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煤炭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煤炭贸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煤炭价格继续维持下跌态势。原本传统的用煤高峰季也未出现煤价大幅反弹。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截至12月23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为372元/吨,而去年同期为525元/吨,降幅达29%。
根据《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建议,“十三五”末中国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将煤矿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6390家压缩到3000家以内。这意味着近半煤炭企业将淘汰出局。
据中国煤炭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11月份,国内煤炭业有49起并购,较2014年的31起多出58%。
11月份国内主产矿区动力煤和炼焦煤亏损面按矿井个数来看分别达到91%和 95%。而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
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远远不足以抵消行业的下滑趋势,重组转型措施仍需加码。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由“易煤网”为您解答这个问题:2016年我国煤炭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煤炭消费可能继续下降,市场预计将继续呈现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价格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2016年煤炭市场走势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宏观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二是非石化能源加速发展。三是主要耗煤产品产量可能还将下降。四是国内煤炭产能仍将过剩。五是煤炭进口的压力仍将存在。六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变了传统的煤炭运销格局。
今年以来,供需矛盾愈加突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更加严峻。
对2016年产运需衔接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加强总量控制,二是努力稳定价格,三是确定好年度合同量,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在经济减速的同时,新一届政府加强对环境及节能降耗的要求,要求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们假设“十三五”期间GDP增速6.5%,能源消费增速2.5%,进行能源消费结构测算,预计到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下降3%,消费总量达到33.79亿吨,占比61.6%;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35.66亿吨,占比58.91%。
火电装机增长低迷和钢铁产能淘汰,造成电煤、炼焦煤需求疲弱:国家为了实现节能环保,加快电力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对清洁能源给予了巨大的政策倾斜,促使了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不断上升。预计2016年全年全口径发电量5.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火电发电量占比71.89%;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降速有所放缓,预计18.79亿吨,同比下降3%。另外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产能淘汰未来五年将会成为常态,将不断抑制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需求。预计未来五年粗钢产量将会逐年小幅下降,考虑工艺改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等因素,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量将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耗煤总量为6.74亿吨,同比下降3.3%;2016年耗煤总量为6.51亿吨,同比下滑3.5%。
煤价持续底部徘徊,行政去产能加速:整体看下游补库存意愿不强,而煤炭企业库存高企,煤炭价格承压,作为先行指标的国内海运费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是势头并不强劲,揭示国内煤价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势反弹,国内煤价在2016年仍旧会长期保持底部震荡徘徊的态势。而在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办法调研,包括煤矿关闭退出,职工分流等措施,预计2016年行政去产能将会更大范围实现,中小煤矿加速退出市场。
煤炭价格最高是2016年。
2016年,煤价疯长的3个阶段。受到国家276去产能政策、汽车超载超限政策、降雨季节以及煤矿安全检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煤炭价格经历了三次狂飙式上涨,分别是在2016年5月、9月、12月。最高突破600元/吨。
简介
春节前夕,为了保障春节过后煤矿正式生产之前的正常运行,许多下游用户大量补充库存,这使得煤炭价格一直处在高位水平。2017年3月份,“两会”召开,所有煤矿迎来新一轮的检查,神木地区炮采煤矿全部停产,部分国有大矿也实行自检自查,停止生产。
一时间,煤炭产能骤减,又出现了煤矿关闭、煤场没煤,拿着钱买不到煤的情形。煤价又经历了新一轮的涨潮,两周之内累计上涨61元/吨。
一、行业状况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中国能演消费的主体,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维持在70%左右。长期看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将使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因此长期看煤炭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潜力,但增速将放缓。短期看煤炭行业将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煤炭资源整合、运输通道建设、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受国内经济影响。2014年初以来我国煤炭需求直线下滑,煤炭企业库存快速上涨,价格连续发生下滑。2014年四季度在一系列“为煤企解困”政策的推动下,煤价略有回调,单“高库存,低需求”的现状并未改变。2015年以来,受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的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较大。
二、行业前景
总体来看,目前受国民经济景气度下行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但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煤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资源类企业。从长期看,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煤炭市场将会呈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格局。随着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也将得以强化,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市场供求及产品价格变动
1、煤炭供给
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储量较为丰富,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2014年全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为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负增长,同比下降3.28%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仅为33.64亿吨,同比下降10.22%。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三大煤炭主产区来看,煤炭产量总体同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指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预期未来几年煤炭供给将处于收缩的状态。
2、煤炭需求
从煤炭需求方面来看,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行业,合计约占煤炭需求量的九成。受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政府坚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社会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耗煤企业的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此外,政府对高耗能产业节能的政策力度日趋增大,单位工业增加能耗呈下降趋势,对煤炭需求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1、2016年,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工业生产和消费增加,原材料消耗必然增加;
