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科院院士,被任正非连连称赞,视为偶像,他有何贡献?
1975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办了一个讲习班,成立这个讲习班就是为了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究技术的发展,确保能够走在世界前端。讲习班成立之初邀请了一位主讲人,他在刚走上演讲台的时候就目光坚定、底气强硬的说了一句话,他说"中国一定能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这句话激励了台下坐着的无数学子,而他的话也最终实现。
这个主讲人叫做吴仲华,这位科学家的名字一些人并不了解,如果不是华为老总任正非多次提到他,或许现如今大部分人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任正非作为国内企业家中的翘楚,能够被他视作偶像的人一定不简单,吴仲华是任正非最看好的一位科学家,并且在演讲中多次提到。那么这个中科院的院士到底有何贡献,能够让任正非连连称赞呢?
立志救国,最终考取清华大学
吴仲华出生于1917年,他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吴仲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成绩优异,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吴仲华顺利考取清华大学。因从小就立下工业救国的理想,所以吴仲华选择了工程系。在大学读书期间,吴仲华不仅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而且还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侣李敏华。
1940年,吴仲华顺利毕业,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四年之后,吴仲华和妻子一同出国,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期间,吴仲华主修的专业是工程热物理学,研究方向就是飞机发动机。他的妻子李敏华研究的是固体力学,主要研究方向是飞机的外部结构。
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吴仲华和妻子终于顺利毕业,两人都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在导师的推荐下,吴仲华进入了美国的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研究中心存有最丰富的航空技术资料,并且设备也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系列便利条件为吴仲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吴仲华的不断努力下,他一步步向发动机气动热力学理论的高峰不断靠近。其实从夫妻俩刚进研究中心开始,当地的移民局就寄来了申请材料,邀请他们加入美国国籍。虽然移民局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但是夫妻俩谁也没有动心,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的国籍只能是中国,有朝一日他们还是要为中国服务。
动身回国,推动国内研究事业的进行
除了专心投身科研事业之外,吴仲华夫妇也十分关心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夫妻俩就萌生了想要回国的念头。但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到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夫妻俩心里并没有底。随后因朝鲜战争问题,我国代表团来到纽约参加辩论会,得知这一件事情之后吴仲华夫妇十分激动,他们盼望着代表团的到来。
在辩论会上,我国代表团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污蔑,就他们对我们国家领土的侵占行为予以了严厉谴责,并且声称我们会态度坚决地维护领土完整。吴仲华夫妇俩坐在台下,被代表团发言人的陈词所感动,他们夫妇二人当即就产生了一定要回国的念头,并且这一愿望越来越强烈。
为了回国他们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当时美国移民局有规定,严禁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吴仲华夫妻俩对此非常苦恼。在朋友的建议下,吴仲华夫妻俩以游览欧洲的名义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美国,他们途经英国、瑞士、荷兰等地,最终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绕了大半个地球回到了中国。
回国之后,吴仲华受邀担任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的教授,而他的妻子也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吴仲华创办了燃气轮机专业,他亲自担任教研组主任,负责此专业的一切教学工作的安排。由于科研成果显著,他们夫妻俩双双获得国家科学奖,并且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
当时周总理对他们夫妻俩说,你们还年轻,还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他们二人将周总理的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尽自己所能推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当选中科院院士,全身心投入教育科研工作
回国两年之后,吴仲华当选中科院院士,这一任命得到了众多同仁的认可。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之后,吴仲华受邀参与讨论学校招生以及课程设置问题。在新生见面会上吴仲华表示,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研究工程师,顾名思义他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承担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应当兼具研究能力,从而做到以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
随后吴仲华来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他主动承担起了物理热工系的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吴仲华经常和系里的老师以及学生探讨课程设置问题,并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除此之外,吴仲华还亲自参与了教材编撰工作,编写了诸多课程讲义以及教材参考书。虽然身兼多职,但是吴仲华依旧坚持给本科生做毕业指导老师,并且努力提拔系里的青年教师。
吴仲华曾表示,中国科技大学招生严格,因此校内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学习基础很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标准来对待他们。从美国回来之后,吴仲华一刻也不敢停歇,努力推动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1987年年底他被查出身患癌症,最终于1992年去世,直至逝世之前他都没有停止工作。
小结
能够被企业家翘楚任正非一直提及的人绝非等闲之辈,吴仲华堪称能够托起民族大业的贤能之士,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吴仲华生前曾明确表示,自己回国就是为了工作的,不论条件多么艰难,他都一定要把航空发动机研制出来,最终通过其不懈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
这对中科院影响是非常大的,毕竟这些院士都是非常厉害的人。他们的去世不仅仅是中科院的损失,更是中国的损失。中国现在能发展成这样,离不开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每日每夜在研究所的研究。所以说,8月这6位院士的逝世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悲伤。
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补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公开资料显示,王补宣同志1922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科学硕士,同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王补宣院士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在8月1日逝世的著名化学家查全性,8月6日逝世的著名化学家卓仁禧,8月12日逝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8月26日逝世的湿法冶金学家陈家镛,8月27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章综,8月31日逝世的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王补宣。
这些院士的去世,不仅是对中科院有非常严重的打击,对中国也是带来了很严重的打击。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好。
没有一个国家的强大是毫无缘由的,没有一种幸福的生活是理所应当,正是有了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一生的他们才有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
中科院院士王补宣逝世,王院士生前为我国工程物理学科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其实申请成为中科院院士需要许多条件,而且每一个条件都需要极为优秀。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补宣院士因病逝世,王补宣院士生前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对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终身成就奖等等巨大奖项。
每年也有许多中科院的院士做出了不起的研究成果,似乎每一个中科院的院士都为我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中科院院士呢?其实成为中科院院士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因为申请成为院士也必须具备许多极为优秀的成绩。
中科院全称为中国科学院,是否能成为院士也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首先你必须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做出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必须具有一定的影响。你可以潜心在你的专业研究,然后得出你自己所研究的结果,最后在国际知名的专业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论文,并且要引起一定的反响,同时也要在国内的知名期刊上发表,国内国外缺一不可。
其次要求的就是本人要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等等条件。一般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人之前差不多就已经是研究院,教授或者具有一些成就的专家了,所以这对他们成为中科院院士更有帮助。
中科院院士都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卓越贡献,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2003年9月~2008年7月 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1999年9月~2003年7月 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攻读本科,获工学学位
