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建筑节能?
你问的问题刚好我最近也在找! 这是我找的东西 希望对你有用!!!
建筑节能以及我国现状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材、器具和产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也随着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从理念不断地走向了实践示范,成为我国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建筑节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制度,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共同特点
发达国家从1973年能源危机时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经减少到原来的1/3~1/5,其中节能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
1、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节约能源一直是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联邦层面由环境部负责,为了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由联邦交通建设和住房部、环境部以及KFW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德国能源署(DENA)。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技术、政策、法规等多管齐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2、注重建筑节能立法
许多国家不仅制定了节能法,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美国1978年就制订了《能源政策法》,德国1976年实施生效了《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而日本制定的建筑节能法则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进行节能应用,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
3、采取经济政策鼓励建筑节能
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政府都有相应经济激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凡在国际节能规范(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欧盟则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
4、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
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是建筑节能综合研究,建立“节能型”建筑体系注重太阳能、地热等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
建筑节能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一、建筑节能的定义
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石油进出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成绩,给发达国家敲响了能源供应紧张的警钟。同时能源大量消费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节能”的法律规定,也是国际能源委员会的节能概念。
3.节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少用能。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能源消费的角度看,能源效率是指为终端用户提供的能源服务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
4.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即通常所说的建筑能好,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美国一次能源消耗量,2000年达到36.55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能耗占33.7%,工业能耗占35.9%,交通能耗战24.8%、法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5%。我国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还不高,但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7.6%,正逐步上升到30%。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5.由于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节能成为世界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6.目前,公认的建筑节能的含义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能源消耗)。
7.自从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以来,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在建筑中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我国称为建筑节能;
第二阶段,称为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意为在建筑中减少能源的散失;
第三阶段,近年来,普遍成为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意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二十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按照国际通用说法,就是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
2005年颁布的建设部令143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民用建筑节能的概念做了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二、建筑节能的意义。
1.建筑节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据测算,我国年需各种能源共17亿吨标准煤,但生产的能源仅有13.7亿吨标准煤,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谓标准煤,是指1kg煤炭的发热量为8.14kW•h的煤量。市场供应的普通煤发热量为5.8~6.4814kW1•h/kg,经换算,1kg普通煤为0.712~0.786kg标准煤,或1kg标准煤为1.27~1.40kg普通煤。为了比较和统计计算,其他能源也可以按发热量换算成标准煤)。
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能源短缺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节约能源是发展国美经济的客观需要。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A.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B.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C.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据专家预测,中国的石油资源还能开采41年,煤炭资源可以开采30年。(山东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开采20年)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我国煤炭和水利资源蕴藏量丰富,但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占3/4以上,我国建筑采暖用煤约占75%以上,其他高质能源所占比例很小,这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采暖能源中,法国:电力占5%,天然气占50%,煤和石油等只占10%;荷兰:天然气占46%,石油占46%,煤占6%,其他占2%。
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建筑迅速发展,仅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亿m2 ,其中公共建筑3~4亿m2,我国新建建筑规模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发达国家之和。
