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太阳能光伏 > 正文

隆基登顶光伏组件“王座”

寒冷的蜻蜓
威武的白云
2023-01-01 03:11:49

隆基登顶光伏组件“王座”

最佳答案
凶狠的魔镜
魔幻的芝麻
2025-07-23 18:02:45

近十年,在组件出货量方面,榜首位置九年为中国企业所占据。十年间榜首共涉及五家企业,中国企业四家,实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及。

尚德、英利、赛维的势弱

2011年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是较为特殊的年份,在此年欧美对中国光伏的“双反”拉开序幕。

2011年10月18日,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

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起诉讼。

……

双反大棒终究落下。时有评价中国光伏产业状况为哀鸿遍野。恩孚商务咨询2012年跟踪数据显示: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此两年,中国光伏行业的传奇公司尚德、英利、赛维还榜上有名,2011年,尚德位列榜单次席,仅次于First Solar,英利居于第三位,赛维位列第九,天合、阿特斯、晶科分列五、六、八位。

First Solar此年居于榜首,有媒体评价其是幸存下来的 历史 最久的光伏板生产商之一。First Solar于1999年成立,其前身为Solar Cell,后被沃尔顿家族相关公司收购。沃尔顿家族为沃尔玛集团的拥有者。

但是仅仅一年后,FirstSolar的榜首位置便被英利所取代。但是在十年期间,FirstSolar只在2018年未进入前十榜单,实力可见一斑。

英利在2012年、2013年居于榜首。

在2013年1月8日,英利高调宣布了2012年自己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业,全年出货量超2.2GW。英利在2012年的 “高光”表现或与国内市场的开拓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英利国内组件发货量超500MW,同比上涨27%。此外,在美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收获到部分订单。

彼时,苗连生曾预计:2013年,英利国内市场份额有望达到40%。

其实,在2011年下半年,英利的欧洲市场比重已下降至45.17%,美国市场比重下降至10.31%,而中国市场比重则上升到36.71%。

经过2012之后,次年的英利依旧保持着榜首位置,组件出货量达到了3.2GW,相较于2011年1.6GW的出货量,实现了翻番。

但英利在2011年-2013年的业绩并不好看。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合计亏损近80亿。

英利并未如同赛维和尚德一样迅速“陨落”。

2014年,英利退居榜单次席。此年英利亏损2.09亿美元,组件出货量3.3GW。

2014年似乎拉开了英利“退”的序幕。2015年-2017年,英利连续三年居于榜单第八位。从2018年至今,再未进入榜单。但关于英利的消息从未中断。2020年,英利在市场上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并有着相较不错的收获,也许未来仍会获得一席之地,无法妄言。

2014年,苗连生面对天合的追赶,“让”出了榜首位置,,坊间认为老苗更“靠谱”了。此年天合出货量为3.7GW,两者差距400MW。

英利让大家铭记的除苗连生之外,还有其赞助了2010、2014两届世界杯。在中国光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对英利的荣光,尚德在此时则显得有些落魄,虽然在此种大环境下,谁都过得不好。

2012年或者算是尚德高光表现的“最后一舞”,此年尚德位居榜单第三位。

2012年9月初,面对困境,尚德开始了减产裁员,太阳能面板产能从2.4GW降到1.8GW,削减幅度达25%。不完全统计,或将裁掉1500名员工。

但,尚德终究仍未能挺住。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尚德轰然倒下。虽然对尚德的败走有多重原因的解读,但是“双反”对尚德造成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巨大。

2013年,榜单上已不见尚德的名字。经过系列“折腾”,2015年至今,尚德间隔性出现在榜单中,只不过不复当年的荣光。

赛维的名字则在2012年的榜单中消失。姗姗来迟的2011年年报显示,赛维2011年共计亏损54.5亿元,其中资产减值损失28.2亿元,投资损失12.5亿元,扣除上述损失后实际经营亏损为13.8亿元。

2012年,赛维净亏损10.5亿美元。此年,赛维为诸多负面信息所围困,彭小峰也在该年卸任赛维LDK首席执行官。

2014年8月30日,赛维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接受彭小峰辞任公司董事长及董事职位,即时生效。

2015年11月17日,赛维LDK宣布,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新余市城东建设投资公司及国家电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赣西供电分公司的重整申请,要求赛维LDK四家子公司——江西赛维LDK高 科技 有限公司、赛维LDK高 科技 (新余)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光伏硅 科技 有限公司及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多晶硅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但不管如何,赛维的精彩为诸多光伏人所牢记。

2012年,媒体转载Maxim Group发布的研报: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累计负债达到了175亿美元。亦有媒体统计,此10家企业包含英利、尚德、天合、晶澳、阿特斯、大全、昱辉阳光、赛维和中电光伏等。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面对机遇,更多人参与到光伏行业中来。仅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的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拥有的生产商便由807家增至901家。而到2012年,我国破产和停产的企业超过350家。

在此期间,苗连生、施正荣、高纪凡、瞿晓铧四人齐聚的镜头定格,留下圈内的谈资。

掀起“血雨腥风”的SolarWorld在2011年位居第十位之后,前十榜单再无其踪影。作为德国的公司为何会频频发难,同样存有多种解读。

昱辉、天合、阿特斯的起落

欧美“双反”倒逼出了更强的中国光伏企业,随之国内光伏市场在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发展。

2013年,被誉为光伏行业的“政策年”,据不完全统计,光伏相关的“大”政策就达到十余项。最具代表性的则是2013年7月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 健康 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国六条”。并且指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2012年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光伏装机目标为2100万千瓦以上。

