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中国上调了6亿吨煤炭消费数据
看完以下四点,你就能了解其中的因果缘由和长远影响了。
1.数据差距有多大?主要是哪些行业造成的?
上述文章所指出的数据差距是基于2015年8月印刷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与2013年12月印刷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中的不同,在两本年鉴均出自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但在2012年的煤炭消费量前者为41.2亿吨,后者为35.3亿吨,两者相差5.9亿吨。
分行业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012年的煤炭消费量被上调了8066万吨,其次为电力、热力及水生产、供应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被上调了6817万吨、5388万吨和3808万吨。这四个行业的被上调的煤炭的数量占总调整量的40%左右。
2.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数据差距?
我国的煤炭消费数据一直存在全国性的煤炭消费数据与各省煤炭消费数据的总和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2012年这种误差达到相差8.4亿吨。这种巨大的误差既有地方统计重复或高估的因素,又有全国统计低估的因素,难以准确区分。
这种巨大差异的背后原因是中国煤炭消费统计体系的不完善,如果这种统计体系问题持续存在,给政策研究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导致中国政府在出台和落实控制煤炭消费政策时有所顾虑。
3.新的统计数据是否意味着中国煤炭消费在“十一五”期间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说法并不成立?
统计数据的调整并不改变对煤炭颓势的判断。《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中修订了2000年以后中国的能源和煤炭消费等数据。但此次对历史数据的修订并不影响中国煤炭消费增速正在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即使按照修正后的数据来计算,在2007至2011的五年中,中国的煤炭消费年均增速达到7.6%,而2012至2013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年均增速下降到4.5%左右。
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出:经初步核算,2014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了2.9%,以及根据行业快报,2015年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产业在前三季度的煤炭消费量均出现了同比负增长,中国2015年的煤炭消费量在“十二五”的最后两年不会有大幅的增长。
4.这会推翻对于煤炭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的判断吗?
此次对能源数据的修正有可能进一步压缩了未来中国的煤炭消费增长空间。中国政府在2014年6月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出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煤,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占到62%以内,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原煤;在2020年前,中国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要降低5.4%。近期有国际组织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呼吁2020年的中国煤炭消费占比应该进一步下降到58%,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需要控制在39亿吨左右,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五年已经没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甚至要减少2至3亿吨的煤炭消费。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原煤产量为38.4亿吨,焦炭产量为4.71亿吨。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煤炭消费量为28.10亿吨标准煤。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2017-2020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同比有所下降。
我国原煤产量较为波动,2020年原煤产量为38.4亿吨
2017-2020年期间我国原煤产量较为波动,2010-2015年期间呈先增后降态势,2016-2020年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4亿吨,同比小幅波动。
我国焦炭产量总体保持在4亿吨以上,2020年焦炭产量为4.71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2011-2020年期间我国焦炭产量总体保持在4亿吨以上。2020年我国焦炭产量为4.71亿吨,较2019年产量基本持平。
2020年我国煤炭进口为3.04亿吨,同比增长1.5%
2010-2015年期间我国煤炭进口量呈先增后降态势,2025年进口量跌至近十年最低值, 2015-2020年期间我国煤炭进口量呈波动上涨态势。2020年我国煤炭进口为3.04亿吨,较2019年的3亿吨同比增长1.5%。
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煤炭消费量为28.10亿吨标准煤
2014-2019年期间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较为波动,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28.10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 中国——37亿吨
中国在全球煤炭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19 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 47%。年内开采量近 37 亿吨,年增长率为 4%。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耗了全球约 53% 的煤炭。中国 2020 年宣布将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国内能源供应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2. 印度 – 7.83 亿吨
印度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位居第二,2019 年的产量约为 7.83 亿吨,略低于全球份额的 10%。国有的印度煤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占该国产量的 80% 左右,拥有 360 多个矿山在运营。2020 年,印度政府最终确定了向私营部门开发开放该国煤炭储备的计划,以促进国内生产并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大约有 40 个煤矿将被拍卖用于开发,尽管据报道早期兴趣很低,这反映出在煤炭越来越不受欢迎且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之际,投资者缺乏兴趣。
3. 美国——6.4亿吨
美国的煤炭产量多年来一直在下降,2019 年达到6.4 亿吨,为 197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来自廉价天然气和日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减少了国内电力部门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下降趋势将加大。国际能源署估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低至 4.91 亿吨,同比下降 23%,然后在 2021 年小幅反弹至 5.39 亿吨。2019 年,美国五个州的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 71%。它们是:怀俄明州 (39%)、西弗吉尼亚州 (13%)、宾夕法尼亚州 (7%)、伊利诺伊州 (6.5%) 和肯塔基州 (5%)。
4. 印度尼西亚——6.16 亿吨
印度尼西亚 2019 年的煤炭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6.16 亿吨,比上一年增长 12%。该国是世界主要的动力煤出口国之一,中国和印度是其两个最重要的贸易市场。高生产率,加上 2020 年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需求下降,给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压力,促使矿商降低生产目标。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尼2020年煤炭总产量约为5.29亿吨,2021年增至5.45亿吨。 印尼政府设定的2021年产量目标为5.5亿吨。
5.澳大利亚——5.5亿吨