但是建筑能耗的增长远高于能源的增长速度。我国既有建筑及每年新建建筑量巨大,加之居住人口众多,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4以上,特别是高能好建筑大量建造,建筑能耗的增长远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电力、燃气、热力等优质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鉴于建筑用能的严重浪费,抓紧建筑节能工作是国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建筑节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建筑节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投入少、产出多。实践证明,只要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节能技术,使用4%~7%的建筑造价,可达到节能要求。建筑节能的回收期一般为3~6年,与建筑物使用周期50~100年相比,其经济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可见节能建筑在一次投资后,可短期内回收,并能长期效益。
此外,新的节能建筑的大量兴建,加上既有建筑的大规模节能改造,将产生巨大恶市场需求,可以带动新型建材、节能技术等十几个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建设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校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建筑用能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减少建筑能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和改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
建筑节能可改善大气环境。我国建筑采暖能源以煤炭为主,约占75%。目前我国采暖煤排放二氧化碳每年约1.9亿吨,排放二氧化硫近300万吨,烟尘约300万吨,造成严重大气环境污染。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给大气、生态环境、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所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是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
建筑节能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是对室内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热辐射的总称。)它是影响人体冷热感觉得环境因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可使人体易于保持平衡,从而使人产生舒适感。节能建筑则可改善室内热环境,做到冬暖夏凉。对符合节能要求的采暖居住建筑,屋顶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5~2.6倍,外墙的保温能力约为非节能建筑的2.0~3.0倍,窗户约为1.3~1.6倍。节能建筑的采暖能耗仅为非节能建筑的一半左右,且冬季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8℃左右,并使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避免其结露、长霉,显著改展冬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隔热也极有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小康社会的内容中,针对居住环境有一个标准,即人均居住面积为35平房)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健康和生和舒适,建筑在寒冬必须采暖,炎热又要空调制冷,这就要求建筑围护结构做好保温隔热,并配备设当地供热和制冷设施。为达到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效,所选用建筑材料及设备,也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耗的不同,从而导致人民的生产与健康条件有所差异。
对符合节能要求的采暖居住建筑,屋顶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5~2.6倍,外墙的保温能力约为非节能建筑的2.0~3.0倍,窗户约为1.3~1.6倍。节能建筑的采暖能耗仅为非节能建筑的一半左右,且冬季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并使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避免其结露、长霉,显著改展冬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隔热也极有利。
山东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朱传晟说,通俗来讲,节能65%的住宅就是住起来冬暖夏凉的房子。
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必然较快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与节能工作进展关系甚大。尽管我国人均建筑能耗将成倍增加,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例如,美国1999年建筑能耗为12.5亿tce,人均建筑能耗458tce,约为中国人均建筑能耗的16倍。我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空调制冷与采暖高峰负荷
冬季采暖与夏季空调,是造成电力负荷峰谷差最主要的因素。2002年全国各电网空调制冷负荷共达4500万kw,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尽管加紧进行电力建设,2003年夏季,高温酷暑,多数电网负荷连创历史新高,全国电网差不多全面告急,至少有10个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由于空调制冷的日益普及,预计到2010年,全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将增加一倍以上,即达到约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预计到2020年,全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还要再翻一翻,达到约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因此,电力系统的峰谷差问题将更为严重。
由此可见,抓紧建筑节能,认真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仅建筑冬暖夏凉,舒适性大为提高,空调负荷可降低一半,电力建设投资也可大为减少,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可大大提高,安全运行也更有保障。
由于字数限制 只能给你传这么多 抱歉抱歉!!!最后两段是我选择了关于空调节能方面的 希望能用的上!!!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减少能源需求的方法:建筑规划与设计、围护结构、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
全面的建筑节能,就是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立法、政府主导,对建筑节能作出全面的、明确的政策规定,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要真正做到全面的建筑节能,还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各项节能措施,从而使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1]。
建筑节能检测通过一系列国家标准确定竣工验收的工程是否达到节能的要求。GB 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度、供热系统的补水率、室外管网的热输送效率、各风口的风量、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空调机组的水流量、空调系统冷热水总流量、冷却水总流量、平均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等进行节能检测1、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采暖和饮食用能量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如重庆受灰尘和酸雨严重危害,空气污染情况严重
3、建筑节能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的建筑热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4、建筑节能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我国建筑节能的范围包括: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的节能,并与改善建筑舒适性相结合。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材、器具和产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也随着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从理念不断地走向了实践示范,成为我国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建筑节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制度,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共同特点
发达国家从1973年能源危机时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经减少到原来的1/3~1/5,其中节能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
