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为什么需要煤炭
目前煤炭作为能源产品,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用来采暖,而是发电。高温天气,导致大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开空调,造成社会用电量增加,发电厂负荷增加,煤炭需求增加,所以为什么高温天气需要煤炭,而且中国是煤炭大国,相对而且,中国最不缺的矿物燃料就是煤,所以中国目前约70-80%的电量来自煤炭燃烧发电,不过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比例会有所降低,但是其主要能源供应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楼主你说的这种试验,我以前已经做过很多次了,据我以前的情况来看,无烟煤加鼓风机吹风的情况下燃烧,温度大概能在1700度左右,最高应该也就是1900度左右,不可能会太高的,别人钢铁厂的高炉里的焦炭也只是2300度左右,而别人吹进去的风温度是在1000度以上的热风,因为我以前是用无烟煤来熔化钢铁的,而钢铁都能比较快地熔化,因此温度也就在这个左右了,至于是1700度还是1900度,这就要看你用的是那一种无烟煤了,无烟煤也有分三种的。
至于你说的能不能在不鼓风风的情况下让它自己燃烧,这就要看你用的是哪一种无烟煤了,因为越老的无烟煤,就越难燃烧,就必须用鼓风机鼓风才能燃烧,根据我以前的观察,要达到你的要求,就只有别人用来制造蜂窝煤的那种无烟煤,那种煤比较容易燃烧,我以前也试过用那种呢、煤来代替蜂窝煤,结果在不吹风的情况下,它也能燃烧,只要在空气供给方面控制得好的话,把温度控制在1000度一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提要是那些煤必须是块状的,如果是粉状的,它一样会熄灭,但如果是孵化场用来烧锅炉的那种煤炭就不行了,那种煤炭是必须要用鼓风机鼓风才能燃烧的,否则它很快就会熄灭。
就这样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你可以看看煤的基础知识http://hi.baidu.com/xb12350/blog/item/2106552bab033024d52af101.html
质量指标是反映生产效果或工作质量的总量指标。
它的数值是表明事物质的属性的量。如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股票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等。通常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对评估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中的成绩和发掘内部潜力具有重要作用。
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派生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以反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数量指标的对称。表明事物质的属性,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数值统计指标。其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它表示事物的深度 。
扩展资料
不少国家制订了煤焦油的质量标准,并按指标划分煤焦油等级。(见煤焦油全分析)密度和甲苯不溶物含量,是煤焦油质量指标中最重要的两项,一般范围分别为1. 13~1. 22g/cm和3.5~9%。
原料煤种不同,热解工艺不同,所生产的煤焦油的组成和性质有较大差别。高温煤焦油相对密度大于1. 0,含大量沥青,几乎完全是由芳香族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混合物,估计组分总数在1万种左右,从中分离并已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种,其量约占焦油总量的55%。
高温焦油中质量分数≥1. 0%的化合物只有10余种,分别是萘 (10. 0%)、菲 (5. 0%)、荧蒽(3. 3%)、芘(2. 1%)、苊烯(2. 0%)、芴(2. 0%)、蒽(1. 5%)、2 -甲 基 萘 (1. 5%)、咔 唑 (1. 5%)、茚(1. 0%) 和氧芴(1. 0%) 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量指标
这是一道“伤疤”!2021年贺兰山煤矿燃烧再次引发大家的热议,一场大火自燃迄今已有300余年 历史 ,仍然没有熄灭,并且火区每年烧损太西煤量约11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总计损失都达上百亿了,可以说真叫人心疼,很多人说为何不将其利用“火力发电”,为什么不用火区浇灭,这不是白白的被浪费了吗?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有办法进行扑灭的话,能利用起来,也不至于等它燃烧300余年都不处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办法将其扑灭,要将其扑灭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不是不想,可能是真的没有办法,难道水也无法扑灭吗?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情况。
