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债转股难落实原因是什么
对于高负债的煤炭企业来说,用转债股来缓解资金压力,但实际却推进缓慢,落地困难,对于煤炭企业债转股落地难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3月2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下称中煤协)在北京召开《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报告》指出,目前煤炭企业负债高、融资难、资金紧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报告》,201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67.8%,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部分承担去产能任务的企业,由于债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提高工人收入、补还煤矿安全生产与采掘工程欠账、职工工资、社保基金的压力依然较大。
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市场化金融机构债转股工作,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经营风险。中煤协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推动债转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落地难”和“明股实债”两大问题。
“煤炭企业债转股签署的协议量还是比较大的,但真正落实的也就10%左右。”他说道。
关于“落地难”的问题,张宏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金融机构实施债转股需要大量资金,向社会筹集资金的难度大、周期长。二是企业的债务情况绝大多数是“一企多债”,有的企业债务涉及十几家或二十多家金融机构,但债转股只能由一家银行实施,这就要求一家银行把所有债权收购下来,收购价格和谈判的难度大。
此外,向社会筹集资金往往要求固定的分红回报,6%-8%的回报要求比较高,与企业意图通过债转股来降成本、降杠杆的目的相悖。
张宏还指出,目前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的债转股协议多属“明股实债”。明股实债可以短期内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增加资金供给,但实际上只是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向后延伸。明股实债签订的协议多数为五年期,如果到期后没有承接方来接,企业需要自己回购,届时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资金链负担。
“展望今后煤炭供需走势,全国煤炭产能仍然较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中煤协副会长兼新闻发言人姜智敏在会上表示。
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处、产能约5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处、产能1.26亿吨,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
2017年,煤炭行业超额完成年初提出的1.5亿吨去产能目标任务。2016年以来,已累计完成煤炭去产能5亿吨以上。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再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
姜智敏指出,2018年煤炭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应要求各地科学把握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结合资源条件、供需实际,在项目衔接、配比上,对“十三五”后三年的去产能任务进行控制论证,有序组织发展建设煤矿核减规模,不应一哄而上。
他还强调,今年去产能任务要逐步从总量去产能向结构性去产能转换,僵尸企业将成为重点抓手,加快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企业的清理。
对于2018年以来的煤炭市场,中煤协经济运行部主任杨显峰在会上介绍称,总体运行平稳。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产量5.16亿吨,同比增加5.7%3月前20天,全国主要产煤省部分重点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0.4%。
杨显峰表示,煤炭库存总体处于合理水平。目前全国统调电厂的存煤可用20天左右秦皇岛、曹妃甸、京唐、黄骅等四个主要下水港存煤17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1%。
煤炭价格自春节以后稳步回落,逐渐进入绿色空间。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年初最高达到770元/吨,目前已下降到640元/吨,炼焦煤价格基本稳定。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32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462.6亿元,同比增长19.6%。
总结:煤企债转股协议难落实,目前仅落地一成,在推动债转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落地难”和“明股实债”两大问题。
“煤老板”信达等来减持山西煤炭资产的最佳时刻了吗?