此外,《意见》首次明确电价和补贴机制以及光伏准入门槛。

随后,各部门的匹配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出台,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形成。与之伴随的还有“双反”阶段性的收场。

经过2013年的酝酿,2014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4年,我国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GW,同比增长60%,其中,光伏电站23.38GW,分布式4.67GW。全国新增并网10.6GW(新增光伏电站855万千瓦、分布式205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所用组件占我国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实现了《意见》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000万千瓦目标;

天合的崛起并不突然,在2013年已经位居榜单次席。高纪凡能够出现在四巨头齐聚的局中,已经证明了天合的实力。天合也在此年将英利“推”下了王座。

据天合光能自身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天合光能出货量为3.66GW,较2013年同期提高41.9%。全年净收入总计22.9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28.8%;毛利润3.856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76.7%;毛利润率为16.9%,较2013年提升4.6%。

其中,天合光能2014年Q4组件出货量近1.1GW,包括1.07GW对外发货量以及用于自身下游发电项目28.3MW的发货量,创造了新的记录。第四季度净收入为7.05亿美元,环比提高14.3%。

彼时天合预计:2015年Q1组件发货量为840MW-870MW,其中用于自身下游电站项目的组件量为60MW-70MW。2015年全年组件发货量目标为4.4GW-4.6GW,比提高20%-26%。此外,将在全球并网700MW-750MW项目,其中包括中国30%-40%分布式项目。

天合光能2015年年报成绩着实亮眼的。天合光能全年总出货量为5.74GW,同比增长56.8%。净营收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8%。

同时,天合提预计2016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在6.3GW至6.55GW,其中下游项目供货量预计为450MW至550MW。

天合的登顶几乎是伴随着英利势弱而来的。阿特斯紧随其后,在2015年登上了榜单的第二位。当年出货量4.71GW,与天合有着1GW的差距。但在此年也是阿特斯最接近榜首的位置的一年。

对于阿特斯的“不思进取”,坊间很多声音认为瞿晓铧的性格决定了阿特斯的定位。瞿晓铧是一个性格稳健的人,做光伏可算作科班出身。业内人士评价:阿特斯是业内财务状况较为稳健的几家之一。也有着“如果最后仅剩几家光伏企业,其中一定会有阿特斯”的说法。

在2014年,有媒体报道阿特斯或将取代天合的榜首位置,但是最终并未成型。后伴随着晶科、晶澳,乃至隆基在组件方面的崛起,阿特斯排名进一步下滑。至今,阿特斯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榜单第五位。

2015年,榜单变化明显的还有昱辉阳光下滑到第十位,而协鑫集成则闯入榜单,且高居第七位。

2015年也是昱辉阳光截至现在最后一年在此榜单之上。

昱辉阳光的创始人为李仙寿。李仙寿为光伏业内较为知名“李氏三兄弟”中的大哥,二哥、三弟分别为李仙华、李仙德,李仙德则是在2016年居于榜首晶科的创始人。

2005年,李仙寿和创业伙伴创立昱辉阳光;200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宣布正式进入电池片、组件生产领域,拥有了由原生多晶硅到光伏应用系统的完整光伏产业链;2011年11月,昱辉阳光一个月整合20家光伏企业成立合资新公司。

2014年,昱辉发布公告称已成为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的制定调查企业,股价应声而落,昱辉还是卷入了“双反”。这或者也为2016年退市警告、2017年太阳能制造业务的剥离埋下了伏笔。

“双反”之伤对昱辉来说虽然并不致命,但对昱辉阳光的业绩影响颇深,在此期间,昱辉的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昱辉对外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6GW,实际收入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18.9%。预计2016年营收将低于2015,约为10亿美元至12亿美元之间,第三方组件出货量也将出现降低。

李仙寿曾表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将业务重心由制造业务转移至下游业务开发上来” ,这与后续的昱辉退出太阳能制造业的行动相呼应。退出举动被看做昱辉的“断腕自救”。

2016年,昱辉由于股价每股低于1美元而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此种状况也仅是昱辉当时境况的一点。此年,昱辉跌出了榜单。

2017年6月14日,昱辉发出公告称,李仙寿宣布收购该公司的制造业(包括多晶硅、太阳能晶片和太阳能组件制造)和LED分销业务,并承担该公司相关的债务。至此,以太阳能制造业兴起的昱辉“英雄谢幕”。

京瓷、夏普也是双双跌于2015年的榜单之外。2015年,2015财年全年,日本组件总发货为7.96GW,为2014年的81%,更是远远低于2013的水平。

晶科、隆基、东方日升的崛起

2016年,昱辉跌出榜单,晶科却登上榜首,兄弟二人的公司状况迥异。而在晶科建立之初,其目的主要是以期帮助李仙寿昱辉更好地发展。世事变化。

从2016年起,晶科开始了自己的“王者”征途。2016-2019,晶科连续四年蝉联首位。

2016年,据相关机构统计,晶科出货量在6.6-6.7GW,天合出货量在6.3-6.55GW。与晶科相差不大。

天合在2014、2015占据榜首之后,2016年以微弱劣势“输给”晶科,坊间认为此时的天合并非没有与晶科一战的实力,而是高纪凡的主动“退位”。

高纪凡在相关场合曾经说过,天合目标是全球最领先的组件供应商,一流的系统集成商,智慧能源领域的开拓者。由此来看,天合还是志在综合。

“有时候人为了保持第一,会做很多愚蠢的事情。”“做老大的不易来自于两个方面:引领者走在前面,有风雨来的时候你总是第一个被刮到;第二个,领先者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比如技术领先了,后面的人盯着你。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行,你可能花了一个亿去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人家花几百万挖一个人就把你这个东西拿走了。”