贺兰山燃烧有多强?贺兰山是位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除了是我国主要的野生动植物生存区域之外,该区域就是我国的主要矿物质分布区。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该地区含有植物青海云杉、山杨、白桦等665种,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动物,所以十分地多。
而矿物质就更多了,整个贺兰山——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包括宁夏“五宝”之一都是在这个区域产出的。而我们看到贺兰山的燃烧,必然就非常担心。如果大火不进行控制的话,未来这些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群体可能会变得更加地少,所以大家问能不能将这个地区的火扑灭掉,也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然而并不是说扑灭就不灭,它燃烧非常地强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汝箕沟矿区28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分布着25处火区,其中有5处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同时大火燃烧的面积已经超过了3.3平方公里,最深达280米。根据观察的情况来看,这个区域的大火燃烧还在持续地蔓延,以每年14米至16米的速度向周边蔓延。
挺可惜的是,整个区域最优质的太西煤探明储量为5.8亿吨,已经仅剩约2.7亿吨,而且大火还在影响该区域。所以,依照这个趋势,未来将看不到这些优质煤了,根据大火趋势发展的预测数据显示,在50年后,汝箕沟矿区保有的太西煤可能燃烧殆尽。这下大家知道贺兰山煤炭燃烧有多强了吧,我们是一点一点地看到这个区域的煤消失了。
贺兰山煤层如何燃烧起来的?上面介绍了 ,贺兰山的煤炭比较多,并且是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区域,所以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厂房也是多不胜数。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贺兰山区中小煤窑到处乱采,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方式,多因工人井下取暖或地面火未熄所致。导致大火持续燃烧了几百年,同时老火区加剧发展,新火区不断产生,也引发了连锁效应的出现。
所以,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开采煤炭的时候带来的,但是由于该区域的煤炭特点,例如:太西煤变质程度很高,瓦斯含量大,所以不光是煤在烧,大量瓦斯涌出也参与燃烧,加快了火区燃烧速度。结果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该区域的煤炭层十分地深。
燃烧起来产生的热量也非常巨大,很难有人有办法直接靠近火区,按照人类自己的身体所承受的温度来看,可能在60度的高温左右就难以承受了,大量煤炭的燃烧,在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区域,可能都会明显感觉到大火的烘烤,所以影响非常大。
那为什么不用水浇灭呢?的确,在大规模煤炭燃烧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污染也非常大,根据数据显示,火区燃烧每年仅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就达1.29万吨和5324吨,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厂排放量的269倍和24倍。所以人人看到这样的数据,都想将其扑灭,但是能够做到吗?很难做到的,首先在自然的条件下,你说整个贺兰山在300余年的时间之中,没有降雨的话,那肯定是乱说。
天降大雨都无法将其扑灭,我们人类用水还能够扑灭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贺兰山的煤炭层非常深,就算是我们用水去浇灭表面的大火,但是深层次的煤炭燃烧可能还未接触到水源,就已经完全被吸收了,结果大火烘烤之后,下面的火种又会引发表面的碳持续燃烧,所以根本扑灭不了。
完全是没有办法,用水去浇灭肯定科学家们早就考虑过了,要是可行的话,早就实施了,所以明显这样的办法不可行。严格的来说,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进行扑灭,所以还在持续燃烧之中,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1、太西乌金 2、一把持续了300余年的大火
可是,在贺兰山汝箕沟却有个奇特的景象,一到晚上,整座山就是红彤彤的一片。如果走近一点,透过岩石,你甚至可以看到山体内部就像一个燃烧着的锅炉炉膛!
原来,贺兰山的煤炭在燃烧!这种燃烧在行业内称为煤层自燃。
3、地下煤火的危害 4、水能灭掉地下煤火吗? 5、煤炭自燃是世界性难题 6、目前的治理办法一是 借助北斗定位和遥感技术,画出地下煤火分布图,了解火区范围,建立区域性的煤层自燃监测系统,随时检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这样便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抗灾活动。
可以将灭火及开发相结合,谁灭火谁开发(包括采煤基建交通)谁得宜,将火区划分几块几十块分别给民营的企业限期灭火开发!国家给予各种优惠扶持!总比白白烧掉好吧!
