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产能有什么影响
国务院发布煤炭行业去产能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煤炭产能影响最大的包括三点:
(1)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2)2016年起,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简称“276个工作日”政策);
(3)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在当前的去产能政策和煤价响应机制下,未来煤炭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但若取消“276个工作日”政策,预计煤价将下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1日表示,今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进一步减少到7000处左右。我国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落后产能加快出清。截止到目前,我国钢铁、煤炭去产能2017年的年度目标都已经超额完成。
连维良指出,从总量看去产能进展顺利,但煤炭行业相对落后的产能仍然较多,结构性去产能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后一段时期将是煤炭产能有增有去,先进产能有序增,落后产能有序去的格局。
“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要求我们主动从总量性去产能问题转向结构性优产能问题,从退出转向进退并重。通过先进产能有序地增,实现落后产能尽快地退,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连维良说。
他指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煤炭行业发展和去产能工作需要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的根本指导思想。
随着近两年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很多煤炭企业举步维艰、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2014年12月,我国启动了煤炭资源税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涉煤收费基金清理工作启动:将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止针对煤炭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涉煤收费基金等。这对身陷困境的煤炭企业是一场及时雨。
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行以来,2015年全国征收煤炭资源税333亿元,同比增加185亿元,增长125%,减少涉煤收费基金366亿元,总体减负181亿元。但煤炭行业发艰难局面不改。诸多因素依旧困扰整个煤炭行业。
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约束成为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三大矛盾。
一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煤炭需求放缓的同时,近十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在建产能仍然较大。此外,进口持续保持高位,进口煤的价格还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二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的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
三是体制机制的约束。企业管理粗放,负担较重,社会职能分离难,衰老报废煤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需求不断放缓,2014年煤炭需求同比减少2.9%,预计2015年煤炭需求下降4%。
到2015年底,全社会的存煤已经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库存超过1亿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4.6%,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了16.8个百分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6.85亿吨,同比减少1.34亿吨。此外,在进出口方面,2015年我国进口煤炭2.04亿吨,同比下降29.9%出口533万吨,同比下降7.1%净进口1.99亿吨,同比下降30%。
截至2016年9月20日,已有24省(区、市)以及2大央煤企业明确2016年去产能的目标计划,合计共26464万吨,超过目标任务的5.85%。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去年我国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6850家,煤炭企业众多,但大型煤炭企业几乎均为国企,民营企业极少。
民企煤矿落后产能多
“这些煤矿产量只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5%左右,但安全事故却占50%以上,因此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必须要关闭或退出。”连维良说。“去产能首先要去不安全、落后的产能。”连维良表示,剩下的3900多处30万吨及以下煤矿,要进行一次系统核查,再退出一批、推动兼并重组一批。
目前从数据来看,民企体量和产量均小于国企,却承担了过多的去产能任务。对此有关部门的解释多是,民企中存在更多的“落后产能”,存在更多“不安全生产”。
去产能指的是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居首位。根据规划,我国拟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初步测算,这将影响钢铁行业50万职工和煤炭行业130万职工的工作岗位。再算上水泥、玻璃、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不小。
扩展资料:
去产能主要目标:
1、产能规模基本合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2、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能结构得到优化;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好转,盈利水平回归合理,行业平均负债率保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3、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得到完善,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基本建立,资源要素价格、财税体制、责任追究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去产能
人民网-去产能,会影响就业稳定吗
根据今年3月1日开始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但存在有现实危险的行为纳入刑法,煤矿超产行为将严令禁止。
同时,在8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整改方案中,要求煤炭按照核定产能生产,并且对公告(核增产能)与环评批复产能不一致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类处置。
在安全环保方面,我国今年从4月开始,山西、内蒙等主产区煤矿安全检查频繁,影响优质主焦煤、肥煤整体供应偏紧。
而且从今年3月开始,在“不得以保供名义超产”的安全环保、 煤管票管控等因素影响下,导致行业产能释放缓慢。
全国各地煤矿都采取了停产、限产的方式来处理,再加上七一大庆、安全检查等综合因素,在今年三季度开始前后,整个煤炭行业的供给端开始大幅收缩,行业供给增量有限。二,需求依旧在持续增加。
我国上半年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气温攀升,夏季用电高峰带来对煤炭需求逐步上升。
根据统计,1-6月我国累计发电量387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其中,火电累计发电282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
2021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达到22.4%,第二季度高达8.2%。
而下半年,随着前期错峰生产的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用煤需求持续释放,再加上四季度开始北方地区也会进行采暖煤的储备,可以预见,煤炭的需求只会更大。
三,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澳大利亚3000至4000万吨焦煤,占到所有进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由于中澳关系陷入僵局,中国自澳大利亚的进口煤炭也逐渐归零。
与此同时,今年蒙古焦煤的进口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Delta毒株的存在,蒙古国新增感染病例急速增多,而受到疫情的影响,蒙煤的主要进口口岸也被及时叫停。
一方面澳煤的进口持续降低,一方面被视为补充的蒙煤也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减少,因此这段时间需求端看到这样的情况也变得更为紧张。
四,长期来看,煤炭行业是处于一个去产能的过程。
16年以来,全国在煤炭行业去产能10亿吨,同时限制新建煤矿。存量的在建矿可以建,但不允许新增了,也就是所谓合法合规的保供,导致目前煤炭产能有很大一部分是闲置的。
当然,那时候理论上也是够用的。
但今年和疫情、贸易战赶在了一起,肯定就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根据统计,今年 1-6 月份国内煤炭供需缺口约 10868 吨(年化产能缺口 2.17 亿吨/年),7 月份新增缺口 3102 万吨,全社会库存去化 2661 万吨。