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的名人有哪些?
厦门大学著名校友:
李光前 爱国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大女婿,从1927年到21世纪,李氏家族持之以恒地持厦大建设。
鲁迅 思想家、厦大文学院教授 。
林语堂 学者、翻译家、厦大文学院院长、教授 。
余光中 诗人、散文家、厦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厦大就读 。
易中天 文化学者、厦大教授 。
杨振宁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
李政道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
李远哲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
连战 厦门大学名誉博士 。
李敖 厦门大学终身教授 。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化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厦大教授、副校长 。
萨本栋 厦门大学校长(第一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
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翻译资本论第一人、经济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
汪德耀 厦门大学校长、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厦大开创性地创办了中国高校史上第一个航空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学、国际贸易、南洋经济研究等系科 。
傅鹰 厦大教授、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物理化学家、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北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林惠祥 厦大教授、人类学家,厦大历史系主任,创办中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厦大26届。
唐世凤 厦大教授、1946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 。
伍献文 动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陈景润 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
谢希德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上海市政协主席 。
柯召 四川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
邓从豪 山东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学家、国际藻类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曾邦哲 WABSE(国际协会)创始人 。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
阙端麟 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士。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 。
闵桂荣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吴亮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上官世盘 西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少将、厦大物理系毕业 。
葛文勋 第一、二届国际传感学会主席、CASE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朱伯舜 美国纽约《华美日报》社董事长、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兼台湾支部主席。
李景昀 医学家、奥克拉荷马大学解剖学系主任。
吴伯雄 美国伯明翰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主任 。
林幼堃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结构动力学家 。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港交所行政总裁。
万建华 中国银联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副董事长,厦大财金系本科毕业,厦大兼职教授。
董文标 海通证券董事长兼总裁、民生银行董事长兼行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厦大财金系毕业 。
厦门大学教授全部名单如下,
潘懋元
是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厦门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顾问。英国Hull大学荣誉博士,高等教育学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邬大光
厦门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朱水涌
本名朱水永。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成员。
厦门大学的教授分别还有别敦荣、谢作栩、郭祥群、沈明山、郑尚宪、张洪奎、吴正云、钱洪流。
厦大的理工科排名都不靠前,飞工也一样的。但这是因为厦大理工科的那帮研究生没做出什么大项目,教授没发表很牛X的论文,并不能说明厦大理工科的学生比其他学校差,因为厦大理工科好的本科生毕业考研时都往外校跑,没几个道德高尚的愿意留下来振兴本校的科研力量。
我觉得你看大学不能单纯的看它的这个专业好不好,而要看你在这里能学到什么,厦大的理工科学生学习都很刻苦(至少比经济系,金融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刻苦的多),这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厦大学生大一大二都在漳州校区学习,漳州校区有很清静的学习环境和全亚洲最好的图书馆,依山傍海,为你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如果你真有心学的话,不用担心在厦大找不到你想要的。
我就说这么多了,该怎么选择还是你自己决定吧。
厦门大学经私立厦门大学、国立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三个阶段,具体历史发展如下:
一、私立厦门大学
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
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初创时为私立,设有师范(包括文、理科)、商学两部。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陆续增设工学、新闻、法学、医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到民国19年(1930年)扩充为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
民国25年合并为文、理、商3个学院、9个系。学生由开始时的136人发展到300多人。
二、国立厦门大学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9月4日,由于日军侵犯厦门,学校迁鼓浪屿。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6月1日,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块,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长萨本栋在美国逝世,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内。
三、厦门大学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1951年,原省立福建农学院并入厦大,改成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私立福建大学的政治、法律、经济三系并入厦大。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6~1970年,厦门大学停止招生5年。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时有9个系,除保留1966年的8个系外,福建师范学院教育系迁回厦大开办。
1972年,厦门大学水产相关系调入厦门水产学院。
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9月12日,举办试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
1995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底,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
2006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0年,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
2012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北京签署《重点共建协议》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
2012年,学校成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占地9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于2016年正式办学。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6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月,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签署共建厦门大学医学院协议。
