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连续大跌,人民币破7,对于目前脆弱的股市会有怎样的冲击?
早前连着股市大幅下挫,外汇市场也同样连着两天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破“7.0”,更没想的是在央行调降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落地当天破的。
首先要清楚,这次人民币汇率“破7”的背后主要是美元指数的大幅上行。美国迫于高通胀而不断加息,而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又持续在降息,中美国债利差出现严重倒挂,就导致外资减缓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这其实是人民币短期快速贬值的核心原因。
破7并不是关键关口,在过去的两年也反复出现过,重要的是持续贬值对市场会有较大的影响。
1.从进口的角度来说,主要对原材料进口型行业是不利的,会加大成本端的压力,同时对负债企业还本付息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受影响的行业有交通运输、钢铁、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农林牧渔等的负面影响较大。
2.当然汇率的变化是双向的,从出口的角度来讲,汇率变化与企业的盈利是负相关性的关系,即人民币贬值反而可以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厚企业利润。这里主要利好以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家用电器、电子、汽车、电力设备、美容护理、机械设备、纺织服饰等。
人民币持续贬值对于A股市场会形成冲击。
一来人民币贬值会让股债两市外资流出的压力增大,会造成较大的市场抛压; 二来人民币快速贬值,会让市场的风险偏好降低,资金会偏于谨慎,交投活跃度也会降低。
我每天都关注人民币汇率,它跟A股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就目前原本脆弱的市场来说,持续贬值在情绪上是会存在叠加影响的。
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三季度经济数据能否出现拐点,很重要!
人民币暴跌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不会是件好事,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个严重通胀的时期,人民币继续贬值会带来更高的物价水平,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生活水平;
如果人民币贬值,占国民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产业会获得新的竞争力,资金的外流也会因此逐渐停止;
对国内经济影响:在国内市场上减少进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国内企业发展;
对出口的间接影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偏低,人民币贬值后可以用更少美元买到相同产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许会影响出口。
总结:以上就是人民币暴跌的影响。
周二,在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主动贬值后,美元对人民币走高至2012年来最高水平。人民币贬值将刺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出口。
该地区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同样出现下跌。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为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各国货币同样选择贬值。
美元指数上涨0.2%,至97.339;欧元下滑触及1.0990;美元对日元稳定在124.85。中国股市在周一大涨后保持稳定。
No.2 彭搏社:人民币贬值的“正反面”:刺激出口的同时也引发资本外流
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表示,中国不得不平衡刺激出口和外汇储备不断下滑风险。欧乐鹰预计,三个月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中国出口就会上涨1%。但是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没下跌1%,将会引发4000亿美元的资本外流。
欧乐鹰表示,当前的风险在于人民币贬值将会引发资本外流,这将会影响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目前持有的3.69万亿外汇储备可以应对资本外流带来的任何风险。
No.3 英国《卫报》:全球货币战即将打响,人民币贬值会“传染”到其他亚洲货币
中国政府决定对人民币实行主动贬值以刺激不断下滑的出口。这一决定进一步增大了全球货币战争所带来的风险。
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目前人民币相对欧元和日元的竞争力已经明显下降。
北京正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希望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
但中国政府主动贬值人民币可能会“传染”到亚洲各国,引发亚洲各国央行跟随中国央行脚步同样对本国货币进行贬值,以试图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三国央行之前已经多次下调本国利率以推动本国货币贬值,刺激本国出口。
No.4 《华尔街日报》:人民币贬值到底是因经济数据不好看?还是为了加入SDR?