贺兰山是位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一座名山,处在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与东部的鄂尔多斯高原、黄河河套平原相接,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由于山脉的阻挡,一方面它阻挡了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同时也阻挡了来自湿润的东南季风,因此它既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400毫米年降水线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
从地质构造上看,贺兰山所处区域,位于东亚大陆主板块、鄂尔多斯断裂块、贺兰山-横山堡断裂线相交界的地方,岩浆层发育不充分,自古以来这里就很少发生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所以地质沉积作用比较明显,为煤炭和其他一些金属矿藏的沉积和发育创造了难得的环境。
从该区煤炭的储量来看,远期理论上可以达到110亿吨,目前已经探明的已经超过了30亿吨。虽然与我国的几大煤炭产区相比,贺兰山的煤炭储量排位不是怎么靠前,不过正是由于区域的沉积条件比较优越,煤炭的品质相对来说要高出不少,特别是这里盛产“太西煤”,以杂质少、热值高、结构紧致等闻名于世。然而,这么优质的煤炭生产地,却长期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部分区域的煤层持续发生着燃烧,每年白白损失上百亿元,为什么不想办法将大火扑灭呢?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世界上闻名的“地狱之门”印象深刻,从上世纪70年代勘探出来后,前苏联就在该区域进行了实质性的钻探,借此想获得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谁曾想在钻探过程中,气田发生了剧烈塌陷,大量天然气被释放了出来,为了避免产生不可控的气体爆炸事故,科学家们将气体进行了点燃,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点火,火苗非但没有像估计的那样烧几个月就完事,反而越烧越旺,燃烧了50多年也没有熄灭。
像煤层燃烧的事件,也不止贺兰山,比较有名的还有:印度切里亚煤田,持续燃烧了100多年,我国新疆的铁列克煤田区也已经燃烧50年。而位于澳大利亚一条公路旁的地下煤区,虽然规模不大,火点较小,但也“默默无闻”地燃烧了好几千年。为什么包括贺兰山煤田这样的煤田和气田,为什么煤层火灾持续那么多年而不会熄灭呢?
大家知道,物质燃烧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可燃物、助燃剂和达到燃点。对于煤层来说,可燃物就是粉煤或者较小的颗粒,当堆积到一起、煤质较好、能被点燃的物质达到一定规模,就为燃烧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助燃剂也就是氧气来说,如果煤层具有较多的孔隙或者较大的裂缝,能够与外界保持空气流通,那么氧气就具备了有效的来源,而且在燃烧时也会有足够的补充。而对于燃点来说,当煤层与氧气作用释放的热量得到有效的积累,那么就会推动更大面积的煤层发生温度上升,一旦突破煤炭的燃点(300摄氏度左右),大规模的燃烧就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而且,在煤炭的开发过程中,又有比较大的几率增加上面3个因素的叠加效应。一方面,人类的开采活动,无疑会破坏煤层原有的结构,既产生了更多碎块化、粉碎化的粉煤,同时也会使更多的空气流通进入煤层内部。另一方面,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操作不当或者电路发生故障而产生明火,首先点燃位于煤层上部的煤层气,然后在物质、氧气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上,推动煤层随之逐渐发生了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燃烧。
从目前来看,贺兰山煤矿发生燃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汝箕沟矿区。大家肯定感到纳闷,为什么不选择用水来扑灭呢?虽然这里年降水量不是很大,但是在每年的夏季雨季,有时也会出现短时的强降水,这种天气状况都无法将煤层的火扑灭,何况用人为的方法抽水来处理呢?我想,之所以很难用水来扑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水和高温的煤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为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两种气体的密度都比空气小,而且都是易燃气体,一旦燃烧的煤层上面洒上水,那么在短时间内就会在煤炭的上表层聚集大量的可燃气体,从而引发更为剧烈的燃烧现象,并且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来,非但不会熄灭烧着的煤炭,反而会加剧煤层的燃烧,搞不好还会出现剧烈的爆炸。