高纪凡此几次表达,成为支持“让贤”这一说法的支撑。各种原因到底如何,除了当事人恐怕没有人能够给予确切答案,所以答案现在依旧算是一个“谜”了。

晶科登上榜首,同样并不奇怪。

在此十年中,晶科一直居于榜单之中,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登顶的前五年,晶科排名分别为第八位、第七位、第五位、第五位、第三位。

在2017、2018、2019三年,晶科组件出货量分别为9.7GW、11.6GW、14.3GW。此三年的第二位分别为天合、晶澳、晶澳。两者三年的出货量分别为9.1GW、8.1GW、10GW, 7.5GW、8.8GW、10.26GW。

在2018、2019两年,晶澳占据次席,天合位居第三位。

在此四年中,晶科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着第二位,后者并未对晶科形成足够的威胁。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组件行业也正式进入了“晶晶”局面。两者的地位彼时看来并没有企业可以动摇。

恰在晶科登顶的第一年,隆基乐叶闯进了榜单,位列第九位。恐怕此时,没有更多的人可以想到,这个企业在几年后在中国光伏行业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从晶科手中抢走了王冠。晶科五连冠未能实现。对于晶科与隆基的关系,同样坊间说法颇多。一相关工作人员曾玩笑表示到——恨死你,却干不掉你。

2014年10月,隆基以近4610万的价格收购了浙江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85%的股份。浙江乐叶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被隆基收购之时组件产能超过200MW。随后,隆基对乐叶进行了整合注册。2015年1月28日,隆基投资5亿元在西安成立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至此,隆基正式切入组件环节。

也就是说,仅仅正式切入组件环节两年,隆基便进入了前十榜单,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2016年,隆基组件销售额达57亿。

隆基2016年财报显示:隆基营收115.31亿,同比提升93.89%;全年净利15.47亿,同比提升197.36%;基本每股收益0.86元,同比提升177.42%;扣非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15%,同比增加9.18%;综合毛利率27.48%,同比提高7.11%。

2016-2019年,隆基的组件出货量分别为2.34GW、4.4GW、7.2GW、8.4GW。2020组件出货量,据相关媒体统计为22.7GW,晶科出货量则为19GW。至此,隆基将晶科挤下了王座。

纵观隆基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2019年8月28日,市值超1000亿;2020年7月24日,市值超2000亿;2020年10月9日,市值超3000亿;2021年1月5日,市值超4000亿。高瓴资本的进入,显示资本市场对隆基的看好。5000亿市值并非不可及。

2019年4月,隆基发布(2019-2021)产品产能规划,计划单晶硅棒/硅片产能2019年底36GW,2020年底50GW,2021年底65GW;单晶电池片产能2019年底10GW,2020年底15GW,2021年底20GW;单晶组件产能2019年底16GW,2020年底25GW,2021年底30GW。

从2019年开始,隆基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尤其2020年,隆基更是屡屡与国企、央企达成合作,其他企业之间也是合作不断。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隆基涉及的扩产项目总容量超77GW,总投超269亿元。

晶澳2018、2019两年位居次席,2020年随着隆基的登顶,其下降一位,名列第三。

纵观晶澳,其在业内垂直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上较为领先,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等多个领域。所以即使在行业较为“凄惨”的2018年,晶澳也表现较为稳健。

2019年晶澳借壳成功归A后,受益于资本市场,晶澳更是发展迅速。在2020年动作屡屡,世纪新能源网粗略统计,晶澳扩产的项目达16个,总容量超151.6GW,总投超415.5亿元。

晶澳2020年三季度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166.9亿元,同比增长23.51%;净利润12.91亿元,同比增长85.29%。第三季度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增长95.12%。业内较为看好晶澳2020年的业绩。

随着平价时代的迫近,降本增效成为摆在各家企业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2019年,中环推出了“夸父”210mm硅片,从而带动着大尺寸组件的发展。2020年M10联盟成立。

东方日升跨入榜单是在2017年,截至2019年,组件出货量分别为2.8GW、5.07GW、7.3GW。名列榜单的第十位、第七位、第七位。同时据相关统计显示, 2020年东方日升依旧位居第七位。

随着2020年业绩预告的披露,东方日升的业绩“变脸”对其影响颇深,但其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并未遭到更大冲击,再匹以相对稳健的发展思路,业内依旧看好其2021年。

虽然多企陆续布局210组件市场,但是凭借多方面的东方日升理论上也拥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

正泰在2020年闯入排行榜第八位。其在2019年已经有出色的表现,并以3.73GW的出货量位居我国组件出货量的第七位,前六位分别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隆基。

随着国内光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外组件企业的式微,正泰进入榜单也就不奇怪了。从2018年开始,尚德重新登上榜单,虽然排名不高,但依旧展现出较强的实力。

根据当前数据,2020年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实力雄厚。

十年,组件市场虽有变化,但是强者恒强依旧是主基调。随着2021年的起始,光伏利好信息频出,未来,中国组件企业十席能够占据几席,隆基是否王冠依旧,日升能否业绩翻脸,天合又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这些都将是精彩的看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021年的王座将会属于谁?

