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E是什么意思
CSPE..
1. 氯横化聚乙烯
化工常用缩写语| 化学工程讨论 - 愚愚学园 文献... ...
CS 酪蛋白塑料(酪素塑料)
CSPE 氯横化聚乙烯
CTA 三醋酸纤维素 ...
2.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ICOPE会议是由中国动力工程学会(CSPE)、日本机械工程师协会(J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共同组织的国际动力界盛大的学术交流会。
3. 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将无机粒子添加到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中得到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CSPE),所得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力学强度以及与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等[1~3]均有所提高。
CSPE..氯横化聚乙烯 |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 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HS:High speed (typically 4,800 bps and up)译为:高速(4800 bps以上)
名称为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英文译名CHINESE SOCIETY OF POWER ENGINEERING,缩写为 CSPE
CSPE也是氯横化聚乙烯的简写
国家一级学会名单如下:
名称: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草学会
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
中国航海学会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
中国华侨摄影学会
中国化学会
欧美同学会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空间法学会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中国昆虫学会
中国拉丁美洲学会
中国劳动教养学会
黄埔军校同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茶禅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
中国电源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毒理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中国汉画学会
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中国雕塑学会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长江海商法学会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
中国编辑学会
中国朝鲜语学会
中国儿童歌舞学会
中国法律史学会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红楼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审计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
中国经济史学会
中国晶体学会
中国军事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蚕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动画学会
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中国监狱学会
中国建设会计学会
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中国电子劳动学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中国机械电子兵器船舶工业档案学会
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学会
中国监察学会
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长城学会
中国大众文学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
中国海洋法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核工业档案学会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保险学会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中国柑桔学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国国际法学会
中国核学会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国财政学会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
中国创造学会
中国档案学会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
中国儿童音乐学会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中国工会会计学会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
全国美国经济学会
中国壁画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中国辞书学会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
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
中国海洋学会
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中国博物馆学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电影音乐学会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
中国古都学会
中国海关学会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金融会计学会
中国金融学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
中国菌物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
中国微循环学会
中国卫生法学会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
中国文物学会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中国文字学会
中国无神论学会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流学会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
中国戏曲学会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
中国劳动学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
中国粮油学会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中国林学会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
中国伦理学会
中国逻辑学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中国盲人按摩学会
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蒙古史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语文学会
中国免疫学会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
中国民族史学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中国明史学会
中国墨子学会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
中国南亚学会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
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
中国欧洲学会
中国气象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钱币学会
中国轻工业史学会
中国轻音乐学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人口学会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中国人类学学会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
中国人学学会
中国日本史学会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散文学会
中国扇子艺术学会
中国商品学会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中国商业史学会
中国商业统计学会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
中国社会史学会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中国社会学会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中国神剑文学艺术学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中国审计学会
中国生产力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声学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
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石化审计学会
中国石油化工劳动学会
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
中国石油学会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史学会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中国市场学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中国数学会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水浒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税务学会
中国说唱文艺学会
中国俗文学学会
中国索引学会
中国太平洋学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中国唐史学会
中国体视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铁道财务会计学会
中国天文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
中国统计学会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
中国投资学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
中国先秦史学会
中国现代史学会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
中国小说学会
中国写作学会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新文学学会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
中国行为法学会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
中国性学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亚非学会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
中国烟草学会
中国延安文艺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养蜂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