第二是煤层的燃烧具有“立体化”效应,即并不是单纯地在一个深度层面进行燃烧,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只是不同深度下燃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由于暴露在地表了所以才被我们看到,其实下部不同深度的煤层,也都有可能形成燃烧现象或者已经具备燃烧的基础。所以,用水来浇的话,也只能影响表层燃烧的煤层,这里排除浇水释放更多可燃气体的因素,即使应用大量水来浇,将表层火源控制住的话,也在高温的作用下,使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汽,很难深入到煤层的深部,一旦液态水的补充跟不上,下层的燃烧所释放的热量,过不了多久又会将上层的煤层引燃。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下暴雨,也很难将其浇灭的原因之一。
第三,煤层的燃烧覆盖面很广,即使我们在地面上看到了着火点,也远远不是煤层燃烧的全部,地下连接的“燃烧通道”,会因煤层的结构、含煤量的多少、释放的热量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非常复杂,我们很难判断煤层深部火势的走向以及燃烧的分布状态,所以向地表的火源浇水,无异于“管中窥豹”。
所以,对于小型煤矿火灾的控制,一般选择的是减少空气流通、降低与空气接触的程度来实现,比如向煤层中注入大量的氮气或者不可燃的泡沫等,或者注入大量的钝化凝胶,来减少煤炭接触氧气的面积和程度,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不过,即使应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对于小型煤矿来说,所花费的成本也极其高昂,而且还得持续进行监测和深入实施,一旦哪块区域火势没有控制住,很快就会重新蔓延开来。
对于像贺兰山这样的大型煤矿,应用上面的“治本”方案,所花费的成本就会更加高昂,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还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所有的物资投入、人力成本等加在一起,可能要远远高出被燃烧煤炭的实际经济价值,有点得不偿失,没有找到万全和经济的措施之前,根本无法下手。
说起太西煤,熟悉煤炭的朋友一定非常了解,这是产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汝箕沟矿区的精品无烟煤,其三低(低磷、低灰、低硫)与六高(高发热量、高块煤率、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和高机械强度)闻名于世。
汝箕沟矿区 摄影:西部现象
但在产出如此优质煤炭的矿区,却有多个区域烟尘袅袅,熟悉煤层自燃以及当地的朋友都知道,那是汝箕沟煤矿的自燃区域,每年白白烧掉优质太西煤约11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汝箕沟矿区 摄影:西部现象
汝箕沟矿区的煤层大火究竟有多严重?在汝箕沟矿区不少看起来像是丹霞地貌的小山,看上去层层叠叠,多种颜色穿插,很像千层饼,但矿区的工作人员一定会警告只可远观,不可靠近。
汝箕沟矿区内,一座约130米高的山体过火自燃后仿佛丹霞地貌,记者刘海 摄
因为这是一座已经彻底被烧毁的“煤灰”山,山体疏松,风吹草动都会掉下不少砂石,非常容易引起塌方,因此这些区域不可靠近,以免发生危险。
由于煤层自燃,山体已经塌方
在汝箕沟煤矿,更多的则是正在冒烟的区域,东一处西一处,甚至在大石头区透过石块的缝隙,还能看到地下熊熊的火光,当然这些山就是人类禁区,如果你不想成为烤鱼的话!真像是西游记中的火焰山。
汝箕沟矿区有多少地区有火灾?
汝箕沟矿区主要由汝箕沟煤矿、白芨沟煤矿等5对矿井组成,总生产能力为年产460万吨,矿区总共有25处火区,其中有5处已经熄灭,4处还未完全熄灭,正在快速蔓延发展的有16处。
其中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二道岭火区火势正在扩大,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二道岭火区连成一片。更严重的是有些地区已经明明已经熄灭,但不久后又冒出了烟尘,这表示地下的大火仍然在蔓延。
大峰矿羊齿采区是汝箕沟矿区最大的火区,这里是太西煤的第二层煤,也是最后的煤层,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据估计这里的火区已经烧掉了35万吨太西煤。汝箕沟矿区2020年开采的煤炭量约160万吨,但整个矿区每年烧掉的煤炭就有115万吨。
按这个速度蔓延下去,据估计主要再过50年,汝箕沟矿区将再无煤炭可采,当然没有煤炭只是一个问题,另一个则是排放出天文数字般的污染毁损土地。
2020年3月,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汝箕沟矿区自燃火区开展大气环境现场监测发现,火区每年排放的颗粒物高达1.29万吨,二氧化硫5324吨。
另一个则是对地面的影响,地下煤矿的自然高温通过地面释放,会导致地面温度上升,土地贫化,植物枯萎死亡,目前火区毁损的土地已达332公顷,在土地上生活的野生动物遭到严重威胁。
为什么不灭火?浇水不行吗?煤矿着火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煤层都位于地下,即使是露天煤层也就是个露头,位于地下的煤层怎么会烧起来的?又为什么会持续燃烧?助燃的氧气是从哪来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应该很难解答了,因为汝箕沟煤矿的火灾最早始于300多年前的清朝,最大的可能是矿工在井下取暖时忘记灭火或者火势蔓延导致,现在汝箕沟矿区正在燃烧的二十几处火灾中,有的是从露天开始烧入地下,有的则是一直在蔓延。
300多年来,汝箕沟烧掉了数不清的煤炭,总损失可能高达上百亿,而具体数字可能很难估量。
地下煤炭层为什么会持续燃烧?