2012年12月~至今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2008年7月~2012年12月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9年5月~2010年8月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访问学者
2010年~至今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秘书
王补宣院士是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所以他的主要贡献就在于这方面的研究上。具体成就有:他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卓越开拓者,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创始人之一。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深化了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为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一生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1986年世界能源协会授予的“能源为人类服务”大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16年中国传热传质首位终身成就奖等。
除此之外,他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但是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工业发展探索前行的过程中,王补宣院士却一直奋斗在前线,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从北大回到清华,从动力机械系到化工系、电力工程系再到后来组建的热能工程系,几十年时间里王补宣院士还跟工程数学力学系、电机系、环境系、材料系甚至土木系等院系都有过密切的工作联系。他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王补宣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值得大家敬佩的前辈。他的逝去是全中国的损失。但大师远去,荣光犹存。我们会永远铭记他的贡献。
钱氏即吴越钱氏,始祖是五代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 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
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而钱学森为临安分支,而钱三强则属吴兴分支,两者同出钱氏一源头。
扩展资料: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84.09---1988.07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大学本科1988.09---1991.07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硕士1991.09---1994.07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博士1994.07---1995.10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讲师1995.10---1997.10 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1997.11---1998.03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所长1998.03---1999.03 QMW College,London University 访问研究员1999.03---2001.01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副教授,所长,系主任2001.02---2001.04 Oxford University 访问学者2001.04---2002.04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教授,所长,系主任2002.04-- 2009.07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教授 博导 所长,系主任2009.07---2013.04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化学工程系 教授,博导,所长,系主任2009.012-2010.05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访问教授(高访) 2013.04--- 大连理工大研究生院 副院长 (学科建设)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研究所 教授,博导,系主任,所长
2021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于 9月17日13点30分许, 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圆满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等国防强校外, 中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师生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苏东林院士团队 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 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 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 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 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 承担“天和”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 三分之一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 。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领导人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袁家军 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郝淳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 李兴乾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王永志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也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 ,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张智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 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 张万欣 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明章鹏 是北航高等理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 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操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 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 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 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 团 队 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 健康 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 一大批 哈工大校友 ,他们心怀航天梦想,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理工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 ,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 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 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创新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 刘伯明 ,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 何宇 ,2007级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 天津大学 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敬铮 ,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朱光辰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 ,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 黄克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天地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团队 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 科技 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 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 两型天线, 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作为大国工程的人才摇篮,也源源不断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1978年进入国防 科技 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多个团队参与到神舟十二号科研攻关中。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 健康 和安全是载人航天 探索 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 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 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 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 担任总体室主任。 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 、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 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 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地面测试阶段,有由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青岛理工大学