中国医药会计学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遗传学会
中国艺术档案学会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楹联学会
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宇航学会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中国语言学会
中国园艺学会
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中国圆明园学会
中国韵文学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造纸学会
中国沼气学会
中国照明学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真空学会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中国政治学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
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
中国中东学会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周易学会
中国紫禁城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中国宗教学会
中国作物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中华孔子学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
中华美国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
中华日本学会
中华日本哲学会
中华诗词学会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中华美学学会
中华曲艺学会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
199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保送进入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ORIA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任博导。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废弃物的热处置技术及燃烧测量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1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环保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1项,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26篇,EI收录15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课程设置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专业平台课程有动力机械工程基础、环境保护与节能等,专业课程分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内燃机及汽车工程3个模块,包括:锅炉原理、热力涡轮机械原理、发电厂系统及设备;流体机械原理、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低温原理与装置;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学一组主修课程和一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若干组,设有新能源发电、流体机械强度与振动等60余门。
080702 热能工程
01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多相流体力学及其测量在动力、化工、石油、制冷、宇航等一系列工程中均得到重要应用。多相流体力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只有数十年的历史。主要研究气液、液液、气固、液固、气液固或气固液等多种流体在管内或管外流动时(有换热的或无换热的)的流动型态、流动阻力、流动稳定性、多种流体的混合、分离和在并联管中的分配均匀性等问题。对于这些流动机理及多相流体测量技术均属国际有关前沿课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领域。对于发展现代或未来的创新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并可取得重要经济效益。
指导教师:林宗虎
林宗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浙江吴兴人,1933年5月13生。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锅炉媒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是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陕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王宽诚育才奖。
林宗虎教授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方面: 他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可通用于各种压力、不同组分、多种两相流体和变压力工况,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称林氏公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他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其 计算程序和脉动判别法并解决过电站锅炉严重脉动问题。他创建了3种两相摩阻计算法和一种截面含汽率计算式并被广泛应用。在沸腾传热方面: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可用于光管和多种强化传热管,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对过冷沸腾传热、稳定流动沸腾传热均有研究成果。在多相流测量方面:在林氏公式基础上,他首先解决了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量和组分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并得到专利和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至今,林宗虎教授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12项和中国专利4项。他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5部,其中由他独著或系第一作者的有《管路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及其工程应用》、《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气液固多相流测量》、《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锅内过程》 和《锅炉测试》等9 部。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
指导教师:曹子栋
曹子栋,男,教授,196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高压全燃高炉煤气锅炉设计,分离式热管的设计
主要代表性论文:
1.沈月芬,曹子栋等. 英国B&W公司燃煤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热工参数的影响. 中国电力, 1997年第4期
2.沈月芬,邹诤,曹子栋等.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曹子栋, 章燕谋. 浮头式废热锅炉转化气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4.Shen Yuefen, Cao Zido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flow Mixing Effect caused by Grid Spacer with Mixing Blades in A Rod Bundle.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ib, 1991
5.废热锅炉刺刀管换热元件中逆循环流动特定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锅炉本体布置与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
2.工业锅炉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
3.锅炉测试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专利:
1.带有再循环的分离式热管. 专利号 ZL93245949.8
2.层燃炉的涡流燃烧拱. 专利号 ZL93245947.1
3.全燃高炉煤气高压电站锅炉. 专利号 ZL97203451.x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嵌入式铝翅片管高温换热器.1992.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天然气制合成氨转化气、变换气废热锅炉.1994.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指导教师:车得福
车得福, 男,1962年11月生,教授。1983年、1986年、199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0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1991.3-1991.7在陕西省工业锅炉厂实习,1995 -1996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进修。1998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曾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现任热能工程系系主任、锅炉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热能工程专业指导小组秘书、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动力工程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给本(专)科生开"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给硕士生开设《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给博士生开设《多相流及其进展》。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与传热、化石燃料燃烧及其污染控制、锅炉及换热器设计。三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拥有两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两本。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的二级课题《煤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迁徙规律》、《西安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培植项目《中国西部沙尘水土迁徙的多相流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锅炉原理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多项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获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资助的项目名称为《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减排控制研究》。
Email: dfche@xjtu.edu.cn
指导教师:庄正宁,