2014年,学校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4月6日,学校整合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等学科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厦门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正式批复。
2019年3月,学校整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组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9月,厦门大学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3月,厦门大学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9个学院和15个研究院。
一、人文与艺术学部(文学部)
1、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2、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
3、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欧洲语言文学系、日本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
4、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音乐系、设计系。
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
6、厦门大学国际学院
二、社会科学学部(社科学部)
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2、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企业管理系、管理科学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级经理教育中心(EMBA项目)、财务学系、市场学系。
3、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4、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联合教育中心、物流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中心。
5、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公共管理教育中心(MPA中心)。
6、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8、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公共教学部、教师教育部。
9、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10、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1、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三、自然科学学部(理学部)
1、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数学系、概率与数理统计系。
2、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部分):物理学系、天文学系。
3、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学部分):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
四、工程技术学部(工学部)
1、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部分):物理学系、天文学系。
2、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部分):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3、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网络空间安全系。
4、厦门大学软件学院。
5、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系。
6、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系。
7、厦门大学能源学院。
8、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飞行器系、动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仪器与电气系、自动化系。
9、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系、电子工程系。
五、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医学部)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科学系、农业生物技术系。
2、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厦门大学药学院:药学系。
4、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护理学系、眼视光系。
六、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地学部)
1、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海洋化学与地球化学系、物理海洋学系、应用海洋物理与工程系、地质海洋学系。
2、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系、生态学系、环境与生态工程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大学
张馨,1951年12月生,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前任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基本介绍中文名 :张馨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1年12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专业方向 :公共经济学等 职务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代表作 :财政学, 教材 第一作者, 科学出版社, 2006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7—1991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博士生 经济学博士(1991)。 1982—1984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硕士生 经济学硕士(1984)。 1978—1982 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7级本科生 经济学学士(1982)。 工作经历 1984-厦门大学财政系(财政金融系)教师 。 期间: 2000—英国莱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5—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0—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财政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财政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负责人。 研究方向 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理论、比较财政学、财政学说史)、金融学、法律经济学、西方财政学说史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财税理论前沿。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现住持《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著作28本(含专著和教科书,也包括合著),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30余篇(含合著)。 学术专著 [1] 财政学, 教材 第一作者, 科学出版社, 2006。 [2]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 专著 第一,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 财政公共化改革:理论创新·制度变革·理念更新, 专著 第一, 中国财政经济出出版, 2004。 [4] 比较财政学教程(第二版), 教材 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财政学, 编著 主编, , 2002。 [6] 部门预算改革研究——中国 *** 预算制度改革剖析, 专著 第一, , 2001。 [7] 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 专著 第一, , 2000。 [8] 公共部门经济学, 译著 第一, , 2000。 [9] 当前几项重大改革与财政关系研究文集, 编著 第一, , 2000。 [10] 公共财政论, 专著 第二, , 1999。 [11] 公共财政论纲, 专著 第一, , 1999。 论文 [1] 财政辞典编撰:一项值得大力推荐和开展的事业, 财政研究, 2000年7期。 [2]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内容浅析, 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市场经济下的财政, 2000年1期。 [3] 论建立公共财政的现实意义, 当代财经, 2000年1期。 [4] 公共化:20年财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中国财政, 2000年2期。 [5] 利息税:规范我国市场关系的一个步骤, 涉外税务, 2000年2期。 [6] 促进经济成长的公债效应理论, 财政研究, 2000年10期。 [7]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厦门日报, 2000-11-21。 [8] 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关系析疑, 中国财政要论, 2000年7期。 [9]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内容浅析, 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2000年5期。 [10]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财经问题研究, 2001年11期。 [11] 财政政策的蓝皮书——评《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 中国财经报, 2000-4-25。 [12] 话说公共财政(5),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0期。 [13] 公共支出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步骤, 财政研究, 2001年9期。 [14] “税收价格”: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 税务研究, 2001年6期。 [15] 关于当前财政形势的看法, 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 2001年1期。 [16] 我国财政是否存在风险, 中国财经报, 2001-2-23。 [17] 财政公共化:当前我国改革的关键步骤, 财政研究, 2001年2期。 [18] 部门预算改革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建, 中国财政, 2001年5期。 [19] 实现 *** 对市场的根本约束——论中国 *** 预算制度改革, 中国财经报, 2001-5-23。 [20] “做大蛋糕”应注意的若干特殊问题, 中国财政, 2004/4。 [21] 公益性、垄断性、收费性、竞争性——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 厦门大学学报, 2000年1期。 [22] 双元财政论评述, 中国经济问题, 1999年1期。 [23] 税收公共化:税收原则体系的转型, 涉外税务, 2004/6。 [24] “公共经济(学)”析疑, 财贸经济, 2004/4。 [25] 论财政监督的公共化改革, 财政研究, 2004/12。 [26] “两岸三地”财政制度比较研究, 亚太经济, 2004/5。 [27] 公共财政: *** 巨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支撑点, 改革, 1999年5期。 [28] 论转轨型巨观经济政策, 财贸经济, 1999年10期。 [29] 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关系析疑, 经济学动态, 1999年5期。 [30] 探讨“国债依存度”的现实意义, 中国财政, 1999年9期。 [31] 话说公共财政(7),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2期。 [32] 我国“财政本质”观演变述评, 经济学家, 1999年4期。 [33] 话说公共财政(6),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1期。 [34] 应从市场经济的基点看待公共财政问题——答赵志耘、郭庆旺同志, 财政研究, 1999年1期。 [35]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广东财政, 1999年5期。 [36] “国家分配论”应如何发展, 东南学术, 1999年1期。 [37] 关于财政政策的若干问题, 财经论丛, 1999年4期。 [38] 话说公共财政(1),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6期。 [39] 话说公共财政(2),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7期。 [40] 话说公共财政(3),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8期。 [41] 话说公共财政(4),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9期。 [42] 没有公共财政就没有市场经济,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 2001-11-29。 [43] 法治化:治理乱收费的治本之策, 涉外税务, 1999年7期。 [44] 论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 2003年5期。 [45] 实事求是,直面历史,敢讲真话,承认他人:财政学界亟须树立的学风, 财政研究, 2003年3期。 [46] 财政投资评审: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 广东财政, 2003年4期。 [47] 转变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思路, 改革与创新(论文集), 2003/1第1版。 [48] “收支两条线”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步骤, 广东财政, 2003年5期。 [49] 税收公共化:财政公共化的起源与基点, 涉外税务, 2003年5期。 [50] 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广东财政, 2003年8期。 [51] 税收公共化:以“纳税人”为基点, 涉外税务, 2003年6期。 [52] 税收公共化:为自己纳税, 涉外税务, 2003年7期。 [53]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 福建财会, 2001年8期。 [54] 财政强制性与无偿性问题比较分析, 财政经济评论, 2003总第1辑。 [55] 计画、归一、公开、法治, 广东财政, 2002年8期。 [56] 财政公共化:改革难点探析, 浙江财税与会计, 2003年11期。 [57] 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研究, 2003/10第1期。 [58] 析“纳税人权利”, 中国经济问题, 2003年1期。 [59]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不能经营性使用, 中国财政, 2005/11。 [60] 绩效预算改革探析, 财政研究, 2005/10。 [61] 税收公共化:费改税成功的基点, 涉外税务, 2005/9。 [62] 改革的转型与突破口选择, 改革, 2005/5。 [63] 关于财政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论文集, 2005。 [64] 税收公共化: *** 服务的公共 决定, 涉外税务, 2003年8期。 [65] *** 服务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24。 [66] 法治化: *** 行为﹒财政行为﹒预算行为, 厦门大学学报, 2001年4期。 [67] 析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财政研究, 2001年7期。 [68] 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构建,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 2001年。 [69] 财政属性与范围问题回顾, 财经论丛, 2002年5期。 [70] 路桥投资不必全由 *** 承担, 广东财政, 2002/204。 [71] 双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必要过渡阶段, 中国财政, 2002年4期。 [72] 公共服务应为谁?, 中国财经报, 2002-8-9。 [73] “赞同纳税权”的缺失, 中国财经报, 2002-8-7。 [74] 论 *** 预算的产生特点, 经济问题探索, 2002年11期。 [75] *** 内部分配关系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26。 [76] 个人收入差距问题的财政对策, 现代财经, 2002年11期。 [77] 财政困境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19。 [78] 选举代表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17。 [79] 赞同纳税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10。 [80] 公共财政的基点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5。 [81] “纳税人”理念, 中国财经报, 2002-7-3。 [82] 公共财政与弱势群体问题, 广东财政, 2002年7期。 [83] 论部门预算改革, 经济学家, 2002年2期。 [84] 关于集体经济的若干看法, 当代经济科学, 2002年2期。 [85] 《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论文集, 2005。 [86] 税款节俭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31。 获奖记录 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 *** 奖励10余项。
一、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二、像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人士和科学家
1、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2、钱伟长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3、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4、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5、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