从而提高安全性。
B:能量密度高。液态锂电池不管是铁锂还是高镍能量密度不可能达到300wh/kg,一般在200wh/kg左右,而固态电池可以达到300-400wh/kg。主要是因为固态电池不用石墨负极,直接用金属锂做负极,是整个电池密度提高。
C:循环寿命长。
固态电池缺点:
A:界面阻抗过大。电解质是固态的,离子在固态中传输动力低,造成界面阻抗过大。
B:技术不成熟造成成本过高。
固态电池趋势格局:目前已经有企业进入固态电池的试阶段,而未来固态电池是趋势,液态电池解决不了高里程的问题,而固态电池可以。
目前依旧以液态电池为主,关注固态电池发展。
1,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三元(NCM)和铁锂(LFP)两大块。三元又有镍5,镍6和镍8。
在正极材料中三元和铁锂六四分成,而在三元中,镍8渗透持续提升,目前依旧是镍5和镍6的主场,随着时间推移,镍8必将是市场主流。
正极材料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品价格与上游金属价格强相关。正极材料是电池材料的核心环节,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近4成。
正极材料同时面临技术迭代与降本压力,高镍无钴、固态电池是下一代技术的重点。目前三元高镍产线的投资在6亿元/万吨,国内一线正极材料企业的产能规模在4万吨水平,多在推进10万吨级别基地的建设,资金需求较大。
正极材料全球出货量从2013年的不足10万吨,到2020年的60万吨,年复合增长30%。预计2025年全球正极材料规模超过2000亿元,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产量51万吨,同比增长27%,其中NCM三元材料占比46%,磷酸铁锂占比25%。
正极材料是锂电四大关键原材料环节中最为分散的,当前CR3仅为20%-30%,CR5仅为30%-40%。主要原因是下游电池厂出于供应链安全和产品质量的考虑,普遍会自产部分正极产能,而上游矿产企业凭借资源优势也会采取向下游延伸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独立正极材料企业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正极材料企业的毛利率多低于20%,以下游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材料企业,其毛利率持续承压,而以当升 科技 为代表的出海型企业,毛利率则整体保持稳定。
总结:1,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不高,主要是上下游的挤压与技术迭代。
2,高镍化,无钴化是目前的趋势,未来固态电池是趋势。
3,正极材料行业前五的公司:德方纳米,容百 科技 ,贝瑞特,国轩高科,天津巴莫。
三元材料前五公司:容百 科技 ,天津巴莫,长远锂科,当升 科技 ,杉杉能源。
4,正极上游原材重点关注:镍,锂,钴。代表公司:盛屯矿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
2,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品好坏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性能等环节有较大的影响,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6-8%。
目前负极产线的投资2-3亿元/万吨,国内一线负极材料企业产能规模7-8万吨,产能的扩张和一体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负极的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电池厂较少布局该环节。
国内负极材料产量从2014年的5万吨规模增长至2020年36.5万吨,年复合增速约40%,其中人造石墨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国内市占率达到84%。预计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行业规模400亿。
负极材料集中度较高,2020年国内负极材料CR5占比78%。贝特瑞、杉杉、江西紫宸为中国传统负极三强。东莞凯金近年来出货量快速提升,主要受益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已开始跻身一线负极厂商的行列。
负极上市公司行业集中,盈利能力好,毛利率介于25%-40%之间。负极石墨主要是外协生产,成本占比40%,目前负极厂商开始自建石墨化产能,未来负极生产一体化是行业趋势,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碳硅是行业普遍看好的下一代负极材料,金属锂是负极材料的终极方案,也就是固态电池。
总结:1,负极行业集中度,负极产业一体化是未来趋势。
2,石墨—碳硅—金属锂是负极发展趋势。
3,负极材料前四公司: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东莞凯金。
3,隔膜材料
隔膜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约8-10%。隔膜成本中,原材料和制造费用占比较大,因此企业的规模化效应较强。
目前隔膜产线的投资4-5亿元/亿平,国内一线隔膜企业产能规模30-35亿平。隔膜的技术壁垒较高,是四大电池材料里面最晚实现国产化的环节。除比亚迪和SKI等少数电池企业外,其他电池厂都以外购隔膜为主。