近日阳泉煤业和阳煤化工发布公告,表示7月4日收到控股股东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更的通知。具体而言,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达资产”)将持有的阳煤集团5.75%的股权,转让给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国投”)。
这是根据《关于协议收购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持阳煤集团部分股权的通知》(晋国资产权函[2017]830号)做出的响应。此番调整,山西国资将加强对阳煤集团的绝对控股,股权从54.03%提升到59.78%。信达资产占股则从40.42%调整至34.67%。
从2005年与山西六大煤炭企业正式签订债转股协议起,信达资产就成为山西省除国资委之外的最大煤老板,出资总额占到六大煤炭集团的四成左右。
不过由于未真正参与到煤企的投资决策和内部管理当中,信达资产作为第二大股东所能起到的功能十分有限,通过债转股改善煤炭企业内部治理的设想,也化为泡影。
无法有效参与煤企的决策,又因集团亏损未能实现股东分红,加之金融机构参与债转股终究要实现股权退出的目标,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时机退出山西的煤炭资产,就成为信达资产需要解决的一大遗留问题。
公开报道中屡次传出过信达资产将退出阳煤集团的消息。直到本次阳煤集团旗下两大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才看到了信达资产的实质性动态。尽管减持份额并不大,后续如何进展依旧值得关注。
在如何处置山西煤炭债转股的问题上,信达曾经设立过一大原则,在煤炭行情不错的时候,将煤炭资产换成具有流动性、分红能力的优质资产。
与此同时,信达证券在去年12月发布的煤炭行业报告中的观点,也侧面印证了这一减持行动的时机,“2018年煤炭板块投资机会将是历史性的,确定性的,整体性的,不分品种的。”
不过前述公告中,暂未公布山西国投以什么资产作为对价。理论上,现金对价的概率较低,原因是与地方企业本身想以“债转股”降低高杠杆的需求冲突。况且,目前阳煤集团的负债率并无实质性扭转。
“医院”一度是信达较为中意的资产。根据公开报道,目前信达资产已经与山西另一大煤企同煤集团的医院启动了股份制改造,阳煤的医疗机构也在与社会资本的对接当中。
进入山西的十三年,信达资产进退两难,虽不曾拥有“煤老板”的管理实权,却几乎见证了本世纪至今山西煤炭产业所经历的几次起起落落。这与煤炭行业本身的强周期性有关,也与政府主导下的行业整合浪潮、火电审批权下放、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一系列动作密不可分。
如今,回到“保供应”周期,如何重新认知和评估煤炭价值,正在引发许多新的思考。信达资产作为金融机构,或许可以考虑在本轮煤炭上升周期进一步减持,以换取煤炭以外的优质资产。但是对于山西省煤炭行业而言,上述思考是绕不开的。
信达见证的煤炭周期
信达资产组建于1999年4月20日,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国内银行不良贷款高企而生,也是中国第一家试点相关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
早期中央“拨改贷”政策的调整,导致了众多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飙升。通过执行“债转股”,可以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
煤炭、钢铁、冶金一类周期性强的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资产管理公司偏好的领域。而且当时的债转股属于“政策性”债转股范畴,政府主导色彩浓厚,如何让承载就业和经济产值的重工业企业“大而不倒”,是地方政府最为迫切的诉求。
与煤炭业兴衰紧密相关的山西省政府,对于推动国有煤炭企业的债转股也颇为积极。
阳煤集团在2000年12月获得当时经贸委的批准,执行金额为34.07亿元的债转股。不过等到敲定煤企与资产管理公司合资公司的组建以及相应股权的确定,花了五年的时间。直到2005年12月,包括阳煤集团在内的六家煤炭企业的债转股签字仪式才正式举行。
除阳煤集团外,另外五家煤矿集团为大同煤矿、西山煤电、晋城无烟煤矿业、汾西矿业和霍州煤电。当时官方发布的数据是,六家合计的煤炭产量占到山西省的32%,全国的7.9%。
与信达一道参与山西煤炭债转股的金融机构,还有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在上述金融机构当中,信达出资168.86亿元,占到几大金融机构出资总额的85.6%。山西国资委则出资249.88亿元,信达相当于这次债转股出资总金额的44.11%。从信达入股几大煤炭集团的份额来看,多数在40%上下的水平。由此,信达也一跃成为山西省第二大“煤老板”。
其中,阳煤集团由山西省国资委、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信达占比40.42%,山西国资委占比54.03%。这次债转股被山西省政府寄予“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不过时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朱德仁2005年在接受媒体采访却表达了担忧,“由于煤炭行业和金融行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在煤企经营管理方面,银行能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提议,还有待观察。”
后来所发生的情况,也验证了朱德仁的判断。尽管身份为“煤老板”,信达资产对于山西的煤炭资产却并没有实际管理权限,只能单纯做个财务投资者。即便如此,由于资产经营未见起色,信达资产也没能从阳煤集团获得实际分红。
这也是在上一轮债转股中,经常受到质疑的“明股实债”问题,即股东无法起到参与公司治理的功能。考虑到背后的央地资产之争,债转股的退出机制也是金融界讨论的一大议题。
周小川曾在1999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债转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即重组成功可能使回收明显高于预期值,而重组不成功可能会再度陷于破产清盘以至回收更少。债转股对债权人来说是重劳动,必须花更大的心血才有可能使重组见到成效。
