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无人问津”的光伏龙头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末,成立初期公司名称叫作“常州天合铝板幕墙制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也不是现在的光伏组件,而是生产金属幕墙、铝制装饰材料及氟碳喷涂原料。
2002年4月8日,天合幕墙才更名为天合有限;2006年,公司实控人高纪凡等人通过天合开曼完成了天合有限在美国的上市;2017年3月退市;2020年6月10日又在科创板上市,上市时的市值为355.91亿元。与预期相反的是,这家公司上市之后就开始“跌跌不休”,截止到9月10日,公司的市值为306.9亿元。
公司总股本20.68亿股,前十大股东占比72.13%(合计14.92亿股),股权相对比较集中,高纪凡等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可达到32%以上, 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对公司具有相对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兴银成长,此公司与第10大股东兴璟投资的实控人均为兴业银行。兴业银行与公司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只是体现在股权上,在公司的经营运作中也都有兴业银行的影子。另外,当初高纪凡筹资增持公司股份的时候也是向兴业银行借了45.69亿元的贷款,期限60个月(2022年2月到期),年利率为6%。
截止到19年末,天合光能境内外子公司共311家,其中境外公司181家。虽然子公司众多,但公司的主营收来源还是母公司,母公司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6%以上。公司的主要子公司中,除了一些投资公司外,其他子公司的主营业务都集中在组件、电池片和电站项目开发上。
公司的主营收业务是光伏组件的生产和销售,占总营收的70%左右,其中包括单晶和多晶组件。公司的组件出货量常年稳居世界前三,以对外出口为主,境外业务占比70%以上,其中销售占比最高的地区为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光伏市场。
公司组件不算是纯粹意义上的一体化生产模式,硅片生产线是采用的铸锭工艺的多晶硅片生产,且产能很小,所以公司所需要使用的单晶硅片和一些大尺寸硅片都需要外购(这部分大概有3/4),并且未来没有扩产的计划,这也是公司产品毛利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但其中根本原因并非是硅片外购,而是组件制造过程中的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这两部分的平均成本都要比同行业公司高很多。
19年公司组件毛利率为17.22%,其中多晶硅组件毛利率为14.44%、单晶组件毛利率为19.72%,同期同行业其他公司组件毛利率可达到20%以上;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现有产能12GW,目标产能20年底达到13GW、21年底达到26GW、22年底达到30GW,未来目标自产率在60%以上。具体电池片扩产规划如下:
19年底公司的组件产能为8.467MW,但产能利用率在86%左右。在本次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规划中,公司计划投入7亿元新建年产3GW的高效单晶切半组件项目。具体组件扩产规划如下:
但根据目前公司项目投资进度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来看,上述产能规划能否实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公司的产能落后于隆基、晶澳这两个同梯队的组件公司且上产能的动力明显不足,公司的在建工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改而不是新增产能。
近几年公司组件业务的变动幅度也比较大,但总出货量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组件客户中,阳光电源与中国电建一直是其大客户,不仅是组件业务,在EPC业务和光伏系统业务中,阳光电源与天合的交往也十分密切,不过,天合光能确实是一家很会与上下游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司。
公司的光伏系统业务包括电站业务和系统集成业务,这部分营收占总营收的25%左右,其中以电站业务为主,系统集成业务目前仍在拓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大规模盈利的预期。
电站业务分为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自建电站销售出去;另一种是帮别人建电站。
公司这部分的毛利率较低,但业务规模还算可以,业务方向偏向于海外,主要是日本、拉美的墨西哥和智利等地区。系统集成业务就是针对客户实际应用场景,为其打造最具效率的整套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为电站系统、商业系统和户用系统。目前还是电站系统应用比较广泛,但公司提前布局的分布式系统也许未来真的可以为其创造一些机会,而且这部分业务也可以增加公司一部分的组件销量。
发电运维和智慧微网业务是公司的新兴业务,是公司为抓住未来的智能化能源趋势而新增的业务方向。这部分目前来看体量比较小,近几年看不到爆发的希望。
比较奇怪的是,明明也算是光伏出货量前三强的选手,人们对天合的关注度远不如隆基和晶澳。在17年之前天合光能还算是一家很有竞争力的公司,18年美国201关税和国内531政策给了天合一记沉重的打击,之后就开始一蹶不振。