国内隔膜产量从2014年的5亿平规模增长至2020年37亿平,年复合增速约40%,其中湿法隔膜占比较高,2020年国内市占率达到70%。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隔膜行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隔膜行业规模效应较强,龙头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20年国内湿法隔膜CR5占比93%,其中恩捷股份并购了上海捷力。
隔膜企业的毛利率普遍较高,在40%左右,但近年来有逐步下滑的趋势。隔膜是四大材料中降价预期最强的环节,企业需要依靠不断降低制造成本来维持高盈利水平。
锂电四大材料中,隔膜单位产能投资高,且需在掌握工艺基础上进行设备采购及调试,安装后仍需较长时间爬坡才可保证较高良品率。技术、资金密集型特点限制新进入者进入。
一线电池厂认证周期往往在2-3年,之后才可批量供货,从产能规划到实现收入间的长周期保证了龙头的先发优势及规模优势。
总结:1,隔膜材料行业新进者难度很大,行业将进一步向龙头靠拢。
2,湿法+涂覆是行业发展趋势。
3,负极材料龙头公司:恩捷股份,星源材质。
4,电解液材料
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的通道,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约6-8%。锂盐、溶剂和添加剂原材料占电解液环成本的90%左右,为降低成本,布局原材料产能已成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电解液产线的投资不到1亿元/万吨,国内一线电解液企业产能规模5-10万吨。原材料是影响电解液价格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拥有原材料产能的企业具有较大的盈利弹性。
国内电解液产量从2014年的4万吨规模增长至2020年25万吨,年复合增速超过35%,其中动力电解液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国内市占率达到62%。预计2025年全球电解液行业规模近450亿元。
2020年国内电解液市场CR5占比74%,天赐、新宙邦、东莞杉杉和国泰华荣属于第一梯队。
天赐材料和新宙邦电解液业务的毛利率水平长期维持在25%以上的水平;天赐材料自产部分六氟磷酸锂,新宙邦溶剂产能也即将投产。未来电解液厂商向上游延伸是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总结:1,行业集中度高,厂商为保利润将向上游延伸。
2,电解液的添加剂是重中之重。
3,电解液行业前3公司: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
4,六氟磷酸锂龙头:多氟多
5,锂电上下游端
A:新能源热管理:格局分散,但国内企业加速全球替代。代表企业:三花智控、银轮股份、奥特佳。其中, 三花智控 是热管理龙头, 银轮股份 主在传统业务,布局新能源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B:锂钴镍行业:资源行业,周期行业,进入门槛高。国内资源占比较少,对外依存度较高。代表龙头: 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洛阳钼业。
C:锂电设备:动力电池进入新周期,扩产加速,设备厂商迎来新机遇,龙头厂商明确收益。
锂电设备四道工艺:
1)电芯前段工艺: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制片/模切等工序。该工艺段涉及的设备包括真空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分条机、制片机/模切机等。
2)电芯中段工艺:主要包括卷绕或叠片、焊接、注电解液等工序。该工艺段涉及的设备包括卷绕机、叠片机、焊接机、干燥设备、全自动注液机等。
3)电芯后段工艺:主要包括电芯化成、分容检测等。该工艺段涉及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机(用于化成分容)、检测等设备。
4)模组及电池包工艺:主要包括电池组件组装、连接器组装、模块组装、密封性检测、最终测试等。该工艺段涉及模组生产设备、PACK设备等。
后到设备龙头: 杭可 科技 。前中后道全产业链布局龙头: 先导智能 。
D:电池企业国内前五: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 。
E:供应链
特斯拉供应链:预计旭升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宁波华翔、华域 汽车 、岱美股份等单车价值量较大。
F:LG电池供应链:正极:杉杉股份,当升 科技 ;负极:杉杉股份,贝瑞特,江西紫宸;隔膜:星源材质,恩捷股份;电解液:新宙邦,江苏国泰,天赐材料。
G:宁德时代供应链:正极:天津巴莫,振华新材,北大先行,贝特瑞;负极:杉杉股份,璞泰来;湿法隔膜:恩捷股份,中材 科技 ,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电解液:新宙邦,
1,电池龙头:
宁德时代 。公司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接近50%,全球市场份额25%,现有产能近60GWh,欧洲工厂将于2021年建成。
比亚迪。 公司是电动车、锂电池行业龙头。
亿纬锂能 :公司是国内锂原电池龙头企业,在圆柱电池、TWS耳机电池领域持续获得国际客户拓展,和电子烟有很深过往。
2,上游资源矿龙头:
锂: 天齐锂业,赣锋锂业
钴: 华友钴业,洛阳钼业
3,正极材料:
德方纳米,容百 科技 ,贝瑞特
当升 科技 :高镍技术领先。
4,负极材料:
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