由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研制的深空探测实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持续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此前,该团队已经成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 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 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 健康 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操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 健康 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 健康 监督。
郑 州大学
面窗组件 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神舟十二号上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中航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东华大学
为保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其中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这也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时隔五年,东华大学“ 科技 设计”再次陪伴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湘潭大学、湖南大学
2013年以来, 湘潭大学工业设计团队在马秋成教授带领下,先后承担了空间站系列载人航天装备的工业设计任务 。
湘潭大学 李江泳老师主持完成了 空间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工业设计项目 。空间站卫生间是航天员的生活设施,其工业设计旨在研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的姿态特征、行为轨迹,并考虑如厕的私密性和便利性,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湘潭大学 余从刚老 师 主持完成了 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机柜及单机产品工业设计项目 。航天医学实验机柜是进行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科学实验柜,团队基于安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在感观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旨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大学
在太空长期驻留,确保航天员的 健康 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在天和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着一套 由浙江大学自主设计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为航天员的生命 健康 保驾护航。
项目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树明 介绍,这套系统包含了心电四合一监测、睡眠监护、无创心功能监测等三种仪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分析软件算法,是整个航天医监子系统中研发难度较高的一块内容。
清华大学
据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此次共有 7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校友 承担了主要发射任务和空间站航天员在轨工作任务。
聂海胜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郑钢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
刘伯明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庄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
王翔 ,199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96年本科毕业,2001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姚振汉教授,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总指挥。
容易 ,2001年工程力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王希麟教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谷振丰 ,2002年工程力学系本科,清华力学2006年本科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本次任务负责发射现场指挥。
高旭 ,200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5年本科毕业,2010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方岱宁教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薛辉 ,1999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李志信教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 ,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 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神舟”结缘已久。上海交通大学的 无线图像传输技术 多次成功保障了神舟的返回舱搜救指挥任务,护航“神舟”回家。其完整成熟的通信架构、稳定可靠的通信机制、灵活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基于机载的空空、空地宽带机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并将进一步实现向海洋通信、对地勘测、航空探查、空中安保、森林消防等立体通信应用领域的纵深拓展,为我国的特种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此次载人飞行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聂海胜 担任指令长,第三次出征太空。今年春天,聂海胜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他身着航天员制服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聂海胜在4分多钟的发言里提到:“母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
中国航天这关键一步背后,同样有着西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载人空间站建设任务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是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84届校友 。
杨宏是我国载人空间飞行器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载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1991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从事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此外,还有 包为民 、 杨孟飞 、 张荣桥 、 王志刚 、 熊群力 、 阴和俊 、 麻永平 等一大批西电航天人在这一战线拼搏,他们为中国航天梦蓝图的实现奉献着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是西安理工大学92级自控专业(现自动化专业)校友 。据刘峰介绍,本次发射根据任务特点,火箭采用的是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发射完遥十二火箭,遥十三火箭就在发射场,处于应急值班的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大学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 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再次热烈祝贺神舟十二号凯旋!
欢迎三位航天员回家!
新闻来 源: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央视新闻等
清华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
一、金融专业
清华大学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助理教授8人。考上清华的金融专业还是比较难的。可以说里面的学生都是各省市理科尖子生。但如果考上清华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就有机会找到非常好的工作,因为清华本身已经和汇丰等各大银行建立了人才输送联系,毕业后就有了“金饭碗”。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领域教学科研实力过硬、影响力较大的计算机系,为中国计算机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清华计算机系的几代学生也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在国内外获得了很多奖项。
第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8年。由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材料物理专业和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年来,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增强了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实力、学术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
四、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
清华以高压电闻名。可以说是北京的龙头,电气专业也是最好的。但是这个专业学习深度比较大,就业领域比较广,未来就业前景很乐观。毕业生毕业去电力局或者工程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机械制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非常迅速,含金量很高,是一个值得报考的专业。
五、土木工程专业
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很有名气,名气很大,社会认可度很高,清华也是全国排名第一的科技大学。而且清华在影响力、师资、生源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有时候比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这个专业百分之五十的人毕业后也去了施工单位,一般都去当甲方.之后剩下的基本都是考研,然后去设计院之类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