几乎在十年后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强度降临。2008年还掀起了煤炭业重组浪潮,这与当时矿难不断发生的社会规制困境有关。这一整合政策旨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多、小、散、乱”格局,以求尽可能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
山西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发起煤矿业兼并重组的省份。一时间,山西省煤矿业的企业主体从2200多家压缩到了130多家,最初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鼎立的格局也变化为如今的七大煤炭巨头。
伴随小煤矿兼并或关停退出的,还有其背后的民营资本,这为后来山西国有煤企尝试煤矿改造与产能扩张带来了资金压力。
2008-2012年期间正逢煤炭的上升周期,回头看已经进入煤炭“黄金十年”的尾声。在政府主导下吸收了大量中小型煤矿后,山西几大国有煤炭集团负重顺着上升通道爬坡前行,进一步增加了信贷规模和资本支出。
风险也在一步步靠近。2014年,火电审批权下放,后来又导致了煤炭供应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2014年底,中国代表团签署了《巴黎协定》并对减排做出了承诺,“清洁能源计划”随之而来。
由于前期背负着诸多小煤矿的改造任务,山西国有煤企面临着巨大的资本扩张压力,加之银行信贷收紧,2015年山西七大煤炭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1.2万亿元,与山西省当年的GDP产值相当,一度引发了诸多媒体对于山西国企高杠杆的关注。
2015-2016年,山西煤炭行业迎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并进入供给侧改革周期。至此,第一轮债转股尝试降低山西煤炭企业负债率的功效,已经荡然无存。山西煤企公司治理未获任何实质性改善,反而步入另一个高杠杆阶段。
此时的信达,进入山西十年有余,债转股退出却始终被“套牢”,想退出,作为股权投资者则需要等待时机。无论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还是基于股权关系的纽带,信达继续为困难时期的山西煤炭业提供补给。
期间,关于七大煤企是否会整合的消息也层出不穷。然而山西的煤企们,和神华与国电所实现的互补性重组并不相同。神华本身因为横跨资源、电厂、港口、铁路等产业,拥有强大的风险对冲,也被称为能源领域的“航空母舰”,是投资领域长期被看好的优质资产。
但同质程度高的山西煤企若实行重组,又能否真正实现有效资产的整合?还是只能做大而无法做强?从而成为更大体量等待地方政府出手的“大而不倒”?都需要打上重重的问号。这不仅与宏观经济对于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现实需求相关,也是山西煤炭行业能否在“清洁能源计划”的大背景,能否拯救自己的问题。
“债转股的实质作用,是变更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周小川在1999年的那次演讲中提到,“债转股作为一种药方,能治病,但不是包治百病;因此不能不用,但不能滥用。”
无论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下首次启动债转股,还是2008年的欧美经济衰退和煤炭重组浪潮,对于作为宏观经济基础部门的煤炭业而言,都是重要的分水岭。现在又到了“逢八”的一年,新的债转股、重组大幕已经拉开,接下来煤炭业又会遇到什么?
打开山西国资委的网站,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改革决心。决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对行业的价值定位以及业务决策做出科学判断。
01
暴跌
近日,永煤控股违约后,一些煤企被牵连,旗下债券发生明显异动。
其中,平煤股份发行的 “13平煤债”已经连续两日下跌,11月12日跌近8%报78元;冀中能源 “16冀中01”跌近6%报88.7元;阳煤集团甚至取消了20亿公司债的发行。
“13平煤债” 历史 趋势
债券大跌后,平煤股份将紧急召开投资者会议,表示已经为本月末“18天安煤业MTN001”准备全额回售所需资金,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现金流充足。
除了波及煤企,永煤控股债务违约的影响还在向城投、国企等企业扩散,蝴蝶效应就此展开。
11月12日,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和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美元债持续下挫,创出史上新低;除此之外其在岸市场债券价格也一路下跌,其中“19云投01”下跌约10%至89元,稍早一度触及82元的纪录最低。
“19云投01” 历史 趋势
另外,本就处于舆论中心的紫光集团债券继续暴跌,其中“19紫光02”、“18紫光04”、“19紫光01”等均跌逾30%,盘中二次临停;同时清华控股公司债“16清控02”也盘中二次临停,跌超30%报40元;“16清控02”1上交所固收平台显示成交价39元。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风险事件不能有效缓解,弱资质地方国企的风险继续出清,投资人信心还会继续受到冲击。由于这些地方国企债券发行量很大,在市场上持仓机构较多,一旦市场投资机构形成一致的风险偏好预期,很有可能在卖出债券的过程中引起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启动对永煤控股等相关机构的自律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若发现相关机构违反自律规则的,交易商协会将予以严格自律处分;如相关机构存在涉嫌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行为的,交易商协会将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02
2100亿债务压顶
有人说,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省级煤炭企业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豫能化集团”)能眼睁睁看着子公司永煤控股倒下见死不救?其实豫能化集团的债务情况更糟糕。