璞泰来 :人造石墨龙头。
5,隔膜材料:
恩捷股份,星源材质
6,电解液材料:
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
六氟磷酸锂龙头: 多氟多
7,热管理:
三花智控,银轮股份
8,锂电设备:
先导智能,杭可 科技
9,电机电控:
汇川 科技 ,卧龙电驱
总结:电池强相关21家,其他和新能源 汽车 相关6家,共计27家行业顶尖公司。
最后的话:以上内容就是锂电行业分析及行业龙头公司说明,涉及公司不作为推荐。
锂电行业现在太热,需要降温之后入场,现在只罗列,而后分析。
参考资料:平安证券新能源行业报告/中信证券新能源 汽车 行业投资策略
全文完!
本文同步于公众号“韭菜书房”
因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便是锂电池,这也直接导致了锂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障碍。
随着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入,中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甚至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某些方面要超过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地区的销量大大增加。而我国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地点,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欧美国家。
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新能源汽车的构件虽然看上去十分简单,主要是由汽车的整体框架电机以及电池组成。但是制作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在汽车设计框架方面就具有很高的难度。制造传统油动汽车可以参考外来汽车品牌的车型,但是在制作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只能够自主摸索。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便是锂电池。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也可以说是唯一动力来源。如果锂电池的质量以及性能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研制将会带来很大的阻碍。
锂电池的容量便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关于锂电池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锂电池的容量问题。锂电池容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因此锂电池的研发工作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我国在于锂电池方面的开发是要晚于欧美国家的。但是欧美国家又不愿意向我国提供相关技术。
锂电池的容量与体积是有关系的。在新能源汽车的构件当中,锂电池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要想增加锂电池储存电力的容量,只能够从锂电池的体积中下手。但是锂电池体积的增大也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负担,同时也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体型,这也直接使得锂电池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那么以锂电池作为动力的 所谓新能源 汽车 ,他的前景如何 ,是不是我国未来 汽车 的发展方向 ,纯电动车会不会全部替代燃油动力车?我们从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 。
一、锂电池动力 汽车 是不是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 汽车 不是新能源 汽车 。为什么这么说 ,要搞清这个概念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新能源 。新能源是和传统能源相比建立的概念 ,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像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 ,这种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 。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太阳能,风能 等等。另外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新能源是清洁能源无污染 ,传统能源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污染 。回到正题 ,锂电池是靠充电来工作的 ,锂电池的能量来自于电力,在中国至目前75%以上的电力来自于煤炭 发电,这样我们就知道锂电池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煤炭 ,也就是说离电池 汽车 燃烧的是煤炭 ,而不是新能源 。锂电池 汽车 的使用 ,清洁了城市 ,却把污染留给了发电厂 ,并没有真正解决污染问题 。这就是我们找到了这几年电力紧张煤炭涨价的原因 ,大量的锂电池动力 汽车 其实燃烧的是煤 。这就是为什么说锂电池 汽车 不是新能源 汽车 ,但是是纯电动 汽车 。
