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复试变成考气动热力综合不是明摆不招外校么!!!!!!
你好 我是南航经管院的研究生
南航 今年基本所有的 院系 复试全都改革了
都改成xxx 综合了,但是 你不要觉得这个是排斥外校
南航也该改革了,就拿经管院吧,所有的专业 复试考的都一样 都是统计学
其他院系 你也懂得,微机原理 这个 好几个院考的都是这个,
所以这种一刀切的 政策 改改 也很正常了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人
数
考试科目
备 注
002 热能动力工程系
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43
①英日俄选一②[204]高等传热学③[205]高等工程热力学④[206]高等燃烧学⑤[207]高等气体动力学⑥[208]转子动力学⑦[209]等离子体物理
⑧专业综合
①⑧必选
设岗说明:导师根据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情况考核结果,可在A+、A、B、C四个等级间动态调整助研岗位数
1.目标与环境红外热像理论建模
2.太阳能全光谱利用
3.气动与辐射耦合换热
谈和平
②③④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传热反问题与反设计
2.辐射微尺度热物理过程
3.换热过程的多尺度分析
刘林华
②③④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耦合换热过程与强化控制
2.红外系统热光学分析与设计
3.光热辐射的多尺度特性
夏新林
②③④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辐射传输过程及热物性
2.目标与环境特性建模
3.微尺度辐射换热
阮立明
②③④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辐射传输过程及反问题
2.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李炳熙
②③④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煤的燃烧与利用
2.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燃烧过程中的两相流动
秦裕琨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煤的燃烧与利用
2.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燃煤联产技术
吴少华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湍流两相流动与燃烧的数值模拟
2.流化床燃烧及气化
3.废弃物焚烧及资源化
陆慧林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煤的燃烧与利用
2.生物质利用
3.燃烧过程中的两相流动
孙绍增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流态化工程及循环流化床燃烧
2.超细煤粉燃烧的理论与技术
姜秀民
校外兼职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煤的燃烧与利用
2.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燃煤联产技术
李争起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煤的燃烧与利用
2.热电直接转换技术
3.蓄热技术
赵广播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废弃物(生活垃圾、有机废液)焚烧无害化工程
2.循环流化床燃烧(含生物质废料的燃烧)
3.草浆造纸黑液流化床碱回收研究
别如山
②③④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动力机械气动理论、实验与数值仿真
2. 高性能发动机设计与优化 研究
3.涡轮弯扭叶栅冷却技术研究
4.高负荷高效压气机气动技术研究
王仲奇
⑤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发动机流场中涡系结构的数值模拟、诊断及其控制方法
2.压气机弯、扭、掠叶栅气 动理论及其应用
韩万金
⑤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动力机械气动热力学、几何变形与结构重组研究
2.发动机燃烧系统结构性能研究
3.高超声速发动机气动热力学及结构设计
钟兢军
⑤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现代高性能气轮机设计办法研究
1.现代高性能气轮机设计方 法研究
徐大懋
蒋洪德
⑤
⑤
校外兼职
校外兼职
1.高效、超高负荷新概念压气机设计及其内流机制
2.高温涡轮冷却流动机制及流场结构优化
3.叶轮机械三维流场实验及先进测试技术
陈 浮
②③⑤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叶轮机械内部旋涡结构与控制
2.高效、高负荷压气机流场控制机理与气动设计
3.高精度叶轮机械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
王松涛
⑤
1.等离子体推进技术
A.L.