据官网介绍,豫能化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产业主要涉及能源、高端化工、现代物贸、金融服务、智能制造和合金新材料等。
豫能化集团拥有大有能源(600403.SH)和九天化工(新加坡上市)两家上市公司,以及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濮阳绿宇泡绵。
豫能化集团官网
近年来,受煤化工板块盈利能力下降影响,豫能化集团经营性业务利润亏损大增,其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
2019年及今年前三季度,豫能化集团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13亿和-19.64亿元,亏损严重且未分配利润持续为负。
盈利能力
截至今年三季末,豫能化集团总资产为2642.21亿元,总负债2154.76亿元,净资产487.46亿元,资产负债率81.55%。
近年来,豫能化集团的财务杠杆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债务风险较高。
财务杠杆水平
分析债务结构发现,豫能化集团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负债的75%,债务结构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动负债高企,豫能化集团的流动资产一直无法覆盖前者,其最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64.04%和56.39%,短债偿债能力指标持续恶化。
截至今年三季末,豫能化集团流动负债有1625.95亿元,主要为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有828.74亿元,短期有息负债合计1212.59亿元。
相较于短期债务,豫能化集团的流动性异常紧张,目前其账上货币资金有285.63亿元,不能覆盖短期负债,现金短债比为0.34,短期偿债风险巨大。
在备用资金方面,截至今年3月末,豫能化集团银行授信总额为2253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为超千亿,看似财务弹性良好。
银行授信情况
除此之外,豫能化集团还有非流动负债528.8亿元,主要为应付债券和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超400亿元。
在存续债券方面,目前豫能化集团共存续21只债券,规模达261.3亿元,其2021年需要兑付和回售的债券规模超200亿,面临很大债券集中到期压力。
存续债券到期分布
整体来看,豫能化集团刚性债务有1614.08亿元,以短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负债比为75%。
有息负债高企,豫能化集团每年财务费用支出惊人,2018年至今其财务费用分别为87.65亿、79.82亿以及51.23亿元,对利润形成严重侵蚀。
在偿债资金方面,豫能化集团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其融资渠道较为多元,除了发债和借款,还通过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股权融资、股权质押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
尽管融资渠道多元,但豫能化集团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常年为净流出状态,说明其外部融资环境已恶化。
筹资性现金流
作为河南省最大省级煤炭集团,豫能化集团在资源获取、剥离企业办 社会 以及协调金融机构实施债转股等方面得到了省政府大力支持。
2017年以来,豫能化集团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大规模债转股协议,已累计落地170亿元,并且其债转股资金期限多为3~7年,较大程度缓解了资金压力。
总得来看,豫能化集团无论从债务负担、财务杠杆水平以及流动性压力方面看,均超过子公司永煤控股,并且受永煤债务违约影响,其已被评级公司断崖式下调评级至BB,外部融资环境急剧恶化,进一步削弱流动性。
03
千亿债务违约
2018年以来,在金融和政府债务严监管下,外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前期大量融资,激进扩张的企业债务到期、资金周转困难,爆发债券集中违约的现象严重。
今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已发生119只债券违约事件,违约规模合计1050.04亿元,虽违约债券数量较去年下降不少,但违约规模却相当。
历年违约分布
从债券违约行业来看,综合行业依然遥遥领先,今年该行业有48只债券违约,规模546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
受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规避情绪加重的影响,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在集中违约周期中民企占大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出现AAA高评级、千亿资产规模国企违约事件,比如华晨控股和永煤控股,其所处行业均处不景气周期。
从单只违约规模看,天房集团的“15天房PPN001”违约规模达33.37亿,为最大单只违约规模债券,其他违约规模超过30亿的债券有5只。
和以往相比,2020年房企债务压力不小,“三道红线”压顶再融资受限,今年违约债券中有5家房企,涉及12只债券。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受到重创,债务违约有加速趋势。
一些看似“大而不倒”的企业竟然快速扑倒,甚至有“逃废债”的嫌疑,那些倒下的巨头将在债务重组的漫长过程中艰难化债。
债转股坚持“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自主协商”的市场化方向,形成几个市场主体间自主决策,风险自担,收益自享的相互关系。
华泰证券指出,与“政策性”债转股的差异体现为政府的“不强制”和“不兜底”。
“不强制”指的是,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干预债转股市场主体具体事务,不得确定具体转股企业,不得强行要求银行开展债转股,不得指定转股债权,不得干预债转股定价和条件设定,不得妨碍转股股东行使股东权利,不得干预债转股企业日常经营。