二、锂电池 汽车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我的结论是,五到十年内会发展的很好 ,甚至是快速发展 。一是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来说 ,它是没有污染的 (它把污染留在了更远的发电厂 )。二是没有噪声 ,除了电机有点声音,发动机没有声音 。三是便于驾驶 ,操作简单 。四是似乎使用成本很低 (其实很高,但人们不知道 ,如果加上换电池的成本其实费用是很高的 )。五是大量的公共城市交通,由于是财政支出,可以不计成本的使用这种 汽车 。六是国家大力支持实施了巨额补贴 。
三、锂电池 汽车 会消亡吗 ?我的结论是:一定会被替代,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替代呢 ,当真正的新能源技术被商业化,并且成本降下来的情况下 ,锂电池动力 汽车 将被淘汰 。所以锂电池 汽车 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 汽车 生产大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新能源 汽车 的开发极为重视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 ,而对锂电池动力技术 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极为漠视,无动于衷 。即使是美国的特斯拉,也要把产品销售终端主要放在中国 ,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目前看氢能源 汽车 最有可能成为替代锂电池 汽车 的最佳 选项。这项技术日本德国等国家 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专题研究 ,并且部分已经商业化 。氢存在于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只是人们还没有办法用较低的成本把氢从水中提取出来 。我们知道 ,在南阳 曾经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水氢 汽车 舆情,我们南阳的市委书记张文深 曾因为水氢 汽车 事件而备受诟病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 水和铝发生反应 是会产生氢气的 ,只是自然界 的铝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纯净的铝一见到空气会变成氧化铝 ,氧化铝和水是不会发生反应的 ,获得纯净的铝代价是非常高的 ,所以现实中是没法通过铝和水的反应来制氢的。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一定会找到 有效的低成本的从水中提取氢气的办法 ,那么未来氢能源想将成为真正的新能源 ,从而改变我们的 社会 ,改变我的生活 。
目前,中国锂电储能市场尚未出现龙头企业,各大企业均处于布局阶段,产值达10亿企业尚未出现,产值均在5亿以下。由于国内储能政策不明朗,锂电储能电池价格交贵、且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调研及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市场规模约52亿元。其中,储能电池市场占比最大的是比亚迪,为14%;其次是富朗特及圣阳股份,均为7%。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处于疯狂扩张时期,虽然目前前三企业占比较大,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为645亿元,其中,CATL和比亚迪市场占比均为23%,另外沃特玛市场占比为11%,三大企业市场占比超50%。但随着企业扩张完成,未来前十格局将被打破,行业高速洗牌期即将来临。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锂电数码市场:增速放缓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数码锂电电池趋于饱和;现阶段国内高端型数码电池呈现大者恒大趋势;目前数码电芯市场总体平均毛利以下降至10%-15%。另外大企业不断挤压,中小企业面临被并购和倒闭风险。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码锂电池市场规模483亿元,其中ATL占比30%,其他企业占比44%。可见,目前我国数码锂电池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4-2015年新一批设备企业大举进入锂电行业企业大举进入锂电领域,加大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中、后端设备;预计未来两年锂电设备数量开始逐步减少,行业进入高速竞争洗牌时期;行业技术要求逐步提高,未来实力型企业逐步集中化,前端设备企业数量快速减少。
2016年我国锂电池设备企业462价,同比增长2.4%,随着锂电池设备企业数量增长逐年下滑,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7年中国锂电池设备企业约435家。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统计,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设备拖入最多的是GAIL,其次是比亚,但比亚迪投入仅GAIL的一半,再次是亿纬锂能,与比亚迪投入相当。