Bugova
⑦
境外兼职
(俄罗斯)
1.等离子体推进技术
2.热力系统动态学及控制
3.智能信息处理及过程控制
于达仁
⑤⑥⑦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转子动力学理论及转子振动控制
2.发动机强度与振动
3.动力机械故障诊断理论及 技术
刘占生
⑤⑥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发动机控制技术
2.高超音速推进技术
鲍 文
⑤⑥⑦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大中型超导体及其低温系统
2.天然气液化技术及应用
3.低温自动控制技术
贾林祥
②③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1.大中型超导体及其低温系统
2.小型低温制冷机的应用研究
3.低温传热与流动
王 莉
①③选一
助研岗位见设岗说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职研究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具体详情如下:
1、选择性较多:
该专业研究方向较多,其中有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等。学员进修时,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向的深层次学习。
2、可学到与实际接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学员通过不同方向的学习,可掌握与实际接轨的专业知识。比如,学员可以学到关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以及受到现代对应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运行、设计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水准。
就业优势:
1、就业几率高:
据了解,在职研究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就业方向较多,学员能在内燃机厂、物流调控、大型机械厂、造船厂、发电厂、汽车制造厂等等从事工作。因此就业面广,就业几率大。
2、提高就业竞争力: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多,因此类似专业人数都有大批投入到了就业行列当中,这就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
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修不同于本科阶段,其涉及研究领域较多,学习范围广,最重要的是学员可学到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这样对就业者本身来说,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好的就业单位。
Marine Engine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2402)
一、培养目标
为了建设造船强国以及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需求,培养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其具备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及测试技术,在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动力装置动态特性仿真及综合优化; 2、 动力装置计算机监测与故障诊断; 3、 动力装置电子控制技术; 4、 动力装置减振与降噪; 5、 船舶主机与海洋工程结构机械智能化; 6、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用机械; 7、 可持续能源与海洋能源开发; 8、 海洋运载器与海洋工程结构环境控制。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总学分≥32,其中学位课学分≥19。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0509版)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专业代码: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下设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与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叶轮机械研究所、内燃机研究所、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所,设有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概括。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创造性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080703) 1、燃气轮机性能与计算机仿真 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3、叶片机气动热力学 4、热能动力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5、内燃机增压、性能优化与控制 6、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7、汽车动力系统与电控 8、内燃机结构强度与可靠性 (二)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080705) 1、制冷空调中的动态特性 2、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 3、气体液化及分离技术 4、空调系统节能及其自动化 (三)热能工程学科(080702) 1、 多相流燃烧热物理 2、 大型电站锅炉的气固两相流实验诊断与数值模拟 3、 烟气脱硫中的气固液三相接触技术 4、 流态化与循环流化床燃烧 5、 火焰图像处理与燃烧控制优化 6、 能源生产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热力设备故障诊断 (四)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080704) 1、流体机械特性研究 2、流体机械及工程中噪声振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3、流体机械计算机优化设计系统研究 4、环境工程中分离技术研究 (五)工程热物理学科(080701) 1、先进热交换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2、传热传质及强化研究 3、能源可持续发展及生物能源的开发 (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 1、 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过程 2、航空发动机性能优化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总学分≥32,其中学位课学分≥19。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1、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流体机械、流体工程、电站运行管理、液压气动、航空航天、给排水、能源利用等行业有关的研究单位、公司、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研究、设计、策划、生产、教学和管理工作。
2、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毕业生可以在电力系统设计研究院所、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动力设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以及有关能源、环保方面的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有关的研究、教学、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3、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方向), 毕业生可在能源利用、燃烧设备、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微电子器件、环保与大气污染治理、换热设备、动力机械等相关的研究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有关的研究、开发、教学、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而且现在机械行业(如柴油机行业)发展形势很好,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我觉得这个专业很好,但学习时理论与实践要并重,强化对专业实践的学习,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培养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燃烧技术、能源利用系统及设备的优化与仿真、动力工程及控制、空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设计、试验研究及技术管理人才的学科。此学科发展与我国的能源和动力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我国一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水平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将科研力量面向我国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发关键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阶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洁净燃烧理论与新型高效洁净燃烧应用技术;煤燃烧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多相流动及其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热能利用系统及设备的最优化理论和技术;现代热工测试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传热传质理论和应用; 新型高效换热器及节能技术;热力学与工质热物性;热力系统优化、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 动力机械与工程和气动热力学;流体机械与工程;空调理论与技术。
随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力供应的要求不断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动力工程积极调整研究方案: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以在动力、材料、计算机、航空航天工程及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为目标;使用各种新型工质(电介质冷却剂、磁性液体及氟利昂替代制冷剂等)通过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受迫对流、混合对流及射流冲击等强化传热过程;开发新型传热材料,发展新的强化传热方法;相变传热及其在储能技术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制冷与换热技术涉及制冷设备和系统的模拟、优化与智能化控制的研究,区域热、冷“两联供”技术及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研究,相变储冷技术的研究,和用高科技工艺手段将换热器流道缩小至10-100微米数量级,实现高密度换热,并用各种工质进行相变及单相换热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逐步体现基础工业与高科技结合的特色,在新工艺与新材料充分考虑能源问题、环境问题。
看你考的是什么学校,有的学校制冷方向比较强,那制冷分数比较高,有的学校就是热能工程比较高。
希望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