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轻松的音响
花痴的牛排
2022-12-31 20:15:52

目前有哪四种新能源呢?

最佳答案
含糊的悟空
潇洒的服饰
2025-07-18 16:32:31

有四种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沼气和燃料电池。新能源的基本介绍和主要特点如下:新能源基本介绍:也被称为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和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的主要特点:丰富的资源,一般具有可再生的特点,可用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更大空;无碳或含碳量低,对环境影响小;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间歇性供应,波动性大,不利于持续的能源供应;目前,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于化石能源。

最新回答
碧蓝的香烟
落后的寒风
2025-07-18 16:32:31

从定义上可再生能源为来自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它从地球气候或地质的现有的持续过程中收集能量;

2.这不会以任何方式耗尽该过程,或者必须通过人类存在时间范围内的外部输入来更新能量;

3.不会因为获取能量而对生物或气候系统造成特别的影响。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都毫无疑问地属于可再生能源,在从高压系统到低压系统的空气运动中,风能只吸收了巨大能量的一小部分(按照贝兹定律,极限是59%)。风来自于太阳的照射和地球的旋转,风力发电机不会影响风能的产生。太阳能也是如此,太阳能光伏获取能量不会影响太阳能的产生,虽然太阳有寿命,但这是远大于“人类存在时间范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在落差下产生的势能,水循环来自于太阳能与风能,太阳能使得水蒸发,风将水蒸气输送到高处形成降雨,水能不会影响到这一过程。相比之下,目前人类认为化石燃料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许多煤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石炭纪,这个过程显然超过了“人类存在时间范围”,因此我们认为化石燃料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而核能,现在的普遍观点认为核能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目前核电站的原理无一例外都是核裂变的,核电站同样需要核燃料来发电,核燃料所需要的铀矿等依然属于矿石资源,属于不可再生。

尽管可再生能源有很明显的优点,但他们仍然有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间歇性:很多可再生能源都存在间歇性的问题,比如风能,全年的风速一定是变化的,不可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因此风能产生的电力也是不定的,太阳能也是如此,首先晚上没有太阳,其次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强度也是变化的,水能同样要面临着枯水期和涨水期的问题,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水力发电。此外还需要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例如:台风和洪水。由此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2.存储:化石能源不太需要考虑储能的问题,因为能量都储存在化石燃料里,而可再生能源则需要通过储能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比较好的储能方式都需要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结合使用,这样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3.分布性: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化石燃料的分布也有差异,但是可以通过贸易和运输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则存在很大的先天性,毕竟风力,太阳辐射,地热和潮汐这些肯定无法交易和运输。

4.技术与成本:尽管很多可再生能源是免费的,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但是获取这些能源的设备同样需要成本,而且这些设备同样还需要维护成本。与此同时,涉及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难度也大于已经成熟的化石能源,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难以推行。

殷勤的书本
醉熏的百合
2025-07-18 16:32:31

1、新能源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

2、新能源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

3、新能源按属性分类: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4、新能源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5、常规能源是指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核裂变能,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要能源。

6、新能源是指常规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7、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

8、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9、新能源是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最新市场现状

2015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23个部委召开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

据会议信息,2014年在新兴产业领域的18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7.6%。2013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3.3%,利润额增长1.6%,明显低于新兴产业。

在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占比接近1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接近15%。《“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能源

动人的早晨
怕孤单的书本
2025-07-18 16:32:31

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潮汐能等。

1、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

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2、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3、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而人们长期以来通用的“天然气”的定义,是从能量角度出发的狭义定义,是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质学中,通常指油田气和气田气。其组成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气体。

4、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属于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能等)。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人们可以用风车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旋转的动作去推动发电机,以产生电力,方法是透过传动轴,将转子(由以空气动力推动的扇叶组成)的旋转动力传送至发电机。

5、潮汐能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其水位差表现为势能,其潮流的速度表现为动能。这两种能量都可以利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于在海水的各种运动中潮汐最守信,最具规律性,又涨落于岸边,也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各种海洋能的利用中,潮汐能的利用是最成熟的。