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计划对设备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评论
爱投资官方05-1014:27
12赞
踩
据战新产研预计至2020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将呈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中国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量超过140GWH,产量超过180GWH,中国动力锂电池产量有望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不仅能供应国内汽车企业需求,并且开始大规模出口
趋势二、新能源汽车领域,锂动力电池仍然是主流市场地位巩固,占据98%以上的市场份额
趋势三、锂动力电池阶段时间内主流技术路线地位确定,市场不再讨论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可能采取的路线
趋势四、锂电池性能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材料应用增多,电池核心材料性能指标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趋势五、新能源汽车中铝空气动力电池、氢气燃料动力电池、甲醇燃料动力电池、甲烷燃料动力电池以及其他品种动力电池,在中国仍然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
趋势六、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国企业超过5家,比亚迪、CATL仍然位列前十名企业之内
趋势七、单位容量动力电池平均价格比目前降低40%以上,占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重下降至30%左右
趋势八、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淘汰情况开始明显
趋势九、前五大企业占据中国70%以上的产量
趋势十、2016-2020将新增至少十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上市(不含新三板及以下)
本以为会有所期待的合创品牌,经历了五月新品牌发布会之后,用六个月时间打磨一款名为“HYCAN 007”的纯电SUV车型。只是没想到,广汽新能源LX+蔚来ES8的结合,竟是合创品牌送给用户们的第一款车型。智商税>产品本身,HYCAN 007算不上及格。
12月末的蔚来有些忙碌,赶完27日的广汽蔚来新品发布后,也接着赶场28日的NIO Day。广汽蔚来的合作项目也是蔚来继江淮、长安在代工和资质收购模式后,与广汽开展的一次全新的合资。
即便广汽蔚来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合资公司,应该称为“合创公司”。这里所指的合资指共享资源,共同分配;而合创品牌的字面之意则更好的理解为是共同创立,创建,创新。
但愿合创品牌有好好的履行品牌名字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不过从目前首款量产车型HYCAN 007来看,共同创立是存在,但创建和创新,恐怕还需一些时间。
广汽蔚来
比起蔚来和江淮、长安的合作模式之外,广汽和蔚来的合作更加令人心动。毕竟较之于江淮和长安,广汽扬名在外。
2018年4月10日,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南沙自贸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00万元。项目规划总投资12.8亿元,致力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销售及服务。
或许之所以被命为“合创公司”的真实原因是广汽集团占股22.5%,广汽新能源占股22.5%,蔚来合计占股45%,代表创业团队的广州开创共进占股 10%。平衡互利的关系让其真正达到了共同创业的初衷。
2018年的广汽集团已经达到净利润约为107.86亿元,同比增长75.37%;而蔚来ES8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首款破30万元大关车型也一路销量猛进。在市场形式大好的前提下,广汽和蔚来的合作似乎更有为行业推波助澜的意思。
本在大家都认为和广汽合作这只是蔚来为寻找下一家代工工厂做的准备时,他们的全新模式诞生了:由广汽负责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由蔚来提供智能网联技术和能源支撑体系,广汽蔚来还有意思的为其取名为“轻模式”,意在取双方之所长,一起赚钱。从这个分工上看,广汽的话语权大于蔚来。
在这种“轻模式”下,广汽蔚来拥有独立管理和运作团队的,他们将会对品牌发展的一切直接负责,高管团队方面,蔚来的李斌为董事长,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为副董事长,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和蔚来产业发展副总裁张洋为董事,曾任广汽研究院院长助理的廖兵为广汽蔚来董事兼总经理。
合创品牌还将推出涉及造型产品定义、电池租赁、充电桩、充电车等在内的“车+泛产品”形成的出行生态圈,这个好像是广汽新能源和蔚来都擅长的事物。