最新回答
落后的冬天
整齐的草莓
2025-07-23 18:02:45

SNEC第五届(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暨论坛第二天,全球光伏市场发展论坛暨CEO峰会在KerryHotel召开。峰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和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董事会主席MurrayCameron博士共同主持,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晶澳太阳能CEO方朋、韩华新能源(原“林洋新能源”)CEO谢平、力诺光伏集团总裁司海健、MeyerBurger公司CEOPeterPauli等出席了此次峰会。

CEO峰会期间,有参会代表指出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分别代表了目前光伏行业内两大不同的发展策略: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专注于单一或少数几个生产环节,扩大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效率。那么,是垂直整合好还是专业化好?垂直一体化公司又能否在产业的各生产环节上与专业化公司有效竞争呢?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认为,光伏行业的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进行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从而缩短完成整个产品生产的时间;垂直一体化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整合研发,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至于垂直一体化整合的缺点是,很难保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或规模的优势,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晶澳太阳能CEO方朋则表示,两种发展模式可以也的确会长期共存下去。他以半导体行业为例,英特尔(INTC,21.15,-3.03%)是成功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典型代表,公司拥有很好的利润水平。台积电(TSM,12.28,-1.05%)则是专注于芯片的制造环节,为多个芯片设计、研发公司提供芯片加工服务。它拥有很大的产业规模,且市场占有率高,毛利率也还不错。晶澳太阳能作为一家选择“专注”的光伏电池制造商,2010年的产量同比增长了180%,营收增幅超过200%。方朋强调选择专注的企业应该特别注意与上下游客户建立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且能为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贡献价值。

此次峰会已不是方朋第一次对外阐述晶澳太阳能对“专注”的选择了。2010年第三季度,在接受知名光伏杂志《Photon》采访时方朋曾表示,去年(指2009年)所有人都相信垂直一体化,晶澳在对市场进行了分析之后将商业模式扎根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光伏电池生产。事实上,晶澳的确在2010年取得了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晶澳也在生产光伏组件和硅片,但光伏组件的生产(不管是用自有品牌还是代工)更多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用来支持客户的业务模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方朋在此次CEO峰会的演讲中提供了一组中国与欧洲之间生产成本的对比数据。如果只是生产光伏组件,中国公司的成本优势大概11%;要是既生产组件又生产电池,中国公司的成本优势则是20%;如果是整个产业链都做的中国公司,它的成本较欧洲同行要低30%。单从这组成本对比数据来看,垂直整合更具优势。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考虑事物的某一方面,单凭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韩华新能源(原“林洋新能源”)CEO谢平在峰会上谈到的对垂直一体化整合的看法和体会很值得大家去思考。

谢平称,

韩华新能源之所以选择垂直一体化整合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后,总的毛利率还是挺好看,但内部各环节的毛利率实际上是遭到了降低。另一方面,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可以实现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从而打通供应链,完成产品生产的成本叠加,有利于公司在未来的持久战和恶战中生存下来。此外,谢平还认为只有真正有实力的大公司才能有效进行彻底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

峰会上还有光伏公司的CEO预测,到2015年光伏行业将只会剩下7-8家有市场影响力的领头公司,而这些公司的业务将会是非常完整的,不会仅仅局限在光伏产品的制造环节。剩余的一小部分市场则会由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分享。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此次CEO峰会的联合主持人李俊峰先生认为,从所有能源的发展来看,其相关行业最终必将走向整合。石油和天然气的情况最为典型;电力装备的供应商也淘汰到仅剩下7-8家有影响力的公司;风电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整合,但相关市场上目前还有20-30家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打群架;至于光伏行业,现在是有太多供应商了,此次SNEC就有1800家相关企业参展。但李先生相信光伏行业实现整合的那天一定会到来。届时会诞生几家大而全的光伏/太阳能企业。

彩色的小伙
寒冷的篮球
2025-07-23 18:02:45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至第四阶段

我国光伏行业于2005年左右受欧洲市场需求拉动起步,十几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大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了从高纯度硅材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并具备向智能光伏迈进的坚实基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年新增装机量波动较大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513万千瓦。2018年,受光伏531新政影响,各地光伏发电新增项目有所下滑,全年新增装机容量出现下降态势,从2017年的5306万千瓦下降至4426万千瓦。2019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至3011万千瓦。2019年对需要国家补贴的项目采取竞争配置方式确定市场规模,因政策出台时间较晚,项目建设时间不足半年,很多项目年底前无法并网,再加上补贴拖欠导致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等原因,截止2019年底竞价项目实际并网量只有目标规模的三分之一。

2020年,在未建成的2019年竞价项目、特高压项目,加上新增竞价项目、平价项目等拉动下,预计国内新增光伏市场将恢复性增长。“十四五”期间,随着应用市场多样化以及电力市场化交易、“隔墙售电”的开展,新增光伏装机将稳步上升,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4820万千瓦。

2020年末累计装机量超2.5亿千瓦

累计装机容量方面,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15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4318万千瓦,到2020年已经增长至25300万千瓦。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的光伏发电正在迅速发展起来。

光伏发电量增速维持在15%以上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量增长迅速。2013年,全国光伏发电量仅为91亿千瓦时,到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量2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08%。截止2020年底,全国光伏发电量为2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

华北、西北与华东地区新增装机量较多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9399万千瓦,占光伏总装机比重33.8%,与上二季度相比提升1.2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从全国并网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布局看,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华北地区新增装机8027.6万千瓦,占全国的28.9%西北地区新增装机6456.8万千瓦,占全国的23.2%华东地区新增装机5390.6万千瓦,占全国的19.4%华中地区新增装机3716.2万千瓦,占全国的13.4%南方地区新增装机2753.1万千瓦,占全国的9.9%东北地区新增装机1438.4万千瓦,占全国的5.2%。

总体来说,为了响应巴黎协定,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号召,在此号召下,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苹果大白
自由的草丛
2025-07-23 18:02:45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文| 黑鹰光伏 刘洋 编辑|李文友】

杨建良是谁?

