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依托
实验室依托单位: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与核心竞争力,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6.37亿元,截止到2009年年底,常州天合光能已经申请国家专利96项。其中发明31项,领先所有国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在2009年中就利用独有的金属化和钝化技术突破了18.8%的光电转化效率,成为业界的翘楚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代表光伏技术和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kWh/kWp)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常州天合光能在德国TUV组织的光伏发电量竞赛中超越13家国际一流光伏企业,取得全球第二的好成绩。TUV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光伏测试机构之一。2009年,常州天合光能在澳州国家光伏研究机构DKA举办的荒漠发电竞赛中超越英美的明星公司,再次位列全球第二。
2010年6月13日,国家科技部组织国内专家专程赴对光伏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顺利通过。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
高校管理者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按照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护实训室建设要求,引入新的运营模式,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的技能和实践需求。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否则整个培训体系无法达到培训与实践的目的。如果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实训室的建设忽视实践,必然导致不适应当今社会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因此,现代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推进培训与实践。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基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实践与实训室建设理论相结合,充分提升专业人才在效率改革和质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维修实训室建设综合规划
推进高水平新能源汽车应用维修实训室建设,需要在政府统一协调管理下对实训基地进行顶层规划,重点依托公共资源对实训基地进行全面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致力于企业实训课程建设的需求,潜移默化地迎合新能源汽车逐步向大众普及的趋势。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实训室操作人员的力量,也需要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随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提供可观的福利吸引专业人士加入。实训室的大小不宜过大或过小,但要经济实用。对相应区域的培训室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三、坚持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维修专业实训室管理体系建设
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维修实训室管理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人才培养团队,确保实训室的顺利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建设的目的是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完善运营监督管理体系。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保障基地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高实训室的资源利用率。培训标准化需要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引进政府和地方企业投资基地,帮助社会上更多新能源公司积极建设培训基地。通过企业提供的技术导师,按照双师指导教学法,共同完善实训室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全面建立促进实训室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必要性为没有机械转动部件也不消耗燃料,并且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必要条件为不受地区、海拔等要素的限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过程没有机械转动部件也不消耗燃料,并且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具有无噪声、无污染的特点;太阳能资源没有地域限制,分布广泛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其它新型发电技术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一种具可持续发展理想特征。
太阳能在地球上散布普遍,只需有光照的当地就可以运用光伏发电系统,不受地区、海拔等要素的限制。太阳能光伏发电进程无需冷却水,可以装置在没有水的荒凉沙漠上。光伏发电还可以很便利地与修建物连系,组成光伏修建一体化发电系统,不需求独自占地,可节流珍贵的地盘资源。
扩展资料:
1、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的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大规模、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化石燃料不仅加速了这些宝贵资源的枯竭,而且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过度的排放日益引起全球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已不再是各国自身的事情,控制和减少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目标和义务,责任的分担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讨价还价的政治问题。随着全球能耗的快速增长,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减排的纷争将更加激烈。
我国目前的能源将近 70%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大量的煤炭开采、 运输和燃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初步估算煤炭发电
造成的污染的经济损失以及由此引致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达
1606 亿元。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选择。我们的环境状况已经警示我国所能拥有的排放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再不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份额,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将被迫减速。
2、 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符合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能源将近
76%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大量的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能源领域将实行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首先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开发生产能力。以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
太阳能热水器、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要使光伏发电成为战略替代能源电力技术,必须搞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而这个技术已经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面对我国能耗高速增长的形势,考虑到我国探明的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将在未来的不同年限中用尽枯竭;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加速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取代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做到未雨绸缪。
由于经济发展迅猛,中国在 2001 年以后,电力需求以每年超过 20%的速度增长,2003 年全国出现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现象,2004 年缺电形势更加紧张,24 个省拉闸限电,电力供应的紧张情况在今后若干年内不会缓解。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院预测,我国电力供应缺口 2010 年约为 37GW,2020 年预计为 102GW。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资源情况,2010 年和 2020
年的电力供应单靠传统的煤、水、核是不够的,缺口只能由可再生能源发电来填补。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的邮编为338001,该校地址位于江西省新余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渝东大道818号,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二、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简介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1995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江西省新余市,校园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59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
学校现有8个学院(部):光伏材料学院、光伏发电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光伏建筑与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教学部、思政教学部、实训教学部。现有国家统招全日制学生7000余人。
学校现开设专业33个,已经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各门类专业为特色优势,以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专业群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其中以光伏材料工程、光伏发电技术、风电工程为主导的专业11个,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为主导的专业6个,以建筑工程、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专业5个,以财经、电商、工商企业管理为主导的专业11个。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被江西教育厅授予“省级特色专业“称号,“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2个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学校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人文理念,引进培养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人才队伍,造就了一支政治思想合格、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技能精湛、治教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35人,其中专任教师254人,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57人,有博士9人,硕士9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4%;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团队”、“光伏材料制备技术教学团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学团队”、“建筑室内设计教学团队”。4个市级大师工作室团队:顾吉仁大师工作室(智能制造方向)、胡金群大师工作室(建筑设计方向)、张学焕大师工作室(新能源风光互补方向)、杨永新大师工作室(数控加工技术)。
学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1项,省部级课题49项,公开发表论文561篇,其中被SCI收录62篇,发明专利30项,出版教材专著95部。学校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完成横向项目53项。学校主持的生物柴油项目已与河北华阳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年产5万吨,本项目案例已收录《高校校企合作范例200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江西省社科奖3项。
学校设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有光伏材料、风光互补、光伏发电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建筑与工业设计、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空乘模拟机舱、经济管理综合实训等11个实验实训教学基地、5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工电子技术、空调制冷技术、PLC可编程技术、数控维修技术、光伏材料实验、金属材料实验、风力发电整流逆变实验等8个仿真实训室、38个实验实训室、10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金工实训、数控实训、电焊实训、汽车及发动机维修实训、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实训、锂电池生产实训等6个实训车间。
从2010年至今,学校278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42个,团体一等奖34个;个人二等奖55个,团体二等奖31个;个人三等奖38个,团体三等奖50个。329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江西省各类技能大赛获得个人特等奖8个;个人一等奖39个,团体一等奖4个;个人二等奖102个,团体二等奖21个;个人三等奖99个,团体三等奖29个。2017年12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来我校专门录制《少年工匠》栏目,展示了我校技能竞赛获奖的优秀学子的精湛技术技能,推广了我校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