我们眼中的天合是这样的,一家从事装饰材料的公司,因为看到了光伏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转行建光伏电站,之后开始自己建工厂、做组件、做硅棒、做硅片。这样一个老牌的光伏企业,挺过了11年的行业危机,之后继续努力发展,同时开始拓展新业务,寻求新的盈利机会,但这一举措也使得公司一部分精力被分散出去。与此同时,其他组件公司加紧上产能,并专注于组件产业的发展,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另外,由于公司上市时间较晚,科创板的流动性也不强,使得公司的融资能力与其他公司也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晶科、隆基、晶澳这三家企业未来会稳居组件出货量前三,天合也想要通过210尺寸的组件进行弯道超车,只不过210组件的壁垒不高,若下游需求真的上量的话,天合不一定能有竞争优势。
与其他组件企业一样,截止到6月30号,公司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固定资产,达103.78亿元,占比24.48%。
其中一半是机器设备,1/3是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是公司用作发电收入的储备,不对外销售。隆基、晶澳、天合这三家公司持有的电站量大致相同,每年的发电收入也相差不大。其次是货币资金,公司的货币资金有81.25亿元,其中可用货币资金为51亿元。第三大部分是公司的应收款项,其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额度为49.7亿元,占总资产比值15.18%。
应收账款主要为一年内应收款项,且计提坏账比例相对比较合理,其中包含2-3亿的政府补贴款。与隆基、晶澳相比,虽然天合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但应收款周转率并不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其他应收款中将近70%为应收双反保证金,总额达到11.21亿元。这部分保证金是公司为向美国出口组件而每年缴纳的双反保证金,美国海关根据实际货物进口额以“多退少补”的原则向公司结算,这部分保证金的账龄最多有4年之久,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共计13.65%,我们认为这部分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公司的存货价值55.32亿元,占总资产的13.05%,且近两年变化幅度不大,其中库存商品价值19.46亿元,光伏电站(用于出售)价值13.87亿元,合同履约成本12.81亿元。库存商品中大多都是光伏组件,这部分额度与晶澳差不多,而隆基价值52.6亿元的库存商品就显得有些突兀,但与其上半年100多亿的营收相比,这部分的风险性不是很大。电站开发销售算是公司的一个特色业务,隆基、晶澳的电站业务规模都远没有天合大,电站存货一般来说是没有跌价准备的。
相反,公司在持有期间还可以通过电站的发电量来获得额外收入,但此业务前期投入较大,且建设周期较长,很容易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但因其市场庞大,所以很多家企业都在做,竞争较为激烈,这应该也是为什么隆基转向BIPV业务的原因,只是现在分布式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有限。
在公司负债表中,占比最多的首先就是公司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截止到6月30日,公司的应付票据额度将近62亿元,应付账款将近45亿元,且近两年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除此之外,公司的短期借款为81.21亿元,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公司1年内到期的金融负债可达到205亿元!而公司的流动资产总计才265.58亿元。此外,公司的有息负债为116.13亿元,有息负债率达到27.39%,每年支付的利息可以达到3-4亿元。
由上图可知,16年公司还在纽交所上市的时候有息负债就很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与当时的融资能力(晶澳的有息负债也很高)和公司长期被占用的资金有关。
出乎意料的是,公司占用资金的大头并非是应收项目,而是巨额的存货。16、17年公司的存货分别为116和119亿元,其中占比最多是电站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些电站项目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周转。但在18年,公司将电站以不到5%的溢价卖给了远晟投资(控股股东是兴业银行),这才给了公司资金周转的余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16、17年,公司的关联方都会占用44亿元左右的资金,总而言之,在上市之前,公司的账务非常复杂。
在18年之后,公司开始在固定资产上进行大额投资,19年投入固定资产38.56亿元,并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约17亿元,但从20年半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上看,此金融工具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合理的回报。20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加码交易金融资产,截止到6月末,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31亿元,这就有点借钱炒股的意思了。