广汽新能源一直以来都在打造“25小时体验生活圈”,而蔚来也正在布局超级充电站服务,和合创所要推行的出行生态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仔细想来,合创品牌似乎并没有太多自我特色的品牌想法,就连最关键的生产、营销也是取两者之长处,难免会被诟病成合创品牌其实就是拿来主义之下的一个“快销品”。
在发布会现场,合创品牌也没有对于之后在渠道布局做过多的深入解析,在目前的状态下,或许一路捆绑广汽+蔚来的连带关系是炒热合创品牌最快速的方式。
如果这就是广汽蔚来一直在强调的“轻模式与传统合资最大的区别”,似乎有些换汤不换药了,会产生多大的市场效应呢?很难说。
幸运数字7
记不住合创品牌首款纯电SUV的英文名称HYCAN,记住后缀007不难。
首款纯电动提供5款新选择,预售价格区间为26-40万元,NEDC续航里程可达643公里,2020年上半年开始交付用户。有点诧异的是一款并没有太多品牌宣传造势的全新品牌,一来便挺进26万预售价行列,果然是一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架势。
HYCAN007似乎是准备沿袭广汽新能源LX和蔚来ES8品牌高端化的定位,预售价26-40万元,填补中国自主品牌30万元区别的空白。在网端,《锂智出行》还找到了新出行贺磊对于HYCAN007较为详实的媒体评价。
贺磊指出,1:HYCAN007和广汽Aion LX相似度极高,可谓双胞胎兄弟车型,LX的底子+小改的外观+大改的内饰+学习和利用一部分蔚来的服务和生态;2:内饰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设计美感度堆屏,没有内涵;3:和LX车型出自同一平台,续航破500km,比较扎实;4:内饰设计中加入模仿nomi的智能助手,山赛感强烈,整体用料的精致度不高;5:预售价套路和LX相似,正式售价或将重叠LX。
或许见过实车的朋友们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合创品牌是否过于着急的推出HYCAN007车型,并没有给予合创品牌在消费层中太多的好感积累,它既没有像广汽新能源LX循序渐进的铺陈产品,也没有像蔚来一开始营造的产品的高端化,如同“空降兵”一般,毫无征兆的的登场,打着广汽和蔚来的免费广告,硬生生挤进了自主品牌30万元售价的军团。这似乎是一款智商税>产品本身的产品,HYCAN 007并没有从一开始给予太多好感。
广汽研究院在产品研发上,特别针对“007”的属性在车型外观和内饰上均做了有意的调整,“7”字形的车灯与内饰的三体屏相互呼应;全触控三体屏不是一成不变水平直线,而是150.48度的夹角,也形成数字7的效果。但即便如此,也避免不了一众吃瓜群体提问,“这个007的概念是想表达什么呢?”一直会讲故事的蔚来,并没有给予“007”一个美好而憧憬的解释,它只是叫“007”而已,一个代号。
HYCAN 007基于广汽GEP新一代纯电专属平台打造而来,轴距2819mm,最高NEDC综合工况续航为643公里,车身为钢铝混合笼式结构。这一大串熟悉的解析,是不是让大家有些似曾相识感觉到了Aion LX;而车内屏幕上方可以通过语音互动的小CAN机器人,也的确像极了蔚来的nomi,山赛的严重,有些令人“跳戏”。
广汽小骄傲
对于广汽新能源而言,实现曾经夸过的牛,应该是一件可以小小骄傲的事情。根据公布的乘联会数据,2019年1-11月份,广汽新能源旗下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34,510辆,同比增长103.7%。
新能源车市遇寒流的说法,到了广汽新能源这儿,似乎也成了“今年广州再次入冬失败”一样,广州温暖的冬日,和他们的销量形成正比。广汽新能源不但没有
受补贴下调和车市下行的影响,反倒一路走高,11月更是跻身销量排行榜第三。
售价25万元的Aion LX上市当月批发销售也达到323辆,11月销售508辆,增长57.3%,跻身新能源中型SUV月度销量榜第三名、纯电动中型SUV第二名,仅次于同级车型蔚来ES6。正如古惠南所说到,“他们的产品会说话,消费者会有识别到眼光,他们的产品也一定会有惊人的市场反馈力。”
果然,广汽新能源从Aion S开始逐渐实现品牌高端化,其Aion S在11月销量中以5538辆位居新能源车型榜单前三名,虽然其中销量以大订单数量居多,但也没有影响到Aion S强劲的后发制人。
在被称之为“世界级汽车硅谷”内,广汽新能源的产业园被受关注,投资额预计450亿元,将围绕“智能制造+创新研发+汽车小镇”三大领域打造。这样的前景和对于智能化的把控,也让广汽在新能源道路上走的愈发坚定。
不能否认,合创品牌在广汽的庇护下,一定会比其他初创品牌走得更有底气。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大碰撞”,可以让广汽蔚来拥有更加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机会。
但同时,廖兵(广汽蔚来董事兼总经理)也没有回避两家车企碰撞后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他坦言:“合创有它天生的优势,但挑战在于两种思维逻辑模式的碰撞不可避免,想要短时间内迈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合创品牌是新能源行业的“新人”,作为“新人”,他们是该拿出别具一格的东西让行业眼前一亮,毕竟广汽+蔚来,这两个行业大IP,足够上热榜。
面对4月份即将开启的交付工作,合创HYCAN 007必须要快,在广汽新能源的工厂进行新车生产,也保证了HYCAN 007的绝对质量。
但《锂智出行》认为,再接下去但渠道建设问题上,合创品牌似乎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据悉目前渠道会在HYCAN+广汽+蔚来三家的体验中心或交付中心进行,用户还可以同时享受到广汽和蔚来双方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在这个环节上,合创品牌过于依附广汽和蔚来,未必是件好事。
