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怎样

和谐的煎蛋
忧郁的蚂蚁
2022-12-31 21:12:12

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怎样?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怎样?

最佳答案
开放的香氛
舒服的溪流
2025-07-15 14:57:53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00MJ/㎡,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tce的能量;风能资源量约为32亿kW,初步估算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0亿kW,按德国、西班牙,丹麦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kW;海洋能资源技术上可利用的资源量估计约为4亿-5亿kW;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亿tce,探明储量为31.6亿tce;现有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资源总量达7亿tce,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生物能的资源量可以在此水平再翻一番。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为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性能源10%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了24万兆瓦,比2004年增加了50%。2007年至少有60多个国家制订了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欧盟已建立了到2020年实现可持续能源占所有能源20%的目标,而中国也确立了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2007年,全球并网太阳能发电能力增加了52%,风能发电能力增加了28%。全球大约有5000万个家庭使用安放在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获取热水,250万个家庭使用太阳能照明,2500万个家庭利用沼气做饭和照明。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传递着绿色经济正在兴起的信息,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国中长期能源规划,2020年之前,中国基本上可以依赖常规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届时需要可再生能源提供数亿吨乃至十多亿吨标准煤的能源。因此,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的将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切实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可再生能源是可以重复生产的,而现在我们市场上占大部分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核能等。既然是不可同生的,那就会越用越少,最后用完,除了会价格越来越贵外,能源问题还会引发人类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如阻碍经济发展、战争、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为了突破这个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将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层面上来,其必要性可想而知。可再生能源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潮海浪能、水力发电、动植物油及其产生的沼气、水电解氢、氢燃料电池、超长寿命的固体电池等等很多种类。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可再生,可持续,有些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能等大部分还是很环保的能源。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在我们在使用的电源、燃气、煤、电池的用途一样。

最新回答
满意的月光
顺心的八宝粥
2025-07-15 14:57:53

发展低碳经济,要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中国发展清洁能源,主要包括:

核电——作用和潜力大

水电——目前开发力度不够,三年没有上新项目了!

沼气——是解决农村用能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有效避免上砍柴破坏树木的行

太阳能热水器——解决生活用热水,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建议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安装。

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还比较高,接入电网也存在一定困难

纤维素乙醇——替代石油(技术上还有很多难关)

受伤的小天鹅
健忘的灯泡
2025-07-15 14:57:53

我非常认可国家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行动,但要想大规模普及,不仅要考虑到清洁能源大规模项目所铺设的人力技术和资源成本。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扶持也必须要尽快跟上。

对于清洁能源的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促进民生生活的秩序和空气的良好,也能够保障我国的现有生活和未来发展。但在现阶段还有更多的技术难关仍需解决和突破,这也是值得注意和考虑的。

可清洁能源的使用将会造福人民群众,并减少环境污染。

我们本身和自身的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情况,通过可清洁能源不仅可以替代燃料燃烧可能产生的有害废物,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家园,从而避免未来产生极端的频繁灾害天气对生活和出行造成影响。因此清洁环保能源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未来国家之间的能源使用甚至外太空的能源使用技术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前景方向。

许多可再生发电项目会受到地理环境以及天气周期的影响,影响了发电技术的运行和改进。

但不可忽视的是,相关的阻力和问题比如说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这些清洁项目虽然不会产生污染,但其发电规模和其发电设备会受到地理环境以及天气周期的影响,对于维持地区的长久和稳定发电而言,其实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目前类似诸如核能以及其他的清洁煤发电项目,也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行业的研究。

针对可清洁能源的市场推进和研发,相关政策和扶持规定也有待完善。

要想真正的促进替代行动的落实和到位,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和扶持规定也是有待完善的。针对于某些企业的研发和分析给予一定的支持,并派遣相应的科研人员进行辅助帮助,可以更好的推进这类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的落地。