也许是存在与兴业银行的这层关系,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100亿以上的借款。
在一年内到期的200亿金融负债中,其中80亿为短期借款,100亿为应付票据和账款,下半年公司的日子应该不会好过,但除去这些有息负债,公司通过一些资本运作也许能度过难关,只不过再让其大幅度扩产能应该是没希望了。
将隆基、天合、晶澳这三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对比。
(1)营业收入:隆基远超于天合和晶澳,天合稍强于晶澳;
(2)毛利率:天合的毛利率最低,隆基的毛利率稍强于晶澳;
(3)三费:隆基的费用率控制的最低,晶澳的费用率最高,可达到13%以上;
(4)净利率:隆基的净利率可达到20%左右,同样远远领先于其他两家公司,晶澳的净利率稍高于天合。晶澳的净利润亦稍高于天合,而隆基的净利润是后两者的4倍以上。
与其他公司不同,天合自今年6月份上市之后股价一直在震荡中下滑,市盈率也从起初的55.56降到了现在的32.30,当前分位点3.08%。虽然现在的分位点很低,但我们认为这个市盈率并不低,32倍的市盈率是光伏行业平均线偏上的水平,同期隆基的市盈率才35.66倍,而晶澳的市盈率还不到20。
从市值上看,截止到2020年9月11日,天合的市值为320亿元,稍低于晶澳的市值,而隆基的市值是2600亿元,市场对这三家公司的估值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当前公司的PB为2.22,理性的来讲,这个市净率也不算低。
1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CIT)正式宣布恢复双面太阳能组件的201关税豁免权,并将该201条款关税税率从18%下调至15%,此前征收的额外关税将退还给相关企业;次日也即11月17日,光伏板块整体拉升,掀起一波涨停潮。对于201关税豁免之后,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对美出口的预判,力场君与几位业内人士做了一次交流,特将关键点整理如下,也感谢小伙伴们的持续关注。美国市场为什么很重要?从行业整体来看,光伏产品卖到美国的货是最赚钱的。从价格来看,目前其他地区正常的单晶组件出口价格是28美分左右,出口美国的则是38美分,最新一期的Pvelink的价格调到了32美分,这是不含税不含运费的价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出口价格;再从量的方面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出口美国16-17GW、全年装机预计25GW,最终大概率可能还会超过25GW。两次保护性关税及本次豁免美国给我国的光伏企业制造过两次较高壁垒的保护性关税,第一次是在2012年推出的“双反”,也即反倾销、反垄断,但是当时那一次“双反”主要针对中国本土企业,后来国内部分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之后,通过到东南亚建厂,就可以把这一道关税规避掉。第二次就是在2017年发动的201法案,这一次美方就已经关注到东南亚企业,只要原材料来自于中国就会追溯,因此国内光伏企业的东南亚产能也没有办法再豁免了;201法案有效期只有4年,将在2022年到期,所以到2022年这个法案还会不会继续执行,存在一定的变数。具体到这一次恢复双面太阳能组件的201关税豁免权,之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过去的双面太阳能组件,要交双反和201两道关税,现在则只要交双反一道关税;之前东南亚基地出口过去的双面,要交201一道关税,现在不用交了,等于东南亚出口过去的双面太阳能组件没有额外关税。单面太阳能组件方面,不管产地在哪里,原先要交几道关税,现在还是要交几道,但是201关税的税率也会下降。目前国内一线龙头企业都有在东南亚有建厂,直接能够受益于201关税豁免权。此外关于新疆的硅料限制,从产业的角度去解决也有办法:目前国内进口硅料需求大概10万吨,对应30GW以上的组件;今年美国市场的需求有20GW左右,2022年的组件需求至多也就30GW,对应那10万吨进口硅料就已经足够应对,所以只要把海外进口的硅料送到东南亚的工厂,然后加工卖给美国,溯源问题其实就可以解决,豁免后的影响这次201关税放松,可以参照2018年底欧盟对我国光伏企业双反取消所带来的影响,当时取消双反之后第二年,欧盟的装机量以及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量,都有30%以上的增长。如果美国双面豁免之后,双面组件的价格可能会从现在的38美分跌到34美分,进一步刺激美国的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的需求量可能会呈现比较快速的增长;需求一旦发生边际变化,供需格局就会有一些边际改善,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两家非常重要的组件龙头企业都表示,如果双反放开,再加上新疆原材料的溯源问题解决了的话,美国市场一定会爆发。关于双面板和单面板现在单双面的组件价格基本持平的,没有太大的差别;未来双面组件一旦降低到34美分,那么双面组件的价格就低于单面了。但是另一方面,正常的屋顶光伏不会用双面组件的,双面组件只有地面电站才会考虑组件的背面会不会发电;屋顶光伏直接贴在光伏的屋顶上,背面没有空间去通过接收光照来发电,因此对屋顶一般还是以单面为主;但是如果出现双面组件比单面组件便宜的情况,大家势必也就会拿双面组件也放在屋顶上去做。从这个角度来讲,双面组件也不会太便宜,这种替代需求的增长会非常明显,可能比电站需求增长更加明显,所以双面组件价格很难低于单面组件,替代需求还会造成阶段性的供不应求的一个状态。关于国内市场今年是国内大基地、整县光伏政策的出台年,没有多少时间装机,因此今年装机少、大概会在50GW左右;但明年预期会有大量项目快速上马,因此明年是增长大年,会有30%以上的增长。目前来看,下游光伏电站对于完成装机任务还是比较迫切的,需求量肯定没问题;更长期来看,未来几年,大基地+整县+保障性规模,每年能够超过70-80GW。组件价格方面,1.8元/W是下游普遍比较能接受的价格。此外,跟踪支架用在地面电站上,但是今年地面电站受影响大,导致跟踪支架表现不行,那么明年地面电站恢复建设后,跟踪支架会有一个大幅的反弹回升。特别提一句天合光能,公司没有自己的硅片产能,这是短板,因为硅片的利润是最厚的。从行业通常情况来看,0.1元组件的单瓦净利润,其中有0.08元是硅片贡献的,也即剔除硅片后的其他组件利润贡献也就是0.02元的样子;但是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到,天合光能在没有自己的硅片产能的条件下,单瓦可以做到0.05-0.06元的净利润,这充分证明该公司经营管理质量很高、灵活性程度很强。