超级的小刺猬
慈祥的冬瓜
2025-07-18 16:32:31
分类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七种分法。

按来源分

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能源分类(9张)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

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 能源 分类

按能源性质分

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人类利用自己体力以外的能源是从用火开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后用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等。现正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当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这些燃料的储量有限。未来铀和钍将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变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实际上将获得无尽的能源。

根据能否造成污染分

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

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 利用技术上成熟,使用比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新近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叫做新型能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按能源的形态特征

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进入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国际上的统计数字均限于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农作物残余(秸秆等)。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约为0.6太瓦年,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据估计,中国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约合2.9亿吨标准煤。

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

舒心的黄豆
昏睡的钢笔
2025-07-18 16:32:31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液态燃料,“液态阳光”发展日益受到各国重视,被视为解决二氧化碳减排甚至达到碳中和的理想途径。

所谓“液态阳光”,是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电解水生产氢,并将二氧化碳与氢合成为甲醇等便于储运的绿色液态燃料。

“‘液态阳光’是真正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实现规模化低碳乃至无碳能源的路径。”2020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在第九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个规模化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已于2020年1月在兰州正式投入运营,迈出了我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生产绿色甲醇的第一步,也意味着我国拉开了向“液态阳光”甲醇经济转型的“大幕”。

能源系统碳中和

“液态阳光”被寄予厚望

“我国提出了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要让这样一个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超大能源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中国 社会 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廖凡在论坛上指出。

在李灿看来,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84%,超70%的石油资源仍依赖进口,想要在10年时间内实现碳达峰,30年时间内实现碳中和,除了从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节能降耗外,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是更为重要的途径。

“尤其要注意发展‘液态阳光’技术,这是一条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低碳乃至无碳能源,回归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路径,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可行技术方案。” 李灿认为。

相关测算显示,1吨甲醇可转化1.375吨二氧化碳。按照我国2020年甲醇年产能9358万吨计算,每年的甲醇产能可有望转化上亿吨二氧化碳;如果用可再生能源合成的“液态阳光”甲醇规模化替代汽油,那么每年则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超10亿吨,与我国植树造林减排二氧化碳的最大值相当。

一举多得

助力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难题

我国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导致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艰巨。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保障液态燃料供给,实现低碳经济,是关系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液态阳光”不仅是太阳能大规模经济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还是化学储能的一种新形式,可帮助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难题。

“‘液态阳光’是通过突破高效、低成本、长寿命规模化的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制取甲醇,而氢能与甲醇均是稳定可长期储存的能源。” 在李灿看来,甲醇既是理想的化学储氢分子,可帮助解决当前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面临的储运与加注掣肘。同时,“液态阳光”技术应用还有另一层要义,便是解决边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及弃电问题,将是除(特)高压输电之外的另一条规模化输送能源的途径。

从兰州新区建成投运的我国首个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看,该技术路径已经具备可行性。

应用规模初具

呼吁政策鼓励绿色甲醇发展

“液态阳光”甲醇不仅是一种绿色液态燃料,还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工原料。

李灿认为,“液态阳光”的大规模使用,将有助于建立新型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统,促进我国向绿色甲醇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强化碳减排的当下,“液态阳光”有望迎来爆发式发展。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甲醇市场。在能源化应用方面,当前,甲醇作为新型燃料,在餐饮、锅炉、采暖、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已开始逐渐形成。

“液态阳光”甲醇作为绿色氢能载体,可解决氢能的储运难题,与此同时,还可使燃料电池 汽车 全链条绿色化,助力交通领域实现深度脱碳。

谈及未来甲醇发展,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建议,我国应将甲醇燃料作为新兴能源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性推广应用文件。“一要明确甲醇燃料推广应用全流程涉及的管理部门职责,以政策支持为抓手,明确职责,引导市场机制;二要鼓励坚持创新 科技 研究;三要统筹规范指导,发挥行业积极性,推进我国甲醇燃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