网络上只能找到他的两张单人照,一张是上市路演,一张是IPO敲钟发言。

五六年前,你若在光伏行业询问此君,估计鲜有人能说出一二。

那时候,光伏重新复苏,资本再次狂飙,新巨头加速崛起,而杨建良掌舵的企业年营收不到1.5亿(2015年),净利仅有1000多万。

如此的表现,在一天天火热的光伏市场,籍籍无名。

但如今若再有此问,估计不少人会告诉你:杨建良,上机数控的董事长,光伏黑马!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中国光伏二十年,从来不缺破局者。

短短两年,杨建良和上机数控,天下谁人不识君?!

1

杨建良,中国国籍,1969年出生,大专学历,无境外永久居留权。

其掌舵的上机数控位于江苏无锡滨湖区南湖中路158号。

过去一年,这家企业业绩暴增,股价猛涨,对外布局突飞猛进。也就在过去一年,杨建良和光伏产业不少举足轻重的企业家成了朋友,在业务来往上形成了深度的利益联盟。

有机构研报甚至在2021年初狂捧: 高成长性,给予2021年40倍PE,6-12月目标市值800亿元!

股价暴涨背后,在最新的《2020胡润百富榜》中,杨建良家族拥有财富合计达到105亿,在光伏企业家财富榜中居第14位。

这样的财富值与阳光电源曹仁贤、美畅新材吴英、爱旭股份陈刚等不分伯仲。

(制表:华夏能源网)

已经广为人知的是,2020年,上机数控在业务布局上不断爆出“大手笔”。比如,与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正泰电器、通威股份、阿特斯等巨头签订了超过300亿的销售合同,为未来数年的业绩预增留了后手。

此外,在光伏硅料抢夺的大战中,上机数控也不甘人后。 2021年1月21日,这家企业宣布与新特能源签署超7万吨多晶硅料采购大单;3月5日晚间,其又发布公告,公司及下属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与大全新能源签订超5万吨的多晶硅料采购合同,预计合同金额约55.34亿元(含税)。

而在牛年春天,另一条关联上机数控,强烈激荡光伏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重磅消息,则与其和“世界硅王”保利协鑫的密切合作有关。

2021年2月28日,保利协鑫发布自愿性公告,其全资附属公司江苏中能与上机数控签订关于内蒙古研发与生产30万吨颗粒硅及成立一间合资公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30万吨颗粒硅!如此规划与手笔,震惊业界。

根据协议,江苏中能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65%,上机数控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35%;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这意味着,杨建良掌舵的上机数控,与朱共山治下的保利协鑫,也成了深度利益捆绑和发展的“盟友”。

2

搜罗所有可查的公开素材,杨建良20出头便开始独自闯荡江湖。

24岁那年,这位年轻人承包了无锡市雪浪制冷设备厂金工车间;29岁,杨建良开始担任无锡市良友机械厂厂长。

到了2002年9月28日,杨建良和杭虹夫妻俩共同出资设立无锡上机磨床有限公司,彼时注册资本100万。 这,成为上机数控的前身。

随后,上机数控在2007、2008及2010年经历了三次增资。到了2010年12月,上机有限以净资产折股的方式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在次年1月的工商变更登记中变为9450万元。

2010年12月23日,也就在向同创创业及远东控股转让4.66%股权的次日,杨建良 将其持有的公司出资额42万元转让给公司9位骨干员工。

其中,杨建良的姐夫李晓东受让0.159%的股权;杭虹的妹夫董锡兴亦直接持有公司0.159%的股权。至此,杨氏家族共持有上机数控此次发行前89.52%的股份,约合8463万股。

2012年,上机数控首次申请IPO,但最终遭到发审委否决。 2017年夏天,上机数控再次冲刺IPO。

煎熬等待一年半后,杨建良和上机数控“苦尽甘来”。2018年12月28日,上机数控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由此成为江苏无锡第136家上市公司。

当天夜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蓝宝石大屏”亮灯——“热烈祝贺上机数控成功上市”。

查阅相关数据,截止2020年9月底,杨建良和杭虹夫妇总计持有上机数控14521万股,占上机数控总股本的62.46%。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的75.89%。

对于杨建良而言,孜孜以求的“上市梦”得以了却。也以此开始,上机数控开始了战略性的业务调整和疯狂进击。

过去很长时间,上机数控起初主要从事精密机床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开始进入光伏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到了2019年,这家企业“突然”切入单晶硅生产业务领域,由此开始以“黑马”之姿向未来狂奔。

2018年上市,上机数控IPO募资10.74亿元。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公司调整了募投项目, 果断停止精密数控机床生产线扩建项目, 转而进行内蒙古包头5GW单晶硅拉晶生产线项目(一期)建设。2019年11月7日,该项目建成投产。2020年11月10日,二期8GW单晶项目成功点火投产。

弘元新材料为上机数控从事单晶硅生产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2019年当年,弘元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净利润1952.57万元。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9.2亿元,净利润1.21亿元,超过上机数控净利润80%。

