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于谦的《咏煤炭》

无奈的棒棒糖
矮小的猎豹
2023-01-01 02:54:26

于谦的《咏煤炭》

最佳答案
小巧的抽屉
冷傲的白开水
2025-07-22 00:53:15

咏煤炭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乌金是煤炭。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犹如是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创作背景

这首《咏煤炭》诗是明朝名臣于谦托物抒怀言志之作。现代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作者踏上仕途之始创作的。

扩展资料: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煤炭

最新回答
彩色的西装
香蕉小兔子
2025-07-22 00:53:15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满意的悟空
繁荣的火
2025-07-22 00:53:15
苍生:指天下的老百姓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已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综上: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甜蜜的万宝路
等待的太阳
2025-07-22 00:53:15
咏 煤

(左河水)

亿年修炼变乌金,

地动天惊静养身。

惟应人间求饱暖,

一声呼啸化烟尘。

左河水的这首诗表达诗人的志向就是“一声呼啸化烟尘”这最后一句。

这是此诗的高潮,也是此诗的闪光点,是体现作品的灵魂之句,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及匠心。这一句的文学语言形象、壮烈、气势非凡,感人肺腑。读后让人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也使人的眼眸中展现出一幕幕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挡枪口、邱少云救人等舍生忘死,为国为民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形象。

耍酷的心情
温柔的老师
2025-07-22 00:53:15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是明朝宰相于谦所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竭尽心力的情怀,诗中“铁石”两字表达出作者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是对作者于谦人格的写照。

爱笑的招牌
繁荣的冬日
2025-07-22 00:53:15
《咏煤炭》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代表作品。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全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和谐的薯片
傻傻的指甲油
2025-07-22 00:53:15
1.《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