2、由于国内强势去产能、压产量导致国内煤炭供应收缩,煤炭价格上涨,进而再度增强了进口煤的价格竞争力
3、国内供应收缩,限产导致供需阶段性紧平衡,下游用户也需要增加部分进口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
“分析”指出,在经历持续下滑之后,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经工业景气指数趋于稳定。2016年四个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在平稳中略有回升,分行业来看,煤炭、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景气状况明显好转。2016年一至四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上升3.4点,行业呈现加速回暖态势;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上升2.2点,实现“触底反弹”;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上升2.0点,第四季度景气指数已接近2014年之前水平;中经化工行业景气指数上升1.1点,走出“V”字底部。
“分析”认为,2016年,工业品特别是资源类产品价格有所恢复。2016年下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价格同比先后由负转正,第四季度上述行业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3.3%、11%、25.9%、9.6%、3.3%和2.5%。造成工业品价格恢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又有货币因素的作用,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原材料行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经初步季节调整,2016年四个季度,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72.9%、110%、3733.6%、551.6%,扭转了2015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1%、-37.1%、184.7%、371.8%,摆脱了连续17个季度同比下降的趋势;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2.4%、18.7%、48.4%和41.3%,在经历2015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后,2016年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6.2%、14.1%、12.9%和15.2%,好于上年平均水平;石油行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分析”判断,目前,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工业企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高技术、新兴产业比重虽然不断提升,但带动作用仍有限,传统行业“去产能”形势还相当严峻。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指出煤炭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基础性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2012年,煤炭提供了电力燃料的75%、钢铁用能的85%、建材用能的71%、化工用能的40%。从消费结构上看,电力用煤占52.9%,钢铁用煤占15.3%,建材用煤占16.1%,化工用煤占6.6%,其他用煤占9.1%。
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又以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为主,污染十分严重。有统计显示,在主要污染物排放中,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90%,碳氧化物占75%,总悬浮颗粒物占60%,二氧化碳占75%。同时,每年还要排放数吨渣尘,重金属超过2万吨,对人体危害很大。燃煤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未来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在石油、天然气、核电充分开发的情况下,203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在50%以上,消费量将达45亿吨左右。
特别指出的是,现在我国60%—70%的能源消费是生产性消费,发达国家60%—70%用于非生产性消费。因此,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全球碳减排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提出了明确的减排目标,任务之艰巨,压力之巨大,显而易见。
围绕煤炭资源如何持续清洁利用,2011年,中国工程院将“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列为重大咨询项目,根据煤炭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设立了包括资源、开采、输运、燃烧、减排等10个课题。我们认为,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唯一出路;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由资金和资源推动向以技术创新驱动为主的方式转变。
1、煤炭消费已抛弃野蛮生长
我国的煤炭消费在经过国家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煤炭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应用较多,例如钢铁、发电等领域,国家针对这些行业在产能和产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关停,直接导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在2016年下降至38.88亿吨。随着现代煤化工等领域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也开始复苏,2020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上升至40.41万吨。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消费产生的废气废水都有相应的发展,未来随着对煤炭的高效、清洁、绿色应用的不断进行,煤炭消费适度发展仍然有较大的空间。
注:国家统计局暂未公布2020年煤炭消费量,前瞻根据能源消耗标准煤和煤炭消费比例测算。
2、煤炭主要用于发电,煤化工消耗占比较少
目前,我国每年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仍用于发电领域,煤炭消费占比约为60%化工领域的煤炭消费占比仅约为8%,其他领域的消耗量较少。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例将会逐渐减少,而这些煤炭将会逐步向高效、节能、绿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移。可以预见,在未来煤化工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经济性竞争力持续走强。在这种背景下,煤化工将会逐步取代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石油化工,进而发展成我国化工原料的主要来源。
注:上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和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测算。
3、降低化石燃料消耗比重 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
长久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等。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危机逐渐体现,我国加大了对于环境的治理,但是由于化石燃料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比重较高,成为了环境治理的阻碍。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化石燃料的比重,加快清洁能源的建设。
4、能源结构转型之下 煤化工有望大幅受益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化石燃料,能源结构转型之下,燃煤发电的比例将会减少。同时,这种背景下会出现煤炭产能产量过剩的情况,煤炭价格有望持续下降,而煤化工作为以煤炭为原材料的化工原料制造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阔,产品需求较大,有望从中大幅受益。在保障能源战略安全和产能规划上,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规划出台。
5、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 有效替代油气资源
现代煤化工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煤直接和间接液化制油和化学品、煤经甲醇制烯烃等技术可以作为石油化工的替代以及补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煤化工“十四五”发展目标中提到,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煤化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石油的需求。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数据,202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具备取代5%进口石油的能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具备替代10%进口石油的能力。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