澳大利亚在 2019 年生产了 5.5 亿吨煤炭,其中超过一半是动力煤,超过三分之一是冶金煤。该数字同比增长 3.4%,尽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约 9%,抵消了这些增长。澳大利亚在全球冶金煤生产和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许多货物供应中国庞大的炼钢业。虽然全国六个州都在开采煤炭,但最多产的地区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东海岸的鲍文盆地和悉尼盆地。煤炭产品是澳大利亚 2019 年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仅次于铁矿石和精矿。
6.俄罗斯——4.3亿吨俄罗斯在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排名第六,2019 年的开采量为 4.3 亿吨,仅占全球份额的 5% 以上。由于全年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预计 2020 年俄罗斯煤炭产量将下降 8%,无论是国内还是欧洲和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该国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西伯利亚盆地在其估计的 1620 亿吨国家资源中占很大比例。政策制定者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提高国内煤炭产量——目标是到 2035 年达到每年 6.7 亿吨。
易煤网回答您:
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4年国内煤炭产量增幅在2011年达到最高,全年增产2.85亿吨。行情自2012年开始急转直下,2013年煤炭产量仅有1%的增幅,2014年煤炭产量出现负增长,截至2014年11月,煤炭同比减产5000万吨。
2014年末,煤炭企业存煤8700万吨,比年初增长2.6%;重点发电企业存煤9455万吨,比年初增加1409万吨,增长17.1%。全国煤炭净进口2.85亿吨,同比减少3400万吨,下降10.7%。这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8%左右。
煤炭市场价格在2014年年初曾大幅下滑,10月份以后小幅回升。根据行业统计,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年末山西北部大同地区上站价375-385元/吨,同比下降65-70元/吨;秦皇岛港平仓价510-520元/吨,下降120元/吨;广州港提货价为575-585元/吨,下降140元/吨。
在低煤价下,煤炭企业高利润不再。2014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4万亿元,同比下降6.6%;企业利润1104.5亿元,同比下降44.4%;亏损企业亏损额683亿元,同比增长61.6%,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
自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煤炭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全球煤炭供需情况以及主要煤炭产地及消费地。
1、全球煤炭供给情况
——产量增势未能延续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21世纪以来,随着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重视,各国加速能源结构调整,众多发达国家已逐步采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能源消费,因此煤炭供给增势不再呈现单边上涨趋势。
近年来,全球煤炭产量呈现震荡走势,2017-2019年,全球煤炭产量保持连续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煤炭产量增势未能延续,总产量为77.42亿吨,同比下降4.8%。
——煤炭供给中国一枝独秀
从地区构成来看,目前,亚太地区为全国主要煤炭生产地,煤炭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七成。2020年,亚太地区煤炭产量为58.79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9%北美地区煤炭产量为5.31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9%独联体地区煤炭产量为5.25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8%欧洲煤炭产量为4.79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2%。
具体到国家来看,2020年,全球煤炭产量前十国家合计生产煤炭71.5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2.38%。其中,中国煤炭产量远超其他国家,中国煤炭产量为39.02亿吨,第二名到第十名煤炭产量之和仍不及中国煤炭产量。
2、全球煤炭消费情况
——2020年煤炭消费创十年新低
2014年以来,全球煤炭消费量进入下降通道,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滑,总消费量为157.64艾焦,同比下降3.9%,创近十年煤炭消费总量新低。
——煤炭消费中国引领全球
从地区构成来看,目前,亚太地区为全球主要煤炭消费地,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八成。2020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为120.97艾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80.1%北美地区煤炭消费量为9.91艾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6.6%欧洲煤炭消费量为9.40艾焦,占全球总产量的6.2%。
具体到国家来看,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对煤炭的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前十国家合计消费煤炭130.56艾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86.22%,前四名中仅美国不在亚洲。中国煤炭消费量远超其他国家,中国煤炭消费量为82.27艾焦,第二名到第十名煤炭消费量之和仍不及中国煤炭消费量。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除了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外,重点发展了高能源消耗的重工业。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1.7—3.6高位区间。1958—196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主要是经济“大跃进”发展战略使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3年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分别为82%、36%和26%,而经济增长速度却分别21.3%、8.8%和-0.3%。1961—1963年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量的下降幅度也比较大。1997~1999年中国经济在增长15.5%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下降了5.6%,国内主要认为是市场需求疲软,能源产品的需求减少;一批污染大、高能耗的企业相继被关闭;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5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9%、15.3%、15.2%和12.7%,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8.3%、9.5%和9.5%,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又表现出以高能耗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态势。
从1954~1978年的25个年份的能源弹性系数来看,有16个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最大值为4.1,说明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的能耗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197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开始下降到1以下,一直保持到2001年。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的状况出现逆转,到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6、1.6和1.3。可以看出,无论从能源消费弹性还是能耗强度方面均明显表现出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迹象,经济增长过程中重工业发展特征相当明显。以能耗强度衡量,1981—2003年中国的能耗强度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和13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甚至低于印度,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从行业上看,中国电力、钢铁、石化、轻丁、纺织、化工、有色金属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P2上,比日本高20%。这些指标反映了目前中国能源使用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事实。与2004年相比,2005年中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 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万元GDP能耗2.98t标准煤比上年增加3%。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 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3—2005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8.3%,1979~2005年,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但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煤炭消费占比为66.4%。