1、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节约能源一直是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联邦层面由环境部负责,为了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由联邦交通建设和住房部、环境部以及KFW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德国能源署(DENA)。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技术、政策、法规等多管齐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2、注重建筑节能立法
许多国家不仅制定了节能法,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美国1978年就制订了《能源政策法》,德国1976年实施生效了《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而日本制定的建筑节能法则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进行节能应用,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
3、采取经济政策鼓励建筑节能
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政府都有相应经济激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凡在国际节能规范(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欧盟则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
4、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
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是建筑节能综合研究,建立“节能型”建筑体系注重太阳能、地热等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
建筑节能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一、建筑节能的定义
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石油进出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成绩,给发达国家敲响了能源供应紧张的警钟。同时能源大量消费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节能”的法律规定,也是国际能源委员会的节能概念。
3.节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少用能。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能源消费的角度看,能源效率是指为终端用户提供的能源服务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
4.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即通常所说的建筑能好,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美国一次能源消耗量,2000年达到36.55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能耗占33.7%,工业能耗占35.9%,交通能耗战24.8%、法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5%。我国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还不高,但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7.6%,正逐步上升到30%。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5.由于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节能成为世界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6.目前,公认的建筑节能的含义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能源消耗)。
7.自从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以来,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在建筑中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我国称为建筑节能;
第二阶段,称为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意为在建筑中减少能源的散失;
第三阶段,近年来,普遍成为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意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二十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按照国际通用说法,就是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
2005年颁布的建设部令143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民用建筑节能的概念做了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二、建筑节能的意义。
1.建筑节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据测算,我国年需各种能源共17亿吨标准煤,但生产的能源仅有13.7亿吨标准煤,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谓标准煤,是指1kg煤炭的发热量为8.14kW•h的煤量。市场供应的普通煤发热量为5.8~6.4814kW1•h/kg,经换算,1kg普通煤为0.712~0.786kg标准煤,或1kg标准煤为1.27~1.40kg普通煤。为了比较和统计计算,其他能源也可以按发热量换算成标准煤)。
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能源短缺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节约能源是发展国美经济的客观需要。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A.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B.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C.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据专家预测,中国的石油资源还能开采41年,煤炭资源可以开采30年。(山东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开采20年)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我国煤炭和水利资源蕴藏量丰富,但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占3/4以上,我国建筑采暖用煤约占75%以上,其他高质能源所占比例很小,这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采暖能源中,法国:电力占5%,天然气占50%,煤和石油等只占10%;荷兰:天然气占46%,石油占46%,煤占6%,其他占2%。
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建筑迅速发展,仅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亿m2 ,其中公共建筑3~4亿m2,我国新建建筑规模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发达国家之和。
但是建筑能耗的增长远高于能源的增长速度。我国既有建筑及每年新建建筑量巨大,加之居住人口众多,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4以上,特别是高能好建筑大量建造,建筑能耗的增长远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电力、燃气、热力等优质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鉴于建筑用能的严重浪费,抓紧建筑节能工作是国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建筑节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建筑节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投入少、产出多。实践证明,只要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节能技术,使用4%~7%的建筑造价,可达到节能要求。建筑节能的回收期一般为3~6年,与建筑物使用周期50~100年相比,其经济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可见节能建筑在一次投资后,可短期内回收,并能长期效益。
此外,新的节能建筑的大量兴建,加上既有建筑的大规模节能改造,将产生巨大恶市场需求,可以带动新型建材、节能技术等十几个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建设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校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建筑用能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减少建筑能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和改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