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理解,但由于露天煤层以及地下坑道的存在,使得氧气补充通道一直得以存在,而且由于山体内部结构复杂,这些通道可能非常隐蔽。
上图是地下煤层烟尘排放以及氧气补充通道,烟尘排放大家都看得到,但氧气补充通道来源却是多样的。另一种则是露天煤层大火转入地下:
比如闪电或者森林大火引发了煤层火灾,露天的煤层烧完后慢慢烧入了内部,而氧气补充也就从最初的烧透的疏松煤灰层进入。最终可能会将整座山烧得松垮,造成地陷甚至垮塌。
如何扑火?浇水可以吗?
灭火当然是浇水了,而且煤层大火就在地下,往下浇水不就对了吗?如果能有水漫金山的技术,显然是可以的,但煤层大火的区域高高低低,明显不太靠谱,那么怎么办?
如果发生在火灾初期,那么处理其实很简单,一般将着火点挖除火灾隔离即可,但到了中后期事情就比较难办了,因为已经彻底处在地下,其氧气补充通道很难查清,直接注水无济于事!
那么只能调查其空气补充通道,然后针对性的注浆灭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泥浆水,用高压泵将泥浆注入地下,阻断其空气补充通道,剩下的煤层大火就会慢慢熄灭。但由于地下大火通路复杂,灭火成本高企,因此很多煤矿直接就放开任其燃烧,比如澳大利亚温根山附近的那座著名的“火焰山”,还成了一个 旅游 景点。
还有的则因为盗采,或者开挖火区内的煤炭,结果给正在熄灭的煤层再次注入氧气,那么大火可能又会复燃,或者因为其他地质变化原因增加了空气通道,再次形成大火,所以煤层大火扑灭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汝箕沟矿区灭火
太西煤的煤炭质量很高,化学活性也高,还有高瓦斯含量,因此煤层大火烧的不只是煤炭,还有涌出的瓦斯(煤层气)燃烧,因此火区蔓延速度很快。
汝箕沟矿区的燃烧面积很大,分布范围很广,当前采取的是剥离+灌浆的方式,结合每处火点的现状、技术、经济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目前白芨沟煤矿井田范围内的9处火区和贺兰山保护区范围内的5处火区须采取注浆灌浆技术灭火。
而在中槽火区、羊齿火区等6处火区因蓄积能量大、漏风供氧充分、煤层倾角大、已出现大面积明火采取的是将浅表火区剥离+灌浆灭火。
其实剥离就是将可以采的部分煤层采出,隔断火源,但这会伴随着另一个结果,增加供氧通道,打着灭火的旗号盗采等,因此对于汝箕沟矿区的灭火计划,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统筹规划来完成。
是不是可以在火场周围打钻,把煤层中的瓦斯抽出来,用民用烧饭或发电,火即然能燃烧了这么多年,证明煤炭中含有大量的高浓度的瓦斯气体,高浓度瓦斯抽完以后,这个钻孔中的瓦斯含量没有了可以往钻孔内注入高压水,一个方面能使煤层增加含水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别的钻孔瓦斯抽出量,着火的煤场没有了瓦斯注力,大火也就慢慢的能熄灭了。不知道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方法肯定有我说一个 弄个挡风设置 把风沙挡住 让沙尘暴的沙子都掉落到煤区 扑灭火
利用地探设备先探明地下着火范围,然后在外围一圈钻孔抽取瓦斯并高压注入水,中间着火点利用百米长臂工程车带上高压水枪逐步往地下灭火。
贺兰山煤层裸露在地面的很多,只要温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自燃(在地表下没氧气,地表就相反了),可以用水灭,但面积那么广自燃发生都是随机的。所以彻底控制和治理太难了。
这个燃烧非常好,理由如下:
1、煤炭是地球温度上升、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首,本来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全世界已经作出共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炭达峰、炭中和的目标,煤炭将将被清洁能源所代替。因此,这些煤炭早日烧掉早好。
2、这些煤炭之所以燃烧,主要不是因为煤炭本身,而是因为煤炭中释放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不断释放,才引起煤炭不断燃烧。这些天然气如果没有烧掉,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空气爆炸。通过燃烧,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周围民众的生命安全。
而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高温回火是指在500-650℃之间进行回火。调质可以使钢的性能,材质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整,其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tempered sorbite)是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光学镜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近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煤炭的用途主要有:
1、发电用煤:中国约1/3以上的煤用来发电,平均发电耗煤为标准煤370g/(kw·h)左右。电厂利用煤的热值,把热能转变为电能。