众所周知,在单晶硅片市场,过去基本上形成了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的双寡头格局。上机数控作为后来者,入局不到两年,却已成为主流硅片供应商之一。

根据上机数控官方网站的表述:2020年公司在巩固和拓展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的基础上, 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业务模式, 不断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布局。

(2019年6月,弘元新材料包头5GW单晶项目推进会)

募资方面,2020年6月,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募资6.65亿元,用于5GW单晶硅拉晶生产线项目(二期)建设;很快,7月,公司又推出定增募资方案,拟募资30亿元,除了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剩下的21亿元用于年产8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建设。

针对本次30亿元募资及募投项目,上机数控说的很明白:将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完善产业链布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控制非硅成本,提高单晶硅生产业务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

据上推算,到2022年,上机数控的单晶硅产能将达到13GW至16GW,跻身行业前三,“三分天下有其一”。

2021年2月19日晚,上机数控再公告,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单晶硅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拟由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在包头投资建设年产1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项目拟总投资约35亿元。

3

从核心经营数据上看,笔者统计发现,2019年以来,上机数控营收实现翻番增长。第三方机构预测,2020年上机数控营收规模将超30亿元,同比增长在300%以上,其2020年营收规模约是2014年的25.13倍。

具体到其主营收入结构,单晶硅片无疑已成为上机数控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如下表所示,2014年以来,上机数控原三大主营产品:光伏专用设备、蓝宝石专用设备、通用磨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2019年其新布局的 单晶硅片业务是其业绩持续增长的最大因素。

在2020年业绩预告中,上机数控在解释业绩强劲增长的原因时重点提到了“公司在2019年开始将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致力于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随着单晶硅产能逐步扩大,公司单晶硅业务销售收入有大提升,公司的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如前述,2020年至今,上机数控已经和多家光伏龙头签署了数份重量级的销售合同,合同涉及主要产品为单晶硅片和单晶方锭, 合同总金额达316.75亿元(含税), 合同执行期限在2020年-2025年内,这为其后续增长提供了较好支撑。

同时,进军单晶硅片领域,也让上机数控赚钱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据业绩预告披露,2020年上机数控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30-5.80亿元,同比增长186-213%。

不过,随着产业竞争的持续加剧,上机数控的产品毛利率也面临着持续下降的压力。如下表所示,上机数控毛利率已经连续近三年负增长,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了0.13%、8.54%和19.55%。

4

为了加快单晶硅片领域布局,上机数控明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及规模。

首先,据财报披露,在2014年-2020年9月这近七年间,上机数控累计对外投资60.64亿元,其中50多亿元都集中在2019-2020年,仅这两年对外投资达51.03亿元,占比达84.15%。

此外,如上述,黑鹰光伏统计,自2019年5月至今,上机数控计划投资建设4大光伏项目,主要涉及单晶硅片、颗粒硅等产品,项目总投资规模超250亿元。

根据上机数控目前已披露的重大光伏投资项目,未来上机数控需要投资100亿元的真金白银才能完成产能战略布局。

而财报显示,无论是依靠上机数控自身的造血能力还是其资金储备似乎都难以完成上述产能扩张。

比如据笔者统计,在2014年-2020年前三季度上机数控经营现金流净额合计仅为1.77亿元,这较同期其创造的净利润规模还要低了8.11亿元,说明其造血能力有待提升。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9月末,上机数控总资产规模仅为43.49亿元,现金储备规模仅为6.67亿元,这较其计划投资的重大光伏项目投资预算仍有巨大差距。

考虑到2月中旬上机数控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成功募集资金29.7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资金压力等到一定的缓解,但距离完成上述产能扩张,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所以,上机数控能否完成上述产能布局,尤为考验未来其持续融资的能力。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力的白羊
敏感的眼睛
2025-07-23 18:02:45

尚德的产品在世界各地深受青睐,被广泛应用到通信、广电、交通、石油、照明等行业。尚德公司积极参与和承建了世行项目、西部光明工程项目和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工程(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工程太阳能电力供应商),其卓越的生产力和产品品质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致好评。公司在致力于光伏产业链的国产化、中国光伏的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努力加快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研究的步伐,保持在光伏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2 年9 月完成了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安装。公司成立前一年获得了无锡市政府的赠款600 万美元,最初的生产规模十分有限,仅为10MW。自成立以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2006 年生产量达到270MW,预计2007 年将达到470MW。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有日本的夏普和京瓷,德国的Q-cells。尚德电力将目光投向2010,计划实现1000 的生产量,届时将成为世界三大太阳能生产商之一。

公司于2005年12月14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每股15美元。市值:1.97亿(美元)

敏感的小鸭子
活力的西装
2025-07-23 18:02:45
中国十大光伏集团公司 - : 中国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1. 无锡尚德(无锡)2. 晶科能源(江西上饶)3. 昱辉阳光(浙江)4. 华阳绿建(深圳)5. 茵能光伏(东莞)6. 中电光伏 (南京)7. 塞维太阳能(江西)8. 天合光能(常州)9. 晶澳太阳能(晋宁 扬州)10. 林洋新能源(江苏)

中国光伏十大品牌 - : 中国光伏十大品牌 中国光伏十大品牌: 1、天合光伏 天合光伏公司创建于1997年,是第一家获得UL客户测试数据项目认证(CTDP)的光伏企业.2015年,公司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接近17吉瓦,销售额突破...