没有过多自我品牌特性的合创品牌,能走得多远,真的是种颠覆吗?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文/Ada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由于锂电池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碳排放比燃油车多50%。行驶中的碳排放,无论是火力发电为主的印度,还是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
欧洲,新能源 车碳排放都明显低于燃油车。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车碳排放会
更低。保养维护的碳排放,电车不需要换机油,但轮胎消耗大于油车,碳排放差距不大。
一、以一辆车的总生命周期15年计算,在中国,电车能减少37-45%碳排放,新能源车的确能降低碳
排放。在火电占大部分发电量的国家,混合动力由于只需要纯油车的60%油耗,行驶中的碳排放也相应
降低40%,碳排放和纯电车差不多。
的确有一个隐藏的“骗局”:新能源车由于使用费用低,会“鼓励”大家开得更多,如果控制不住
“不费钱多开点”的欲望,很可能会让新能源车变得不环保。
二、衡量车辆的碳排放,不能只看行驶过程中的碳排放,也要看生产车辆过程的碳排放,这就是很多人
认为电车碳排放比油车高的论据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电能,而同样尺寸大小电车和油车,电车往往要重不少,油
车电车的基本框架是一样的,而电车的电机比油车的发动机加上变速箱还要轻不少,而生产电池的碳排放也占生产整车碳排放的1/3以上。
据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
究,生产一辆电车比燃油车增加50%碳排放,单纯以生产车辆过程计算,电车碳排放的确高。换
一个角度看,电池越小(续航越短)的纯电车,生产碳排放越低。电车不使用燃料,但行驶依然会产生碳排放,这是因为电能是二次能源,对于采用火力发电为主的
地区,电车的能源来自煤和天然气,跟石油同样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燃烧煤和天然气同样产碳
排放,这也是很多人抨击电车和油车同样“不环保”的理由。
如果采用风力、水力、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来发电,电车可以视为零排放。
三、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最新统计结果,以现今各国的发电厂进行评估,结合车辆
实际寿命和里程,在火力发电占比较低的欧洲,电动汽车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从生产到使用,平均
寿命15-18年)的排放量比汽油车低 66-69%,在美国,电车的排放量比油车碳排放减少60-68%,
在中国,电车能减少37-45%碳排放。火电占绝大部分的印度,电车也能减少19-34%的碳排放。
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占比更大的使用环节,电车碳排放明显低于油车;在占比
较低的生产环节,电车碳排放都比油车明显更高,主要差距在于黄色的电池生产部分。
车辆的保养维护碳排放,电车不需要换机油,但车大胎宽,轮胎消耗大于油
车,保养维护碳排放差距不大。
在未来2030年预估值,随着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进一步发展,电车还会变得更
加低碳环保。
四、上文说到,在中国电车相比油车能减少37-45%碳排放。如果以混合动力跟纯电车相比,混合动力
油耗约为纯油车的60%,行驶中的碳排放也相应降低40%,和电车行驶的碳排放程度接近,加上油
电混合动力生产碳排放比电车更低,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油电混合全周期碳排放甚至比纯电车更
低。加上日本火电占比约80%+,比中国火电70%+的比例更高,因此在日本本土,油电混合动力
的确碳排放优势更大。所以某些日系厂家鼓吹油电混合动力比纯电车更环保,并不是吹牛。
降低碳排放的终极办法就是少开车,但使用成本较低的电车,似乎“鼓励”大家开得更多。 不同品牌新能源车平均里程,抛开网约车 常见的荣威和比亚迪,大部分热销品牌年均里程
都达到1.7W公里以上,小鹏和蔚来甚至达到2.2W公里,比传统燃油车多了83%里程。(这肯定有
一部分是少开了家里的燃油车,将里程转移到电车上),但电车整体上依然“诱导”大家开得更
多。
五、当前很多人着重论证的部分其实就是使用环节,不过基本上和我的认知没有偏差。同等规格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相比,确实能源利用率要更低,相对而言,新能源 的减排优势也是
比较明显的。
但作为一个本科混过几年能源类专业的,这里还是要说:汽油是从石油里分馏、裂解出来的,这个
环节不涉及太多的能量损耗,但是火电那可是把煤烧了烧开水再去发电的,损耗要大相当多。
那么这里就不得不继续汽车全周期的其他环节来延伸了,这里主要聊两部分:生产制造和发电来
源。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大件,电机、电控和电池,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要求会比燃油车更高,比如大
量逆变器 、控制芯片,就更不用说那一大块锂电池了。
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碳排放比燃油车实际上是要高一截的,至少目前是。