人民币价格已经触及2012年初以来的最低点。
本周末,中国出口出现意外大幅下滑。同时,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下滑至近6年来新低。中国强势人民币的政策部分是为了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这一政策上海了低端出口制造商。
人民币贬值2%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对大的动作。在今天之前,人民币汇率的日内波动自3月以来一直被锁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汇率波动范围仅有0.3%。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央行此举只是为了应对7月出口的大幅下滑。但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Zhou Hao表示,“我不认为这是对疲软的贸易数据的反应。我认为人民币主动贬值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有关。中国正在推动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
Zhou Hao指出,“中国需要一个市场为主的机制,中国需要波动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月发布报告表示将会推迟将人民币纳入基准货币篮子至2016年9月之后。这使得北京的金融改革对汇率市场的影响更加复杂。
中国央行的决定给其他亚洲国家外汇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邻居们不得不贬值本国货币以保证对中国的竞争力。韩元兑美元上涨,澳元、新加坡元和新西兰元兑美元全线下跌。
No.5《澳大利亚商业内幕》:人民币贬值,澳大利亚遭殃
尽管人民币走弱会刺激中国的经济需求,但是这会使得铁矿石和煤炭出口价格更加昂贵。这将进一步伤害澳大利亚的贸易平衡,也使得矿产公司的境遇更加困难。
市场中投资者卖出澳元,澳元通常被当作人民币的流动代理。澳元从0.7430下滑至0.7347。
No.6 《华盛顿邮报》:人民币贬值可能会激怒美国,多年一直指控中国操纵汇率
中国央行主动贬值人民币的举措可能会激怒美国。美国在过去一直指控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以保持人民币处于较低水平以支持中出口。但是在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人民币不再被低估,但是人民币汇率需要更加灵活。
美国长期起来指控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以保证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以刺激中国的出口抑制进口。中国政府已经在近年来允许人民币升值,但这使得中国爆炸式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对于出口依赖性很大。
No.7 CNBC:中国央行并没有操纵汇率,只是帮助汇率向现实靠拢
在一个小时前,面临着美联储即将加息的预期,人民币还不在大幅贬值的货币范围内,但是现在这种预期发生了改变。
中国央行的此举是不是在操控汇率?分析师告诉你不是的。
建银国际证券股票分析师Mark Jolley表示,“人民币汇率水平之前一直被政府所支撑。而现在中国央行所做的只是让人民币回到它应该在的水平。这不是操控汇率,只是向现实靠拢而已。”
另一名分析师Callow也同意Mark Jolley的观点。Callow表示,“这并不是在操控汇率。之前的汇率调整没有起到作用。日间调整将成为市场常态”。
No.8 香港《南华早报》:美联储加息预期促成人民币贬值
随着美联储最快可能在下个月开始加息,美元将继续走强。这就使得中国政府的压力不断增大,人民币需要更大贬值。
分析师之前表示为了保证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中国政府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如果人民币开始贬值,人民可能会开始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这将引发资本外流。
No.9 新加坡《海峡时报》:新加坡受巨大影响,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周二早间汇市开盘,新加坡元兑美元大幅下跌,跌至3月的低点。上午10点,1美元可以兑换1.39新加坡元,而昨天收盘时为1.38新加坡元。
中国央行的决定给其他亚洲国家外汇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邻居们不得不贬值本国货币以保证对中国的竞争力。韩元兑美元上涨,澳元、新加坡元和新西兰元兑美元全线下跌。
因为人民币贬值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
影响货币汇率升降的因素:
1、国际收支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该国对于外汇的供给大于对于外汇的需求,同时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则该国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对外升值;如果为逆差,反之。
2、通货膨胀率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通货膨胀,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高,则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3、利率
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
4、经济增长率
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高。
5、财政赤字
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则其货币汇率将下降。
6、外汇储备
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7、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各国汇率政策的影响。
扩展资料:
分析货币汇率的方法
1、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根据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国际收支调节特别是货币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条件的理论,是最直接研究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理论。
弹性分析法的基本结论是:要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即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之和要大于1,也就是:em+ex>1。
弹性分析法还有一些假设条件,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分析研究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加上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造成需求弹性不足,贬值国进口的多为高技术的生产设备或紧俏的生活必需品。
对价格的上涨反应不灵敏,由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或闲置资源特别是资本有限,又难以形成足够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优势,汇率变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难以避免。
2、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r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r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3、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的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研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应政策主张的理论。结构分析法指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所致,而长期性供给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结构失衡。