“不兜底”指的是,如果形成损失,政府不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
华泰证券判断,未来债转股的规模不大,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扩大规模,转股主体将以资产负债率高的大中型国企为主。
实施方式确定为银行“先售后转”,实现风险隔离
《指导意见》将实施方式确定为“先售后转”,即银行不直接转股,而是先将债权转让给实施机构,再由实施机构转股并持股经营。这也是近期部分案例所采用的方式,可避免银行自持股份所带来的风险集聚、资本消耗过大等问题,并且均在现有法律和监管体系下完成,不用修改法律法规。
国泰君安研究称,对于银行来说,这样可实现风险隔离,但其缺点是若转让给外部实施机构时,折扣可能较大,银行会确认较大的损失,账面上与将不良资产转让给AMC类似,且不能分享后续的转股后的收益。但如果转让给银行自己旗下的子公司,则能避免上述问题,因此会提升银行的积极性,预计会成为银行债转股的主流模式。
禁止将“僵尸企业”列为债转股对象 以银行发放贷款为主
《指导意见》指出,禁止将下列情形的企业作为市场化债转股对象: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有恶意逃废债行为的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且不明晰的企业;有可能助长过剩产能扩张和增加库存的企业。
转股债权范围以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形成的债权为主,适当考虑其他类型债权。转股债权质量类型由债权人、企业和实施机构自主协商确定。
申万宏源称,这跟8月那次意见提到对钢铁煤炭企业开展债转股略有不同,对债权进一步界定。
债转股规模未来或不大
华泰证券称,对于债转股的规模,预计未来的规模不大,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扩大规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及政府对规则的制定、政策的完善都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三方想撮合成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转股价格也并非易事。
华泰证券判断,对于转股主体,将以资产负债率高的大中型国企为主。对于转股企业,《意见》明确了“三个鼓励”:鼓励面向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包括因行业周期性波动导致困难但仍有望逆转的企业;因高负债而财务负担过重的成长型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型企业;高负债居于产能过剩行业前列的关键性企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企业
但是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今天成交量进一步缩到1400亿的水平。而深成,中小创都还维持破线格局。代表虽然国家队稳盘心态积极,但是市场资金并没有跟进的意思。这对于之后的盘势,并不是好事。
下周一二,成交量若是还无法放出,深成和中小创不能收回颈线之上,难保市场资金不会因为失望而继续卖压出笼。
所以,上证没有收复3066之前,还是有变成小头肩顶的风险。我们暂时还是要谨慎观望。
01
陕西国资委发声
12月2日,陕西省国资委在官网发布《省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企业债券融资管理防控债务风险的通知》,这是继山西、贵州后,又一省级国资委就防范债务风险问题表态。
通知中提到,要坚决落实企业的债券融资主体责任,完善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企业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维护企业和陕西省在金融、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并“坚决防止发生债券到期兑付违约事件”。
通知截图
近期,债券市场连发AAA级企业违约事件,造成了较大的 社会 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冲击。
尤其是永煤债务违约,引发市场巨震,市场中人心惶惶,此后山西省首个站出表态,称确保到期债券不违约。
11月14日,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发布《致山西省属企业债权人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将持续加大省属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力度,并调动省属国企形成合力,形成强大资金池,在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强力协调下,山西国有企业有足够实力,确保到期债券不会出现一笔违约。
随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
会议提出,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要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此后,二级市场债券反弹,投资者信心得到修复。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谭炯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贵州将不断健全政金企协同的风险防控机制,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坚决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切实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业内人士分析称,多个省份接连发声,释放了积极信号,意在提振债券市场信心,预计后期国企信用债违约现象将有所缓和。
以下,《小债看市》将分析陕西省最大且唯一省级煤炭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集团)的债务情况,管中窥豹一览陕西国资委直属企业的债务风险。
02
3900亿负债压顶
