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秋冬大气重污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京津冀秋冬大气重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出了环境容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常年都是居高不下的。其次,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比较高,非常容易将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加快了二次PM2.5的增长速度。最后,京津冀地区的气候条件导致环境容量的降低,这也是大气重污染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京津冀地区周边重化工产业聚集,能源利用方式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这就导致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排放物常年居高不下;并且北方的冬天需要取暖,供暖又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排放量。常年的公路运输方式,也增加了大气中的排放量。而大气中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二次PM2.5快速生成、增长的原因。大气中的这些物质使得大气的氧化性增强,有利于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了细小的颗粒物。而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就是大气重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的气候环境不是很好,由于它存在弱风区,对流层又有一个暖盖结构,导致该地区的大气扩散条件不佳,一旦产生大气污染,也难以扩散,因此逐渐积压在同一片地区,从而导致重度大气污染的形成。该地区的环境容量比较小,尤其是秋冬季的环境容量比之春夏季更小,受到气候的影响,秋冬季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一切的污染都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量,针对人为的排放做出相应的措施,控制污染排放量,避免碰上极端恶劣的天气,导致重度污染。我们要爱护生活的环境,才能有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污染最终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京津冀秋冬污染成因有四: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不利气象条件致区域环境容量降低、三个传输通道致污染区域传输。
原因1: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赵英民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常说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
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
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
原因2: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
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
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原因3:不利气象条件致区域环境容量降低
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这个大家好理解,夏天为什么空气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另外就是每个月、每年也因为气象因素的变化有不同。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
原因4:三个传输通道致污染区域传输
研究发现,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
赵英民介绍,大气污染治理开始阶段,往往因为本地排放比较多,本地源对本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比重是比较大的。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减少,外来输入逐步增加。
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
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这也是这次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的结论。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
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
扩展资料:
研究背景:历经3年攻关,20名院士、近3000名科研人员参与
2017年4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集中优秀科研团队,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据赵英民介绍,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向区域“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建成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打破数字共享难题。
参考资料来源:千龙网-京津冀秋冬重污染成因找到了,4大原因、3大污染源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在13个煤炭基地之一的神东矿区,去年生产原煤就已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其远景规划是,到2010年、2020年生产规模分别达到1.5亿和2亿吨。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合力”就更加强大。它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外加近年来的新疆煤炭基地。
(2)京津冀地区铁矿石、煤炭资源较丰富;唐山市属于京津唐工业基地,高等教育发达,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3)唐山市钢铁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等.
故答案为:
(1)图中降水高值区因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2)铁矿石、煤炭资源较丰富;附近有滦河等河流流经,供水条件较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或京津唐工业基地),经济发达,钢铁市场需求量大;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邻近京津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等.
(3)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实施技术改造(工艺更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建立健全产业内协调机制,避免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共同规避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