光伏发电国内前十名品牌有哪些 - : 光伏发电国内前十名品牌有哪些 1,德州东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座落于德州市,北依河北省,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

中国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是 - : 1、无锡尚德 2、保定英利 3、江西赛维

中国光伏企业排名 - : 中国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1. 无锡尚德(创始人:杨怀进总裁:施正荣)2. 晶科能源(创始人: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3. 昱辉阳光(创始人:李仙寿.其与李仙德,李仙华为三兄弟)4. 英利新能源 (创始人:苗连生)5. 阿特斯(苏州)太阳能(创始人:翟晓铧)6. 中电光伏 (创始人:杨怀进)7. 塞维太阳能(创始人:彭晓峰)8. 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9. 晶澳太阳能(创始人:杨怀进)10. 林洋新能源(创始人:陆永华)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排名前十的有哪些 - : 1、晶科能源有限公司.2、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4、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5、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7、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8、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

中国光伏巨头有哪些 - : 英利,你在网上一搜出来一大堆

中国有哪些光伏企业是那几个 - : 中国大陆十大晶硅组件生产: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易恩孚太阳能网根据467家中国大陆晶硅组件生产商2012年产量在市场上占得份额得到的排名.除了这些中国知名的光伏企业还是很多的,具体的,建议你去易恩孚太阳能网,资源跟丰富的.

国内的光伏企业排名? - : 2010年度中国光伏行业十大品牌企业 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中电电气有限公司 江西赛维LDK有限公司 河北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江苏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阿特斯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中国现状光伏行业排名 - : 排名 公司名称 出货量(2014年) 1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3660MW 2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3361.3MW 3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 3105MW 4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2943.6MW 5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2406.8MW 6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 ...

缥缈的大碗
苗条的西装
2025-07-23 18:02:45

新大陆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海润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光伏发电系统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

独立光伏电站包括边远地区的村庄供电系统,太阳能户用电源系统,通信信号电源、阴极保护、太阳能路灯等各种带有蓄电池的可以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分为带蓄电池的和不带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带有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具有可调度性,可以根据需要并入或退出电网,还具有备用电源的功能,当电网因故停电时可紧急供电。

自信的翅膀
天真的心锁
2025-07-23 18:02:45

1,德州东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座落于德州市,北依河北省,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

2,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纽交所代码:JKS),是全球极具创新力的光伏企业。公司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智利,南非,印度,墨西哥,巴西,阿联酋,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比利时以及其他地区的地面电站,商业以及民用客户提供太阳能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3,汉飞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是新能源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公司,提供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电力交易相关的一站式服务。汉飞致力于调整企业用电结构、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能为企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

4,深圳南方阳光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底,是专业从事太阳能光伏、光热、太阳能家用发电一体机和LED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设计、安装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5,晶华光普(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绿色能源,专业从事太阳能光伏、光热、太阳能家用发电一体机和LED广告媒体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工程安装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技术企业。

6,甘肃程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甘肃省兰州市。公司从事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机等各类新能源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工程及服务。

7,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晶光电”),是中国第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专业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企业,亿晶光电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勤诚达投资(为勤诚达集团全资子公司)现是亿晶光电第一大股东。

8,山东盛唐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于2016年8月完成股份制改革,是一家引进德国先进经验的高新技术企业,淄博市光伏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公司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经济开发区新华大道3009号。

9,湖南万千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由多名光伏行业资深光伏专家共同创建,是湖南光伏领域专业的系统集成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之一。

10,晶澳太阳能成立于2005年,是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晶澳在全球拥有12个生产基地,在海外拥有13个销售公司,产品足迹遍布13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工商业、住宅分布式光伏系统。

1,光伏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的能量足够大,能克服金属内部引力做功,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

2,硅原子有4个外层电子,如果在纯硅中掺入有5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磷原子,就成为N型半导体;若在纯硅中掺入有3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硼原子,形成P型半导体。

3,当P型和N型结合在一起时,接触面就会形成电势差,成为太阳能电池。当太阳光照射到P-N结后,空穴由P极区往N极区移动,电子由N极区向P极区移动,形成电流。

超帅的雪碧
无情的发箍
2025-07-23 18:02:45

3月28日,保利协鑫能源(03800.HK)披露2021年经营成果。去年营收达196.98亿元,同比增加34%;归母净利达50.84亿元。一扭2020年亏损56.68亿元的颓势。

3月25日新特能源(01799.HK)也披露,2021营收超225亿元,归母净利达49.5亿元。

乘着行业东风,包括港股保利协鑫能源、新特能源及A股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在内的四大硅料巨头去年以来均赚的盆满钵满。而保利协鑫能源及新特能源也正筹划回A股,此外,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洲硅业)也正处于A股IPO已问询阶段。

有趣的是,仅从上游硅料企业实控人来看均是“大有来头”,可谓 “首富云集、神仙打架” 。

硅料龙头亚洲硅业的实控人施正荣被称为“光伏教父”,他用五年登顶中国首富,后七年财富蒸发186亿,此次施正荣携亚洲硅业正是其在光伏业的“三次创业”。

1963年,施正荣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的一个农村家庭。1979年,施正荣考上了长春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并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并在求学期间攻克了硅薄膜在玻璃上生长的难题,研发出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成功拿到博士学位。

2000年,施正荣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回国为他的光伏梦找钱。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说,“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第二年,施正荣与无锡市政府达成合作,正式成立无锡尚德。2005年12月,控股尚德电力的开曼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施正荣荣登中国首富,被称为“光伏教父”、“光伏界的比尔·盖茨”等。