进口商品对收入的弹性高而对价格的弹性低,本国经济的增长不能拉动出口,而外国的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增长。因此,结构分析法主张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结构分析法还认为,单纯的货币贬值实际上根本不能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
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达国家产业大调整时期,它们以出口为导向,瞄准发达国家市场的空档,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获得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国际市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们的经济结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经济结构老化、单一、落后是普遍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贬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汇率
盘面观察
周四股指低开冲高震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两市成交额合计8406亿。盘面观察,煤炭板块、房地产、银行、光伏设备等板块涨幅居前,教育、医疗器械、证券、食品饮料等板块跌幅居前。两市涨停93家,跌停92家,北向资金净卖出额6.37亿元。沪指涨0.58%,报2975.48点,深成指跌0.23%,报10628.92点,创指跌1.83%,报2227.65点。
后市展望
今天行情出现分化,表现沪强深弱。沪指早盘冲击3000点未果,午盘前后受到人民币兑美元再出现急挫影响回落震荡整理,两市股指全日基本围绕5日均线进行反复争夺。不过,各大股指都收在5日均线之上,且包含处理之后都完成了底分型构造,后市反弹行情仍有望延续。由于今天是节前兑现现金的最后一天,冲高减仓节奏符合预期,但并未破坏反弹的结构和节奏。从板块方面来看,基建、消费和赛道股三方面都出现了分化,银行地产走强、证券建筑走弱,白酒走强、食品饮料走弱,锂电光伏走强、半导体数字经济走弱,说明节前缩量的资金效应难以支撑各板块全面走强,只能寻求结构轮动和平衡。由于疫情数据方面和经济增长预期都出现了边际改善,节前各地消费券政策扶持,提振市场信心,但节日期间美联储议息靴子还没落地,导致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币快速贬值期间并没有导致北向资金的流出,相反,将减轻因国内疫情反转而导致的外贸出口压力,这样,拉动经济三驾马车都有望边际改善,从而稳定经济。从5分钟级别走势结构来看,沪指创指都走出了趋势背驰反转走势,后市有望延续反弹行情,沪指仍有望挑战前低3023点阻力位,观察是否重叠3023点来判断反弹强弱。
操作策略
建议主要关注基建、消费和赛道股的轮动机会,短线超跌反弹优先关注赛道股的轮动,中线逢低布局银行、地产、建材、白酒、食品饮料、快递等稳增长板块。
【广发 证券高级投资顾问 罗利民,执业证书编号:S0260611010126】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首次大幅贬值,市场贬值预期较为强烈 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降至2014年3月31日的6.1521,下跌552个基点,贬值幅度达0.91%。在即期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由6.0539下滑至6.2180,下跌1641个基点,贬值幅度达2.71%。回顾2013年整年即期汇率仅上涨2.83%,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贬值幅度已达到2013年整年升值幅度的95%以上。这是自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贬值,一举打破了20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
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持续升值,至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升值幅度达35%。在2014年1月以前,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一直高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显著高于央行。自2014年1月之后,市场即期汇率低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较为强烈,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态度。 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窄幅震荡扩大为宽幅。 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内波动幅度从3月17日开始由原来的1%扩大至2%,这是继2007年和2012年以后的第三次扩大日内波动幅度区间。此前的2007年5月,央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
易价波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在近5年后的2012年4月,央行再次将波动幅度扩大到1%。2014年3月17日之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波动幅度增加,3月17日当日人民币贬值0.45%,3月30日继续贬值0.5%,而后3月24日人民币升值0.58%,创2011年10月10日以来的单日最大升幅,而后汇率继续保持下滑趋势。人民币汇率由窄幅震荡扩大为宽幅,市场作用下的双向波动趋势明显,并将成为常态。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虽然在第一季度表现较为疲软,但总体财政金融风险可控,外汇储备充裕,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央行对于当前的人民币走弱乐见其成,结束单边上涨行情,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人民币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的正常体现,可以减少央行为干预人民币过快升值造成的被动货币投放,为货币政策带来更大的独立和自由。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基本面向好,出口增加,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升值通道。
目前看来,近几年是不会贬值的理由如下∶
人民币汇率的区间波动是近年来市场实际运行的结果
央行在必要时会发挥稳定外汇市场的作用
人民币跟随美元进一步升值可能危及出口和稳增长目标
一个疲弱的人民币汇率难以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
为防止跨境套利和套汇,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必要的波动性
阶段性的国际资本流出和流入将交替出现,也会带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人民币不贬值,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外来的压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2012年人民币的汇率一直处于跌宕状态,到2012年10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再度创下自1993年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