石油消费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1953—1978年期间石油消费的平均占比为11.4%。1980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所占比重平均为19.6%,2000年最高达到24.6%。1957年、197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为0.1%和3.2%,此后的年份其比重一直保持在2%~3%之间。核电消费从无到有,目前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中国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消
费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微乎其微。从世界能源结构来看,经历了3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石油消费比重从80年代初的46%减少到80年代末期的39%。
之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天然气消费比重呈稳步上升势头,从80年代初的19%上升到目前的23%。煤炭消费比重先升后降,从80年代初期的25%升到80年代末的27%,随后降低到目前24%的水平。据推测,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将增加到28.7%,比重变化不大。水电消费比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为6—7%,核电增长速度最快,由80年代初的不足3%上升到目前的6.5%o,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它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总能源消费中不足1%。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中国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
三、中国能源需求远景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采等技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较大优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远远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的主流。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所增加。1954~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95%,1957~197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1978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77%、4.6%。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受本国石油生产能力的制约,2003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8.6%①,因此,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能源问题的核心。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3年之前的石油消费基本上能够自给,因此世界3次石油危机均未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大的冲击。从199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持续大于出口,大量新增的能源需求不得不通过进口来满足,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重要买家。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1992年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4%,2003年上升到7.6%。2004年末中国已探明石?由储量为23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4%,同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的8.3%,中国的石油进口占全球石油进口的7.1%o。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e。由于中国石油储量有限,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费量连年增加。200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此后,石油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8.6%。据商务部统计,2002~2004年中国累积进口了36 971万吨原油和成品油,2003年和2004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3%和34.6%,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
中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到2003年,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可采储量约1 216.4亿吨标准煤,仅占世界的8.36%。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可采储量只有1 145亿吨,储采比非常低;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2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因此,中国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份额不高。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计划到2020年经济规模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7.2%。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对此,不同的国际机构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做了预测(如表3所示)。
由于中国石油储量的不足限制了国内能源生产,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大量新增能源需求将不得不通过进口途径得以满足。然而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价格如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会继续存在,而且能源价格的波动会不断增加。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而进口达1.5亿吨(1EA预测中国2015年的进口量)时,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目前中国GDP的0.6‰、1.1‰)。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将会使高收入国家的GDP下降近0.3个百分点,低收入石油进口国的GDP下降近0.8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特别是弥补石油消费缺口将会面临较 大的价格风险,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石油进口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影响,应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补充国内供给不足。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并尽可能做到进口来源、方式的多元化,以利于分散风险。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四、结论