庄正宁,男,籍贯:上海,1952年1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工业热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给本科生开设"锅炉原理","锅内过程","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节能与环境保护"等课程。承担和完成的科研课题有二十余项,拥有3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曾担任热能工程系主任,现为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为多相流与传热,能源转换与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
可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
● 多元混合介质的汽液与固液相变过程的研究。
● 储能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 强化传热。
● 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
指导教师:王栋
王栋 男 1960年生,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厂热能专业,1982年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院士,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专著于多相流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共获专利6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合著专著一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奖两项。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胜利、辽河等油田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发明的湿蒸汽流量计和井下吸汽剖面测试仪已在油田得到应用。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石油、化工、核能及环境工程内的多相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相流体流量测试技术 油-气-水三相流计量技术及仪表,蒸汽-水流量计
2.油气安全混输理论和技术 段塞流的形成及防止,段塞流的检测
3.采油测井技术 井下吸汽、吸水及吸聚合物剖面测试技术,井下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4.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机组的汽-固磨蚀,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朱长新
朱长新,男,1962年8月出生,副教授。分别于1984,1989和199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1~2001.1做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康州大学(UConn)进修。主讲课程:《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环境保护与节能》等研究兴趣为:
微小尺度通道内流动与传热
新能源应用技术
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
相变传热过程
发表论文20余篇。
指导教师:王妍芃
王妍芃,女,1965年3月生,汉族,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多相流流动特性的研究,曾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主要参编著作《燃油燃气锅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研究方向-气液两相流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液两相流相关的传热与传质、多相流动流型、水循环原理,强化传热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对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并应用多相流测试技术来研究流体流动规律。多年来从事锅炉及热交换器的研制开发,曾独立完成热工领域的水循环程序计算。并从事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指导教师:赵钦新
赵钦新,男,1963年6月生,汉族,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工程力学系实验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燃油燃气锅炉》、《动力机械与设备制造工艺学》,参编《实用锅炉手册》。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材料及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锅炉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气固两相流及交叉学科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固两相流及能源、力学、材料交叉学科相关领域内燃烧与传热、清洁燃烧、燃料热解、流体及工程力学、超临界电站机组耐热材料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以及能源、力学、材料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制开发的锅炉产品在全国五十多家企业获得推广应用;主持编制?quot锅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软件包"在全国二十多家企业获得应用;对"超临界机组材料T91"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多来源于重大工程实际,且研究成果能直接指导和服务于生产实际。
指导教师:王树众
王树众,男,1968年1月出生,副教授。1990年、1993年、1996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赴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IFE)做博士后。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热能工程、多相流和传热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奖一项("段塞流工艺技术研究"),拥有做为独立发明人的国家专利一项,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反映油气水多相混输特性的稳态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热能工程领域,开发出基于Windows友好界面的燃油燃气炉CAD软件包一个,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于油田注汽开采(蒸汽吞吐和汽驱)的超临界压力蒸汽发生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 (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命血液流动等应用领域)
多相流测试技术及热工仪表开发
锅炉/加热炉设计和改造
强化换热技术:高效换热器设计和开发
新能源应用技术(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给水及污水处理技术
CO2的流动和相变换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自幼喜欢读书,爱动手动脑,受到师生赞誉。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对他激励很大,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向科学进军”的伟大事业中去。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刻苦钻研,学业进步很快,1960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62年分配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60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专业组长,以后历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其在航空科技研究上的高深造诣和突出成就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他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发动机试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他长期从事航空动力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负责完成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等重要项目,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其科研成果“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获得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极压气机试验研究”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荣立部级一等功3次。他的研究专著《试车环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修正方法》、《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等,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还发表了《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等研究论文近70篇,在航空动力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建校60周年的高等学府,一所“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培养的的名人也是足够出色。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李小鹏,前总理的儿子,于1978年——1982年在华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前身)完成了电力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学习。毕业以后进入电力研究院进行研究。经过了中国华能集团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洗礼后,成为了山西省常委。
现在,他任职交通运输部部长。三月的两会,他英姿飒爽地站在人民大会堂大厅,回答了来自全国各地人大代表和记者的提问,并且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取消省界收费站的目标。相信每一个华电学子看到这个场面,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另一位校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他的名字叫做姚雪松,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中华情》、《经济半小时》等多个节目,曾经担任过“315”晚会的主持人。
这名在镜头前落落大方的主持人,正是华北电力学院的机械系培养的学生。凭借着对电视行业的满腔热爱,这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完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跨界。
在这儿,还想向大家介绍一位我特别喜欢的歌手学姐,叫做申原旗。她有着非常撩人的嗓音,是很多华电男生心目中的女神,江湖人称“华电邓紫棋”,她曾经在校园好声音大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6年夏天,她成功登上了央视的《越战越勇》综艺节目,向着全国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歌喉。
华电虽然是一所理工科为主学校,但华电走出的名人,却不单单是大家所认为的理工男。由此可见,我们华电的学生,也是多才多艺的哟~
目前全国仅有两所学校还有流体学院,(另外一所忘啦)现在都改叫能
动院了!因此流体学院的历史很悠久了,目前水利机构中的元老有很多
我们的校友了,来学校招聘的单位有很多外资单位,国有大型单位,中
小型企业,就业也是全校NO.1,基本是被人抢完的!不要担心找工作的
问题!