据官网介绍,陕煤集团是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是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的骨干企业,也是省内煤炭大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拥有上市公司陕西煤业(601225.SH)。
成立16年来,陕煤集团形成了“煤炭开采、煤化工”两大主业和“燃煤发电、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铁路投资、 科技 、金融、现代服务”等相关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陕煤集团官网
从股权结构上看,陕西省国资委持有陕煤集团100%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股权结构图
近年来,由于煤炭及钢铁行业景气度较高,陕煤集团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保持了较强的盈利及获现能力。
然而,今年疫情爆发以来,煤炭下游行业开工率不足,煤炭市场价格下态势,陕煤集团的煤炭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对盈利形成一定不利影响。
另外,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且价格波动幅度大,而陕煤集团在化工领域存在较大规模的投资支出,新投产项目面临市场及技术风险,带来一定经营压力。
今年前三季度,陕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01.92亿元,同比增加8.86%;实现归母净利润4.1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4.35%。
利润总额
截至最新报告期,陕煤集团总资产5778.81亿元,总负债3976.45亿元,净资产1802.36亿元,资产负债率68.81%。
从母公司层面看,近年来陕煤集团母公司总债务逐年增长,今年6月末已达到1760.31亿元,债务负担沉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陕煤集团财务杠杆缓慢下降,但目前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其所有者权益中含有部分永续债务工具,若调至债务,其杠杆水平将被进一步推高。
财务杠杆水平
《小债看市》分析债务结构发现,陕煤集团主要以非流动负债为主,占总负债的52%。
截至今年三季末,陕煤集团非流动负债有2076.86亿元,主要为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1847.16亿元。
在存续债券方面,目前陕煤集团存续债券40只,存续规模1120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券有195亿元,大部分债券将集中于2024年到期。
在信用评级方面,目前陕煤集团主体和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均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存续债券到期分布
在负债方面,陕煤集团还有1899.59亿元流动负债,主要为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869.39亿元。
然而,相较于短期负债,陕煤集团的资金链较紧张,其账上货币资金只有499亿元,无法覆盖短期负债,现金短债比为0.57,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从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上看,陕煤集团流动资产常年无法覆盖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61.71%和54.02%,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恶化。
不过,陕煤集团财务弹性较好,截至今年6月末其银行授信总额为3961.53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为1619.02亿元。
银行授信情况
整体来看,陕煤集团刚性债务规模高达2870.74亿元,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负债比为72%,有息负债占比较高。
近年来,随着债务规模增长,陕煤集团财务费用逐年增加,2017年以来一直保持100亿以上规模,另外其管理费用也呈递增趋势,总体来看期间费用对利润形成严重侵蚀,其费用控制能力待增强。
另外,陕煤集团未分配利润持续为负,且亏损逐年扩大,对公司资本实力产生不利影响。
从融资渠道上看,陕煤集团渠道较为多元,除了发债和借款其还通过租赁、应收账款、定向增发、股权以及股权质押来融资。
然而,今年以来陕煤集团外部融资出现不利信号,其筹资性现金流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状态,前三季度净流出13.16亿元。
筹资性现金流
未了缓解债务压力,在省政府的协调下,陕煤集团与金融机构已签订合计845亿元的债转股协议,截至今年6月末已到位514.42亿元,资本实力大增。
2016年末,陕煤集团与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400亿元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次年又在陕西省政府牵头下,中国建设银行与包括公司在内的三家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了总额累计500亿元的债转股协议。
目前,陕煤集团存续债券规模上千亿,其仍需加速债转股资金落地,实现前期资本开支科目中在建 转固 ,以及通过经营性补血等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总得来看,近年来随着在建项目增多,陕煤集团总债务逐年攀升且规模较大;其在手资金紧张,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且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持续恶化,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03