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78%、9.4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9%、5.26%。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相当于1953年的19倍。但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从整体上讲还属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费强度很高,与现代集约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能源消费结构上讲,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基础的国家,煤炭消费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2003年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在国内石油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国际石油市场跌宕起伏的情况下,要逐步改变单一的石油进口策略,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改变我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煤炭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兖矿能源(600188)、中国神华(601088)、晋控煤业(601001)、陕西煤业(601225)、山西焦煤(000983)、中煤能源(601898)、华阳股份(600348)、山煤国际(600546)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量、销量、市场规模、市场份额、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定义
煤炭是指植物有机质伴随地球地壳运动,经堆积、沉积、压实等过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缓慢碳化反应所形成的黑色或棕黑色具有可燃性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等。煤炭是冶金、煤炭、医药、建材等领域主要原材料,是供热、发电等领域主要燃料。
煤炭行业指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分级生产活动的行业。国内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山西、内蒙等地煤炭产量对全国煤炭总供给的影响显著。
按照煤炭的属性和用途,主要分为三大类:无烟煤、烟煤以及褐煤。
2、产业链剖析:大型能源集团前向一体化布局,下游主要应用于四大行业
煤炭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和系统,主要包括采掘机、掘进机等生产设备以及相关的智能化系统中游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要煤种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含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建材行业四大类行业。
从参与企业来看,上游包含华科电气、双环、圣亚机械等设备制造商中游包括国家能源、阳泉煤业、兖州煤业等企业,大型能源集团亦布局上游相关设备制造下游包括国家电投、山东钢铁等应用行业相关企业。
行业发展历程: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期
我国煤炭的有序发展可追溯至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后由国家规划发展,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煤炭行业逐渐实现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基于能源转型的需求,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鼓励智能化与清洁化发展
2021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矿山安全监察局等多部门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煤炭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煤炭行业历年的发展目标、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建设、煤炭的清洁与智能化利用等方面:
2021年6月,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配套颁布《煤炭工业“十四五”标准化发展指导意见》、《煤炭工业“十四五”地质勘查指导意见》、《煤炭工业“十四五”基本建设的指导意见》等13个文件。
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逐年精简
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2013-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行业主题数量规模逐年精简,到2020年,煤炭行业的规上企业数量下降至4331个。
2、我国煤炭行业供需缺口近年来有所缩小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20年,我国原煤的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原煤产量下降至近十年最低点,为34.1亿吨,主要由于煤炭行业进行结构转型升级。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9.0亿吨,基本接近顶峰时期的产量。从我国煤炭的消费量来看,2001-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0.4亿吨,同比上升0.5%。整体来看,近十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稳定在40亿吨左右水平。
近年来,我国煤炭的供需缺口正在逐渐的缩小。
3、我国煤炭市场规模呈波动态势
2021年3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中披露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情况。具体来看,2015-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保持在2万亿以上的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几年能源结构转型所致。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为20002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资源富足区生产企业集聚
从我国煤炭产业链生产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煤炭产业链中游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和内蒙古地区,贵州。山西和内蒙古是我国煤矿资源丰富的省市,贵州是南方地区多煤的大省。我国煤炭行业相关企业的分布与资源分布情况一致。
注:颜色越深代表相关企业数量越多。
从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来看,企业的分布数量基本与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一致,以贵州、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企业数量为最。从上市企业情况来看,山西省的上市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有山煤国际(600546)、晋控煤业(601001)、华阳股份(600348)、潞安环能(601699)、兰花科创(600123)、山西焦煤(000983)等上市企业北京含有昊华能源(601101)、中煤能源(601898)、中国神华(601088)等龙头上市企业。
2、企业竞争:中国神华在产量与市占率方面位列第一
从产量的分布来看,2020年中国神华的产量占比达到7.5%,是国内相关上市企业中产量前列的龙头企业。陕西煤业和兖矿能源的占比均在3%以上。
注:占比依据企业煤炭业务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而得。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神华占比为6.9%,排名前列,中煤能源以5.7%的份额排名第二。
注:市场份额依据企业煤炭业务收入占全国规上煤炭企业收入的比重而得。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优质产能释放
从我国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文献数量来看,智能化占比超过1/3,且随着政策的重视程度提高,各大生产地均在布局智能化工作面。另外,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处于高质量发展期,响应“3060”双碳政策的号召,煤炭行业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带动优质产能发展,淘汰劣质产能。再者,近年来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基准价+上下浮动”的煤炭市场价格长效机制,我国煤炭售价弹性或逐渐趋弱。
2、未来煤炭规模有望接近21500亿元
依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我国未来煤炭消费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另鉴于中短期煤炭作为电力、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行业不可替代的燃料和原材料,预计到2027年,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21500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