2.美国宣布下调201关税税率,利好有多大:
继美国商务部拒绝对亚洲光伏制造商进行双反调查之后,美国国际贸易法院(CIT)正式宣布重新将双面太阳能组件排除在第201条关税之外,恢复双面太阳能组件关税豁免权,并下调201关税税率。该豁免权最初于2019年6月获得批准,但特朗普政府于2020年10月撤销了对双面组件的排除。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双面太阳能组件可以出口到美国,且不再征收额外的关税。在此消息发布之后,光伏板块午后大幅拉升,叠加着上午锂和风电的表现,新能源板块可谓是全线大爆发。值得一提的是,A股市场风格变化比较快,而唯一比较有持续性的还是一些垃圾股。从往年来看,每到年底市场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博弈垃圾股,二是博弈基金重仓股。
拓展资料:
201关税税率下调 :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CIT)正式宣布恢复201关税豁免权,并下调201关税税率。这意味着双面太阳能组件可以出口到美国,且不再征收额外的关税。除了关税豁免之外,CIT在第10101号公告中将第201条关税税率从18%降至15%。这两项行动都将导致退还根据公告征收的关税。法院得出结论:10101号公告取消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排除和增加对CSPV组件的保障关税,构成了对法规的明显误解,这是总统授权范围之外的行动。
是的,对于中国光伏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相关产品日前被美国海关扣留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美方以这一弥天大谎为借口,无理扣押中国企业的太阳能产品,再次暴露了美方破坏新疆发展的险恶用心,也将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汪文斌说,我们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创造必要条件。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11月3日有外媒消息称,隆基股份有产品在美国边境被扣留。隆基股份3日晚发布公告说,目前公司对美国市场的发货仍在正常进行,美国海关的暂扣令,暂未对其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前报道:外媒称隆基可能成为美国打击中国太阳能组件制造商的下一个目标
据悉,2021年11月3日,有关媒体发表了题为《突发!外媒称隆基可能成为美国打击中国太阳能组件制造商的下一个目标》,报道提及“根据6月份美国发布的WRO,它认为隆基可能会成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行动的下一个组件制造商;隆基已被告知其海运货物预计将在五个港口滞留,预期这将会对隆基造成广泛的影响。”部分媒体进行了转载。
隆基股份澄清,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措施始于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对产自中国大陆的太阳能电池,不论是否部分或全部组装成组件、层压板、电池板或其他产品(不包括硅片,以下简称“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10月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裁定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2014年1月,美国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第二次“双反”调查,并将调查范围扩大至中国台湾地区;2018年1月,美国通过“201法案”,宣布对全球光伏产品征收为期四年的保障措施关税,首年税率30%,每年下降5%;2018年6月中国光伏产品(电池、组件和逆变器)被列入征税清单。
以上内容参考 中青网-美方扣留中企产品,刚刚外交部回应
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企业展开“双反”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开始立案调查中国75家光伏企业。
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
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10日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2014年6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初裁,拟对两家强制应诉企业无锡尚德和天合光能分别征收35.21%和18.56%的反补贴税,对其他中国企业征收26.89%的反补贴税。
双反税是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