建筑节能可改善大气环境。我国建筑采暖能源以煤炭为主,约占75%。目前我国采暖煤排放二氧化碳每年约1.9亿吨,排放二氧化硫近300万吨,烟尘约300万吨,造成严重大气环境污染。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给大气、生态环境、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所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是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
建筑节能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是对室内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热辐射的总称。)它是影响人体冷热感觉得环境因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可使人体易于保持平衡,从而使人产生舒适感。节能建筑则可改善室内热环境,做到冬暖夏凉。对符合节能要求的采暖居住建筑,屋顶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5~2.6倍,外墙的保温能力约为非节能建筑的2.0~3.0倍,窗户约为1.3~1.6倍。节能建筑的采暖能耗仅为非节能建筑的一半左右,且冬季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8℃左右,并使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避免其结露、长霉,显著改展冬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隔热也极有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小康社会的内容中,针对居住环境有一个标准,即人均居住面积为35平房)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健康和生和舒适,建筑在寒冬必须采暖,炎热又要空调制冷,这就要求建筑围护结构做好保温隔热,并配备设当地供热和制冷设施。为达到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效,所选用建筑材料及设备,也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耗的不同,从而导致人民的生产与健康条件有所差异。
对符合节能要求的采暖居住建筑,屋顶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5~2.6倍,外墙的保温能力约为非节能建筑的2.0~3.0倍,窗户约为1.3~1.6倍。节能建筑的采暖能耗仅为非节能建筑的一半左右,且冬季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并使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避免其结露、长霉,显著改展冬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隔热也极有利。
山东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朱传晟说,通俗来讲,节能65%的住宅就是住起来冬暖夏凉的房子。
三、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我国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
(1)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室外热环境,即各种气候因素,通过建筑的围护结构、外门窗及各类开口直接影响室内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有: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及降水等。
(2)采暖区与采暖度日数:采暖区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5℃的时间超过90d的地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界线大体为陇海线东、中段略偏南,西延至西安附近后向西南延伸。(不好意思,很难找到划分地图)
从网上找到一篇资料:引自《自然资源学报 2006年第21卷第4期》
(3)太阳辐射强度:冬季青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入射角低,太阳辐射度大,南翔窗户阳光射入深度大,可达到提高室内温度,节约采暖用能的效果。
(4)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门窗的气密性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内在因素。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约占70%~80%;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约占20%~30%。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特别是加强窗户,包括阳台门的保温性和气密性,是节约采暖能耗的关键环节。
(5)采暖供热系统热效率:采暖共存系统是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的系统。采暖供热系统热效率包括锅炉运行效率和管网运送效率。锅炉运行效率是指锅炉产生的可供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其燃烧煤所含热量的比值。在不同条件下,又可分为过来铭牌效率(又称额定效率)和锅炉运行效率。室外管网输送效率是指管网输出总热量与管网输入总热量之比值。
2.我国建筑能耗的特点
(1)夏季空调用电量大。1997年以来,中国每年发电量以5%~8%的速度增长,工业用电量每年减少17.9%。由于空调耗电大(2001年全国新增房间空调机装机容量1600万KW)、使用集中,有些城市的空调负荷甚至占到尖峰负荷的50%以上。许多城市如伤害、北京、济南、武汉、广州等普遍存在夏季缺点现象。
(2)冬季采暖能耗高。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城镇的建筑面积约占全国的近50%,年采暖能耗约1.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1%,占采暖地区全社会总能耗的21.4%。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已占到当地全社会总能耗的一半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保持下降趋势,但2002年以后却大幅度增长,情况十分紧迫。
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发展状况
1.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从我国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过程看,20世界80年代以前,我国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相对缓慢。保温厂家少,生产能力低,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等产品,而且质量很难满足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我国保温材料的飞跃发展时期,尤其是高效保温材料如泡沫塑料、玻璃棉、岩棉等地生产和应用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绝热保温材料广泛用于建筑、建材、冶金、电力、石化、石油天然气、军工、宇航、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绝热保温材料的应用主要是建筑领域,用于建筑中的量占绝热保温材料总量的75%~80%,其余用于各类设备和管道的绝热保温。绝热保温材料在建筑中以复合行事的功能材料应用,绝热保温材料的品种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绝热保温材料都可以在建筑上使用。在建筑上一般选用密度轻【一般小于350kg/m3】,导热系数小【小于0.12W/(m•k)】、操作方便,价格合理的材料。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5W/(m•k)的绝热保温材料都属于高效保温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的功效性能,取决于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导热系数愈小其保温隔热的功效性能愈高。
围护结构中最常用的绝热保温材料主要有绝热用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建筑物隔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岩棉板、玻璃棉等,是目前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屋面节能技术中常用的高效保温材料。
保温隔热材料或绝热材料的分类,可以按照化学组成分为无机。有机保温隔热材料,金属绝热材料;按照材料形态可以分为纤维状、微孔状、发泡状、层体状;按照使用温度可以分为高温(800度)。中温(100-800度)、常温(低于100度)。