潇洒的红牛
超帅的溪流
2025-07-15 14:57:53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已经认识到,单凭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层出不穷,能源的储量、生产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找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21世纪中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目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能源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它们的应用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使得人类从有限的一次能源使用转向多样化的、再生的、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的使用。使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优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能干的煎蛋
谨慎的翅膀
2025-07-15 14:57:5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仍面临诸多瓶颈中科院3日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2020 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报告预计如果中国采取较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中国的碳排放可争取在2030年到2040年达到顶点,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专家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要实现上述目标,仍面临诸多瓶颈。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据了解,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虽然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 参加两会的委员和代表们指出,长期来看中国能源消费仍将稳步上升,短期来看扩内需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加上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需要继续“冲刺”。 代表们指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的投入动力在减少,今年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这时,政府就面临保增长和调结构的选择。在保增长的时候,如何使节能减排工作跟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第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则是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技术等。 最后,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淡薄,更多低碳经济停留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比如在夏季,如果办公室空调调高1摄氏度,以每天开10小时计算,则1.5匹空调机可节电0.5千瓦时。每节约1千瓦时的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千克;开车时快速启动和急刹车只能节省4%的时间,而燃料消耗却增加39%,一些有毒物质排放则增加5倍以上。 美国新能源政策将加大中国减排压力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对绿色能源,低碳经济情有独钟。奥巴马在其新能源政策中承诺,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 为积极应对碳排放,奥巴马计划自2012年起,连续10年拨款150亿美元给环境署用于推广新能源市场化,未来10年建立起一支6450亿美元的能源基金,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清洁环境和推广可再生能源。 此外,奥巴马还要求,全球合作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世界组织,如果哪个国家浪费能源就必须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权。显然,美国期望成为全球清洁替代能源的领头羊,其必然利用在环保和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上的先发和领先优势,强制推行限制碳排放等新的绿色壁垒。 在美国新能源技术革新的带动下,包括英法日在内的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在最新的拯救经济计划中都不约而同地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英国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日本正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德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制造业,成为该国主导产业。这种国际大环境将使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合作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将掌握先机,掌控世界发展的主动权。 美国的减排政策从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到奥巴马提出新能源政策,可以说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这无疑会使本来就在国际上面临减排压力的中国要面对更艰难的局面。不久前刚刚结束在华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6�1克林顿就将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作为访华的一项重要议题。双方“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同意在现有基础上建立重要的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以尽快转向低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专家认为,这预示着中国今后可能会被要求在减排方面更多地“共同承担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10年中暂时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任务,但在今后将面临着强制性减排的可能性。 代表委员敦促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九三学社中央在有关提案中呼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共识,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中国负责任形象的展示,也是中国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所在。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提案认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等。因此,应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循序渐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开展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关于政策支持方面,提案指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引导。除了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征收能源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及担保等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创建清晰的稳定的政策框架。如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长期的碳价格,为碳交易建立起竞争性的商业框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拆除技术转让的贸易壁垒;制定支持低碳经济新技术推广政策;公布政府支持研发的低碳经济新技术等。 提案还建议,自主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目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下,上海和保定市已经开展"低碳城市"的试点,而由政府主导的试点示范工作却还迟迟未开展。提案建议选择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敢于改革开放的地区,抓紧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代表和委员们敦促,中国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时不我待。

危机的仙人掌
留胡子的蓝天
2025-07-15 14:57:53

根据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3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截至到2020年底,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增长14.6个百分点。而针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也持续的上升,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再生能源技术日益完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可探测的到的能力范围内,地球上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存储量是固定的,而且这些化石能源的使用,也会使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可再生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电能等依靠大自然能力而创造的能源,这些新能源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利用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优势在于清洁,无污染。

最早利用风力的国家是丹麦,在1890年,而真正兴起,是世界各国对能源需要量剧增,不少国家也逐渐的注意到风力发电这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后来因为石油危机,环境恶化等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地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风力发电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到如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