学院简介:
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我国高校的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1961年,该专业迁至富拉尔基哈工大分校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已迁至秦皇岛,改名为燕山大学)。1965年整个专业随所在系全建制迁至甘肃工业大学。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先后为本院专业发展执鞭从教、挥洒汗水的教师百余人,造就了一大批本行业的名师、专家,培养了6000余名遍布祖国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的合格人才,其中有一大批成为高级学者、专家、教授和领导。
学院现设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方向、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学位点(流体机械及工程),有5个硕士学位点(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工程硕士点(动力工程领域)及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点(流体机械及工程),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涉及5个一级学科门类(能源动力、机械、水利工程、仪器仪表、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和液压传动与控制学科是甘肃省的重点学科和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参加了全国本行业的几乎所有的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先后编著专业学科教材47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0多篇。
目前,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全体师生朝气蓬勃、开拓进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博士点建设为标志、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支撑、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已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研究成果开发的教学研究实体。
发展历程
□1954年,我国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筹建。
□1955年,水力机械专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招生。
□1961年,水力机械专业师生迁往哈工大分校——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迁至秦皇岛改名为燕山大学)。
□1965年,水力机械专业全建制迁至甘肃工业大学,归属机械工程二系。
□1970年,液压专门化从水机专业分离出来并组建液压专业。
□1971年,液压专业开始招生。
□1978年,水力机械专业开创了甘肃工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历史。
□1981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水力机械)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点。
□1981年,液压传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1年,从机械二系分出水力机械工程系和液压气动工程系。
□1996年,水力机械工程系和液压气动工程系共同组建成立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
□2000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
□2000年,创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
□2002年,水利水电工程、流体力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10月,组建成立“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
□2002年,创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
□2004年10月,胡文瑞院士到学校工作,成立兰州理工大学风能技术研究中心,挂靠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
□2005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行业角色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机磨蚀专委会委员
□中国机械教育协会机械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泵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学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委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机械类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流体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单位
□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泵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水轮机专业委员会成员
□全国大电机、水轮机情报网网员
□全国水泵情报网网员
□全国水轮泵标准化委员会成员
□甘肃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动力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利水电学会泵站分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校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机关党委。
周孝德,男,汉族,1960年8月出生,江西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在江西工学院土木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9年9月在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博士学位。1990年12月任副教授,1993年3月任教授,曾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日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修,从事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奖5项。曾获机械工业部青年科学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优秀科技青年、水利部优秀科技青年等荣誉称号。1996年6月任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1998年1月任水利水电学院院长,1999年9月任副校长,2002年10月起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校 长 刘 丁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人事管理、监察审计、校友工作;分管人事处、监察处、审计处、校友工作处。
刘丁,男,1957年出生,山东省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1982年和1987年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2月在日本福井大学从事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西安理工大学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副校长;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获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1995年获国家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安市劳动模范。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五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50余篇。
党委副书记 傅有明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持学校纪委工作,负责党建、组织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纪委办公室。
傅有明,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陕西乾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本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研究员。
1977年在本校毕业留校工作,先后任机械系教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校人事处处长,校长助理。1999年9月任副校长,2006年4月起任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杨萍
校党委副书记
负责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共青团、政治保卫、国防教育与人民武装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党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民武装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杨萍,女,汉族,1956年3月出生,陕西南郑县人,中共党员,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选矿专业毕业,研究员。
1978年从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陕西略阳钢铁厂工作,先后任略钢选矿车间主任,略阳县副县长,陕西理工学校校长,陕西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干部人事处处长,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 校 长 张淼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负责曲江校区、基本建设、安全保卫、综合治理等方面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档案馆、网络中心、法律顾问室)、曲江校区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发展计划处、子校、培训安置中心。
张淼丰,男,汉族,1957年10月生,陕西省乾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员。
1978年至1982年在原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学习。1982年至1991年在原西安矿业学院任教。1991年11月至1995年12月在原西安矿业学院任院办副主任、院长助理等职。1995年底至2000年6月在原西安矿业学院任副院长,2000年6月至今任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
副 校 长 刘凯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负责研究生教育、财务管理、学生管理与就业、外事、离退休等方面工作;分管研究生学院、财务处、学生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离退休办公室。
刘凯,男,汉族,1957年11月生,陕西西安市人,中共党员,日本国近畿大学工学博士,教授。