建筑节能——中国节能战略的必然选择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数量的2倍。目前我国建设高潮持续不断,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可见建筑规模极其巨大。遗憾的是,不仅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2002年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达到4500kwh,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建成后的满负荷出力。这种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放肆浪费能源的行为普遍存在。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ce(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空调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出力。问题相当严重,情况十分紧迫,建筑节能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则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tce,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kwh(大约接近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如果再加大工作力度,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给予高度重视,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障碍,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建筑能耗现状
建筑能耗范围
按照国际通行的分类,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约占2/3左右。
房屋建筑规模
我国房屋建筑规模十分巨大,近几年每年建成房屋达16亿~20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历史上,这几十年是房屋建设高潮期,这段高潮过后,很可能不会再度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将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1世纪头20年内,建筑业仍将迅速发展。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2002年底共计为388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31.8亿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为519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71亿平方米;估算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
建筑能耗现状及展望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筑能耗数量十分巨大,所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逐步升高。
目前,全世界建筑能耗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30%,其中住宅能耗约为商用建筑的2倍。建筑能耗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甚大,工业化国家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总量的52%,东欧和前苏联占25%,发展中国家占23%。我国建筑能耗比例也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
近几年,建筑能耗增长幅度较小,是由于许多家庭炊事和热水用能由煤炭改为燃气或电,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炊事、热水用能有所减少,抵消了一部分其他建筑能耗的增加量。建筑能耗中,以采暖、空调用能所占比例较大,照明、家电用能也在不断增加。
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必然较快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与节能工作进展关系甚大。尽管我国人均建筑能耗将成倍增加,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例如,美国1999年建筑能耗为12.5亿tce,人均建筑能耗458tce,约为中国人均建筑能耗的16倍。我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字数限制,先发一段
建筑中绿色能源的应用
导语: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概况
(一)绿色能源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是1981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能源会议上确定的。它不同于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目前将绿色能源分为三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3.传统生物质能。
(二)我国建筑能耗方面的概况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建筑耗能量巨大,燃煤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据统计,早在1999年我国排放CO26.67亿吨,居世界第2位,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2000年我国排放SO21995万吨,居世界第1位,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造成57%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标准,48个城市S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种种数据表明,绿色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和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三)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推动着绿色能源的应用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各方积极努力,到1995年末,全国建成的节能建筑面积已达4700万平方米,到1998年节能建筑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各地相继建成一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如北京安苑北里小区、周庄小区、卧龙小区,天津倚华里小区,甘肃建筑科学研究院宿舍等,这些工程在节能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随着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二、绿色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的研究
(一)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专家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将发展到能源总用量的50%以上,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采用绿色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二)绿色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建筑施工和建筑物的使用无时不在消耗着大量能源。资料统计,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25%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总能耗中,有1/3是建筑能耗。太阳能和风能作为绿色能源一旦引入建筑,可以实现节约常规能源25%-30%,相当于建设了2000多个三峡水电站。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一体化的系统工程,但也是可以逐步实现的。随着全世界对绿色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建筑中采用新型能源的课题也是硕果累累。我国近几年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供暖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现建筑能耗节省45%左右,效益是很明显的。因此在建筑中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势在必行。
(三)绿色能源是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硫、氮氧化合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建筑使用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绿色能源技术应用于建筑必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代替资源有限的传统能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目前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量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将达到25%,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拥有量将达到320MW.另外,风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预计新能源必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生态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