2、蒸汽机车用煤:占动力用煤3%左右,蒸汽机车锅炉平均耗煤指标为100kg/(万吨·km)左右。
3、建材用煤:约占动力用煤的13%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为玻璃、砖、瓦等。
4、一般工业锅炉用煤:除热电厂及大型供热锅炉外,一般企业及取暖用的工业锅炉型号繁多,数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约占动力煤的26%。
5、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数量也较大,约占燃料用煤的23%。
6、冶金用动力煤:冶金用动力煤主要为烧结和高炉喷吹用无烟煤,其用量不到动力用煤量的1%。
7、炼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炼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温冶炼而成。焦炭多用于炼钢,是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扩展资料
一、煤炭的形成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二、开采煤炭中的环境问题
1、地表塌陷
煤炭开采多数以地下矿井开采为主,这种开采方式必然会造成地表塌陷,长时间的地表塌陷就会在平原地区出现积水受淹的现象,部分地区也会出现土地资源盐渍化的现象。
2、水资源污染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一般在利用完之后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而煤炭开采的废弃水资源对土地和地表植物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还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3、大气污染
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露天煤矿、矿场矸石自燃、煤矿层瓦斯抽排等作业活动都会产生或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粉尘,废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4、固体废弃物污染
煤炭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煤矸石的固体废弃物,这种物质是煤炭开发中最重要的固体废物,由于其没有使用价值所以被排放出来之后也是常年的堆积在一起,这种情况就会占用矿区周边大量的土地,同时其在风化之后还会产生自燃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
2、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
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埋藏后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成。成煤作用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为主。
第二阶段是泥炭或腐泥被深埋后,经成岩作用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增高经变质作用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变化为主。
我国动力煤的主要用途有:
1) 发电用煤:我国约1/3 以上的煤用来发电,目前平均发电耗煤为标准煤370g/(kW·h)左右.电厂利用煤的热值,把热能转变为电能.
2) 蒸汽机车用煤:占动力用煤2%左右,蒸汽机车锅炉平均耗煤指标为100kg/(万吨·km)左右.
3) 建材用煤:约占动力用煤的l0%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为玻璃、砖、瓦等.
4) 一般工业锅炉用煤:除热电厂及大型供热锅炉外,一般企业及取暖用的工业锅炉型号繁多,数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约占动力煤的30%.
5) 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数量也较大,约占燃料用煤的20%.
6) 冶金用动力煤:冶金用动力煤主要为烧结和高炉喷吹用无烟煤,其用量不到动力用煤量的1%.
(2)炼焦煤
我国虽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炼焦煤资源还相对较少,炼焦煤储量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27.65%.
炼焦煤类包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非炼焦煤类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炼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炼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温冶炼而成,一般1.3 吨左右的焦煤才能炼一吨焦炭.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