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怎么样?
能源与动力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 社会 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 社会 科学知识,具有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等理论基础知识、热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动力工程及其控制方向,即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专业。
2.以内燃机和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其 汽车 工程和船舶动力研究方向,即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即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专业。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即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方面的相关研究、教学、开发、科研、安装、维修、策划、管理、营销等工作,也可以在本专业或者其它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四、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
1.学校坚持深化创新与改革,加快内涵建设、立足应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
2.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和32个本科专业。
3.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上海市专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其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独立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五、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1.学院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管理专业和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试点,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计划”骨干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和上海市综合改革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上海电力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当不错,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全国电力领域就业的非常多,已经被称为"黄埔派",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165所大学里排在B类,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绝对,强大的专业实力,本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发展,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咨询更多高考问题,请关注有着40余年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且无一例考生滑档的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或者关注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机构一一西安市户县金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百度可以查询,辨别一切真伪)。
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电力类特色比较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也是我国电力类院校中 历史 比较悠久,影响力比较大的应用型大学。也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职工1000余人。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上海,电业学校,后来经历了,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学校从1985年开始本科层次的办学,2006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开设有卓越工程师班,主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依托电力行业进行具有电力特色的动力工程师培养,这个专业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空调与制冷工程等方面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上海电力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也是学校设立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点,目前,这个专业主要侧重电力生产理论,运行技术的培养,在发电行业运行与技术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电力特色和行业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培育学科,市教委第四期第五期重点学科和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学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在校内教学环节为三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环节为一年,企业学习实践环节包括电厂认识实习,电厂专业实习,电厂动力工程师技能初步培训,现场运行仿真训练等,定位于培养至应用型的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
这个专业的学生能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热力设备运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科研部门的工作;适用于煤电,气电,核电,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轻工等行业的动力设备运行,设计,安装,调试等工作;适应于空调与制冷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及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总体而言,上海电力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非常鲜明,实力绝对强大,应用领域广泛,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比较强大。
这个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才是培养鼻祖人才的。在上海电力大学都一样吧?
挺好的,我就这边毕业的,学校只要与电力挂钩的都是本校的强势专业,本科就业的话以华东地区的火力发电厂为主(华能、华电、申能、浙能、皖能等),还有少数去相关设计院、上海电气这类的设备厂商的、新能源公司,也有一些其他工作的。
当然,在经济新常态下,电力结构调整,煤炭价格持久不降(估摸着国家想就此维稳了,用来淘汰落后产能),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新能源核心技术受限,能动专业的天时、地利或许都已经不在,不过未来是无法预计的,具体如何选择要看个人自身情况了。
一·热能方向:
1)电厂热能(电厂锅炉)——属于电力行业、电力行业,著名的电力公司:就是国家五大电力巨头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电厂及其设计院。
2)核能——属于核动力行业、核动力行业,著名的公司:中广核、中核、国家核电技术中心。
3)冶金热能(加热炉、热处理炉)——属于冶金行业等钢铁冶金行业,著名的冶金公司:宝钢集团(上海宝山区)、鞍钢集团(辽宁鞍山)、武钢集团(湖北武汉)、首钢集团(北京迁安)、攀钢、本钢、济南、莱钢、浦项制铁、等等的冶金钢厂及其设计院。
二·动力方向:
1)船舶动力(涡轮机)——船舶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著名的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沪东、上海江南造船、江苏澄西造船、中远船务、葫芦岛造船厂、STX造船、川崎造船、三星造船等等造船厂及其设计院;
2)电厂动力(汽轮机)——电力行业, 汽车 制造行业,著名的公司有:一汽(广州、上海、天津、长春)、江淮 汽车 、铃木、吉利、奇瑞、BYD;
3) 汽车 、火车动力(内燃机)——机车行业,机车制造行业,著名公司:南车集团(株洲、贵阳、戚墅堰、眉山、南京、洛阳、成都、襄阳等等南方城市几乎都有南车集团的分属制造企业)和北车集团(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唐山、青岛等北方城市有北车集团下属的单位)、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
三·制冷方向:
1)压缩机、空调——家用、商用电器业等家用商用空调、压缩机行业。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LG、西门子、三洋、松下、远大、开立。
这个专业是上海电力大学的王牌专业,并且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可以理解为是高中的重点班。
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生院还是可以的。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联合培养,强化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广西优质和特色专业,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
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0万余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和“文明单位”,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148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313人,占31.7%;具有博、硕士学位773人,占78.5%。拥有国家跨世纪一、二层次人才1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级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6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3人,省二级教授 7人。学校现有水利工程和动力工程两个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本科专业51个、专科专业11个,其中3个专业列入一本批次招生,7个专业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际合作教育本科专业。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军事教育学院和瑶湖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文学、经济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利特色院校。