(一)生态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实际应用
1.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在建筑建设初期做好节能规划,建筑布局要有利于建筑节能。在北方地区尽量让建筑有一个好的向阳面,这样有利于冬季日照。在南方地区建筑通风和遮阳尤其重要,所以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应该考虑建筑群体的通风问题,在单体建筑应该考虑夏季遮阳问题。建筑周边绿化的合理布置也能起到建筑节能的作用。
2.建筑体型选择合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单体建筑尽量选择外表面较少的建筑形体,因为体形系数较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
3.建筑材料使用合理。建筑的外围护材料对建筑的节能保温起着决定作用,如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砖、陶粒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指标。尤其是近几年采用的聚苯板、挤塑板及复合墙板等建筑外墙材料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墙保温效果,更先进的建筑外墙材料也在不断的被应用于建筑上。门窗也是建筑节能不容忽视的重要部位,因为外门窗的能耗占外墙能耗的一半以上,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有“墙改先改窗”的说法。由于我国前几年财力有限,所以门窗的节能改造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在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和新材料地不断涌现,新型的更加节能的门窗也在不断地应用于建筑上。
4.建筑设备选择及合理使用。建筑设备是建筑内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能耗,选择节能效果好的建筑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建筑运行成本。节能开关、节能空调、节能水泵等节能设备已经在建筑中普遍使用了,近几年建筑智能化的推广也在为建筑节能起着作用。
(二)绿色能源在建筑使用过程提供能源的应用
1.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我们可利用的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在建筑屋顶及墙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利用蓄电池组贮存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所发出的电能,并可以随时向用电设备供电,从而满足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需求。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安全可靠、无污染、不消耗常规燃料、不受地域限制、维修简便、适合在建筑物上安装等特点,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利用技术。
2.太阳能热水系统也在某些地区应用到了冬季建筑采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铺设在建筑屋顶及阳台下面的太阳能集热管采集热能,再通过循环系统,循环到室内的散热器来进行采暖。
3.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空调系统上的运用,是利用地表浅层中蓄存的能量,室外空气温度波动很大,但地表面几米以下的地温全年相对恒定的特点(地球表面温度通常保持在15℃左右),在夏季将室内多余的热量不断地排出而为大地所吸收,使建筑物室内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这项技术具有低能耗、对环境影响小、维护费用较低以及设计灵活等突出特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系统。
4.将光导纤维技术用于室内应用于室内照明,是通过光导纤维式太阳光导入器和通过光学透镜将太阳光聚焦,用光缆把阳光传送到室内和地下室等地方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太阳光导入器安装在室外房顶、阳台、地面、墙壁等能一年四季均照得到太阳光的地方,通过光缆接入室内,这样每天从太阳升起到落下,室内都有固定(可移动)阳光的直射,10多个小时享受免费的太阳光。人们可以在室内阳光下休息、在阳光下工作、在阳光下看书学习、在阳光下用餐……,在人们的卧室、厨房、客厅、书房、办公室等,到处拥有太阳光。光导照明系统把阳光导入到室内来照明,是现如今最健康的照明方式,也是绿色建筑首选产品。
5.垂直风力发电机系统架设在屋顶,可以为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也是多项节能环保措施的一种应用方式。建筑上使用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能源设备和节能设备已经是一个趋势。高技术的绿色能源在建筑上的使用,将为我们节约巨大的资源,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大事。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发展改革、市容、规划、国土房管、财政、统计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第四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将建筑节能纳入全市节能目标考核,培育建筑节能市场,健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教育,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第五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支持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等。第六条 本市鼓励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农村村民个人建房采用建筑节能措施。
本市建筑工程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补贴。第七条 本市对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一般规定第八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组织编制本辖区内的建筑节能年度实施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应当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节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的节能管理,发展绿色建筑等内容。第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节能目标评价责任考核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市建筑节能目标评价考核的具体办法。第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可以组织制定新建、改建、扩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等地方标准。第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市建筑节能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的推广、限制、禁止使用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建设工程不得使用列入禁止使用目录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在本市初次销售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或者技术提供方在本市初次提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二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统计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民用建筑使用能耗统计制度,制定民用建筑使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民用建筑使用能耗的统计工作。
市和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使用能耗的统计工作,同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供热、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单位和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物业管理服务单位,应当做好建筑用能统计工作,定期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第十三条 下列民用建筑应当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在明显位置进行标识:
(一)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实施节能改造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二)申请国家和本市工程质量奖项的建筑;
(三)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
(四)申请国家和本市示范工程的建筑。第三章 新建建筑节能第十四条 编制详细规划或者设计方案,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的要求,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布局、朝向、形状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就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想要知道建筑行业如何节能减排?就要真正了解绿色建筑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绿色建筑呢?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我国建筑业已成为耗能最多的行业,在节能减排背景下,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大势所趋。为支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材 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具体而言,绿色建筑应当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太阳 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应当采用节水设施、安装节水器具,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等。
如山西省2022年9月28日通过的《山西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就提出:
(1)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建设指标进行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和施 工图设计,编制绿色建筑专项设计文件。
(2)施工、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建设 指标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监理,编制绿色建筑专项施工、监理方案。
(3)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进行检测,不得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注册执业人员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建设指标和相关标准 进行设计、施工、监理。例如,各建科院、建筑工程检测单位、生产厂家、太中院校科研检测单位都会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能效测评系统来检测相关项目。
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立法、政府主导,对建筑节能作出全面的、明确的政策规定,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
要真正做到全面的建筑节能,还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各项节能措施,从而使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
扩展资料
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三点,
1、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
2、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
3、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
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
1、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2、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
3、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筑节能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已经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只是面对这一行一行的条例与规定,实在是头有点大,其实小编一开始也不想看这种法律性质的条文,只是要用到了,只能硬。头皮啃下来,其实也不难理解,下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解读一下这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内容。
01.条例制定背景介绍: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条例。这里小编要告诉大家,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公共建筑。
02.各部门工作部署:
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积极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做好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03.县级以上部门工作细化: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民用建筑节能的有关工作。
04.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导下,编制全国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国家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国家鼓励制定、采用优于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资金,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05.民用建筑节能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积极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发展集中供热,逐步实行按照用热量收费制度。对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法律条例只是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条文,很多事情交代的不是很具体,需要我们大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我们应当遵循并践行这些法律条文。其实经常解读一些法律规定,尤其是最新的法律,有助于我们紧随党的建设步伐,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当然,关系到我们个人的一些法律更要细读,仔细认真理解其内涵。
根据有关数据的调查,目前工业、交通、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可达所有碳排放总量的80%-85%,其中建筑行业全过程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占到全球总能耗的50%,我国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28%,而与此同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远不及建筑对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要求,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建建筑节能
根据2019年实施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预期能效水平从30%提高到75%。《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475-2019)的发布也填补了我国温带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空白。各地方的建筑节能标准也有所提高,规范新建居住建筑的材料使用、节能设备使用,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方案落地。
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通过对北方采暖地区和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和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改造,能有效降低采暖、降温的能耗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
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建筑面积以20%的建筑面积占据了30%的建筑总能耗。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进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耗监测、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预计可实现5000万吨标煤减排。