煤企改革
2006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陕煤集团由原陕西煤业集团、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和陕西陕焦化工等四家国有企业合并组建而成。
2012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伴随着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价格断崖式下滑而宣告结束。
陕煤集团在享受了煤炭“黄金十年”所带来红利后,品尝到行业经济下行、企业转型升级的艰难与苦涩。面对煤炭行业困境,陕煤集团开始了被称为“壮士断腕”的改革历程。
据媒体报道,在国家去产能政策出台前,陕煤集团率先启动关闭资源枯竭、安全环保指标差、竞争力弱的8对矿井。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其将原计划3年关闭的18处矿井在2016年一年内关闭到位,退出产能1815万吨,占全省62%。
陕煤集团官网图片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陕煤集团还利用“存去挂钩”的产能置换政策,通过企业内部筹集置换指标,并落实省内6市所属关闭矿井产能的置换。
据官网介绍,2020年陕煤集团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利润168亿元,投资306亿元。力争到“十四五”末,以10万产业工人、6000亿元资产总额,支撑5000亿元销售收入和5000亿元A股市值,实现500亿元利润。
然而,2019年以来煤炭消费增速大降,以及进口持续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炭价格整体下行,债务负担沉重的陕煤集团要想实现目标还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煤炭股的行情
如果说煤炭股一年有一次行情的话,多半是夏季。因为夏季历来是煤炭需求最旺盛的季节,冬季虽然也是煤炭需求的旺季,但是由于南方不会再冬季开暖气,因此对于煤炭的需求反而没有夏季大。四五月份的时候正是买入煤炭股的最好时机!四五月份煤炭价格是上涨的,直到六月份都会维持在高位,夏季需求量会激增,因此,在这段时间买入煤炭股,盈利是稳稳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了。
二、煤炭股的行情为什么难抓
一是因为煤炭股经过了四五年的大幅下跌,让很多中小投资者亏损累累,投资者对煤炭股产生了“敬畏之心”,轻易不敢再碰这块伤心之地。
二是因为新兴产业类股票过去几年大幅上涨,加上太多的投资大佬对新兴产业类股票的鼓吹,中小投资者对新兴产业类股票产生了“路径依赖”,投资思维很难从新兴产业类股票转移到煤炭股等周期性行业,即便煤炭股大幅上涨,中小投资者也轻易不敢追高。
从需求来说,冬季和夏季都是用煤高峰期,能源消耗的主力还是煤炭,众多企业也会储煤,煤价很可能还会上涨一段时间,而且煤炭股还有国企改革、债转股等利好刺激,市场上不少投资者对煤炭股持继续看好的观念,最核心的逻辑,也无外乎这些。但A股市场长期以来的一个特点,就是当主流机构投资者对某一板块形成共识时,加上投机资金的兴风作浪 ,会在短时间内把某一板块的估值炒到天上去,透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行业的业绩增长,尤其是在目前流动性不缺,但好的投资标的稀缺的背景之下,煤炭股的疯涨到底能持续多久?值得投资者警惕。
国企降低杠杆方式:
一是改善公司治理,出台国企资产负债约束机制,支持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充实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是完善企业债务重组政策,建立关联企业破产制度,探索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研究解决“僵尸企业”破产费用保障问题,建立政府、企业、银行依法合理分担损失的机制。
三是拓宽社会资金转变为股权投资的渠道。支持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制定筹措稳定的中长期低成本股权投资资金的办法,出台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措施。研究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转股资产交易。
四是加强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力量,指导金融机构利用现有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保险机构新设实施机构,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增强资本实力。
五是出台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引,规范引导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提高质量,推动已经签订的债转股协议金额尽早落实,切实降低企业负债率。
铁煤集团成立于1999年10月,2002年实施了债转股,其前身铁法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经有50余年开发建设历史。矿区本部由铁法、康平、康北三个煤田组成,累计探明工业储量22.97亿吨,截至2008年末,剩余工业储量17.68亿吨。2007年开始,铁煤集团实施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挥师内蒙,进军山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内蒙古和山西先后通过合资合作方式争取到三块煤炭资源,累计控制煤炭资源地质储量超过了30亿吨,使集团的煤炭资源量超过了50亿吨,为做强做久煤炭主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控股经营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辰公司一期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2008年产煤44万吨,二期600万吨扩建工程正在紧张筹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