1978年3月至1982年元月在陕西机械学院机械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陕西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日本国近畿大学理工学部合作科研并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获日本国近畿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6月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2003年10月任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1年10月任西安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助理,1992年9月任副处长,1998年元月任处长,校党委委员。2004年9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副 校 长 高勇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负责教学管理与招生、实验室管理、体育教学、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
高勇,男,汉族,1956年7月生,山东宁津人, 中共党员, 九三学社成员,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毕业,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78至1982年在原陕西机械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学习, 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任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系主任,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研究生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4年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全国电力电子学会理事、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西安理工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陕西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副 校 长 郭立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负责图书资料、科技产业、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工作;分管图书馆、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高等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郭立宏,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1985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学士学位,1985 年~1988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留校任教,1995 年~1997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2000年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系主任,2000年~2002年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2002年~2004年任西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4年~2006年任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4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现担任西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北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副 校 长 罗兴锜
副校长
负责科研、资产管理、后勤管理、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分管科技处、资产管理处、后勤处、校医院、馨园物业管理公司。
罗兴锜,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江西省人,无党派人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河海大学水电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86年4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92年2月至1995年6月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6年12月被西安理工大学特评为教授。1998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8年10月任水电学院副院长,1999年10月任水电学院院长。2006年4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水利水电工程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学科带头人。
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力机械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相关企业的科研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机磨蚀专委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水轮机专委会委员,西安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水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
陈 荐(生卒年不详)
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咸菜塘(今属祁东)人。明隆庆丁卯(1567)举人。辛未(1571)进士。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陈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属祁东鸣鹿乡)驿马。
陈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于祁阳金兰桥(今属祁东)。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编修,次年御试得第一名,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抚。乾隆十年,任江苏巡抚,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调任福建巡抚。任内勤政爱民,百姓实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绩,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陈大受为兵部尚书。十三年,主会试,转吏部尚书,夏,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教习庶吉士,侍讲经筵,当了皇帝的先生。秋,摄户部尚书。这时正对金川用兵,军事如织,陈大受日夜被召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平金川后,出任两广总督。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陈善广——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人物小传: 男,1962年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同时,他还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理事,《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自1992年起被任命为921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雷鸣球(1942年),湖南省祁阳县(今祁东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委员。1942年6月出生于祁阳县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才读书。1959年考入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飞机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陆军迫击炮营营部战士、计算员、侦察班长。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2月后,任陆军师迫击炮营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1969年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71年后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干事、副科长、科长。1978年10月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届中央委员。1979年2月参加自卫反击作战。1980年由广州军区选送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完成班学习。1982年任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任集团军政委。1992年1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94年12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0年12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87年、1992年、1997年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上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四届委员,厉害。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龙新民,男,汉族,55岁(1946年9月生),湖南祁东人,1973年12月入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记者。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历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新闻组组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副台长,北京电视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台长,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外宣办主任,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版权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党校校长。2000年8月任市委副书记。
----现为新闻署署长
刘大响 (1937.10.14- ) 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祁阳(今祁东)人。1960年北京航空学院毕业,1962年该院研究生毕业。历任航空工业部第606 研究所专业组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总设计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委员。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发动机试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主持完成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主持的 “ 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 ” 获1989年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多极压气机试验研究 ” 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试车环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修正方法》、《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等;撰有《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等论文6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