四、农村建筑节能减排
农村建筑能耗主要集中在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照明等方面。针对农村用能结构,太阳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建筑热水、空调供暖等建筑用冷用热需求的技术,另一类是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生物质发电和风力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前一类要重点做到用能设备的节能,后一类要实现能源供给侧的减碳。
国内过去较多的说法是,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几个方面的能耗,这种说法,将建筑用能跨越了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的不同领域,从而与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口径不符。近来,经过认真研究,大家认为,我国建筑用能的范围,应该与各发达国家取得一致,即建筑能耗应指建筑使用能耗,其中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国计民生,量大面广,节约建筑用能,是个牵涉到国家全局和人类前途,影响深远的大事情。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建筑能耗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已是刻不容缓。国家对降低建筑能耗工作非常重视,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节能50%的目标,国家还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26—9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武汉市建设管理委员会2000年8月8日也颁布了《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规定》。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技术名词
1.围护结构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如墙体、屋顶、门窗、楼板和地面等。按是否同室外空气直接接触以及建筑物中的位置,又可分为外围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 2.建筑物体形系数(S)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K)。 4.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 外墙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按外墙各部位(不包括门窗)的传热系数对其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求得。单位:W/(m2·K)。 5.围护结构热阻(R)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单一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δ/λc。δ为材料层厚度(m),λc为材料的导热系数计算值[W/(m·K)]。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Σ(δ/λc).单位:(m2·K)/W。 6.围护结构表面换热阻(Ri、 Re) 围护结构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表面换热系数的倒数。在内表面,称为内表面换热阻(Ri、);在外表面,称为外表面换热阻(Re)。具体数值可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取用。在一般情况下,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换热阻可取Ri=0.11m2·K/W,外表面换热阻可取Re=0.04m2·K/W (冬季状况)或0.05m2·K/W(夏季状况)。 7.围护结构传热阻(R0) 围护结构(包括两侧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结构热阻(R)与两侧表面换热阻之和。单位:m2·K/W。 8.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 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单一材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Σ(R·S)。式中R、S分别为围护结构材料层的热阻和材料的蓄热系数。 9.材料蓄热系数(S)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单一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可表征材料热稳定性的优劣。单位:W/ (m2·K)。材料的蓄热系数可通过计算确定,或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四附表4.1中查取。 10.衰减倍数(υ0) 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作用,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波幅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波幅的比值。 11.延迟时间(ξ0) 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作用,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与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谐波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的差值。 12.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 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照度与其投射到的太阳辐射照度之比值。 13.窗墙面积比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 14.窗玻璃遮阳系数 表征窗玻璃在无其他遮阳措施情况下对太阳辐射透射得热的减弱程度。其数值为透过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与透过3mm厚普通透明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之比值。 15.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Sw) 考虑窗本身和窗口的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的一个系数,其值为窗本身的遮阳系数(Sc)与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 16.水蒸气渗透系数 1m厚的物体,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1h内通过1m2面积渗透的水蒸气量。单位:g/(m·h·Pa)或ng/(m·h·Pa),与透湿系数同义。 17.水蒸气湿流密度 在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湿流量。单位:g/(m2·h)或kg/(m2·s)。 18.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节能设计标准》(JG134-2001)提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性能指标,包括建筑物的耗热量、耗冷量指标和采暖、空调全年耗电量。当设计的居住建筑不符合该标准提出的节能设计规定性指标时,可按该标准提出的节能综合指标判定其是否节能50%的要求。 19.采暖度日数(HDD18) 在国家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中,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限值中的耗热量指标(qh)和采暖年耗电量(Eh)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采暖度日数(HDD18)确定的。该采暖度日数(HDD18)是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C时,将低于18°C的度数乘以1天,所得出的乘积的累加值。其单位为°C·d。 20.空调度日数(CDD26) 在上述《节能设计标准》中,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限值中的耗冷量指标(qc)和空调年耗电量(Ec)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空调度日数(CDD26)确定的。其值为一年中当某天是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C时,将高于26°C的度数乘以1天,再将此乘积累加。其单位为°C·d。 2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耗冷量指标(qc) 建筑物按照冬季和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采暖和空调设备提供的热量和冷量。单位:W/m2。计算时所用的建筑面积为整栋建筑的建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