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教学团队5个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近年来,学校取得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奖励10余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等省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学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被评为全国“AA级优秀调查站点”。根据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我校2016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75位、江西省第11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本专科生18000多人,士官生500多人,国际教育学生1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6000多人。建校5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培养目标
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风电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风电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安装施工、调试、检测、工程管理和风电场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思路
(1)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本专业领域以风电技术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风电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安排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通过实践环节增长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2)实行校企合作教育
与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之一、我校湖南省高校电工装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合作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动力工程(风电技术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共同体。
共同建设:湘电集团现有的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等,向动力工程(风电技术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全面开放。并利用各自优势,建设足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联合培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指导。
(3)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接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4个相关本科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具有相似性,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相互支撑性很强,将实行两者的无缝对接。
三、培养方向
(1)风电机组机械设计与制造
(2)风电机组电气设计与制造
(3)风电系统控制技术
(4)风电场运行与风电机组监测技术
(5)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四、培养方式
(1)采用“1+1+0.5”模式,即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0.5年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
(2)企业学习阶段(1年)包括专业实习实践(至少0.5年)和完成学位论文,安排在联合培养企业以及在其承建的风电场进行。
(3)“双导师制”:每个学生安排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指导教师,另一个是联合培养企业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学校外聘的技术专家。
(4)“项目制”:企业学习阶段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包括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都是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
【纺织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秉承“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组织沟通能力和广阔视野的纺织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思路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企业紧缺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原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螺旋递进的培养方式,强调企业实践必须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积极吸取国内外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经验,改变学校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合作培养适应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两型”社会所需要的纺织工程领域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我校纺织工程领域学科专业群的比较优势,以学校与企业联合组建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为保障,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专业课程群为课堂教学链,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规模化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各类专业实验室等为工程实践链,以国内纺织类产品设计大赛、课外科技竞赛、国内外学术会议、校企科研合作与职工培训等为交流合作链,创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三、培养方向
⑴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研究方向:环保型染料助剂的应用技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生物酶技术;新型整理技术及新纤维整理技术;功能性整理剂的绿色合成技术等。
⑵ 纺织新材料与数字化纺织加工技术
研究方向:新型纺织材料及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麻类纺织产品开发与性能研究;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现代纺纱技术与织造技术;纺织、服装 CAD技术研究及应用等。
⑶ 服装设计与工程
研究方向:时尚产业与时尚文化;品牌服装设计与管理;服装人体工程与服装设计技术;服装先进制造工程与数字化技术;服装产业经济与市场营销等。
四、培养方式
⑴ 采用校企合作全日制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
⑵ 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负责学术指导、课程学习、课程论文写作,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实践实习、实践研究报告。研究生入学1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并以高度的责任心教书育人,保证培养质量。
⑶ 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不仅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着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热动教研室主要承担本系三个专业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以及热工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热动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此外还开设了多门院级选修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学、热工测量技术、汽轮机原理、电厂锅炉、热力发电厂、发电厂热力过程调节、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与空调工程、制冷装置自动化、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热泵技术、冷库技术、热能动力机械基础、热动专业设计CAD等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能源工程导论、新能源技术、能源战略与能源经济等院级选修课程。本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成绩突出,其中“工程热力学”被评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传热学”被评为市级精品课。
热动教研室现有在籍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100%。通过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师资队伍的规模,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师资队伍。
在科研方面,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新型制冷与热泵技术的研究;废弃物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目前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和局级自然科学类项目7项;承担市教委和学院的教改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2篇。
本专业在科研中注重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与企业、科研单位、其它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服务于行业。毕业生能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求实创新,目前主要工作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制冷空调、热电等技术领域,他们凭借优异的综合能力赢得社会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