如果想把这部分劣势拉回来,当务之急是要将比如电池回收再利用这种产业做起来,比如格林美
、天奇这种企业在做的。
但现阶段还在扩张器,电池循环大规模市场化应该还得再几年,这个阶段的污染和碳排放显然就不
那么乐观。
六、关于新能源汽车制造过程中更多的碳排放,其实可以随着规模持续增大而降低影
响,但是电能来源问题可能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电也不能算新能源了,如果是燃煤发电,新能源车还真不能保证就能更环保。所以,推动太阳能、
水电、风能、地热能、核能等等真正的新能源发的电,才能从本质上让新能源车真正产生碾压级的
碳排放优势,也才能真正实现减排愿景。
所以,现阶段而言,减少碳排放更多只是指的使用环节,但是早晚新能源汽车会达到全链条新能源
的,届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共同迈向低碳未来,加速了化石燃料向新能源的转变。
交通和能源生产迫切需要减少排放,电动 汽车 和电池存储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这两个市场。
锂,有时被称为“白色石油”,是能源储存的关键组成部分,全球近四分之三的锂来自澳大利亚的矿山或智利的盐湖,近年来需求猛增。
本期推介文章来自福布斯《电动 汽车 正在推动对锂的需求,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Electric Vehicles Are Driving Demand for Lithium—With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作者James Ellsmoor 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
特斯拉只用了63天的时间就造出了一块100MW的锂离子电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能够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作为备用电源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可实用性,消除了间歇性供应问题。
尤其是当燃煤电厂或风力发电场意外关闭时,这种巨型电池将起到稳定电网的作用,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通过在需求波动期间买卖电力,特斯拉靠电池产生了收入,五天的价格波动之后,收入接近140万澳元(96万美元)。
由于其灵活性和对现有能源存储形式的改进,许多公共事业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大规模采用电池的可行性。
然而,一些突出的问题正威胁着锂电池的发展。
作者指出,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使用锂电池来储存能量的好处,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较为消极的一面也暴露了出来。
矿业本身的弊端对电池的崛起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因为制造电池,需要一系列的稀土金属,而这些金属的开采制造会排放大量废气。锂矿开采约有一半来自卤水开采,其余为硬岩开采,对环境的危害更大。
此外,锂、镍和钴等主要成分含量有限,不太可能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不管怎么说,锂电池对低碳世界的未来非常重要。那么,是否有办法既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又能减少污染呢?这其中是否蕴藏着新的商机?
首先,作者提到,研究电动 汽车 可持续性的报告指出,随着市场对新型电动 汽车 的高需求,更多的 汽车 被制造出来, 汽车 行业将从规模经济中受益,生产过程更高效、污染更少。
一方面,为电动 汽车 制造的过剩电池会形成一个回收市场,减少对新的采矿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各大能源勘探公司研发新的突破性技术,促进促进行业规范,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其80%的能源需求,其中最大的缺口是储存电力资源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与之相关的市场价值超过2.5万亿美元。
作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新能源行业的又一个商机。
许多初创企业和投资者正在寻求相关电池存储技术的突破,以取代或补充锂离子电池,或找到一种方法使其更高效、成本更低。
其中一个名为“突破性能源投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的项目由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在内的多位亿万富翁资助,旨在通过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为零碳未来找到解决方案。
目前,大规模的电池存储有了一个渐进的替换计划,即利用低碳能源(核能和天然气)来替代化石燃料的基本能源需求,安装电池作为备用系统,直到它们能够逐步取代上述能源。
能源储存显然是低碳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 科技 初创企业寻求技术突破的机会。毕竟资源有限且宝贵,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