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和2011年“双反”使施正荣的财富迅速缩水,此后2013年尚德电力破产重整,2014年2月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施正荣也独自一人跑到澳洲,曾经的首富成了“老赖”。

但施正荣并未从此隐退。2019年,他一手创办的Sunman(上迈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据2019年胡润百富榜显示,凭借上迈新能源,施正荣以25亿元财富成为“2019胡润百富榜”新晋成员。这是无锡尚德2013年宣告破产时隔6年后,施正荣重登中国富豪榜。

若此次亚洲硅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施正荣的个人财富将随之水涨船高。

除了亚洲硅业外,“协鑫系”也在下一盘大旗。其实控人朱共山为“江苏盐城首富”,旗下拥有2家A股、2家港股以及1家新三板公司。

在“协鑫系”(即围绕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构成的一众上市公司)资本版图中,保利协鑫能源(03800.HK)生产硅料,协鑫集成(002506.SZ)负责组件生产,协鑫新能源(00451.HK)则是负责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及管理,三者布局光伏的三个重要环节,紧密相连。

在光伏领域,保利协鑫能源、协鑫新能源、协鑫集成完成了从上游的硅、硅材料、硅片制造到中游的光伏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光伏电站等一站式布局。

这位首富在光伏行业同样几经沉浮。

出身江苏盐城的朱共山,早年凭借创办的20多家热电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电王”。2005年,也是施正荣凭借尚德电力荣登中国首富的同一年,江苏电力集团想要在连云港投建一座多晶硅厂,朱共山接住了这一橄榄枝。当年年底,朱共山把承接到的多晶硅项目搬到了江苏徐州,那里有多家协鑫热电厂,正式开启了光伏之旅。

此后朱共山快速布局自己的“光伏帝国”。用15个月开通多晶硅生产线,刷新了当时最快的建设速度,也凭此打响光伏赛场第一枪,于2007年成功登陆港股。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2年的“双反”不仅把施正荣拉下了巅峰,朱共山也大受影响。此时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扩产。

保利协鑫能源依靠逆周期增产不仅活了下来,还在横向纵向扩张。在“双反”第二年保利协鑫能源荣登“全球硅王”,硅片业务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此外,公司将战线逐渐延伸到了组件、系统集成和电站投资等多个环节,逐步实现一体化经营。

熬过了光伏业的两次洗牌,保利协鑫能源在2018年遭受重创。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2018年普通地面式光伏电站的新增投资,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而始于2009年的中国光伏电站市场,常年都是依靠补贴“续命”。

之后一周,A股、港股、美股共57家光伏企业的近千亿市值烟消云散。以隆基股份(601012.SH)为例,在2018年6月前7个交易日直接跌去三成。保利协鑫能源产品平均售价下调,其中2018年多晶硅及硅片的平均不含税售价分别同比下滑36.9%和28.3%,造成保利协鑫能源收益减少难以“造血”,于2020年巨亏56.68亿元。

此时保利协鑫能源早在2010年布局的颗粒硅技术为其雪中送炭。2020年9月,中能硅业的颗粒硅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47亿元,首批产能5.4万吨,总规划产能达10万吨。凭借这个“全球单体最大的颗粒硅项目”,中能硅业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单晶硅应用的颗粒硅量产企业。

此次保利协鑫能源带颗粒硅技术重回A股,是否又是一次洗牌的开始?

新特能源是特变电工(600089.SH)的子公司,其实控人张新是新疆昌吉首富,他于26岁创业,手握3家上市公司,实控1800亿帝国。

张新发轫于新疆小城昌吉,1997年特变电工成功登陆上交所,2008年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再到200亿、300亿、400亿,特变电工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四级跳。

2000年,特变电工设立了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公司正式涉足光伏领域。2010年特变电工光伏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6.73亿元,同比增长了81.18%,其营业利润率较上一年增长了2.84%至6.58%,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

此后特变电工加大对光伏业务的投入,不断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2015年,子公司新特能源开始进入光伏、风力发电项目运营商领域,建设了哈密、固阳等共计450MW BOO项目,同时,作为以BT方式开发的固阳20MW光伏项目、木垒49.5MW风电项目转为BOO项目。

新特能源于2015年12月30日登陆港股。上市募集资金净额为13.83亿港元。

2016年特变电工跻身光伏百亿俱乐部。2016年公司光伏收入达102.13亿元,是2007年的16.8倍。

在此过程中,实控人张新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2021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财富》中国500强”第257位。

如今,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回A上市, 此后三位硅料首富将共聚A股。厮杀之下,谁主沉浮?

眯眯眼的刺猬
靓丽的紫菜
2025-07-23 18:02:45

中国光伏业的巨头企业有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

1、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STP)董事长、常务董事——施正荣

是国内首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薄膜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到2008年底,公司已形成100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光伏前三强。

2、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SL)董事长、常务董事——高纪凡

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和领先的系统集成商。公司于1997年创立,2006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4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达3.66吉瓦,实现销售收入22.9亿美元。天合光能高品质的光伏组件被运用在世界各地并网和离网状态下的太阳能电站,为当地民众带去了洁净、可靠的绿色电力。

3、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务董事——朱共山

是全球领先的多晶硅及硅片供应商,为光伏发电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保利协鑫也是中国一流的环保能源供应商,通过热电联产、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提供高效环保的电力与热力。

4、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

位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主要从事晶体硅硅锭、硅片、太阳电池、组件、控制-逆变器、光伏系统工程及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